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相」真的存在?- Hugo Sze
我們時不時都會聽到有人稱讚夫妻們愈來愈有「夫妻相」,可能會令人聯想到美滿、和諧的婚後生活,令兩人長相變得相似。過去亦有研究提出,夫妻婚後一段時間,可能會出現外表趨同的現象。但日前發表於科學期刊「自然」(Nature)的研究則顯示,所謂的夫妻相不是後天趨同形成,而是早在選擇伴侶的階段便出現。
早在 80 年代,心理學家便曾探討長期戀愛關係會否令伴侶面貌變得相似。有關研究認為,伴侶同居 25 年後,容貌相似程度明顯增加,這種改變與婚姻的幸福感相關。研究推論,伴侶在共同生活之間,生活方式、戶外活動、飲食以至笑容,都會塑造「夫妻相」。英國「衛報」報道指,以上說法多年來從未經科研證實或反駁,直至近日,史丹福大學電子工程博士生 Pin Pin Tea-makorn 及組織行為學副教授 Michal Kosinski 合著研究,否定婚後夫妻樣貌趨同之說。
該研究透過網絡搜尋引擎、報章的結婚週年紀念報道,以及家譜網站等渠道,擷取 517 對夫婦的照片。通過對比他們新婚以及 20 至 69 年後的照片,判斷過去的研究結論是否成立。Tea-makorn 表示:「人們對此說深信不疑,勾起我們的好奇心。起初我們認為,假如人們的臉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趨同,便要看看隨時間過去,他們有哪些面部特徵變得相似。」
研究人員先向參與實驗的人士展示一張「目標人物」的照片。另外 6 張不同人物的照片中,5 張為隨機選出,1 張是目標人物的配偶。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者就 6 張照片與目標的相似程度作排序,同一時間又以先進的面部辨識系統另作分析。結果顯示,無論是肉眼抑或系統判斷,均反映伴侶們在新婚及婚後 20 至 69 年,面貌均有一定相似度。研究人員認為,他們成功證實了「夫妻相」的存在。
然而,這並不代表樣貌「隨時間趨同」的說法成立。反之,研究表明「沒有找到有關生理外觀趨同假說的證據,配偶的樣貌並沒有隨時間推移愈趨相似」。受驗者肉眼判斷的結果甚至顯示,配偶臉部的相似程度,隨著時間過去會稍微下降;系統的判斷亦顯示,配偶的臉傾向相似,但不會隨時間變得更加相似。
研究認為,伴侶早在關係建立之初,看起來已相較隨機的人相似。報告指:「無論肉眼或系統,為新人的面部相似度排名時,相似度均為一致。」同時,新婚及往後拍攝的照片,在相似度亦沒有顯著差異。Tea-makorn 解釋,人們可能會尋找相貌相似的伴侶,道理與他們尋找具有相近個性或價值觀的人作為伴侶一樣。報告最後提到,「儘管否定過去的外貌假設並不令人振奮。但研究解決了心理學一大難題,使大眾更易理解,是甚麼驅使人們形成並維持長期的浪漫關係。」
原文:CUP
#愛情 #婚姻
「心理學期刊排名」的推薦目錄:
- 關於心理學期刊排名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心理學期刊排名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心理學期刊排名 在 運動營養師 楊承樺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心理學期刊排名 在 心理學雜誌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醫院診所健康懶人包 的評價
- 關於心理學期刊排名 在 心理學雜誌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醫院診所健康懶人包 的評價
- 關於心理學期刊排名 在 SAGE Taiwan - #SAGE期刊推薦#管理學王牌刊,也是排名第一 ... 的評價
- 關於心理學期刊排名 在 心理學期刊排名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心理學期刊排名 在 心理學期刊排名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心理學期刊排名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的生命是一段漫長的、逃離自己的過程。」
~英國詩人塞繆爾.詹森(Samuel Johnson)
「新的目標會不停地吸引人的注意力,而人總是奮力地想要變得更快樂,而沒有意識到,長遠來看,這樣的努力只是徒勞而已。」
如果想要控制分心,我們必須要學會處理不適感。
取自《專注力協定》
************************************
各位朋友,晚安:
「心智之所以需要無休止地活動,主要就是想擺脫情緒上的痛苦。然而,不管心智多麼努力,效果都是短暫的,它只能暫時將痛苦掩蓋住。事實上,心智愈用力去除痛苦,你所感受到的痛苦就會愈大。」
~艾克哈特.托勒
因為之前談接納,我多談了一些外星話。但外星話對人類也有實質的幫助,用地球人的方式理解,這能幫助我們看到我們如何逃避痛苦,以及為了逃避痛苦,所發展出來的繁盛燦亮的地球文明。
內在那些不適感、不安感,那些糾纏尾隨不願就此放手的創傷、痛苦,讓我們分心,也失去了內在的安穩。小我創造了許多念頭,這念頭原始用意是想「趨樂避苦」,但越避越苦。
然而快樂稍縱即逝,像天邊流星,我們正想抓住,但只遺留下廣漠的黑暗。趨樂避苦的小我設定,讓我們重複再重複,痛苦再痛苦。有些人即便軀體存活著,心卻早已死亡。
喜歡麻木麻痺自己的人很多,我們許多成癮性的行為即是一種埋葬自己深刻感知的活動。這基本上就是一種心靈層次的自殺,我們刻意忘卻豐富的內在世界,只求每天能活在反覆的感官刺激,直到生命轉換了存在的形式。
不知道這麼一段時間以來,我在外星、地球之間,不同層次的反覆往返分享,各位朋友有沒有一絲絲觸動?
