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16(四)蘋果日報刊登我第27篇(非固定)的專欄文章「高齡化和高房價 繼承等房的困境」(如下連結,由於蘋果目前閲讀全文需註冊登記,為方便大家閲讀,我也將全文轉貼如下),敬請參閲分享。
這篇專欄是我進一步完整回應5/13(一)自由時報報導「雙高衝擊 繼承移轉創27年新高」的新聞,希望能釐清此相關問題,促使政府及社會大眾重視此現象。
————-
張金鶚專欄:高齡化和高房價 繼承等房的困境
(張金鶚,政大地政系特聘教授)
最近新聞報導,在高齡化和高房價的雙高衝撃下,房屋的繼承移轉創27年新高,繼承移轉棟數自2001年後一路增加,去年單年超過5.6萬棟,創1991年有統計以來的新高;但贈與移轉自2016年房地合一稅上路後,維持在4.1萬到4.3萬棟,較2015年減少超過二成。
雖然這現象短期令人擔憂,年輕人面對高房價買不起房子,只能經由繼承或贈與慢慢「等房」。但長期由於少子化問題跟隨而來,加上當前有超過百分之八十的房屋自有率,未來子女大多都可以透過繼承或贈與擁有上代父母的房子,自住需求的壓力將逐漸舒緩,長期則不必過度擔憂。
房價勢必下降調整
尤其目前房屋存量早已大於家戶存量,房屋供給超過自住需求,面對高房價及高空屋率,相信透過市場機制的健全、相關的稅制改革以及金融適度的調整,房屋的投資需求將逐漸减緩,高房價勢必逐漸下降調整,高房價的現象也會逐漸改善,大家也不必過度恐慌未來房價只漲不跌。
最明顯的例子,即是臨近日本的發展經驗,過去同樣長期面對高齢化及高房價壓力下,經過近三十年「土地神話」的破滅,日本人不再相信房價只漲不跌,房價已明顯逐漸長期向下修正。
面對當前的高房價與低所得,房地產繼承移轉將越來越多,成為趨勢,由於高齡化的繼承移轉持續增加,年輕人擁屋時間也將延後,而且擁有的房屋多為老舊,其居住品質也將逐漸下降,年輕人屆時勢必透過整建維修或甚至都市更新重建,才能改善居住環境。因此隨著繼承移轉的增加,未來多元居住品質改善方式的需求也將越來越重要。
雖然在相關稅制檢討下,房屋贈與較房屋繼承不划算,因此未來繼承移轉逐漸增加。但另一方面,也由於年輕人所得有限,無太多餘力奉養父母,父母又在年金改革中受到減損,高齡父母為求自保,也只能等到往生之後才將房屋以繼承方式移轉給子女。因此未來房屋的繼承移轉勢必成為主要趨勢,相關可能衍生問題與爭議,當事人必須事先規劃因應。
另一方面,在子女奉養能力有限下,「以房養老」父母自力照顧方式也將逐漸盛行,此時政府應鼓勵並提供多元方式的以房養老,以適應不同老人的需求,才能減輕政府為因應高齢化所產生老人長照問題的壓力。然而在以房養老後,接下來的房屋繼承也會增加年輕人的負擔與爭議,相關問題,政府與金融機構也必須及早因應。
資訊扭曲投機套利
前面論及房地產市場從短期失衡終將會隨著「市場機制」逐漸回到長期均衡狀態,然而這個調整過程,會因為「市場失靈」加上「政府失靈」,而使得這個調整過程的時間變得很緩慢。尤其在這調整過程中,將會產生資訊扭曲,形成嚴重的投機套利行為,進而造成貧富差距擴大等市場不效率且不公平現象。換言之,如果這個調整過程的時間拉的很長,將會令人擔憂!
根本因應之道,惟有透過政府積極發揮功能,透過健全房市,並配合稅制與金融改革,建立制度,全力減緩房屋投資需求,保障自住需求,如此房市的正常合理才能實現。
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daily/20190516/38337391
往生論註全文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段影片拍攝於1937年(日治時期),日語旁白描述艋舺龍山寺的建築工法與日光東照宮(位於日本關東地方北部的栃木縣日光市)類似,並提到附近市場的食物充滿了南國風味,連市集小販的打鼓聲也洋溢著南國風情,而每當寺廟舉辦慶典時,就會出現人山人海的景況,煞是熱鬧。
在影片8秒處出現刻有對聯的石柱位於艋舺龍山寺的山川殿,對聯全文為「龍脈萃名邦南海鴛藍文甲現,山靈鍾古剎西天象教淡川來」(洪瑞耀書)。
影片來源:http://www.criticalpast.com/video/65675069922_historical-places_wares-on-display_Ryusan-shrine_people-crowd
《認識 艋舺龍山寺 及其對面的艋舺公園》
1738年(清乾隆3年),泉州三邑移民,將福建泉州府晉江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至台灣,在艋舺合資興建龍山寺。
清仁宗嘉慶年間,台北發生大地震,龍山寺毀損嚴重,曾進行重修。1867年,龍山寺遭受暴風雨侵襲,再次大規模修復,此次修復後,龍山寺的建築格局與同年建造的艋舺清水祖師廟相類似。日治時期,龍山寺部分空間被移用當作學校、軍營以及臨時辦公處所。
