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曙光─德式中央軍(第一部:建軍)】魏澤爾練兵
中原大戰後,暫時解決內部紛爭並樹立領導權威的老蔣得以開始推動各項政策,同時,在內戰中證明自身實力的魏澤爾也得以獲得較大力度的支持整頓中央軍。
首先魏澤爾開始強化對特種兵的建設。
在魏澤爾之前,國軍隊兵種概念非常模糊,最好的例子就是所謂的「交通科」。在1928年成立的交通科,需要負責部隊人員、武器裝備、後勤補給物資的運輸流通事宜,還有資訊的傳遞。不懂什麼意思?那我換句話說:只要涉及交通載具,還有資訊流通,交通科都必須管。結合實際業務就是:衝鋒的戰車是交通工具,所以交通科要管;運糧的馬是交通工具,交通科要管;傳遞資訊以及物資的鐵道系統是交通工具,交通科要管;負責溝通的通訊設備也是業務範圍,所以交通科要管......天哪!這業務量之龐雜,簡直把交通科往死裡逼,不僅人員負擔過重,而且大雜燴的結果就是造成效能極差,樣樣有但也樣樣鬆,這無疑成為德國顧問重點改造的對象。
因此在魏澤爾任內,他首先讓交通科分成兩個團,第一團負責通信事宜,第二團負責汽車及鐵路部隊(恭喜以後不用再管牛驢馬羊了),之後更讓讓通訊業務從交通科獨立,正式成立陸軍通信兵團。另外他還建立工兵、輜重科、通信科等學校 (也就是今天陸軍後勤訓練中心 、陸軍工兵訓練中心、陸軍通信電子資訊訓練中心的前身),可謂今日國軍眾多兵種的老祖宗。
而眾多特種單位中,魏澤爾對於炮兵的改良尤感迫切。炮兵,作為戰場上最重要的支援部隊,中國在這方面的建設卻是慘不忍睹 數量缺少、器材老舊落後、缺乏瞄準及觀測單位、廠牌不一造成後勤極大負擔,而且操作人員缺乏訓練更沒有新式火炮運用的概念。
魏澤爾對此特別建立炮兵射擊訓練場督促官兵勤加訓練,並採購新式火炮成立新式炮兵旅,日後的國軍炮兵部隊,基本都延續了魏澤爾訂定的訓練模式,而這也是魏澤爾練兵期間,影響最為深遠的環節。
在強化特種兵的同時,魏澤爾對於陸軍中的主角─步兵,也開始整頓。
提到民國初年的歷史,相信大家立刻會聯想到一個狀況:軍閥混戰。各大派系之間的戰役,像是:直皖戰爭、第一次直奉戰爭、第二次直奉戰爭、反奉戰爭......規模動輒超過數十萬人。但詭異的是,我們對戰役的記憶只有誰跟誰打、最後是誰贏,可中間過程是一片空白,甚至連傷亡數字都沒有確切結果,因此也沒聽過哪一場民初戰爭會用上「慘烈」的形容詞。難道大家不覺得奇怪嗎?
