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猶太系列〉
標題:電影《北非諜影》沒有演的猶太難民
最近澳媒揭發的共諜案在全世界鬧得沸沸揚揚,適逢台灣大選前夕,愈發引起關注.
說到間諜,二戰期間,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加曾是著名的情報交換中心,國際間諜往來活躍,好萊塢經典名片《北非諜影》(原片名:Casablanca)即以二戰時的卡薩布蘭加為場景,描述在戰時納粹壓迫下,所發生的一段淒美愛情故事.
《北非諜影》於1942年11月26日在紐約首映,得到極大迴響,更是史上不朽的經典電影之一,全片雖在好萊塢攝影棚拍攝,卻讓卡薩布蘭加成了遊客來摩洛哥必造訪的城市之一,甚至創造一個新的景點:Rick's Cafe.
一提到《北非諜影》,Ingrid Bergman的優雅美麗與Humphrey Bogart帥氣迷人身影隨即浮上眾人腦海,然而這部片訴說的,從來不只是愛情.
網路上已有許多關於《北非諜影》的相關介紹,跟電影不熟且在沙漠沒電影可看的阿任不願越俎代庖地寫啥影評,倒是想跟大夥兒分享這部電影沒有明確演出來,但其實是藏在故事背後很關鍵的一些歷史因素,例如二戰期間,逃到卡薩布蘭加的歐洲裔猶太難民.
對!就是猶太難民!逃離納粹魔掌的歐洲裔猶太難民!
電影沒有演到,但這段歷史其實很重要!
二次大戰時,卡薩布蘭加是個著名的情報中心,往來人物極為複雜多元,國際間諜在此遊走,然而在《北非諜影》整部片裡,其實沒有哪個角色真的是間諜,將原片名《Casablanca》翻譯成《北非諜影》,多少有些過譯,卻也呈現出二戰時的詭譎氛圍,本片雖以俊男美女及浪漫愛情故事而深植人心,然而此片之為不朽經典,更在於呈現二戰時的特殊歷史背景,片裡,各路人馬匯聚在Rick's Café,納粹黨徒、義大利人、維琪法國官員以及尋找前往自由世界的歐洲難民.男主角Rick 手上擁有兩張可以在納粹占領區自由通行,以前往中立國葡萄牙的通行證,更是當時許多逃難者苦尋不著的至寶.
電影雖膾炙人口,我們對二戰時的卡薩布蘭加所知甚少,對當時逃難來此的歐洲猶太人處境更是一無所知.
2017年,Meredith Hindley出版« Destination Casablanca : Espionnage et Combat pour l’Afrique du Nord pendant la Seconde Guerre mondiale »,剛好補足了這塊史料上的空白.該書描述在二次大戰時,在法國維琪政府統治下,許多猶太難民如何藉由卡薩布蘭加這個海港城市,逃往自由世界,並獲得摩洛哥當地猶太人諸多協助.
二戰時的卡薩布蘭加,是非洲面臨大西洋最大的港口,1940年,德軍佔領巴黎,法國政府投降,成立維琪政權(1940-1944),卡薩布蘭加因其地理位置,成為難民轉運站,與里斯本一同成為難民前往北美、南美與加勒比海地區的出發點.
然而難民需要移民、出境和過境等等的簽證,是由不同政府發放,獲得所需簽證,困難重重,因此許多難民因苦等不到簽證,被困在卡薩布蘭加長達數個月甚至數年之久.
當時逃來卡薩布蘭加的歐洲難民絕大多數都是猶太人,卡薩布蘭加原本就有猶太區與摩洛哥猶太人,是而卡薩布蘭加的摩洛哥猶太人出錢出力,群起幫助這些歐洲來的猶太難民,協助他們尋找住所,突破法國官僚主義造成的重重難關,讓這些猶太難民可以暫時安頓,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摩洛哥猶太裔的知名人權女律師Hélène Cazès-Bénatar.
長期以來,卡薩布蘭加的猶太人不能住在歐洲區,規定只能住在貧窮破敗的猶太區(mellah),逃來卡薩布蘭卡的歐洲猶太人同樣必須遵守外國公民相關規定,然而這卻很可能讓他們暴露身分,因而被逮捕、拘留。
歐洲猶太人的營地生活條件不佳,糧食不足,被關在鐵絲網內,不時還會遭受警衛人員羞辱.
法國維琪政權完全是德國納粹魁儡,愈來愈明顯地與德國納粹進行合作,意圖開發非洲自然資源,包括建造從阿爾及利亞連貫到法屬西非的跨撒哈拉鐵路,將自然資源運到地中海港口,運送到法國與德國.
維琪政權愈來愈想在摩洛哥強推法國對待猶太人那套作法,摩洛哥蘇丹Sidi Mohammed(也就是摩洛哥獨立後的國王,穆罕默德五世)不認同維琪政權與猶太人相關的各項法令,在當時極為有限的條件下,盡力改善猶太人生活條件,然而維琪政權愈來愈朝德國納粹靠近,罔顧Sidi Mohammed試圖保護猶太人的努力,也讓民間營救猶太難民的工作遭受愈來愈多的困難,維琪官員甚至要求Hélène Cazès-Bénatar女士關閉猶太難民營,她便將組織換上自己的名字,以個人名義,持續經營.
