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剪輯師瓊.葛萊格瑞(Jon Gregory)辭世,享壽77歲。他的代表作包括《你是我今生的新娘 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1994)、《殺手沒有假期 In Bruges》(2008),並剪輯了麥克.李(Mike Leigh)的大多作品如《秘密與謊言 Secrets & Lies》(1996)。近年亦曾以《意外 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2017)提名奧斯卡最佳剪輯獎。
.
瓊.葛萊格瑞出生於英屬印度拉合爾(現隸屬於巴基斯坦),父親是農業地產經理。他的童年在印度度過,直到1953年隨家人回到家鄉英國。他曾說自己在學生時期唯有對電影感到濃厚興趣,出了社會之後先投入BBC廣告部門起步,隨後在電影部門擔任助理,開始接觸電影剪輯技巧。在1970年代末期開始,他主要為電視節目進行剪輯。1989年總算出頭,以迷你劇集《Traffic》(1989)首次提名英國金像獎。
.
自1987年起的電視短片《The Short & Curlies》,葛萊格瑞與麥克.李開始合作。後續合作的作品包括《厚望 High Hopes》(1988)、《生活是甜蜜的 Life Is Sweet》(1990)、《赤裸 Naked》(1993)以及榮獲坎城金棕櫚獎的《秘密與謊言》。近期包括《又一年 Another Year》(2010)、《畫世紀:透納先生 Mr. Turner》(2014)、《彼得盧:人民之聲 Peterloo》(2018)一樣由他操刀剪輯。
.
麥克.李親自為《衛報》撰寫了葛萊格瑞的訃告,在文中將《秘密與謊言》的成就歸於葛萊格瑞,指出在最後的高潮戲,正是倚靠了葛萊格瑞的犀利判斷,巧妙地處理了七個角色紛亂的情緒。在母親和女兒首次見面的場景之中,葛萊格瑞也說服麥克.李不用特寫鏡頭與額外的剪輯,最後果然極有張力。
.
「瓊是一個藝術家,他的眼光總能促使素材的本質畢露,而我原本甚至根本沒有意識到其中的亮點。」麥克.李表示。
.
《秘密與謊言》促使葛萊格瑞在業界聲名大噪,後續邀約也越來越多,包括陳凱歌的英語電影《Killing Me Softly》(2002)。同時他與麥可.紐威爾(Mike Newell)也有密切合作,包括使他再獲英國金像獎提名的《你是我今生的新娘》、《驚天爆 Donnie Brasco》(1997)、《空中塞車 Pushing Tin》(1999)等作。
.
馬丁.麥克唐納(Martin McDonagh)的《殺手沒有假期》與《意外》則使他第三、四度提名英國金像獎,後者更使之首次入圍奧斯卡,雖然最終都未得獎。事實上,葛萊格瑞40年職業生涯從未以他的電影作品獲得任何獎項殊榮,殊為遺憾。
.
瓊.葛萊格瑞在2021年9月9日辭世,家屬並未透露其死因。
.
.
(圖為瓊.葛萊格瑞。)
#JonGregory #MikeLeigh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控制疫情必須關注國際 紓困措施勞動人民優先 ~高金素梅2020.04.30 明天是五月一號,國際勞動節。 對於當前疫情加經濟的雙重壓力,勞動者永遠是首當其衝,受害最深的,各國政府雖然在面對情勢提出了許多紓困措施,但勞動者往往都處在非常被動的處境,任何對疫情盲目樂觀的看法,都會傷害到基層的勞動者。...
