環礁裡的提琴 ◎李家棟
你來的時候,天空往往是淺的
深不過白色
槍托是有顏色的,軍靴也是
鐵蒺藜圈住一個時代的心跳
狙擊了所有音符,當你開口
發覺自己沒有舌頭辯解
在這裡,血肉與石灰質沒有分別
你被指派,成為一隻安靜的珊瑚蟲
構築一座巨大、且沈默的環礁
當你正直的脊柱,刻滿計算日子的劃痕
不會有人曾真正閱讀過你的身世
新生訓導處是異點,你是質數
不斷被拷問,你除之不盡的……
流麻溝裡印滿你抗拒的足印
當有人要你成為環礁,你便鑿開它
在漂流的環礁裡,你僅有的
不過是一點希望,以及莫大的決心
在破船及廢墟間翻找任何音樂性的可能
用一把破鋼鋸
移植自己正直的脊柱,成為琴頸
抽出不屈的細微勇氣,安上琴弦
打磨不曾折彎的脛骨,修成琴弓
你經受過的全部苦難,遂化激越
高昂的音符,自肉身的提琴中迸發
融化礁石,替你的舌頭
發出似海浪,悠久的雄辯
你離開不久以後
天空已經有了顏色
而你把琴,安放在每個人的心中
後記:陳孟和,台北人,於1948年準備赴中國唸書前被指控投共罪名逮捕,此次為第一次入獄,出獄後於1952年8月再次以「參加叛亂組織」判刑十五年;9月,被押解到綠島新生訓導處,服刑期間他在照相部服外役,並花一年時間在綠島就地取材,用一把鋼鋸從廢船及破屋取得木板做琴身,抽廢電纜為琴弦,林投樹根為琴弓,自製一支縮小版小提琴送給外甥女,此小提琴現存於綠島人權文化園區。
(2020後山文學獎新詩類社會組第一名)
--
◎ 作者簡介
李家棟,1984年生,綠島人,學長,畢業於彰化師大英語系、台東大學台語教師碩士班,現任教於台東縣立寶桑國中。親近文字,喜歡寫東西,每天都試探不同的文學形式來罵吳宗家、洪崇德。
--
◎小編反社會boy賞析
「挖掘與確認各區域文學之不同面貌,便帶有潛在的抵抗意涵,也一定程度映照出反對中心、避統趨離的民心所向──不僅是面對『天朝』大中國, 也是對抗『天龍國』台北市的一種姿態。」──楊宗翰〈新北如何成詩?—論區域文學及其展演〉
張浥雯在《「縣市文學」之誕生:台灣 1990 年代以降地方文學的位置與意義》中提及地方的文學獎很明顯塑造出了一種財大氣粗的臺北中央文壇和其他地方文學(獎)相互對抗的景象,而地方文學獎似乎也成為推助各區域/地方文學工具,各地方可以開始書寫關於地方獨特的歷史以及敘事,比如在歷史書寫上二二八和白色恐佈時常是書寫的一大熱門題材,尤其在許多以本土語言為主的獎項,甚至成為固定的寫作題材和模式,有時選材的特殊性會高於詩本身的美學技藝,本文不在批判任何一種選材和寫作模式,而是點出地方文學獎所出現的特性。
約莫幾年前一個來自「後山」席捲各大新詩、散文獎的名字——李家棟,寫家人、自身經驗拿來就是一手文章,他的寫作直接、毫不迴避地直達問題的核心,直達他的寶桑、他的火燒島,如臺北文學獎得獎作品〈假如這裡是海〉那是一個戴有綠島Lo-fi 濾鏡的臺北,恍惚間以為是詩人在東部濱海望著綠島唱著〈惜別的海岸〉,而〈環礁裡的提琴〉依然直接、毫不迴避地面對了火燒島的歷史,將從臺北來到臺灣警備總司令部新生訓導處的陳孟和化為綠島的地方文學史。
〈環礁裡的提琴〉在形式和題材上選擇了較為容易發揮、安全且能夠小題大做的「詠物詩」,或許可以看為文學獎參賽作品的一種模式,但這首詠物詩成功的原因在於其挑選的物件本身所隱含的「大敘事」,能夠透過一個物件來撐起整首詩。這首詩的開頭,不直接訴諸對於極權的控訴以及政治受難者的悲苦,「深不過白色/槍托是有顏色的,軍靴也是/鐵蒺藜圈住一個時代的心跳/狙擊了所有音符,當你開口」,而是從槍托、軍靴、鐵蒺藜這些與軍事、戰爭的物件來側面書寫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受高壓軍事統治的情景,接著詩題提到的「環礁」出場,「你被指派,成為一隻安靜的珊瑚蟲/構築一座巨大、且沈默的環礁」,綠島常見的珊瑚裡的珊瑚蟲被比喻成政治犯,正如威權政府貶斥犯人的稱呼,而眾多外來的政治犯大幅改變了綠島的地景,綠島成了如環礁般的「環型監獄」。
政治犯在監獄裡的抗拒和抵抗變成「當有人要你成為環礁,你便鑿開它」,到了第三段,以「提琴」作為為象徵,陳孟和在獄中自製「提琴」中的「琴頸、琴弦、琴弓」變成形容陳孟和堅韌抵抗威權的結晶,「提琴」成為歷史的見證,到了倒數第二段,透過詩人想像提琴拉出的聲音,高度脫離現實昇華了政治受難者在新生訓導處的苦難,「在場」的見證即成為那「沈默的環礁」的歷史見證,當環礁不再有珊瑚蟲,苦難即被解放。到了末句,天空在實際上本來就有顏色,然而詩人用以形容不同年代的時空場景,和詩首句呼應,白色恐佈慘白的歷史被解放,天空也恢復了原有的顏色。
