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近日德國電視廣播費調漲的爭議】
在德國每一戶每個月都需要繳交一筆17.5歐(約600台幣)的電視廣播費(Rundfunkbeitrag),即使你可能完全沒有使用這項服務、家裡根本沒電視、沒在聽德文廣播,仍然會在市政廳辦理入籍(Anmeldung)之後,帳單準時抵達你的入籍地址,偶爾沒有收到,之後也會追款而來,且遲繳或未繳的罰金會愈來越高。
從今年初開始就有調漲收費的討論,預計2021年1月起,每月從17.5歐漲到18.36歐,漲0.86歐似乎並沒有很多,但卻讓這項服務以及收費合理性,再次成為各聯邦政客的攻防議題(而且明年又要選舉惹)。
由於德國聯邦制的關係,這項影響全國收費的決議,必須由德國16個邦總理和邦議會都通過才行,目前在大部分邦都通過的情況下,薩克森-安哈爾特邦(Sachsen-Anhalt)否決了此項漲價議案,而今天公共廣播公司決定向位於卡爾斯魯爾的聯邦憲法法庭提出訴訟,看來這一件事還暫時無法告一段落。
--------------------------------------
這樣類似台灣公共電視台的服務,某方面而言,就像是對全民強制徵稅,提供經費並保持電視廣播營運的獨立性,不受商業廣告或政治的介入,歐洲或其他國家其實也有類似的規費。
我看了一下台灣公共電視的經費來源,是政府撥款、社會各單位捐款,以及公視自籌等項目組成,算了一下平均,台灣人大概每人每年只花在公視約40台幣*,而德國人每人每年約要100歐元*(3400台幣),尤其單人戶一個人一年就得繳超過7000台幣的廣電費,難怪許多人抱怨連連。
而且隨著數位時代來臨,媒體平台訂閱制越來越普及,大家的收視習慣早已經出現大變化,加上公眾對德國公共電視和廣播的製播水準、財政紀律等批評,著實讓這筆費用的徵收出現越來越多質疑聲浪,但我想以德國公務行政系統的龜速,要提出趕上新時代的新制度恐怕緣木求魚吧 哈哈
* 我是非常簡略地用台灣政府撥款公視9億台幣/2300萬人,和德國收費80億歐元/8000萬人大概抓一下比例,感受一下差異而已,請無需太計較XD
#我在德國看窗外的時間比看德國電視還多呢
#請欣賞我圖文不符地肉肉植物們
德國電費漲價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藻礁、空氣品質、深澳海洋生態,台灣其實有辦法三者兼顧!(10/09/2018 天下雜誌)
行政院長賴清德在10月5日赴立法院備詢時拋出新的政策方案,表示若觀塘天然氣接收站環評能通過且順利興建,那麼可以重新評估深澳燃煤電廠的興建。
這個「藻礁vs.空氣品質與深澳海洋生態」的二擇一方案,馬上引起環團的質疑。環團認為,這個非此即彼的對立方案是個錯誤的假設,其實天然氣接收站存在合理的替代方案。而經濟部與中油則堅持替代方案曠日費時,無法符合未來整體電源開發與調度之要求。
藻礁生態系統的珍稀與不可回復性,以及深澳電廠對空氣品質與海洋生態的衝擊,學術界與各界多有論述,筆者在此不贅述。筆者想要對目前公共論述補充的是,目前對替代方案的辯論,主要集中於技術性選項,例如考慮台北港作為天然氣接收站替代方案的可行性與所需時間。但台灣其實應該優先考慮工程技術性選項之外的替代方案:提高電價。在考慮這個方案之前,台灣不應在倉促間去二選一。
電價過低,無法反映空汙與破壞生態的成本
台灣電價偏低、無法反映能源生產與使用的外部成本(如空氣汙染、生態破壞等),是眾所皆知的事實。此一事實不僅被學術界、環保團體與公部門所肯認,即使是一般被認為主張低電價的工商業界,也多有重要企業界人士在公開場合主張台灣應適度調高電價。
調高電價以反映外部成本,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抑制電力需求成長、促進能源與產業轉型、提升台灣環境品質(尤其是眾所關切的空汙議題)的最根本辦法,它對經濟效率與環境品質的改善效果是全面性的,也馬上或隨時可以進行,不需受限於環評及各種技術性選項的時程。然而,它也是最少被考慮的選項。我們在近來觀塘案、深澳案的爭議當中可以看得很清楚,以經濟工具(價格)解決能源問題的可能性幾乎被台灣忘記了,或被刻意忽略了。
