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腳】
「人之有腳,猶似樹之有根,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
中醫保健理論關於一年四季沐足有記載:「春天泡腳,開陽固脫;夏天泡腳,暑濕可祛;秋天泡腳,肺潤腸濡;冬天泡腳,丹田溫灼。」可見腳部的鍛鍊和保養對整體養身是極為重要的。
人的雙腳距離心臟最遠,腳趾更是血管分支的末梢部位,血液循環容易差,再加上腳的脂肪層薄造成保溫差,所以腳的皮膚溫度低容易受寒。腳部如果受涼,會引起人體許多的不適,像是上呼吸道黏膜內的毛細血管收縮,包括鼻、咽、氣管等部位,造成抵抗力降低,在體內的致病菌就會在抵抗力低時大量繁殖。除了引發呼吸道疾病外,腳部受涼還可引起腹瀉、腰痛等疾病,因此,足部的保暖顯得格外重要。
如果長時間受涼,腳上的神經末梢受涼後,會讓正常運轉的血管組織收縮,時間久了會導致血管舒張的功能失調,易誘發動脈痙攣、關節炎和風濕疾病、呼吸道疾病,對於女性來説還易導致婦科疾病。
這時候腳的保暖就十分重要了。
人體腳部光是腳踝以下就有33個穴位,若以雙腳66個穴位計算,則占全身穴位的10%。雙腳是人體穴位最密集的部位之一,尤其雙腳穴位與各臟腑有相對應的反射區,脾、胃、肝、腎等重要臟腑的經脈都經過這裡,因此泡腳時通過經絡傳導,也能有助臟腑的保健與治療效果。
熱水泡腳除了可預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外,還能使血管擴張、血流加快、刺激足部穴位及反射區、改善腳部皮膚和組織營養,降低肌張力。局部血液循環得到改善後,可減少下肢酸痛的發生,以達到放鬆下肢肌肉、筋骨的作用,更具有增加全身新陳代謝、改善內臟功能及平衡內分泌的效果,緩和或消除一天的疲勞。
經常泡腳,有助於刺激腳部的腎經湧泉穴,與踝關節以下的各穴位,發揮滋補元氣、壯腰強筋、調理臟腑、疏通經絡,以及促進新陳代謝、延緩衰老的作用。、
泡腳也能祛濕進而增加循環、助眠、改善手腳冰冷,還有幫助減肥的效果。尤其是現代社會,空調的大量使用,再加上人們普遍愛吃涼的食物,所以體內多寒濕,通過中藥泡腳,可以加速體內排寒。
刺激足部的穴位、反射區和經絡。從醫學理論來講,腳上有人體各臟腑器官的反射區和穴位,以及經絡,很多人都做過足療,按摩師點壓我們的腳時會感覺痛疼、酸脹,這種情況基本上可以說明我們相應的反射區臟腑有問題。所以當我們做完足底按摩後,會感覺渾身輕鬆。同時人體腳上有六條主要的經絡,包括三條陽經(膀胱經、胃經、膽經)的終止點,和三條陰經(脾經、肝經、腎經)的起始點都在腳上,因此熱水泡腳也等於刺激了這六條最主要的經絡。
如何泡腳才是正確的?
