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回憶錄0630)
清早走進城,看見狗咬人
因回憶錄紙媒載體《蘋果日報》的終結,上週打斷了回憶的順序,寫了很可能是《失敗者回憶錄》的終章。現在再回到順序。此刻想到的是:人類的歷史不斷重複,災難也不斷重複,而人類從來沒有從歷史中吸取教訓。許多事情太相像了。寫回憶錄可能也只是對自己有意義而已。
回到順序,是1948年我到香港後,記憶中這一年中國的社會意識及出現的文化產品。其中廣泛流行的還有歌曲。向掌權政黨抗爭的著名歌曲有《團結就是力量》《跌倒算什麼》,前者的名句有:「朝著法西斯蒂開火,讓一切不民主的制度死亡!」後一首的名句有:「跌倒算什麼,我們骨頭硬,/爬起來再前進!/生要站著生,/死也站著死!」
諷刺歌曲最廣泛流行的有《古怪歌》,句子有:「往年古怪少,/今年古怪多,/板凳爬上牆,/燈草打破了鍋,/月亮西邊出,/太陽東邊落,/河裡的石頭滾呀滾上了坡。/半夜三更裡,/老虎闖進了門,/我問牠來幹什麼,牠說保護小綿羊。/清早走進城啊,/看見狗咬人哪,/只許牠們汪汪叫,不許人用嘴來講話。/田裡種石頭,灶裡生青草,/人向老鼠討米吃,秀才做了強盜……」
這些句子的比喻,當時人人都知道指什麼。當時人們想不到的是,棄舊迎新大半個世紀後,歌詞的意義還在,現在不是仍常有「狗咬人」「老虎說牠來保護小綿羊」這樣的事嗎?
《古怪歌》在網上還可以找到五十年代歌手竇金懷的演唱,可見那時候這歌曲已從大陸流行到海外。
另一首流行歌曲是《茶館小調》,這是以民間說唱敘事歌曲的風格,來針砭時弊。先是形容茶館的熱鬧,「有的談天,有的吵,/有的苦惱,有的笑!/有的談國事,有的就發牢騷。」接著是老闆出來勸茶客:「國事的意見千萬少發表,/談起了國事容易發牢騷,/引起了麻煩你我都糟糕,/說不定一個命令你的差事就撤掉,/我這小小的茶館貼上大封條……最好是,今天天氣哈哈哈,喝完茶回家睡一個悶頭覺。」接下來是滿堂大笑。說「悶頭覺,睡夠了,/越睡越糊塗,/越睡越苦惱。/倒不如乾脆,大家痛痛快快的談清楚,/把那些壓迫我們,剝削我們,不讓我們自由講話的混蛋,/從根鏟掉!」
這首諷罵國民黨政權的創作歌曲,在中共建政前很流行,建政後一直沒有看到有演唱。網上搜尋,近年有兩次有人唱,但瀏覽量只以百計,而且YouTube 設定「停用留言功能」。為什麼不能留言呢?因為留言必然聯繫到現在——現在的社會不僅是茶館老闆擔心茶客議論國事惹麻煩,而是根本沒人敢議論國事了,議論國事發牢騷甚至也不是丟掉差事或坐牢,而是會人間蒸發。
在毛澤東提出文藝為工農兵服務後,在抗戰時期的中共管治地區,也出現了一批政治正確的文學作品,其中農民出身的作家趙樹理的作品,給我較深印象。他的著名小說是《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李家莊變遷》。《李有才板話》講紅區進行減租減息運動,地主閻恆元幕後操縱村政權反對,村中有一個愛編快板的李有才,被閻趕出村子,後在中共派員領導下,把李有才請回來,發動群眾,清算閻恆元。
李有才編的快板很有趣,我至今仍記得諷刺閻當村長十幾年的快板:
「村長閻恒元,一手遮住天,/自從有村長,一當十幾年。
年年要投票,嘴說是改選,/選來又選去,還是閻恒元。
不如弄塊版,刻個大名片,/每逢該投票,大家按一按,
人人省得寫,年年不用換,/用他百把年,管保用不爛。」
語言大眾化,新鮮活潑,是當時讀者喜聞樂見的作品。不過這作品在中共建政後就不流行了。因為儘管舊時代有地主村長操縱選舉,村長一當十幾年,但畢竟還是有選舉,還是「年年要投票」;而且「不如弄塊版,刻個大名片」也是嘲諷而已,閻家村並沒有實行。倒是在人民民主專政下,「刻個大名片」「人人省得寫,年年不用換」的事,真是實現了。
