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東京奧運,號稱是「性別平等」奧運,你知道為什麼呢?
這得從歷史來看。
前天我去參觀「探索明天:運動中的女性」展覽,看到一百年來女性在運動上的推進,相當感動。
#54年前女性仍被禁止參與馬拉松
Kathrine Switzer是一位熱愛跑步的女性,雖然她的教練堅持女性無法完成馬拉松,但她仍努力訓練並代表俱樂部報名1967年的波士頓馬拉松。
Switzer以原本貫用的中性縮寫註冊成功、取得參賽資格,進行賽事。但跑到一半時,被賽事人員發現她是女性,試圖阻礙她、要將她趕出比賽,但Switzer仍堅持跑完全程(你可以想像那畫面嗎?)
當時波士頓田徑協會主任對此表示:
「女人不能參加馬拉松比賽,因為規則禁止這樣做。我們不遵守規則,社會將陷入混亂。…..如果那個女孩是我的女兒,我會打她。」
這次賽事後,勇敢的Switzer和其他女選手努力與田徑協會溝通,希望開放女性參與的機會。
在她們的努力下,五年後,波士頓馬拉松終於開放讓女性跑者正式參賽,而且,連之前努力要把Switzer趕出比賽的賽事人員也幫助推動女性參賽!
#奧運的性別平等推進
其實不只是田徑,許多現在大家習以為常、女性能自由參與的 #運動空間,都是這樣一步步辛苦爭取而來,並非從天而降。奧運中的女性,當然也經歷了這樣的過程:
1896年 首屆奧運有女性運動員,但無參賽權。
1900年 女性取得少部分奧運項目的參賽權。
1928年 奧運首度開放女性參與田徑項目。
1981年 國際奧運組織首次出現女性委員。
1991年 奧委會制定的新規章,所有新增加的項目必須男、女選手都可參與。
1997年 國際奧會首位副主席由女性擔任。
2012年 首次所有奧運參賽國皆有女性參與。
2014年 國際奧會改革議程中,將性別平等列為重要議題,將參賽選手男女性別比各佔50%列為目標。
2020年 首屆「性別平等」的奧運。
東京東奧在性別平權上的突破包含:
🏅女性運動員達48.8%,為歷屆奧運最高。
🏅增加9個男女混合項目,總數提升到18個。
🏅獨木舟、賽艇、射擊、柔道、帆船、舉重項目,首次實現男子及女子項目一致。
🏅首次開幕式上鼓勵各代表隊任命各一名女性及男性擔任掌旗官(以往旗手一位且多為男性)。
🏅規定每個代表隊運動員至少有一位女性及一位男性運動員(過去曾有部分代表隊禁止女性參加)。
🏅在《奧林匹克憲章》中通過納入禁止性傾向歧視。
🏅為歷屆奧運中最多出櫃LGBTI+選手(據Outsports統計共168位)。
本次東奧開始前,國際奧會便宣示:
「不分性別、年齡或體育技能的高低,都能參與體育活動,作為奧運的領導者,國際奧會正不斷採取行動促進性別平等。」
#台灣男女選手都傑出
#台灣女性選手超亮眼
台灣過去歷屆奧運共得到24面奧運獎牌,其中女性共獲15面(4金、4銀、7銅),佔62.5%。
本次東奧,台灣68位參賽選手中有35位女性,人數超過一半。
台灣獲得的12面獎牌中,女性獲得6.5面(1金、1銀、4.5銅,銅牌包含混雙),可見不分性別,台灣選手表現皆相當傑出,和東奧設定的標準比,台灣女性選手的表現,又更為突出!
#從基層開始支持更多女性進入運動領域
奧運是一個重要的指標,但 #體育深耕 不能只停留在奧運,更要從小且從基礎做起。
我在立法院內多次對此質詢及提出預算案,便是希望能從基層體育開始,在學校教育、全民運動到選手培訓等面向,打造更加友善、更加平等、不受暴力傷害的運動環境。(歡迎參考:https://bit.ly/2XIX7v5 , https://bit.ly/3qk4cec , https://bit.ly/3D1BfLB , https://bit.ly/2N6a8Kf , https://bit.ly/2W7r3As , https://bit.ly/3D34ihN , https://bit.ly/3szL3rb )
只有每個孩子不分性別,都愛運動,都能擁有平等的機會以及支持來發展,台灣的體育潛能才是真正發揮!
