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如何規範人工智慧 (全文)?
#COMPUTEX,這個跟我一樣歲數的電腦資訊展會,我竟然直到今年才首次踏入。
這次受主辦單位之一的 #外貿協會 ( #TAITRA)邀請,在上週三(5/29)來到位於南港展覽館 2 館4樓的「 #SmarTEX」展區參觀,與多家參展公司交流。我雖然自己經營過科技媒體網站,但我不是擅長採訪會展的記者,也不是好的 3C 部落客,因此我抱著「幫自己正在思考的問題取材」的目標,前往這場大型科技會展。
(先說:因此這篇文章不會有太多展覽展位上產品的細節跟照片,請大家見諒。)
而我最近在想的問題,也就是本篇文章的主題是:進入人工智慧時代,我們該如何規範人工智慧?
或者,我們也可以反過來問:人工智慧該如何規範我們?
自認偏樂觀派的我,其實不希望讓大家覺得「人工智慧的未來真糟糕」,我的個人偏見是:大致來說,我喜歡科技,儘管科技的確會帶來衝擊,但只要我們更願意去思考,就更有機會讓未來往比較好的方向演進。所以談這個議題,目的是要避免要是這樣的狀況真的發生了,我們才懊悔地說「這真糟糕,為何我們沒有早點想到。」
--------------------
關於人工智慧的規範問題,首先,我們來看看 MIT 媒體實驗室做的一個調查「道德機器」(網址:http://moralmachine.mit.edu/hl/zh)。
在這個網頁裡頭,有許多類似「#電車難題」的情境,需要你來回答。每一個參與者,需要回答 13 個題目,每個題目只有兩個選項。在每一個題目的情況中,都有一輛突然煞車失靈的自動駕駛汽車,而你必須做出選擇,要繼續前進,或是轉彎離開。
例如在某個二選一的情況中,你認為這台自動駕駛車該繼續直衝,撞死一個成人男性,還是轉動方向盤,讓車子撞上另一側的護欄,殺死車上四個人,包括兩名兒童?
在另一個二選一的情況中,這台自動駕駛車上只有一隻貓,若繼續直衝,會撞上護欄,讓貓死於非命,但若自駕車往左彎,貓的性命可保,卻會撞死一位正在違規闖紅燈過馬路的遊民。
類似這樣的二元選擇有很多種變化,例如過馬路的可能是動物、可能是罪犯、可能是醫生,嬰兒,或是這些人的綜合隊伍,他們或許是違規過馬路,或許是遵守交通規則但運氣不好。而車子直衝或轉彎,也隱含了道德選擇。推薦各位都上道德機器的網頁去回答看看,看你會不會跟我一樣覺得實在是逼人太甚,到最後根本就放棄思考(XD)。
這個網頁告訴我們一件事:我們不可能對各種狀況產生共識、或得出任何堪稱正確的答案,事實上這個調查也不是要用多數人的意見來決定未來的自駕車要是真的煞車失靈的時候,該做出什麼行動。然而這個調查提醒我們,當越來越多的「人工智慧代理」進入我們的生活,就會產生更多類似的道德難題。
--------------------
舉例來說,若一個 #人工智慧股票交易系統,因為對政治領袖發在社群媒體上的文章產生錯誤的解讀,而決定拋售某一檔股票,造成連鎖反應,讓投資者大賠一筆,這樣的損失該由誰來負責呢?
延伸閱讀:〈AI 機器人害我投資賠錢,我能告他嗎?〉
https://www.techbang.com/posts/70447-ai-robot-made-me-invest-money-can-i-sue-him
舉例來說,若一個 #人工智慧戀愛配對系統,推薦了一位居心不良的對象給另一個使用者,最後使用者被騙財騙色了,誰會受到最多的指責呢?誰「#與惡的距離」最近呢?
再舉一例來說,如果用於門禁或 ATM 的臉部辨識 AI 系統出問題,太過嚴格以至於讓使用者開不了門、領不到錢,或是太過寬鬆使歹徒得以利用,那該怎麼定義問題的範圍,用理性的方式來解決呢?
