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spreads like fear
【明天過後:武漢病毒大流行後的世界】
想像一下,在武漢病毒大流行得到控制後,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子?這並不容易做到,尤其當你被關在家裡,苦惱著自己的小公司要怎麼發工資,或者試圖上網買點食物塞滿冰箱的時候。也許更糟糕的是,你或你的家人正在生病。
危機終究會過去,但在彼岸等待我們的,將不會和知道武漢病毒是什麼之前的世界一樣。
這場大流行已經在重塑消費者、企業和政府的行為。過去的前提已經被捨棄,當決策者們花費數兆美元來穩定經濟時,赤字鷹派幾乎沒有發出任何聲音;曾經被認為過於激進的全民醫保和社會安全網,正在得到更多的主流關注;債務變成了詛咒,藥品和醫療用品的關鍵原料短缺,正在考驗著全球多元化發展。
武漢病毒是真正意義上的黑天鵝,它既是不可預測的,也是一個具有巨大後果的事件。黑天鵝決定了歷史,因為只有在這種時候,國家、社會和個人才不得不從根本上改變。它改變了一切,包括國家和市場之間的關係,以及公共財:如醫療和教育的本質。
投資者不會想等著看未來會變成怎樣,他們正試圖弄清楚什麼將是新常態,因為人們形成了新的習慣,比如說全數網購、線上看病甚至拜訪客戶,以及重新評估債務、資本主義和全球化,這類的趨勢將加速。
後武漢病毒世界的可能模樣,已經開始在亞洲浮現。在中國封鎖兩個半月以後,人們開始重新出門。商場的銷售量已經恢復到去年的一半左右,房屋銷售也在反彈;在晚餐或看電影時搶座位可能會變得更難,因為餐廳和電影院會設計成梅花座,以增加社交距離。
而通勤時間可能會變少,因為普遍的在家工作實驗,說服公司讓更多的人遠程辦公,並重新考量他們龐大的原有辦公空間。
當然一切都還很模糊:包括美國什麼時候能解除緊急狀態。武漢病毒的疫苗或治療方法也將改變現狀,全球約有140種實驗性藥物治療和疫苗正在開發中,但疫苗可能需要12到18個月。
在此前,民眾將接受廣泛的測試和監測,政府也需要激勵民眾遵循各種限制。這和準備充分的醫療系統已經幫助德國、韓國和台灣離恢復正常狀態更接近。
不過在人口超過500萬的國家中,美國的檢測率一直是弱點。到目前為止,美國的檢測率落後於香港、西班牙和義大利,僅為0.6%。而美國零星的限制措施,有可能會讓美國出現滾動式爆發,或第二波疫情爆發。
如果沒有測試和追蹤,就必須關閉一切,而市場還沒有考慮到這有多昂貴,我們可能得在谷底更久。
這也會影響民眾的心理。大流行破壞了人們的控制幻覺,觸發了杏仁核,大腦被恐懼刺激,會讓人產生一種高漲的情緒;但如果威脅持續下去,人們的理性思維能力會被壓抑,造成恐慌,進一步的失望和再次崩跌,可能會使情況變得更糟。
只有莽撞的交易員才會雙倍下注;其餘的人可能會在第一次大跌時表現得興奮,但出現意料之外的崩跌時,那才是真正的恐慌時刻。我們會變得非常保守。
未來保守主義可能會是普遍的主題,因為消費者、企業和政府會因為大流行重新調整。下面是它可能的表現形式:
消費者
消費者的表現如何,將決定經濟復甦的範圍。在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之後,個人儲蓄率從幾乎一無所有,飆升至創紀錄的28%,因為大蕭條時期的一代人專注於未雨綢繆。這場大蕭條帶來的衝擊,再加上市場下跌和失業,可能會推動消費者增加儲蓄,包括那些仍在工作的人。
美國的早期數據顯示,消費者已經在縮減開支。根據最新數據顯示,在所有因危機而面臨收入減少的人中,約40%的人正在減少支出,甚至連必需品的支出也在減少。在本周發布的另一項調查中,超過一半以上的受訪者已經勘使動用儲蓄或應急基金,63%的受訪者擔心錢用完。
儘管如此,人們最期待的是再次外出用餐。
信任也將在他們花錢的地方發揮重要作用用。現在,人們正在期待同行和企業提供領導力和可見的解決方案。這可以通過各種形式來實現:包括那些已經站出來幫助社區或工人的公司,或者採取明顯的措施來保護消費者的安全,比如在雜貨店的收銀臺上清洗購物車和設置防護罩。
對各種通路的投資,讓公司與客戶能在線上和線下互動也有幫助。例如,NIKE在中國市場上的業績已經提前復甦,通過保持門店的清潔,並通過其APP聯繫顧客,向顧客宣傳健身知識,而不僅僅是向他們銷售運動鞋,對公司的發展大有幫助。
