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燒玻璃結合鑲嵌玻璃~
這次設計的燈
先利用不同的模具
進窯燒出玻璃
再用鑲嵌組合
雖然
過程實驗多次
但是
結果是令人欣喜♥
#喜歡玻璃的光影效果
#很美的玻璃紋理
#挑戰難度高的銲接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起源於1834年日本江戶時代的國家傳統工藝─江戶切子(Edo Kiriko),最初是因仿照英國的雕花玻璃,在玻璃的表面進行裝飾,慢慢發展出屬於日本獨到的細緻工藝文化。切子無法機械化生產,所製圖形也沒有草稿,只能在玻璃表面先作記號,預設出圖案的位置,其後全憑工藝師的巧手慧心,一氣呵成,上千刀的切割才能...
很美的玻璃紋理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起源於1834年日本江戶時代的國家傳統工藝─江戶切子(Edo Kiriko),最初是因仿照英國的雕花玻璃,在玻璃的表面進行裝飾,慢慢發展出屬於日本獨到的細緻工藝文化。切子無法機械化生產,所製圖形也沒有草稿,只能在玻璃表面先作記號,預設出圖案的位置,其後全憑工藝師的巧手慧心,一氣呵成,上千刀的切割才能形成一只握在手中,有著美麗圖騰的切子玻璃杯。「極致」,不僅反映在日本人的性格上,在藝術上也有著奇特的表現。有素雅的茶具,簡約,卻耐人尋味,也有如藝術家草間彌生那不可思議的前衛圓點,鋪天蓋地,令人屏息。不過,另有這樣一種工藝、一種器物,能讓人靜下心來把玩,能感受到時間的溫度。
1720年,在長時期閉關鎖國之後,德川幕府發布了「洋書解禁令」:除與天主教有關的書籍外,允許其它洋書輸入日本,並開放日本人向荷蘭人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此後,有一批一批為數不多,卻絡繹不絕的歐洲玻璃工藝流入日本,為江戶切子的發展,埋下了種子。江戶切子的誕生,可溯自1834年,相傳源於江戶(今日的東京)大傳馬町的一位老工匠—加賀屋久兵衛(通稱:加賀久)。他最初只是用金剛砂在冷玻璃表面進行紋樣簡單的雕琢,美化玻璃器皿。不久後,加賀久自行開始了切子的創作事業。明治維新時期,開放的政府對有著西方先進玻璃技術背景的切子,開始支持和大力發展。1873年的明治政府為振興切子產業,特地開設了品川興哨子(哨子意即玻璃)製造所,成為日本近代切子生產的發源地和聚集地。1881年,幾位日本切子工藝師,為自己的手工作坊注入了新生力量—招募了擁有當時最先進玻璃切割技術的英國人,作為店裡的玻璃切割技師。這也確立了近代江戶切子切割技術的轉型和發展。那個時候的匠人,踩著人力研磨的機器,緩慢卻有序地用金剛砂雕琢著手中的玻璃,陰刻著一條一道或淺或深的線條。伴著略微刺耳的摩擦聲、水磨聲,一件件玻璃藝術品在他們手中誕生。200年過去,除了機械磨盤的引入,匠人雕琢的場景好像並無改變。其實,在江戶切子誕生的同一時期,還有一種叫做「薩摩切子」的手藝,是由當時的薩摩(今日的鹿兒島)藩主所培植起來,然而,隨著藩主的去世和戰爭的爆發,薩摩切子在當時僅維持20年,就消滅於歷史中。江戶切子則以其普遍性流傳至今,被譽為「庶民培育的文化」,這也是它幾經地震、戰爭,卻依然延綿至今的生命力所在。江戶切子的傳承也很有章法,新的工藝師,是誰的弟子,又是在哪裡學習,都清清楚楚的記載在譜系之中,讓珍貴的工藝不會斷代。