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選日,誰將接任下任總理呢? 👀
柏林今天以幾週來難得的藍天白雲,迎接對德國未來重要的一天
這次大選不只全德國,許多國家也都很關注這屆大選,究竟誰能成為總理梅克爾在執政16年後的接班人,新任總理對美中外交、環境保護、難民及居住正義等的政策走向是大家關注的焦點🤓
這屆大選總共有六千多萬人具有投票權,雖然許多人採用郵寄選票方式,沒想到現場還是大排長龍了😳這次選舉在柏林共有五張選票,包含德國國會(der Bundestag)選票、選民所在行政區(der Bezirk)選票(兩張)、柏林市議會(das Abgeordnetenhaus)以及柏林公投選票(die Volksabstimmung),因為有好多政黨票落落長的,每個人投票都得花一些時間確認🧐
這次柏林公投議題是為因應節節攀升的租金,柏林市政府是否有權針對持有三千個物件以上的房地產公司,以補償金強制徵收其房產,轉為公有財產(Enteignung)後再以便宜租金租給一般民眾,此議題正反雙方討論熱烈支持度各半,為了居住正義的出發點是好的,但賠償金低於市價,房地產公司當然不願意,而且政府擁有私有財產公有化的權力後,未來一般房東是否也會受影響,租房是否都會被歸為公有化也是許多人憂慮的,大家覺得這種作法好嗎?
這次沒有梅克爾當候選人的大選結果究竟會如何呢?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吧👀
#照片有一些關於德國選舉的說明唷
#沒有選舉權只是去陪投票
#異國生活 #德國生活 #柏林生活 #德國文化 #德國總理 #總理大選 #國會大選 #德國政治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德國 房產 政策 在 Joe's investmen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Joe:「全球熱錢其實很充裕,股市和房地產持續增溫,只要美國和歐洲央行沒有收錢,整顆地球的大都市房地產,較高機率都會是上漲趨勢。」
英國金融時報、路透社等外電報導,全美房地產經紀人協會(NAR)日公布,5月美國成屋中價比2020年同期跳升23.6%至350,300美元,增幅及中價皆創歷史新高紀錄,每地區的房價都呈現上漲趨勢,歐洲房市也很熱。荷蘭中央統計局公布,5月成屋價格的年增率多達12.9%,創2011年以來新高。5月房產成交量則為16,126棟,比2020年同期萎縮12.1%。歐洲央行(ECB)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第四季歐元區房價年增5.8%,創2007年年中以來最大漲勢,德國、法國及荷蘭貢獻2020年將近四分之三房價增幅,房價上揚、價格親民的房屋短缺,令歐洲數國大型商業地主犯眾怒。愛爾蘭規定,12個月內購買十棟以上房屋者,需支付10%印花稅,希望制止投資客買進大量房產。德國最大住宅房產商Vonovia及對手Deutsche Wohnen規劃的180億歐元合併案,促使不少人呼籲政府對房租設定上限,甚至將這些企業收歸國有。
歐洲議會荷蘭籍議員Michiel Hoogeveen本週即在質詢ECB總裁Christine Lagarde時表示,年輕人及中產階級如今被迫參與這場老鼠競賽(rat race,指你死我活的競爭),在過熱房市支付過高價格。他痛批,ECB慷慨實施印鈔及低利率政策、支撐歐元區弱國,是造成此現象的罪魁禍首,Lagarde回應,整個歐元區並無信貸引發房市泡沫的強烈訊號,但部分國家及城市的住宅市場確實有些脆弱。
達拉斯聯邦儲備銀行總裁Robert Kaplan最近警告,房價已來到「歷史偏高」的水位,投資客已開始買進大量住宅,他寧可把輕輕放掉油門的時間點提前一些,也不要延後,如此才能因應(房市與金融市場吹出泡沫)風險,FED也可藉此避開未來恐須踩剎車的窘境,美國房地產市場續火熱,全美成屋房價已連續110個月上漲,3月Case-Shiller全美房價指數比2020年同期大漲13.2%,創下七年最大漲幅,同時,美國3月成屋庫存僅107萬戶、成屋庫存月數僅2.1個月,創下歷史新低。
隨著消費者物價大幅上揚,全球央行官員必須努力抗拒升息的誘惑,但房地產榮景可能使這個任務更加艱鉅,挪威央行已表示,將調高利率以抑制房價高漲,而此舉可能促使他國央行跟進,美國聯準會(Fed)官員預估可能在2023年升息,一度引發股市震盪。
緊接著挪威央行表示,幾乎肯定將在9月升息,遠遠領先聯準會以及3月率先驚動市場的紐西蘭央行;已開發國家有較多餘裕將利率維持在低檔,因為受到大宗商品價格和美元波動的衝擊比新興市場國家少很多。但挪威央行在聲明中表示,關注房價大幅上漲,世界各地的住宅市場正在上漲,挪威房市的泡沫早在疫情前就已浮現,自2020年1月以來房價已上漲12%;同一期間,美國、英國及德國房價上漲15%、13%和16%,而在中國,房市再度成為推動經濟成長的關鍵動力,理論上,各國央行依據通膨決定利率走向,而聯準會更注重失業率。但自2008年爆發次級房貸危機後,許多國家的官員也開始將金融失衡納入考量。
許多華爾街專家也指出,房價上漲導致家庭增加住房成本,使得當前的通膨上漲,不太像之前所認為是屬於暫時現象。住房成本在通膨組成因素中占有很大權重,以至於在剔除大宗產品相關價格後,只要房價的小幅上漲,都會成為美國、英國及歐元區5月通膨率上揚的最大貢獻者。
https://udn.com/news/story/6811/5545850
https://ctee.com.tw/industrynews/consumption/478649.html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1/06/23/european-house-prices-hit-record-highs/
德國 房產 政策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華爾街日報】中國嬰兒荒會引發全球大通膨嗎?