這首詩不訴諸歷史的悲劇,反而從歷史的見證下手,從另一面來反思白色恐佈的歷史,讓歷史成為記憶深刻的在場證明,讓白色恐佈的歷史不再只是陳孟和的歷史、李家棟來自的「綠島」的歷史,更是整個臺灣的歷史,而這首詩讓綠島的文學史也浮現於臺灣的歷史之上。
參考資料:張浥雯:《「縣市文學」之誕生:台灣 1990 年代以降地方文學的位置與意義》(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9年。
--
美編、圖片來源:靖涵 https://www.instagram.com/c__nh_n/
--
|#關於文學獎的不重要冷知識|
2016-2020臺北文學獎的首獎常常看起來像是考100分的乖學生,但太乖了!乖到沒有什麼個性。
——By 小編Y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綠島 #白色恐怖 #李家棟 #男 #學長 #後山文學獎 #狀元地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3/20210302.html
彰師大碩士班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勞動半島 ◎謝三進
民主的掌聲終於響起
在軍閥治理的國度
女性民主鬥士吸引全球注意
一個新的可能誕生,可能資本主義
鄰國人民已經流浪許久
在富裕國家裡
他們被統稱為外勞,沒有國籍之別
沒有文化,只有異國料理與潑水節
階級與誤解尚不是主要問題
分岔的生命際遇、淡化的土地記憶
一列北上區間列車
一群以母語對談的泰國青年
令人困窘的不是對話音量的問題
而是被視而不見
存在的隱形
那麼你也要一起去流浪嗎?
一起環球旅行,當國家將要崛起
在他人的資助下
成為新的籌碼,這一次
要抵押過長工時,還是離鄉背井
你族價值就是勞力便宜
亞洲崛起,唯你雜亂
沉默的背景
那麼就一起去旅行吧
當國家必須崛起
去成為富人的口袋、官員外交的武器
然後多年以後回來,探望老邁父母
不必詳細回答他們任何問題
比如說:「這些年
你去了哪裡――」這並非當初
你族選擇面對的那個問題……
--
◎作者簡介
謝三進,一九八四年生於彰化北斗,畢業於師大國文系、臺灣語文學系碩士班。著有詩集《花火》、《假設的心臟》。現為ETtoday新聞雲編輯,每天為你讀一首詩同仁。與詩若即若離,宛如星際繞行。
--
◎小編一尾賞析
行政院國發會數據顯示現今在台灣約有七十萬外籍移工,其中產業勞工約有四十五萬人、社福勞工約有二十六萬人,甚至比原住民與新住民的人口還多,在火車站、大馬路、百貨公司與觀光區裡都看得到東南亞移工的身影。近期南方澳大橋坍塌,因受困漁船而不幸喪生的越南漁工們則再引起台灣社會對於移工的關注。台灣對於移工的不友善甚至人們對於他們的歧視其來有自,源於政府在管制移工上的系統性歧視,而這首詩所揭示的即是這些離鄉背井的東南亞移工所面對的真實處境。
近兩年為緬甸羅興亞人而飽受爭議的翁山蘇姬,當時於2010年緬甸大選後獲釋,此後的緬甸以為可以擺脫軍政府的獨裁統治而邁向民主的富庶,然則「女性民主鬥士吸引全球注意/一個新的可能誕生,可能資本主義」,民主開放帶來的副產物「資本主義」將為緬甸帶來如此變化,鄰國似乎給了些啟示。
詩進入二、三段則對富裕的資本主義國家剝削外籍移工的批判著墨甚深,「在富裕國家裡/他們被統稱為外勞,沒有國籍之別/沒有文化,只有異國料理與潑水節」。只要黑黑的、講著奇怪的話、衣服很鮮豔和噴著很臭的香水的就是外勞,當我們喝著泰式奶茶、吃綠咖哩和泰式酸辣湯時,許多人還是用這上述這些詞語來形容移工們,反正都是外勞不會有人在意,因為就連在火車上的移工不是被尊重,「而是被視而不見/存在的隱形」。
家庭看護工、工廠作業員與建築工人,多少移工「要抵押過長工時,還是離鄉背井」,業主看中的「你族價值就是勞力便宜」,「當國家必須崛起/去成為富人的口袋、官員外交的武器」,移工所攢的錢寄回母國,成為母國經濟崛起的動力,而移工的權利則在母國與富國之間被出賣,成為資本主義下的奴隸。末段,詩中敘事幻想移工返鄉後與父母相處的情景,「比如說:「這些年/你去了哪裡――」這並非當初/你族選擇面對的那個問題…… 」,若對移工而言可預見的未來就是如此,待在家鄉種田、領取微薄入不敷出的薪資,抑或是到外頭闖一闖,即使那全然陌生的富國生活和你想的完全不一樣,回到詩中再看一次詩中提出的懸問:「那麼你也要一起去流浪嗎?」