江戶切子,距今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起先,它只是在透明玻璃表面上,通過切割、手工打磨等,雕刻各種紋理的工藝。如今,已發展為在釉彩玻璃上雕刻精美細緻的花紋圖騰。相對於脫蠟鑄造法的十二道工序,切子的製作步驟相對簡單。先是利用吹製技法將器皿製作完畢,再於冷卻成型的玻璃器皿上,標記切割的位置(相當於作畫之前的描線)。然而,這樣的線條定位,其實只是粗略的描繪,要使最後繁複華美的圖案能夠呈現,還是需要工藝師長期培養的技藝與美感,以及深諳於心的手藝。一位能夠獨當一面的江戶切子「職人」通常需經過十年以上的培訓,目前在東京約有三十幾位合格的職人。切子的重要工具,是旋轉的圓盤狀切割刀──鑽石砂輪。機器開動,圓盤高速旋轉,玻璃器皿摩擦聲,沙沙作響。技藝生疏者,根本無從下手,各色花紋線條的長或短,深或淺,工匠要掌握毫厘間的分寸感,堪稱「一次性藝術」。純手工的珍貴,不言而喻。熟練的工藝師,心定手穩,膽大細膩,根據深度和形狀的不同,要選擇不同規格的切割刀,從大的線條逐漸到細密的紋路,切割成完美的花紋,最後再經精細拋光,將素材的魅力發揮到淋漓盡致。
很美的玻璃紋理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吃燒肉,是不少人去日本的指定動作。除了講究燒肉好不好吃,氣氛也相當重要,現在介紹東京三間不同風格的燒肉店,讓大家對號入座,看看身旁的旅伴是誰,再選一間去大吃大喝吧!
立食燒肉 治郎丸
要選飲食界的流行用語,「立食」一定名列三甲,它有如百搭般,適用於壽司蕎麥咖喱居酒屋……還有,最當時得令的立食燒肉。
而只要到網站隨便搜尋,結果只得一個:治郎丸。當然,她是東京首家立食燒肉店,選址在人來人往的新宿歌舞伎町旁,就是因為立食能完全滿足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上班族時刻都要爭分奪秒,但又想慰藉腸胃的饞嘴慾望。 店子很小,只有 6台烤爐,最多只能容納 12位顧客,所以任何時候都很易爆滿。不過侷促中倒有一種東京打工仔的地道日常,氣氛極好。 食客雅興不受影響,除了請來前日本棒球好手中村隼人充當店長擔任招財貓和生招牌,凝聚人氣外,更多人是為了只此一家的燒肉模式------立食只是幌子,真正吸引他們的,是這裏把壽司的概念套用在燒肉店內。 一進店,即見大大個壽司冷凍櫃,不過裏面放的不是魚生刺身,而是各式各樣的牛肉豬肉,嚿嚿色澤妍麗,雪花紋理清晰,一看就知是A4、A5的新鮮極品。點菜方式,也與壽司店一模一樣,任何肉類任何部位任何內臟,都是單點,食客可因應自己的肚皮和銀包而量入為出,也免多點除了眼闊肚窄亂叫亂點以致浪費食物的惡習。由於每次落單只有一塊(或幾件),客人可一次過點選不同部位,遇上真正喜歡的才encore。
再望望吧枱後一字排開的木板,上面逐一寫上今天提供的部位和價錢。款式大大話話都有三四十種,牛肉每片只由$9.8起,最貴也不過$19.5,內臟更平,每客不過$2起,即使全部點上,每人也不過$390! 聽店長推介,點了三角(香軟鮮甜、入口即溶)、腰肉(肉質緊致細嫩)、肩肉豬柳(肥美、細滑芳香)、喉笛(即氣管,口感爽脆彈牙)。意想不到的是那個毫不起眼(還是毫無期望?)的豬小腸,油脂極豐沛,放在爐上一燒,油香肉香同時大爆發,吃一口,軟腍甘香,即使熱得燙嘴,都要馬上吞下肚!最後提提,多加$25,就可以享用麵豉湯和白飯,吃完離開不用 1小時!