臉部辨識作為服務升級的關鍵,從智慧零售到智慧家居到智慧服務,都少不了這項技術的身影,也是人工智慧使預測平價化的代表。只要你拿著這一兩年出的新手機,想必也不會陌生。例如我這次參訪的 #訊連科技(CyberLink)展場主打「FaceMe」AI 臉部辨識引擎,他們提供 SDK 與多家科技廠商合作,包括 #宏碁雲端、#奇景光電、#微程式、#凌群、#達碩 等。我也拜訪了同在 SmarTEX 展出的達碩智慧科技,了解他們使用這套臉部辨識引擎,針對銀髮照護、社區管理、企業差勤管理等不同情境設計的解決方案。即使在我與訊連跟達碩的主管談話時,他們自謙還不是目前領先的廠商,但他們的服務也已經非常成熟,可見這樣的軟硬體整合套裝將持續普及到各地,而台灣中堅企業將成為關鍵推手。
美中貿易戰,加上美國可能逐步針對有侵犯人權之虞的監控科技施加圍堵禁令(如 #海康威視、#浙江大華、#商湯科技 等),突顯出台灣提供類似服務的企業所能提供的安全價值,但即使如此,這項科技本身還是帶給社會其他挑戰。訊連科技的連啟民協理跟我說,臉部辨識的準確性不是 0與1 的取捨,他們的 SDK 能夠針對不同情境,讓配合的廠商自行調整精度,掌控風險,例如從一般社區門禁的萬分之一調到 ATM 的十萬分之一,同時使用邊緣運算技術(Edge Computing),讓資料不用都到雲端,降低反應時間及資安疑慮。
我在展場也與 #康訊科技 及 #訊舟科技 兩家公司進行交流。康訊從圖資起家,以地理定位技術切入車載系統設備,扎根台灣30多年來,已經成為全球領先的車隊管理服務商,不管是共享汽機車、物流公司、校園巴士、救護車、消防車都是他們服務的客戶。他們提供的設備就像車上的黑盒子,可以完全掌握車輛的狀況,如透過監測引擎啟動狀態,可以知道司機是否過勞;透過監測燃料消耗情況,可以知道是否有偷油的情形發生。而全球客戶累積的數據也成為重要的資產,可以協助物流業者優化路線。
訊舟作為老牌網通公司,這次展出許多產品,我認為最亮眼的就是他們與中研院陳伶志博士合作推出的「空氣盒子」,我雖然早就知道空氣盒子,卻是第一次看到並且從訊舟的角度聽這個已經是公民科技典範的故事,目前在全台已經有 4,000 多台設備上線,密集監測空氣品質,累積的數據也已經可以做到空品預測。
另外,這次在 SmarTEX,科技部推動的 #GLORIA 國際產學聯盟現場展出 67 項前瞻技術,我也與聯盟中的幾所大學交流,例如 #中國醫藥大學 推出能夠判讀骨齡、癌症等資訊的 AI,節省醫師判讀時間,加速診斷。#國立交通大學 伍紹勳博士則與 #新光醫療團隊 合作,用像是貼在東尼史塔克胸口的智慧貼片,只用3導程就能正確模擬專業醫療設施12導程的ECG心電圖信號,大幅改善病患的行動自由,也顯著降低成本。而具有超過 2,000 例達文西手術經歷的 #臺北醫學大學劉偉民醫師團隊,則在擁有大量醫師第一視角錄影的基礎上,推出手術教學平台,包括 VR 手術直播拍攝,與虛擬手術教學模擬系統。
從訊連、達碩、康訊、訊舟到這三個來自學界的醫療技術案例,可見都與數據分析、人工智慧辨識判讀、虛擬模型建置有關,儘管我相信在台灣醫療與科技、工程多重優勢下,他們都前景可期,但該問的仍然要問:要是出了差錯,怎麼辦?誰負責?各團隊對此問題顯然也都深思熟慮過。而我將他們給我的回答整理,加入我對「人工智慧如何規範」這個問題的答案。
--------------------
#以自駕車為例思考
著名的科幻小說家艾希莫夫,在1942 年的短篇小說 Runaround 以及後來的機器人系列裡頭,提出了機器人三原則(Three Laws of Robotics),很多人可能都會背了,這三原則分別是:第一,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坐視人類受到傷害;第二,除非違背第一法則,否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命令;以及第三,除非違背第一或第二法則,否則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參考:Three Laws of Robotic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ree_Laws_of_Robotics
