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髮部屋 11 月專欄
《就算全世界都看不見你,也不要停止閃爍》
#今天想藉由專欄跟大家分享一件喜事
星星在黑夜裡之所以能被看見,是因為它們奮力的眨眼,眨得越大力,越容易被人注意。但倘若我們的生命是這些繁星,我們是不是不該只在黑夜中閃爍?🌟
今年夏天,再次收到 台灣癌症基金會~熱愛生命 攜手抗癌所舉辦的抗癌鬥士參選訊息,過去的三年來都有收到,但是前兩年因為找不到參加的理由所以都婉拒掉了,但今年的理由卻找到了。(謝謝評審老師們的肯定,讓我得到這獎項。)😊
「如果能夠有機會順利選上,何不是一個很好的平台來宣導惡性骨肉癌?有機會讓更多的家長知道這個好發在青少年的罕見疾病,或許就有機會再讓一個生命可以避免掉延誤就醫。」
在填寫資料的自傳裡,問到了假設獲獎了,後來的我們想做些什麼事情?不知道為什麼,毫不猶豫地就寫下了我會繼續用繪畫來去生命影響生命,不管有沒有得獎,我都會繼續這樣做下去。就如同上個月初和義守大學的資源教室以及籃球校隊合作,開設了一個名為《義術創作籃圖》的工作坊,藉由繪畫的過程讓學生們有機會建立信心以及同儕關係,更期盼透過自己本身的經歷,去讓資源教室的學生明白每個人的生命不可能完美無缺。🎨
前幾年,自己常常會在無數夜晚的拚命掙扎,常常會在負面情緒籠罩的黑夜中,即使已經精疲力盡,仍然想要想盡辦法被人看見,於是無形中容易給了自己太多壓力。當別人沒看見自己的努力時會有點難過,甚至會有點想放棄,卻忘了其實自己不也常在黑夜中,不常抬頭仰望,即便仰望了,也常常只專注在那顆特別閃爍的北極星,但其實周圍的星群,也是很努力地閃耀著。⭐️
後來,我在自己的信仰中找到了解答,身邊的基督徒好友告訴我,我們所做的一切應該是要榮耀上帝,這個世界努力本來就不一定會成功,只是獲得了一張成功的門票而已。於是我開始改變了想法,決定只跟著自己的心去走,做對的事,做這些事情不再想著是為了掌聲,就算沒有掌聲,也要持續的做。就如同黑夜中的繁星,也從來不是為了能夠獲得你的仰首,他們只是在做好自己的事情而已,即便全世界都沒人看見,也不會停止閃爍。✨
#做對的事 #做好自己的事
#跟著自己的心去走
💙過去在魔髮部屋寫的專欄文章:http://bit.ly/2PDU1E4
「後來的我們 負 評」的推薦目錄:
- 關於後來的我們 負 評 在 阿布布思義/阿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後來的我們 負 評 在 奶媽 Naima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後來的我們 負 評 在 蔡佳芬醫師 生活·美學手札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後來的我們 負 評 在 [負雷] 後來的我們—可惜我們沒有等我們。 - 看板movie 的評價
- 關於後來的我們 負 評 在 [負雷] 後來的我們—可惜我們沒有等我們。- 看板movie 的評價
- 關於後來的我們 負 評 在 #心得#後來的我們 - 電影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後來的我們 負 評 在 [負雷] 後來的我們- movie - PTT娛樂區 的評價
- 關於後來的我們 負 評 在 左撇子的博物館- 有朋友傳給我看這個,既然都超明顯針對著我 ... 的評價
- 關於後來的我們 負 評 在 左撇子的博物館- 有朋友傳給我看這個,既然都超明顯針對著我 ... 的評價
- 關於後來的我們 負 評 在 我們與惡的距離:ptt 零負評淚必哭推薦!分集劇情解析!用 ... 的評價
- 關於後來的我們 負 評 在 [好雷] 後來的我們- 看板movie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後來的我們 負 評 在 [Dimension]YouTube 上最容易招惹負評的影片來自… - Cool3c 的評價
- 關於後來的我們 負 評 在 《咒》創紀錄攻佔Netflix全球前10! 中國網友「大罵晦氣」狂 ... 的評價
後來的我們 負 評 在 奶媽 Naima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愛得像劉若英一樣:男人總有一天會離開,我只想不負自己】