另一個例子是奢侈品品牌LVMH,該公司在購物者逛店時向顧客發放白手套,並讓售貨員戴著時髦的口罩。
這場流行病使人們養成了新的習慣,因為人們被迫在網上購物。不僅僅是青少年,老年人也開始在網上社交。人們開始在家工作,與客戶、業務夥伴和客戶打交道,這有可能徹底改變工作場所,並重新評估商務旅行的無處不在。
這代表5G、無線技術和雲計算等基礎設施相關的長期機會,如網路設備和鐵塔公司,其估值具有吸引力;網路安全類公司也應該更容易抵禦支出削減。
但商業地產和旅遊業可能會受到傷害,因為公司會重新評估他們需要多少辦公空間,並將商務旅行換成視訊會議。進一步傷害旅遊行業的是休閒活動的可能轉變,因為人們選擇留在當地,以避免旅行限制的麻煩,或可能對外國人產生的反彈。
自2月份以來,全球範圍內的航班數量下降了70%,而美國的酒店房間的入住率僅有20%。目前還不清楚限制放寬後會有多大程度的復甦,但需求的降低會迫使航空公司、娛樂場所和餐館減少稼動率。
這可能會使休閒消費變得更加昂貴,而占美國國內生產總值2/3的服務業也會因此受衝擊,如果服務得人數只有一半,就需要提高服務的價格。當然服務會以不同的形式呈現,例如更少的員工。
企業
看到業務的蒸發,會讓企業重新考慮自己的雨天資金。取得多年的廉價債務後,企業很可能會青睞於更多的現金。
就像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你會想起不負責任的駕駛,企業也會思考他們的運營和企業槓桿率,並開始意識到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和復原力,與盈利能力一樣重要。
強者可能會變得更強,因為穩健的資產負債表和定位,讓他們在較弱的競爭對手退出,或現金緊張而無法創新的情況下,搶占市場份額,提高盈利能力。
這場大流行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營運挑戰,由於供應鏈距離較遠,企業無法獲得關鍵零組件。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上升和貿易戰已經迫使企業重新調整供應鏈,而且這種情況還將進一步加劇。
高管們現在正在談論區域化和中心化,在一個地區生產商品,而不是全球化。隨著企業將更多的生產遷回勞動力年齡較大的北美,自動化、機器人和數位公司的股票將有更多催化劑,這些公司可以使製造商更有效率。
這也會給企業帶來政治和社會方面的壓力,因為這種流行病在國內凸顯了不平等。在小企業工作的低薪工人中,學歷低於高中的低薪工人是第一批失去工作的,這些職位通常缺乏帶薪休假或退休福利。
這場危機所顯示的是,我們的經濟非常強大,但我們的社會結構和勞動力並不強大,社會和經濟都有一種自我修正的方式。問題是它是否會變得更加平衡。
這場大流行病可能會加速推動企業將關注點從股東擴大到社區和員工,如果企業接受政府救助,對企業如何向員工支付薪酬,以及是否削減高管薪酬或回購等方面的審查也會增加。
這場危機可能是重新定義資本主義的轉折點,使其更加注重包容性增長,就像大蕭條時期的情況一樣。在大蕭條期間,看到老年人無家可歸和貧困,導致了社會保險的建立,現在社會保險已經成為大多數退休人員的主要收入來源。
這場危機可能會帶來類似的壓力,要求提供醫療服務和帶薪病假,以及更廣泛地重塑醫療體系。這些都需要在下屆選舉中得到解決,政治給投資者帶來了另一個層面的不確定性。
政府
在這場大流行病中,各國政府已經採取了一個又一個前所未有的舉措。印度已經將13億人全面封鎖了三周,而美國96%的人口都受到了某種限制。其他國家在幾乎沒有任何反對聲量的狀況下,就關閉了邊境。
全球政策制定者已經打開了他們的錢包,並向經濟注入了數兆美元的資金,其中可能包括美國的基礎設施法案,或向小企業和其他國家提供更多的援助。到目前為止,美國的貨幣和財政刺激措施相當於GDP的四分之一以上。然而,即便是赤字觀察家們也沒有多少抱怨,他們注意到了低利率,並稱支出是避免危機的必要手段。
這些支出聽起來很像現代貨幣理論,或稱MMT,許多經濟學家幾個月來一直在爭論:這不是健全的長期經濟政策,但現在沒有人在乎,尤其是在大選僅剩7個月的情況下,政客們更不會在乎。
