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鳥需知 ◎陳斐雯
常常看見你
在鳥店徘徊留連
終日素描一隻籠中的畫眉
所以猜想你喜歡鳥
我也喜歡,不過
比你貪心一點
總共擁有幾萬幾千幾百零幾隻
統統養在天空裡
從來不必擔心
誰會遠走高飛
我請大風陪它們賽跑
如果累了便躺在雲上喘口氣
如果吃膩春天的食物
夏天自然會有新奇的菜單
夜晚如果睏倦
每棵樹都可供高枕安眠
我一點也不擔心
如果真的十分想念
一抬頭便能相見
在鳥店徘徊留連
看見你買下那隻畫眉
提籠悠哉散步離去
遺落在地上的素描簿裡
畫的竟是自己
所以我說你喜歡鳥
我也是
只是比你貪心一點點
總共也才幾億幾萬幾千幾百零幾隻
養在天空裡
養在雨後的電線桿上
養在陽光午睡的草坪
養在你正提籠散步的小公園
--
◎ 作者簡介
本名陳斐雯,女,1963年8月20 日出生,台中人。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畢業。曾任「人間雜誌」特約採訪記者,自立晚報藝文組記者兼自立早報兒童版主編、中時晚報副刊、中國時報編輯。
曾獲文化大學文藝行列獎散文、新詩雙料冠軍、第四屆華岡詩獎魁首。
詩作具有敏感的纖情,透過多變的抒情,編織一種現代的美,語言清澈,想像飛躍。
--
◎小編宇路賞析
在進入詩的賞析之前,需要稍微花點篇幅介紹該時代背景,更有助於讀者們理解選讀這首詩的理由。《二十世紀台灣新詩史》的作者張雙英在論及八〇年代新詩時,認為在「政治因素」、「經濟與社會因素」、「文學因素」等三個領域上的改變,導致了台灣的新詩走向了多元化的時代。其中產生了「生態詩」這種新的題材,張雙英以陳斐雯於一九八三年發表的作品〈地球花園〉作為代表舉例,認為該首詩是觸及到「環境生態」問題的好作品。
這說法可能是來自於焦桐寫過的一篇文章〈八十年代的新浪潮〉,該文提到:「陳斐雯的語言清新,想像飛越,『地球花園』、『養鳥須知』是難得一見的生態詩佳構。」〈地〉、〈鳥〉二詩接連被選入了《創世紀詩選》以及向明所編選的《七十三年詩選》(爾雅出版)(註一),並且在詩選中向明認為「這種從博愛觀出發的自然生態保育理論,較之一般的只知責難和揭發的詩文,既具親和感又有說服力,任何人讀了都會覺得摘花捕鳥是一種多麼自私的,自絕於大自然的愚笨之舉。」
不論是向明、焦桐,似乎都認為〈地〉、〈鳥〉二詩在分類上屬於生態詩(之後張雙英也承續了這樣的觀點),然而詩人林燿德卻持否定看法,在〈生命場中的蒔花女──論陳斐雯的詩〉文中表達他的觀點:
「『生態詩』的重點應集中焦距於人類文明破壞大自然循環法則與生物鏈結構的層面上,最終落實在客觀世界的改造;陳斐雯的『地球花園』與『養鳥須知』二詩,固然在字面意義上透露了對人類控制生物遺傳基因與生存環境的事實有所不滿與關切,但其強調的理念乃落實在於『萬物與我同在』的人生觀,『地球花園』與『天空鳥園』的宏偉藍圖,並非以客觀世界的環境改塑為終極目的,而係以人類的心靈空間為其投射與開拓的真正園圃。」
這兩種觀點的分歧,若要詳細解析,恐怕篇幅太長,但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去理解和區別。一即是生態詩的定義,以及所包含的範圍廣度,林燿德的觀點是「狹義」的生態詩,其範圍限定在著重讓讀者意識到人類正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而喚起讀者的環保意識,這類詩以前篇所賞析白樵的〈白鷺鷥的抗議〉為代表;向明等人的觀點則是較「廣義」的,只要在主題上涉及自然環境與人的關係,便得以歸類為生態詩。二是「手段」上的不同,因為向明的注文也認為陳斐雯的詩要傳達「人類對自然的控制是自私的行為」,進而引發讀者做出「所以人類不該破壞環境以及剝奪生物的自由」這樣的反思。
