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了
#Dcard #轉 #時事 #屍袋 #救出 #孩子 #感動
謝謝那四名中學生,找到無名而偉大的英雄
也感謝原PO的分享XD(#BabyFace編)
#自我價值
#希望可以救出更多人
-------------------------------------------------
Dcard 還有更多有趣文章等待著你唷ヽ(✿゚▽゚)ノ
這裡看更多➼https://goo.gl/Qu8MY9
-------------------------------------------------
1999年9月,美國堪薩斯州東南部的一所學校剛開學。老師在課上宣布了「國家歷史節」的競賽課題:歷史上的英雄。4個小女生對此興趣濃厚:14歲的梅根·斯特懷特、伊麗莎白·康柏斯、杰茜卡·希爾頓,以及15歲的莎柏瑞娜·慕菲。她們決定組團參賽。她們將研究鎖定在納粹大屠殺的那段歷史,並請柯南德老師指導。柯南德老師收集了一大箱關於這個課題的簡報,供她們查資料。
9月23日,一篇題為「其他辛德勒」(注:辛德勒,一個德國商人,在二戰期間用自己的財富挽救了數千猶太人的生命)的報導吸引了她們的目光。文中列了8個人的名字,並各附一段簡短介紹。列在第一個的是「艾琳娜·森德勒」,介紹說她「救出了2500個猶太小孩」。「這不可能吧。辛德勒救了1100個猶太人,如果艾琳娜救了2500個孩子,我們怎麼會沒聽說過?」孩子們提出了疑問。這是1994年出版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
隨後,她們上網搜索艾琳娜·森德勒,發現只有兩個此條,都出自同一個網站——猶太正義基金會。上面註明的獲救人數確實是2500。用這些有限的材料做成的報告,讓4個小女生成功入圍州級比賽。但她們沒有放棄尋找艾琳娜。最終猶太正義基金會傳來讓她們難以置信的消息:艾琳娜活著,就住在華沙,已經快90歲了。
媒體終於開始關注艾琳娜·森德勒,這個從納粹手中拯救了2500個孩子的護士。她的故事也被慢慢揭開。1910年2月15日,艾琳娜·森德勒出生於波蘭華沙,是羅馬天主教徒。她的醫生是華沙小鎮唯一的醫生,一生盡力救治窮人。7歲那年,為了救治傷寒病人,父親不幸感染去世。臨終前,他對艾琳娜說「如果看到有人溺水,即使你不會游泳也應該努力去救他。」這句話對艾琳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939年德軍入侵波蘭時,艾琳娜是華沙社會福利部門的高級主管,管理著華沙市的一些商店,有進入猶太人區的通行證。一開始,她以此為掩護,給猶太人提供衣服、藥物、食品和金錢。1942年,華沙近5萬猶太人等待被處決時,艾琳娜毅然加入了「幫助猶太人委員會」,她建立了一個幫助猶太兒童逃跑的網路。
她扮成護士,潛入集中營內部。一天進出兩三次,把孩子們救出來。有些父母接受不了與孩子的離別,請求她再給一天考慮的時間,第二天艾琳娜卻發現他們全家都已經被殺害了。這對艾琳娜的衝擊非常大,她想盡一切辦法帶猶太孩子逃離死亡之地。她把年齡小一些的孩子裝入擔架下、垃圾袋、工具箱甚至屍袋、棺材裡,偷偷運走。年齡大一些的,她就想辦法讓他們從下水道、牆洞逃走。有時,她甚至把孩子裝扮成斑疹傷寒患者,用救護車運走。隨後她把孩子們交給教堂庇護。
連續18個月的不斷運送,艾琳娜從集中營救出了2500多名兒童。她還設法為孩子們偽造姓名和出生證明,將他們送往孤兒院、修道院,或寄養到波蘭的平民家庭中。她教孩子們在心裡默念新名字十遍、百遍甚至千遍,教孩子簡單的天主教禱告詞,以免被檢查時出錯。為了孩子日後能和家人重新聯繫,艾琳娜記下了每個孩子的名字,製作了一份被救兒童名單,上面紀錄了每個孩子的真實姓名和假的新身份。
1943年10月,納粹發現了艾琳娜拯救猶太兒童的行動,10多名德國兵包圍了艾琳娜的房子。她立刻抓起那份名單,交給屋裡的一個同事,讓她放在內衣褲中安全地帶了出去。艾琳娜卻被關進了帕維亞克監獄,納粹對她進行嚴刑拷打,打殘了她的雙腿,她拒絕交待任何被救兒童的下落。最後被納粹判處死刑。幸好,波蘭地下抵抗組織給了劊子手一大筆錢,才讓艾琳娜僥倖逃過一死。