治郎丸
地址:東京新宿區歌舞伎町1-26-3
電話:+81 03 6380 3292
營業時間:11:30am-5am
人均消費:$195
前往方法:西武新宿駅步行1分鐘
新派燒肉店 肉源
肉源是一間新派燒肉店,走庶民路線,沒有高不可攀的得獎和牛,也沒有令人動容的排場,只是華麗轉身,以紐約 Brooklyn的餐廳為藍本,利用現代時尚搭配工業味,古董吊燈+木地板+磚牆+藝術掛畫,不經意地帶出隨意;昏暗的燈光,輕柔的jazz,似 café又似酒吧,就是不似燒肉店。 餐廳還分了六大區域,枱櫈張張明顯不同,有的是高腳配圓桶枱(相當韓風!),有的是宜家風的家居簡約,有的是七彩patchwork安樂椅,總之無論一家大細、情侶、打工仔,都可對號入座,各自找到自己的天空。
燒肉方面,也走在最前線,主打現今最流行的熟成肉,選用美國CAB級數的靚牛肉,以近百萬的靜電式解凍機熟成 40至 60天,增添肉香肉味。客人每次點菜,店員都會拿出玻璃盒,裏面是當天推介的熟成肉,喜歡的,就可買下燒來吃。不過像較厚身的牛扒,會由廚師在鐵板燒烤才奉客,肉味比一般和牛肉味濃,也更有咬口,吃得痛快。
其他烤肉,雖然價格親民,卻沒有將貨就價。里脊肉只由$57起,腹肉不過$65,中肩肉也只是$64。內臟也新鮮,即日返貨,其中牛舌也經過熟成處理,味道更濃郁更軟熟。也許因為燒肉店選址在寫字樓林立的赤坂,不少上班族放工後都愛來一邊摸酒杯底一邊歎燒肉,所以這裏酒的選擇也比一般燒肉店多,如紅酒白酒雞尾酒,少說也有60種,就算是啤酒,也不乏坊間少見的冰極extra cold Heineken,而且燒肉以外,還有不少韓式料理和甜品,這一次華麗轉身,由環境氣派到食物款式,都為傳統的燒肉店,添上不少新意。
肉源
地址:東京港區赤坂三田ビル會館2f
電話:+81 03 5797 7390
網址: http://www.nikugen.jp
營業時間:11:30am-3pm;5pm-12mn
人均消費:$150
前往方法:地下鐵赤坂2號出口步行1分鐘
家庭式老店 平和苑
平和苑位於沼袋區,寂靜的小街,昏暗的街燈,彷彿照出一身孤寂。不遠處,一個老派大燈箱,亮起三個大字:平和苑。因為《孤獨的美食家》在這裏取景拍攝,平實小店,即惹來大批食客慕名造訪,晚晚爆場。雖然近年熱潮稍退,但由於店很小,只有十多個位子,也很易客滿。開業40多年的燒肉店,庶民式格局,家庭式經營,用的是上乘和牛,因為新鮮味美,一直很受街坊食客歡迎。點了一客山葵牛肋骨肉,這是老闆約 10年前想出的新點子,用新鮮的山葵,放在剛燒好的牛肉上一起吃!
同樣吃法,在鐵板燒由來已久,但移形換影套用在燒肉身上,原來一樣美味,既消滯膩,還可帶出肉的鮮香!難怪《孤獨的美食家》的作者和監製都先後被征服,要藉着漫畫和電視劇對小店歌頌致敬一番。牛肋骨肉放上炭爐,快手反轉底面略為烤一下,點睛地放上一點山葵,夾起,蘸上醬油,在清新的山葵引領下,肉香油香含蓄細膩,一入口,雙眼瞇在一線連聲暗暗叫好!之後的東京X豬肉,是他們向相熟肉店取貨,塊塊白肉凝脂,肉甜甘香,雖然肥膩,但實在可口,唔,回港後多跑幾個圈好了。肉好,內臟也鮮味,那些大腸、第四個胃袋、子宮,輕輕一燒,爽脆不帶臊味,一個人點來送酒,暢快!無他,無論牛肉豬肉或者內臟,都是天天進貨,賣光了,店子就會提早關門,明天請早。山葵燒肉外,我也喜歡她們的另一名物蛋汁飯,新鮮雞蛋和白飯一起拌勻,再加些納豆,又香又濃又甜。雖然餐牌上沒寫上,但懂吃的,一定會點。
平和苑
地址:東京中野區沼袋 3-23-2
