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你的為什麼》
這本書是由著名的激勵演說家賽門.西奈克所寫的. 之前在網路上我已經看過很多次他的演講, 覺得深有共鳴但是卻沒有太大的感動… 一直到我看了這本書之後, 在從頭到尾把他所有的演講在看了一遍, 感受真的完全不同
其實閱讀順序是應該先看他的前一本書 “先問為什麼?” 接下來再看這一本書. “先問為什麼” 這一本書闡明了賽門所提出的”黃金圈” 理論, 而這一本書則是教我們由內而外, 如何來建造自己的黃金圈
什麼是黃金圈 (Golden Circle)? 由內而外應該是 為什麼 (WHY)- 如何做 (HOW)- 做什麼 (WHAT)
我們應該要先清楚自己的動機/價值觀為何, 接下來再明確目的是什麼, 最後則是思考具體手段有哪一些. 但是目前絕大多數的商業行為則是反過來: 我告訴你我是幹嘛的? 我有哪些優勢?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以我們這個產業舉個例子: 我是一名教練, 我有數張專業的證照/比賽經驗, 可以讓你有效的減脂/增肌/變強壯, 麻煩現在請付錢謝謝… 這也是大多數單位公司宣傳的方式. 感覺都是千篇一律, 就算你把自己形容得再厲害, 也很難打動人心. 因為消費者到處都看到到這種宣傳內容. 但是如果利用黃金圈的方式, 有內而外, 先說明我們的信念, 再延伸我們的方向, 最後再導入到我們的產品, 感覺會很不一樣. 例如: 我希望能夠提升全民的生活品質 (WHY), 所以會透過提供正確的運動概念以提升健康的意識(HOW), 這是我身為教練最主要的工作(WHAT). 聽起來就會非常不一樣
因為”為什麼” 是我們的中心價值, 是驅動我們一切行為背後的原因, 是有溫度與情感的.. 而”做什麼” 則是最後的結果, 是有架構, 有系統的. 在”誰會說故事, 誰就是贏家”這一本書裡面, 作者也提出了一模一樣的主張: 絕大多數公司官網上”關於我們” 的介紹中, 都在介紹自己公司的歷史, 服務章程與產品特色, 同時認為以這些資訊就足以讓客戶對於公司有足夠的了解.. 但是要能夠真正讓一位陌生人在短時間產生認同, 最有力道的方式就是說說創立這間公司的緣起, 也就是啟發了創始人/團隊產生行動背後的故事. 大家都愛聽故事, 因為故事有情感, 故事也可以具體說明這個團隊的”為什麼”
而”黃金圈” 理論也與我們人類大腦的構造相似. 在”是我把你蠢哭了嗎” 一書裡面就有提到, 由於人類的爬蟲腦, 哺乳腦, 以及靈長腦的功能不一樣, 因此在不同的狀況下也會以不同的方式影響人類的行為. 黃金圈最內層的”WHY”對應到的是我們的”邊緣腦”, 也就是以海馬迴與杏仁核為主的部分, 主導情緒, 記憶, 信任與忠誠, 沒有語言的空間, 這一個區域連結到”為什麼” 與”如何做” ; 而最外層的”新皮質” 則是負責理性分析, 決策, 組織, 思考, 以及語言, 也就是”做什麼”
有的時候, 我們會說”我感覺不對勁” “就是少了些什麼” 甚至是“一見鐘情”. 這些都是邊緣腦活躍的回饋, 在我們還沒意識到什麼之前, 身體本能地會產生反應. 一般來說, 這都是最真實而直接的. 而我們在成長, 求學, 甚至是工作的過程中常常會因為各種外來的因素, 讓我們漸漸地遺忘了內心真正的熱情, 甚至有人有可能一輩子都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
“是什麼讓你每一天睜開眼起床以後, 迫不及待地願意投入一天的工作呢?” 賽門問. 賺錢是一個結果, 是”做什麼”, 而不是”為什麼”. “為什麼” 是出自內心的, 是一種信仰, 是利他的, 是成就這個世界的. 人類是群居的動物, 在四萬年前尼安德塔人滅亡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習性是單打獨鬥, 因而被我們的老祖宗智人所滅. 而由於幾萬年的群居的生活方式, 人們開始學習互相合作, 成就彼此, 進而促進了文化的發展. 這才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主要原因
然而進入了工商社會以後, 反而變成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就算我掛了也要拖你當墊背的思維, 彼此攻擊反而拖慢了社會永續發展的淺力.. 這一點在作者另一本書”無限賽局” 中有說明, 之後我會再跟大家分享這一本書 (老高梗)
這一本書就是教導大家如何找到自己的為什麼, 是一本非常實用的工具書
首先, 你需要找到一位願意聽你說話的夥伴 (教練Coach), 他可以提出開放式的問題, 探索你的價值觀, 回應你的內容, 聽出你自己沒有察覺到的意象 (所以探索”為什麼” 需要第三者, 有很多思維自我是無法察覺到的), 並忠實將你訴說的重點記錄下來, 同時與你一起探索. 與此同時, 你需要配合搭檔的引導, 講述一生之中對你印象最深刻的故事, 並且盡可能地描述細節
那要如何確定越來越接近 “為什麼” 的核心了呢? 就是雙方發現, 在對談當中, 描繪實際情景的細節越來越少, 而敘述情感的細節越來越多!
