乜仲有人講緊 #學聯?
呢個社混圈有一種說法,係好得意嘅,就係 #一日最衰都係xx。
#一日最衰董建華,拉佢下台就冇事。
#一日最衰都係退聯 佢地一定係收左共產黨嘅鬼。
#一日最衰都係健吾 佢一定係建制b隊。
而佢地做嘅所有事情,就因為站在道德正義的定義之上,你什麼都不能說。而他們安插罪名嘅方法都好簡單:扣你帽子嘛。建制b隊,共產黨嘅鬼,熱狗。之後當有人用返同一個方法對付佢地:YC、泛民打手、網軍、pr,佢地有冤無路訴,就開始問:你以偏蓋全,你假消息,你帶風向。
他們知道自己荒謬了嗎?
那些人,開始惱羞成怒,就會開始改花名:怨婦,19才子,健吾之流,就算他們讀幾多書,滿口都是存在主義後現代理論,有時柏拉圖有時阿里士多德,總之你不站在他們那邊,你做什麼都是錯的,都是共產黨的鬼。
對那些人而言,彷彿入共產黨,好像入民主黨(香港)或保守黨(英國)那麼簡單容易,#有錢就入得。
總之,將自己現在的失敗,把香港人集體拉進的失敗拉到一些他們看不見的「人物」頭上,然後不斷安插罪名,自己就沒有錯。
好搞笑。
#叫退聯班友點點點 ,好似走晒難啦。講怨婦,這些是不是怨婦呢?還是在yc眼中,這叫「毋忘初衷,對準政權」,所以他們沒有錯?
#真話放題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Cup 媒體 Cup Medi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與拖延一樣,分心同樣影響我們的生產力與學習能力。智能電話面世後,現代人一日平均查看手機達 150 次之多,全面改變了人類行為。特別是社交媒體等程式的設計,令人容易上癮與分心,離應該做的正事愈來愈遠。 「專注力協定」一書作者尼爾.艾歐(Nir Eyal)曾在史丹褔商學院教授行為設計,於 2013 年...
後現代理論 在 王立第二戰研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看那些老左鬥小左,小左鬥小雞,自由派打進步派,進步派抹自由派,突然很想贊同毛澤東說的「與人鬥其樂無窮」,尤其站在旁邊看更有樂趣。XD
身為一個20歲時比現在這些左青更傾的「封建退步父權你很國民黨保守派」,實在很想說喔,現在檯面上看到的那些實務左派,其實也沒多務實啦,講得很像實務才是真的。
嘛,各位現在所有看到的社會進步,跟這些當代左青一點狗屁關係都沒,是我們上一代人去努力帶領風向,然後我們這代從2000年後實踐了20年達成的結果。
為何?請問進步文青通常學歷怎樣。
去問任何一個學校教書超過20年的老師問,他每年遇過幾個全校第一名,手上教過幾個第一名,臉書上有幾個第一名現在在幹嘛?拜託,我們有的資料叫做統計,不是偏見,通常想去帶領這個社會往前進的那些進步派,絕大部分都有很厚實的文化資本以及社會資本,有一些還有經濟資本。
但其他那些掙扎求生的人呢?很抱歉,對於一輩子都當不了吹冷氣白領的人來說,他的希望就是小孩可以不要跟他一樣,你講其他五四三追求自我,沒多大意義。
美國選舉可以說是照妖鏡,把台灣整批左派切成三大陣營,一種堅持形而上虛幻理念的進步派,另一種維持偏社會主義傳統價值,還有一種守住言論自由等最基礎的自由派。每一派都說自己是自由派、真正的左派,而其他那些打砸搶的是進步派,跟自己無關,然後轉頭罵那些只講言論自由的人不夠與時俱進,堅持某些理念不能妥協。
老的鬥小的昧於現實,小的罵老的背棄理想,進步派說自由派已經極端民族主義右翼化,自由派說進步派都被共產黨滲透破壞。
拜託,就我來看有差嗎,使用的符碼跟膜拜的圖騰根本都一樣嘛!
我接著要講的有兩個,一個叫做教育大家都可以發光發熱,以及平權理念。我所遇過的學校老師,只要經驗超過10年的,或是有2間以上學校教學經驗的,幾乎都有類似的想法,細節有差但大體一致,那就是
「現在窒礙難行的東西講太遠。」
注意喔,不是行不通,是講得太遠,做的太少,結果反而有害。有害的面相有兩個,一個是太過堅持個體發展,結果老師動輒得咎,好像不鼓勵學生表現自我,就是錯的。另一個平權的更慘,現在的社會氛圍已經變成,不照理論走跟教書就不對,連教小朋友避險都是一種父權價值。
發光發熱,講得很好聽,現實就不是這樣,一個班級能未來發光發熱的有幾個?出了一個吳寶春,就鼓勵大家都去念餐飲科,有誰告訴大家餐飲科畢業後幾%會留下。
你現在去特力屋的燈具區,看看展示的燈泡,每一個都發光發熱對不對,特色在哪?那些為了燈泡發光發熱,需要去當燈座、銅線、螺絲的人,永遠陷入黑暗之中?
