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Talks 2021 S2《 攝影—電影:火與冰的互滲 》🎊
因疫情因素,欲現場參與請先報名 👉️ https://forms.gle/qkyFKD7BbCudkSix6
「電影充滿了光與影,不斷地運動,稍縱即逝的瞬間,搖曳不定地閃現,就像壁爐中的火焰那樣。攝影是靜止不動並且凝固的,它具有冷凍的力量,能夠保存物品經歷時間而不腐朽。火會將冰融化,而融化的冰又會將火熄滅。」—Peter Wollen
攝影跟電影是如何互相競爭與不斷將彼此的特性施加在另一方?「凝固的攝影」和「流動的電影」之間的關係是什麼?靜態與動態是互相對立的嗎?本次講座將邀請影像創作者吳家昀與雪克,分享自己的創作脈絡,並進一步探討靜態影像跟動態影像之間的辯證關係。
雪克跨媒介地運用電影、攝影與文學檔案,將靜態檔案屍骸混搭、重組與回魂成新生命,並批判性地探討歷史對集體記憶的形塑,引導我們從另類角度再度回返歷史;吳家昀將透過創作脈絡的分享,探討物質與數位、可見與不可見、平面與空間、內與外、動與靜之間的辯證關係,進而在空間幽微的部署中重新喚起觀者的身體感知。
在他們的影像創作中,不只是肯定動態(火)或靜態(冰)的兩端,而是互相滲透於「火與冰之間」。透過他們的作品,觀眾或許也可以在批判與詩意之間,重新想像歷史、記憶、空間、影像對身體構築的另類可能。
9月23日(四)晚上7點半,歡迎大家來參加此次Photo Talks,一同來了解、思考吳家昀及雪克的另類的影像實踐。
---
📢 參考資料|
吳家昀👉️
https://chiayunwu.com/artwork/a-song-for-loss/
《失去之歌》為一件將電影物質化的空間裝置,由人物、情節和場景組成,透過不在場的作者敘述游移於家、國家和世界間的處境,以並置的空鏡交織虛實物件呈現等待被認同的狀態,建立一靜止且未定的場景,穿透在介於之間。《失去之歌》轉換電影其平面音畫的表現形式成為存在於立體空間的影像裝置,將有限的觀影時間延展為可穿越的空間,並藉由物質的永恆時間介入影像的片刻時間,重構以哲學為基礎的時間媒體,模糊道具與物件、場景與空間、情節與記憶的界線。同時,亦探究著電影技法與藝術形式何以在時空邊界展現事物的一體兩面,且在後設觀點及私人情感間試圖重新定義「本質」之事,處理遺憾的不可視和不可觸。
雪克👉️ http://shakeorangebud.net/index.php/2018/-taipei-park/
《回魂記》與《台北公園》這兩件肖像畫形式的系列影片,分別從臺灣電影與文學中提取角色,勾勒不同時代臺灣人的影像再現。透過這些來自電影或文學的虛構角色,我們可以觀察到臺灣社會與文化曾有的樣貌與精神。
---
講者|吳家昀、雪克
主持|沈柏逸
時間|2021/9/23(四)19:30
地點|Lightbox 攝影圖書室(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19號 )
入場|19:00 開始入場
✅ 因疫情因素,本場講座採報名制,現場參與人數上限為15人,額滿後將不開放入場
✅ 報名成功者,現場座位將保留15分鐘(19:30~19:45),臨時無法前來者請盡早告知。若活動開始15分鐘未到場,將開放現場觀眾報名入座,謝謝!
✅ 活動可能配合指揮中心指示調整辦理方式,若有調整,將另行通知!
備註|
1. 本場活動將進行直播
2. 免費參加,歡迎自由樂捐(捐款200元以上可得到 #飲料兌換券 一張)
3. 防疫期間,參加講座請 #配戴口罩、#量測額溫、#消毒雙手 再入場
4. 場地位處巷弄,循門牌而來可能會迷路。歡迎參考網路地圖,或官網的「位置」頁面:www.lightboxlib.org/location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鄭宜農 Enno C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鄭宜農Enno Cheng ft.阿爆ABAO(阿仍仍)ft. Chunho 〈或許就變成書裡的風景 The Scenery〉 串流收聽:https://orcd.co/enno_thescenery 《給天王星》後首發,宜農給自己的新台語女聲挑戰第一步。 與阿爆(阿仍仍)以及 home p...