事實上,民國時期的內戰絕大多數都是擊潰戰。
啥叫擊潰戰?就是雙方拉好架式,接下來正面互懟,之後勢弱的開始敗逃,勢強的開始追擊;追的那一方主要也不是殺敵,主要都在搶物資或是抓俘虜,逃的一方就比較累了,除了考驗心肺耐力,過程中還要順便扔掉軍服裝備,準備隨時回老家。
覺得老ㄕ瞎說?那我舉幾場比較有名的內戰戰役。
首先是皖系軍閥段祺瑞討逆擁護清朝復辟的張勳,當時段祺瑞只開了一炮,張勳手下的5000辮子軍立刻四散逃跑,而且為了避免逃兵身分被發現,他們還立刻割下辮子扔的整個北京城到處都是。這場戰役結果,累壞了負責掃大街的清潔人員,可人實際上死沒幾個。
再來是國民黨北伐對決直系軍閥吳佩孚,當時雙方在汀泗橋戰鬥決戰,吳佩孚還設下督戰隊,號稱退者殺無赦,好去激勵底下士兵跟對方硬剛,結果還是國民革命軍比較凶猛,擊敗吳佩孚的2萬大軍。可國軍最終統計戰果,也不過是傷敵數百、俘虜2千。當時人對此戰的評價是:「吳佩孚的兵不怕死、國民革命軍是不知死。」描述當時的作戰說到底就是比誰膽大。
由於比的是短時間的一鼓作氣,民國的內戰其實有點像放大版的群架,雙方盡量召集人馬後是一擁而上的混戰,什麼戰術展開、兵種配合全都用不上,敗退的人則一潰千里,完全無法組織像樣的反擊或是徐徐而退(請大家務必記住這一點,這樣的場景將在之後的描述再次出現)。
所以在1930年,國民政府曾頒布三種師級單位的編制:
甲種師
每個師有3旅,每個旅有2團,支援部隊另有1個騎兵連、3個炮兵連、3個工兵連、1個輜重連、1個通信連,以及師直屬特務連。
乙種師
每個師有2旅,每個旅有3團,支援部隊跟甲種師一樣。
丙種師
每個師有2旅,每個旅有3團,與前兩種師相比,支援部隊少了特務連、通信兵連。
這三種編制的共同之處,就是塞滿6個步兵團,企圖利用龐大人數進行密集的正面進攻,體現當時中國內戰的用兵習慣。
當然,若要追本溯源,以上編制其實是參考一戰前的歐洲各國,尤其是德國在一戰初期就是3旅2團編制。可在一戰開打後,各國很快發現,當密集式的衝鋒遇上機槍陣地無疑是送頭自殺,而且龐大的人數容易造成調動上的笨拙,單位間的通訊流暢更是大打折扣。所以各國,尤其是強調機動作戰的德國,早已對編制進行改組調整。
所以當魏澤爾看到中國軍隊在一戰已過去10多年,卻仍使用在實戰中被驗證為落伍的編制,很快提出德國在一戰後的師級新編制:2旅4團。並讓陸軍第2、3、9、25、87及88師接受新式訓練以及部隊整編,這六支部隊就被冠上「整理師」的名號,其中尤以87、88兩師的執行最為徹底。
這時就要岔出去先提87、88,這兩個會在之後描述中成為主角的部隊歷史淵源了。
時間追朔到1924年,蔣介石就任黃埔軍校校長的時候,為了維護校長安全於是成立的衛兵隊,隨著時間發展,衛兵隊開始不斷擴張成特務營→警衛團→警備師,甚至後來擴增成警衛第一師跟警衛第二師(從百餘人擴增成2萬人,這發展夠猛吧)。
之後在1931年,這年蔣介石被迫下野,由於要警衛的對象消失了,部隊也只好改名,警衛第一師改名國民革命軍陸軍第87師、警衛第二師改名國民革命軍陸軍第88師。現在知道為何這兩支部隊為何會被重點照顧了吧?因為他們可以說是蔣介石的御林軍,是關係最鐵的部隊。
被視作鐵桿的部隊,當然不能讓等閒之輩率領。87師的師長王敬久,88師第一任師長俞濟時、接任師長孫元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身份─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生。他們對於曾經擔任黃埔軍校校長的蔣介石極度忠誠,同時也在中央軍將領裡資歷威望最深(畢竟所有從中央軍校畢業的人都要稱呼他們為「學長」),由此可見蔣介石已經把德式訓練新軍和自己牢牢地綁在一起。