絕大多數的小朋友都很平凡,一輩子都做不出啥可以發光發熱的事情,當一個社會的小螺絲釘難道很丟臉?說白了啦,教了這麼久,看那些學長姊碎念,就知道幾十年來這些永續社運的人,根本都在扯淡。你教小孩要發掘自己的天分,擁有強大的自信,出去後才狠狠發現,原來自己一點都不特別,只是個凡人。
這種落差會有多痛苦?多少學生在臉書上,憤世嫉俗覺得自己發不了財、成不了名,都是政府跟這個世界的錯。各位知道這有多恐怖嗎?不肯扎實學習基礎能力,無論是工商技能還是學科理論,滿腦子都是只要自信就可以突破天元。
學長姐他們擋了20年,已經開始擋不住了,現在這批2x代的青年,連我之前教過的學生也開始出現這種傾向。越是成績好,但實際表現不如預期的,越會責怪這個社會,反倒那些老實承認自己很平凡的,過的自在愜意。不過他們這種表現,大概會被永續社運的人稱作被奴化。
嘛,整套燈具如果摔到地上,哪一個最先玻璃心碎滿地?發光發熱的那個嘛。
另一個,平權價值難道老師反對?沒人反對。那為何學校總是出現各種歧視言論,平權之路迢迢。這問題在哪?
扣掉少數真的就是不吃這套的老師,多半的情況是,依照情境教學,必然會遇到你闡述的內容,不符政治正確。
因為學生進到學校,就會帶來他社群的影響,中產白領學區的小孩,不需要你教,自然就對男女平權非常有概念,我們這些父母輩的,年輕時就已經不是傳統男女相處的態度。小孩從小耳濡目染,早就習慣,所以你講解更深入的概念,他們很容易體會。
反之,那些藍領勞工為大宗,甚至郊區偏鄉的地方呢?學生誰鳥你啊,你講的東西跟他從小到大見過的就是不一樣。然後這些學生,10個有8個會去技職體系,根本不會上大學,這輩子最後一次聽到平權理論跟行為的,就是國中。高職誰在管你講這些,全部都是同儕跟放學後的社群在影響。
有能力進行平權教育的公民老師,幾乎都在高中,還是頂尖高中,別說普及到高職,連一般高中都還沒塞滿。在這種情況下你去硬推各種理論上正確的概念,甚至是進步派那些完全不會被這些群體接受說法,學生當場就比你中指了,而且男女都比。
應然跟實然不一樣,我也知道這樣不對,但實際上台灣每年還在培育6-7成以上這種根本不想理你平權的學生,你的社會怎麼可能馬上扭過去?會覺得有改善,那是因為在我們念書的年代,只有1成的學生會接受,現在超過3成,進步300%很大了啦。
學校能做的上限,現在就是至少表面上不能出現歧視行為,但實際上要全部落實,沒辦法。
然後就有人開始滑坡,說「你不這樣做難道就那樣?」、「老師的責任不就是這樣?」
動輒滑坡很煩,再講一次,你那麼會教,自己去教,去那些生長在藍領學區、未改建眷村、老娶年輕外配很多的村莊,教教看就知道了。學生表面上贊同你,是因為老師有權威,私下根本沒鳥你,一樣依循傳統的邪惡父權體制,男女都一樣,例外的會離開這裡,不會留下。
輔導室人力就不夠,光是處理既有案件就煩死了,想要深入的進行平權教育,得要每一科老師都隨時帶入那個思維才可以。
所以很多你覺得的改變,不是因為社會整體變了,是因為在那個保守群落中,不想接受的就離開,還得離開的很徹底,來到都市比較可以找到自己人,簡稱同溫層變厚,所以你以為行得通,故1124大敗成這樣,還得解釋都跟進步價值無關。
我個人,以及學長姐的建議都很實際,你真的想增加這個社會對於平權的前進,還不是激進女權那種自助餐,麻煩下去教書,從小學開始。我們很多從小學接手上來的就歪了,連小學老師都沒有去做,中學最好扭的回去。
結果我們看到的是什麼?只想推個政策改變一切,沒人要下來做苦工。有老師碎念一句,就被酸一百句回去,好像你當老師就應該要做到,做不到就失職。老話一句,你自己來試試看,別囉嗦。別人早就知道這樣做會失敗,才不是因為保守退步不想聽你的。
我就提供點個人經驗,若你在中產白領較多的學區,可以直接切入現代平權的概念,但要拿實作去講,例如夫妻分攤家務的狀況,或是男女朋友交往是否AA制。一定要拿貼近他們生活經驗的說,讓他們略為討論,去思考其合理性,不然聽不懂,直接跳到後現代理論,全部噓你。
藍領勞工以及年輕外配為主的學區,你連現代平權概念講下去都會被比中指,學生直接嗆你。你得要拿生活狀況,像是家事都媽媽做合理嗎,結果錢都被爸爸拿去花,或是啥阿罵辛苦帶大你,阿公整天外面風流。類似這種看地方看狀況的去說,他們才會懂,在感同身受下去逐漸落實那一點點的平等。
各位猜猜看,我拿自己夫妻相處的經驗去說,這個地區的學生反應是什麼?「老師你好娘喔,怎麼這麼軟,要更有主見一點啊」。男女反應都差不多,但同樣的狀況拿去白領為主的學區,「老師你真是現代男性的表率」,或是「你怎麼會讓師母作家事啊,這太過大男人了」,等我自己都不知道該怎麼回的東西。
想嘗試一套標準用到底,然後現場的隨機調整都是錯的,那你自己去做。
套一位人類學學長的說法,人類今天的社會系統都是運作千百年的平衡,你要打破平衡都要付出代價,重點是誰要買單。