影像詩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荷爾蒙少年 Hormone Boys - 9999 GENZ📺】
⠀⠀⠀⠀⠀⠀⠀⠀
畫面旋轉,光影乍現,科技的枷鎖在我們身上烙下了不可抹滅的印記。身為記憶構成的動物,我們本能的將雙眼所見歸類於現實,內化後成為自我的表述,身處瀕臨失控的年代,「真實」的定義本身就是一個謊言。
⠀⠀⠀⠀⠀⠀⠀⠀
Z世代的自我建構,是嘗試將靈魂數位化的一場大型實驗,這是專屬於我們的祝福和詛咒,從出生那一刻就無法逃離。
⠀⠀⠀⠀⠀⠀⠀⠀
-
高畫質請看 ➱➱➱ https://youtu.be/WEUBkvgCcQA
⠀⠀⠀⠀⠀⠀⠀⠀
【荷爾蒙少年 Hormone Boys - 9999 GENZ】
主唱&吉他 Vocal&Guitar / 詹詠安 Luke Chan
貝斯 Bass / 彭浩鈞 Oolong Peng
合音 Chorus / 詹詠安 Luke Chan、彭浩鈞 Oolong Peng、張皓棠 Dennis Chang、許維軒 Wei Hsu、王宜寧 Judy Wang、連珊瑩 Sandy Lien
【音樂製作團隊】
詞 Lyricist / 詹詠安 Luke Chan
曲 Composer / 詹詠安 Luke Chan
編曲 Arranger / 荷爾蒙少年 Hormone Boys、張皓棠 Dennis Chang
和聲編寫 Backing Vocal Arrangement / 張皓棠 Dennis Chang、詹詠安 Luke Chan
製作人 Producer / 張皓棠 Dennis Chang、詹詠安 Luke Chan
配唱製作人 Vocal Producer / 張皓棠 Dennis Chang、林蓁瑜 Fish Lin
錄音師 Recording Engineer / 張皓棠 Dennis Chang
混音師 Mixing Engineer / 張皓棠 Dennis Chang
母帶後期製作 Mastering / 張皓棠 Dennis Chang
錄音室 Recording Studio / Dennis’ Studio、騷聲工房 Sound Factory
⠀⠀⠀⠀⠀⠀⠀⠀
【影像製作團隊】
製作團隊 Production / Three老師、鯨詠堂 JINYONGTANG
導演 Director / 詹詠安 Luke Chan
副導 Assistant Director / 吳多采 Wu Duo Tsa
攝影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 莊泳翔 ZHUANG YONG XIANG
跟焦員 Focus Puller / 陸冠文 LU,GUAN-WEN
攝影助理 Assistant Camera / 江亮儒 CHIANG LIANG JU
燈光 Gaffer / 張治暉 ZHANG,ZHI-HUI
燈光助理 Best Boy / 梁凱翔 LIANG KAI SHING
製片 Producer / 林芮廷 Lin Ruei Ting
製片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吳鴻慶 WU,HUNG-CHING
美術指導 Production Designer / 李盈 ZYING LEE
美術助理 Set Decorator / 周勁寬 JOU JIN KUAN、張靜雯 CHANG CHING WEN、郭芷玲 KUO CHIH LING、吳品荃 Macbeth Wu、吳鴻慶 WU,HUNG-CHING
視訊製作 VJ / 吳多采 Wu Duo Tsa
劇照 Still / 翁佳如 JIA RU WENG
側拍 Video Grapher / 翁佳如 JIA RU WENG
造型 Stylist / 孫鳳謙 FENG CHIEN SUN
妝髮 Make Up & Hair / 孫鳳謙 FENG CHIEN SUN
剪輯 Editor / 詹詠安 Luke Chan
調色 Colorist / 詹詠安 Luke Chan、莊泳翔 ZHUANG YONG XIANG
平面設計 Graphic Design / 詹詠安 Luke Chan
演員 Actor / 詹詠安 Luke Chan、彭浩鈞 Oolong Peng
⠀⠀⠀⠀⠀⠀⠀⠀
【 特別感謝 Special Thanks】
製作團隊 / Three老師、鯨詠堂、皓棠、維軒、安怡、阿拓&騷聲工房
前期協力 / 修齊、方柏、溫晉豪、郁霖、Big Bro Studio、黃詩雅、燕秋老師、盟欽老師
器材協力 / KTone、王璞、燈光雜貨、朱宸、治暉
發行協力 /阿湯哥&宣威印刷、阿宗&禾廣娛樂
宣傳協力 / Packer派歌&Oran、StreetVoice街聲&Kadee、吹音樂Blow
感謝所有陪伴我們成長的前輩、家人、朋友和工作夥伴,真心感謝。
⠀⠀⠀⠀⠀⠀⠀⠀
此作品獲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110年補助