這三原則聽起來很周密,但其實並非如此,而且也不太現實。以自動駕駛汽車作為案例吧,自動駕駛汽車是這一波人工智慧發展最受關注的領域,而且因為許多國家政府正在積極制訂法規,自駕車的自動化程度,跟依據自動化程度而制定的責任歸屬,也比較清楚,值得用來舉一反三,幫助我們思考,人工智慧要是進入到每一個領域,會帶來多少該仔細考量的變化。
那麼,到底什麼是自動駕駛汽車呢?你可能聽過什麼 Level 3,Level 5 的,那指的是自動駕駛的自動化程度分級,我們可以用這張表來簡單呈現:
這個分級定義,是由國際汽車工程協會(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 SAE)所提出的,已經獲得廣泛的共識。從第零級到第五級,共有六個層級。第零級的自動駕駛就是毫無自動化,一直到第二級,都還是以駕駛員為主,機器提供輔助。
但從第三級開始,負責開車的就是機器了。人類駕駛頂多在緊急狀態作為備用選項。第四級之後,就連緊急狀態也是由機器來應對,人類就從駕駛這件事基本退場了。到第五級的情況,就像是有一個超級人工智慧在負責開車,相信到時候,超級人工智慧也不會只用在車上。
目前已經有幾家汽車公司宣稱自己的自駕車達到了第三級,例如 #奧迪、#特斯拉、#現代汽車 等,大部分車廠也都表示在 2020 年就會推出第三級的自駕車。Google 旗下的 Waymo 以及台灣的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 ARTC 則表示都已經有第四級自駕車的技術能力。
日本政府非常積極地花工夫在自動駕駛的規範上,日本的「投資未來委員會」在 2018 年底,便提出了已經研擬多年的自動駕駛汽車指導原則。根據報導,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希望透過採取具體步驟,建立法律框架,讓日本成為率先制定國家級規範的國家。首要處理的就是第三級自動化情況下的監督跟法律方向。我們就來看看,在自駕車的規則上,日本是怎麼想的?
日本的規則是,通常來說車主需要對車輛自主運行時發生的事故負責,並且由政府規定的汽車保險公司承保。如果車輛系統有明顯的缺陷,該負責的就是汽車製造商。強制性保險這一步確定了之後,保險公司也就能夠制定方案,讓車主選擇,要保哪一種。
另外,為了釐清事故的原因,自動駕駛汽車需要完整記錄位置、轉向、人工智慧系統操作狀態的信息,也就是說,得要有像是飛機黑盒子這樣的裝置。
那如果遇到新型態科技犯罪者或駭客呢?只要車主有採取適當的安全措施,例如更新車輛系統或維護保養,那麼若是因為駭客攻擊或入侵造成損害,就視同汽車被偷走了。
除了這幾個大方向以外,還有不少問題待解決。因為剛剛說的都只是民事責任,財產相關的規範,但還沒有碰觸到刑事責任,如果真的因為自駕車的缺陷而造成傷亡,除了車主以外,程式開發者,汽車製造商該負起哪些連帶的責任呢?若不能盡快釐清,程式開發者跟汽車製造商就難以決定是否該正式推出產品。
另外,自動駕駛的操作條件、例如速度限制,運作的時間長短,天氣狀況也都得考量,就像各種已經存在的汽車安全規範一樣,人工智慧控制系統的標準、對網路攻擊抵禦的強度,也都得一一制定。
--------------------
而以自動駕駛為案例,可以幫助我們思考該怎樣規範其他人工智慧的應用情境。歸納我這次到 SmarTEX 參訪交流的心得,我想比起艾希莫夫的機器人三原則,我們該建立的思考原則其實是這四個:
#面對此時此刻的人工智慧該有的思考原則
第一,#釐清主控權。整項任務中,是人類還是機器掌握主控權?能否以清楚的層級概念來劃分人類或機器的掌控程度?就像自駕車這樣呢?另外,在關鍵決策點,人類有沒有介入,是否被要求介入?這些都必須根據不同的應用環境來一個一個釐清。