最後, 要整理出一句話:我想________, 這樣會____________ . 而這句話就是我們在黃金圈最內層的”為什麼”. 例如賽門本人的為什麼就是: 我想我想激勵別人去作感召他們的事, 這樣一來所有人就可以一起改變這個社會!
同樣的技巧, 可以運用在打造企業文化上, 主持人利用小團體活動, 帶領員工思索組織的中心思想與服務方向, 藉以提升整體向心力. 唯有整個公司擁有一樣的中心信念, 才可以勇往直前! 在賽門的一次演講裡, 他提到他曾同時受邀到微軟與蘋果兩家公司演講, 深深感受到了兩間公司氛圍的不同: 微軟每天想的都是如何研發出更好的產品打爆對手 (做什麼), 而蘋果則是不斷思考如何提升用戶的使用體驗 (為什麼). 有一次, 賽門剛結束微軟的演講, 接下來到蘋果演講的路上, 他故意跟來接他的蘋果主管說:誒, 微軟新出品的一款平板在功能上比你們的IPAD酷多了! 蘋果主管說: 嗯, 我同意 . 賽門認為, 這就是兩間公司的差別, 堅持 “為什麼” 而努力的公司不會在意他的競爭對手做了些什麼, 只是執行他們的理念, 反而不知不覺地拉開了彼此的距離
“People don’t buy what you do, they buy how you do it”: 人們不會購買你的商品, 他們購買的是你的信念- by 賽門斯奈克, 這句話就跟我之前在好幾位健身大咖的課程中聽到的一句話含意一模一樣 “People don’t care how much you know until they know how much you care” : 直到人們感受到你有多在意他們之後, 他們才會在意你有多專業!
這些年我的體悟就是: 當你自己沒有一些想法的時候, 只好等著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如此反反覆覆的, 很容易迷失了方向, 遺忘了對於生活的熱情. 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就可以真的體會到人家說的一句話: 每一天叫醒我的不是鬧鐘, 是理想!!!
非常好的一本書, 與大家分享, Find your WHY!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590的網紅陳泰源-房仲/主持人/歌手/作家/演講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60810蘋果掀房事第73集-凶宅大哉問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uspWzZM4dCc 主持人─鄭婷方、陳宥里 來賓─台灣房屋大直特許加盟店區經理陳泰源、天成律師事務所主持律師盧天成……↓ 【房屋出租,怕變凶宅怎麼辦?】 答: 1.租賃合約都會附加一條「凶宅條款」,出租期間...
影響消費者行為的因素例子 在 政經八百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八百回合經濟談
〔#人非聖賢孰能理性 #行為經濟學帥氣登場〕
在今天內容開始之前,先來邀請壯士們跟我們一起 play a game!(邪笑😁)
📌第一題:現在有 A、B 兩選項
A:100% 獲得 1000 元
B:50% 獲得 2100 元,但 50% 什麼都沒有
你會選擇哪一個?