但很多時候,移工們卻再也回不去了。
參考資料: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44CB0EDF55E07A07
--
美術設計:Angle Lee
圖片來源:Angle Lee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勞動半島 #謝三進 #同仁詩選 #移工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19/11/blog-post_30.html
彰師大碩士班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面海 ◎謝三進
日子淡了,海水隨季候風轉涼
為什麼笑呢?海岸笑彎了腰桿
水面波光粼粼,像生活的鱗片
反覆看著,深怕有一天變成魚
潛入記憶深海處,終於脫逃。
覺得不可思議,關於人生
倘若還寫日記,轉眼該已萬言
偏偏時間讓人無話可說
佇足記憶的出海口,以肉身抵擋風線
企望奔逃宛若書頁紛飛
找不到青春的摺痕,不知該從何處開始溫習
該是時候啟程,收回游移的釣線
對所有的交待反悔
面對往事如海更似謊言
生命的羅盤徒然空轉、 暈眩,此刻情願遲遲
不走出眾神擺弄的海面
--
◎作者介紹:
謝三進,一九八四年生於彰化北斗,畢業於師大國文系、臺灣語文學系碩士班。著有詩集《花火》、《假設的心臟》。現為ETtoday新聞雲編輯,每天為你讀一首詩同仁。與詩若即若離,宛如星際繞行。
--
◎小編利文祺賞析:
生命有那麼一種時刻,是對未來如此不確定。謝三進的這首〈面海〉寫出了這種幽微的心境。這首詩的語言看似幽微,看似摸不著頭緒。但仔細閱讀,卻能夠透過一些線索,推測出敘事者的所想所思。將海的廣大比擬為記憶,並以面對海洋作為面對記憶,並透過沈思,而達到對過往的追念,這樣的寫法似乎普遍存於詩人心中。如同楊牧在香港時期寫下的《時光命題》,裡面的〈一定的海〉、〈樓上暮〉、〈歸北西北作〉都提示了對過往的懷念和可望超脫。
不同的是,謝三進的這首〈面海〉,在他的第一節,敘事者似乎害怕面對海洋,面對自己的記憶,「深怕有一天變成魚/潛入記憶深海處,終於脫逃。」這種懦弱逃跑的情境,似乎惹來海岸的訕笑,讓它們「笑彎了腰桿」。
在第二節,敘事者提到自己的滿腹牢騷,但卻又不願多言。「關於人生
倘若還寫日記,轉眼該已萬言/偏偏時間讓人無話可說」。
第三節是關於決心和命運,敘事者認為自己該收回猶疑的心,而做出某種決定了,「該是時候啟程,收回游移的釣線」。然而在最後兩行,敘述者意識到自己就像是羅盤一樣,被某種神秘力量擺佈而「空轉」。「空轉」似乎隱喻了生命就這樣被浪費了,「生命的羅盤徒然空轉、 暈眩,此刻情願遲遲/不走出眾神擺弄的海面」,敘述者只能成為某種超自然存在的玩物,任其擺佈,無法成為自我的實踐者。
--
美術設計:李昱賢
圖片來源:李昱賢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19/10/blog-post_6.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面海 #謝三進 #花火 #到現在為止的夢境 #假設的心臟 #利文祺 #文學騎士
彰師大碩士班 在 問彰師大考試報名人數 - 研究所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找不到彰師大報名人數,完全不知道有多少競爭者- 研究所,碩士班,考試,詢問,財金. ... <看更多>
彰師大碩士班 在 彰師大放榜 :: 加油地圖 的推薦與評價
E-mail:[email protected](教務處).,[2019-03-27]【招生及教學資源組公告】公告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學生續讀本校碩士班獎勵要點.[2018-11-30]【招生及教學資源組 ... ... <看更多>
彰師大碩士班 在 未提供相片說明。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在職專班 報名免筆試 若想提升在職場上的競爭優勢、薪資福利, 那就別猶豫趕緊報名就對了!!!! 報名時間,即日起至3月4日下午10時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