第二,#損害管理與風險溝通。在發生意外的時候,擁有者、使用者、設計者、販售者、維修者等角色,是否已經明白可能要負的對應責任?這些責任的政府主管機關與相關的法律有哪些?其實每一樣新的科技進入我們的生活,都會有一段學習曲線,我們不太可能在了解所有問題、解開所有疑慮之後才採用新技術,而是必須妥善跟每一個角色溝通風險。
第三,#數據紀錄透明化。為了忠實檢討意外發生的原因,人工智慧系統需要持續紀錄運作狀況,以及感測器所收集到的各種資訊。並且要確保訓練人工智慧的資料也是可受檢驗的,避免造成系統化的偏見。另外也同等重要的是,收集數據的單位,像是企業、保險公司或政府,有義務證明,收集這些資訊,是必要且適當的。例如飛機上機長跟駕駛員的通話可以收集,但車內的通話該不該收集呢?商店內的顧客對話該不該收集呢?
第四,#系統思維。任何意外發生,都要了解,系統總是存在一定的風險,告知風險機率跟可能的狀況類型。以「不責難」的出發點,來面對後續的檢討,才能讓各角色更願意把系統中的臭蟲或不當行為揪出來,最終的目標是讓這個能夠便利更多人、拯救更多人的系統,越來越好。就像醫療一樣,如果每次只要有病人在手術中過世了,醫生都要被告到賠上身家,那還會有醫生願意繼續替病人動手術嗎?當醫療行為中有越來越多具有人工智慧的機器介入,診斷疾病、決定麻醉份量、甚至用機械手動手術,我們就不得不分配信任給更多的角色。
從 COMPUTEX 的 SmarTEX 展區上琳瑯滿目結合了人工智慧的技術,可以肯定人工智慧已經,也即將進入每一個我們可以想像得到的層面,過去的規範將無法適用,而且即使訂出新規範,也會很快過時。我們不可能完全理解我們部署的人工智慧系統的風險。當前的機器學習運行得如此之快,以至於沒有人真正知道機器是如何做出決策,通常連開發人員也不知道。這些系統還會持續從環境中學習並更新他們的函式,這使研究人員更難控制和理解決策過程,在這樣缺乏透明度,也就是常說的黑盒子問題籠罩下,要建立道德準則跟規範,當然就極為困難。
然而若不要大驚小怪,將人工智慧與人肉智慧對等來看,人類花了幾千年建立起的道德準則,同樣漏洞百出,我們卻也習慣了。人類專家有的偏見跟偏誤更是問題層出不窮,而我們也是一直倚賴這樣有缺陷的專家系統在運作。此刻的人工智慧浪潮,正給了我們機會跟動力,檢視我們習以為常的那些想法,我認為以上的四原則,更有助於我們迎向已經到來的未來世界,而開發出這些技術,推出產品與服務的企業,若都能夠率先思考這些問題,也是我們所期待的。就如同我在這次 COMPUTEX SmarTEX 展區上看見的一樣。
--------------------
最後,我雖然只逛了整個 COMPUTEX 的一部份,但很感謝外貿協會,讓我能不只是走馬看花,而是深入與廠商對話跟採訪,非常有收穫。幾乎每一家我逛的展位,都跟數據、AI(起碼是機器學習)有關,並將其結合硬體,整合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方案,雖然我沒有資格替他們的產品背書,但我覺得深入談過之後,他們都對自己的產品與服務非常有自信,或許並非市場的領先者,也已經看見該切入的定位與成長的路徑。
今年的 COMPUTEX 展會已經結束,不過以後若有機會前往類似會展活動,很推薦大家跟我一樣帶著問題意識去逛逛,跟這些未來世界的打造者聊聊,畢竟我們得住在裡面。
--------------------
Medium 版:http://bit.ly/2HLuT8p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阿康嚼舌根GOODSKA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賣場連結:https://reurl.cc/dRzzg 官網:http://www.jachia.com/ 前一陣子有簡單拍一下女朋友化妝的流程但沒有認真研究,今天就是要認真的研究她完整的化妝流程以及既然化妝那麼久卸妝和洗臉清潔肯定是一個大問題,才想要開箱這款佳清 One Cloth 超細長纖維拭...