為何如此?其實大家也都明瞭,調高電價是政治上最不討喜的方案。通常只要幾位政治人物抨擊、或新聞媒體上民眾質疑的聲浪,就可以迅速打消任何調整電價的方案。久而久之,積非成是,它甚至不再成為大家心目中合理的政策選項之一了。
拉長時間慢慢來,缺電問題可以有解
但事情未必一定要演變至此。調整電價的確會影響民生與工商業成本,但我們可以早點做,拉長時程,將漲價的衝擊分散在例如10年或更長期之間,如此則每年的漲幅可以在控制在各界有餘裕調適的程度之內,同時對社會各界而言,也有明確的目標,可以長期有計劃地逐步推動節能減碳與產業轉型工作。
我們可以(也應該)形成政策共識,讓長期、逐步的調整電價成為基本政策,使得政治上的衝擊不需要僅由當期政府來承擔,而是未來每一任政府的責任。如此的長期政策,可以分散經濟、社會與政治層面的衝擊,以提高各界與政府接受價格工具的意願。
調整電價對經濟弱勢階層的衝擊,在生活支出佔比上會更高,這的確是需要嚴肅關切的議題,但這可以透過電價設計與所得重分配政策進行,可以在整體電價調整方案中配套提出。
若台灣願意從現在起引進長期逐步調整電價方案,我們在2025年將可以達到一定成效,無須陷入「藻礁vs.空氣品質與深澳海洋生態」的對立方案。反之,若我們不這麼推動,各類困難的抉擇將會在日後逐步增加,因為每一種發電方式都有其衝擊環境之途徑。而以台灣之地狹人稠、用電量年年增長的情況之下,即使我們今天可以用技術性替代方案保住藻礁或深澳灣,未來勢必有其他生態系或全民健康與生活品質被作為犧牲品。
讓台灣持續前行,不能什麼事都反對
台灣社會不可以凡事都反對:反對燃煤電廠、反對燃氣、反對核能、反對太陽能、反對風力發電、又反對漲電價;台灣社會更不容毫無節制地讓電力需求成長,然後期待以環境與他人犧牲為代價,去成全自己的用電方便。
什麼都反對、與毫不節制地期待永遠可以享用低電價,這樣的心態所造成的共同結局,勢必會發生弱弱相殘的結果,通常是最弱勢、最無發言權的社會群體與生態系,去承擔能源開發的負面衝擊。因為,電廠從來都不會設置在台北市中心的。
若我們仔細衡量各種方案在台灣的限制與過往推動的歷史,將會發現,調高電價是過去做得最少、也因此最有空間值得推動的措施。對此,台灣仍需要推估在不同電價情境下的用電需求量。但這不是太難的工作,可以馬上動手做(可能也早有研究機構進行類似工作),然後交付政治社會議程討論以形成共識。
筆者主張,在藻礁、空氣品質與深澳海洋生態之間,台灣社會可以三者兼顧,主要的前提是,我們可以接受電費費率每年逐步調整一定幅度。但即使是電費帳單(費率乘上用電度數),也不見得一定是一路往上漲,因為,價格引導人類行為與技術進展的先例,在人類歷史上不可勝數,我們值得好好記取並運用這個常識。
後記:本文原稿寄出後,10月8日下午,觀塘天然氣接收站環評案卻已迅速通過。誠如本文所表達的建議,我認為台灣社會應更周詳地考慮各種技術性、以及尤其是經濟性(價格)工具的替代方案。然而,觀塘環評案無論通過與否,調高電價都還是需要進行的工作,因為,若不用電價從需求面控制用電成長,台灣未來將面臨更多類似的衝突與抉擇。
本文作者:戴興盛 / 從東海岸出發專欄 -成長、工作、生活於花蓮,德國海德堡大學環境與資源經濟學博士,現任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主要關切與研究的問題 ,包括東台灣永續發展議題,以及社會與生態系統的整合治理。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164/article/7351
♡
德國電費漲價 在 謝立聖插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德國蛋黃區10坪房租10k,包網路水電。
●台灣我之前租大安區3坪套房9.5k,包水不包電和網路。
電費一度5.5元(每個月電費約2k)
約30年車庫改建的房間。
房東還一直喊著要漲價……
說甚麼隔壁街套房都租16k……
#矮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