水溫:宜在40~42℃
熱水中加料:一般來說,怕冷、容易手腳冰涼的人可以用生薑水泡腳,取15克左右的生薑煮沸晾涼後即可;桂皮泡腳則對因腎病引起的浮腫有較好的緩解作用。膝關節不好的中老年人,建議在泡腳的同時熱敷膝蓋,可以祛風寒,緩解風濕骨痛。市面上也有一些藥包,都可以考慮。
水量:以蓋到過小腿的2/3為最佳,也只有直達膝部的高水位泡腳,才能充分促進人體血液循環,才可使泡腳效果更加充分。
經常泡腳最好用較深、底部面積較大的桶,能讓雙腳舒服地平放進去,而且要讓水一直浸泡到小腿。水溫在40~45℃左右比較適宜,要隨時添加熱水以保持水溫不下降。
按摩:泡腳時建議適度敲擊小腿內側刺激肝脾腎經,或是按摩小腿的穴位,例如位於足心的湧泉穴,或是足三里、三陰交等部位,都有助加強經絡、氣血循環,達到更好的護腎效果。在按摩腳的同時,同時也促進手部的血液循環,一石二鳥。
何時泡腳:建議在晚上臨睡前泡腳效果最好;泡腳後不要馬上睡覺。趁著雙腳發熱的時候揉揉腳底,及時穿好襪子保暖,待全身熱度緩緩降低後再入睡效果最好。
泡腳時間:建議每次浸泡15~25分鐘左右,雙腳的局部血液循環長時間過快,體內血液也會更多地流向下肢,會造成心血管超負荷。而且冬季氣候本來就乾燥,皮膚在熱水中浸泡時間過長,還會導致皮膚過於乾燥,容易得皮膚瘙癢症,因此不論是哪個年齡段的人士泡腳,結束以後最好使用一定的潤膚產品,讓皮膚保持一定的水分。
注意事項:
泡腳時有出汗是正常的,這時候千萬不要吹風扇或者開空調,因為泡腳時全身的毛孔都處於打開的狀態,如果這時候吹空調或者電風扇,不僅不能養生,還容易著涼。
飯後半小時內不宜泡腳,它會影響胃部血液的供給,長期下來會使人營養不良。
此外,以下5類人泡腳時也需格外謹慎。
1. 患有心腦血管疾病者:當血管突然遭受強烈的冷暖刺激,容易發生破。因此對於有基礎血管疾病的人來說,泡腳時間較長、溫度過高等因素,可能增加心腦血管負擔。此類人泡腳時水溫不宜過熱,時間也不宜過長,否則將導致大腦和心臟供血不足,出現頭暈目眩等症狀。
2. 糖尿病足患者:糖尿病足患者的皮膚比較脆弱,腳部末梢神經對溫度不敏感,正常人感覺很燙的水溫,他們卻感覺不到,所以很容易被燙傷。一旦被燙傷,哪怕是一個很小的水泡,若不及時就醫,都可能導致足部感染、潰爛,嚴重的甚至會造成截肢。
3. 靜脈曲張患者:靜脈曲張的主要病因是靜脈瓣膜功能不全,腳部溫度的升高只會增加局部血流量,不能改變靜脈回流的速度,反而可能加重靜脈回流負擔, 導致曲張的靜脈進一步擴張,加重下肢充血,使病情加重,很可能把腳越泡越腫,所以千萬不要用熱水泡腳、泡腿,也不宜用熱水袋暖腳或洗桑拿浴。
4. 足癬等皮膚病患者:很多人誤以為泡腳能減輕足癬症狀,其實用熱水泡腳反而可能導致繼發性細菌感染。對於皮膚已經破潰的傷口,熱水泡腳更是雪上加霜,一定要敞開傷口,乾燥通風。足部患有皰疹、濕疹等疾病的患者也不要用熱水泡腳,一旦將皮膚弄破,很容易造成感染。
5. 如果小孩子的腳不是很涼,就沒必要泡腳。人體足弓在兒童時期逐漸形成,此時如果經常用熱水泡腳,可能會導致孩子足底的韌帶變得鬆弛,不利於足弓的形成和維持,長此以往,會增加形成扁平足的風險。
泡腳益處多,但任何事都是要注意,不適合的人千萬要小心。泡完後記得迅速擦乾及穿襪子,以免著涼,如果著涼就與泡腳的原意背道而馳了。
心血不足穴位 在 塔羅牌老師艾菲爾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按表操課!中醫的【#24小時黃金養生# 】規則
想要活得健康長久,人應順時而養生,氣血運行乃與四季變化有密切關係,古中醫雲:「人法自然丶人順四時」,現代人將一天分為24小時,古人則將一天分為12時辰,正對應著人體12條經脈,所謂24小時黃金養生規則,指的是各時辰皆有不同臟腑運行,人只要順應12時辰養生的核心規則,就等於順應天地自然的規律生活,自然達到少生病丶健康丶長壽之目的。 (下圖為12時辰對應的器官排毒時間)