心電圖操作步驟 在 偽文女生英國札記 Hong Kong Girl in UK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臺大急診交流記(二):《重上急救課》
醫學系辦公室門外坐滿了年青男女,一張張左顧右盼的面孔顯然都在等待正式報到的時刻。我們逐一領過自己的名牌後,便分批跟隨教學助理走到所屬地點上課。
推了數次門,拐過幾個彎,原來這條路並非通往醫院的急診部,而是臨床技能中心的一個課室。頭兩天我都被安排到這裡來,跟一組五年級的同學上課,先理論後實踐,投影片結束之際,老師指示我們轉移到另一個房間。
似曾相識的急救設備鋪滿一桌,一比一的假人正攤睡在病床上。
已數不清這是我人生中的第幾堂急救課,由小學年代的幼童軍訓練開始,到初中時期加入紅十字會,高中時報讀過聖約翰救傷隊的證書課程,上到大學,醫學系當然亦有觸及急症科的知識。
但說來慚愧,到現在我還是對「急救」這回事有種莫名的恐懼,那感覺就像你學會了一種外語,卻從未試過運用於日常對話之中,日子久了自然會生疏退步,也就像急救箱裡那幾包生理鹽水一樣,光是放著一直用不上,慢慢就會變成一堆廢棄的過期物品......
三角巾與彈性繃帶的命運卻截然不同,即使已經變皺發黃,它們仍然繼續留下來供每屆學生使用,急救班的第一節課總是有關傷口的包紮處理,這次亦不例外。但要是遇上較嚴重的創傷事故,應急設備就不只這些了,救護人員更要準備好一套用以保護傷者脊椎的救援物資。
老師找來一位同學扮演受傷的機車司機,戴上頭盔的他橫躺在墊上,我們小心翼翼地完成脫盔、戴頸圈的步驟後,再同步進行Log roll轉身,合力將傷者安放在長背板上,最後加放位於頭部兩側的固定器,就可以把他運上擔架送院治理了。
其實我們在三年級的時候也上過類似的交通意外模擬課,但我現在唯一能回想起的,就只有那些跟大家一起戴起頭盔裝帥拍照的無聊往事!