同一時間,蔣介石的小舅子,當時主掌財政的宋子文找上魏澤爾表示:「我底下有支部隊,希望你們德國顧問能來幫忙訓練 (然後小聲表示:如果你願意,我可以給你很多方便喔)。」能夠跟管錢的建立好關係,魏澤爾自然樂見其成,這也讓一支當時頗為特殊的部隊也染上德式訓練色彩,那就是歸屬財政部管轄的「稅警總隊」。
稅警部隊
稅警總隊是在1930年,原先為了查緝走私鹽以及鞏固海關安全而成立,其性質有點類似今天的海巡署。至於推動稅警總隊的重要創立者,就是當時的財政部長、宋美齡的哥哥、蔣介石的小舅子─宋子文。
有如此雄厚背景的後台,加上當時洋人希望稅警總隊能發揮良好功用,好使他們能在中國擁有較穩定的投資環境,因此稅警總隊在補給裝備上非常佔優,人員素質也要求較高。
以裝備而言,稅警總團在1929年裝備了18輛卡登·洛伊德超輕型戰車(Carden Loyd Tankette)。這款由英國研發的坦克,就算是以當時眼光來看,都是迷你的存在,該車重約1.5噸(被稱為現代坦克雛型的法國雷諾FT-17坦克雖也是輕型坦克,但好歹有7公噸),武器只有一挺機關槍,裝甲厚度5~9公厘……這防禦力大概一把反坦克步槍就能輕易被貫穿。
即便能力值不高,這卻是當時國軍唯一裝備的坦克(順帶一提,最先裝備坦克的中國部隊則是東北地區的奉軍,他們所裝備的,是法國雷諾FT-17坦克,只不過奉軍的坦克沒有坦克炮,而是用機槍作為主武器,也就是說軍的坦克是改弱版)。稅警有坦克而陸軍沒有,用誇張一點的比方,就是今天中華民國海軍最強戰力是驅逐艦,但海巡署卻裝備了輕型航空母艦,形成一種警察比軍隊火力還強大的詭異場景。
(大概是察覺到詭異的現況,這批戰車在同年的3月1日就移交給陸軍教導第一師騎兵團接收,最初這批坦克部隊被叫機槍排,之後很快改名為戰車隊,國軍這才出現正式的出現坦克編制。)
以人員素質來看,稅警隊謝絕文盲加入,並要經過3~6月試用期通過後才算正式錄取,因此稅警的教育程度比大部分陸軍士兵都高的多,這也代表他們可塑性較強,能進一步接收更精深的軍事知識;而許多管理層的幹部更是留美出身,像第一代總團長王賡畢業於西點軍校(順帶一提,王賡最有名的事蹟並不是他的軍事成就,而是他的好友徐志摩綠了他一把,導致他跟妻子陸小曼離婚)、第一團團長趙君邁以及日後新成立的第四團團長孫立人則是維吉尼亞軍校畢業,所以稅警部隊當時洋溢著當時中國少見的美式訓練風格。
何謂美式訓練風格呢?我們不仿看看第四團團長孫立人是如何狠操他的士兵。
第四團的訓練內容如下:「早上四點起床後,先跑個3公里醒醒腦(嫌多嗎?放心,之後會增加到5公里),之後開始進行當天的戰術動作操演。每周操課六天,然後第七天休假......錯!是進行內務及武器檢查,不時再升級成高裝檢一下。行軍訓練方面,官兵一律揹背包(內含子彈50發、炒米2天份、手榴彈2枚、圓鍬或十字鎬、軍服、換洗衣物、日用品,也不過20公斤重罷了),身上掛著乾糧袋(通常裡面會用炒米)、水壺、子彈帶、槍枝(大約3公斤),在這種情形下一天要推進50~70公里(一種從北車跑到新竹車站的概念)。射擊方面,每名士兵需熟練操作步槍、輕機槍、重機槍、迫擊砲,並在每年年中進行實彈測驗,打得好就每個月發津貼2~4元,打不好,孫團長直接下場親自教學......然後把你給幹到飛天。休息時間,孫團長則會把全團帶到連雲港去游泳,時不時組織賽跑比賽。」
以上訓練我想用一句話粗略總結:保證讓你軍旅生涯過得很充實。
雖然軍官組成很美式,不過在中德軍事合作的大環境下,稅警總團的步兵依舊裝備德國軍械,為了學習操作,稅警於是和德國問問團合作,請了8位教官指導器材維護的事宜。
對於魏澤爾以及其他德國顧問來說,稅警雖然也接受指導,但純粹度畢竟不及87、88師等重點培訓部隊。而且稅警的作用也比較不用於戰場上的大規模軍事行動,所以並非關注的焦點。只是誰也想到,日後卻是這批稅警成為延續德式訓練最久的存在。
