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聊聊顯化資財
我幾年前和別的老師合作開豐盛課程時,曾在臉書上分享過我過去曾有二十年極為窮苦困頓的生命歷程,例如好幾個月一整天靠一包營養麵條分三次煮的湯麵溫飽,或長期一整天僅靠麵包店最便宜的麵包慢慢分食果腹,打工或錄影都會把剩下便當扛回家分裝冷凍,就算微酸了照樣吃,好不容易存到一筆錢,就會發生意外讓錢不見等等等這些慘狀,…..
然後慘到一個境界後我對自己喊著:『夠了!我不要再過這種日子了。我要換新的生活,可以怎麼做?做些什麼? 』發了這樣的願以及提問後,仍舊繼續努力打拼認真活著的我,人生開始慢慢地出現一些新的機緣,例如被別的公司店長賞識,主動去找我老闆討人,我開始一天來來回回的同時上兩家公司的班,然後被新公司的闆娘賞識,闆娘和店長教了我很多東西,生命開始有機會更寬闊拓展的學習,而不是只能盯著困頓問題在問題裡面打轉。
人生從此一凡風順了嗎?沒有喔,仍是有一堆鳥問題,職場小人陷害,薪水金流被影響,後來被嫉妒排擠陷害,公司待不下去,舊東家倒店,等等等,然後後來的這段我沒有記憶(模糊),只記得憂鬱症發作後,就一連串更可怕的一段經歷不在這個話題內我們跳過,直到下個記憶點印象中是我又發了個願,『幹~!死也死不了,是要我做什麼?是不會自己浮字還是托夢喔?(咳,就也是一種內在提問啦,文雅的說是我終於意識到要問問這個生命存在的價值是什麼?)』
然後接著就一連串機緣~我成了銀光幕前光鮮亮麗的表演工作者、演藝人員,我開始進入不同的人生版本,經歷著這個版本當中的各種新學習新挑戰和新拓展,和舊模式引發的老問題們,以及這些老問題們引發各種更大的可怕的事件們。
但前面的幾年困苦真的不是白活的,你開始成熟的知道你不是得到就是學到,所以你可以從學到的經驗中層層去突破,然後開始嗅到這人生遊戲裡面的破關技巧:繼續的發出意願和內在提問,然後悲憤的掙扎求生一路指引著生命帶著你面見各種不同的機緣,一層一層突破。
好,故事講到這邊,回來聊
為什麼會這麼窮困?為什麼會這麼命運多舛?
在習修了身心成長的專業後,認識到是源自於對於自己的價值感未曾健康的建立以及對金錢的觀感是偏差的…所以腦袋裡有非常多的負面信念系統,一直不斷地把自己推進了各種最可能讓自己感覺到糟糕和窮困的局面但自己不知道。也同時搭配著這樣的信念系統(如同電腦程式)此生的存在必定有相匹配的業力版本命運劇本,讓你能照著這命運劇本『學習』直到你真心願意改寫程式(的把信念系統認真調整)換劇本為止。
而且你要知道,要辨識並調整平衡信念系統來換劇本,是一件需要『有意願發出此意圖,有意願用心實踐,有意願付出勇氣,要有意願真的相信,有意願直面穿越挑戰』的事情,不是一句我要~~就像變魔術一樣咻~就變出一堆錢給你或一夜之間你就變身了的不切實際的事情。
所以關鍵一『意圖』,而這意圖願力願景不是隨便發,如前面講的,帶著一堆雜訊混亂的頻率,一堆負面信念,你發出的願望可能都是非真我的假願,或好不容易有個正願,被一堆雜願干擾打消….
其實很多人也是這樣,活在混亂的頻率當中,
沒有發出真正的真我意圖來允許自己豐盛,甚至什麼叫做豐盛可能也搞不清楚,胡亂地把社會普遍看起來的有錢人或風風光光的人看起來過很爽的人可以買東買西吃好穿好滿足各種慾望等等等就拿來塞進自己的『羨慕的願望清單』根本沒有搞清楚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然後又被這個強烈的對比張力,驅動著內在的負面信念,又跟集體意識中的底層黑暗共振被影響被操弄,以為自己「需要更多的什麼東西才能成為某個狀態」。挖更多陷阱物質坑給自己跳,於是盲目的只把『要更多錢才可以變怎樣』這個濾鏡戴在眼睛上,扛著混亂的信念系統只盯著錢追著錢跑,病急亂投醫資源錯置,浪費能量,而導致顯化出來的是『更多混亂的情境』來應證你(尚未辨識與平衡)的負面信念們。所以有些人在股市上總是每賭必輸每買必跌,然後崩潰的問:我有許願要豐盛啊!錢呢?豐盛呢?
有啊,很豐盛,只是你看不見啊!錢都去幫助你顯化了你真正需要認真看的作業簿了!你的錢沒有不見,都變成妳生命課題真正「需要的顯化」在你面前了!你真的很豐盛啊!
這就是為什麼你看有些人只要稍微做了一些開運或能量的工作就很明顯的感覺得到所謂喜好上正面效果,為什麼有些人做完了沒有?不是不靈,是你裡面太多雜訊要整理,就好比一間百年未整理佈滿灰塵的房子和固定擦拭整理的房子,兩間都同時做了一樣規格的清潔,哪一個效果明顯有效果?你能因為髒屋卡垢太久擦個一下沒效果就放棄不打掃了嗎?對,很多人是這樣的,繼續放著長蜘蛛網。那你呢?願意持續努力不懈的整理好內在的房子嗎?