影像詩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延期 3 個月,慣例於溽暑陪伴影迷的 #台北電影節 今年移至秋季舉行,幾經波折後也總算在今天開賣,不曉得大家有沒有買到想看的電影?(《月老》真的超搶)
在售票之前先看過幾部片,心中喜歡的《引言》、《戰地微光》,前者完售、後者也僅剩下少量座位,原本想說推文催票,但看來好像也沒必要了。不過,台北電影節另一大單元「#XR全浸界」將於明(14)日中午啟動售票,藉此機會推一下其中的作品,尤其《#霧中》相當值得一看。
全文如下:
在 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肆虐當下,實體被阻斷封閉,進而開啟各方雲端連線,更加速了「網路」的崛起,「實體」與「虛擬」間的關係就更加不斷被翻覆、挑戰。
也就是說,拜疫情所賜,從日常生活到藝術創作,數位應用變得更加被重視,而當藝術、影像的呈現方式,從實體轉入虛擬之後,就創造了觀眾不同的身體經驗與存在方式。換句話說,現在的人們的活動軌跡更是存於虛擬(網路)空間,藝術也就被數位化。然而,在這樣的浪潮中,身體感知的經驗轉換,恰恰正是虛擬實境所強調的。
虛擬實境在某程度上,帶來實體無法給予的特殊體驗,越來越多的影像創作者也試圖透過實體/虛擬的混合空間,創造人、事、物的嶄新經驗,未來虛擬實境能拓展至何種地方不得而知,但可以知曉的是,當技術、經驗、創意不斷交織,虛實整合已然是趨勢。至此,在虛擬實境技術逐漸成熟的當代,窺探全新的「說故事方式」是有趣且有意義的。
除了南台灣的高雄電影節持續耕耘虛擬實境領域之外,台北電影節也自 2018 年起,將注意力放置於 XR 作品的展示,北台灣就屬台北電影節有意識地持續策展 XR 單元,一南一北,成為台灣觀眾關注此領域藝術的重要渠道。
至於今年台北電影節「XR 全浸界」單元,帶來 10 部虛擬實境的影像作品,在此前先看過聚焦中國新疆的《#我在再教育營的日子》、描述蔡明亮童年往事的《#大師狂想曲:#蔡明亮》以及同志情慾話題作品《霧中》。這三部作品中又以《霧中》最有共鳴,本文就談這部 VR 作品。
【周東彥——《霧中》】
有「影像劇場詩人」之稱的周東彥,首部 VR 原創作品《霧中》去(2020)年在高雄電影節首映引起討論,作品聚焦於男同志的三溫暖蒸氣室,窺視男同志的情慾世界,並號稱台灣有史以來尺度最大的虛擬實境影片。
《霧中》也在今(2021)年順利入圍威尼斯影展 VR 特別選映單元(Venice VR Expanded),周東彥更入選文策院與法國新影像藝術節合作之「台法 XR 人才交流計畫」,在此領域上逐漸邁出步伐。
實際看完《霧中》,第一時間確實被片中實打實的「群交性愛」震懾,但安神定睛一看,《霧中》是非常有意思的作品,除了所謂的「大尺度性愛」之外,影像有更深層的編排處理。
約翰伯格(John Berger)在《觀看的方式》一書中,首先提到「觀看先於言語」,在約翰伯格的論述中,藉由觀看,我們確定自己置身於周遭世界當中。我們用言語解釋這個世界,但言語永遠無法還原這個事實——世界包圍著我們。
在上述簡短的陳詞論調中,可以視作約翰伯格某程度捨棄了言語的功能性,將「觀看」的動作置放於「言語」之前,或許這恰恰可以挪移理解《霧中》的核心內裡,甚至將 VR 技術的體驗做更近一步的詮釋。
《霧中》全片無對白,周東彥同樣抹除言語帶來的特性,從畫面一開始就將觀者釘在角落,強迫觀者貼合牆壁,透過主觀視角讓觀者浸身於三溫暖的場域,並凝視男同志觸發的性與慾,在此建構的,是觀者與被觀者主/客體之間的關係,在觀者不斷將視線游移,找尋自身的「位置」時,便已經在摸索人、事、物間的多重關係。
而在這樣的關係被建立之時,周東彥在觀者的凝視之外,更積極地透過角色「打破第四道牆」的處理方式,強勢破除觀者與被觀者的距離,重新定義兩者間關係,觀者是「看」的一方,同時也是「被看」的一方。
就在「看」與「被看」同時存在之際,此刻,觀者在這種目光交會中,真正在實質意義上,毫無疑問地完全體認到正處於三溫暖的世界當中,是煙霧彌漫、潮濕春光的三溫暖中的一部份。闖入異域的觀者透過觀看試圖探詢、架構不一樣的世界,而這樣的視覺交流就無需對白交談,甚至更是人類初始的體驗——「觀看先於言語」,先會觀看和辨識,才會說話。
至於,在 VR 的技術應用之下,進一步讓觀者的身體「消失」,當觀者透過裝置,所謂的物質性(實體)被非物質性(虛擬)拋進一個全新的感官體驗時,《霧中》三溫暖的情色場域就並非是滿足某種獵奇式的偷窺癖好,歸結上述而論,創作者是以一種「感同身受」的切身性去述說、包覆著同志經驗,並希冀觀者也置身其中。這樣「實體」與「虛擬」展延而出的對話,反倒給予觀眾不同的思考方式以及身體經驗,這正是 VR 技術帶來的突破性感知。
然而,也值得一提的是,周東彥除了運用「打破第四道牆」讓觀者身歷其境之外,更透過「西裝筆挺」的異者闖入「裸體肉身」的場域之中,這名西裝筆挺的異者,在我看來有某種對比觀者的意味(觀者等同於西裝),同時象徵制序文明的介入,但這種衣裝文明顯然是一種「不合時宜」的偽善,立刻被周東彥削去了文明性,終成身體慾望的霧中份子之一。此作法也能暗示觀者與三溫暖中的男同志們緩緩趨於同化。