電話:+81 03 3388 9762
營業時間:5pm-11pm (逢星期一二休息,亦會因應當日貨源和客人狀況而提早關門)
人均消費:$240
前往方法:西武新宿線沼袋駅步分7分鐘
編輯:溫曉嵐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很美的玻璃紋理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碧江金樓位於佛山市順德區北滘碧江,屬明清時期建築,已有幾百年歷史。金樓古建築群由泥樓、職方第、金樓、南山祠、見龍門、亦漁遺塾、慕堂祠、磚雕大照壁和三興大宅等等多座建築組成。集中了宅第、祠堂、書齋、園林等功能,保留著乾打壘、蠔殼牆、水磨磚、“鑊耳山牆”等等嶺南特色的古建築實物。珠江水鄉的古建藝術和官宦儒商的文化積澱,在這組緊湊的古建築群中體現無遺。古建築群的最亮點金樓,原名賦鶴樓,樓內裝飾著金碧輝煌的木雕,據說是因清末名臣戴鴻慈之女嫁入職方第,作為嫁妝與贈。而民間有“金屋藏嬌”的之傳說。巧奪天工的金木作,幾乎包羅了木雕藝術中的所有手法。尤為難得的是木雕全部採用中國傳統題材,滲入了外來的藝術風格,以實物印證了嶺南文化的發展史。院宅內還保存著當年劉塘、宋湘等清代名家為這個家族題寫的木、石匾額和戴鴻慈以及多位清代順德進士、舉人題贈的書畫翰墨真跡,加上大批原汁原味的清代傢俱、珍稀的清代官轎、跋步床(千工床),遊客登臨,可親身鄰略昔日珠三角富庶人家的生活,認識嶺南文化在建築藝術上的建樹。
主要景點
推薦一:金屋藏嬌的傳說--金樓以貼金得名,卻憑藏嬌聞名於世。相傳當年慈禧的幹女兒、法務大臣戴鴻慈的女兒戴佩瓊下嫁曾任兵部員外郎蘇丕文的大曾孫蘇伯雨,蘇家大少蘇伯雨將戴佩瓊安置在金樓之中伴讀,夜夜有美人紅袖添香,故傳有金屋藏嬌的佳話。
推薦二:三口井--因為用做書樓,又是木制結構,所以一個小小的碧江金樓,就修有三口井:院子裏的井、正廳裏的井以及頂部的藻井。天花上做了一個貼金木雕的藻井,它以九龍爭珠為題材,還真有點北京故宮的味道。而它就是主人用來“克火”的風水設計。細心的朋友還會看到在藻井中央有一個很粗的大鐵鉤,這是用來吊燈的。以前這裏用鐵鏈吊著一盞巨大的玻璃吊燈,據說有48釐米直徑、60多斤重。按照五行的說法,木被火克,而火又被水克,院子裏的井和正廳裏的井主要用來防火、降溫。
推薦三:鬼斧神工的木雕--這樓上的裝修佈局,取意於古時珠江上的遊船——紫洞艇。雅集(接待客人、以文會友的場所)是整座金樓的精華所在,這裏的傢俱、木門窗、木屏風大多是採用紋理細密光滑的酸枝木所造。酸枝木在經過刮磨後,表面如同鏡面一般光彩照人,觸摸起來質感細滑清涼,從視覺和觸覺上都能感覺到一種深厚含蓄的美感。如果再在上面貼上一層金箔,一入此室,便有一種富麗堂皇卻不失華貴雍容的感覺。不過遊客們大多料不到,金樓精華中的精華並不是這炫目奪眼的黃金裝飾,而是其中鬼斧神工的木雕工藝,仔細環顧四周門窗,便會發現小小的方寸之地竟然雕刻著大千世界,花鳥魚蟲,應有盡有,而且動物姿態生動,神態逼真,植物巧奪天工,栩栩如生。
推薦四:講究的擺設--金樓中有不少講究的擺設,比如跋床,它比一般的床要寬許多,而且有兩道屏風,兩道屏風中間是給婢女站立服侍用的;比如八角窗,是向兩邊滾動推開的,意思是八面威風;比如古代的保溫設備,在兩層包裝之間填上滿滿的棉絮,以達到阻止熱散發的功效。
