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已經看到了不少網路上的文章與廣告或是各種書籍,無論投資,創業,網路創業,斜槓的等等類型,有一個你聽到爛的名詞,叫做「財富自由」。這似乎是個許多人想要到達的一個狀態,一個人生圓滿的狀態,脫離朝九晚五煩悶工作的狀態。
然而什麼是財富自由的定義?網路上當然有各種說法,但大致上不脫離以下的意思:
"不必為了基本的生活開銷而努力工作,換句話說就是你有足夠的資產能負擔你有生之年的花費,或是擁有足夠的被動收入來平衡你的開支。當你達到財務自由後,你就可以好好享受人生,選擇自己真正喜愛的興趣。"
於是開始有各種不同的方式來告訴你如何達到這樣的狀態,比如要你現在開始減少花費支出,減少透支,多買資產,提早投資...等等。期待到達了一個財富自由的資產數字,接下來人生就圓滿了。
別誤解了,我沒有反對你減少開銷,也沒有反對你要提早去做投資,我針對的是倡導這種「財富自由」所帶來的生活型態,並沒有讓我覺得很誘人,甚至許多人為了讓自己可以所謂的「提早退休」,他寧可花個十幾甚至二十年去做著自己不擅長與討厭的事情,只為了之後可以得到所謂的「財富自由」。
這種財富自由的論調,在於你的金錢來源來自於某個有價證券,或是房地產,某個可以產生利息的「商品」,期待你累積夠多這樣的資產過後就等著這個發薪水機器來維持你的生活開銷。諸如你分到的股息,你買房收到的房租,你買賣有價證券得到的資本利得,都是你的金錢來源。
然而對於你「這個人」本身是否可以產生出價值,卻不是最重視的部分,因為如果還要透過你「本人」來產生出價值或是金錢,那就代表著你還要工作,而這又回到了大家都不想要回去過著需要工作的生活,最想要達到的就是不工作又有東西會噴錢出來讓你過生活做你想做的事情。
這種生活型態的思維還有個很明顯的特徵,就是你達到財富自由的「前後」的生活型態是很不一樣的。在達到之前,你人生最重要的目的是得到財富自由,而得到了財富自由之後,你才是真正開始過你想過的人生。
當然,你會說實際執行起來不會這麼地極端,但重點不在於你很不極端地讓自己在財富自由前時,仍然會安排自己的旅遊休假的調劑,重點在於你對於你當下生活的一種思維與策略選擇,那就是:「我必須在達到財富自由之前很擅長地去做我不想做的事情。」
講到這邊,估計務實主義的你會心存疑問,認為這不是講幹話嗎?如果大家隨時都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誰還要苦哈哈地去加班呢?就是因為現實生活很殘酷,大家才得做著自己不愛的事情忍受這一些阿。
是的,這是完全合理的質疑,基本上我也非常認同人生應該要在務實的基礎下去追求更高層次的心靈需求,但是這邊必須要了解的是,所謂做「想做的事情」不單單只是發懶休息玩樂做點興趣而已。再者當你體認到金錢超過一定數量之後,它帶給你的快樂滿足感會開始遞減很快的時候,你就會知道所謂「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其實是更加深刻的一件事情,雖然最後每個人對於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實際作為會不盡相同。
也因為這樣的思維,所謂「財務自由」的思維就不是絕對至高無上的目標了,我更推薦的一種思維則是:「無論我現在是有錢還是沒錢,基本上我都是在做思維與價值觀相同的事情,我都是在做我真正想做的事情。」
當你的思維有這樣的轉變,你會發現你對於人生思維的決策會開始改變,投資的策略也會改變,也將開始過起和其他人不同的生活。
[所謂投資自己其實就是一種自我提升]
我很喜歡投資自己的這個概念,原因不只在於自我成長上面的心靈富足,而是這種投資方式是我認為很有財務爆發的潛力。
每個人投資都有自己的偏好,無論你是透過買賣股票,做期貨選擇權交易,外匯交易,自動交易,交易加密虛擬貨幣等等,每種方式都有機會讓你帶來財富。當然這中間的資產商品價值的轉換與避險等等的概念可以說得很複雜,中間牽扯到各種量化交易的技術,可能還得回去複習微積分以及機率論等等知識,一般人是不會有這種美國時間再去研究的。
但是你可以用一個過度簡化版的公式來理解到底我們投資想幹嘛。基本上就是我們把現金先轉換成「某個不是現金形式的東西」,最後這個「某個不是現金形式的東西」再轉換回來成現金時,現金會變多。
比如說你花了一百元買了一張「暫時不是現金形式」的股票,之後你賣掉之後他變成兩百,你就賺錢,這就是許多人在打的如意算盤。而當你開始進入這個遊戲的時候,就會有更多深入的理論出現,諸如價值投資,高頻交易,量化交易...等等,都是某種價值轉換的過程。