祝願您,別輕易相信什麼,那是心智常玩的欺瞞遊戲,但常覺察觀照,我們因此甦醒!
************************************
時間管理就是痛苦管理
【文/ 尼爾.艾歐, 李茱莉】
一開始,我也不願去相信自己的分心行為背後真正的驅力是什麼,這個真相令人感到不便。但是細細咀嚼了一些科學文獻後,我得面對現實,讓我們分心的動機真的來自我們自己的內在。所有人類的行為都是如此,而分心只是大腦試圖處理痛苦的另一種方法罷了。如果我們接受這個事實,處理分心要先處理不適感這件事就很可以理解了。
「如果說分心的代價是付出時間,那麼時間管理就等於痛苦管理。」
但是我們的不適感是哪來的呢?為什麼我們總是永無止境地感到不安和不滿呢?我們身處人類有史以來最安全、最健康、教育程度最高、最民主的時代,但是人類的心理有的某個部分,讓我們總是想要替心中那些不停攪動的東西找到一個出口,如同十八世紀的英國詩人塞繆爾.詹森(Samuel Johnson)所說的:「我的生命是一段漫長的、逃離自己的過程。」我也是啊,老兄,我也是。
謝天謝地,我們可以安慰自己,這種不滿足的感覺是先天就編織在我們的基因裡面的。很抱歉得這麼說:我們大概永遠無法對生活感到全然的滿足。那麼,偶爾的喜悅呢?當然會有!偶爾的亢奮和狂喜?也有;時不時想要穿著內衣熱唱菲瑞.威廉斯(Pharrell Williams)的〈Happy〉?沒問題,誰不會這樣?但是你在電影裡看到的「從今以後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這種持續性的滿足呢?算了吧。這只不過是個神話。那種幸福注定是好景不常,千百年的演化讓你我的大腦幾乎無時無刻都處於不滿足的狀態。
之所以天生如此,原因很簡單,《普通心理學評論》季刊上曾有一篇研究指出:「如果滿足和愉悅是永久存在的,那麼持續追尋更大利益或是進步的動機很可能就會變得相當的低。」換句話說,滿足感對於物種沒什麼好處。我們的祖先之所以會更加努力地工作和進一步奮鬥,是由於他們演化後變成總是憂心忡忡的模樣,而我們現在也保持這個狀態。
不幸的是,這些演化優勢驅動著我們的親族,讓他們總是想要做得更多,因而得以生存,而與此同時,也可能對現今的我們造成不利的影響。
「四項心理因素,讓你的滿足永遠只是暫時的。」
來看看第一項因素吧:無聊。人為了要避免無聊而做出的事情,其誇張程度令人震驚,甚至有時候可能真的是用電擊的方式。一項二○一四年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的研究要求受試者待在一個房間裡,獨自思考十五分鐘的時間,這個房間裡空無一物,只有一個讓受試者可以讓自己觸電的裝置,雖然是輕微的,但是的確會造成疼痛。你可能會問:「怎麼會有人想那樣做?」
事前詢問受試者的時候,他們都說甚至願意付錢來避免遭受電擊,但是,當他們被一個人留在房裡,除了那台機器以外什麼也沒有的時候,百分之六十七的男性以及百分之二十五的女性都電擊了自己,其中有很多人還是重複地電擊。這項研究的作者在文章的結論中寫道:「人比起思考更喜歡行動,即便他們所做的事情非常令人不快,甚至一般來說他們願意付錢來避免這件事。未經訓練的心智不喜歡獨處、什麽都不做。」因此,美國排名前二十五名的網站都是在兜售那些讓我們在索然無味的生活中獲得解套的方法,看到這一點,也就沒什麼好驚訝的了,這些網站所販售的逃避手段包括購物、明星八卦或是方便入口的社交互動。
第二項讓我們分心的心理因素是消極性偏差,「這是一種現象,比起中性或是正面的事件,負面的事件會更容易受到突顯而且需要更高強度的注意力。」某項研究的作者作出以下的結論:「壞比好來得強烈,這一個事實在心理學中看來是非常基礎且非常普遍的。」在人出生沒多久之後,這種消極主義就開始了,嬰兒在七個月大的時候就開始有消極性偏差的表現,暗示了這個傾向是天生的。還有更多的證據:研究人員相信比起回憶美好的時光,回憶不快樂的時光要來得更容易。研究顯示,即使認為自己成長的過程整體而言是快樂的,大家還是比較容易回想起不愉快的片段。
消極性偏差幾乎無疑給了我們演化上的優勢,有好事發生的話是很好,但是壞事可能會害死我們,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注意也更先記得壞事,很有用,但真掃興!
