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美的藝術:找到值得肯定之處的三個切入點,帶給對方更多力量
文章轉至:http://bit.ly/2FxLYAw
不管在什麼形式的人際關係中,多對他人表達些肯定與讚美準是沒錯的。一個組織或團體中,如果肯定的語言多過與批評、指責與謾罵,成員相處自然是融洽且充滿凝聚力的,反之亦然。
正向心理學家馬歇爾.羅沙達博士(Dr. Marcial Losada)針對人際關係做了許多深入的研究,他發現,若是在私人的互動關係中,要發展出穩固與親密的關係連結,這段關係中出現正向語言與負向語言的比例,至少要達到5:1以上;而在一般公司、組織或團體中,則至少要有3:1的比例。
也就是說,在一般的人際關係中,不論是家人、同儕、伴侶或親子間,一句的批評、指責、謾罵或貶抑的話語,就足以抵銷五句讚賞、認同、肯定、接納與支持的話語所帶來的益處。
反觀我們每天所處的各種關係中,特別是家庭中的夫妻或親子關係,時常處在劍拔弩張的緊張或衝突氣氛之下,可想而知。由於我們多數人從小就是生長在批評與指責多過於肯定與讚美的環境中,長大後在經營親密關係或親子關係時,自然也常說不出什麼好話。「正向語言」人人都知道說,卻不知道什麼時候該說,或該說些什麼。
肯定與讚美必須基於事實
想給出他人肯定或讚美,最高指導原則是,內容必須基於事實。空泛的肯定只流於形式,為肯定而肯定,會讓人感覺到虛偽不真誠。
比如說,當一個人上台簡報時顯然準備不足、辭不達意,下台後你卻對他說:「我覺得你報告得真好!」這不是睜眼說瞎話嗎?同時,對孩子給出言過其實的讚賞,很容易讓孩子產生虛幻的正向自我觀感。然而,要從哪裡找到基於事實的肯定素材呢?
首先,你得先戴上一副正向的眼鏡,如此你才能看到他人身上美麗的畫面。這並非對每個人都是容易的事,特別是對那些早習於找缺點、翻舊帳,又愛吹毛求疵的人。
曾有一位家長來找我談孩子的狀況,我要他講出孩子身上的三個優點,即使很小也可以。這位家長抓著頭苦思了半刻,就是無法說出任何一個優點。顯然,由他的眼界所看到的孩子的面貌,是多麼醜陋不堪,久了孩子也將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找到值得肯定之處的三個切入點
(一)不只肯定行為的結果,也肯定行為的過程
一般人只會注意到人們行為後所帶來結果,卻忽略了行為過程中曾經付出的努力、堅持、毅力、勇敢嘗試、採取不同方法、企圖心、彈性、曾有的小小成就等,而這些都是值得被看見,也是被普世讚揚的良好德行。
例如,面對孩子的課業表現,不只讚美孩子考試成績進步了、考試滿分了、獲得前幾名,這些屬於表現的結果;我們也可以去肯定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沒有放棄」、「願意付出努力」、「願意堅持下去」、「一直很有決心」、「總是再接再厲」、「曾經也有進步過」、「有使用一些讀書方法」等。畢竟孩子不可能天天都考滿分,有時也很難拿出好成績。
(二)不只肯定行為本身,也肯定行為背後的意圖
所有的行為,無論好壞,背後都有著正向的意圖,不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就是為了保護我們免受傷害,通常跟我們的心理需求相關連。例如:
總是依賴、愛撒嬌,可能是亟需要獲得情感連結以及關係中的安全感。
說話口氣不佳,甚至常情緒失控,可能是正在「很用力」地讓別人知道自己的感覺與想法,彰顯自己的獨立性
袒護同伴,欺瞞師長,可能是希望獲得同儕的認同與歸屬感
總是晚睡、東摸西摸到三更半夜,可能是想多爭取一些可自主支配的時間。
沈默寡言、不太喜歡與人互動,可能是希望有多一些獨處的時間。
(三)賦予行為新的意義或價值,找到它們的正向功能