#遺憾與歧視仍然有
#改革和突破要繼續
這些年來,台灣體壇和奧運在性別平等上都有進展,我們很開心看到許多女性自在發揮運動專長,不再需要像過去許多女性選手,必須刻意隱藏自己的女性身分。
但,性別平等這條路上,仍有許多需要努力的空間。像本次東奧籌備及舉辦期間便發生許多重要的性別事件:
🔎東京奧運主席因發表歧視女性言論,在輿論批評下辭職,改由前奧運選手橋本聖子接手,東京奧組委因而檢討將朝增加女性參與決策的方向邁進。
🔎美國體操隊核心運動員Simone Biles在比賽期間察覺需要先處理自己的身心狀態,所以在決賽前決定退出比賽。
她的決定和說明,促使大家更加重視心理健康議題,以及體育領域的性侵害、性騷擾問題及 #MeToo 運動。(2017年美國體操隊爆出史上最嚴重的性侵案,上百位選手站出來指證遭隊醫性侵,Biles是其中一位長期受害者,也是唯一一位現在仍繼續參與國際賽事的倖存者。)
🔎為了抵制體操界性化女性的現象,德國體操隊選擇穿著覆蓋大腿的長褲型緊身衣上場。
🔎韓國射箭選手安山(An San),只因為剪短髮、就讀女子大學,便遭許多韓國網友列為「女性主義者」及「仇男」,並被嚴重攻擊。
⠀
以上列出的,只是有被報導的部分事件。
在台灣,我們偶爾還是會看到針對女性是否賞心悅目、男性運動員是否能有陰柔動作等各種爭論;也還是有女性運動員遭遇性騷擾等事件、從小訓練期間遭受性侵害的事件;各種數據也顯示女性在基層參與運動的比例仍然較低。
這些現象都提醒著,我們不能只停留在當下,前方還有更多的路要大步邁進。
就像勇敢「破壞社會秩序」報名參賽的女選手Kathrine Switzer在跑道上被驅趕的50年後,再度參與波士頓馬拉松時所說的:
「看看過去50年我們做的改變,未來的50年,我們肯定會做得更好!」
下一屆2024巴黎奧運的Logo已經揭曉,法國作為主辦國,決定用一張女性臉龐,向女性運動員致意,並呼應1900年的巴黎奧運,就是首度開放女性參賽的奧運!
曾經是大學田徑校隊的我,親身體會過運動帶給我的許多挑戰、成長與快樂。期待三年後的巴黎奧運,以及未來台灣基層的各種運動場域,都能看到更多人,從小到大,不分性別,在運動場上自在翱翔,揮灑汗水,為更好的自我而突破。
也提醒大家,帕運會緊接著將在8月24日開幕,歡迎大家和我一起關注,繼續為台灣選手加油!
最後,一定要向大家推薦我去看的這個「探索明天:運動中的女性」展覽,花半小時到一小時的時間,去了解與感受女性參與運動的突破過程。
讓我們一起努力,讓台灣的體育發展更加平等、友善與茁壯!