因此,短短 14 分鐘的《霧中》,周東彥除了拍攝性愛、口交等赤骨畫面之外,我認為最重要的作者筆觸是一步步說服/催眠觀眾置身其中,這不僅是 VR 的表面技術,更多是來自於周東彥深層的影像鋪陳與核心概念。
不過,周東彥的《霧中》也挑戰了 VR 的 360 度環景的「自主性」。VR 說故事的特性是開放性而非限制性,更多的參與、體驗,讓觀者自由找到視角,能有效將 VR 的 360 度環景優勢發揮,當中的「自主性」儼然極為重要。
但周東彥顯然限制了觀者的自主性,因背後永遠是牆壁死角,便缺少真正的 360 度視野。然而,我認為這樣的限制性是有必要的,周東彥利用「牆壁」的特色,提醒了觀者「三溫暖場域」的封閉性,在此,周東彥則利用演員的位置與鏡位變換,在場面調度之下或放大、或深入、或遠離其感受,給予觀眾不同的覺知刺激。
而「牆壁」帶來的限制與封閉在《霧中》是重要的,影像到了最後,隨著鏡頭緩緩上升,四面牆壁逐步倒塌,三溫暖也不復存在,這樣的瓦解直接宣告男同志宣洩性慾的秘密場域隨之消散,當褪去了集體性,最終留下個人與其影子,都再再揭示了三溫暖此符號存在的特質與集體性。反向來看,流露出的是男同志「禁錮」在「牆壁」之中的寂寞以及「被保護力」,與外界阻斷、難以言喻的同志心情也就不辯自明了。
總結而言,《霧中》以「裸露性愛」為號召,試圖帶領觀眾步入同志情慾集合體的三溫暖中,而周東彥在 VR 影像獨有的敘事技法以及傳統調度之中,進一步創造出衝擊性的視覺體驗,令人歎為觀止,印象深刻。
圖片來源:【台北電影節 Taipei Film Festival 】
影像詩定義 在 鄭宜農 Enno C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鄭宜農Enno Cheng ft.阿爆ABAO(阿仍仍)ft. Chunho
〈或許就變成書裡的風景 The Scenery〉
串流收聽:https://orcd.co/enno_thescenery
《給天王星》後首發,宜農給自己的新台語女聲挑戰第一步。
與阿爆(阿仍仍)以及 home producer Chunho 相揪發明自己的語言,更拍出生涯首支跳舞MV!
無法被定義的創作人,究竟會不會轉行成為唱跳歌手呢?
還有還有,這次她要挑戰把一首歌寫成了一本書。
怎麼會這樣?這個人真的超沒有極限!
-
宜農的話:
「這首歌的主題,是「超越語言」的浪漫,例如眼睛對上眼睛的瞬間,或是一起去宇宙繞過一圈一般的思考。在這個被資訊與標籤填滿的時代,邀請大家一起,重新去創造一個,讓自我之花自由開放的空間。」
-
歷經碰撞、剪去繩索向雲端飛去,
在把拳頭伸向鏡子的那一天,綻放在世間,
或許我們最後都變成書裡的風景。
#或許就變成書裡的風景
#TheScenery
-
《或許就變成書裡的風景》
詞:鄭宜農 Enno Cheng、阿爆(阿仍仍). 王秋蘭(愛靜)
曲:鄭宜農 Enno Cheng、阿爆(阿仍仍)、Chunho
排灣文編譯:Kuljelje Turivuan 丁繼
台文老師:周佳穎 A Yo Chiu
演唱者:鄭宜農 Enno Cheng feat. ABAO阿爆 feat. Chunho
製作 Producer:何俊葦 Chunho、王昱辰 Yuchain Wang、鄭宜農 Enno Cheng
配唱製作 Vocal Producer:王昱辰 Yuchain Wang、何俊葦 Chunho
編曲 Arrangement:何俊葦 Chunho
合成器 Synthesizers:何俊葦 Chunho
鼓組 Drums:黃士瑋 Shih Wei Huang
打擊樂器 Percussions:黃士瑋 Shih Wei Huang
電子鼓組 Electric Drums:何俊葦 Chunho
吉他 Guitars:林建文 Kevin Lin
貝斯 Bass:陳弘禮 Hungli Chen
電鋼琴 Electric Piano:鶴 The Crane 、何俊葦 Chunho
聲音取樣:Sampling:何俊葦 Chunho
人聲 Vox:陳嫺靜 Hsien Ching
合聲 Chorus:鄭宜農 Enno Cheng
合聲編寫 Chorus Arrangement:王昱辰 Yuchain Wang、鄭宜農 Enno Cheng、何俊葦 Chunho
人聲錄音:Vox Recording Engineer:王昱辰 Yuchain Wang @ MoriSound, Taipei
錄音 Recording Engineer:何俊葦 Chunho @ HOOH富富, Taipei
混音師 Mixing Engineer:王昱辰 Yuchain Wang @ MoriSound, Taipei
母帶後期處理 Mastering Engineer:Mandy Parnell @ Black Saloon Studios
-
嘿 你敢欲和我鬥陣 咱來發明家己的語言
彼是目睭對目睭 是去宇宙踅過一輾 是恬恬咧飛
是佇正確佮思考之間 謙卑閣自然
自我親像一蕊花 自由開 自由美麗
若是有幸 來予詩人經過
凡勢就變作風景 佇冊內底
ha~
啊~
kemasi palikulikuzan / a pacun tjanusun.