📌第二題:同樣是 A、B 兩選項
A:100% 損失 1000 元
B:50% 損失 2100 元,但 50% 不會損失任何金額
你會選擇哪一個?
▌ 答案揭曉!
以第一題來說,如果你是一個理性的「經濟人」,你應該選擇的是 B 選項!因為 B 選項的期望值(1050元)比 A 選項的期望值(1000元)大。
然而,實驗結果卻發現,大多數實驗者都選擇 A 選項。
同理可證,第二題理論上大家應該要選 A 選項,但大多數實驗者都選擇 B 選項,寧願可能多損失一點,也要賭賭看逃掉損失的機會。
傳統經濟學沒有辦法解釋這種人們「非理性」的行為,這時候「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就登場了!今天政經八百就來向壯士們介紹這個經濟學界的後起之秀!
▌ 如果是傳統經濟學...
傳統經濟學有個根本的假設,那就是「人是理性自利的」,人們會以成本效益為判斷準則後做出決策,且會致力達到自身利益極大化。
然而這樣的假設,忽略人們的感情心理因素以及理性的限制,也與許多實證結果不符,因此受到來自經濟學與其他學術界的批評。
▌ 行為經濟學是什麼?
行為經濟學並沒有傳統經濟學中「人是理性自利的」這個假設,而是利用心理學或神經醫學的實驗結果及數據,企圖尋找更符合人類真實行為的準則,增加經濟學的解釋能力!
行為經濟學家認為,人們決策的不完全理性,並不是隨機或偶發的,而是同樣遵循某種長期被大家忽視的規律或心理。(後面有例子!)
▌ 行為經濟學的重要性
行為經濟學的出現,像是為學術界打開一扇新的窗戶,因為它提供了一個解決問題的新觀點。
當我們正視人類在面對決策的不理性時,就有機會重新檢視與修正,過去各種依照傳統經濟學制定的經濟政策和廠商經營策略。
傳統經濟學關注價格變化如何影響行為,但行為經濟學和心理學方面的研究表明,如果想改變消費者的行為,非金錢性干預(如:公開獎勵、嚴格但有彈性的規範)可能比金錢干預(如:補助、罰款)更具優勢。
例如:行為經濟學家發現「為亂丟垃圾繳納罰款不見得是好政策」,因為繳納罰款會排擠掉個人愛護環境的內在動機(有付錢就是老大的概念!)
▌ 回到開頭的題目——展望理論
了解行為經濟學是什麼之後,讓我們回到在開頭問大家的問題(選 A 還是選 B),這其實是行為經濟學中非常經典的理論-Tversky 和 Kahneman 提出的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
簡單來說,展望理論發現當人們處於收益狀態時,多數人是風險厭惡者;而當人們處於損失狀態時,多數人是風險偏好者,而且對損失的敏感度比對收益高。
▌ 展望理論可以如何運用在日常生活呢?
如果你是廠商,就可以利用「人們對損失比對收益敏感」的心理!
與其跟消費者說「現在買 A 就送 B」,也許跟消費者說「現在不買 A,你就要損失 B 了」,後者會更有效喔!
▌ 結語
雖然行為經濟學逐漸被看見,但傳統經濟學依舊非常重要!
我們可以這樣想,行為經濟學開啟一個新視野,能夠更周全地考慮各種因素,讓理論更合理地解釋人們的行為決策,幫助我們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行為經濟學還有非常多有趣的實驗跟理論,如果壯士們有興趣,記得留言敲碗下集跟分享出去喔😁😁!