趙樹理曾被中共譽為體現毛澤東的工農兵文學的典範。不過,在中共建政後,卻沒有寫出像以前那樣觸目的作品。到了文革時期的1970年9月23日,趙樹理被造反派紅衛兵毒打而死,這是中共引以為傲的農民作家的下場。
北京出版、戴光中著的《趙樹理傳》中寫過一件事,1951年中共中央開會討論農業合作化問題,毛澤東說:「一定要請樹理同志參加會議,別的人缺席一個兩個不要緊,趙樹理可千萬不能少。他最深入基層,最了解農民,最能反映農民的願望。」當時中央的與會者大都附和毛澤東,主張盡快合作化,趙樹理來後卻唱反調,說老百姓有了土地後,不願意急著交出土地,「願意一家一戶,自由自在地好好幹幾年後,再走集體化道路。」但三年後,他寫小說《三里灣》,卻對農業合作化大唱讚歌。在專權政治下,即使是掌權者的愛將,也沒辦法不扭曲自己向掌權者的倒行逆施唱讚歌,而即使這樣做也不能保平安,最後還是在革命政權的權爭運動中被虐打致死。(30)
心中的太陽是毛澤東歌詞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橄欖樹原本叫做小毛驢】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耳熟能詳的民歌「橄欖樹」你知道原本叫小毛驢嗎?這首歌成歌數年後,才找到齊豫這位最佳詮釋者,你也能唱上幾句嗎?
#美聲天后 #空靈歌手#天籟之音
#報時光UDNtime
圖說:「天使與狼」演唱會,廿七日在台北市綜合體育場舉行,齊豫〈見圖〉展現實力歌喉,深得台下歌迷心。
日期:1988/11/27
來源:聯合報
攝影:邱勝旺
歷史新聞
【2014-01-03/聯合報/A6版/李泰祥病逝】
為什麼流浪
小毛驢變橄欖樹 齊豫唱紅
「日光大道」歌詞也出自三毛
【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李泰祥曾說,所有創作都是他的孩子,其中最好的就是「橄欖樹」。「橄欖樹」空靈優美,但也很難唱;難唱到當年以這張同名專輯一炮而紅的齊豫,曾對樂評人馬世芳坦言:「我每次唱這首歌都會緊張。」
「橄欖樹」原詩是三毛以英文寫成,李泰祥徵得三毛同意後,由民歌手楊祖珺譯成中文。三毛詩裡的主角原本是她在西班牙草原看到的小毛驢,李泰祥覺得唱「為了小毛驢流浪」很奇怪,商議後改為「橄欖樹」,意象、意境即瞬間拔高。
「一條日光大道」歌詞也出自三毛之手。李泰祥曾說,該曲在他一九七三年赴美前就起稿,赴美後某一天,他覺得特別寂寞,拿起吉他唱歌,「一條日光大道」就此浮現;他邊唱邊哭,但該曲要到十年後他與齊豫合唱出版,才真正大紅。
「橄欖樹」、「一條日光大道」都在成歌數年後,才找到齊豫這位最佳詮釋者,難怪李泰祥要說齊豫是他的貴人。然而兩曲的命運坎坷還不止此:它們當年都曾遭新聞局禁播。
樂評人馬世芳指出,「橄欖樹」當年送審時,審委認為原詞「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有「海外密會匪諜」之意,硬是封殺;唱片公司只好請齊豫把「流浪遠方」唱成「流浪流浪」,這才過關。
「一條日光大道」則是因審委認為歌名聯想對岸「文化大革命」時代的樣板小說「金光大道」,有「與匪唱和」之嫌。另外,當年毛澤東在對岸是「人民群眾心中的紅太陽」,「太陽」在台灣因此變得很敏感,「陽光灑遍你的全身」也顯得可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