接下來是每個醫學生期待已久的臨床技巧課 ——「插管」與「電擊」的教學,學會了這兩款招式看起來才像個真正的醫生嘛,大家都被電視劇荼毒得太深了。
放置氣管內管(Endotracheal Tube)的過程又稱為「Tube人」、「插喉」或者「On endo」等等,簡單來說,就是要把一條塑膠管子放進病人的氣管裡施予急救。而醫學生常犯的錯處則包括把管子誤放在食道中,泵氣時兩邊肺部動也不動,但扮演胃部的袋子卻變得鼓鼓的,在初學的時候,我們甚至連如何接駁喉鏡的手柄與葉片都要研究良久呢。
至於那部老是在劇集裡出現、貌似熨斗的「放電機」,其實就是心臟去顫器(Defibrillator)。只有在特定的情況下,它才能發揮恢復正常心律的作用,對於那些在心電圖裡只剩下一條水平線的Asystole病人,根本一點幫助也沒有,希望廣大觀眾不會再被誤導吧。
不止醫院,其實現時很多公眾場所亦有設置AED,全寫是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但一般民眾對它的認識似乎仍不是太深。
AED的操作其實非常簡單,語音提示亦十分清晰,只要根據示範圖在病人胸前黏上兩塊貼片,它就會自行分析心律,再判斷是否需要電擊。所以大家毋須對它如此恐懼,平時不妨多加留意它的位置,在必要時候也可以參與救援,畢竟這部機器正是為非醫護人員而設的呢。
連續兩天重新上了這幾節急救課後,壓軸登場的還有「情境模擬綜合演練」。我們四個醫學生分別站到假人的兩旁,負責指導的醫師則安坐在隔壁的房間,透過單向反光的玻璃窗監察著我們的行動。
他用咪高峰簡述了病人的情況後,我們就要開始進行模擬搶救,還以為可以把剛剛重溫過的急救技巧實踐出來,誰知道大家都手忙腳亂、不知所措,簡直比電視劇的情節更加胡鬧!要是躺在床上的不再是個塑膠假人,我們已經白白斷送一條寶貴的生命了。
上過了無數次的急救課,原來仍不足以讓我們救活一個人,因為親歷其境的臨場經驗是無法被複製出來的,這也是我為什麼要到這裡來的原因之一,登上救護車追蹤最前線的院前護理,留在急診重症區觀摩學習,曾經置身現場才能夠體會這一切吧。
職前訓練的常規急救課即將又來臨,希望我能在正式投入工作之前好好裝備自己,在未來的一年,成為一個盡責稱職的實習醫生。
上一篇 《楔子》: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347930661888965&substory_index=0&id=1157523670929666&ref=bookmarks
心電圖操作步驟 在 偽文女生英國札記 Hong Kong Girl in UK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醫學生日常:考試篇》
「叮叮!叮叮!」
鐘聲響徹整間病房的一剎,我不禁鬆一口氣,因為這意味著十一天的畢業試、三個多月的溫習期、五年來的習醫生涯......終於要結束了!
不像其他學科的同學要計算GPA、追Hon,我們的成績只以Distinction、Pass或Fail來劃分,而醫學生素來被標籤成一群只擅於考試的書呆子,所以旁人或許難以理解,為什麼每逢醫科考試的季節,他們都會惺惺作態地叫苦連天呢?
事實是,考核範圍根本無邊無際,我們沒法再搬出那些Out of Syllabus的藉口,高深莫測的試題內容亦常常挑戰我們的記憶極限,世上有千千萬萬的疾病等著我們去學習,在考試裡出現的卻偏偏是那些甚為罕見的病例。
所以無論我們努力「清」了多少課Lecture,每日留在病房Clerk了多少個Patient,也難以確保自己百分百合格。就是因為有太多未知數 ,我們才會如此驚惶失措,也漸漸變得迷信起來,擔心會影響考試的運氣。
每一次考試合格,每一年順利升班,對我來說,都似是奇蹟的出現。
醫科考試的往事縱然令人不堪回首,但也值得在此作一點最後回顧,就當是悼念它們即將離我而去吧。(其實效率奇差的醫學院到現在還未公佈結果,但比我們遲開考的彼岸醫學生已經得知畢業試成績,還舉行了盛大的白袍派對......)
———————————————————
1. 傳統筆試
位於本部大樓的陸佑堂是典型的高桌晚宴場地,也盛載了我們參加歌唱與戲劇比賽的難忘回憶,但它同時是醫學院每年的筆試選址,故此儲在這裡的記憶球該是半藍半黃,悲喜交集吧。
筆試的形式包括一般的短題目(SAQ)與選擇題(MCQ),配對題(EMQ)則有多於題目數量的選項來混淆考生,至於最刺激的環節,當然要數到「迷你個案」(Minicase)!