第三項因素是反芻思維:我們傾向於一直去反覆回想不好的經驗。如果你曾經在心裡反覆咀嚼一件你做過的事,或是別人對你做的事,或是某個你沒有但是很想要的東西,翻來覆去,感覺一直揮之不去,那你所經歷的就是心理學上所謂的反芻思維。這種「被動地把現況拿去跟某個未達成的標準做比較」的反芻思維可能會以自我批判的方式表現,例如:「為什麼我沒有把事情處理得更好?」像是某個研究所指出的:「藉由反省,思考出了什麼錯以及如何修正,人可能可以找出錯誤的根源或是替代的方案,最後就不會重蹈覆轍,未來就有機會可以做得更好。」因此,這也是另一項很有用的優勢──但是,也真的可能會把我們搞得很慘啊!
無聊、消極性偏差以及反芻思維,每一項都可能引發分心,但第四項因素可能是其中最殘酷的一項:享樂適應。這種傾向,讓你不管發生了什麼事,滿足感都會很快地回降到基礎線,這是身為萬物之母的大自然所採用的誘購法(bait and switch),所有人生中的重大事件,我們以為那些會讓我們更快樂的事,其實都沒有真的讓我們更快樂,或者應該說,就算有也不會持續太久。舉例來說,曾經體驗過非常幸運事件的人,像是中樂透,表示那些曾經讓他們感到開心的事情,最終都不再有魅力,實際上他們最後都還是回到事情發生前的滿足度。大衛.邁爾斯(David Myers)在《追尋幸福》(The Pursuit of Happiness)裡面寫道:「所有讓人垂涎的經驗:熾熱的愛、精神上的崇高、獲得新東西的愉悅、成功的快感──都只是暫時的。」當然,跟其他三個因素一樣,享樂適應帶來利於演化的優勢。一項研究的作者解釋道:「新的目標會不停地吸引人的注意力,而人總是奮力地想要變得更快樂,而沒有意識到,長遠來看,這樣的努力只是徒勞而已。」
我們現在要下任務失敗的音效了嗎?我們命中注定要徒勞無功嗎?當然不是,就像我們已經學到的部分,不滿足是我們天生具備的能力,我們可以將其引導成一種助力,讓事情可以進行得更順利,像我們那些遠古時代的親戚一樣。
「我們的大腦預設值是不滿足和不適感,但是我們可以讓它們給我們動力,而不是將我們擊敗。」
如果我們的物種失去了這種永恆的焦慮感,我們會更慘──甚至有可能會絕種。我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由不滿足所推動的,包含狩獵、追尋、創造以及調適,甚至是無私的舉動,像是幫助別人,都是由我們需要逃離罪惡感和不公義的感覺所驅動的。 正是這些無法滿足的欲望、總是想要獲得更多的想法,讓我們推翻了獨裁者,也是推進了改變世界的發明以及拯救生命的科技,這也是一種隱形的燃料,讓我們得以向著這個星球以外,更遙遠的宇宙去旅行與探索。
不滿足這一點,對我們物種的進步有功勞的同時,也需要對我們所犯的錯誤負責,為了駕馭這個力量,我們得要迅速地否決這個誤導性的想法:如果我們不快樂,就是我們不正常──這完全是事實的相反。這個觀念上的轉變可能會讓你感到有點違和,但同時也可能是令人難以置信的自由舒暢。
「感覺不舒服並不是件壞事,認知到這點是件好事;這也正是適者生存想要達成的目的。」
從接受這一點開始,我們獲得了一個幾會可以避免人類心智上的一個隱患,我們可以認清痛苦並且從中跳脫,這是在通往心無旁騖這條路上邁出的第一步。
***
本章一點通:
.時間管理就是痛苦管理。分心所付出的代價是時間,並且,就像任何其他行動一樣,分心源自想要逃避不適感的那種欲望。
.不滿利於演化,心滿意足則否。我們有著無聊、消極性偏差、反芻思維以及享樂適應的傾向,這幾項湊在一起讓我們永遠無法獲得長時間的滿足。
.不滿足對於我們物種的進步有著功勞,卻也讓我們犯錯。這是一項天生的力量,可以被引導成助力,協助我們改善事情。
.如果想要控制分心,我們必須要學會處理不適感。
.