有些行為或特質看起來不怎麼樣,或者不太被主流價值所接受,但換個時空情境,常有著不可思議的價值,而我們是否有這份眼光去辨識出來呢?例如:
孩子活潑、好動、總是靜不下來,代表他精力充沛、活力十足、身體健康。
懶散隨性、不拘小節,顯示他生性樂觀、少有煩惱、自在歡喜。
好勝逞強、愛辯不服輸,顯示他充滿企圖心,願意表達自我,有領導人物的風範。
天馬行空、胡思亂想、不切實際,代表他想像力豐富,具有創造、發明或改變世界規則的潛能。
生性固執,難以接受他人的說法,顯示他深富主見,堅持己意,具有魄力,不會人云亦云,隨耳語而起舞。
值得一提的是,不論是肯定行為的過程、肯定行為背後的意圖、賦予行為新的意義或價值,不代表我們就需要認同行為本身。如果行為本身是會危害到自己或他人,或在世俗道德上不被接受的,仍應要誠懇且委婉地指出來。
找出他人身上值得肯定的地方,可以幫助一個人提升自我價值,認可自己的重要性。當你掌握了上述三項對他人傳達正向肯定的切入點時,你便會發現,肯定或讚美其實可以做得很細緻,除了讓人感受到喜悅外,還能獲得一種被深刻理解的感覺。
拉高肯定的層次帶給對方更多力量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逐步拉高肯定的層次。
一般層次的肯定,是舉出對方表現良好的具體行為,這能讓人知道:「我做的是對的!」;往較高一層次走,是指出對方行為背後的意圖、態度或精神,這能讓人知道:「我有能力/可能做得到!」而帶來希望感;而到了更高層次,則是指出行為本身具有的意義與價值所在,這會讓人知道:「我這麼做是有意義的,我願意繼續嘗試下去!」這往往最能帶給對方力量。
於是,我們可以接著好奇地探問對方:「我看到你有這些不簡單之處,你是怎麼做到的?而這如何幫助你面對往後類似的困境?」、「你打算把這很好的部分,用在哪些地方呢?」、「當你看到自己有這些很棒的部分時,這對你而言的意義是什麼?」。
原來,除了「喔!那很好啊!」之外,想給出他人肯定,還有這麼豐富的表達形式呀。請持續帶著正向的觀點,現在就著手嘗試看看,你需要的是練習、練習、再練習。
刻意練習、不斷練習。
#思潔坊 #Szuchiehshop #讚美 #肯定
——————————————
思潔有Line ?
傳送門 :http://bit.ly/szuchiehline
德行成績怎麼算 在 胡尹霏 Jessica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感受:
想找久未聯繫的朋友聊聊天,可點開對方的頭像,又不知道如何開口。順手看了看她的朋友圈,發現早已變成一條橫線。
你默默地關掉了手機,長嘆了一口氣。
有些人,走著走著就散了。正如歌詞里寫的,「來年陌生的,是昨日最親的某某」。
原來無話不說的好朋友,為什麼漸行漸遠了呢?
1 📌我把你當唯一,你把我當其中之一
有兩個和尚分別住在兩座山上的廟里,每天都會在同一時間,下山去溪邊挑水,久而久之成了好朋友。
時間一天天過去,突然有一天,一個和尚沒有下山挑水,另一個和尚心想:「他大概睡過頭了。」也沒有放在心上。哪知道第二天他還是沒有下山挑水,第三天也一樣。
和尚覺得,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去看看他。
於是他便挑著水爬上那座山,去探望他的好夥伴。等他到了那座廟,看到他的老友正在和別人開心地聊天,一點也不像沒水喝的人。
和尚問他:「你已經好幾天沒有下山挑水了,我以為你生病了。」
那個和尚說:「來來來,我帶你去看。」
兩個人走到後院,他指著一口井說:
「其實我每天做完功課,都會抽空挖這口井,即使有時很忙,能挖多少就算多少。如今終於讓我挖出井水,我就不用再下山挑水,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交朋友。」
人怎麼可以這樣呢?