對監管的看法也在發生變化。在經歷了近年來的放鬆監管狂潮,支撐了市場的發展之後,這場大流行可能會迎來一波監管熱潮,這可能包括在長期護理機構發生死亡事件後,增加養老院的安全措施,更好地準備醫療系統,以及進一步減少對中國和其他國家在戰略物資上的依賴,包括藥品和醫療用品。
如果各國建立壁壘,進行指責遊戲,而不是共同應對這種不受國界限制的流行病,那麼這場大流行病可能會比貿易戰更能破壞全球化,現在還不清楚會走向什麼局面。這些潛在的變化,會影響到市場預期和投資者的情緒,憂慮的部分原因,是缺乏過去的案例。
有人研究14世紀以來的15次大流行病和武裝衝突,發現大流行病的主要後遺症持續了約40年,實際收益率「大幅壓低」,而戰爭的後果對經濟影響不大,這可能是因為大流行病後,人們轉向了更多的預防性儲蓄。
投資者仍有金融危機帶來的傷痕。家庭擁有股票的比例從2007年的62%下降到2016年的51%,就在金融危機之前。這個份額在過去三年裡才開始上升,2019年達到55%。再加上企業行為帶來的變化和政府監管的可能性,估值可能需要重新思考。
美國企業和民眾一樣,會用更低的槓桿來經營,這意味著市場會以更低的市盈率進行交易。往好的方面想,許多投資者已經經歷了網路泡沫、911事件、金融海嘯和這次大流行的考驗,這讓我們有了更理性的投資者。
德國 破壁機 退出台灣市場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沈旭暉咫尺地球🌍】2019年國際大事,如何從香港解讀?
2019年終結,在過去一年,香港大事和國際大事罕有地連成一線,世界各地結成蝴蝶效應,也處處反映科技發展已改變了人類政治進程,令一切變得不再遙遠、不再離地。就中顯示的十大趨勢,可概括如下:
1. 香港的「反送中」運動發生前後,全球二十多個國家地區,也發生了大大小小的不同抗爭,不少受到「香港模式」啟發,例如智利、伊拉克、黎巴嫩等。雖然這些抗爭目標各不相同,針對的政權由左至右、由民主至獨裁,但運動都有不少共通點,例如普遍反映對傳統精英(包括反對派精英)的不信任,傾向由下而上、無大台組織,往往直指最深層結構性問題,即使獲得階段性勝利、甚至政府首腦下台,運動還沒有停止。抗爭者廣泛利用資訊科技策劃行動,除了更難捉摸,也令一個個的虛擬國度逐步建立,進一步減低了抗爭者對現實妥協的誘因。這是一個成型中的「永續抗爭」模型,世界會從此不一樣。
2. 世界各地兩極化趨勢持續,例如美國總統特朗普一方面被民主黨主導的眾議院彈劾,在自由派口中聲名狼藉,另一方面卻逐步消化了共和黨黨內反對派,以無黨內對手姿態競逐明年連任,國內空前撕裂。英國脫歐公投後亂局未止,終於在首相文翠珊下台、約翰遜大比數贏得大選後漸見曙光,明年正式脫歐可期,但內部大撕裂同樣未見終點,還可能引起蘇格蘭分離主義等挑戰。年底德國政壇也現危機,默克爾不連任後的明年大選充滿暗湧,左右兩大非主流政黨綠黨、另類選擇黨居然位居民調二、三位;走中間路線的法國總統馬克龍再受黃背心挑戰,群眾不斷反映對社會制度的失信。這些都反映在互聯網世代,二元對立、中庸之道被揚棄,已成為普世現象,包括在香港。
3. 全球逐步出現新冷戰局面,雖然沒有舊冷戰時代般壁壘分明,依舊你中有我,但威權主義Vs自由主義這兩種價值觀,逐步成為正面競爭的兩陣意識形態,年底中國、俄羅斯、伊朗這三大美國對手舉辦聯合軍演,就有相當象徵意義。美國總統特朗普雖然以「做deal」主導外交,但和中國的貿易戰、退出中程導彈條約以方便和俄羅斯軍備競賽、不斷對伊朗施以進攻威嚇、乃至對北韓金正恩時談時喊打,都為未來一代的新冷戰思維奠下基礎。中俄伊朝等國近年愛國主義高漲,不斷以此調控內部危機,未來借用「外國勢力」處理內部問題勢不可擋,新冷戰隨時假戲真做,很容易擦槍走火。
4. 中美兩國自建交以來,2019年關係空前繃緊,不少結構性問題被充份暴露,例如年頭華府正式提控華為孟晚舟,被普遍看成中美科技戰白熱化;反反覆覆的貿易談判,不會輕易出現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美國朝野卻已達成中國是最大競爭對手的共識。香港、台灣、新疆等問題夾雜其中,美國政客紛紛爭奪這些議題的話語權,《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台北法案》、《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等相繼通過,變局陸續有來,中美兩國的全方位交流已明顯受影響。身處漩渦中心的香港人,更需要認清大局而自處。