我在低處仰起頭來 / 向你望啊望
namaia sun tua qurepus,
你是如此雲朵感
namaia sun tua vali,
又是那麼空氣感
a neka nu tjaljuzuanan
沒有什麼能關得住你
namaia sun tua supung / a sevalivali,
你像枝枒搖曳 / 從風來向風去
neka nu namaia
無與倫比的美麗
pakilaing tua su varung / a semenay,
順著心裡什麼感動 / 就唱啊唱
pakilaing tua su varung / a uduli,
任由魂裡怎麼牽動 / 就跳啊跳
semenay a pa-pa-pa,
哼上幾口 叭叭叭
uduliu cia-cia-cia.
扭下幾步 恰恰恰
飄渺的姿態 它曾經是你
修寂寞的學分 不敢問問題
穿上新衣服 忘了把標籤剪去
一陣風吹過發出他她牠ㄊㄚ的聲音
把秘密藏在一首歌裡 你還在尋找傳說中的愛情
可能有時候控制不了自己 總要讓幾個離人傷心
雲端是話語的伸展台
你在找一本最適切的字典
在世界就要緊緊相連的這一天
在我們都還支離破碎的這一天
雲端是話語的伸展台
而你還在找一本最適切的字典
在世界就要緊緊相連的這一天
在你把拳頭伸向鏡子的那一天
你敢欲和我鬥陣 咱來發明家己的語言
彼是目睭對目睭 是去宇宙踅過一輾 是恬恬咧飛
是佇正確佮思考之間 謙卑閣自然
pakilaing tua su varung a semenay.
心裡什麼感動 就唱啊唱
pakilaing tua su varung a semenay.
心裡什麼感動 就唱啊唱
自我親像一蕊花 自由開 自由美麗
若是有幸 來予詩人經過 凡勢就變作風景 佇冊內底
marepacun.
且看你 且看我
marepacun.
且看你 且看我
==========
MV製作
小國山海 Mt.Ocean
主演:鄭宜農、阿爆(阿仍仍)
編舞:姜禹慈
導演:陳科翰
製片:許睿庭
製片助理:李柔
台北
攝影:劉晉源
攝大助:何晟豪
攝二助:鄭傑中
燈光:蔡明釵
燈光助理:潘哲偉、許洺瑋
高雄
攝影:洪偉倫
燈光:吳偉杰
燈光助理:江冠陞
美術:李芷嘉、陳婉蓉
服裝:邱美寧 Ning
髮妝:Miley Shen
髮妝助理:Wini Chen
化妝:顏維音 Echo Yen
化妝助理:洪紹愷 Kai Hung
剪接:楊仕丞
調光:楊仕丞
平面拍攝:湯詠茹、林予晞
動態側拍:劉嬿妮、黃揚舜、鄭傑中
特別感謝
舊派
蒸汽雨林
灰咖啡
魔幻時刻電影有限公司
旋轉牧馬
萬事屋影像制作
電光影裡影業
仙人掌影業
陳延庭
影像詩定義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盧彥中極其享受拍攝紀錄片期間、四處與人談話交際、融入當地的鬧熱節奏,以及進入後製時期關在工作室獨自挑選素材、剪片的美妙孤靜──如此兩極的、跳躍式的生活模式,為盧彥中所珍愛。