圖片為:
推測為稅警總團的士兵,可確定的是他們手持原產自德國的毛瑟手槍
「御府建設評價」的推薦目錄:
- 關於御府建設評價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御府建設評價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御府建設評價 在 音樂政治上班族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御府建設評價 在 【35線上賞屋】 新北市三重區-啓昇鼎臻| 角地| 一層3戶| 交流道 ... 的評價
- 關於御府建設評價 在 台北三重啟昇機構御府建設【啟昇玉鼎】圓滿您的團圓夢想... 的評價
- 關於御府建設評價 在 啟昇鼎臻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評價
- 關於御府建設評價 在 啟昇鼎臻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評價
- 關於御府建設評價 在 啟昇建設ptt :: 新北建案查詢網 的評價
- 關於御府建設評價 在 啟昇建設ptt :: 新北建案查詢網 的評價
- 關於御府建設評價 在 請問有人去看過松府的御花園建案嗎?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御府建設評價 在 啟昇鼎臻 :: 新北社區住宅 的評價
御府建設評價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洋務教育:近代中國教育的轉折點|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洋務教育簡介
洋務教育是較教會學校起步稍晚的西學性質的近代教育形式,也是19世紀60年代至1895年之間、由少數開明的上層官僚主辦的中國官方或半官方性質的近代教育形式。
在改良主義教育尚未實施之前,洋務教育始終在推動中國教育近代化的運動中,發揮著主導作用,並且一度成為「同治中興」的象徵性政績。
洋務教育的主要內容
一、興辦新式學堂
自同治元年(1862)京師同文館起,先後辦學22所,分3類:
1、同文館或廣方言館(外國語學校);
2、武備、水師學堂(軍事學校);
3、船政、機械、電訊學堂(技術學校)。培養一些買辦、翻譯和陸海軍軍官、士兵,也訓練工業技術人員。
二、辦理留學教育,派遣學生往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學習軍事、技術和自然科學
十一年,曾國藩、李鴻章接受容閎倡議,聯名奏請清政府選派幼童赴美留學。此後即由容閎帶領幼童赴美,此即中國近代派遣的第一批官費留學生。
光緒二、三年(1876、1877),又繼續派遣學生到德、英、法等國學習陸軍、海軍和造船等。洋務派舉辦的學堂,無統一的學制,未形成學校系統。
教學內容除「四書」、「五經」等外,主要是「西文」和「西藝」,比舊學堂講求實用,並開始將近代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知識和技術學科作為課程,有些學堂還學習萬國公法、外國史地等人文科目。
建立一套有別於封建主義的學校管理制度,對招生、考試、學習的年限、經費來源以及學生畢業後的任用等都有詳細規定。
提出「中體西用」的教育思想,突破傳統中體中用的思想框架,成為中國近代教育的肇始階段。
對洋務教育的評價
洋務教育的破產,雖以甲午戰爭的慘敗為其標誌,但這種戰爭上的慘敗,也實導源於洋務教育自身所存在的致命弱點。