#經濟 #經濟學 #台灣 #科普 #科普經濟學 #政經八百 #懶人包 #行為 #行為經濟學 #實驗 #價格 #行為經濟學 #損失
影響消費者行為的因素例子 在 R&P in Sweden 漫步瑞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近期的武漢肺炎變化有感】
這次武漢肺炎疫情在各國的變化,讓很多人覺得原來世界這麼大不同。尤其是最近歐美急速上升的病例數及各國政府單位的佛系處理方式,更讓我們身為住在海外的台灣人,覺得有如身歷平行世界的感覺。一邊看著台灣政府積極防禦的態度,一邊對瑞典政府接近幾乎無防範的處理態度,讓我們不禁充滿複雜的情緒。
像是前天瑞典政府就宣佈不會再針對非住院的重症患者或是高危險族群(如老人或慢性病患者)實施檢測,意味著病例數的更新會漸趨緩慢。而政府的說法則是針對醫療資源的重新配置,簡單說就是檢驗能量的不足而先針對重度需求的案例做醫療處置。
這其實就顯現了瑞典的醫療體系和能量已經評估有崩壞的可能,而政府不得不針對此階段的狀態重新評估而祭出的策略。可能這時候很多台灣人就會說:「真沒想到瑞典會變這樣子,我一直以為北歐國家都很優秀耶!」
這就是為何我們的部落格裡,沒有吹捧過瑞典是有多麼好棒棒又完美的國家,甚至說歡迎大家都來這邊住!等等之類的評論,我們一直強調來瑞典是我們的選擇,而在這裡記錄的都是我們的感受。
因為我們很清楚到國外玩和生活,真的是兩回事。的確,北歐的高福利制度相比許多其他國家而言相對完善,像是長照制度或是對孩童的照護、到工時不長而普遍重視生活平衡的公司文化等等;但是冬天的日照太短、相比亞洲的娛樂較少及生活比較不便和醫療品質不如台灣等等,這些都是生活層面需要考量的因素,單純來短期遊玩很難體驗得到。
而這次的武漢肺炎就是很好的例子。平時我們就知道瑞典的醫療資源很有限,所以盡量保持運動習慣和吃得營養健康等各種保健方式以維持身體健康和身心靈的平衡,就是為了盡量避免產生尋求醫療資源的可能。不像以前在台灣,動不動有點感冒或不舒服,就去附近診所掛號看醫生。瑞典可沒這麼多私人診所,還讓你馬上就可以看得到醫生。
但當一個國家的醫療體系沒有經歷過像台灣17年前SARS的考驗,平時也一直都是連當地人也會詬病的狀態(像是開盲腸炎手術,可能要等上好幾個月),在這疫情的考驗下,相對幾乎沒有實施對應措施(因為認為不需要和認為不會太嚴重),可想而知,目前瑞典的醫療單位就是疲於應付這次疫情的患者,相對有很大機會會去壓縮到其他疾病患者的醫療資源。義大利目前的死亡率偏高就是很明顯的例子。
或許這次就是對各國醫療層面必要的考驗,需要不斷的檢討和持續修正。同時,這也是台灣發揚光大的好機會。不知有多少像我們身在國外的台灣人,有多希望世界各國能引用這次台灣抗疫的經驗做例子,學習和複製相關的防疫措施,以遏止疫情惡化的可能。這是我們經歷過SARS後的糾結情緒。
不過這幾天下來,我們也能慢慢理解瑞典人的淡定反應,或許就是這個”lagom”字眼的哲學深植他們的民族性,認為什麼事都是發生得剛剛好。要對政府有信心,同時也要對自己有信心。畢竟這是全球性的流行病,可能無人能逃過感染的可能。有趣的是,邊說著這些話的瑞典人,還是出現了大量採購甚至買光衛生紙等一個多月前台灣就發生過的囤貨行為。(歐美澳等其他各國也都有發生)
消費者心理學家羅漢·米勒分析說:「身為現代人,我們不習慣面臨缺貨的危機。我們習慣了隨心所欲選擇自己想要的東西,衛生紙可能代表著我們現狀舒適生活的底線。搶購衛生紙的行為便是人們為了維持這種心理狀態的非理性方式。」
我想,這也說明了人們普遍不想改變現狀的舒適生活,擔心被影響原本的生活品質,過度擔憂才導致人們產生囤貨的行為。不管原因如何,我相信我們還是要把自己拉回到當下,而不是未知的未來,並告訴自己:「現在的我們很安全,不用過度恐慌。該做的都做了,剩下的是安撫自己的情緒。」
或許這世界,真的需要我們好好靜下來思考,去面對各種環境變遷或疾病襲來的浪潮。過度恐慌的情緒反而不能讓我們看清自己身處的當下;平靜的心和冷靜思考才能讓我們看清眼前的變化,就算時局動盪,而我們能照顧好自己、保持日常生活的平穩就是盡最大的努力了。
影響消費者行為的因素例子 在 陳泰源-房仲/主持人/歌手/作家/演講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160810蘋果掀房事第73集-凶宅大哉問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uspWzZM4dCc
主持人─鄭婷方、陳宥里
來賓─台灣房屋大直特許加盟店區經理陳泰源、天成律師事務所主持律師盧天成……↓
【房屋出租,怕變凶宅怎麼辦?】
答:
1.租賃合約都會附加一條「凶宅條款」,出租期間,若發生凶宅,房客或房客的直系親屬需賠房價的20%,房屋價值由公正第三方認定。
2.買凶宅險。
【怎樣的死法會被認定成凶宅?】
答:法律標準嚴格,必須陳屍在專有處才行,主建物、附屬建物,如果是其他公設區域,不算凶宅。
【房客在租屋處自殺身亡,房東可以跟其家屬求償嗎?】
答:可以啊?為何不可?過去不都發生過判例了?
