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ghtbox講座共筆,上線啦!
⠀
疫情之下,有越來越多的講座活動線上化。但是,有時你是否會覺得只看標題,很難判斷講座內容是不是自己想看的?或是忙碌而錯過了現場直播,事後很難再提起勁,花2個小時把講座錄影看完?
⠀
在舉辦及講座進行的同時,Lightbox的夥伴們也默默地做了講座共筆。我們把講座內容整理成圖文並茂的筆記,讓錯過講座的朋友們,也能透過筆記內容,快速地 #對講座有基本認識,也能在活動後很方便地 #回來翻閱查找資訊 哦!
⠀
像是今年五月,攝影研究者侯鵬暉6小時馬拉松式的攝影講座 #寫真日記4攝影歷史展到攝影美術館 ,就濃縮成了12頁的講座筆記 💪
⠀
小編在此先分享3份講座共筆(內容精彩、資料量都很龐大呀),希望有助於大家進一步認識攝影與藝術!看完共筆之後,有興趣重溫講座的朋友們,也歡迎到 Lightbox 的 youtube 頻道上收看影片喔。
⠀
|#Lightbox講座共筆|
⠀
8/27 Photobook Hour:朱盈樺《閱讀筆記:Book Phenomenon》
👉https://lightboxlib.squarespace.com/events/lightbox/event-20210827
⠀
5/15 寫真日記4 —— 從攝影歷史展到攝影美術館
👉https://www.lightboxlib.org/events/lightbox/event-20210515
⠀
4/23 策展情境中的影像編輯:那張從書裡到你眼裡的 ___
👉https://www.lightboxlib.org/events/lightbox/event-20210423
⠀
⠀
🔥 同場再加映一篇,介紹荷蘭的攝影教育的講座專文!
⠀⠀
3/26 淺談荷蘭攝影教育:以荷蘭皇家教育學院為例
👉https://lightboxlib.squarespace.com/events/lightbox/photobookhour-20210326
⠀
⠀
⠀
#謝謝盈樺
#謝謝鄒婷
#謝謝鵬暉
#謝謝參與共筆的夥伴們👉
同時也有45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
「影像編輯」的推薦目錄:
- 關於影像編輯 在 Lightbox攝影圖書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影像編輯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影像編輯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影像編輯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影像編輯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影像編輯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影像編輯 在 剪輯影片- YouTube說明 的評價
- 關於影像編輯 在 影像編輯軟體-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網拍商品-2021年11月 的評價
- 關於影像編輯 在 影像編輯軟體-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網拍商品-2021年11月 的評價
- 關於影像編輯 在 威力導演影像編輯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影像編輯 在 手機影片剪輯App神好用大集合[小技巧篇] - YouTube 的評價
影像編輯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張雍【故事教練】:
一對一的故事收集與實作體驗:
https://www.xuexue.tw/course_main.php?act=course_detail_browse&main_pk=83d410bad071
- - - - - -
課程特色:
✓ 定期與專業攝影師張雍一對一線上討論
✓ 根據個人需求,客製化課程內容
✓ 給文字、圖像等各類型創作者的故事訓練
- - - - - -
當人們問到建築師的訓練與養成時,斯洛維尼亞的建築之父尤杰•普雷契尼克( Jože Plečnik, 1872-1957) 斬釘截鐵地回道——「建築這門專業是無法只透過老師來『教授』給學生的。」 普雷契尼克深信,建築師的專業素養及視野,更像某種「病毒 (virus) 」——經由老師傳給學生,病毒或抗體在朝夕相處的辯證討論之餘耳濡目染,無論好的壞的,正面亦或對人體有害的,都將成為內在與視野重要的一部份。
「故事教練」線上學習主軸包含旅歐近二十年攝影故事收集的私人經驗分享,尤其將聚焦於長期攝影計畫的規劃與執行,例如與故事 (人物) 的關係,靠近故事可能的方式 (approach)、又如何培養屬於你個人的拍攝節奏 (rhythm)?或者,當作品累積至一定階段,影像編輯與篩選該如何進行? 展覽應如何規劃?如何能與歐洲藝廊或策展人們聯繫? 怎麼準備展覽提案? 展覽該如何落實? 是否有出版攝影書的計畫?該選擇獨立發行或與出版社聯繫?書稿又應包含哪些素材?如何進行編輯?攝影書編排與展覽影像挑選是否又有相同的邏輯等細節。