彼得盧 在 彭紹宇 Peng ShaoYu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半熟倫敦 #EP20 #不靠海的曼徹斯特
#聯合副刊專欄 #ManchesterByTheCanal
多年前有部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每當向人提起要造訪曼徹斯特,總有人問「去看海嗎?」要是曼徹斯特是個人,他可能會感到有些不甘吧,竟然因一部電影而被後來才命名的美國曼徹斯特給搶去風頭。事實上,內陸城曼徹斯特曾是世界紡織工業的中心,若三百年前來到這座城市,或許也真的能夠看見海。
棉花海。
位於英國中部的曼徹斯特被譽為工業革命的故鄉,十八世紀紡織廠林立,不遠的港口城市利物浦是奴隸三角貿易的據點,擁有交通便利的優勢,那些從美洲殖民地來的棉花便會運至曼城加工,一座座蒸汽機與紡織廠讓整座城市日夜持續運轉,為曼徹斯特的工業城市地位奠下基礎,工業革命的風潮也由此傳播至歐洲、美洲和全世界。
二十一世紀的現今走進曼徹斯特,幾乎難再感受當年繁盛的痕跡,由於二戰時期遭納粹德國轟炸,重建後城貌與建築較現代。身為英國人口第二大城,擁有的絕不僅是工業成就,兩百年前發生在市中心聖彼得廣場的「彼得盧大屠殺(The Peterloo Massacre)」是源於人民對《穀物法》引發高昂糧價的抗議,這起事件被視為影響後來的憲章運動,也催生曼徹斯特《衛報》的成立。
引擎聲漸歇,工廠黑煙也早散去,這座城市依然承繼當年先鋒精神,在不同層面上開花結果。曼徹斯特市區並不大,當中有個區域直接命名為「同志村」,除了有眾多咖啡廳和特色小店,也有同志酒吧與變裝皇后表演,公園裡的涼椅坐著一個雕像,那是艾倫圖靈(Alan Turing),他是一名對現代人工智慧有偌大貢獻的偉大數學家,也是因為性向而在晚年被政府迫害、最終輕生的受害者,更是將被印上英鎊的人物。若當年工業革命定義了這座城市,艾倫圖靈也許是曼徹斯特想呈現給新一代的象徵,這位走在時代尖端,卻反遭逢時代殘酷對待的先驅者,現代人們選擇記憶,並且以包容與接納來歌頌這段歷史。
路上電車駛過,我搭了幾站後來到英國媒體城(MediaCityUK),這座建在運河旁的媒體園區集結了BBC、ITV等媒體,街上也常能看見戴著電視台識別證的員工,河的對岸便是曼聯主場「老特拉福德球場」,新與舊在曼城交會,充滿活力與能量。
現在的曼徹斯特,工業革命的煙塵只停駐於博物館,外頭城市仍然不斷前進,我在曼徹斯特待了三天,而這座城的故事還未完待續。
網頁版:https://reurl.cc/EZ87LR
#MediumWellLondon #05SEPTEMBER2021
IG: www.instagram.com/pengshaoyu
彼得盧 在 CUP 媒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9 項警察贏得民眾信任的原則】
英國現代警察的始祖要追溯到 1829 年的「倫敦警察廳」(Metropolitan Police Service),在 時任內政大臣羅伯特.卑利(Sir Robert Peel)指揮下創立。卑利後來兩度出任首相,也是現今保守黨的創辦人。沒有現代警察之前,有錢人會組織保安隊在市內巡查,政府也會委任一些沒有統一訓練的巡官。
可是 19 世紀初的倫敦,已經發展成人煙稠密的摩登都會。人口急速增長,加上經濟作業更複雜,不但滋生罪案,也催生新型罪行,要求政府保障社區安全的聲音愈來愈大,希望政府能全資成立全職、專業的安全部隊。加上 1819 年曼徹斯特發生彼得盧屠殺(Peterloo Massacre),騎兵隊鎮壓示威導致多人死傷。很多政客明白,要建立軍隊以外的安全部隊。可是,當時也有人反對,特別是自由主義者,認為警隊會威脅個人自由,政府會透過警隊干預人們日常生活和經濟作業;也有意見認為成立警隊只會帶來重稅。