稍微改變平衡,多數人還可以接受,直接打破現有平衡,來推一個你自己認定的標準,就是被激烈反對,革命犧牲的通常都是那些所謂「最需要被幫助的人」。
最後還是苦勸這些亟欲改革現狀的青年,你們理念沒有錯誤,但做法錯的很徹底,那些所謂被奴化到不知道反抗的人,根本沒有被奴役,也不覺得自己有錯,他們只是依照自己的常識判斷,知道打破現有系統,自己會處在更加不利的位置上而已。
很多事情,你不下去體會,不會知道那個平衡的微妙,自以為是的敲碎所有舊時代的象徵,最終結果就會是文化大革命,中國人好幾代都道德虛無化,什麼壞事都會幹。
我最擔心的,不是我現在教的學生,至少到我退休前,應該都不會,而是大概30年後的社會。現在20出頭的年輕世代,在大學中普遍受到左派思想影響,對於習俗與傳統極為鄙視,而這些人在較保守的師範體系中已經出現,學校第一線也開始零星看到幾個新進教師,有這種傾向。
也就是,再過10-20年,高中以下學校很可能會有大量的激進左派思想教師,潛意識去毀壞舊有傳統,他們教出去的學生上了大學就會更極端。大概30-40年後,這些他們教出去的,將會成為國家社會的中堅份子,接著有整整兩個世代都會進入價值虛無化的狀態。
就跟美國現在的狀況一樣,今日那麼容易被滲透,40年前就種下此因。
凡事都要講成本、資源、時間,不相信這些數學,只相信自己是對的,那就會像我們知道的一個老笑話。
「你們怎麼會賠錢到倒掉,都沒有做會計嗎?」
左膠:「會計?這聽來很資本主義。」
後現代理論 在 彭博商業周刊 / 中文版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幸福商機】好心情經濟學
近年來,從生理到心理,商業世界提供各式各樣的方式,在人類的感官領域開疆闢土,試圖用產品平衡並治癒人類的壞情緒。運動是最常見的方法之一,例如攀岩。除了提升自我效能感,這項運動對改善抑鬱症患者的反向思維也很有效。由於患者會在頭腦中反覆想一些負面的想法,導致自己深陷負面情緒出不來,而攀岩需要全神貫注在攀爬的步驟和體驗上,保證自己不掉下去,這個時候人沒有時間胡思亂想。根據QYResearch的數據,在山外和室內攀岩越來越受歡迎,預計全球攀岩裝置市場規模到2025年將達到9.52億美元。
在視覺上,人類的情緒時刻都在潛移默化地受到色彩的影響,心理學家發現一些色彩會讓人感到溫暖、體貼,甚至胃口大開;而有些色彩則會讓人感到煩躁、疲倦以及厭惡。Uniqlo對於顏色的運用一直處於領先地位。2000年秋冬季,Uniqlo一連推出51種色彩的毛絨衫(Fleece),原本將銷售目標定在1200萬件, 最後大賣2600萬件,成為名副其實的大熱款;今年8月中旬,Uniqlo在上海發布2020年的秋冬新品系列。迅銷集團全球資深副總裁、大中華區首席市場總監吳品慧女士介紹,Uniqlo這一季很多系列是莫蘭迪色系,在明亮的色彩加入一些灰色系,會使整個色彩有明亮感覺的同時體現出一種高雅感:「這樣的顏色具有穩定情緒的作用,同時,因為它色彩飽和度低,使得服飾搭配變得更容易。」
雖然,好心情經濟學有其重要性,但過度依賴,可能適得其反。那些被包裝出來的消費潮流掠奪金錢的例子屢見不鮮,過於沉迷短期物欲滿足的人逐漸陷入了「偽精緻」的消費陷阱。「人們處在以消費控制整個生活的境地,」法國哲學家、後現代理論家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說。在追逐感官感受的時候,也應該尊重內心,不使自由意志力衰竭。在接收無時不在的大數據推薦內容的同時,也要警惕不要被它吞噬。——馬珊珊
#疫情 #ElonMusk #Cocacola #ASMR #Uniqlo #好心情 #商機
(本文節選自《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第204期,如欲查閱全文,歡迎訂閱)
★★訂閱聯絡方法
網站:www.bbwhk.com
電郵:bbwhk_cir@modernmedia.com.hk
後現代理論 在 Cup 媒體 Cup Media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與拖延一樣,分心同樣影響我們的生產力與學習能力。智能電話面世後,現代人一日平均查看手機達 150 次之多,全面改變了人類行為。特別是社交媒體等程式的設計,令人容易上癮與分心,離應該做的正事愈來愈遠。
「專注力協定」一書作者尼爾.艾歐(Nir Eyal)曾在史丹褔商學院教授行為設計,於 2013 年推出「鉤癮效應:創造習慣新商機」教人如何設計出令人上癮的產品。事隔六年,尼爾親身剖白,作為行為學專家的自己同樣深受科技上癮所苦,變得難以專注。他於 2019 年利用同一理論,推出「專注力協定」一書,教人如何在資訊爆炸年代,訓練出心無旁騖的心智。