★子時(23點~1點)膽經運行★
子時乃是膽經值班之時,到了11點為陽氣開始生髮的時候,決定了隔天一整日的活力來源,《黃帝內經》說道:「凡十一藏皆取於膽」,意即子時正是最重要的養生時辰,其主睡眠,若一旦錯過恐不易入睡,想一夜好眠丶醒來活力充沛,建議晚上11點前要把該做的事完畢,保持臥室環境安靜舒服丶身心關機,準時11點上床睡覺,如此才能安心熟睡,好儲備隔天體力。
★丑時(1點~3點)肝經運行★
丑時乃是肝經當令之時丶護肝造血的最佳時機,《黃帝內經》記載:「人臥則血歸於肝」,指入睡後血流於肝,使肝得到滋養才能發揮功用,此時熟睡對肝最有助益,接著說「肝受血而能視丶足受血而能步丶掌受血而能握丶指受血而能攝」,正說明了肝臟與四肢健康丶血液循環有密不可分地關係,此時好好睡覺有助於解毒排毒丶提升新陳代謝力。
★寅時(3點~5點)肺經運行★
寅時乃是肺經旺盛之時,肺主要的工作在於分配人體氣血輸送至全身,此時深度睡眠能確保氣血輸布完全,讓人隔天面色紅潤,五臟六腑得到充分動力與養分以執行各自功能,若長期在這個時間熬夜不睡,容易使肺氣虛漸衰丶氣血不足,肺氣上逆而引起咳嗽,導致睡不好或容易在此時辰醒來,以致影響各臟腑的運作機制。
★卯時(5點~7點)大腸經運行★
卯時是大腸經最旺盛的時段,也就是大腸最奮力工作的時刻,這時早上5點至7點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起床時空腹「喝一杯溫開水」,讓腸道開始感應丶刺激,此時就會開始有便意,將前一天累積下來的廢物從體內排出,時常會便秘的人更應該這樣做,能減輕便秘的不適情況,排便順暢自然達到解毒之效用,且早晨起床喝一杯溫開水,也有助於稀釋血液濃度,以防血栓形成。
★辰時(7點~9點)胃經運行★
早上7點至9點是胃展開工作的時刻,此時胃經正活躍,體內必須要有足夠的食物讓胃消化工作,因此吃早餐絕對是不可或缺的,至於早餐則可選吃點富含纖維的食物,幫助胃運作,早上忌吃生冷丶寒涼的食物,會阻遏經絡運行,溫熱食能保養胃腸,吃完早餐可稍加按摩足三里穴(位於膝下三寸,胃經的代表穴位),有助於調氣血丶理脾胃。
★巳時(9點~11點)脾經運行★
上午9點至11點為脾經旺盛之時,脾主運化精微營養物質,也就是脾臟是幫助營養吸收的最大功臣,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倘若先天不足,則可仰賴後天調養以補足,此時脾則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而脾也主四肢肌肉,久坐自然傷身,趁此時起來活動舒展筋骨,有助於脾經運行,按壓足三里穴也能達到保養脾胃丶補中益氣之效用。
★午時(11點~13點)心經運行★
午時為養心最重要時刻,心經當令不宜有劇烈運動,吃完午飯可小小散步,午時也是以日之中陰氣開始增長之時,「動養陽丶靜養陰」,此時最宜小憩,有助於血液運行順暢丶滋養五臟保護心血管,不過要注意的是,午休時間勿逾一小時,否則容易引起夜間失眠。
★未時(13點~15點)小腸經運行★
午時已過換小腸經當班,此時是小腸精力最旺盛的時段,午飯必須在午時吃完,且午餐的營養價值要高,才能讓小腸正旺時可以充分消化吸收食物的營養成分,讓養分充沛分配至身體各個部位,而由於小腸經會循行經過上肢丶肩丶頸,建議餐後可以舒緩伸展筋骨丶拉拉筋,以免出現肩頸緊繃狀態。
★申時(15點~17點)膀胱經運行★
下午3點至5點為膀胱經當令之時,也是第二大黃金養生時刻,膀胱經與水液代謝息息相關,此時正活躍是主要喝水時刻,多補充水分可促進膀胱運作,有利於稀釋被營養充滿的血液丶排除體內廢物丶維持體內良好環境,申時更是頭腦最清醒的時候,把握此時工作和學習。
★酉時(17點~19點)腎經運行★
酉時宜滋陰補腎,不宜過勞丶劇烈運動,適合稍作休息之時,適量補充水份配合緩和運動如瑜珈丶散步,有助於促進身體機能活絡循環,順道將體內毒素排出,亦可吃些黑豆丶黑芝麻丶深綠色蔬菜和乳製品等補腎食物,有利於養腎功效。