是的,就是價值,說到底你在幹的就是先把金錢轉換成某種價值,最後這個價值再轉換成金錢的時候現金會變多,那就是個好的交易,而「自我提升」其實就是這樣的一個概念。
無論你是健身,學樂器,學習各種知識與技能,提升各種硬價值屬性,當你花金錢花時間投資自己去轉換這些價值在你的身體裡面時,你就已經開始啟動這起交易了。而這種價值這個有趣的點是,你很難去量化它未來可以變現的潛力。
這也是一種你對自己到底有多少信心的態度,你深信著當你把金錢轉換成這種內化在自己身體裡面的知識與價值,最後再提供這個內化的價值給這個世界之後,它可以轉換成更多的金錢,而且是更爆量的金錢,同時間還讓你過著「你真正想過的生活」。
簡單來說,當沒錢的時候,我的投資偏好就會拼命想把金錢轉換成某種熱情,技能與生活經驗的價值形式,這種價值未來在變現的未知與爆發力就會很高,而這就是我在沒有龐大資本以前時的一種投資偏好。
[創造價值以及了解金錢運作原理]
當然,上述的自我提升的投資自己,只完成了整個公式的一半...
--
更多內容請加入AB的異想世界黃金訂閱
https://abovelight.com/members-home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微積分 現實生活 在 讀書e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Its the language God talks" -- Richard Feynman
("微積分是上帝的語言”--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理查費曼)
今年二、三月疫情嚴重,很多人要在家工作時,我讀到1665年倫敦大瘟疫的時候,人在劍橋大學的牛頓被要求在家自主健康管理。就是他宅在家的這段時間,22歲的牛頓發展出早期微積分的數學基礎,真的是Work from home (在家工作)的典範啊!當時就很應景的選了這一本書。
現在中文版新出爐了。橫著寫的格式真的比較好讀,作者努力用輕鬆的方法寫作,舉很多現實生活中因著微積分才有的發明。譯者也很用心呈現這個用意。介紹這本科普書籍給有興趣的人。
***服用提醒: 這本書還是有一些數學公式,如果害怕就輕輕帶過,我覺得作者仔細寫是給想要深究的人,就算看不懂也不影響理解這個“上帝的語言”的奧妙。真的覺得迷失時,就回到目錄找有興趣的篇幅讀。再怎麼用力也不要犧牲閱讀的樂趣喔!
我三月時的讀書心得在這裡👇👇👇
https://dushuyizhi.net/infinite-powers-無限的力量-微積分如何揭露宇宙的奧秘/
#InfinitePowers #calculus #微積分 #無限的力量
微積分 現實生活 在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及電子研究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張懋中校長出書了——『同行致遠』!——新書發表會4/28下午2:30—4:30在台北六福皇宫3F集賢英武閣
書名:『同行致遠』
∞∞∞ 內容簡介 ∞∞∞
*If you want to go fast, go alone. If you want to go far, go together.
台、清、交台灣國產博士,
勇闖美國工業界18年,
奮鬥美國學術界擔任UCLA教授、系主任18年。
回台灣打造「偉大大學」是他肩頭的使命,
他要與年輕人一起,為年輕人自己、為台灣開創有希望的未來。
因為他相信──同行致遠*
台灣需要頂尖大學?一流大學?排行榜大學?其實,莘莘學子更需要「偉大大學」!
本書作者張懋中校長,在闡述「偉大大學」的想法之前,敘述了他的學思歷程。特別是他在洛克威爾實驗室時期,兩所美國世界知名大學想延攬他,第一次卻因為他的台灣博士學位而不了了之,第二次是UCLA工學院院長法蘭克.瓦贊教授(Frank Wazzan)來電詢問他的意願。基於前次經驗,當時張校長直截了當告訴對方,自己是台灣畢業的博士,沒想到對方問:「What’s wrong with Taiwan?」台灣有錯嗎?張校長一時語塞,直覺回答:「Nothing wrong with Taiwan!」台灣沒有錯,我們不應該妄自菲薄!由此開啟進入學術與教育界的契機。
擔任交大校長後,他發現儘管台灣的學生有許多優點,但教育長期「只學答、不學問」,把學生塑造成考試機器,不注重思辨與提出問題的能力,而產官學研各界都擔憂年輕人的競爭力,想橫向移植先進國家的教育制度,卻未討論清楚高等教育的本質和精神,改革流於皮毛。在台灣動輒會說「這個東西做不出來」,相較於美國,只要有技術、有規劃、有決心,沒有什麼是做不出來的自信,台灣,似乎出了些問題!