只是陳斐雯用的手法並非「責難和揭發」,而是有其他的做法,相較於〈白鷺鷥的抗議〉這類詩更有效果。
瞭解觀點差異之後,讓我們實際從文本來看,究竟爭議的關鍵在何處。從首兩段,可以清楚的看見兩組對應關係,「你」之於「一隻籠中的畫眉」,和「我」之於「幾萬幾千幾百零幾隻/統統養在天空裡」的鳥。第三段重點在描述「大自然中的動物」享有各種好處,潛台詞即是「籠中的畫眉」不但不自由,而且不能隨處帶著走,若不在身邊還會擔心並想念。第四段「看見你買下那隻畫眉/提籠悠哉散步離去」,「你」在字面意義上擁有了那隻畫眉,但「遺落在地上的素描簿裡/畫的竟是自己」,顯見「你」根本毫不關心畫眉的生死,只在乎自己。最末段利用「一點點」和「總共也才幾億幾萬幾千幾百零幾隻」之間的差距對比做強調,而且「養在你正提籠散步的小公園」,表示「我」的世界之寬廣,也包含了「你」所擁有的那隻畫眉和所在的小地方。
在下結論之前,先提到在〈地球花園〉這首詩中,有一句「(我)不許妳摘花」,表示「我」對「摘花」這樣的動作是排斥的,而且還禁止「妳」去做。但是在〈養鳥須知〉裡面,我們卻沒有看到「我」對「你」做出任何強制的行為,只是「看見你買下」僅此而已。所以對〈地〉詩,我們也許能說陳斐雯想以「摘花」借代「破壞環境」的行為,呼籲讀者要愛惜地球;然而〈鳥〉詩更合理的解釋,是想以「我的貪心」和「你的自私」做出對比,表達一種胸襟的開闊,告訴讀者人不應著眼於小處,較趨近於林燿德所說,是一種人生觀和心靈空間的描繪。
由於〈地〉詩和〈鳥〉詩在對應結構上的相似,令我們很難不將這兩首詩所傳達的意旨視作相同的來看待,若真是如此,那麼就只有一種可能,即〈地〉詩並沒有想要提倡環保意識,而「不許妳摘花」這一句,用「我希望妳同我看見把地球當作一座花園的美好,因此我不要妳去做摘花這件事」的意思去解釋,套用在人生觀這方面其實也可通,只是過了一年,作者對於把這種人生觀強加於他人身上的態度軟化了。
寫到這裡我們可以做個總結,事實上向明的觀點並不無道理,從讀者角度來看以及廣義的說是生態詩是能夠成立,只是如果分析到最後,將作品意圖考慮在內,會發現陳斐雯此二詩的重點並非放在生態保育的目的,那麼要說是生態詩便有點牽強了。
最後有一則與生態詩爭議無關的小趣事:〈養鳥須知〉於2016年被節選入國中會考的國文科考題,陳斐雯本人在臉書上表示:「我不知道答案是哪一個啊啊啊(掩臉)」,引起熱烈討論。
※註一:以上「八〇年代」或「八十年代」均指西元一九八〇-八九年,而「七十三年詩選」係民國記年,即西元一九八四年的詩選,前後皆為同一年代,為避免閱讀混亂故在此註明。
※註二:連同白樵〈白鷺鷥的抗議〉賞析,感謝主編謝三進提供閱讀資料。
---
美術設計:驀地
圖片來源:Unsplash
---
#生態詩 #陳斐雯 #養鳥需知 #年度詩選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6/20210620.html
徘徊歧路解釋 在 緒語の雜食性影劇觀後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從六部末世作品來看末世題材的SOP|(文長)
Feat.《日本沉沒2020》、《我是傳奇》、《學園默示錄》、《末世孤雄》、《末日之戰》、《屍速列車》
末日題材,或者說末世題材(這邊主要說喪屍類),一直以來都是熱門的創作類型,不管是在小說、電影、動畫、漫畫之中都被大量運用,然而為甚麼這種類型的作品能夠這麼受眾,大家到底想從這些故事與角色中尋找什麼?