近日,#劉若英 出席台北小巨蛋《超犀利趴11》演唱會,唱到〈夏日晚風〉一度哽咽,並突然和台下聽眾聊起了父親,「我想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人,可以在他面前肆無忌憚,今天外面下了大雨,我希望爸爸能夠聽到。」
直至演唱會結束,我們才收到經紀公司聲明,劉若英父親在17日時就已經過世了。原來,當晚的劉若英,是強撐著心痛在演出的。
突然,筆者想跟大家聊聊劉若英這個人,她經常被外界視為是「遺憾」的代名詞。
出道29年,劉若英很少有負評,在於她雖然被拱成文藝女神,但煙火氣很真實,她和我們一樣,都曾在關係裡假想未來、面對失去、擁抱遺憾,並把SOP一一呈現在世人眼前。
最終,她也明白了:錯過的人事物,就是錯過了,我們只能不負自己。
───
「除非你不是真心誠意,否則人生一定會有遺憾。」
劉若英的父母在她2歲時就離婚,劉若英從小便跟著祖父母長大。
祖母出身名門,舉止從容優雅,是她鼓勵劉若英學鋼琴,並告訴年紀尚小的劉若英:「女孩子要有一技之長。學了鋼琴,長大可以相夫教子,如果被老公拋棄,妳還可以教別人鋼琴養活自己。」
多年後,劉若英在自傳裡頭寫道,「我連男人長什麼樣子都不曉得,就知道男人總有一天會離開我。」儘管對男人沒什麼想法,但劉若英的音樂夢想倒也生了根。
通常,多數孩子「自我認同」的時間都很晚,多半需靠著一波又一波的挫折,才徹底懂得要把眼光從他人身上移回自己。
但劉若英不一樣,她從小就知道「自己」比任何事物都重要,「我始終覺得我是個幸運的人,總是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別人的眼光沒有很重要。」
───
高中畢業後,她遠赴美國加州州立大學修習聲樂和鋼琴演奏,期間一度熬不下去,打電話向祖父母哭訴,被祖父硬生生懟回去:「沒畢業,妳死也要死在美國。」
祖父祖母的教養,讓劉若英很早就學會獨立,大學4年靠著假日在餐廳端盤子、教鋼琴賺取生活費,她說:「如果我和最亮的星光之間有一條路,哪怕只是鋼索,我也會朝它走去。」
對於活出自己、開拓夢想這種字眼,大部分人總喜歡看到美好的結果,往往疏忽了在打造皇冠的過程裡,誰的雙手不是滿佈傷痕?
詩人紀伯倫不也說了,我們所看到的那些美好的詩文,大多是流血的傷口生出的歌。
───
「在人生的道路上,你終究要一個人經歷所有黑暗、承受生活中所有的痛。」
正因劉若英對音樂的執著,加上過去在美國讀書的艱苦日子,種種生活經驗的積累,讓她之後去滾石唱片當助理時,即便熬了3年星途迷茫,仍沒有想過要放棄,而是專注做好份內工作。
她每天幫師父陳昇買便當、掃地,和同事金城武分配工作,我掃一三五,你掃二四六。
人生瞬息萬變,機會終於出現,劉若英被陳昇推薦給張艾嘉拍電影《少女小漁》走紅,之後專輯一張張出,名氣扶搖直上,相信讀者也都看到了,這一切,是她不卑不吭、用心耕耘自己的成果。
縱然剛出道時,劉若英不諱言喪失信心,「但只要張姐(張艾嘉)說我做得到,我就一定會去做做看,而且相信我真的可以。」
面對接踵而來的挑戰,再怎麼沒把握,她仍舊選擇給自己一個機會,且一旦投入就是全部。
───
「緣份這事,能不負對方就好,想不負此生,真的很難」
事業上,不管是劉若英自己拍攝的電影《後來的我們》,還是唱過的歌曲〈成全〉、〈後來〉、〈我們沒有在一起〉等等,內容都包含著對於「錯過」的悵然若失。
愛情裡,我們總不忘劉若英與陳昇那段若有似無的15年師徒情,以及她跟黃磊形而上的友誼,這兩個關係都讓人摸不著頭緒,卻替她的演藝生涯增添一抹神秘色彩,帶著一絲絲無疾而終的感懷。
縱使被定義成「遺憾」女神,筆者還是認為,或許對劉若英來說,她這一路上都在爭取自己想要的,也對自己誠實,即便結果不見得能得償所願,但回想這些旅程,我相信她是不會「後悔」的。
───
就筆者的看法,遺憾跟後悔是兩個概念。
後悔的前提,多半基於當事者「原本可以選擇」,類似子欲養而親不待,或是養虎為患等等⋯⋯明明自己可以決定,但當下智慧還不夠,或是被他人影響,硬生生地選錯,事後才在那邊怨天尤人。
當然,樂觀一點的人,則是會從後悔裡學到教訓,不失為是一種成長機會。
可是遺憾,我覺得這有時候則有帶有「天意所致,無可奈何」的味道在,就像劉若英與陳昇的愛情,充滿著相見恨晚的況味。
關於處理遺憾的態度,劉若英其實做得很好,道理很簡單:好好認識自己,追隨心意踏實地去做每一件事情,並對結果順其自然,感情也是如此。
劉若英說過一句話,「我唱過一些歌,有紅的、有不紅的;演過一些戲,有好的、有不好的;出過幾本書,都是誠實面對自己的字句⋯願歲月靜好,車馬慢遊,理直氣壯地老去。」