而他回頭去望自身童年,赫然發覺他是深受土台客爺爺與日式知識份子外公的影響。前者總是帶幼齡的他到處拜拜,講各種鄉野奇譚、幻麗故事給他聽,也就養成了盧彥中理解世界的方法。外公的學養風範,則導致他對藝術家抱有興趣。
畢業後,盧彥中先後跟隨黃明川、劉建偉、陳芯宜等紀錄片名導,擔任助理工作,期間對諸多藝術、文學大師,包含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林麗珍、林惺嶽、陳芳明進行拍攝,但盧彥中總是無法被這些人深刻觸動,於是他開始轉而追尋自己心目中的藝術家,如其作品《瘋顛狂書道班》中的軻三、《南島盛艷之花》被攝對象柳依蘭。
在軻三的書道班裡,盧彥中看到他讓鄉里間,諸如角頭、屠夫、退休的人、一般家庭主婦,甚至是7歲的國小學生都能在那邊唸詩、寫書法,紮根於市井生活裡。盧彥中認為這才是他的理想藝術家。盧彥中企圖以自身的眼光、理解與追索,去更新藝術家的定義──藝術不必在廟堂,就在江湖中、日常裡可覓可得。
而出身於菜市場的柳依蘭,以自畫像聞名,等身大、高吊在展場中、以龐然的眼珠俯瞰、讓觀者無可遁逃的畫作,有的拿花,也有拿骷髏頭,或與先生綁在一起中間有鎖,乃至柳依蘭跟她先生同困魚池等等塑造。對盧彥中來說,那些巨大自畫像彷若佛殿中的唐卡。尤其橫跨五聯幅的〈一個藝術家的愛.慾〉,藝術家更是將自我擴展至最大,使得盧彥中對其好奇不止,同時想要探詢究竟自我為何物。
至於以著名廣播人吳樂天為主角的《就是這個聲音》,主要是盧彥中想要追憶童年時的味道。在他少年時,幾乎人人聽吳樂天、簡直是背景音樂。他一邊紀錄吳樂天傳奇事蹟,一邊也想要重現過往時光新鮮活辣、充滿動物性的感官世界。
近作《開水喇嘛》起因於與盧彥中形同家人的貓火化後有舍利子,唯在台灣佛教系統裡,畜生不可能成佛。於是他向著外境求解,一路到了圖博區域。起初他對幾萬喇嘛們成天在山上念經完全不解,並不認為只要誦念就能讓世界變得更好。但在上師只要多一個人出家、也許世上就少去一個壞人的言談裡,盧彥中領悟到自己祇是以有限的眼光在對待世界。面向堅信每個人生來都是佛的藏傳佛教,盧彥中也就深沉感應到自己的宇宙觀被打開。
小檔案
盧彥中,Adiong LU, 台灣嘉義人,1984年生。一生謹記阿嬤囑咐之「肯種不畏無田犁」。作品有《今天我明天誰》、《你家是個動物園》、《南島盛艷之花》、《在光中》、《就是這個聲音》、《塩埕區長》、《開水喇嘛》等。善藉私民野史、藝術者、喧鬧者之日常描繪,挖掘漫漫人世之精神共業。鬧中取靜。2017年以二瘋僧之名,成立寒山拾得有限公司。現為盧鉢之父。
創辦人/導演:馬立群 監製:王姿佩 採訪:沈眠
攝影:馬立群 剪接:徐珮珊
作品提供:盧彥中 場地提供:寒山拾得有限公司
影像詩定義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序 - 附著與穿越 曾敏雄
「不要跟隨道路的方向前進,走到沒有路徑的地方,留下足跡。」- 拉爾夫.沃爾多.艾默森
按下快門的當下,我們擁有的是什麼?是找到的驚喜?還是創造的滿足?