推薦五:文人墨寶--清朝中期的碧江是儒鄉,讀書風氣濃烈,很多家的天井中都種植著龍眼和桂花,取一個攀龍借貴(桂)的祥瑞。當時鄉中有“家無讀書子,功名何處來”的傳統,因此,對知名的文人是推崇備至,蘇家把書樓建設得如此豪華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讀書人在碧江的地位。正是因為這種學風,很多文人在碧江留下了足跡,在金樓,你可以發現很多熟悉的名字,例如宰相劉墉,“翰墨丹青事事妍,湖山佳處寄才賢。幾回禪院花爭發,一夜山堂月正圓”。例如當時嶺南著名的文人張岳嵩,“漢江東去有高臺,煙樹蒼蒼楚望行。老馬銅蹄訪北塔,少年齊唱晤鷹來”。
推薦六:碧江版“清明上河圖”--清代道光年間,蘇家有子蘇鶴,號二悟坡道人,作二十四詠,概括碧江當地的人文自然景觀,並以此詠為線索,雕作銅壁,重現歷史上的繁華碧江。 這幅碧江版的“清明上河圖”長23•8米,高1•5米,上面所繪風景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推薦七:鑊耳山牆--是珠江水鄉地方富戶人家的特色建築。而屋脊有一條黑色的雕塑,這就是官宦人家專用的“龍頭鳳尾”屋脊了。大家細心看,左邊抽象的龍頭高高昂起,還有兩個小爪用力地撐住屋脊,尾部的設計就象鳳凰彎卷起來的羽毛。這樣的屋脊在我們這裏共有三條,另外的兩條在泥樓及其旁邊的樓房上,等一下大家要留意了。據說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員才有資格建“龍頭鳳尾”屋脊,而這座職方第的主人蘇丕文,就是當時大清兵部職方司員外郎,位居三品官銜。職方第的名稱也就是由蘇丕文的職銜得來的。
推薦七:四柱大廳--特色還在於廳前建有過亭和牌坊。一般宅第的過道都只建成走廊,而職方第裏就把大廳前兩邊的地方做為過亭,又稱為香亭。過亭是借用牌坊背面的牆身和四柱大廳的前簷設計成的,另外兩面做成木制扇門,開時可作過道,合時就是一個獨立的小廳。這樣既增加了室內可使用空間,也使大廳與前面的建築連結得更加緊密,從美觀上考慮,它們就像是大廳延伸出來的兩隻手臂,令大廳的結構更加穩重大方。正對大廳的這面牆被建築成牌坊。一般的牌坊都是為家族共同所有而建在村口之類的地方,要建這種私人住宅內的牌坊必須要有相當的功名作為資格。現在請大家抬頭看一下,牌坊後的小天井上還有一個歇山式的屋頂,它建在牌坊和過亭的頂上,僅以四點磚柱支承。一百多年來它巋然不動,即使是十級的颱風也未能動它一絲一毫。不少國內的古建築專家來到這裏,都要驚歎這個牌坊的設計巧奪天工呀。不過,細心的朋友可能已經發現,左邊磚柱上的橫樑已有一點點的向外傾側及開裂,這是近幾年修楫時搭建木排柵導致的。幸好及時發現和補救,才使這座古建築得以完整保存下來呀。大家請注意一下牌坊頂上的一組木雕,尤其是中間這個內外兩層相套的圓形的抽象八卦圖案。這個木雕的內層原來是可以轉動的,據說以前的主人每年都要按照該年的風水運程,轉動內層的木雕以趨吉避凶。不過,經過這麼長時間,這個木雕原本已經損壞了,現在雖然修復了原貌,但也再不能轉動了。在走過這個牌坊之前,我們再看看後額上寫著“退讓明禮”,它是由道光三年進士、主講豐湖書院的鮑俊題寫,他是香山人,也就是現在的中山人吧。走過牌坊,回頭再看,牌坊前額是“視履考祥”,題寫的是南海人熊景星,他是晚清廣東著名書畫家。這兩個橫額是要教導蘇門子弟出門去,要待人謙遜有禮,回家時要檢討自已的衣冠和行為舉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