所以,要怎麼樣發『意圖』才能顯化樂見的高好,真正的顯化資源與財富?
清晰。更清晰的洞見,更精準更純化的清晰意圖,顯化才會精準。
那怎麼讓自己清晰?要怎麼提純意圖?
那就是基本功,靜心冥想長年日日認真做!自我覺察日記認真寫!認真地調整自己的頻率!
(每天扎實地靜心冥想,我的YouTube 音頻可以幫助,每天隨便挑哪一個來聽著冥想都可以,或是量子意識信息平衡的個案,但也不是做一次兩次三次就萬事OK了,自我成長可是一條長遠的路,要給自己耐心勇氣信心,當我的個案們點亮自己後都是很有慧根的一年兩年三年以上這樣在持續自我成長蛻變,不停的在打開新機緣,包含我自己習修這麼多年到現在也都還在勤勉的突破)
基本功練得好,你的自我提問與發願將會更精準的提問,生命的答案也會來的更清晰,而你也更有智慧認出每個顯化,更有智慧的去創造,正確的發願。
認出你要錢要資源的真正原因,你才會正確的許下真正的願景,而去實踐顯化出資財,顯化出更豐碩的版本。
坦白說,物質,以及安全感,是我今生課題挑戰,我仍然在持續學習與進步中,
所以你問我,那我都不會怕沒錢嗎?都不怕匱乏嗎?
怕啊!
你說這波疫情~曾經夥伴的一個拍拍屁股,我的錢全部卡在國外政府,(咦押韻呢!)然後另一個合作夥伴無預警的突然過世,我的金流整個跟著出事,…
抖不抖?抖啊!
但抖歸抖,不需要慌著抖,要老神在在的抖。
要知道自己在怕,也很清晰的可以感受那個在怕的自己,那個面向的自己不會消失,不要天真的以為不去看他,找別的刺激或物質滿足他就會不見
去正視直面自己那個恐懼的感受,你才能用正確的方式陪伴這個面向的自己,而擁有正確的驅動去創造更高版本的局面,而不是被模模糊糊的感覺以及集體意識中的混亂能量一坨卡在一起驅使自己跳進前面說的那種負面迴路。
所以,一邊真知正念陪伴著那個不安的面向,一邊以高頻創造強大的顯化著資財:好幾個之前繳費的課程們,突然主動說退費給我,退稅又比預期的多~前幾年認真經營的負離子仍然有持續的被動收入,持續的有轉介紹的個案,前房東即便我提早退租違約,主動佛心的把我房租和押金都退給我,然後各種本來該違約金各種申辦合約全部都無縫接軌或是賺到的比不違約省更多….所以,錢從哪裡來?啊我不知道怎來的,但我知道他會來的,對他就這樣來了!!
不僅僅金錢上的,當你能時刻把能量頻率清晰的照顧好,更是可以感受到能量層面的顯化支持,許多久不見的朋友主動出現來為我服務,出現好多你知道未來會有各種機緣等待發酵的好緣份等等等….所以不要侷限自己的資財必須要透過你『腦子應該得知道』的途徑來到你生命中,他怎麼出現的你必放掉,持續專心地校準自己在高頻創造的能量頻率上,然後信任他!
我們都知道,人生運途本來就無常起起落落的,差別在有些人的起落總是比有些人的起落在高層一點,有些人的落點就是特別低.但每個人的曲線是獨一無二的,無需和他人比較,而且要知道,把人生當成量化表拉遠拉長來看,他都是上升的,每個跌宕都是在重新整理,你要練習的不是成為只會上升不會有跌宕的人,而是要練就不管波峰波谷你都能真實自在,動態平衡。
因此不管你正在波谷還是波鋒高高低低哪個位置,關鍵真的是你是否有意願把自己放在可能性最高的版本上
有意願讓自己活在道途上,並實踐真理。
還有,不要只是認同,單單一篇文字能描述的層面極度有限,不一定能完全表達,我以有限的文字分享的東西也僅有我自己的部分觀點,我的語言邏輯能表達的和你能理解的也可能會有許多的偏差,你要自己思考,並且自己實踐操作,領悟經驗體悟,走出你自己的道
#量子意識信息平衡
mesiachen.com
聆聽我的YouTube 培養每天冥想靜心的習慣
https://youtube.com/c/Mesiachen
從陪伴中得到支持照樣寫 在 那火星來的據說是空姐。ah-yo。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那些年我們一起面對過的變態▪️
上篇後陸續收到網友私信電子報案(?),訴說從前被賤叔言語或行為騷擾之經歷。
如你有女兒,長大後的「自我保護」教育刻不容緩。有朋友從小由父母車出車入接送未遇過這些事,直至大學出國遇上時更不知所措。因此別以為「我會一直管接送」就可忽略這方面的教育。
如不幸在街上或交通工具遇上性騷擾事件,處理方法大致如下:( 👋🏻 歡迎留言分享前人經驗或一起brainstorm)
⚠️先引起大眾市民注意,再立!刻!報!警!⚠️
引起旁人注意非常重要,很無奈女生先天體格和男人有差距 (如你是拳擊運動員可跳過這篇),必要時你需要路人的幫忙。企你附近的可能個性冷漠、比你更怕事或純粹趕時間,因此引起愈多人注意能得到幫助的可能性愈高。
1️⃣ 引起注意的方式不外乎大叫。
在交通工具上例如港鐵我用的大多是先大巴摑 🥴(*)。
響亮大巴摑後,對方一定會問「你做乜打我 / 你癲㗎做咩打人 」(惡人先告狀是常識)或反應不來呆咗。
2️⃣ 下一步揚通街:
「你非禮呀!變態佬/咸濕佬」( 人會受稱呼影響印象,幫他冠名 #變態佬 #咸濕佬 可增加途人「呢個人相當可疑」指數)
或,把事情含糊化:「你自己做過咩你自己知呀!仲問?!變態佬!」( 途人會八卦這人究竟做咗乜呢?摸你?偷影?摸哪裡?再八卦一點的已準備好手機拍片)
3️⃣ 然後,999。
上篇很多人驚訝只是言語上騷擾也可報警?可以。報警時不用詳細講述經過,只需講清楚報案類型 (言語性騷擾/非禮/偷拍),現時地點、貴姓、聯絡電話;說明疑犯在你面前,要求盡快派人過來,記得的話收線前問報案編號。
很多人說報警徒勞無功,警察一定勸和解息事寧人,這種「口同鼻拗」永遠証據不足。但先別考慮後續「究竟有無用/唔會拉佢」,老實告訴你,多數無用。但想想你每天也做好多無用的事,食薯條有用?追劇有用?先做第一步!!