【探索明天:運動中的女性】
展期:2021/08/05-12/12,09:00-18:00
地點:國立中正紀念堂中央通廊
費用:免費
主辦單位:中正紀念堂 Chiang Kai-shek Memorial Hall管理處、臺灣國家婦女館、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
德國時間縮寫 在 敏迪選讀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奧運難民隊 #一群化絕望為希望的運動員
經過一個賽事轉播看好看滿的周末,突然很感謝日本堅持舉辦這場奧運,因為現在實在是太需要運動賽事的正面力量了!每個振奮人心的回擊、每個十年一劍的雕琢、每個化險為夷的淚水。這些運動員不管有沒有奪牌,都很感謝他們為我們帶來這麼精采的比賽。
不過有一群運動員,他們訓練場地很克難,到了比賽賽場,他們也沒有「國內民眾」加油打氣。因為他們不屬於任何一國。今天就來介紹奧運難民代表隊,一群化絕望為希望的運動員。
如果你有看開幕,可能會對第二支隊伍感到好奇。他們排在奧運創始國希臘之後,舉的旗幟是奧運會旗,隊服中規中矩,好像沒有單一國家的特色。隊伍裡什麼人種都有,看起來不像是同一個國家來的。沒錯,他們就是成軍第二年的奧運難民代表隊(Refugee Olympic Team,但官方縮寫為EOR)。
#來自肯亞的馬拉松選手催生了難民隊
一切要從一位女性開始講起:「#媞格拉媽媽」(Mama Tegla)。這位出身於肯亞、三屆世界半程馬拉松冠軍得主,在退休後開始投身於運動推廣和慈善。她的家鄉飽受戰火,孩子沒有良好的教育環境。(她小時候每天得跑上十公里往返學校。)
她在2012年(或更早),向即將擔任國際奧委會IOC新任主席的巴赫(Thomas Bach),展示了這些受到戰火摧殘的戰爭地區,以及難民營的照片。當時巴赫跟她說:
「媞格拉,我希望在某個時候,這些流離失所的孩子能夠意識到,在這個世界,他們和其他孩子沒有不同。」
("Tegla, I would love at some point that these kids who have been displaced can realise that, in this world, they are like any other kids")
隔年,巴赫順利成為IOC主席,他到肯亞拜訪了聯合國難民署的官員,也拜訪了媞格拉所在的卡庫馬難民營(Kakuma camp)運動員訓練中心。他說服了肯亞的官員,讓這些難民得以到更好的地方受訓,並參加里約奧運。因為原本,肯亞政府是不准難民離開難民營的。
巴赫最終完成了對媞格拉的承諾。2016年里約奧運,難民代表隊正式成立。
#從10個人變成29人
#從非洲到拉丁美洲
難民隊的運動員是怎麼選的呢?國際奧委會有個難民運動員奧林匹克獎學金計劃,他們從計畫中的運動員,選出代表參加奧運。選拔的標準也是頗複雜。首先當然要先看你符不符合聯合國難民署(UNHCR)的難民身分,接著就看你的運動表現。另外也會在競賽項目、性別和所屬地區的平衡代表性當中作取捨。(可能是盡量要多元,要不然大多都是非洲或馬拉松也不太對?)
這些運動員本身來自世界各國,並在現在所在的「東道國」生活和訓練。例如一位阿富汗自行車車手Masomah Ali Zada,之前就是在瑞士的世界自行車中心進行受訓。里約奧運時,難民代表隊才10人。奧運結束後,雖然難民隊一牌未得,但這些選手積極拚戰的表現已經博得喝采。
巴赫說:
「這十位運動員向世界各地的數百萬難民傳遞了希望和包容的信息。並用他們的精神和力量鼓舞了全世界。」
於是在里約奧運結束後,IOC又接續成立了「奧林匹克難民基金會」(Olympic Refuge Foundation),希望提供更多獎學金,給更多需要幫助的青年體育好手們。