對於這個爭論,蘇珊.桑塔(Susan Sontag)在其《論攝影》(ON PHOTOGRAPHY)第五章中提到:攝影對於「認知」的辯論 —「要嘛作為一種簡單、準確的認知活動,一種有意識的理智行為;要嘛作為一種前理智的、直覺的邂逅模式」。這本攝影集裡的作品,充分體現了蘇珊.桑塔所說的有意識的理智行為以及直覺的邂逅模式。
這十位新一代的攝影家,背景各異,來自台灣南北各地,每個月會有一天聚集到台中我的工作室裡彼此討論作品,作為一個與他們討論的對象,我卻經常從他們的作品中找到新想法,或者是必須逼迫自己重新組織既有的觀念來更深入地解釋他們的作品,這過程往往得花上一整天,很累但也很過癮,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不少,他們努力不懈與積極的態度,再一次喚醒自己對攝影的熱情,這些都是我的養分,讓我的攝影一路能走到今天。
理智行為與邂垢模式
文波的作品《寂靜・低語》,從一開始他就非常地明白,這是一種去脈絡化的切片攝影行為,藉由再次觀看,重新建立起他的脈絡;風景攝影的描述,或許就屬安瑟.亞當斯(Ansel Adams)最為大家熟知,文波的作品少了亞當斯紀實成份的描述,卻多了抽象式的隱喻,他放棄照單全收的觀看方式,從現實具體的風景中逐漸轉換成他的切片,雪景的淡白一如曠野的濃黑,建構出安靜、低吟的話語來。
碧玲的《失衡》,抹去了紀實攝影的直觀式記錄,讓觀看的畫面滲入了作者私我的猶疑晃動,為第三世界日常的現實生活樣貌中,賦予一種略為脫離現實的無奈,而這無奈,一半來自真實的世界,一半來自作者心中的衝擊與無力感。
慶章的壯遊快門,一如寇德卡(Josef Koudelka)的流放地(Exiles),他屏棄了畫面外的景物,只悄悄的告訴了觀看者這是作者在場的主觀抉擇,進而提出了一個隱晦的問題:「藉由照片,觀看者是否如同作者一樣在場?」我們不難在世界上知名的攝影家中找到這些存在主義色彩濃厚又帶點街頭快拍式的作品,在虛幻的場景變換游移當中,一如這些成熟的攝影家,慶章作品中微微的現實荒謬,有些淡淡的諷刺與寂寞,作者本人稱這些作品為《幻相》。
凌雲幻想式的畫面,彷彿一半在現實世界中矗立,一半在想像的世界中某個不知名的角落綻放,攝影在此脫離了最原始的記錄功能,將現實物從「眼見」轉換為「心見」,這種轉換的過程,日本攝影家中平卓馬形容為「詩意」,凌雲的「詩意」展現在不按牌理的景物框取,豐富卻又脫離現實的色彩表現,有點像是在大人成熟的眼光中卻又帶著小孩純真的思維來觀看。
惠民的《羅生門》,門的這邊是外面,是公共領域,門的那邊是裡面,是私有空間,門作為一種隔離內外的界線,它是清楚而不可侵犯,然而,惠民在日常踏查中卻發現,實際的情形是門裡面的土地被私人在沒有告知土地擁有者的情形下被開發利用,私自開發者用「門」來標示出他私人開發範圍的入口,而這入口恰恰好也標舉著私人與公共空間界線曖昧不明的證據,攝影在此作為一種觀察後的紀錄行為,方惠民的「羅生門」讓我們得以了解,在現代化的社會中,仍有私佔土地這種不可思議的現象存在。
信嘉的《自拍》作品,他舉了安東.契軻夫(Anton Chekhov)所說:創作者得誠實到...觀者無法逃避!在世界攝影史中,照片是否強大到具有讓觀者無法逃避這樣的力量另待討論,然而,信嘉特意在安排好場景後,只略為告知對象一些操作上的細節,便將快門線交給對方之後他便離場,讓對象自己面對鏡頭進而自己拍下自己身體的樣貌,在觀看這些作品之時,或許我們會先從窺視者的角色中得到快感,一開始想到的是「他們好勇敢啊」「她們的身體很美」... 慢慢轉變到「他們為什麼要這樣拍下自己呢?」「她們在按下快門的瞬間,腦袋裡想的是什麼?」「她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我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若觀看者轉化到後面的思考行為,或許信嘉所說的透過觀看這群人,得以觀省自己的想法才能達成。
敏寬的《名牌花》,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生產與消費,藉由傳播,我們對於日常生活中必需品的知名品牌耳熟能詳,在習慣於使用這些物品之後,或許我們堅信如此知名的品牌企業應該能永續經營,然而,時間與市場是無情的,不適者淘汰,敏寬採用了靜物攝影的方式,藉由「花的美好,卻仍舊凋零」,搭配了品牌的容器,暗喻了再怎麼美好的事物終有結束的一天,更重要的是,當品牌結束後,這些人造物容器的分解有些需要50年的時間,有些則需要超過百年以上,甚至比企業存在於這世界的時間更久,藉由敏寬的「名牌花」,或許我們會重新審視自己,在我們當一個消費者的角色時,我們更應該如何看待地球的資源與環境問題。