如你在🚇 港鐵上,報警後立即拉下緊急通話器手掣 (有時是按鈕),通知車長你已報警,下站找職員到月台協助。
( 緊急通話手掣拉下後,列車不!會!停下的別擔心阻住地球轉 (有另一款月台上的才是緊急停車制)。車長會問「第八卡乘客咩事拉手掣?是否需要協助?」)
如快到下一站怕疑犯跑掉也可先拉制通知車長 (說明現在準備報警),要求職員下站幫忙。
巴士就一定先報警再通知車長。
+++
現在劃重點:接著,不論有多生氣,千萬別說粗口!🤐
很遺憾說人類是非常表面的動物,很多朋友親身經驗是很生氣就狂爆粗屌鳩對方。但,局勢很容易變成「哇個女仔粗口爛舌都唔慌係好人啦」。
係,這是blame the victim,就算妓女也不代表可以俾你非禮。你平日可能不care別人是否喜歡你、係好人定仆街,但當自己都驚驚地,團結就是力量,你可能需要外人幫忙。短短時間很難教育陌生人don’t mind the victim,只能守好victim的位置。
特別是現在人人一部手機,個個都拍片,幾驚都要冷靜。把內心的委委屈屈全數擺上臉上就夠。
我年少時不幸中之大幸是每次都有太太/叔叔幫忙 ( 願年老的你們一生平安),那年代科技未發達,報警只得固網電話呀陰公。但大家會通知車長、陪伴、安慰、抓住賤人,有次某太太更發狂用傘狂打對方,車長抵達後以為她是我媽 (我媽應更恐怖)。
*關於大巴摑,只是我的方式。經驗告訴我,很多時都是道歉和解收場。始終普通人家又年幼,告人呀上庭呀很遙遠。但摑了一巴至少心很涼,下次對方J痕手痕時,可能會想起上次被女人大巴摑的羞辱而止到少少痕。
警察到場後,他一定會說你剛才打他。只管重複「頭先好驚呀怕佢再搞我,所以要保護自己先阻止佢」。某次有太太更幫口說「個女仔無打佢,推開個男人之嘛」(刷新新思維)
如你很堅持做人無論如何不能還拖/熱愛和平 /暴力不能解決問題,沒所謂的就直接大叫引起注意 *
+++
另,女生們遇到這些事第一刻,總會一片空白。下一秒,會懷疑對方會不會不小心而已?
我問過身邊所有直男,當學生妹/後生女企附近,正常人會自覺更小心不要碰到,以免瓜田李下。所以,無咁多唔小心啦。
但那種真的突然chok車呀就算數啦,你估個個平衡大王咩?!