明明說好一起挑水,你卻偷偷挖了口井。我還在擔心你的安危,你卻不痛不癢,甚至忘記了我的存在。
相遇時,你有一萬我有一;分開了,你剩千百我為零。
好朋友是怎樣逐漸變成普通朋友的?大概就是我始終記得你的好,和有關你的一切,而你卻慢慢將我淡忘。你有了新的圈子,而我還停留在原地。
2 📌 階層不同的人,很難做朋友
以前我們學過魯迅的《故鄉》,裡面有一段話——
我這時很興奮,但不知道怎麼說才好,只是說:「阿!閏土哥,你來了?」
我接著便有許多話,想要連珠一般湧出:角雞,跳魚兒,貝殼,猹……但又總覺得被什麼擋著似的,單在腦裡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淒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
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
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 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那時候我不懂,為什麼兩個好友難得見面,卻搞得這麼傷感。
等長大了才漸漸明白,想要一生的友誼太難,不僅需要彼此始終都把對方放在第一位,還需要彼此的三觀和眼界保持一致。
知乎上有位網友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夏蟲不可語冰,井蛙不可語海。階層不同的人,常常會有意見分歧,就好像:
你跟她說哪對情侶結婚了好羨慕,她卻一臉不屑,說秀恩愛分得快;
你跟她說新買的降噪耳機效果真好,她覺得你在炫耀,陰陽怪氣地說「你可真有錢」;
她跟你八卦別人的是非,你覺得無聊,滿腦子想的是如何提升自己;
她跟你吐槽工作不好,你覺得抱怨有什麼用,還不如腳踏實地做出一番成績;
她不理解你的世界,你也早就對她陌生。漸漸地,彼此距離越來越遠,直到成為對方的回憶。即使你想努力維繫,結果也像兩條平行線,再無交集。
3 📌 歲月在變遷,彼此在成長
小時候,和一個人交朋友太簡單,互相抄作業的是朋友,下課一起上廁所的是朋友,喜歡同一個明星的也是朋友。
可是,當我們長大了,社會角色不斷變化,這些朋友都莫名地散了。
第一波散在大學那關。
彼此去了不同的城市,甚至不同的國家,時間和空間的差異,讓我們的關係自然從朋友變為舊人。
第二波散在工作那關。
工作後,能聊的話題真的太少了。上學的時候,畢竟可以吐槽一下捨友和老師,現在能聊什麼呢?
我們工作的內容完全不一樣,職業規劃也南轅北轍,你現在喜歡和討厭的人我都不知道。除了將過去反復咀嚼,勉強維持著點贊的情分,似乎也無話可說。
第三波散在婚姻那關。
成家立業後,有太多的事情要操心了。柴米油鹽,人情往來,這些瑣碎佔據了全部的閒暇時間。你的一切我都是從朋友圈知道的,甚至無暇去問問老友,最近過得好嗎?
是你變了或者我變了嗎?都不是。
在《親愛的安德烈》里,龍應台對兒子說:
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
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伙而行,歡樂地前推後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情形就變了,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
那推推擠擠同唱同樂的群體情感,那無憂無慮無猜忌的同僚深情,在人的一生之中也只有少年期有。
友情走到終點並非要有什麼過錯,可能只是因為,歲月在變遷,而彼此在成長。
4 📌 低質量的社交,不如好質量的獨處
越是沒有底線的人,越是喜歡炫耀自己的交友圈,彷彿四海之內都是他朋友。
「這是我朋友,那是我朋友,哦,他呀,我也認識,我朋友」。
他們費勁心思進入各種交友群,寫作群,愛好群……認為一個群就是一個圈子,認為好好發展全部都能成為好友,變成可利用的人脈。
對不起,那不叫人脈,只能叫好友數量。
而越是自我尊重的人,越慎重認領朋友。因為他知道,一來雙方都要有這份情感認知,二來見識與德行一定要相當。
余華在《在細雨中呼喊》中說過:
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友人,而是回到了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有時我也會因為寂寞而難以忍受空虛的折磨,但我寧願以這樣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自尊,也不願以恥辱為代價去換取那種表面的朋友。
20歲左右的時候,很怕自己不合群,喜歡小團體,喜歡身邊時刻有人,有時候會為了合群犧牲自己的喜好去迎合。
小心翼翼看著身邊人的臉色,揣測身邊人的心意,對方漫不經心的一句話、一個眼神就怕得不行,該不會討厭我了吧。
現在真的完全不在乎了,討厭我就討厭我,討厭我說明本來就不是一類人,強扭的瓜不甜。沒必要把太多路人請進生命里。
與其糾結友誼何以變得如此淡薄,不如用獨處的時間積蓄能力,只有自身有價值了,才會像吸鐵石一樣,朋友甚至以前的陌生人,都願意轉過身來與你為伴。
不要怪世界現實,讓自己強大才是最好的安全感。
人生就像一列火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很難有人可以至始至終陪著你走完。當陪你的人要下車時,即使不捨,也該心存感激,然後揮手道別。
對於那些逐漸疏遠的朋友,只想說一句:
很高興你能來,不遺憾你離開。
曾經真心相待過,快樂過,這就足夠了。
(之前在網路上看到的,覺得很有意思就存起來,與你們分享)
德行成績怎麼算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HK01】超人退休成功金句戳中女生死穴:不要無緣無故妒忌!