在卑利的推動下,1829 年,英國國會正式通過「大都會警察法規」,正式成立「倫敦警察廳」。卑利也是一個保守派的自由主義者,他在平衡反對聲音和安全需要後,提出「民許警治」的理念:警察只是穿了制服的民眾,所謂的「民許」即是指警隊要贏得人民信任和尊重,不能僅以威嚇和高壓手段來維持治安。「民許警治」可具體化成九點宗旨,又稱為「卑利九原則」(The Peelian Nine Principles of Policing)。
這經典的「卑利九原則」,至今仍被詳列在英國政府的官方文件,亦是加拿大、澳洲和紐西蘭等英聯邦國家重要的執法原則。至今,英國警察在大部份時間下也依然沒有配槍。
(詳細全文:https://bit.ly/3cg4JaM)
==========================
在 www.cup.com.hk 留下你的電郵地址,即可免費訂閱星期一至五 CUP 媒體 的日誌。
🎦 YouTube 👉 https://goo.gl/4ZetJ5
🎙️ CUPodcast 👉 https://bit.ly/35HZaBp
📸 Instagram 👉 www.instagram.com/cupmedia/
💬 Telegram 👉 https://t.me/cupmedia
📣 WhatsApp 👉https://bit.ly/2W1kPye
#警民關係 #治安 #英國警察
彼得盧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控制疫情必須關注國際
紓困措施勞動人民優先
~高金素梅2020.04.30
明天是五月一號,國際勞動節。
對於當前疫情加經濟的雙重壓力,勞動者永遠是首當其衝,受害最深的,各國政府雖然在面對情勢提出了許多紓困措施,但勞動者往往都處在非常被動的處境,任何對疫情盲目樂觀的看法,都會傷害到基層的勞動者。我們勞工擺脫困境的辦法,只能是主動地提出我們的訴求和需要,然後積極地去爭取,這不正是一百多年來國際勞動節最珍貴的精神嗎?
英國詩人雪萊1832年寫了一首詩紀念彼得盧勞工起義抗爭,詩中有一段話是這麼說的:
起來吧!睡醒的獅子們!
你們多得無法降服!
將綑綁你們的鎖鏈,
像身上的露水那樣,
抖落在地上吧!
你們人多!他們人少!
是啊!我們人多!大家加油!
全世界的勞動者!勞動節快樂!
彼得盧 在 Hypesphere狂熱球電影資訊網的貼文 的推薦與評價
[新聞] 麥克李最新執導《彼得盧之役》釋出首張劇照彼得盧大屠殺的故事(完整文章:http://www.hypesphere.com/archives/95022) ... <看更多>
彼得盧 在 閱讀文章- 精華區NTUWindBand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彼得盧序曲 改編:Charles Sayre
這是一首由英國作曲家Maclon Arnold接受英國貿易工會委託,於1968年完成的標題音樂
,用以紀念事件發生一百五十週年,之後經Charles Sayre改編為管樂版。背景故事起於
1819年發生在英國曼徹斯特聖彼得廣場(St Peter’s Field)的虐殺事件,事件發生後
人們便以拿破崙的滑鐵盧(Waterloo)戰役為寓,用「彼得盧(Peterloo)」事件稱呼它
,以諷刺不列顛在維護人民自由權益立場上的挫敗。
樂曲由明確並溫暖的英國風旋律開始,在一段描述人民透過和平集會以尋求政治變革的街
頭演說旋律背後,隱藏著危機;在逐漸擴張的音樂以及不諧和音的穿刺中,小鼓模擬國民
兵騎兵團的出現,並且開始攪亂了此一雖然激情但卻和平的廣場:四處逃竄的人,動用武
力的人…這些真實地發生在歷史某一事件中的混亂狀態一一被音樂呈現出來。在暴動不安
之後,這個不幸的事件就此進入人們的記憶,與此同時,這段犧牲的歷史也在音樂的最後
段落中昇華為人們對自由革命的信念以及堅持。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