總之有心同無心,好易分。
📎 上篇有男生留言說我的事件會發展成這樣,只因一開始我「起晒鋼」,阿伯可能只是好心提醒走光但文化階層不同故用詞較直接。嗯,如阿伯是好心提醒但給被害妄想症的某位母親誤會,正常反應是「你咪報警囉、我好心提你之嘛」,而不會在我叫你道歉時反問我有無餵人奶 (原文),所以留言的假設不成立。又是那句,有心定無心真的唔難分。
(不用找他的留言,他突然又說發現原來我有兩萬幾人follow,不想影響別人對我的觀感(??)所以自行刪了留言)
+++
再談談blame the victim ,這是一定會發生,不用理會,人總需要勇敢生存。一定會有人說好心唔好著咁少布、邊個叫你xxx。多年前見過blogger談及被非禮經過時有人留言說她想暗示自己好靚 / 大波所以先俾人非禮之嘛。
不用生氣的,世上就是有垃圾,他們衝出來柒、顯示無知,你只能冷笑。
也用心理分析說說blame the victim。
人是趨吉避凶的動物,所以才能一直進化。遇到「不幸的、不能解釋的意外」(橫禍或非禮),動物心理會令人恐懼這些事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腦部會解釋前因後果去避免。
但都說不幸是無得避呀,因此人會自動補腦去找原因 (對方xxx所以才發生yyy)以安慰自己(只要我不xxx ⏩ 就不會發生yyy)。
每次遇見blame the victim的人,只要想到「是動物自我保護本能呀!!!」,你就能釋懷而不會浪費時間和想進化的動物爭辯。
+++
如你跟我差不多歲數,都活了這麼多年人,遇見這些事請別怕煩幫上一把。我有男性朋友說每次看到怪叔叔非禮少女時一定伸出援手。我心心眼說好勇敢呀,他說自己也好想亂摸少女呀但犯法嘛,有人走去做又想不負責任你能不生氣嗎?!(妖)
不管你幫助的出發點是什麼,別慣了視若無睹。我少女時代眼中的香港大人,平日自私又冷漠,但大是大非前每個比誰都有愛熱血有義氣,願我們把這份精神延續下去。
如你是少女 (應該沒有少女看我fb吧?),可能感到「報警都無用」,又或是報警過程中怕煩怕家人不支持沒時間沒錢等等「都係算數啦」,回家後又會反問自己為何就咁算,頭先應該點點點,後悔沒做更好。
沒關係的。對於這些莫名其妙的事我們不會天生懂得應對,沒人有義務天生勇敢,很多事真的經常徒勞無功。但做到一點點,就一點點。丫有問如果怪叔叔跑掉怎麼辦,我說沒辦法呀,但記下衣著或拍片,照樣報警落案。
她說走了報警都沒用。對呀徒勞無功又浪費時間,但做多一點點,可能已阻嚇到對方下次口痕前想起「上次走得甩但俾條癲婆大熱天時追四條街」忍一次半次。
世界就是大家都做多少少而變更好。
+ + +
最後,有網友說我非常「幸運」,大多數警察到場後會立即勸和解、祈求儘快收工而不會調停半小時還幫你罵賤人。
那天說完事件經過後,我強調都知報警無用、「人地話」你地一定勸和解呀算數啦小姐、以你能力肯定做唔到咩、平日好多人唔報警就係知你地幫唔到手都係勸和解...........唉~我都知無人會報警架啦你地嚟到都~係~完~全~無~用~~~~~ (以上是間中插入對話中的通關密語)
他們會突然讓你知道,原來有好多野可做、堅持追究可作出拘捕,及後的半小時好多位deadair,他們更開始問小丫去哪上課、平日愛做什麼,但沒人提出不如算數/和解 (最後是我忍不住問不如問阿叔肯唔肯道歉,因怕小丫真的餓)
🔐 通關密語記好了吧?但願大家 (或孩子們)都用不上。
#誇口說五月要寫25篇
12-13/25
#網友說長文可換兩篇
#但今日都28號啦喎
從陪伴中得到支持照樣寫 在 JCON 北美總編 勇士隨隊 shenjad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祝所有的母親們,母親節快樂!
分享一篇由我很喜愛的中國騰訊體育明星記者,沈洋採訪了林書豪母親的訪問特稿。
由於兩岸閱讀習慣的不同,我將他轉成繁體。
在我剛結束前的Q&A中,有收到球迷朋友請我推薦一些優秀的華文體育類型的作者。
當然,台灣也有很多非常出色以及相當了解NBA運作的網路寫手跟作家,
不過真的要我推薦一位,我想到的始終是沈洋。
她是華文媒體第一位媒體工作者,由NBA賦予她NBA決賽MVP選票。
她就是第一人,目前在美國主流媒體中,華文媒體沒有任何人追的上她的腳步。
但這不是我推薦她的原因。
我永遠記得我認識她那天,是在2017年勇士的西區決賽某一個主場賽後。
我根本不知道她是誰,只覺得她看起來很兇。
在老舊的Oracle Arena不算寬敞的媒體工作區裡,她剛好坐在我的對面,
我們就這樣一直邊寫邊聊,寫到晚上12點,只剩我們兩個。
在聊天的過程中我發現她的不僅懂籃球,也擁有女性特有的細膩,觀察入微又帶著溫暖。
我當下就想說,我一定要偷偷去看她之前的寫作。
推薦給大家,她是我最喜歡的華文體育採訪稿作者,沒有之一。
———————————————————————————————
林瘋狂背後的“虎媽”:哈佛畢業後養了他兩年 不惜拿出養老保險
原文網址