我們在看末世題材時,心理渴望的是一種解放感,一個人在絕望的背景襯托之下,隱隱透露出的美好。我們不用付錢就可以在超商取得食物,我不用為了維持生活而疲於工作,我們看到路上一台車可以隨便開走,我們不用受到階級與金錢的束縛,誰的拳頭大誰就是道理。
除了一種解放的快感之外,把自己投射在主角身上也是一個原因,當主角拿著球棒在打喪屍,或者拿起隨處可見的鐵管一棒尻下去,相比科幻電影的火力交鋒是貼近現實的。喪屍像人但又不像人,對我們來說,殺死它跟殺死害蟲一樣,不會有任何道德拘束,更似於一種正常的宣洩。
在法律摧毀,無法可管的情況,人類最原始的狀態漸漸嶄露,守著道德底線對於生存是否有用,就成了末世題材的一大難題,而通常主角群會保有最低限度的道德觀,不會無條件的殺戮,因為這種毀三觀的描述,通常會引起觀眾的反感,所以作者加進了動機,加進了不可抗力,賦予了他們合理使用暴力的權利,同時也滿足了我們的道德感。
末世題材有所謂的公式,分為三個階段。接下來會用六個作品,分別是《日本沉沒2020》、《我是傳奇》、《學園默示錄》、《末世孤雄》、《末日之戰》、《屍速列車》來解釋這三個階段的應用。
雖然這樣對《日本沉沒2020》有點不公平,同為末世題材,但他是這裡面唯一一個災難類型而不是喪屍類型,不過沒辦法,誰叫我最近只有看了這部末世動畫。
|末世題材三階段|
第一階段:暴風雨前的寧靜
第二階段:混亂、衝突、惡的展現
第三階段:異變後的未來
第一階段:暴風雨前的寧靜
這一階段我認為是最不能崩的一個階段,往後階段你都可以找個理由搪塞過去,但是只要在第一階段沒處理好,觀眾只會馬上關掉電腦,不會買單。
這一階段著重於,我們不知道發生什麼事的徬徨感,一覺醒來發現世界變了樣,一走出家門發現好多喪屍徘徊,他要的是一種從日常轉換成非日常的瞬間感,往往這種瞬間感的襲來,會讓角色措手不及,促使他們慌亂接著思考然後鎮靜,觀眾所要體驗的就是心態上巨大轉變,並且隨之而來的未知神秘感。
《日本沉沒2020》、《我是傳奇》、《學園默示錄》、《末世孤雄》、《末日之戰》、《屍速列車》,這六部都把第一階段的特點發揮的十分出色,《日本沉沒2020》他在這點帶給觀眾的衝擊真得很棒,先把每個主要角色的日常透過不斷的轉場,一幕幕的呈現給觀眾看,導演非常清楚這種反差得比較越清楚,觀眾在接下來的投射感會更強烈,所以導演仔細的把那些角色對於未來的期許與接下來將要做些什麼事,這些瑣碎的事情完整的呈現出來。
前置作業完善後,畫風一轉,巨大的變革瞬間摧毀了主角們的日常,這時候會忠實呈現角色的心境,《學園默示錄》在這一點非常乾淨俐落,聽到喪屍的報導,學校的同學老師鳥獸散,踩死人或許還大於喪屍咬死人的數量,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在混亂的心境下是如此合情合理。
《屍速列車》則是把日常的侵蝕感描寫的最好,透過開場被撞死的鹿,透過股市不正常波動與各地異常新聞,這些不正常早已蠶食鯨吞了日常,一點一滴的不適感擴散,能夠在最後爆發之際達到最強烈的效果。
也就是說合理的日常鋪墊與事後爆發宣染度成正比,這也是為什麼在這個階段非常重要,不過就像穿越作品一樣,第一階段的篇幅只需要占整個作品中非常微小的部分,因為觀眾想看的是末世後的景象,末世前只是個引子,讓我們更好投入倒末世後的助燃劑,所以該如何把這個階段作的精緻而短小就非常重要。
第二階段:混亂、衝突、惡的展現
第二階段也是主要的劇情所在,世界變了樣,我們開始看著角色們如何活在這個亂世中,一開始我們對世界變化的狀態一無所知,因為國家癱瘓,通訊被封閉,能夠得到的資訊有限,許多資訊需要透過命來換,你只能在未知的情況下走一步算一步,一無所有的無知感是在第二階段初期最需要投入的主力,透過以命摸索,不斷實驗,慢慢地了解這個世界的規則。