1944年華沙起義,艾琳娜將她的「森德勒名單」裝進幾個瓶子裡,埋在朋友公寓外面的一棵蘋果樹下。第二年納粹從波蘭撤離,她取出了名單,交給了當時的波蘭猶太人中央委員會,以幫助尋找孩子的父母。遺憾的是,幾乎所有孩子的父母都已被殺害或失蹤,只有少數的幾個孩子找到了親人。多年後,艾琳娜絕口不提她拯救2500多名猶太兒童的經歷,直到1999年,美國的四個中學生找到她。
2006年,96歲高齡的艾琳娜在德國慕尼黑舉行的紀念儀式上接受榮譽勳章,出席儀式的許多人都是她當年營救的猶太兒童。同年10月,她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2008年5月12日,艾琳娜在波蘭逝世,享年98歲。
那些被救出來的猶太孩子,已經證明了我在世上的價值,但這並不是值得讚揚的理由。相反,我總是受到良心的譴責,我本來可以救更多的人。
她的這段話,讓無數人感動得淚流滿面。
新聞連結:http://photo.chinatimes.com/20160402003116-260814…
備註:這才是新聞
從納粹手中救出的孩子們 在 運動營養師 楊承樺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她扮成護士,潛入集中營內部。一天進出兩三次,把孩子們救出來。有些父母接受不了與孩子的離別,請求她再給一天考慮的時間,第二天艾琳娜卻發現他們全家都已經被殺害了。這對艾琳娜的衝擊非常大,她想盡一切辦法帶猶太孩子逃離死亡之地。她把年齡小一些的孩子裝入擔架下、垃圾袋、工具箱甚至屍袋、棺材裡,偷偷運走。年齡大一些的,她就想辦法讓他們從下水道、牆洞逃走。有時,她甚至把孩子裝扮成斑疹傷寒患者,用救護車運走。
1943年10月,納粹發現了艾琳娜拯救猶太兒童的行動。艾琳娜被關進了帕維亞克監獄,納粹對她進行嚴刑拷打,打殘了她的雙腿,她拒絕交待任何被救兒童的下落。最後被納粹判處死刑。幸好,波蘭地下抵抗組織給了劊子手一大筆錢,才讓艾琳娜僥倖逃過一死。
2006年,96歲高齡的艾琳娜在德國慕尼黑舉行的紀念儀式上接受榮譽勳章,出席儀式的許多人都是她當年營救的猶太兒童。同年10月,她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2008年5月12日,艾琳娜在波蘭逝世,享年98歲。
艾琳娜說:「那些被救出來的猶太孩子,已經證明了我在世上的價值,但這並不是值得讚揚的理由。相反,我總是受到良心的譴責,我本來可以救更多的人。」
她的這段話,讓無數人感動得淚流滿面。
從納粹手中救出的孩子們 在 遜媽咪交換日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007 交換日記:沒有孩子,只有人]
淑婷:
我想告訴妳關於波蘭兒童教育家柯札克(Janusz Korczak, 1878 – 1942)的事,我打算從一部電影說起。這部電影是波蘭、德國、法國合資拍攝的《麥堤國王》(Król Maciuś Pierwszy/King Matt the First),我和兒子是在「小綿羊電影院」看到它的。
「小綿羊電影院」是「綿羊電影院」(Kino pod Baranami)的常態放映節目之一。「綿羊電影院」是一家很有趣的電影院,常常在放藝術片、紀錄片和實驗短片。不過,它不只服務藝文愛好人士,也會放主流電影,並且貼心安排各種特別放映,讓老人(「長青電影院」)、帶小孩的父母(「包尿布小羊電影院」)、學生(「學生通宵電影夜」)、不懂波蘭語但是看得懂英文字幕的外國人都能開開心心看電影。
當我兒子還在包尿布的時候,我就十分覬覦「包尿布小羊電影院」的放映會。妳看看這樣的描述:「音量調低、燈光半亮,現場有換尿布墊、讓小孩躺著休息的枕頭、毯子,只放首輪」妳難道不會心動,不會想和老公手牽手一起去看電影,同時享受天倫之樂和兩人時光嗎?我就很想,但是只停留在一直想一直想的階段,等到我終於鼓起勇氣,才發現兒子已經不穿尿布(是的,小孩長得比想像中快)。幸好,我們還有專門放經典動畫(大部分是波蘭片)給小朋友看的「小綿羊電影院」。
