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看電影】麥娜絲與阿尼瑪:男性心中女神的墜落
在"同學麥娜絲"這部電影裡頭,裡面有個主要女性角色就是麥娜絲。麥娜絲是納豆主演的罐頭在高中時期心目中女神的角色,雖然過去一直沒有甚麼機會接近她,後來在因緣際會下再次遇到她。
#同學麥娜絲
出乎罐頭意料地,她改了名換了姓,從事性工作相關的行業,麥娜絲這尊女神形象似乎就停留在罐頭高中時期。對於罐頭來說,這無疑是相當大的衝擊與失落。
#榮格心理學
在榮格心理學中,針對男人內在所擁有的女性意象(將之稱為阿尼瑪),區分為四個主要歷程階段,依據性愛的典型,他分別將阿尼瑪擬人化為夏娃、海倫、聖母瑪利亞與真知女神蘇菲亞。
夏娃的階段是一個忠誠提供滋養、安全以及愛的女性意象。
而第二階段是特洛伊城裡中的海倫,是集體的性意象,如同瑪麗蓮夢露這樣性感女神的形象。不過,在這個階段的男人,在感情中往往反覆無常,因為沒有一個真實的女性個體能夠滿足他的期望,媲美這個潛意識裡的完美女性形象。
第三階段是聖母瑪利亞,她象徵著宗教情懷以及和女性保持著真誠友誼的能力。具有這種阿尼瑪的男性能看見並接受女性他者的個人特質,不受自身的需求影響;他能夠區分愛與慾的差異,且能夠長久持續一份親密關係。
第四階段則是真知女神蘇菲亞,她成為男性內在生活的指引,協助應付重大的哲學議題,追尋生命的意義。她是「智慧老人」這個原型的天生伴侶,男性的性欲在此階段包含了精神面向。
這四個階段是一個循環,又或是同時存在在內心當中,有時也會與真實女性接觸時展現出來。在心理上,男性個體的現實狀況是活在一座後宮當中。
(引自榮格心理學:不插電講座)
#阿尼瑪
在當時的時代而言,高中已然算是高等教育,占星的觀點來看這是屬於九宮的意涵。九宮帶給我們對於人生哲學與意義的思考,在罐頭遇到遙不可及的麥娜絲時,她為他真知女神帶來了具體的形象,後來傳言她到了美國發展,更加劇膨脹了他心中女神的地位。
理論上,假新娘(阻礙男性發展的阿尼瑪)分成兩種類型,第一種是她引導男性進入幻想的領域,遠離外在世界中的及時責任(例如:不允許孩子長大的母親,凡事都把事情處理得好好的,讓孩子過得很安逸);第二種假新娘則是,當男人個體需要轉向內探索人格面具以下的真義時,她反而促使男性個體迷戀人格面具。(例如:媒體塑造出來的女神偶像)(引自榮格心理學:不插電講座)
但在劇中,麥娜絲拒絕當假新娘,她既不鼓勵罐頭要更崇拜她也不特別照顧罐頭,而是將真實的工作型態展現給他看。看著麥娜絲,我總想著在"厭女:日本的女性厭惡"裡面不斷提及的東電OL,她利用自己的身體價值嘲弄了男性對於女性的想像。
#厭女
男人在性的雙重標準下把女人區分成兩種集團:聖女和妓女。儘管對這兩者的壓榨和蔑視有程度上的差異,卻不代表「聖女」就是值得推崇的一方,因為無論是聖女或妓女都是對女性的壓抑和「他者化」。從女人的角度來看,男人對於女人的統治除了把女人區分成「聖女」與「妓女」,還利用了階級與人種的分歧。
女性需要同時符合兩種標準,像男人一樣努力工作融入社會,又像女人一樣擁有性魅力,才能稱為是一個「合格的女人」。在少子化的時代,女兒免不了擔負起過去只有兒子才會被賦予的期待,但她卻無論如何都不是個真正的兒子。
真正的問題卻是,她們要付出多少、失去多少才能擺脫這些投射或要求,被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引自:厭女:日本的女性厭惡)
#戀愛中的人
阿尼瑪只是一個內在的陰性意象,我們以為阿尼瑪就是女人,女人就是阿尼瑪,於是要求女人扮演阿尼瑪的角色,是女神,而不是人類。如此一來,把阿尼瑪予以人性,我們忘失了自己的靈魂;而把女人當成神,我們忘失了她們的人性,剝奪了她們之所以為女人的本性。(取自戀愛中的人)
對於罐頭來說,麥娜絲只能是女神,即使她換了姓改了名,她的模樣就像停留在高中時期一樣,如此神聖與崇高,他無法將她歸類在"不是女神的位置"。
從一個階段過渡到另一個階段的發展伴隨著掙扎,因為心靈不只提升及支持個體的成長,非常矛盾地,它也守舊且不願意放棄已知的一切。因此,當男性個體迫切需要進展至下一個階段時,一股心理危機也同時形成。
#占星與愛情
過去在星盤諮詢的經驗裡頭,男性(或是女同志中的踢)的月亮與金星往往代表著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性角色,月亮倘若跟火星(性驅力)或是金星(年輕女性或是愛戀角色)之間有衝突相位時,往往代表他們較難整合內在阿尼瑪的角色。