經過2016年的成功,今年東京奧運,難民代表隊從10人,增加到29人,是上一屆的三倍之多。他們分別來自13個國家,包含戰火連年的阿富汗、敘利亞、伊拉克;以及一樣飽受內戰或恐怖分子威脅的剛果民主共和國、南蘇丹;還有被稱作「非洲北韓」的厄利垂亞,以及「窮到只剩下石油」的委內瑞拉。
他們有人從南蘇丹逃亡到肯亞,有人從剛果流亡到巴西,有人從伊朗逃亡到德國。有些運動員在原本的國家就有參加奧運,但後來受不了國內的壓迫,或是戰火燒到家中,還是決定要逃離原本的國家,追求更好的生活或訓練。就在昨天,難民隊的伊朗跆拳道選手Kimia Alizadeh,踢進了女子57公斤級跆拳道銅牌戰,很可惜最後以第四名作收,但已經是難民隊離獎牌最近的時刻了。
最後放上這屆難民隊的名單,
大家在看台灣隊比賽之餘,
也可以多多為這些難民們加油。
然後我也在今天的網站上放了兩個短片,
是難民署和IOC為難民隊製作的,
有夠感人和熱血沸騰。
歡迎大家到網站上看
https://www.mindiworldnews.com/20210726-2/
2020年東京奧運會難民奧運代表隊
Abdullah Sediqi
來自阿富汗,現居比利時,跆拳道(68公斤)
Ahmad Alikaj
來自敘利亞,現居德國,柔道(混合隊)
Ahmad Badreddin Wais
來自敘利亞,現居瑞士,騎自行車(計時賽)
Aker Al Obaidi
來自伊拉克,現居奧地利,摔跤(67 公斤)
Alaa Maso
來自敘利亞,現居德國,游泳(自由泳 50m)
Anjelina Nadai Lohalith
來自南蘇丹,現居住在肯尼亞,田徑 (1500m)
Aram Mahmoud
來自敘利亞,現居荷蘭,羽毛球(單打)
Cyrille Fagat Tchatchet II
來自喀麥隆,現居英國,舉重(96公斤)
Dina Pouryounes Langeroudi
來自伊朗,現居荷蘭,跆拳道(49公斤)
Dorian Keletela
來自剛果,現居葡萄牙,田徑 (100m)
Eldric Sella Rodriguez
來自委內瑞拉,現居千里達及托巴哥 ,拳擊(75公斤)
Hamoon Derafshipour
來自伊朗,現居加拿大,空手道(67公斤)
Jamal Abdelmaji Eisa Mohammed
來自蘇丹,現居以色列,田徑 (1500m)
James Nyang Chiengjiek
來自南蘇丹,現居肯亞,田徑(400m)
Javad Mahjoub
來自伊朗,現居加拿大,柔道(混合隊)
Kimia Alizadeh
來自伊朗,現居德國,跆拳道(57公斤)
Luna Solomon
來自厄利垂亞,現居瑞士,射擊(空氣槍10m)
Masomah Ali Zada
來自阿富汗,現居法國,騎自行車(計時賽)
Muna Dahouk
來自敘利亞,現居荷蘭,柔道(混合隊)
Nigara Shaheen
來自阿富汗,現居俄羅斯,柔道(混合隊)
Paulo Amotun Lokoro
來自南蘇丹,現居住在肯亞,田徑(1500m)
Popole Misenga
來自剛果民主共和國,現居巴西,柔道(57公斤、混合隊)
Rose Nathike Likonyen
來自南蘇丹,現居肯亞,田徑(800m)
Saeid Fazloula
來自伊朗,現居德國,獨木舟(500m)
Sanda Aldass
來自敘利亞,現居荷蘭,柔道(57公斤)
Tachlowini Gabriyesos
來自厄利垂亞,現居以色列,田徑(馬拉松)
Wael Shueb
來自敘利亞,住在德國,空手道
Wessam Salamana
來自敘利亞,住在德國,拳擊(57公斤)
Yusra Mardini
來自敘利亞,現居德國,游泳(100 米蝶泳和自由泳)
開幕時很多國家都不認識?
那你可能需要國際觀察曆
開賣日期和方案還沒正式公佈
https://bit.ly/3yRggs6
填寫前測問卷,第一時間收到開賣通知,還可以享優惠價喔!