收聽更多:
【*CUPodcast】#57 拖延心理學:如何克服拖延,重新掌握時間?
https://youtu.be/T0meVBi9Ts8
【*CUPodcast】#56 拖延心理學:五種拖延者,你屬於哪一種?(下)
https://youtu.be/5kELvdtmM5o
【*CUPodcast】#55 拖延心理學:五種拖延者,你屬於哪一種?(上)
https://youtu.be/FOlGzReyAZA
*CUP Media Podcast 可於 Spotify、SoundCloud 及 iTunes Podcast 等平台收聽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00zq9LpH4Lw4WCvhR22ZLe?si=JuCfsNstTa6ka-7yuvHVGw
SoundOn: https://player.soundon.fm/p/cupmedia
iTunes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hk/podcast/cup-media-podcast/id1493758335?l=en&i=1000478002964
Google Podcast: https://shorturl.at/ahEGH
===================================================================
在 www.cup.com.hk 留下你的電郵地址,即可免費訂閱星期一至五 CUP 媒體 的日誌。
? YouTube ? goo.gl/4ZetJ5
? Instagram ? www.instagram.com/cupmedia/
? Telegram ? t.me/cupmedia
? WhatsApp ? bit.ly/2XdWXqz
後現代理論 在 超粒方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歡迎再度來到諾蘭全解析系列! 這次要來談的是《星際效應》。這部諾蘭評價最兩極的作品,到底是它的大師級之作,還是只是在炫技呢? 快來看看《星際效應》的真正意義吧!
FB(有各種影視迷因): https://www.facebook.com/tessereq/
加入會員: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0Q-fBheHysYWz9ObSEzMdA/join
如果你剛來,請看這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Zj5phF46N8&list=PLNsYSXaDLA89TvBjuV3h7l0wVRSPLk7FJ&index=1
諾蘭電影全解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v3pZ8GCNnI&list=PLNsYSXaDLA896bdu-7_WbeX4sDLI5JIjS
=====================================
剪輯: Bruce Lu
監製/編輯: 黃豪瑞 (Jasper)
歡迎來到超粒方,一個主要探討影視作品的頻道,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各種電影和影集的觀點解析,從熱門大片道經典老片到必看的冷門電影! 有時也會探究時事。還有迷因,非常,非常多的謎因
這部電影對於眾多諾蘭的觀眾來說,可說是代表著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在這之前,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諾蘭的堅持以及他融合無可比擬的娛樂和深層議題的能力,
足以讓他成為電影業的救星。
但是《星際效應》這部電影,卻讓某些人開始對這個想法抱持懷疑。
如今,在《星際效應》之後,
你要不是認為他只會拿看似龐大的概念以及曲折離奇的劇情炫技,
加入Bravo Nolan的黑粉行列,
要不然就是更深沉地陷入它所營造的世界之中,成為忠實諾蘭腦粉。
究竟,這部電影到底是個前所未見的史詩級作品,闡述某種宇宙性的道理,
又能描述一個令人發自內心潸然淚下的父女故事,
又或者,這部電影,只是一部用力、刻意地擠出觀眾眼淚,充斥著炫技操弄之作?