https://tinyurl.com/y7hp4qmr
騰訊體育大人物
撰文/沈洋
編輯/王麗梅
“ 從前,母親習慣衝在林書豪前面當“衝鋒隊長”,後來選擇陪伴兒子一起追夢,再後來她學會站在原地,欣慰著目送他遠行。所謂母子一場,便是在時光中母親不斷抽離,恰當放手後隔空守望自己的孩子。這是母親節《不完美的她》系列策劃第一篇,林書豪與母親的故事。”
即便是現在,林書豪和母親吳信信之間也經常會聊天長談。
雖然他們現在分隔兩地,各忙各的,一個在北京刻苦訓練期待疫情過後正式回歸籃球場;另一個在台北,做義工教導小朋友們讀書。最近林媽媽的行程也很滿,從早忙到晚,正幫著她的新“孩子們”準備即將到來的月考。
母親無法再像當年那樣,開著自己那台老式福特汽車,隨時陪著兒子從小學,初中到高中,寒來暑往去一個又一個比賽訓練地打球,也沒辦法時常給林書豪做他最喜歡的蔥油餅、蟹黃酥。 二兒子自從踏上籃球職業道路之後,吳信信更不能再做當初那個永遠站在最前面,幫兒子和他所在的球隊張羅打點一切的“衝鋒隊長”。但母子的悄悄話時間,並沒有因為歲月累積和空間改變而有太多減少。
“我們常常都有聊很久的時候。”吳信信很是自豪地說。無論是她去北京看望兒子,還是兒子回來,和她一起去日月潭度過假期,又或者相約回到加州矽谷的家。母子之間,總有很多話要和對方說。
01. 一張空白支票
在吳信信眼裡,林書豪就是這樣一個非常貼心的兒子。
在NBA好不容易徹底站住腳跟後,林書豪也開始隨之擁有了穩定收入。但他從來不亂花錢。“他過得很節儉。除了吃他不會去計較錢以外,剩下的他都特別節省,存起來。然後就總想法子勸我,把我家的老房子拆了。”她說。
那是一樁並不大的老房子,是1992年由林繼明和吳信信兩夫妻購買的。雖然處在矽谷地帶,屬於極為優秀的學區,如今地價更是飆升至全美最為昂貴的地方之一。讓人有一提到出身矽谷,必是大門大戶,出身富裕的感覺。
但林家並不是這樣的。
雖然夫妻二人都是知識分子,一個做半導體工程師,一個做軟件工程師。但屬於初代移民的他們,並沒有殷實的家底。尤其是當三個孩子林書雅,林書豪和林書緯先後降生,手頭就更不算寬裕。能拿出的錢,多半用於滿足基本的飲食起居,以及孩子們的各項成長花銷。所以,一直以來他們都沒有能力去重整一下,那套已經有些老舊的房子。
林書豪總想著能把那棟老房子拆了重建,這樣一家人也可以住的更加舒服一點。後來,母親吳信信終於同意了他的建議。
“我也是很節省的人,但你知道蓋房子重新裝修有時候會超出預算,我的壓力就很大。但他總是跟我說,媽,我給你的是一張空白支票,你想買什麼就買什麼,想怎麼弄就怎麼弄,數字你隨便往上填,不要擔心錢的問題。我真覺得他做的很暖心。”吳信信回憶道。
閑暇時間,林書豪總會帶著母親嘗嘗各地美食
02. 倔強的“影子”
就像世界上大部分的母子關系一樣,盡管深深愛著彼此。但和風細雨並不是他們相處方式的全部。尤其是當這兩個人性格頗為相近,又都很倔強的時候。
“我們都很開朗,外向,愛關心別人,而且都特別有決心和毅力。”吳信信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兩個人都是家裡排行老二的孩子,在三個兒子中,媽媽總能從林書豪身上看到很多自己的影子。 尤其是性格裡都有的那份遺傳下來的倔強因子,總會讓彼此產生很多意見分歧。
“你問任何一個問題,我們的回答都會是不一樣的。”吳信信告訴騰訊體育。
在林媽媽看來,這個兒子並不是家裡最聽話的那一個。
“如果你要問他,他肯定覺得他是最乖的。”吳信信接著說,“但了解我們家的人都知道,他絕對不是最聽話的那一個,當然也不是最不聽話的那一個。”
林媽媽解釋說,哥哥書雅絕對不會跟你頂撞,但有時也不會聽。弟弟書緯會頂撞, 並且常常不會聽話。書豪也會跟你吵,可是到最後,反而會按照媽媽說的去做。
吳信信舉了一個例子。小時候,媽媽要求林書豪放學回家之後,必須要先寫完作業才可以幹自己想做的事情。可是他偏要試探家長容忍度的邊界,看如果自己不這樣照做,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家教嚴明的吳信信當然不會允許兒子對於“權威”的挑戰,便會狠狠懲罰他。
得到了教訓,知道後果嚴重性之後,他就會乖乖聽話。“他總是為了反對而反對,就是要跟你擰著來。“林媽媽說, “每次都是這樣,他在一番試探之後,就會去按我說的做。所以結果往往是好的。但是雙方在交鋒中總是伴著爭吵,過程很痛苦就是了。” 吳信信笑著回憶起過往,那些當時可以點燃自己情緒的事,現在想起來都可以成為笑談。林媽媽再去審視兒子很多的行為動機,一部分將其歸列在性格的層面,另一部分只能理解為在家裡排行老二,位置不上不下,“所以可能只是想刷些存在感吧。”她樂著說。
只有一次,直到現在吳信信都沒辦法完全把它當笑話來講。“因為我當時差點氣暈過去。”
那是林書豪9年級時,他14歲左右。那個年紀的孩子,對所有家長來說,都最為頭疼。在英文單詞里, “teenager“(13-19歲的青少年)這個單詞,意味著孩子會因為走入青春期,突然開始叛逆起來。進入中年,壓力重重的父母需要繼續教導著一個以為自己已經長大,什麼都懂的皮孩子。