5. 年前異軍突起的伊斯蘭國(ISIS)隨著領袖巴格達迪被殺,今年正式覆滅,但其實只反映中東進入新的代理人戰爭時代。俄羅斯扶植的巴沙爾取回敘利亞大部份控制權,美國則默許土耳其奪取昔日的反ISIS盟友庫爾德人地盤,只是由巴爾幹式分裂,回到比較清晰的大國棋局,庫爾德人無奈又一次成為最大輸家。但全球反恐形勢並未因而受控,斯里蘭卡、紐西蘭等先後發生死傷枕藉的恐怖襲擊,前者依然由ISIS承認責任,後者則源自互聯網上的極右思潮,乃至出現社交媒體直播殺人,反映在互聯網時代,杜絕由下而上的恐怖襲擊,幾不可能。
6. 各國雖然邁入新冷戰,但也有共同對手,特別是逐漸尾大不掉、富可敵國、影響力也可敵國的資訊科技巨頭。Facebook月前被美國罰款天文數字的50億美元,原因是違反資料保護,但並非個別例子;各國資訊科技公司只是化整為零,繼續把電子管理發揚光大。如何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管理未來社會(在自由國家),乃至作出更有效監控(在威權國家),成為大小企業的熱門研發內容,各國政府只能亦步亦趨。中國除了加強補貼華為在5G時代的競爭、努力開拓歐洲市場,國內各種提案例如搞「由上而下區塊鏈」、草擬「密碼法」等,都反映了以大數據輔助威權政體的決心。
7. 《時代雜誌》選出瑞典少女Greta Thunberg為年度風雲人物,壓倒公眾投票得票最高的香港抗爭者,畢竟因為今年發生了不少和氣候變化有關的大事,連結在一起,警示深遠。例如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巴西亞馬遜森林、澳洲森林相繼發生生態災難性大火,威尼斯滅頂水災,南北極冰川持續融化,都令環保逐漸成為整合全球左翼抗爭者的最大綱領。德國綠黨在國內民調支持度出現歷史性新高,只是環保政治主流化的先聲。
8. 巴黎聖母院、沖繩琉球王宮先後遭逢大火,鄰近文明圈的深切關注,可見古蹟保育已成為現代社會核心價值;古蹟復原工程據說都參考了電腦遊戲或數據庫,也令VR、AR走入日常生活邁進一大步。從不同年齡層的民眾對古蹟被破壞的反應,可見不同世代對什麼是真、什麼是假、什麼可變、什麼不可變一類問題,已現鴻溝;新生代更接受變幻才是永恆,也認為物質性的東西總能重生,這正是全球進入「後物質時代」又一表象。
9. 社會逐漸被資訊科技改造,「無條件基本工資」(UBI)這概念也得到發展。例如美國出現首位亞裔總統候選人、來自台灣的楊安澤,以UBI為基本政綱,引起一股小旋風,也令各地華人社會加強了思考;英國工黨也將UBI列入2019年大選政綱,雖然大敗,但利物浦、錫菲等城市,依然對UBI躍躍欲試。香港媒體不大關注這發展,但隨著不少工作無可避免地將被科技取代,人類經濟、社會模式肯定大變,以UBI釋放自由創造力,還是繼續盲目追求GDP與和諧穩定,正是新冷戰兩大意識形態體系之爭。
10. 在過去一年,香港人的國際視野大增,經過切膚之痛,終於明白到香港人的命運和國際格局息息相關。美國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英國對BNO身份地位的重新討論等,反映了其中一面;北京加強對「顏色革命論」、「外國勢力論」的操作,將運動聯繫到基本法23條,又是另一面向。北京提名的香港前警務處長曾偉雄,落選聯合國要職,明顯與香港問題國際化有關;其後特區政府卻又推薦五名建制青年到聯合國實習,也是爭奪國際話語權之舉;同時海外香港人群體則逐漸成型,成了本土香港人的天然戰略縱深。這樣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鑄造了新一代國際香港人,這也是香港得以渡過難關、在世界長存的最大憑藉。
明報筆陣,2019年12月30日
德國 破壁機 退出台灣市場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沈旭暉咫尺地球🌍】2019年國際大事,如何從香港解讀?