《屍速列車》透過隧道發現喪屍只要看不到就不能行動,後來又知道聲音是它們行動的依據,實驗出來的資訊轉換成他們的工具,用來逃脫或是陷害。
《學園默示錄》裡面,也是靠著無數的生命取得了喪屍的特性,《末世孤雄》則屬於比較外掛的類型,因為主角不會被咬,他可以肆無忌憚的到處探索,相對起來代價較小,但由於該作品的喪屍會透過吃人進化,有智慧的喪屍仍然會造成威脅,所以第二階段就是各種作品開始分歧的時候,特別是人物與喪屍的設定。
在法律無用武之地的世界,人類沒有了法律這層束縛,開始作出平常不會做的事情,殺人、搶劫、脅迫等等。前面提到,主角群基本上保有道德底線,除非萬不得已,不會做出格之事,衝突也隨之而來。
那些道德淪喪者與主角群的衝突就是這個階段最能夠推進劇情與展現變化的餌料,一個變數引爆了另一個變數,能夠讓劇情更加撲朔迷離。此時也是我們最容易帶入角色感情的時候,我們會試著去同理角色的行為,一但這個情況發生,我們還會幫助別人嗎?一旦威脅靠近,我們還會死守道德嗎?
這也是最有意思的地方,每個人的想法都不同,同一個情況會有好幾種選擇,在那個世界下,很多時候都是被迫去做出自己不想做的選擇,人性的展現與掙扎,就像一面鏡子,能夠讓觀眾看到在最極端情況下卸掉面具的自己。
雖然身處於一個異變的世界,其中我們所為故事的反派不會變成是喪屍或是天災,仍然是人。《學園默示錄》裡的男老師是反派;《日本沉沒2020》的大麻邪教團也可以說是一種反派;《屍速列車》裡的自私老闆也是一個反派。
在這個階段主角群通常就會經過三種狀況,對於情報的混亂並逐漸掌握,開始確立目標(EX:找到解藥或收容所),與到來的衝突對抗,在對抗途中可能會經歷背叛欺騙,最後活下的人凝聚感情尋找目標,才會進入最後的階段,也就是收尾。
第三階段:異變後的未來
第三階段在很多作品中都不太會講死,從第二階段主角們確立目標之後,通常就是兩條路線,因為政府的資源充足,基本上都會有大量倖存者與資源,建立收容所重振人類文明,所以主角會選擇尋找僅存的安全地或者是尋找解藥,《我是傳奇》、《末世孤雄》與《末日之戰》都是對於喪屍有特別描述的作品,它們都花了許多篇幅來解釋喪屍的由來與對抗方法,這時候的主角們多半都會被派去或自發去當個人類救世主。
除了《學園默示錄》在作者過世後,並沒有結局,其它作品多半都是採用半開放式結局,我們知道主角找到了解藥或它們抵達了安全地,但在世界秩序重整的部分並沒有做出來的,通常也沒有這個必要,我們只要知道主角克服了許多困難,跟他的小伙伴成功完成目標就足夠了。或許是有別於喪屍類型的無解,災難類型的《日本沉沒2020》相對來說給出了一個完整結局,倖存的角色都給出了幾年後未來的模樣,只是最後一集的日本大外宣看得令人有點出戲。
基本上,末世題材作品幾乎都圍繞著這三階段SOP在打造,當然其中的細項有許多,有喪屍、核末、末日後的旅行、天災、災變後異化,這題材可以延伸出許多分支作品,但最後我們都統稱為末世題材,各個作品在大方向的設定是一致,其中的內容卻千變萬化可以無限操弄,進而誕生了無數有趣的末世作品,從而滿足了不斷想像末世後人類的慾望。
徘徊歧路解釋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王昭君在匈奴:逼嫁繼子 親子被殺(二)|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續)
公元前33年,南匈奴呼韓邪單于第三次來朝,他附帶了一個政治條件——迎娶漢女,自請為婿。說來可笑,呼韓邪大約40歲,與漢元帝年齡相仿。本來雙方「相約為兄弟」,是平起平坐的好哥們兒,一旦結親,單于豈不小了一輩?