曾經也有女性個案問過我,何以在結婚前他這麼熱烈追求她,結婚或是同居之後,她就像是家具一樣,可有可無。當時我是這麼回答她的:因為在結婚之前,你是金星,你帶來愛戀與刺激、新鮮感,結婚之後,你就成為了月亮,你看他怎麼對待他的母親(月亮也是象徵著母親與原生家庭),就會怎麼對待你。
如同在張愛玲經典短篇小說裡,曾經這麼寫著。
#紅玫瑰與白玫瑰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硃砂痣。
男性要如何辨識內在的阿尼瑪影響著自己的親密關係,確實也是需要下很大的功夫,但從原生家庭的課題著手,往往會是最快的途徑,不過追求成長的過程也必然會面臨失落與挫折,願意踏上理解內在的課題的旅程,關於脆弱、情感、柔軟以及與他人深刻連結的那個部分,那就是相當具有膽識與勇敢的舉動了。
延伸閱讀:
榮格心理學不插電講座:我的大象生活
厭女:日本的女性厭惡
戀愛中的人:榮格觀點的愛情心理學
心理師看電影 在 運動心理師—謝宇鈞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其實滿喜歡這部動畫的
由心理師家長的觀點出發來討論
如何跟孩子觀賞這類型電影
其實蠻重要的
畢竟身為大人
我們不能禁止孩子的所有事
因為那阻擋了他們探索的空間
但陪伴他們一起面對和思考
也意味著真正的陪伴他們成長
換我有時間再來寫寫我對於鬼滅的看法吧~~~
#心理師的運動人生
#大哥沒有輸
#鬼滅之刃
#心理師看電影
心理師看電影 在 運動心理師—謝宇鈞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成長就是面對真實的自己
又到了心理師說電影的時間啦~~這次我們來談談「牠第二章」這一部電影吧!如果有看過「牠ㄧ」的,應該知道,「牠」也就是小丑,其實反映了每個孩子最真實的恐懼和黑暗面,所以故事的內容就是孩子們分別面對了自己的心魔跟恐懼後,又集結起來利用團隊的力量打敗「牠」的故事。而「牠第二章」則延續了這個故事,敘述這些孩子們長大之後,又重新對抗小丑的故事。而這樣的故事其實就是一個心理治療的歷程。
「我們記得了過去的美好時刻,但過往的傷痛不會不見,它仍時刻的影響著我們的現在和未來」
當個案在進行心理治療的時候,往往會發現,可能因為藥物的關係,也可能是因為過往的傷痛太過痛苦,常常會發現到個案對於某些片段會刻意的遺忘。經常在會談場景中的對話是想要忘記某些記憶、或者是想要重新出發,然後對於過往的記憶避而不談。記得,曾經有位個案很崩潰的告訴我,「為什麼你要讓我再想起來過去的那些事情。我以為我忘記了,這些事情就不見了,彷彿不曾存在過。」
「過往的傷痛不會不見,只是記得是痛苦的,所以我們選擇遺忘,因為這是保護我們自我不致崩潰的方法。」
佛洛依德在談到自我防衛機轉時,曾說過為了保護自我不致崩解,並處理我們無法面對的焦慮,自我防衛機轉就在演化中傳承下來,它沒有好沒有壞,甚至它在短時間對個體還是有益的。但如果,個體持續的使用自我防衛機轉來面對問題,那麼個體將無法有效的、真正的去處理問題。而最常出現的防衛機轉,就是否認跟合理化。也因此,心理治療其實在某種意義下,是在陪伴著個案重新的去面對自己的問題跟傷痛,就如同電影裡面的主角們,都因著劇中黑人青年麥克的要求,重新的去面對自身的傷痛與恐懼一般。因為只有重新去面對處理這些恐懼和傷痛,個案才有辦法能夠完整自已,渡過新的人生。
「面對傷痛與恐懼是痛苦的,也因此我們需要彼此協助,但是最終面對的勇氣和能力都來自於我們自己,過去沒有辦法改變,但我們可以重新理解和詮釋。」
記得有個個案曾經說過「為什麼要知道過去那麼多少事情,過去已經過去了,我們沒有辦法去改變。畢竟人生不能重來。」
我想這是心理治療有趣的地方,當心理師重新跟個案再回去過往的經驗中,重新思考和檢視時,其實也是提供另外的觀點讓個案可以有新的想法和思考,也可以重新調整自己。就像剛剛那位個案一樣,當我們重新再回去看看過去時,個案在會談中,又說了一段很有意義和療癒感的話:「對欸~我怎麼那時候沒有想到,如果我那時候也可以這麼想就好了。」
就如同電影中最後,當主角們重新去看待自己的恐懼和傷痛,他們透過了儀式和其他人的陪伴,療癒了自己,讓自己在這一段的歷程中重新成長,讓自己有能力再面對新的人生。
就如同心理治療,或許德瑞鎮的故事每27年都會重來一次,就如同我們的人生總是會遇到一樣的循環,但我們知道的是當下次再出現,我會更有能力和資源去面對。
#ipure #fitnessrider #暖心全人諮商中心 #心理師看電影 #心理師的觀影日常 #it_chapter_2 #it_chapter_two #心理師的運動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