2019年終結,在過去一年,香港大事和國際大事罕有地連成一線,世界各地結成蝴蝶效應,也處處反映科技發展已改變了人類政治進程,令一切變得不再遙遠、不再離地。就中顯示的十大趨勢,可概括如下:
1. 香港的「反送中」運動發生前後,全球二十多個國家地區,也發生了大大小小的不同抗爭,不少受到「香港模式」啟發,例如智利、伊拉克、黎巴嫩等。雖然這些抗爭目標各不相同,針對的政權由左至右、由民主至獨裁,但運動都有不少共通點,例如普遍反映對傳統精英(包括反對派精英)的不信任,傾向由下而上、無大台組織,往往直指最深層結構性問題,即使獲得階段性勝利、甚至政府首腦下台,運動還沒有停止。抗爭者廣泛利用資訊科技策劃行動,除了更難捉摸,也令一個個的虛擬國度逐步建立,進一步減低了抗爭者對現實妥協的誘因。這是一個成型中的「永續抗爭」模型,世界會從此不一樣。
2. 世界各地兩極化趨勢持續,例如美國總統特朗普一方面被民主黨主導的眾議院彈劾,在自由派口中聲名狼藉,另一方面卻逐步消化了共和黨黨內反對派,以無黨內對手姿態競逐明年連任,國內空前撕裂。英國脫歐公投後亂局未止,終於在首相文翠珊下台、約翰遜大比數贏得大選後漸見曙光,明年正式脫歐可期,但內部大撕裂同樣未見終點,還可能引起蘇格蘭分離主義等挑戰。年底德國政壇也現危機,默克爾不連任後的明年大選充滿暗湧,左右兩大非主流政黨綠黨、另類選擇黨居然位居民調二、三位;走中間路線的法國總統馬克龍再受黃背心挑戰,群眾不斷反映對社會制度的失信。這些都反映在互聯網世代,二元對立、中庸之道被揚棄,已成為普世現象,包括在香港。
3. 全球逐步出現新冷戰局面,雖然沒有舊冷戰時代般壁壘分明,依舊你中有我,但威權主義Vs自由主義這兩種價值觀,逐步成為正面競爭的兩陣意識形態,年底中國、俄羅斯、伊朗這三大美國對手舉辦聯合軍演,就有相當象徵意義。美國總統特朗普雖然以「做deal」主導外交,但和中國的貿易戰、退出中程導彈條約以方便和俄羅斯軍備競賽、不斷對伊朗施以進攻威嚇、乃至對北韓金正恩時談時喊打,都為未來一代的新冷戰思維奠下基礎。中俄伊朝等國近年愛國主義高漲,不斷以此調控內部危機,未來借用「外國勢力」處理內部問題勢不可擋,新冷戰隨時假戲真做,很容易擦槍走火。
4. 中美兩國自建交以來,2019年關係空前繃緊,不少結構性問題被充份暴露,例如年頭華府正式提控華為孟晚舟,被普遍看成中美科技戰白熱化;反反覆覆的貿易談判,不會輕易出現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美國朝野卻已達成中國是最大競爭對手的共識。香港、台灣、新疆等問題夾雜其中,美國政客紛紛爭奪這些議題的話語權,《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台北法案》、《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等相繼通過,變局陸續有來,中美兩國的全方位交流已明顯受影響。身處漩渦中心的香港人,更需要認清大局而自處。
5. 年前異軍突起的伊斯蘭國(ISIS)隨著領袖巴格達迪被殺,今年正式覆滅,但其實只反映中東進入新的代理人戰爭時代。俄羅斯扶植的巴沙爾取回敘利亞大部份控制權,美國則默許土耳其奪取昔日的反ISIS盟友庫爾德人地盤,只是由巴爾幹式分裂,回到比較清晰的大國棋局,庫爾德人無奈又一次成為最大輸家。但全球反恐形勢並未因而受控,斯里蘭卡、紐西蘭等先後發生死傷枕藉的恐怖襲擊,前者依然由ISIS承認責任,後者則源自互聯網上的極右思潮,乃至出現社交媒體直播殺人,反映在互聯網時代,杜絕由下而上的恐怖襲擊,幾不可能。