吳信信不記得當時是什麼原因,讓二人大吵起來。而一向很懂禮貌的林書豪卻突然對著她說起了髒話。
“在我家,是絕對不可以說髒話的。“ 吳信信說。林家是虔誠的基督徒,林媽媽平時在家里又對孩子們有著嚴格的行為舉止規範,她沒有想到林書豪不僅罵了臟話,還是對自己。兒子的行為讓母親大為光火。林媽媽將其視為林書豪從小到大,做的最離譜最叛逆,也最不像他會作出的事情。
那一天,林媽媽氣得喝令林書豪不能去參加球隊的訓練。她知道,這種懲罰對於林書豪來說是最為嚴厲的。很多家長總是感嘆拿自己的孩子無可奈何,似乎總是找不到“一招制敵”的方法。可在林媽媽這裡卻不用擔心。如果學習成績因為打球退步就不能打球,如果沒有遵守基本的行為規範,做了出格的事情,就不可以參加訓練。意識到兒子真正在意什麼之後,她總可以以此來幫助自己。
“記得那天我們有個很重要的訓練。我作為球隊家長負責人,要去主持家長會議。我告訴他,我照樣會去主持這個會議,但他不能去參加訓練,因為你做錯了事情。” 吳信信說。
美國學校籃球隊考勤制度很嚴格,競爭又非常激烈,一旦缺席訓練,那麼下一場的比賽就不能上場,很多孩子根本不敢缺席訓練,因為如果失去上場機會,就很有可能意味著你將長期坐在板凳上無球可打。
林媽媽當然知道這個道理,但她還是堅持自己的做法,不允許兒子訓練,留在家裡反思,直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為止。同時,她前往了會議,告訴教練和同隊的所有人,林書豪不能來是因為他做了不該做的事情。
在吳信信看來,教導和規範兒子的行為,比一場籃球比賽要重要的多。籃球的邊界並不僅僅是分出勝負,以及個人的輸贏,她希望可以借助籃球來幫助兒子成長,讓他意識到如何去做人和做事。
第二天,向母親承認錯誤的林書豪被允許來到球隊,但媽媽要求他必須要為自己缺席影響團隊訓練,而向每一個人鄭重道歉。
那之後,他就再也沒有重覆過相同的錯誤。
母子兩個,都是那種要強的性格。但毅力的磨練,品格最終的塑造,仍然要靠各自人生道路中的不同經歷。 吳信信作為初代移民,靠著知識,更靠著毅力才在美國掙得一片安穩的天地。而林書豪則因為籃球,因為他不被看好的膚色、背景,所選擇的這條道路,徹底練就了他不撞南墻不回頭的堅毅。
經歷的不同或許在事物發展最開始階段令人們產生意見分歧,可是相同性格和品質的人們,總會漸漸明白、理解和尊重對方的選擇。因為說到底,他們都是同一種人。
有太多次,無論是在大學期間,還是踏上坎坷的職業生涯,林媽媽都因為心疼兒子而說出,“實在不行,咱們就別打了吧”之類的話,可她心裡明白,執著的兒子會給她什麼樣的回答。
就是她們互相都懂的那份倔強和要強,讓林書豪在這條太難走通,並且還沒有誰真走通過的路上,一路跌跌撞撞地走了下來。
03.“虎媽”之柔
在沒有接觸林媽媽之前,單看很多報導,你會覺得她一直扮演了一個強悍母親的角色,但當採訪開始,電話那頭的聲音傳來,既親切又柔軟。她的開朗與平和在語氣和用詞中就能清晰感覺到,會模糊掉之前腦海中那些所有既定形象。
她的微信頭像是三個兒子站在一起頗有些搞笑的照片。哥哥書雅舉著傘站在中間,書豪背著書包站在傘外看向一邊,弟弟書緯則用一把沒打開的傘指著另外一邊。
據說,吳信信的郵箱地址是三個兒子英文名字首字母加英文單詞媽媽,吳信信選擇這樣去表達和代表自己。
從很多角度看,吳信信都是一個很特別的母親。
很多人把她當作是“虎媽”的典型代表。什麼是虎媽呢?一般長期生活在美國的華人媽媽,都會以對孩子嚴苛的行為管教,對未來成長幾乎是孤注一擲的全情投入,對學業成績幾乎苛刻的高度要求,對孩子接近完美的教育方式而著稱。
從很多層面上,她當然是虎媽。據說林媽媽要求兒子必須品學兼優,考試不得A不可以打球,必須拿下大學畢業證書才能去想靠籃球掙錢的事,她甚至會跑到曾經不選自己兒子的教練面前冷酷扔下一句,“當時就是你不選他的” 。有些或許是傳言,有些則是真實的故事。
比如,更小的時候,林書豪和哥哥書雅會和朋友打球,一打就打到午夜,媽媽就會一直陪著他們,之後帶大家去吃宵夜,然後再將他們帶回家。
後來,林書豪和弟弟林書緯做出要走職業籃球道路時,適逢金融風暴,不幸被裁員的媽媽竟決定拿出養老保險金,繼續供養孩子們的夢想。
“我跟他們說,如果你們要打職業,要去選秀,我可以養你們兩年,但兩年以後,你們要靠自己了。”吳信信淡然地說道。
其實當時林書豪也很疑惑,向來節儉的父母,怎麼突然拿出這樣一大筆錢,林書豪忍住沒問,林媽媽也並未說破,只叫他們專注自己的籃球道路,不必考慮其他。
事隔多年,要不是媽媽突然感嘆“那筆錢終於還回去了”,而說漏嘴,林書豪恐怕永遠都不會知道,當初自己的父母做出了多麼大的犧牲。
哈佛大學經濟學畢業後,還要靠家裡賣掉保險金去養,這在美國非亞裔家庭文化里,是不可能出現的事情,他們的孩子18歲以後便要開始自力更生。即便在很多亞裔家庭中,都不敢輕易做出這樣的決定。
一個華人孩子要到NBA靠打球掙錢,在誰看來,這個險冒得有點太大。