就連另一名我很欣賞的導演,
因《水底情深》而得到奧斯卡的吉勒摩戴托羅都說諾蘭是個「情感數學家」。
我相信他這樣說是沒有貶意的,
但是用數學如此「公式化」的冰冷手法去營造「情感」如此不理性的概念,不是有些矛盾嗎?
確實,諾蘭電影之中的情緒往往都彷彿是經由精密計算,
已經都抓準什麼時候能夠產生最大效益,配合漢斯季默令人無從抵抗的配樂
一次次重擊觀眾的各種感官,雖然非常有效,卻也顯得不夠人性化。
又或者是他闡述的一些主旨,讓人感覺像是在講大道理。
像是這部的罪魁禍首,當然就是安海瑟薇的這句話:
"Love is the one thing capable of transcending time and space etc etc”
對...這句確實許多令人詬病之處
我先不暴雷我到底是屬於剛剛所提的兩種諾蘭極端派別的哪一邊,
但是這一整段獨白,用在這裡不僅有些突兀,甚至可說是無厘頭
尤其在這段出現之前,這部都非常細心的建立在紮實的科學根據來建構劇情,
怎麼突然跳到這種虛無縹緲的概念?
更何況,「愛情是一切的解答」,無論在音樂、文學、電影之中,都早已是陳腔濫調了。
那麼,總是求新求變的諾蘭,
究竟為什麼會拿一個如此老套肉麻的概念來做為這部星際電影的中心主旨?
在諾蘭的電影之中,主角們在絕大多數時候都被困在某種無形的「監獄」之中,
而這些監獄,多半是他們自己施加。
一個保險業務員在老婆死後給自己灑下的各種虛假線索,讓自己維持些許的人生目標,
一名魔術師,為了自己對於藝術的追求,而不惜犧牲自己的身分以及人性,
相信我不用繼續舉例了,你大概知道意思。
而他們,就像諾蘭本人,都執著於「做好自己的工作」,
這些Good Job,往往卻也都帶著無法彌補的個人犧牲。
而這種為完成任務而犧牲自己的最佳例子,莫過於《星際效應》的庫柏。
困住他的監獄,並不完全是來自於他自身,而是全人類的共同體驗,
這個監獄,也就是「時間」。
他不僅被時間所困住,還被如玩物一般折磨、操弄,
轉瞬之間,他對於女兒的承諾就這麼破滅,莫菲的年紀,已經來到當年離開時的庫柏。
他曾經的家,已然成為了陌生的領土,而當年哭喊著要他留下的小女兒,
已經成為了漠然,甚至失望的成年人。
庫柏看著已然是陌生人的兒女,不禁啜泣,卻也無力挽回。
但是,既然我們都被時間所掌控,無能為力地被拖著走,那這一切究竟有什麼意義?
此時,因為過了23年,太空艘原料消耗不少,現在他們一行人必須面臨一個難題,
要選擇安海瑟威飾演的艾蜜莉亞前愛人愛德蒙斯,
還是「人類的模範」,整個計畫的核心人物曼恩博士?