除了針對願意嘗試以不同角度重新審視自己作品與拍攝方式的專業攝影師之外,「故事教練」更歡迎初學者、或只將攝影作為興趣的業餘攝影師們來一同參與。作為你的那面「鏡子」,我將坦誠地從旁給予意見,一對一與你分享那些經由攝影就此改變自己下半輩子的奇妙體驗,以及那些從錯誤中習得的寶貴經驗。更將根據你的好奇心與個性協助擬定專屬與你的攝影計畫,「故事教練」將陪伴你密集地去探訪那些讓你打從心底好奇的故事、鼓勵你透過自己的節奏與方式去體驗以不帶偏見的眼光來看待自己與人群、和眼前世界緊密聯繫時的樂趣,進而發現:攝影從來不是最重要的事,最重要的始終是「人」的事實,這正是「故事教練」迫不及待想與你分享的驚喜 —— 攝影與生活自然連結的入場卷。
- - - - - - -
張雍【故事教練】
https://www.xuexue.tw/course_main.php?act=course_detail_browse&main_pk=83d410bad071
影像編輯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Line最新版功能。
影像編輯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不同族群,且又重複發生的儀式裡面,看到文化傳承的過程;既有不變的理念堅持,也有順變時代的妥協。
百年來,我們走過日據時代、太平洋戰爭,也經歷白色恐怖的威權時代、解嚴後街頭狂飆的民主歷程,並因追求經濟發展而傷害了自然環境,遭受時常來襲的颱風、水患和地震,還有瘟疫或病毒的傷害。
我們遭遇,我們應變,我們曾經失敗,我們也學著反省。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影像編輯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們日常:
「臺灣人」是由原住民族與先後多批的移民所組成,這些不同時期的新舊移民豐富了臺灣人們的群體。也因為臺灣從暫時歇腳與避難求生的地點,進化到不同國族相中為前進或反攻的基地,幾百年來歷史的曲折把相異背景的人們,帶到同一個小島上,各自努力尋找安身立命的過程就不可能很順遂。
雖然是來自不同成長背景的族群,但「公共的我們」在這塊同樣的土地上,服膺於時間的長流與突發的事件所架構成的歷史脈絡,慢慢地開始擁有類似的成長過程,形成了我們雖相異又相似的成長背景。從兒童、少年、到家庭,從農牧的日常,到各行各業工作的人,從鄉間到都會,我們一起面對考試、遊戲、運動、大眾娛樂,不論是布袋戲或是棒球,大家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影像編輯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們所在:
位於歐亞大陸面對太平洋的出入口,臺灣本島與周邊離島,除了是原住民族維生的島嶼,在不同時期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數百年前大航海時代,臺灣是不同海權國家拓展世界貿易的海上運補站;外來的荷蘭、西班牙等,在澎湖風櫃、臺南安平、基隆和平島,建築城堡領地;臺灣也成為海盜們討生活的運補基地,或不同海上強權交換商品的貿易集散地。後來,臺灣陸續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居民尋找新生活的地方、日治時代大東亞共榮圈的南進基地、國民黨政府退守後反共復國的跳板、以及今日印太戰略的夥伴環節。
不論是高山、丘陵、濕地、河川、陸地、海洋,小小的臺灣擁有最豐富的大自然生態系。數百年來不同背景的我們,也在這些不同的環境中,留下打拼生存的痕跡,各種不同型式的人造建築,為我們留下屬於自己文化的紋理。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影像編輯 在 影像編輯軟體-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網拍商品-2021年11月 的推薦與評價
影像編輯 軟體找影像編輯軟體相關商品就來飛比. ... 黑熊數位Blackmagic 黑魔法Fusion Studio 影像編輯軟體影像剪輯3D 動態VR 特效. 10,550. Yahoo奇摩超級商城. ... <看更多>
影像編輯 在 影像編輯軟體-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網拍商品-2021年11月 的推薦與評價
影像編輯 軟體找影像編輯軟體相關商品就來飛比. ... 黑熊數位Blackmagic 黑魔法Fusion Studio 影像編輯軟體影像剪輯3D 動態VR 特效. 10,550. Yahoo奇摩超級商城. ... <看更多>
影像編輯 在 剪輯影片- YouTube說明 的推薦與評價
選取[剪輯] 後,編輯器中就會出現藍色方塊。 按住並拖曳藍色方塊的兩側,直到你要保留的影片片段均位於方塊內為止。系統會移除方塊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