租屋跳樓變凶宅
2011年11月20日,台中市王姓老翁在租屋處墜樓死亡,林姓房東認為王某是自殺身亡,致其房子成為凶宅而減損價格,提告要求王某家屬賠償賣屋價差140萬元;一審認為凶宅影響房價是主觀因素造成,缺乏因果關係下駁回,但台中高分院認為,老翁自殺與房屋跌價有關,判家屬應賠償66萬元定讞。
【到底凶宅是怎麼認定?】
資料來源─徐佳馨最新著作《30堂千萬房產課》
答:
內政部於97年7月24解釋「凶宅」認定標準,以便明示於不動產說明書中,減少紛爭。
「本建築物改良物(專有部分)於賣方產權是否曾發生凶殺或自殺致死之情事」,係指賣方產權持有期間,於其建築改良物之專有部分,(包括主建物及附屬建物),曾發生兇殺或自殺死亡(不包含自然死亡)之事實(即陳屍於專有部分),即在專有部份有「求死行為」致死,(如從該專有部分跳樓);但不包括在專有部分遭砍殺而陳屍他處之行為(即未陳屍於專有部分)。」
104年10月,房仲業者開始使用的不動產說明書更具體指出,凶宅是「本建物(專有部分)於產權持有期間是否曾發生兇殺、自殺、一氧化碳中毒或其他非自然死亡之情形。」也讓凶宅定義更為具體化。
舉個例子:某人從七樓跳到一樓,一樓是老張家後院,老張家和七樓都是凶宅,要是一樓是中庭花園,那就只有七樓是凶宅,但如果某人在家被殺,從家裡爬出來到電梯門口斷氣,那麼,七樓也不算凶宅。
【凶宅險,大家保的意願高嗎?值得保?】
富邦「特定事故房屋跌價保險」承保範圍
◎被保險人以外的人,於承保住宅內自殺並陳屍,或,在承保住宅內跳樓自殺當場身亡,但未陳屍於該處(自殺)
◎被保險人以外的人,在承保房屋內遭他人殺害並陳屍,或在承保住宅內被殺害,但未陳屍於該處(他殺)
◎被保險人以外的人,在承保住宅內10天以上被發現遺體
給付內容
◎跌價保額30萬元、清理費保額5萬元
◎跌價保額50萬元、清理費保額10萬元
註:清理費指超度誦經等法事
資料來源:富邦產險、《蘋果》採訪整理
【凶宅通常都便宜多少?】
答:法院過去的判例是房價約兩成,實際遇到的狀況賣家是折讓6~7折,買家的期望值是6~5折。不過,還是要看凶的程度如何?