肇圀的《夾娃娃機》,2019年年底某天晚上十點多,我在金門金城鎮散步,看到一家亮晃晃的夾娃娃機店還在營業,或許還有更多家店開著也說不定,對於在純樸的金門這麼晚還看到這景象,不禁令人好奇:台灣社會需要這麼多的夾娃娃機店?或者,更深入的討論,台灣人的生活壓力大到需要這麼多簡單放鬆的時光?日本評論家飯澤耕太郎曾說,一個好的創作者,其作品經常能反映出一個時代,對於飯澤耕太郎所說「時代」到底需要多久時間才得以形成,我們無從定義,但若說台灣風靡夾娃娃機已經是某一個時期普遍的社會現象,則應該不至於是一個誇張的說法,只是,這種一窩蜂的現象到底能維持多久?我想沒人敢打包票,即便連夾娃娃機店的主人也是如此,正因為大家心知肚明,這只是一個現代社會快速變遷的現象之一,所以即便開店經營,索性就連招牌也不用了,於是到處看到店裡面是經營夾娃娃機,店招牌卻跟這一點關係也沒有的荒謬,形成了一個有趣特殊的社會現象,肇圀以嚴謹的社會地景拍法記錄下了這個曾經屬於我們這一代台灣人特別的記憶。
馨儀的《變裝者》,從變裝前的自我,到變裝後的他者,這「自我與他者」之間是否有一道界線?是在到達這條線之前,還是在這條線上,抑或跨過了這條線,自己將會變成一個陌生的他者?而這條線,是藉由化妝?服裝?還是因為在鏡頭關注(我們都處在鏡頭的這端觀看)下,就會喚醒心裡面的另一個人出現?或者,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配戴面具的時候,只有在變裝了之後,才是真實自我的展現?馨儀引述了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説的:「面對鏡頭,我同時是:我自以為的我,我希望別人以為的我,攝影師眼中的我,還有他藉以展現技藝的我。」 馨儀在很困難拮据的情況下,南北奔波,以肖像新紀實的手法告訴觀者,台灣一種次文化生活的樣貌。
志豪的《光世代》,引發了我的一個小小記憶,小時候我住在南部鄉下,每次上台北都是大事,記得傍晚時分遊覽車過新店溪之後,小孩子的眼睛對於都市的高樓與燈光總是充滿著好奇與憧憬,幾十年過去了,都市的燈光從照明的功能變得更迷離多樣,而現代人生活步調加快的速度亦不遑多讓。杉本博司的「劇院」系列,螢幕上一片空白,這片空白標舉出了機器(底片)與人眼的不同之處,人眼觀看之後產生記憶,於是我們有了電影的劇情轉換,機器(底片)缺少了記憶,於是只以紀錄的方式存在,最終形成一片空白,志豪的「光世代」,乍看之下雖然同樣是一片空白,但是這一片空白所標舉的,卻是現代人資訊氾濫爆炸的結果,當後一秒的資訊不斷的覆蓋前一秒的資訊時,你到底能留下多少訊息?當資訊不斷的覆蓋更迭,在生活步調急速加快的現代社會中,或許在我們腦海裡留下的只剩一片空白吧?!
留下足跡
「不要跟隨道路的方向前進,走到沒有路徑的地方,留下足跡。」在我與這十位新一代攝影家討論作品的期間,曾經引用艾默森的這句話來彼此鼓勵,在網路盛行的這個年代,我們很容易看見有這麼多新奇的想法已經用攝影的方式來表現了,換句話說,我們很難再找到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徑,然而,正因為如此,或許我們可以轉個方向,用力一點,留下一點走過的足跡,這本攝影集正是這十位新一代攝影家的足跡印證,同時在台灣艱困的攝影大環境中,或許這本攝影集也能踩踏出一個小小的鞋印。
感謝張照堂,郭力昕與張世倫三位老師曾經與這十位新一代攝影家討論作品,同時更感謝照堂老師為這本攝影集定名「附著與穿越」,我想,這個書名,已然包含了書中所有作品的文本根基!
影像詩定義 在 [情報] 《有荷文學雜誌》47期「詩影迷藏」(1/20) - 看板Literprize 的推薦與評價
《有荷文學雜誌》47期「詩影迷藏」徵詩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751001661613019/permalink/5846091128770688/
關於影像詩:
001
影像只是詩的火種,不是詩的一部分,拿掉影像,詩必須能獨立存在。意思是你想藉由圖
片傳達的主旨,文字須能百分之百表達圖片想傳達的主旨。
002
寫影像詩須注意的是:影像詩不僅僅在描寫影像,而是透過影像中的元素發想,以詩的語
言表達作者內心的情感,或者依此譬喻生命的哲思或事件才是最重要的。
-----以上摘錄〈影像詩創作要點略述〉詩人葉莎對影像詩的定義。
由第45期葉莎的示範開始,《有荷文學雜誌》自第46期正式展開「詩影迷藏」影像詩徵稿
。有意參加者,請由以上三幅圖中自選其一創作。張貼作品時,請遵守以下規定:
配合47期「愛」專號,請以「愛」為書寫方向。
1. 請在作品上方標示
A. #47詩影迷藏
B.圖片號碼
C.自訂作品題目
D投稿作者名。
2. 作品限10行以內分行詩。(題目及分段空行不計)。
3. 一圖每人限貼一作品。
重要說明:
1.截止時間1/20。
2.成績預計於2/10揭曉。
3.感謝葉莎擔任評選。
4.預計每圖各選出1-2篇刊載於《有荷文學雜誌》第47期
5.每期徵稿將選出最優作品致贈大憨蓮文創商品坊500元獎品。
--
冷門釣魚必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0.90.21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Literprize/M.1673414139.A.A50.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