以上文字取自
專注力協定:史丹佛教授教你消除逃避心理,自然而然變專注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1163
.
5/2 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5/30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心理學期刊排名 在 運動營養師 楊承樺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世界排名頂尖的【Nature】自然期刊,本期 (3月31日出刊) 登出專訪一位來自台灣的年輕人的文章,介紹其研究領域的專題。他連續三年在(美國遊戲開發者年度大會Game Developers Conference )上發表的研究報告引起轟動,目前在這領域已經是動見觀瞻的領航先驅。
視頻線上遊戲公司可以馴服有毒的行為嗎?該文主要以目前發行世界上最受歡迎的網路遊戲,「英雄聯盟」(LOL)的母公司「Riot Games」 的科學家正在努力改善網路文化,期望未來的網路環境是一個親切和善的世界。
具有腦神經認知科學博士學位,來自高雄的Jeffrey Lin (林侑霆) ,是「Riot Games」 公司這個社會制度研究計畫的形象代表,也是該公司的首席設計師,據瞭解,Jeffrey Lin (林侑霆)因沒空寫Paper投稿,因而由【Nature】主動前去專訪,本報記者將林侑霆在自然期刊專訪與相關其在美國年度電玩開發者大會(GDC)發表報告等網路資料整理成特別報導...
在2012年底林侑霆採用經典的心理學概念啟動大規模的測試,他們團隊設計了24種訊息或提示並分別以3種不同的顏色在遊戲中的不同時間點顯示。包括諸如有負向意味的「假如隊友犯錯時你若繼續不斷騷擾他,他將表現的更差」或是帶有正向意味的如「玩家若和他的隊友合作將能提升31%獲勝的機會」等提示。合計有216種情況去測試並和沒有給予任何提示的對照組做比較,像這樣大量的排列組合測試在一般的實驗室是無法做到的....
...有些提示得到明確的影響結果,特別是提示如果是以紅色字體顯示時,若和沒給與提示的對照組比較,在提示出現如【騷擾】等俱負面的字時結果在(負面的態度)降低了8.3 % 、在(言論攻擊)方面降低了6.2%、在(攻擊性語言)方面減少了11% 。(如上圖表所示)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林侑霆說從這種大規模實驗所獲得的結果是超乎尋常的,而他們打開了這扇大門,可以研究更多的問題,諸如不同的提示和顏色對不同文化和族群的影響。
(點內容看更多)
http://www.peoplenews.tw/…/b1aa9871-c210-4182-a64f-fafa1f04…
心理學期刊排名 在 心理學雜誌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醫院診所健康懶人包 的推薦與評價
在心理學期刊排名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hiris也提到: 為什麼我網路上看到兩種說詞: 一種說早餐不吃: 身體會壞光光: 一種說不吃早餐: 其實對身體才好: 有 ... ... <看更多>
心理學期刊排名 在 SAGE Taiwan - #SAGE期刊推薦#管理學王牌刊,也是排名第一 ... 的推薦與評價
南部管理協會官方刊物:在172種管理學類期刊排名第3位;在110種商業類期刊中排名第2位;在75種心理學,應用類期刊中排名第1位。該刊主頁:http://jom.sagepub.com/. ... <看更多>
心理學期刊排名 在 心理學雜誌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醫院診所健康懶人包 的推薦與評價
在心理學期刊排名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hiris也提到: 為什麼我網路上看到兩種說詞: 一種說早餐不吃: 身體會壞光光: 一種說不吃早餐: 其實對身體才好: 有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