放映那天,我們起了個大早,趕十點鐘的電影。也許妳會覺得我很好笑,但是我要對妳坦白:牽著兒子的手走進電影院的時候,我緊張得半死!我很怕走錯地方,或者其他買票的觀眾都不是父母,現場不會有半個小孩,當我的小孩高興尖叫時我們會被其他人白眼…
但是這一切都沒有發生,我帶著孩子走進放映室,一眼就看到第一排座位前面擺了傳說中的毯子、枕頭,而一群嘰嘰喳喳的小孩正跟在我們身後魚貫而入。我突然有一種莫名的激動 ── 我好久沒有和人一起來看電影了,而且這個人是我的兒子,我們竟然能夠這樣自然、大方地走入一場特別為我們安排的放映會,而且旁邊還坐滿了和我們一樣的人。
我和兒子一起進入電影的魔幻世界。在那個世界中,主人翁麥堤的父親過世了,於是小小年紀的他就得接下王位,成為國王。就像所有突然遭遇變故的人一樣,麥堤只想大哭一場,根本不想當什麼國王。但是,當麥堤發現野心勃勃的將軍想要篡位,還為此綁架了他的老師時,他下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我要當國王,而且要當個像我父親一樣的好國王。」
麥堤和他的朋友們救出老師,召集全國的小孩成立兒童議會,決定這個國家從此由小孩來治理,而大人們則要背起書包去學校上課,這樣他們才能知道小朋友的日子過得有多辛苦、多無聊(看到這裡我內心狂按讚!)。然而,沒有經驗的小孩們不知道如何管理國家,在他們摸索、犯錯、學習的期間,國家失去了原有的秩序。這時候,唯恐天下不亂的將軍又慫恿鄰國的王子攻打麥堤的國家,兒童議會主張戰爭,麥堤卻反對。就在戰事一觸即發、孩子們即將被鄰國的軍隊擊敗的時候,麥堤救出被將軍放逐到荒島上的鄰國老國王,阻止了戰爭。
發現自己的不足,孩子們都很喪氣。兒童議會的議長甚至說:「我們解散議會吧!國家應該讓大人來治理!」來開會的孩子們不知所措地看著麥堤。這時候麥堤上台說話了:「我覺得,我們還是要照原訂的計畫進行。我們不是說要在這裡建一個動物園嗎?一個開放的動物園,讓動物和人們都能快樂地生活…」於是,麥堤和朋友們再次踏上冒險的旅途,到小島上去找動物,認識了當地的人民和動物,靠著自己和眾人的力量擊退將軍,建立了一個理想的國家…
我不知道怎麼去形容看這部片的感動。雖然是一部兒童動畫,但是裡面有好多深刻的議題啊!好幾個片段讓我看到落淚,其中一個是麥堤的父親過世時,他哭著跑開的傷心模樣。那好真實、好真實,我無法想像如果有一天我離開這個世界,我兒子要怎麼辦。
有一瞬間我覺得憤怒,電影怎麼可以這麼用這麼直接(真的毫無鋪陳,開演五分鐘老國王就歸天了)的方式讓小孩看到這麼殘酷的事?然而另一方面,我知道「死亡」就是這麼直接、不客套。我很高興作者和導演沒有渲染它,沒有把麥堤變成「遭遇悲劇所以瞬間長大成人」的神童,而是讓我們看到他從傷心逃避到作出決定、為決定負責、在跌跌撞撞中學習與他人互助合作的成長過程(我也是這樣長大的啊)。
我最喜歡這個故事的地方,是它沒有像好萊塢或日本動漫一樣,塑造出一個兒童救世主的神話。麥堤不是來解放兒童或拯救他們,更不是要創造一個屬於兒童的獨裁政權。他和將軍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他相信兒童的自主權,並且相信兒童和大人可以彼此溝通、互相幫助,共同創造一個適合兩者居住的世界。
那應該也是柯札克的信仰。畢竟這個故事,就是根據他在華沙經營孤兒院、和兒童相處的經驗所寫成的,在他所創辦的孤兒院中,真的有兒童自己組成的議會、法庭和報社。他曾說:「沒有孩子,只有人。」是啊,如果我們能隨時記住,孩子是人(不過身體比較小,經驗比較少),並且以對待一個獨立個體的方式對待他們,是不是會讓他們快樂一點,而我們自己也少煩惱一點呢?
電影放完後,我們還有留下來參加免費的藝術工作坊。看著兒子自己使用剪刀(我很驚訝他竟然用得不錯!我之前都不敢給他用的)、自己選貼紙、自己決定要做出什麼圖樣,我有一種感覺:柯札克就在我們之間。雖然他多年前就因為猶太人身分不幸被納粹屠殺,但是此時、此地,他和我們在一起 ── 在波蘭克拉科夫,在小綿羊電影院。
PS 對了,兒子很喜歡這部電影,說下次還要來這裡看電影。
PPS 台灣的天下雜誌有出一本關於柯札克的繪本《好心的國王:兒童權利之父—柯札克的故事》,妳有興趣可以看看喔。
蔚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