德國時間縮寫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景氣持續熱絡 美台復談TIFA
時序進入下半年,市場對於通膨的爭論不休,有人認為低估通膨,代表人物安聯首席經濟顧問埃里安(Mohamed El-Erian),有人認為通膨上升是暫時性影響,代表人物聯準會主席包威爾,如新冠疫情緩解、供應鏈瓶頸消除,則通膨僅是暫時性攀升,明年有機會朝聯準會長期目標回落(附註1)。通膨的問題有兩點,第一、短期因素是否會變成長期因素,促使市場預期通膨變得不穩固,第二、就業市場是否回升到足以讓聯準會討論升息。即使我們認同包威爾的說法,這些問題都還要時間來驗證,但我們所能掌握的大原則,是即使開始縮減QE規模或升息,歐美央行政策都還是屬於寬鬆政策(accommodative stance of monetary policy),景氣都還是屬於復甦階段(附註2),若有黑天鵝事件造成股市的動盪,通常金融市場會產生金融緊縮,但到目前為止都沒有發生這種現象。撇除通膨的問題,接下來7月有幾點觀察事項,如7月初歐美將會公佈採購經理人指標,7月中美國企業將公佈財報,除此之外,美台將重啟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因此,相關產業變化也是市場關注的焦點。
歐美企業信心調查結果經濟維持熱絡
美國製造業供應鏈管理協會(Institute for Supply Management,簡稱ISM)公佈全美採購經理人指標(Purchasing Managers'Index,簡稱PMI),該協會每次的調查達400家以上的採購經理人,對於新訂單、生產、供應商交貨、就業、存貨等10項問題的看法,指標在50以上的製造業景氣屬於擴張期,若滑落到50以下則屬於收縮期,如圖1所示。而6月PMI指標為60.6,前期為61.2,若以PMI分項因子來看,10個構成項目因子當中,有3項指標走低,整體分析,市場需求強勁,新訂單、新出口訂單與生產維持擴張,雖然供應商交貨速度有改善,但市場原物料、勞動市場仍還是短缺,造成價格指標連續13個月上升,如表1所示。
歐元區經濟以德國為首,而德國IFO經濟研究機構(IFO是Information and Forschung的縮寫)每個月公佈商業氣候指數(IFO Business Climate Index),每次調查涵蓋範圍相當廣泛包括製造業、零售業與建築行業等,且企業家數達7000家以上,調查當前與未來6個月經濟情勢的看法,每個月約在25日左右公佈調查結果,而受到經濟逐漸重啟效應,6月指數從99.2上升至101.8,顯示企業對於未來前景看好,如圖2所示。
若美台簽署TIFA有利於台灣OO產業出口
自2017年美國總統川普上台後,美國對全球戰略發生改變,美中關係由「戰略合作」轉向變成「戰略競爭」,並且發動美中貿易戰,原本市場預期台灣是這場美中貿易戰的受害者,但受益於美國的轉單與大陸強化對台灣半導體的下單,使台灣在這場美中貿易戰中反而是受益的,即使2020年全球受新冠疫情影響,中國GDP僅成長2.3%、美國GDP甚至負成長3.5%,2020年台灣出口值3,452億美元,其中對中國(含香港)出口1,514億美元,占比44.0%、成長14.6%,對美國出口506億美元,占比14.7%、成長9.3%,使2020年在新冠疫情期間,台灣GDP還是成長3.1%。如圖3、4所示。
以2020年台灣對美國出口505.5億美元分析,與貿易戰前2017年比較成長37.5%,其中電子相關(即機械及電機設備項目)金額約292.5億美元,占比約57.8%,與2017年比較成長59.7%、對美出口前六大傳統產業商品金額約176.8億美元,占比約35%,與2017年比較成長12.1%,如圖5所示。由於美中由「戰略合作」轉向變成「戰略競爭」,未來美國對於電子相關商品的安全性需求增加,如2020年台灣對美國「交換器與路由器」出口較2017年成長195%,加上美台將重啟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台灣企業將陸續回台投資,2020年台灣資本形成較2017年成長20%,來到4.52兆台幣,創下歷史新高。
一旦美台簽署TIFA,雖然電子相關產業受資訊科技協定(ITA)影響關稅趨於零,但由於未來美國對安全性產品需求增加,勢必持續會有轉單的效應,而TIFA對於台灣產業影響較大,如台灣對美國出口相關傳統產業前三大產品。
附註:
有關物價評論可參考「通膨攀升,聯準會為什麼不會「緊」張」一文。
有關復甦階段可參考「經濟循環與股市之關連」一文。
前次介紹的電動車與生技相關題材ETF表現很好,本期將介紹美國大型成長股ETF,該ETF挑選的成份股都是市場中大型企業,且基本面良好的個股。
後續文章,請點入:
https://pse.is/3hhkb3
培養你的全球經濟觀點與ETF養錢術$299。
一天不到10元,每周讓你了解全球重要經濟議題,運用ETF,增加你的財富。
德國時間縮寫 在 节省时间的打字!德国人聊天都用什么缩写?方便并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