6. 各國雖然邁入新冷戰,但也有共同對手,特別是逐漸尾大不掉、富可敵國、影響力也可敵國的資訊科技巨頭。Facebook月前被美國罰款天文數字的50億美元,原因是違反資料保護,但並非個別例子;各國資訊科技公司只是化整為零,繼續把電子管理發揚光大。如何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管理未來社會(在自由國家),乃至作出更有效監控(在威權國家),成為大小企業的熱門研發內容,各國政府只能亦步亦趨。中國除了加強補貼華為在5G時代的競爭、努力開拓歐洲市場,國內各種提案例如搞「由上而下區塊鏈」、草擬「密碼法」等,都反映了以大數據輔助威權政體的決心。
7. 《時代雜誌》選出瑞典少女Greta Thunberg為年度風雲人物,壓倒公眾投票得票最高的香港抗爭者,畢竟因為今年發生了不少和氣候變化有關的大事,連結在一起,警示深遠。例如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巴西亞馬遜森林、澳洲森林相繼發生生態災難性大火,威尼斯滅頂水災,南北極冰川持續融化,都令環保逐漸成為整合全球左翼抗爭者的最大綱領。德國綠黨在國內民調支持度出現歷史性新高,只是環保政治主流化的先聲。
8. 巴黎聖母院、沖繩琉球王宮先後遭逢大火,鄰近文明圈的深切關注,可見古蹟保育已成為現代社會核心價值;古蹟復原工程據說都參考了電腦遊戲或數據庫,也令VR、AR走入日常生活邁進一大步。從不同年齡層的民眾對古蹟被破壞的反應,可見不同世代對什麼是真、什麼是假、什麼可變、什麼不可變一類問題,已現鴻溝;新生代更接受變幻才是永恆,也認為物質性的東西總能重生,這正是全球進入「後物質時代」又一表象。
9. 社會逐漸被資訊科技改造,「無條件基本工資」(UBI)這概念也得到發展。例如美國出現首位亞裔總統候選人、來自台灣的楊安澤,以UBI為基本政綱,引起一股小旋風,也令各地華人社會加強了思考;英國工黨也將UBI列入2019年大選政綱,雖然大敗,但利物浦、錫菲等城市,依然對UBI躍躍欲試。香港媒體不大關注這發展,但隨著不少工作無可避免地將被科技取代,人類經濟、社會模式肯定大變,以UBI釋放自由創造力,還是繼續盲目追求GDP與和諧穩定,正是新冷戰兩大意識形態體系之爭。
10. 在過去一年,香港人的國際視野大增,經過切膚之痛,終於明白到香港人的命運和國際格局息息相關。美國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英國對BNO身份地位的重新討論等,反映了其中一面;北京加強對「顏色革命論」、「外國勢力論」的操作,將運動聯繫到基本法23條,又是另一面向。北京提名的香港前警務處長曾偉雄,落選聯合國要職,明顯與香港問題國際化有關;其後特區政府卻又推薦五名建制青年到聯合國實習,也是爭奪國際話語權之舉;同時海外香港人群體則逐漸成型,成了本土香港人的天然戰略縱深。這樣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鑄造了新一代國際香港人,這也是香港得以渡過難關、在世界長存的最大憑藉。
明報筆陣,2019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