這也讓我們再次回到她那句被許多人認為是謬論的說法,
也就是愛,愛是穿越時間與空間,維繫一切的最大力量。
想當然耳,這時後的庫柏,直接否定她所提出的理論,
只有能被客觀驗證、觀察與證明的科學,才是最終能夠拯救我們的答案。
一行人因此前往曼恩博士的星球。
不過...回到地球上,臨死前的布蘭教授揭露了A計畫只是個漫天大謊,
沒有黑洞之中的新資料,他其實無法真正解決重力的問題。
不僅如此,我們也發現了曼恩博士也在撒謊,他的星球根本不宜人居。
如果你看這個系列看到現在,你也會注意到在諾蘭過去的作品裡,
「謊言」以及「欺騙」也是其中的一大主題。
角色們時常告訴自己各種謊言來維持住自身的假想道德觀以及些微的理智,
他們的這些謊言是為了「保護他人的安全」、「犧牲小我完成大我」。
而《星際效應》直接顯現了,一切謊言都只是一時的,
在時間這無窮的監獄之中,這些謊言的表皮終究會逐漸脫落,顯露其空洞的真面目。
不過,謊言的本質也不總是惡毒的,布蘭博士對於所有人撒下的謊,
也促使世界各國再次團結一心,即使終究會滅亡,無庸置疑也是帶來短暫和平的關鍵。
諷刺的是,在人類的自私本質之下,
有時只能透過謊言來讓我們停止盯著眼前可見的膚淺目標。
就如電影中布蘭博士所說:
“I’m not afraid of death, I’m afraid of...time”
「時間」並不是克蘇魯般的宇宙恐懼,盯一眼就會讓人失去神智,
但是它在無形之中,在無意識之下,卻無時無刻不悄悄剝奪你的一小部分。
那麼,受困於這監獄之中,給予我們意義的,究竟是什麼?
你又猜對了,就是愛。
《星際效應》說明,愛正是在這廣袤無垠的囚牢之中,
牽引我們,引導我們的強大力量。
沒有時間,也不會有愛,這兩者就有如量子糾纏
(Will Smith: “Entanglement?”)
如果我們是那全知的五次元生物,同時能夠看到、存在於所有時間,
一切情感以及掙扎都會顯得毫無意義、微不足道。
就如天能解析影片提過,經典後現代小說《第五號屠宰場》之中能夠看到所有時間軸的外星人,
在被問到為什麼不阻止他們已經看到會發生的宇宙毀滅時,
只淡淡地回答:「事情就是這樣。」
反之亦然,如果沒有對於某樣人、事、物無法抹滅的熱愛,
時間的流逝就會失去意義,虛擲光陰也似乎是天經地義。
因此,時間雖然困住了我們,但是人不應該就這樣畫地自限,
正因為所有人都知道我們正一步步地步向死亡,才讓這一切產生意義。
但是,時至今日,在人們的壽命愈來愈長之時,我們對於時間的認知反而愈來愈低,
不斷地讓每分每秒充斥無意義的雜訊,
讓自己愈來愈忙碌,實際上在乎的,卻愈來愈少。
雖然說現實世界之中的NASA還在運作,但是庫柏說得對,我們只會盯著腳下的塵土。
他說「我們是先鋒、探險家、不是看護者」
但是對我來說,這句話也不完全是對的。
正是因為我們是「看護者」,有著在乎的心態,有著愛的連結,
才能夠驅使自己成為披荊斬棘的探險家。
《星際效應》所訴說的,其實在第一場戲就講明白了:
“Science is about admitting what we don’t know”
而世間觸手可及,但肉眼卻完全不可見的最大奧義,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
科學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科技終究是來自於人性,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情感,
唯有可見的科學以及不可見的人類體驗完全合而為一時,人類才能夠有真正的發現。
而回到動物最原始的情緒本能,不就是生存本能嗎?
活下去的原始動力就是人們創造力的最大來源,
面對死亡的恐懼,面對無法掌控時間的恐懼,正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最大原因。
庫柏對於家人的牽掛原本是個累贅,
但他對於女兒的愛,對於女兒的承諾,對於時間將他與這個承諾拉得愈來愈遠的恐懼,
才使他成為這個故事之中的英雄。
「愛」這個難以用言語形容,卻又無可撼動的力量,
正是穿越時間與空間,將我們牢牢穩固的船錨。
但是,愛的「概念」,難道足以彌補時間所造成的損失嗎?
如庫柏,世上所有身為家長的人們,應該都能感受到時間的快速流逝,
轉瞬之間,你已然成為了孩子的鬼魂,當然不是字面上意義的鬼魂
(雖然說如果你已經不在這世上了,卻仍然認真看這部影片,我當然非常感謝你的支持,
晚上不要託夢給我我已經很常失眠了謝謝)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有這個緣分穿越蟲洞然後降落到超靠近黑洞的星球上,
但是為了工作養家而錯過自己孩子的成長,卻是大有人在,
一不注意,他們已經離開家裡,出了社會。
即使庫柏拯救了全世界,
他眼睜睜看著自己女兒在沒有自己的情況下老去的這個代價,值得嗎?