李嘉誠退休了,向股東贈言:「長江不擇細流,暖意不分季候。」
但令我感受最深的一句,還是他的「富貴於我如浮雲」;但我覺得黃子華的「下聯」:「淨雲於我如命根」更能說出我的心聲。
除了「明蝠俠」,「超人」李嘉誠的金句一向是記者會焦點。別以為只有生意人才聽得懂,不少金句對於像你我的平庸職場女生,也相當有意思。容我粗略地「斷章取義」超人的金石良言,或許也能讓我們能貼在辦公室內,好好警剔自己,威力甚或遠比「李氏力場」強勁。
不要無緣無故的妒忌。
這兒說的妒忌,當然不是男女之愛,而是工作上的比較。我相信,已工作數年的人、不論男女,或許都是遇到相同問題,就是昔日同窗,怎麼漸漸與自己拋開距離?不管是職位、還是薪金。這樣不難令人胡思亂想,難道是我未夠好?是我的能力不足?
知世界之大,一山還有一山高,是件好事。但為此而失落沮喪,又太無謂了。畢竟,各人有各人的修行,不同行業有不同的境況。與其盲目妒忌,不如好好認清自己的初衷與路向,跟自己的步伐,一步一步地進步。
有錢你唔一定快樂,唔係100%嘅快樂,但世上好多事無錢你做唔到。
還是十八、廿二,怎樣都「莫欺少年窮」。但青春不再,若還沒有成績,便要把理想拉到地面,想想現實的東西。這樣的說話由一個一步一步拼搏出自己半邊天的人說出來,特別有說服力;於我這位剛剛踏進25+的女生來說,也特別感同身受。
快樂,太複雜了,金錢當然買不到。但抑鬱時候,金錢至少能讓你有高床軟枕、佳餚美酒,吃飽、睡飽,明早再抑鬱。所以人大了,實際的不能不談。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係我人生既座右銘。
這句出自《易經》,即君子要使自己越來越強,生生不息,永不停止,也要有德行,廣闊的心胸來包容天下萬物。這句也是清華大學的校訓,把此作人生座右銘,絕對不為過。
不論位於甚麼職位,是上司或下屬,也應時時提醒自己學海無涯,時時進步,懷着謙卑之心,也要有廣闊的心胸容公司的是是非非。
耐心等待成功的到來。
聽說,「精細商作,耐心為本」不但是長江實業的口號,他也會用這以這宗旨來教導兒子。或許,這不單可以運用在營商上,放諸在生活上亦可?
不知是資訊太快,令這一代人似是更沒有耐性,努力一陣子,未見成績便認定那是失敗,興趣如是、感情如是。工作數年,對此感受特深,努力是不夠的,關鍵往往就是取決於充足的耐性,愈能持之以恆者,愈能靜待成功到來。(要是不明白的話,回去看看你身邊那位被你評為沒什麼過人之處的上司,大抵便能略知一二。)
肯用心來思考未來。
這句看來很「廢」?你以為你有思考?不,想想今夜吃甚麼不算思考,想想今年到哪兒旅行也不算思考。真正的思考是想得更遠的,更有深義的:你想要怎樣的生活?你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甚麼能讓你有滿足感?
有些人或許從來沒有覺得這等事情重要,有些人則是淹沒在朝九晚五的洪流當中,便漸漸忘了。但若你突然感到毫無方向,日復日的工作令你沒了熱情,總會有種莫名的無力感,或許便是時候好好想一想這個你拋諸腦後的問題了。
先前看過一篇文章,內容大概是兩代人對李嘉誠的看法。上一代的年青人把他視為偶像,特別欣賞他的白手興家,真人演繹了何為獅子山精神;這代的年青人,則多有所保留,更笑言:「最熟悉,還是李氏力場。」雖然,我們這一代,對他的感覺或許不一樣了,但他的分享與做人態度,還是有值得我們借鏡的地方。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