1919年(大正8年),龍山寺住持福智法師見到龍山寺老舊破損,空間被充為公用,便與鄉紳進行募款重建,推舉辜顯榮為重建事務的董事長,翌年展開重建,聘請當時頂尖的大木匠師王益順、石匠師辛阿救,打造今日龍山寺樣貌的基礎。龍山寺的大殿在1945年的二次大戰空襲中全毀,戰後才進行修復。
艋舺龍山寺為傳統匠藝的藝術殿堂,前殿的特色有八角藻井以及全台灣唯一的鑄銅龍柱,而大殿有金柱撐起的圓形螺旋狀藻井,相當罕見;整體的建築不論是石雕、木雕、彩繪和格局樣貌,都非常的精緻,展現了台灣傳統寺廟之美,極具藝術價值。
艋舺龍山寺奉祀的神祇達百餘尊,包括佛、道、儒三教,主祀觀音佛祖(即觀世音菩薩,亦稱觀音媽,象徵「大悲」,為佛教阿彌陀佛脅侍菩薩)。寺內建築主要分為前殿、大殿、後殿三個殿,並可細分為許多廳;寺中共有七個香爐,分別為觀音爐、天公爐、媽祖爐、水仙尊王爐、註生娘娘爐、文昌爐,與關聖爐。
艋舺龍山寺的前殿分為三部份:三川殿(三門)、龍廳(龍門)與虎廳(虎門),又稱為五門殿。三川殿的「三」取自殿門數量,「川」取自殿門外貌,殿門則稱為三川門。前殿主祀三寶佛,此外有許多神像陪祀於該殿,可能是落難神像,在此就不一一詳述。
三川門上有護法菩薩、四大天王,兩位護法菩薩是韋馱菩薩、迦藍菩薩,繪於中門之上。兩旁的門上,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及北方多聞天王。四大天王手中各自法器,象徵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前殿主祀的三寶佛為:釋迦牟尼佛(佛教教主,娑婆世界佛)、藥師佛(佛教東方淨琉璃世界佛,頌持該佛佛號,得以消災延壽),與阿彌陀佛(佛教西方極樂世界佛,頌持該佛佛號,得以往生極樂)。
艋舺龍山寺的大殿又名圓通寶殿,主祀觀音佛祖。圓通二字取自佛家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之典故。石工為惠安石匠張木成作品。
觀音佛祖即觀世音菩薩,亦稱觀音媽,象徵「大悲」,為佛教阿彌陀佛脅侍菩薩。觀音是「觀世音」的簡稱,一說是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世」字,而「佛祖」是信眾對菩薩的敬稱。
據佛教說法,觀世音菩薩過去已成佛,佛號正法明如來;現為阿彌陀佛脅侍菩薩,未來阿彌陀佛涅槃後,將補處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因觀世音菩薩是過去佛,也是未來佛,故信眾常尊稱為佛祖。
除了觀音佛祖,大殿奉祀的神祇還包括:
文殊菩薩:佛教釋迦牟尼佛脅侍菩薩,象徵「大智」。
普賢菩薩:佛教釋迦牟尼佛脅侍菩薩,象徵「大行」。
韋馱菩薩:佛教護法,四大天王卅二將軍之首,為南方增長天王統率,執金剛杵。
伽藍菩薩:佛教護法。據佛祖統紀,智者大師度化關羽靈魂,關羽從此成為佛教護法。伽藍意指道場、寺院、寺廟。
十八羅漢:佛教十八位護持正法的阿羅漢,亦稱尊者。
位於艋舺龍山寺南方的一大片綠地即為艋舺公園(萬華十二號公園),公園北面隔廣州街與艋舺龍山寺相望,西面為西園路,南面隔和平西路三段與龍山商場、萬華區行政大樓相望;東面隔和平西路三段100巷,與西三水街市場相望。艋舺公園的總面積達13,618平方公尺,該地的發展歷史如下:
1740年(清乾隆5年),艋舺龍山寺完工,由於地形為風水上的美人穴,遂於寺前開鑿一蓮花池,形成所謂「美人照鏡」。
1924年(大正13年),艋舺龍山寺整修,並於此地興建公園,以龍身噴水池作為鏡池。
1927年(昭和2年),公園完工並對外開放,名為「艋舺龍山寺公園」,為台北市在日治時期所規劃的大型都會公園之一。
1968年8月,龍山商場設立於龍山寺公園內,此為第一代的龍山商場。
1992年,台北市政府回復該用地為民俗公園(萬華十二號公園),並於地下興建捷運龍山寺站與龍山寺地下街;於是龍山商場內的大部分商家於1993年12月遷移至萬華車站北側廣場(台鐵萬華車站前B區)的新建大樓內,此為第二代的龍山商場;等到2004年萬華區行政中心大樓完工後,龍山商場內的攤商於2004年11月遷入該大樓的地下一樓與一至三樓,成為第三代的龍山商場,平均每層樓有30家攤位店舖,地下一樓設有通道與台北捷運龍山寺站相連。
1995年,市府委託羅墀璜建築師規劃萬華十二號公園。
1999年2月14日,公園開工動土,由當時的台北市長馬英九主持,工程費時6年。
2005年1月22日,定名為「艋舺公園」的萬華十二號公園正式啟用,目前公園北側(艋舺龍山寺正對面)在上午九點至下午五點之間每逢整點會有15分鐘的水舞表演,入夜之後,常可看到為數不少的民眾在園內休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