也許他這樣的犧牲是必須的、甚至值得推崇的,
但對於困在超立方體內(oh yes) 的庫柏,絕對...不值得。不可能值得。
最後,這橫跨宇宙的史詩故事,也回到了諾蘭最原始,最平凡無奇的主題-
家。
諾蘭的每一部電影的主角,幾乎都急切著尋求自己曾經擁有,或是從未擁有的家。
這講述的並不一定是真正的一個地方,有可能是任何人事物,
甚至是你自己腦海中的一小角。
敦克爾克看著地平線的士兵、
《記憶拼圖》萊納為了尋求意義而給予自己的謊言、
蝙蝠俠不惜一切代價所保護的高譚市。
而《星際效應》所講述的悲哀,就是時間對於「家」所造成的改變,
有時候,你在隔了一段時間回到家,回到你曾經熟悉之處,
卻發現時過境遷,物是人非。
這並不見得是壞事,畢竟我們的骨子裡都有一個冒險者,「改變」就是人們的命運。
時間是個監獄,但是唯有認知到生命的短暫,一切轉瞬即逝的變化性,
我們才真正有可能得到自由。
這種先鋒的精神,是我們此刻最需要,但是也最匱乏的。
而這種精神最大的推動力,也就是無可預測、無從觀察,但是卻真切存在的愛。
在你看完這部影片之後,我們都老了20分鐘,更靠近死亡20分鐘,
但是《星際效應》訴說了,
我們不應該因為這樣的恐懼而停止仰望自己在星空之中的位置。
沒有人能夠逃離時間,但是我們能做的,是記錄下它、超越它,
就如電影最後太空站的還原房子之中大大小小的螢幕,播放著紀錄片。
我們也許現在不知道對於身邊的人的愛,以及這些紀錄能夠帶來什麼,
但是正如史帝夫賈伯斯所說:
「你無法預先把現在所發生的點點滴滴串聯起來,
只有在未來回顧今日時,你才會明白這些點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
而諾蘭也一樣,堅定地透過他最懂的語言來傳達這點,
電影,在本質上就跟愛一樣,其中闡述的想法也是超越時間以及空間的
而諾蘭竭盡一生試圖保存,對於電影的愛,已經愈來愈不受重視,
現代商業大片幾乎只求效率以及一時的歡笑、緊張,觀眾們都說「開心就好」,
但是,曾經,電影也是啟發驚奇、探索未知的最佳先鋒之一,
現在卻成為了不斷地繞著原地旋轉的遊樂園,短短十分鐘就能「看完」,大家也滿足了。
而正如住在四次元空間,但是只能掌控三次元的我們,
電影不也是用一塊二次元的銀幕來塑造充滿無限可能的三次元世界嗎?
後現代理論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影片由 村上春樹《1Q84》深度解析系列編號1、2、3共3支影片
合併而成
----
諾貝爾文學獎的資深陪跑者村上春樹歐吉桑在想些什麼呢?
☞Instagram|http://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
☞〈愛是唯一的存在價值──村上春樹《1Q84》〉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
☞請記得按讚、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
生命有意義嗎?人的存在,是有意義的嗎? 人生的意義,難道就是「每天工作養活自己」這麼無聊嗎?或許你沒想過,其實村上春樹的《1Q84》討論的就是這個問題。本集我們要來講述伊格言老師的一篇文章:「愛是唯一的存在價值──村上春樹《1Q84》」,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伊格言說,村上春樹的《1Q84》中,有兩則虛構文本,也就是小說中的小說,關鍵性地支配整部小說的世界觀。一篇是《空氣蛹》,而另一篇則是德國小說〈貓之村〉。兩篇都是我們理解《1Q84》很好的切入點。今天我們要講的是〈貓之村〉的故事。
熱愛旅行的青年背著背包獨自上路,開始他漫無目的的旅程。他搭乘列車,隨機挑選任一小站下車,投宿旅店,愛待多久便待多久,直至失去新鮮感,再搭上火車,前往下一隨機目的地。