那時的林書豪去參加NBA選秀,因為是華裔不被看好,無奈落選。接著他一個又一個球隊試訓,或者在夏季聯賽里,搏命去掙得一份合同。可即便他得到一個合同,也可能隨時被下放或裁掉,有可能在聖誕節頭一天,被通知收拾行李回家,有可能一個10天合同,在它還不到10天時,就已經沒有了意義。
旁人看來,供養兒子打NBA,回報率實在有些低。可是吳信信和林繼明還是義無反顧拿出一生辛苦攢下的“養老錢”。
“我當時根本沒想那麼多,錢沒有了總可以再賺。可孩子們能打球的年紀就那麼幾年,不把握住,就沒有了。在我看來,這根本就是不用過多考慮的事情。”林媽媽說這句話時,很是淡然。
她甚至不喜歡兒子總是在人前人後提起這件事。每次林書豪一提,林媽媽就嗔怪地說,幹嘛總是提這件事。她明白兒子內心的震撼和沖擊,可從母親的角度,這是一個不用去過多言語,不用去考慮後果,必須要做的選擇。
“兒子們都很爭氣,根本就不到兩年,他們就都自己養活自己了。”吳信信驕傲地說。
吳信信記不清有多少次,她同是華人媽媽的朋友告訴她,自己這樣“縱容”孩子們打球是浪費時間和金錢。她們總是吃驚於,她堅持支持孩子們打籃球的理由。耳邊總有聲音告訴她,這是一條根本走不通的死胡同。
在美國華人家庭裡,學業永遠排在第一位,一切都要給學業讓步。然後就是要掌握一門高雅音樂的樂器,家家戶戶幾乎一台鋼琴,不然就要去學其它的藝術門類,畫畫或者聲樂。體育是最不被重視的部分。在學校各種運動隊裡,你很少看到在美國原生華人孩子的身影。原因有很多:
第一, 家裡很少有對體育項目的興趣培養。
第二, 華人的身體普遍不存在優勢。
第三, 他們根本得不到家長真正實質意義上的支持。
華人家長們很多都會將體育運動和玩樂聯系在一起。好像是,從事體育項目對眼前大學的申請和未來成功的人生毫無關系。
吳信信不是沒有過疑惑,甚至在林書豪的回憶中,小時候媽媽跟他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不能靠籃球吃飯。”
雖然林媽媽對於籃球是不是出路並不確信,但有一點她很篤定。那就是兒子們對於籃球的熱愛。那是爸爸林繼明在他們心中播下的種子,是真正可以讓兒子們開心快樂的選擇。
“每個人都有他自己存在的意義。有一句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在我看來,從事了自己不喜歡的職業才是入錯了行。”吳信信相信衡量成功人生的含義,是你真正是否去從事了一份你喜歡的職業。“聖經有一句話對我影響很深,就是說兒女是耶和華的產業,他們不是我的財產,我是替神來管這三個孩子。”她覺得讓他們做出想做的選擇,並且盡可能幫助他們去實現,才是父母應該做的事情。
所以,當林書豪回憶小時候媽媽最常說的話是“不能靠籃球吃飯”時,她總是提醒兒子說,“才不對呢,別忘記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要謙卑,然後就是盡你所能。”
這兩個人總有完全不同的答案。
現在,很多華人家長會去問吳信信,孩子應該從事什麼體育項目,才可以更容易上哈佛或其他常青藤名校。林書豪的故事已經為很多華人孩子趟出一條新路。可當初是一家人靠著不被外人理解的堅持和勇氣,以及對於成功人生不同的看法,才將這條路從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整個勵志故事裡最為可貴的,恰恰是這份成功,從來不能輕易被複製粘貼。
04. “我的兒子,終於被別人看到了”
母親吳信信永遠忘不了那一天,2012年的2月4日。尼克斯對陣籃網。
她跟哥哥書雅、爸爸林繼明就在比賽現場。林媽媽明白,那是他有可能在尼克斯的最後一場比賽。如果如之前一般,那麼他就要在第二天再次收拾行李離開,然後又要開始到處漂泊試訓,借住在誰家的沙發上,繼續過無法安定下來的日子。他們的內心其實做好了再一次失望的準備。
可是這一回,上帝給了林書豪,也給了他們全家一個機會,最為關鍵的是他也抓住了或許這一生只有一次會出現的機會。之後,便有了徹底改變他人生軌跡的“林瘋狂”故事。
當這一切開始發生時,穩重的哥哥書雅高興地跳了起來。吳信信用顫抖著的手,給林書豪的經紀人发去一行字,“Praise to our Lord! This is my Boy!”那一場賽後,林書豪在洗澡間裡痛哭,從更衣室出來,林家人緊緊抱在了一起。
“那一場比賽對我來說是最有意義的比賽。好像是在告訴別人,這是我的兒子。他終於被人看到了。”吳信信如今再回憶起那一天,仍然無法做到徹底的平靜。8年過去,那一個夜晚的一切都還歷歷在目。
熱情的球迷為林書豪而瘋狂
在整個林書豪的籃球生涯裡,無論是之前在學校還是後來進入了職業。命運總是在跟他開一些玩笑。讓這個熱愛籃球的少年,總是需要背負更多的東西,付出更多的代價,才能去親近自己的夢想。
愛是一種奇怪的情感,它往往不是選項且無法控制。籃球這個運動對於林書豪來說,就是愛,就是命中注定一般。但這一路上籃球所給予他的感受和情緒卻很覆雜,有喜悅,樂趣與自我認同,但也有苦澀、失望、等待、無奈和迷茫。