匈奴原是漢朝的死對頭。公元前201年,漢朝開國不久,劉邦便率領32萬大軍對匈奴用兵,結果,被40萬敵軍圍在了白登山(今山西大同東南一帶),活活地困了七天七夜,劉邦服軟了。逃回長安之後,劉邦便千方百計討好匈奴人,靠送金銀布帛、茶葉美女混日子。直到漢武帝時代,胳膊腿粗了,軍事和外交才佔了上風。呼韓邪時期的南匈奴,已遠非昔日橫勇無敵的大匈奴,他們「一邊倒」,溫和親漢。這次,他興沖沖地跑進長安,就是要實施「和親大計」,迎娶一位漢室公主,替代剛剛過世的老婆。
漢元帝爽快地答應了這門政治婚姻,送幾個女人算什麼?天朝有的是。和親,是妥協的產物,如今不用那麼低三下四的了,漢朝皇帝以居高臨下的姿態「賞親」:傳旨,在宮中物色五名人選,供單于定奪——「掖庭」也被劃進了這個圈子。王昭君聞訊,應聲而起——嫁!哪怕天涯海角,隨雞隨狗,也強於這口活棺材。弱小的女子,敢在人生的牌桌上賭一把,相當不簡單!此刻,她只屬於她自己,把全部籌碼押了上去。
後人誇耀王昭君,如何以大局為重,遠嫁和親;又如何出於民族大義,忠君愛國……其實,遠嫁,是迫不得已的「下下策」。還有其他選擇嗎?但凡有一線之路,誰肯遠離中原,跑到「蠻夷之地」,投入一個野蠻人懷裡?好歹機會來了,總得把自己處理出去——就這麼簡單。
王安石寫過兩首《明妃曲》,其中一句說:「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前因後果,足以解釋王昭君出人意料的舉動。且把大義凜然、慷慨悲壯的口號擱一邊,首先是「自救」,她希望像人一樣地活著。
這回,輪到漢元帝鬱悶了,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身邊竟有如此傾國傾城的絕色佳人。《後漢書•南匈奴列傳》裡繪聲繪色地寫道:「(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
美吧?美也沒您皇帝什麼事兒了,立馬就是單于的人了。漢元帝啞巴吃黃連,呼韓邪則睜大了驚喜的雙眼。這位草原長大的匈奴首領,從沒見過這樣光彩照人的中原女子。其實,他是歪打正著,撿了一個天大的「漏兒」。
一連串的「未知」糾結著:昭君不知前途,單于不知所措,皇帝不明就裡……大殿上,群情亢奮,感覺怪異。潦草捆綁的「和親大事」就這樣板上釘釘了。