某天,青年來到一個古老小鎮。他獨自下車進站,發現車站中並無任何服務人員。出站後漫步大街,發現所有商店都拉下了鐵捲門,整個小鎮一個人影也沒有。青年誤以為自己來到了一座被人們遺棄的廢城,正打算離去,但車班有限,別無他法,只能在此過夜,等待明日上午的早班車。可是當白日逝去,夜幕落下,各樣花色品種的貓兒們便紛紛出現。商店裡的貓兒們拉起鐵門開始營業,市場上的貓兒們彼此討價還價,辦公室中的貓兒們穿上了體面的制服開始辦事。牠們吃食,交談,行走,爭執,飲酒作樂。然而貓兒們似乎對除了貓自身之外的其他生物萬分忌諱。青年害怕極了,連忙躲進鎮上最高的鐘樓塔頂。一夜過去,白晝臨至,貓兒們魚貫離城(只一瞬間,貓之村又回復到原先萬徑人蹤滅的廢城模樣),青年趕忙來到車站,卻眼見列車飛馳駛過月台,對他視若無睹。青年無處可去,只能回到鐘樓塔頂,繼續躲藏。如此日復一日,直到貓兒們聞到了人的氣味,組成搜索隊,進入鐘樓塔頂,來到隱蔽於黑暗中,恐懼不已的青年面前──
沒事。居然沒事。貓兒們居然什麼也看不見。牠們聞聞嗅嗅,搖頭晃腦,無比疑惑(奇怪,明明有人的氣味呀);但終究放棄,轉身下樓,回到小鎮各自的居所,回到牠們原先豐富熱鬧的日常夜間生活之中。青年恍然大悟,帶著巨大的孤獨與悲哀──他明白,這就是「我」浪遊旅程的終點,這就是「我」該消失的地方;那白日的車班終究不會再來,而「我」從來便不曾存在。
故事在此結束。
伊格言說,青年「漫無目的的浪遊」正是生命旅程的隱喻,同時也反映了人的存在本質:虛無。這其實是存在主義的標準說法:人生沒有預設的目的;生命,其實本來就沒有什麼意義。
村上春樹的作品裡,時常縈繞著類似這樣「生命沒有意義,而我也什麼都不是」的主題。在《國境之南,太陽之西》裡,這樣的概念化身為一句比喻:「真正存活的只有沙漠本身」;而在《挪威的森林》中,是女主角直子憂傷的請求:「請你永遠不要忘記我,記得我曾經存在過」。為什麼直子會希望男主角渡邊「永遠記住我」呢?因為那就像《國境之南,太陽之西》裡對沙漠的描述:「雨下了花就開,雨不下花就枯萎。蟲被蜥蜴吃,蜥蜴被鳥吃。不過不管怎麼樣,大家總有一天都要死。死了就變屍體。一個世代死掉之後,下一個世代就取而代之。大家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活,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死。但那都不重要。最後只有沙漠留下來。真正活著的只有沙漠而已。」。。。。
────
於《《1Q84》之後──特集:村上春樹Long Interview長訪談》中,村上大叔罕見地發表了一段關於小說史的看法,於此整理複述如下:十九世紀寫實主義小說的關鍵是鮮活地呈現「我們」──在彼一時代快速成熟的中產階級大眾,小說的閱聽人;而二十世紀小說的關鍵變化則在於「自我從自己之中脫離出來浮上表面」(雖則有些拗口,但我想對卡夫卡、喬伊斯、吳爾芙等現代主義作者有一定程度熟悉的讀者們或許都看得懂這句話──二十世紀上半葉,現代主義的年代,小說之筆尖正試圖深入「我」之內心捕捉一切可能的意識瞬間,「自我浮上了表面」)。而此刻,當時序進入二十一世紀,村上高度懷疑「時代又變了」:「像《1Q84》這種小說會在短短的時間內賣出上百萬冊,是難以相信的事情喔」、「這跟《挪威的森林》的暢銷是不同的兩回事」。
何以如此?村上大叔給出的意見是,「有過現代,有過後現代,那後現代的軌道繞了一圈之後,是不是一個局面已經又宣告結束了?」、「我有這種明顯的感覺。我個人正在籠統地思考,類似『神話再造』的事,或許會成為關鍵語」──不僅僅關乎小說史,村上在此展現了他的理論素養(笑)。有趣的是,這似乎與米蘭‧昆德拉(藉由對《百年孤寂》的討論)所標舉的小說史斷代若合符節(詳見本書第 頁)。未來將會是個什麼樣的時代呢?未來的小說(以「神話再造」為關鍵詞?這話聽來野心勃勃)其樣貌為何?一九四九年出生於日本兵庫縣,寫出《發條鳥年代記》、《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等暢銷長篇,喜愛跑步,偶爾開車到郊區電影院買一千日圓敬老票進場看電影的村上大叔,似乎也對這件事非常有興趣──個人以為,觀諸村上本人的小說創作,此亦顯為一理解村上之關鍵。
#村上春樹 #小說 #書單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後現代理論 在 黎胖- 內容簡介後現代主義理論巨擘深入剖析謎樣哲人於每一 ... 的推薦與評價
大師註解大師之作,妙筆勾連意象如星座涵蓋書信、雜文、筆記、著作,包含從未翻譯之文本搭配示意圖解,清晰呈現班雅明思想路徑在這部巨作中,後現代理論大師詹明信,與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