★戌時(19點~21點)心包經運行★
夜間7點乃為心包經最旺之時,心包經是氣血運行的通路,有傳導和保護的功能,也主掌情緒和循環,「心志喜,心主代君宣布,故喜樂出焉」 ,說明了心包經經主控情緒的重要,此時保持心情輕鬆愉快,做些紓壓活動如泡澡丶聽音樂丶散步,有助於緩解一天的疲勞丶保持血管通暢,心臟功能較差的人,可在酉時內關穴(心包經的代表穴位)。
★亥時(21點~23點)三焦經運行★
三焦經掌管全身氣血循環,此時應該準備休息入眠丶保持情緒平穩,切勿大悲大喜,有利調理全身氣血,讓五臟六腑得到充分休養,《黃帝內經》說道「三焦為水道出焉」,意即三焦經如水道一般,應要通暢才不致生病,民眾可在睡覺前敲打三焦經,有助於疏通整條經絡,達到通暢之目的。
人與自然息息相關,遵照順時養生之規則,比起藥補丶食補來得更健康丶天然,循著老祖宗的養生智慧,12時辰養生秘訣正是最基本的調養法,一生受用丶不可不學! #中醫養生# #健康#
心血不足穴位 在 我中醫你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可...可惡...是寒冰掌...」
又被伴侶的寒冰掌擊中了嗎?
八成的女孩子有虛寒體質,加上在冬天吃冰、喝冷飲、又穿不夠暖,讓自己越來越虛寒,手腳冷吱吱,一出手就是一記寒冰掌,在這邊讓我們來改善這個問題!
當你發現心愛的她有手腳冰冷的問題,你可以這麼做💪
🌹陪她去運動
運動要有伴才有動力能持之以恆,讓身體末梢有良好的血液循環之外,還可以一兼二顧降低下肢水腫哦!
🌹補充維生素BE,鐵質
吃動物肝臟跟黑木耳補充鐵質,改善手腳冰冷氣血不足的問題,維生素B群可以保護心血管及神經系統,更能幫助合成菸鹼酸擴張末梢血管,另外,維生素E也對末梢血液的擴張很有幫助哦!
🌹拒絕冷飲冰品,偶爾吃點溫補食物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寒冰掌當然也一樣,要從日常生活慢慢改善,冷飲冰品造成宮寒等問題,女性一定要避免,溫補食物如羊肉、黑糖、麻油等,可以在天冷時補補身體,也是不錯的食療哦!
🌹注意保暖,衣服要穿暖,肚臍不外露
除了食物進補,多穿衣服抵禦外邪一樣不可少、而肚臍受寒易宮寒經痛腹瀉,這個關卡一定要守住!
🌹一起去泡湯,泡腳也不錯
泡湯讓身心靈得到釋放,紓解壓力活絡筋骨促進血液循環,泡腳可以刺激腳部穴位,也對手腳冰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穴位按摩
三陰交穴(內踝尖直上四指寬,脛骨後緣的位置)為足太陰脾經的重要穴位,有健脾利濕、調和營血等作用,能改善下肢冰冷及水腫的狀況。
陽池穴(手腕背部橫紋處,位在伸指肌腱及身小指肌腱中)穴位就像充滿陽氣的池子,按摩可以快速暢通血液循環,溫和身體。
🔍生活作息跟飲食習慣影響我們的體質,手腳冰冷只是冰山中的一角,若想更加了解自己的體質需要什麼,建議洽詢專業中醫師幫妳評估哦!
#中醫養生 #中醫日常 #中醫 #中醫師 #穴位按摩 #保健 #健康 #養生 #飲食 #healthylifestyle #health #chinesemedicine #手腳冰冷 #冬天 #小仙女 #吃冰 #飲料 #冰品 #暖男必學 #女生必看 #約會達人 #溫補 #進補 #食療 #維生素B群 #維生素E
心血不足穴位 在 遠離心臟病常按4穴位推薦瀉心火食物| 沙政平醫師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心的問題】遠離心臟病常按4穴位推薦瀉心火食物胸悶氣短,心臟不好,常按手臂4個穴位,緩解心臟不適,疏通心包經,醫師還推薦瀉心火食物與茶飲喔~茶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