在吳信信看來,是因為籃球,讓這個孩子接觸到了人生的本質,體會到了很多其中的道理。十幾歲時他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情緒,平衡自己的時間,懂得如何從自信和驕傲中學會謙卑。二十幾歲時,他懂得了無論如何都要堅持下去,有了永不回頭的決心和毅力,懂得什麼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追尋。
那樣一個夜晚,外人眼裡看到了神奇的力量,好像林書豪突然穿上了超人斗篷。可是在母親吳信信眼裡,這是過去所有歲月裡,兒子所學到的關於籃球,關於人生,所有靠堅持所累積起的集中釋放和爆發。
2012年NBA掀起的“林瘋狂”旋風
05.“他開心,我便安心”
時光倒回27年前的一天,吳信信從幼兒園接二兒子回家,坐在車上的還有他的兩個好朋友。其中一個小夥伴直接告訴林書豪,不準備邀請他參加自己的生日聚會,原因是這個孩子只能請兩個小朋友,而書豪不是其中之一。坐在車子駕駛位上的吳信信聽到這樣的話,很是驚訝,她生怕身後的兒子因為這些話而受到傷害。
可令吳信信驚訝的是,只有五歲的林書豪並沒有把這些傷人的話放在心上,反而對這個小夥伴說,“沒有關係,等到我生日的時候,請你們來。”
從那個時候開始,林媽媽就意識到,自己兒子的心比她想像的還要溫暖。“他這麼小,就有一顆寬大的胸懷,知道怎麼去愛別人和關心別人。”正是因為這個兒子給她巨大的觸動,吳信信在那年林書豪過生日時,為兒子舉辦了一個大型的生日聚會。讓他將所有的朋友全都邀請到了家裡。
自那以後,林媽媽從來都沒有懷疑過,兒子從五歲時就擁有的關愛別人的心。多年過去,他沒有因為這世間的很多不公平,而漸漸失去溫暖別人的能力。反而更加明白,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的道理。他帶著對於自己身份越來越多的自信和認同,披荊斬棘,不平則鳴,為同族裔的人們發聲。不僅如此,他的心裡還裝著更大的世界,裝著這個世界裡那些遭受各種不幸的人。
這些都讓吳信信感受到兒子那顆金子般的心和溫暖的靈魂。都可以讓她在書豪的身後為其喝彩和鼓掌。
可是,林媽媽更想知道,兒子可以將全世界都裝進心裡的時候,他又將如何看待和善待自己。
所以現在,她才總是想告訴林書豪,“要謙卑,盡自己所能,然後其餘的交給上帝。”
30多歲的人們,總是會比年少的自己,更加懂得人生的本來意義和真實面目。它不總是五光十色的泡泡,不總是那些戰鬥的口號以及光榮和夢想,它也是接受,也是面對,也是承認,承認當上帝就是不給你開那扇窗戶時,你如何強求也等不到它打開的那一天。並且相信上帝不打開這扇窗,一定是為你留了一扇敞開的大門。
至今為止,林書豪所作的一切決定中,最讓林媽媽感到驕傲的不是選擇籃球,不是做出走上職業的道路,不是每一次跌倒了再站起來。而是去年夏天,在台北做的那一次叫做《等待的藝術》的演講,那時林書豪潸然淚下,告訴別人自己掉進了深淵,將自己的擔憂和恐懼向外人道來。
吳信信說,她事前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兒子到底會做怎樣的表達。在他職業生涯早期,媽媽和團隊會瀏覽他的演講稿,參與進一些意見。可最近幾年,都是林書豪自己拿主意。她也是在那個演講之後,才知道兒子在眾人面前所表現出來的那份隱藏很久的情緒。
“我還挺意外的,算是嚇了一跳,但卻真的為他驕傲。”吳信信覺得現在的兒子能夠有勇氣將自己的心底話說出來,將自己的不安和焦慮告訴別人,其實是他終於可以勇敢去接受那個最真實的自己,正面去擁抱他所有的情緒。那才是吳信信想要看到的,兒子對於他自己真正的接受和關愛。
“當時我就在想,孩子真的長大了。“吳信信的語氣中透著滿足和欣慰。
“對於我來說,希望兒子所能夠度過的人生就是平安喜樂,滿足於現在的所有。“她說,“我現在最常問他的問題是,你開心嗎?你確定這樣做,你是開心的嗎?“
只要兒子說,他是開心的。對於母親吳信信來說,就已經可以安心了。
平安、喜樂,是曾經掛在林書豪布魯克林所住地方墻壁上裝飾物的兩個單詞,也是作為母親吳信信最大的心願。能夠幫助他得到這樣的人生,就是作為母親能夠給兒子最好的傳承和禮物。
從前,吳信信會坐在那台福特車上的前排駕駛位帶著兒子一路前行;後來,她會選擇堅定的坐在他身邊陪伴和堅守著他的夢想;再後來,她開始遠遠的站在身後,欣慰的看著這個已經長大的兒子。
現在,她要去幫助更多的小朋友。識字、懂事、明理、然後走上他們的人生。
————————————————————
你可以在IG上找到她,但記得不要騷擾人家。
https://www.instagram.com/lisahsu0914/
畢竟廣義上來說,她算是我們台灣的媳婦喔,算半個台灣人。
圖片是我自己照自己配的,跟原作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