作為一種全力服務於軍事目的的教育體制,在甲午戰爭徹底失敗以後,已經失去原有的活力,從此一蹶不振也是必然的結果。而且,數額高達2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也使清政府國庫枯竭,財政危機更為嚴重,再也無力支撐這些成本太高、收效甚微的洋務學堂。同時失去了戰爭活力和財政來源的洋務教育,必然地衰落下去。
儘管在甲午戰爭之後,仍然有一批武備、水師學堂陸續問世,以求重振國力,但無異於迴光返照,最終不能挽救滿清王朝江河日下的命運。
事實上,早在洋務教育初創並臻於鼎盛的時候,就已播下了最終要導致其失敗的種種惡因,甲午戰爭的慘敗只是加速了這一頹敗的過程。
首先,洋務教育的目的,與其說是求謀自強之道,毋庸說是為了延長腐朽的滿清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在這一點上,無論是洋務派,還是以倭仁等人為首的頑固派,認識都是一致的。
其次,洋務派倡導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雖較頑固派的主張有很大的進步,也不失為折衷中西文化衝突的一項策略。但在這一前提下,任何教育變革都不得觸動封建的綱常禮教,不得觸動封建國家的政體及與此密不可分的封建教育制度和科舉制度;正因為如此,洋務教育進行了幾十年,都沒有提出任何有關國家教育體制的宏遠規劃和建設。
洋務派幻想在絲毫不觸動封建教育舊體制的前提下僅作最小限度的改良,便能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結果必然只能是到處碰壁,難免失敗的命運。
再次,洋務教育本身也存留著種種的劣根性,這是腐朽的滿清政治制度及其弊病在洋務教育內部的必然反映。以同文館為例,清廷雖對其寄以重望,並不惜重金維持學務,但其內部管理卻十分混亂,種種腐敗的現象,與舊式官學並無二樣。
1883年,監察御史陳錦在一篇奏文中揭出同文館內部的四大弊病:考課不真,學生與副教習聯絡聲氣,試則前茅,食則全俸,叩以算學則茫然不知。銓補不公,保舉一節,尤多蒙保、混保之弊。獎賞不實,學生本多寒峻,提調赳扣學生應得獎賞,中飽私囊,吮眾人之膏血,肥自己之身家。館規不嚴,提調晚餐醉飽,食足洋煙,概不過問館內大小事務;蘇拉傚尤,作樂唱戲,喧嘩達旦;學生酗酒賭博、蕩檢踰閒。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此外,中國長期閉關自守,開埠以來風氣稍開,但大多數官紳仍滿足於自守,眼光短淺,興辦洋務教育的初衷,原不在拓展國力,走向世界,而是為了禦敵自守的實用目的,故洋務教育的規模狹小,拘束小器,素無泱泱大國風範。
相當一批工藝技術學堂,只是為了訓練所在地區或所屬企業急需的技工,任務一告完成,學堂便自行停辦,可謂是淺嘗輒止。
即使沒有甲午戰爭這樣的重大考驗,洋務教育自己也會迅速衰落下去的。當然,洋務教育是特殊時代的特殊產物,儘管它是在內憂外患的強大壓力下,不得已而為之的被動的教育措施,但畢竟是邁出了中國教育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並且培養出了中國最早的一批近代化人材。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御府建設評價 在 音樂政治上班族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經過2018年ㄧ役,吳益政已經失去我對他的尊重了!
那場戰役,謊話、抹黑、跟仇恨,嚴重影響高雄的路!你帶給我們黑暗絕望對立的高雄!