若要購買凶宅,打幾折才會考慮購入?凶宅打5折 民調逾4成考慮買
9折 2.3%
8折 4.7%
7折 12.4%
6折 16.3%
至少打對折43.4%
低於對折18.6%
其它2.3%
註:有效樣本數1068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
資料來源: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
【可接受曾在幾年內發生事故的凶宅?】
1年以下10.9%
1~5年28.7%
5~10年37.2%
超過10年21.7%
其它1.6%
註:有效樣本數1068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
資料來源: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
【凶宅疑問TOP3】
1.房屋出租,怕變凶宅怎麼辦?39.8%
2.怎樣的死法會被認定成凶宅?36.9%
3.房客在租屋處自殺身亡,房東可以跟其家屬求償嗎?36.9%
註:有效樣本數1068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
資料來源:創市際市場顧問
【買房時,如何得知是否為凶宅?】
網路51.5%
問房仲41.5%
問鄰居或管理員84.1%
其它1.5%
陳泰源補充:建議不要只google關鍵字「社區名+凶宅」,要google「社區名+凶殺or自殺or他殺or刑案」這樣會比較更容易搜尋到。(來自徐佳馨著作《30堂千萬房產課》)
註:有效樣本數1068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
資料來源: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
【位於精華地段的凶宅,可以買嗎】
只要不介意凶宅,享受一樣生活機能,卻便宜入手,為何不能買?
【有人死在樓梯間、社區中庭有人跳樓死亡,算凶宅嗎?】
不算喔!要死在「專有部分」,若是公設、梯間,都不算。但如果跳樓到一樓中庭,如果中庭是住戶的專屬庭院,那一樓也算是凶宅喔!
【隔壁鄰居是凶宅,我家房價會被影響嗎?】
1.法律上是不會,但實際上多少還是會,有些人就是很介意,例如我實際的例子,我6月份原本成交一間房子,買家後來因為知道隔壁樓上有人從頂樓跳樓到中庭,連凶宅都不算,買家都介意,悔買,還被沒收斡旋金了。
2.房仲沒有主動告知「他戶」是凶宅的義務,所以建議消費者,如果介意,麻煩主動問。
【法拍屋有可能是凶宅嗎?】
1.當然有可能是,發生「大眾銀行&莊明玉」事件之前,很多黑心投資客就是利用法拍市場來漂白凶宅。先用便宜市價買凶宅,然後故意不繳貸款,故意被法拍,法院不擔保物件瑕疵,是不是凶宅,根本不用告知。然後有些人以為只是因為單純的屋主缺錢被法拍,所以買到便宜,誰知道,事後才知道誤買到凶宅。
2.但自從2014年5月21修法過後,就比較有保障囉~
資料來源:法拍凶宅海砂屋 須公告→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40521/35842908/
遭矇誤買悲劇 修法後可望避免
2014年05月21日
曾買到法拍凶宅的民眾莊明玉說,希望她是最後一個受害人。
何哲欣、蘇聖怡╱台北報導
立法院昨三讀通過《強制執行法》修正案,將「凶宅」列為法拍屋須明確揭露的事項,未來法院拍賣不動產時,都要記載、公告該建物的相關資訊,包括是否為海砂屋、輻射屋、建物內有非自然死亡等事項。曾買到法拍凶宅而無法向銀行貸款的台南民眾莊明玉說,修法方向非常好,讓制度更透明,以後才沒有糾紛,希望她是最後一個受害人。
銀行拒貸虧39萬
去年十一月,莊明玉繳了四十五萬七千元押標金,標下大眾銀行釋出的法拍屋,結果房屋竟是凶宅,她陸續找銀行貸款都遭拒絕,回頭找大眾銀行,也竟遭拒,只好棄標,還被扣了三十九萬元。莊女當時找綠委陳亭妃開記者會,痛斥銀行只會欺負小老百姓,其悲慘遭遇促成此次修法。
昨三讀通過的《強制執行法》規定,未來法院查封不動產時,查封筆錄要載明相關資訊,包括調查所得之海砂屋、輻射屋、地震受創、嚴重漏水、火災受損、建物內有非自然死亡,或其他足以影響交易的特殊情事及其他應記明之事項;法院拍賣不動產時,同樣也要公告上述相關資訊。
陳亭妃昨說,這是遲來修法,將來民眾面對法拍屋時,能有較對等資訊,減少買到凶宅的機率。
【購買凶宅,可以貸款嗎?】
要看銀行,很多銀行幾乎不給貸,有的勉強貸。
網址→http://blog.yam.com/taiyuanchen/article/162099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