如何理直?不外乎就是忠於自己罷了,那些個人無法掌握的變數,就是盡力面對,帥氣放手吧。
後來的我們 負 評 在 蔡佳芬醫師 生活·美學手札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後來的我們什麼都有了,卻沒有了我們」
「緣分這事,能不負對方就好,想要不負此生真的好難」
「我最大的遺憾,就是你的遺憾,與我有關」
「人生有太多遺憾,這不會是最後一次。但人生沒有白看的書,白走的路,和白遇見的人,有的人天生是來愛你的,有的人註定要來給你上課的。生命里因為有他們的出現,才教會了你如何去愛,才讓你成長、成熟」
這年紀看這片,眼淚淅瀝嘩啦,症頭很嚴重。
真不知在感傷什麼,網路上影評寫很好,只想轉。感謝小Kayden陪看電影。
「一個人成熟的標誌就是,開始明白了,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會再。
人生有太多遺憾,這不會是最後一次。但人生沒有白看的書,白走的路,和白遇見的人,有的人天生是來愛你的,有的人註定要來給你上課的。生命里因為有他們的出現,才教會了你如何去愛,才讓你成長、成熟。
我們終究要學會和自己和解,就像村上春樹說的那樣:「從今天起,你要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了。不準情緒化,不準偷偷想念,不準回頭看。去過自己另外的生活。你要聽話,不是所有的魚都會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所以,不論後來的故事怎麼了,也要讓後來人生精彩著。」
後來的我們 負 評 在 [負雷] 後來的我們—可惜我們沒有等我們。- 看板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給沒有看過的人先防個雷。 我不知道最後導演放入這個橋段的意義, 是想讓《後來》這首歌成為這部電影最佳代言歌曲(但其實主題曲是陳奕迅的《我們》), 或者, ... ... <看更多>
後來的我們 負 評 在 #心得#後來的我們 - 電影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台北電影節| 後來的我們(大螢幕版),其實有點怕一寫就把這部片寫差了 ... 個人非常愛這部,但真的要有點歷練可能會更懂,不過看完別人的負評恢復 ... ... <看更多>
後來的我們 負 評 在 [負雷] 後來的我們—可惜我們沒有等我們。 - 看板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給沒有看過的人先防個雷。
我不知道最後導演放入這個橋段的意義,
是想讓《後來》這首歌成為這部電影最佳代言歌曲(但其實主題曲是陳奕迅的《我們》),
或者,其實這部電影就是為這首歌所做的呢?
導演想述說遺憾,
改編她的散文《過年,回家》,
在好負評交加之下,
我還是很好奇劉若英想說的故事與導演風格,
最後我帶著淚看完了,
可惜的是,
淚不是為了愛情故事的遺憾而流,
而是為了家的溫暖而流。
文有點長,請見諒。
彩色與黑白的過往
在2007除夕春運的火車上,畫面是彩色的;
但畫面一轉,到了2018的飛機上卻成了黑白的,
就像是一段過往的愛情歲月,
開頭總是美好的色彩繽紛,
可眾多相伴的走到後來,
成了一種畫面黑白,
對方在你眼中再也呈現不出鮮明色調的無味,
最後只能留下微笑,
可那微笑是甜的、苦的、酸的,
我們已無法再去追究什麼,
因為不再擁有資格。
惆悵著的2018,
我想令人揪心的時刻是,
當原本已經太過熟識的兩個人,
在一起經歷過風雨而後許久不見,
再遇見的時刻都還記得當初相處回憶時的酸澀感。
就像是一對在一起很久的戀人分手後,
隔了一段時間,
也許是巧遇或特意安排的見面,
看進對方眼睛時,
那份已經不在對方瞳孔裡的衝擊感,
在看似表面回憶相處時光、說說笑笑的當下,
心裡卻是酸的。
記得對方的好與不好,
然後談論起那一些已經不再更新的片段,
笑著的同時也想起自己落淚的時刻。
「你這就是赤裸裸的嫉妒」
在小曉這兩段她很認真、
見清總是帶著疑問的戀情中,
見清是帶著什麼樣的心情在問小曉
「他對妳好嗎?怎麼個好法啊?能為妳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啊?」
我想聰明的小曉是知道的,
她在危急時刻依靠的總是見清,
但嚮往的未來卻是不同的博士、處長;
而見清呢?