漢元帝無限哀婉地做起了順水人情。朝廷的封贈格外慷慨:為紀念和親,先把「建昭」的年號改為「竟寧」——祈望和平、安寧的意思;又封昭君為「寧胡閼氏」——這個稱號帶有明顯的歧視色彩,翻譯過來就是:安撫胡人,做匈奴單于的正房太太。還好,不是小老婆,是正印夫人。呼韓邪哪裡顧封號背後的潛台詞,他笑呵呵地接受了。對他來說,只要迎請這位如花似玉的漢朝女子做新娘,就足夠了。
朝廷又賜給錦帛28000匹,絮16000斤,以及美玉金銀無數。漢元帝格外多情起來,他親自餞行,送出長安十餘里。望著昭君的氈車、駝隊消失在長河落日中,42歲的皇帝淒淒惶惶,悵然若失。殊不知,他生命的最終驛站也不期而至。四個月後,元帝駕崩,成帝變作漢宮的新主人。
黃葉滿長安。王昭君在夕陽深處留下最後一瞥,便隨著自己陌生的丈夫,駛向了茫茫大漠。大約走了一年,總算到了匈奴婆家。初夏時節,處處水草豐美,馬躍羊奔。沸騰的匈奴人,熱烈歡迎這位新「閼氏」。20歲的王昭君與40歲的呼韓邪並轡而行,笑容可掬地檢閱著自己的臣民。似乎,這位秭歸山坳裡的漂亮姑娘,終於在高原草坡上找到了愛情與幸福。
是麼?恰恰相反,等待她的,是此起彼伏的感情災難。
其一,思鄉。
王昭君原籍南郡秭歸,那可是片膏腴之地。菜花盛開,金燦燦的;綠陰遍地,濕潤潤的;橙紅橘綠,魚白蟹黃……如今,荊楚風物都成了長夜無眠的懷想。匈奴是另一番天地,野風呼嘯,荒草起伏。儘管天高地闊,空曠遼
遠,可是,想吃一碗軟爛粘滑的大米飯,有嗎?想喝兩口馥郁清香的明前茶,有嗎?家鄉緲緲關山遠,王昭君夜夜都夢見回娘家,可惜,是夢,做不到,唯有撕心裂肺地思念。
據說,昭君的兄弟沾了姐姐的光,因「和親之功」,他被漢室封為「侯爵」——這是多少邊關戰將「渴飲刀頭血,睡臥馬鞍心」的政治理想啊!王家小哥搖身一變,做了親善大使,他多次跑到匈奴那裡,和遠嫁的姐姐團聚。其實,越這樣零敲碎打,王昭君越不解渴,越想家。
其二,喪夫。
昭君似乎應該知足了,呼韓邪單于並非「只識彎弓射大雕」,反倒是個地道的性情中人,頗有幾分俠骨柔腸。老夫少妻,百般恩愛,這也算「摸黑」撞上了好姻緣。哪兒成想,剛熱湯熱水地過了一年多,閻王爺便招走了呼韓邪。被窩兒還沒暖熱乎呢,就守起了寡。昭君身邊只躺著剛剛降生的小男孩兒——伊圖智伢師。孤兒寡母,無依無靠,往後的日子怎麼過?