柯文哲帶給你的將是毀滅!我們也終將向政客說掰掰。
稍早吳益政在民眾黨的記者會上聊到陳菊。
很多民眾黨支持者聽完以後,可能會覺得很失望。原本以為吳益政會順著柯文哲和民眾黨的宣傳主旋律,狠狠地黑陳菊一頓的,沒想到吳益政的談話始終不失厚道,不但表達對陳菊的尊敬,也表示能夠體諒陳菊在政治現實中所遇到的困難。
而我從中看到的,是深刻的悲哀。吳益政與民眾黨之間,存在著巨大的矛盾。我幾乎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吳益政與柯文哲、蔡壁如勢將不歡而散。
🔹 吳益政說真心話,但這不是柯文哲想要的
平心而論,吳益政對陳菊的評價是中肯的。陳菊執政高雄初期,不分黨派、積極進取、勇於任事。中期達到巔峰、高雄市民光榮感大大提升,這都是大家熟悉的感覺。而晚期確實有組織老化、團隊內部爭權奪利的情形。蕪菁雜誌也不只一次提到這個狀況。
吳益政有這樣正確的認識,與不失厚道的講話方式,都是值得我們去肯定的。
問題是,這不是柯文哲想要聽到的。
柯文哲想要聽到的,無非是吳益政臭罵陳菊一頓,爆料陳菊的內幕,對她進行人格謀殺。柯文哲個人也好,民眾黨整個黨也好,都把陳菊當做最大的假想敵、政治的提款機,這早就不是新聞。如果有一個吳益政,以「高雄在地人」的角色,出來爆陳菊的黑材料,那就更有說服力了。
問題是,吳益政顯然不想跟著民眾黨的套路走。他選擇講出自己的真心話。
🔹 陳菊是陳菊,陳其邁是陳其邁
陳菊執政高雄的後期,確實多少有像吳益政所說的這種狀況。但我不同意吳益政的一點,是高雄並沒有「空轉四年」。陳菊市府內部固然有雜音,但首先,該做好的事情還是有做。衛武營藝文中心、鐵路地下化、岡橋污水處理場、各地的滯洪池……等重大建設,都如期完成;市府日常政務,也都還維持著一定的水準。
再者,2016政黨輪替以後,民進黨的中央政府,對高雄有很高的期望,非常積極在支持高雄。兩年之內,捷運路竹延伸線、捷運黃線、橋頭科學園區、大林蒲遷村案,都從馬英九時代的不可能變成了可能。這樣還要被講成「空轉四年」,這點我無論如何無法同意。
只是短短兩年的時間,還沒來得及讓大家看到成績,性急的市民就把票投給了韓國瑜。而要花更多的時間與力氣,把流氓痞子韓國瑜從神壇上趕下來。
這次補選裡,藍、白陣營的支持者,很喜歡把陳其邁跟陳菊綁在一起打,說「選陳其邁就是選陳菊」。但稍微熟悉高雄政情的人,都知道陳其邁不會是另一個陳菊。
首先,兩人派系不同;甚至比較熟悉高雄地方政治的人都知道,兩人之間是有恩怨的。陳其邁雖然尊重陳菊,但他有他自己的風格與班底,沒必要也不會對陳菊的政治遺產照單全收。
其次,兩人性格不同。陳菊有崇高的人格號召力,但是御下比較寬厚,這點在執政高雄的後期確實造成了一點問題。而陳其邁,就像政治圈內給他的外號「緊緊緊」一樣,做事比較嚴謹、也比較明快。
再者,兩人世代不同。陳菊終究是上一個世代的人,要逐漸卸下她的政治重擔;而陳其邁卻是處在政治菁英職涯的最高峰,套一句俗話說就是「當打之年」。
「每個人都有階段性任務、適合的人在適合的時間上場」,歷史就是這麼一回事。陳菊光榮地完成了她在高雄的任務,而我認為現在最適合高雄的人選,是陳其邁。
🔹 吳益政與民眾黨的悲劇性結合
吳益政和民眾黨的矛盾愈來愈大,到了旁人都會為他捏一把冷汗的程度。
吳益政是想做事的。做事需要「人和」,需要團結眾人齊心協力往一個方向前進。真正做事的人,不會過河拆橋;因為他很清楚,一旦過河拆橋,旁人看在眼裡,以後要做事就沒有人會幫你的忙了。
而柯文哲是想投機的。投機的人,隨時都在謀求短期利益最大化。有利用價值就急著稱兄道弟,沒有利用價值就翻臉不認人;而當與盟友逐漸產生矛盾的時候,他想的不是怎麼去「求同存異」,而是怎麼切割,把舊朋友一腳踢開,好為未來的背骨做伏筆。