幸好1942年的「火炬行動」(Operation Torch)結束了這一切,在美國將軍George S. Patton率領下,同盟軍順利登陸摩洛哥,卡薩布蘭加的猶太區隨即發生阿拉伯人與猶太人的血腥械鬥,美軍隨即介入,緩解緊張局勢.
《北非諜影》畫面唯美,故事感人,然而這部片之所以經典,同樣在於虛擬的電影反射出真實歷史與人的處境.
在Rick’s Café 發生的一幕相當經典,納粹少校一時興起,與同僚唱起德國軍歌Die Wacht am Rhein,在場的自由法國民主鬥士Victor Laszlo忍不住要樂隊演奏法國國歌馬賽進行曲,眾人慷慨高歌,納粹少校怒而下令關閉Rick’s Café.據說在這一幕裡,許多臨演的真實身分是難民,高唱馬賽曲時,帶著的是真實情感.
然而在真實世界發生的,原比電影殘酷,幸好德國戰敗,否則真不知逃到卡薩布蘭加的猶太難民將會遭受什麼樣的命運.
行文時,竟不自覺想起香港.
二戰期間,香港也曾各國間諜活躍,與里斯本及卡薩布蘭加並稱「三大諜都」,戰後,里斯本與卡薩布蘭加的國際情報功能消失,香港卻因其特殊政治與地緣位置,仍是國際情報樞紐.
而香港也曾收容無數逃離戰亂的難民.
愈是複雜詭譎而難解的世間事,愈是讓人無言.
相信香港終將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榮光之路.
天佑香港.
圖為《北非諜影》劇照.
影片為《北非諜影》裡,德軍納粹上校與法國自由戰士在Rick’s Café起衝突的場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i9QVFu47V4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萬的網紅亞次圓 _ Ylias,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戰車道包含了人生一切重要事物」----繼續高中神偷米卡 久違的少女與戰車、依然熱映中的劇場版 這部影片我們來聊聊製作精良的動畫,下一集來談談製作動畫的《白箱》。 喜歡的話歡迎訂閱一同討論! ------------------------------------ 使用音樂: 《ガールズ&パ...
德國軍歌 在 Kit Da Sketch - Kit Ma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若論藝術水平,《願榮光歸香港》其實非常一般,遠不如像《和你飛》、《自游Be water》等作品曲詞俱佳。但這些原創社運歌曲,或是改編自現成流行曲,或以流行曲式入歌,皆以抒情為主,且旋律複雜,未必適宜作為引發集體現場感的歌曲。而《願榮光歸香港》卻是僅有刻意擺脫流行曲風格,立心為了在抗爭現場合唱而作的原創歌曲,姿態上便更為激進,也更具政治性了,這才引起官方喉舌將其標籤為「港獨之歌」,並加以鞭撻。事實上,網民以「國歌」之名譽之,清楚說明了當下香港共同體內部的集體想像,已懸在建國想像的邊界上,遠遠超越諸如《獅子山下》、《海闊天空》這類「香港之歌」所代表的抽象文化認同,而是直接透過集體對抗、「革命」和「光復」表現出一份立國/復國想像。在電影《北非諜影》(Casablanca)裏,法國遺民曾以《馬賽進行曲》跟德國軍官的德國軍歌對唱,如今香港人不願聽《義勇軍進行曲》,便一直等待一首足以抗衡的歌曲,以代替無賴之氣略嫌太重的集體噓聲,終於《願榮光歸香港》誕生。)
德國軍歌 在 亞次圓 _ Ylias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戰車道包含了人生一切重要事物」----繼續高中神偷米卡
久違的少女與戰車、依然熱映中的劇場版
這部影片我們來聊聊製作精良的動畫,下一集來談談製作動畫的《白箱》。
喜歡的話歡迎訂閱一同討論!
------------------------------------
使用音樂:
《ガールズ&パンツァー》OP "DreamRiser"(Off vocal)
《ガールズ&パンツァー》OST插入曲 "M4シャーマン中戦車 A GO!GO!"
美國愛國曲:《共和國戰歌》
英國軍歌:《不列顛擲彈兵進行曲》
德國軍歌:《裝甲兵進行曲》
蘇聯抒情歌:《卡秋莎》
芬蘭小調:《Säkkijärven polkka》(搖滾魔改版)
------------------------------------
亞次圓之門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yv.dimension/
bilibili個人空間:http://space.bilibili.com/28795012/#!/index
-------------------------------------------------------
All videos on my channel are only used for commentary and research.Copyright Disclaimer Under Section 107 of the Copyright Act 1976, allowance is made for "fair use" for purposes such as criticism, comment, news reporting, teaching, scholarship, and research. Fair use is a use permitted by copyright statute that might otherwise be infringing. Non-profit, educational or personal use tips the balance in favor of fair 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