其三,再嫁。
王昭君夢寐以求的就是回中原。呼韓邪死了,冷酷的政治遊戲也該收場了,她迫不及待地上了一道表章。孤苦伶仃的小寡婦還能替朝廷做什麼呢?開開恩,放我回家吧。
按理說,這點要求並不過分,皇帝一句話,王昭君的心願便徹底了啦。可是,命運偏偏跟她作對。呼韓邪新喪,南匈奴面臨新的權力重組,漢成帝冷淡地拒絕了昭君的請求。
此時,果然橫生枝節。呼韓邪的繼承人,也就是呼韓邪與前妻所生的兒子——雕陶莫皋繼位,尊號複株累單于。新單于,竟然「惦記」上了王昭君。
游牧民族的風俗,在漢人眼裡極為野蠻。《漢書•匈奴傳》裡記載:「匈奴父子同穹廬臥。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盡妻其妻。無冠帶之節,闕庭之禮。」也就是說,養子有權得到後媽。雖說名分差一輩,年輕的複株累卻和王昭君是同齡人。哪有英雄不愛美人的?小伙子早就盼望把如花似玉的昭君娶過門來。這種意願,大大方方地擺上了桌面。
王昭君先是驚愕,繼而羞憤。這叫什麼事兒?後母、養子,談婚論嫁,瘋了吧!任何一個深受中原文化浸潤的人,都不能接受這種離經叛道的「亂倫」行為,何況是知書達理的王昭君?她心驚肉跳地發出了「乞歸」奏章,可惜,盼來的卻是冷水潑頭。
《後漢書•南匈奴列傳》記載:「成帝赦令從胡俗。」「從胡俗」,短短三個字,葬送了王昭君。不情願有什麼辦法?聖旨在,胡俗在,無可奈何。你的身體隸屬於漢室;命,也捏在皇帝手心裡。換句話說,必須無條件服從,接受也得接受;不接受?咬碎銀牙,也得接受。
王昭君失魂落魄地走進了複株累精心佈置的新房……
其四,殺子。
伊圖智伢師,是王昭君與呼韓邪的骨肉;孰料,小孩子也成了複株累的眼中釘、肉中刺。伊圖智伢師的血統,構成了潛在威脅,他既是複株累同父異母的「兄弟」,又是新媳婦帶來的「養子」,由兄弟到父子,無所謂;但誰能保障這小傢伙羽翼豐滿之後,不篡奪單于大位?複株累有自己中意的接班人,為了永絕後患,不得不搶先下手,斬草除根。
《南匈奴列傳》記載:「初,單于弟右谷蠡王伊圖智伢師,以次當位左賢王。左賢王即是單于儲副。單于欲傳其子,遂殺智伢師。」一殺百了,至親骨肉值幾個錢?政治,有自身的玩法,不能套用世俗道德。
玩權術,王昭君相當外行。她只能做痛苦的看客,眼睜睜地註視著匈奴王廷骨肉相殘。一邊,是年幼無知的兒子;一邊,是同床共枕的丈夫。最終,伊圖智伢師死在了複株累手上。
人類社會同自然界的生存法則驚人地相似。每逢王者興替,獅群就來一場血腥屠殺。新一任獅王肆無忌憚地霸占所有母獅的交配權,把那些歡蹦亂跳的小獅子活活咬死——它們都是前任的「孽種」,一律幹掉,換成自己的骨血。
王昭君痛苦地彈撥著琵琶,驚悚地回憶屠戮骨肉的動物性……
其五,寡居。
反正已經嫁給沒任何血緣關係的「兒子」了,複株累就是王昭君的「第二任丈夫」。此後的11年,是王昭君人生最穩定的時期,她又生下了兩個女兒。冷清的氈房裡,照進了明媚的陽光,傳出了孩子清脆的歡笑聲。
真不錯,沒有戰爭,遠離殺戮。西漢與南匈奴相安無事,互不滋擾。因為王昭君作為「閼氏」的特殊地位,雙方的太平景象居然維持了將近半個世紀,直到王莽篡政才告「崩盤」。難怪有人把王昭君與西漢名將霍去病相提並論:「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這種局面,是王昭君畢生最有力、最得意的一筆。僅此一筆,足以青史標名,萬古流芳。
很遺憾,後世的旌表無助於不幸的婚姻。公元前20年,複株累單于又死了。這回,沒人迫使王昭君改嫁了。朝廷似乎早把她忘了,長安沒再發布新的指令。
昭君又寡居了一年,也撒手西去。那年,她只有33歲。這個美貌絕倫而又多災多難的奇女子,曾大膽地選擇了自己的命運,她扎根在茫茫的高原草地上,像一棵耐旱而茁壯的野草,頑強地活了下來。她一嫁再嫁,生兒育女。12年,無邊歲月,遠比人們的想像更悲慘、更淒涼。
昭君墓,靜臥在黃河邊,青山下。涼風冷月,野花衰草。一切都過去了,沒人再來打攪她。秭歸的菜花盛開,遍地金黃。可嘆,那位明眸皓齒、楊柳細腰的美女,再也回不來了……
(二之二,續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