切割之快,甚至早上還歡歡喜喜跟國民黨合演一齣「拆質詢台」的龍鳳大戲,下午就發新聞稿說不關民眾黨的事了。
台北是一個活在媒體光環下的城市;台北已經是個過度發展的城市,能做的大事不多,卻集媒體三千寵愛於一身。當台北市長的人,每講一句話,都有媒體在「堵麥」。久而久之,他關心的,就不是怎麼紮紮實實把台北市政做好,而是充份利用台北的媒體光環,進取總統大位。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民眾黨連黨員大會都還沒開過,內部就已經鬥成一團。摩鐵事件、便當事件、金牌事件……你以為這些事件都只是偶然嗎?不,這都只是無仁義的內部鬥爭,浮上檯面給外人看到而已。
吳益政批評說,陳菊後期四年,底下的人都在爭權奪利。他卻沒注意到,民眾黨還沒「對年」,就已經鬥到外人看不下去的程度了。他不能接受菊系內鬥,卻欣欣然跑去跟民眾黨合作,這難道不是糊塗透頂嗎?而在有控制狂性格的柯文哲、蔡壁如操縱下,孤家寡人的吳益政,真的有「做自己」的空間嗎?
🔹 陳菊的光榮謝幕
回到陳菊出掌監察院的話題。
很明確地,陳菊把自己定位為「末代監察院長」。
俗話說,上場容易退場難,要幫一個體制中存在了七十年,雖然功能上已經變成「盲腸」,但始終尾大不掉的老牌機關收尾,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員要往哪裡安置?業務要怎麼移轉?更不要說,修憲工程都還八字沒有一撇;陳菊作為幫監察院收尾的人,又要怎麼跟立法機關,甚至是公投的民眾溝通?更何況,做完這件吃力不討好的事,能有什麼政治未來性可言?難不成還能聚積人氣去選總統?
難,難,難。而為什麼是陳菊來做這件難事?
原因無他,任勞、任怨、任謗,只求當下不求未來,如此而已。
陳菊的清廉問題,網路上的討論已經很多,藍、白陣營的指控根本站不住腳,不值一提。但我也相信,媒體形象比陳菊好的所謂「清流人士」,隨便抓也有一大把。問題是,天下清流熙來攘往,勇於任事者能有幾人?陳菊沒有把子弟兵帶進監察院,甚至離開了她奉獻一輩子的民進黨;現在的她,其實就是在燃燒自己最後的政治生命,來為台灣的憲改工程打地基。
正因為如此,我對陳菊的尊敬又更深一層。
寫了這麼多,主題只有一個:「做事的人,和做秀的人」,如此而已。
(圖片來源:Laurentiu Morariu@unsplash.com)
御府建設評價 在 台北三重啟昇機構御府建設【啟昇玉鼎】圓滿您的團圓夢想... 的推薦與評價
台北三重啟昇機構御府建設【啟昇玉鼎】圓滿您的團圓夢想全新落成,即買即住!「啟昇玉鼎」以5字頭最聰明的起漲價格,不只擁有滿分生活,更輕鬆買入雙北市的黃金三角 ... ... <看更多>
御府建設評價 在 啟昇鼎臻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推薦與評價
啟昇鼎臻-臉書推薦/討論/評價在PTT、Dcard、IG整理一次看 ... 這次我們來開箱位在三重仁義重劃區內的【啓昇鼎臻】,由啓昇機構御府建設所蓋的【啓昇鼎臻】就位在三重 ... ... <看更多>
御府建設評價 在 【35線上賞屋】 新北市三重區-啓昇鼎臻| 角地| 一層3戶| 交流道 ... 的推薦與評價
... 看看~#仁義重劃區#啓昇機構#正三房賞屋預約專線:(02)2982-1688基本資料(預售屋)=============================投資興建: 啓昇機構 御府建設 有限.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