幾十年來,中國限制大多數家庭只能生育一個或兩個孩子,而現在將允許一對夫婦生育三個子女,並提升在教育和兒童保育的投入。這是一個值得高興的變化,然而,鑑於其他許多國家藉助財政激勵措施提高出生率的努力成效有限,而且2015年類似政策調整獲得的迴響平淡,這代表,要阻止中國出現最嚴重的人口危機恐怕為時已晚。中國嚴重嬰兒荒的影響,將波及全球經濟幾乎每一個角落。
當然,中國勞動力大幅減少並不一定代表勞動密集型消費品的價格會上漲。價格會不會上漲還要取決於需求、自動化水準、運輸技術等諸多因素。但在所有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的總成本似乎確實可能在未來10年左右大幅上升,特別是,如果印度繼續受困於貧瘠的基礎設施和保護主義情緒的話。越南等地對解決上述問題有所幫助,但其勞動力規模與中國存在著好幾個量級的差距。光是中國廣東省的人口就比越南多了大約30%。
中國融入世界經濟對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價格產生了巨大影響,原因之一是從人口統計學角度看,中國幾乎準確把握了向世界開放的時機。15至64歲的人群在中國人口中的佔比本就相當高,從1990年到2010年,這個比例上升了近10個百分點,達到了75%。
那段時期裡,在中國開展業務的跨國企業突然獲得龐大且廉價的勞動力,不僅如此,總體而言,工作的人需要照顧的家屬相對較少。打工族更願意去冒險,去遙遠的沿海大城市尋找工作機會。
然而,情況已逐漸發生變化。根據德國商業銀行(Commerzbank)的數據,中國有大約一半的農民工年齡已超過40歲,而在2008年,這個比例只有30%左右。他們中的許多人將發現,自己有責任回老家照顧年邁的父母。
自2017年以來,中國進城務工人口和整體城鎮勞動力的增長速度都出現大幅放緩,這與中國15至64歲人口數量開始明顯下降的時間點非常接近。相較於總人口增長下降而言,適齡勞動人口的下滑是個更令人擔憂的趨勢。這代表,推動勞動者從低附加值的農業或地方服務業轉向高附加值製造業,亦即推動中國生產率增長的主要因素——可能已開始受到一些自然因素的限制。
即便是在新冠疫情造成衝擊之前,中國官方數據已顯示,2018年的城鎮勞動力增量已經跌至1000萬以下,為2002年以來首見,而且2019年仍維持了這種趨勢。調查數據還顯示,自2017年以來,城鎮就業機會與城鎮勞動力數量的比例穩步上升。
城鎮化及人口增長放緩也可能對大宗商品價格產生重要影響。目前,中國政府需要向外界展現減少碳排放的快速進展,這已導致鋼材供應量被強制削減、價格上漲,並為工業用大宗商品的買家帶來問題。但展望未來20年,儲蓄變少的老齡人口可能不太願意把辛苦賺來的錢拿來買新房,他們可能會對擁有可靠現金流的固定收益產品更感興趣,尤其是如果中國政府迎難而上、全面改革金融和資本帳戶相關規定,那麼出現這些情況的可能性就會更大。
這不僅會打擊鋼鐵需求,也會殃及銅的需求。因為得益於清潔能源和汽車領域的投資,許多投資者似乎都把銅視為非常穩當的押注對象。但來自礦業巨頭必和必拓(BHP Group)的資訊顯示,截至2018年,建築業仍是中國最大的銅需求來源,對總體銅需求的貢獻率為26%,高於電力產業和耐用消費品領域,後兩者對總需求的貢獻率分別為22%和23%。如果未來中國家庭不再把房產視為最佳金融投資,那麼幾乎所有主要工業大宗商品的需求都將遭受重創。
通膨像狡猾的野獸,來得快,去得也快——各國央行官員今年正再次發現這一點,而且至少是在西方世界,服務對消費者來說往往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
但是,除非事實證明中國在推進自動化和拓展勞動人口規模上的努力比預期更有效,否則,各地的勞動密集型製造商或許會在未來數年感受到壓力。此外,很多大宗商品生產商可能也會發現,客戶比預期中要少。
#社會 #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