他其實是很細膩的,
他會在隔壁房傳出歡愛聲音時遞出音樂給小曉,
然後在小曉給他一耳耳機時微靠床邊、
會在跨年夜收起地攤陪伴小曉,
他想擔任一個不管任何時刻都會義氣相挺的好朋友,
可是他知道他對小曉有著多於朋友的關心與在意,
在過完相遇的2007後,
在2008的初始,他們終於擁抱著彼此,
卻短暫的令人扼腕,
被總結成了一句:「還能當朋友嗎?」
小曉要的,究竟是什麼呢?
她在2008除夕夜回到見清家中吃團圓飯,
然後在拘留所外等待見清出來,
又給了見清一個吻然後帶出一串粉紅泡泡的劇情,
那麼當初那句還能當朋友的離開,是為了什麼?
是否就像人們常常自我說服的那句:
「如果不曾擁有,就不會失去」,
小曉是否不希望她跟見清會像她過往的戀情稍縱即逝,
所以先選擇了離開呢?
但是在沒有交代太多小曉心境的劇情下,
在小曉離開的這一年中,
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為何她又決定和見清在一起?
這邊個人覺得轉折有點突兀,
如果她沒有曾跟見清說「還能當朋友嗎?」,
而是讓觀眾去理解她的掙扎,
後面他們在一起才會顯得順暢一些,
或許導演是想用一種兩人原本不會在一起又得到幸福來強化他們的關係,
卻讓我有點難以理解,
覺得沒有解釋到中間的空白。
「幸福不是故事,不幸才是」
在一起的兩人為了對方打拚生活,
可是現實呢?
當他們把充滿回憶的沙發留在原地搬離時,
兩個人都把當初的笑容留下了,
去追逐現實上的過活,
最終小曉離去說了分手,
有太多的「如果當時」其實都已來不及,
才會變成「後來的我們什麼都有了,卻沒有了我們。」
看到後來,
我覺得導演想告訴觀眾的話太多了,
塞在不同片段中想營造出悲傷的氣氛,
可是卻沒有真正融入到劇情中,
所以變成,
這些話抽出來看或者當成電影slogan很成功,
放在電影裡卻沒有搔到癢處。
或者就像是導演想用不同對比來說故事:
除夕夜的煙火從兩人大聲說著夢想到無法理解而離別、
風箏從飛翔的兩只變成一只、
地鐵上兩人從同個方向變為相視的錯開、
兩個人一起吃的泡麵最後只剩下小曉留給見清的……等等,
不是說這樣的對比不好,
因為的確原本兩個人一起笑著的,
最後都變成了一個人的無言以對,
但對劇情推展上卻少了強烈力度,
少了一種「啊,原本我們一起做的XX事,結果竟然只剩下我了啊!」的無力感。
所以這可能才是我給負雷的原因吧,
不管後來見清是否在遊戲界成功,
所說的伊恩與凱莉的故事在電影後期才開始發酵
(原本我還以為這只是一個小插曲而已),
好像沒有真正凸顯出兩人之間的遺憾。
見清以為小曉在乎的是錢、房子,
可是小曉要的是一個家,
是一個溫暖的家而不是實體的空殼,
見清完全錯誤理解小曉想要的愛情模樣。
結果最讓我感動的,
是見清爸爸最後給小曉的信,
一字一句道來都是這麼厚實,
這才是小曉所期盼的家的溫暖,
一個提醒著她好好吃飯,
總是惦記著她的家。
「回家」成了我對這部電影最後的印象,
雖然的確也讓我想起了自己愛情故事中的遺憾,
但最後卻似乎有點轉移了焦點,有些可惜。
--
只是想要寫點什麼,一點都不絢麗與花俏,只要用文字就好。
節骨眼的觀後感:https://simplemurmur.wordpress.co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5.233.18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532780169.A.4DC.html
覺得可惜的是,
我覺得見清爸爸這樣的溫柔不管他們是否在一起都是這樣的,
不一定需要他們的愛情故事才能有這封感人的信。
雖然的確有兩人的故事讓這份家庭溫暖更感人,
但我認為應該要打動我的愛情遺憾卻不比這份「回家吃飯」的愛。
推周冬雨,她演的很真
※ 編輯: simplemurmur (111.255.233.188), 07/29/2018 14:51:31
... <看更多>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