唯有改變觀念,才能找到正確的做法。張校長認為大學的本質是「人」,要教育出下一代的先驅者、領導者,與其爭論何謂「一流大學」、拚大學排行榜,更重要的是打造「偉大大學」。大學是一生命共同體,為真理、為年輕人、為國家和世界的未來,它因此而偉大!
「偉大大學」要能夠──
辨識(identify)人才:發現學生的潛能、適性與熱情
挑戰(challenge)人才:給予挑戰,激發提升自我的能力
培養(prepare)人才:提供辨識與挑戰的環境,使學生成為未來世界的先驅與領導者。
在邁向偉大大學時,ACT(行動力)不可或缺──
A是主動式教育(Active Education、Active Placement):由教學方法出發,主動式教育著重學生與老師的互動式身教、以引導討論為核心的教育方法。
C是跨領域(Cross-Disciplinary):科系與人才的跨界合作,提升團隊的研究能量;T除了個人與團隊的努力外,則是推動大學信託化(Trusty):讓高等教育的經營更開放、自由。
張校長很喜歡一句非洲古諺:「If you want to go fast, go alone. If you want to go far, go together.」(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台灣的確面臨許多難題,但不要將挑戰視為壞事,沒有挑戰、沒有腦力激盪,就很難有真正的創新和創意。以「飲水思源」(交大校訓),再加上「同行致遠」的精神,一定能讓台灣有全面性的進步。
∞∞∞ 目錄 ∞∞∞
推薦序
作者序
第一章:我是made in Taiwan
1-1南投竹山悠閒童年
1-2有大學風範的台中一中
1-3台大物理系的「鐵血」實驗教育
1-4跨界清交,從本土創造普世價值
1-5去去去,去美國……然後呢?
1-6 台灣有錯嗎?
1-7去國三十六年,我欠台灣
第二章:台灣沒有錯嗎?
2-1大學生成大人了沒?
2-2創新,從問好問題開始!
2-3給學生自由去發掘熱情
2-4選修?必修?跨領域學習的優勢
2-5拋開小確幸,用驚嘆號顛覆世界!
第三章:邁向偉大大學
3-1頂尖?一流?我心目中的「偉大大學」
3-2辨識人才
3-3挑戰人才與培養人才
3-4培養能力之一:批判性思考
3-5培養能力之二:面對世界的開放性
3-6培養能力之三:創造性思維
3-7培養能力之四:掌握系統性工具
3-8開業典禮,開啟終身學習的旅程
第四章:飲水思源,同行致遠
4-1互動式身教,當我們同在一起
4-2產學合一?學用合一?
4-3大學分類,重現各校系特色
4-4因特色而偉大,國立大學應「信託化」辦學
4-5合作,同行致遠
第五章 校長給問嗎?
──與張懋中校長的Q&A時間
Q1:何謂「大學精神」?「大學精神」的意義又是什麼?
Q2:問題有分好壞嗎?好的問題、壞的問題有什麼特徵?
Q3:很多同學的目標是拚好成績,畢業後到大公司上班,賺到養家活口的錢,對未來的規劃很世俗,和校長的的理想有出入。怎樣的教學能夠育成未來的領導者?甚至是成為一名夠格的「工具人」?
Q4:只要會加減乘除就能應付生活,為什麼我們還要學微積分?
Q5:當校長談到研究與大學精神時,都展現出非比尋常的熱情。但在現實生活中,要找到自己有興趣的事情都不容易了,如何發掘人生的熱情呢?
Q6:校長提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感覺像飛一樣,但是有時候我明明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卻覺得諸事不順、非常痛苦,要怎麼辦?
Q7:在我的大學生活中,大部分的同學都以成績為重,沒有多談自己人生的熱情,難道「有熱情」是怪咖的特質?
Q8:熱情不一定是在課堂上,也很可能是在教室外面,但課業壓力常常讓我們學生沒辦法放膽探索,校長是否覺得現在上課時間太長?
Q9:校長的朋友都是怎麼樣的人呢?學生時代做過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Q10:近年來社會結構變遷,年輕人身處不利的地位,高學歷高失業率、低所得高工時,以及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均,借學貸念書,卻一出社會就背債,能夠無債一身輕的日子遙遙無期。每次遇到這些問題,我就覺得自己是被利用的「工具人」,剛出社會就對社會絕望,這該怎麼辦才好?
Q11:校長如何看待現在職場普遍低薪的問題?
Q12:校長在其他場合曾提到「覺得自己欠台灣」,為什麼這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