Minicase其實一點也不迷你,圍繞三個病例的試題分別散落在幾十頁紙上,逐張逐張的分發,就像「上莊」在諮詢大會裡瘋狂地對「下莊」進行無限續問。限時一到,考官就會走過來重複收卷與派卷的動作,答題時間固然緊迫,然而每次從下頁揭曉的答案得知自己在上一題如何失分,那份挫敗感才最令人心力交瘁呢。
2. OSCE
全寫為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以此命名,大概是因為這類考試有一套比較客觀的評分準則,只要考生做對某個步驟就能直接得分,減低了考官不同等變數的影響。
OSCE亦有Live與Dead之分。後者與筆試差不多,只是題目的引子換成了各式各樣的醫學圖片,可以是顯微鏡下的一枚標本,也可以是解剖書裡的一頁圖鑑。Live OSCE則是一場演技的較量。
「先生你好,我係___年級醫學生,我姓___嘅,一陣會同你做個_________檢查,請問你同唔同意呢?」
這是劇本裡的第一句開場白。當時還在唸一年級的我連穿起白袍也覺得渾身不自在,做那些檢查只是在裝模作樣罷了,幸好所有病人都是假扮的,大家盡力合演一場好戲就是了。
我們要一邊用粵語對白跟演員溝通,一邊用英文術語同步形容自己的每個動作,連潔手的六個步驟也要鉅細靡遺地描述出來呢!
演出的劇目包羅萬有,包括檢查脈搏、測試反射動作、示範如何操作心電圖與血壓計等儀器,有時候我們更要跟道具與假人演對手戲,例如跟一條滿佈針孔的胳膊說「請你握緊拳頭,我即將要為你抽血」,或是跟只有下半身的假人說「接下來可能會有一點不舒服啊」,再以手指探進它的陰道或肛門裡仔細檢查。
被訓練成專業的醫護人員之前,每個醫護學生都曾是一名出色的演員。
3. 臨床考試
在臨床前期打好醫學理論的基礎後,自三年級起,我們終於可以披上白袍踏足病房,同時亦展開密集式考試的悲慘生活。
每兩個月輪轉一次,我們會被分配到不同的專科裡學習,例如內科、外科、兒科等等,大概第八個星期就到了每科Clinical Competency Test (CCT)的大日子。
這兒的考試病人不再由臨時演員假扮而成,他們身上有各種真實的病變,就靠我們以望觸敲聽的檢查找尋線索,推斷病因,再向主考的醫生一一匯報。
這些臨床考試也不再如OSCE般客觀,變成完全由考官主導,要是倒楣地遇著某些「不能說出名字」的教授,合格率就會大大下滑了!
———————————————————
能夠成功渡過以上的每個考試,其實全靠身邊每一位的幫助。
首先是我的啟蒙老師——維基百科,因為有很多醫學術語的意思最初都是它教會我的;當然也要感謝各所醫院裡的醫護人員與病人,讓我們不斷從錯誤中學習,上了一課又一課;還有曾經讓我練習檢查技巧的同學與樓友,忍受我喃喃自語地唸誦對白;最後是我的御用病人——家人與男友,幾年來演活了不同角色,也被我的Tendon Hammer敲打了無數次。
初初入學時,總覺得這一頁課程預覽跟飛行棋棋盤很相像,五年的歲月被濃縮在大大小小的方塊裡,我們要一步一步向前邁進,不進則退,闖不了關就要退回該行的起點,重新出發。那六個黃色的格子是大考的季節,曾經如臨大敵,現在都一一跨過來了。
被醫學院偷走的那五年,也這樣一去不返了。
港大醫學院六年制課程預覽:
http://www.med.hku.hk/…/bachelor-of-medicine-bachelor-of-su…
考試相關章節:
內科筆記 -《死神來了》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243073165708049&substory_index=0&id=1157523670929666
心電圖操作步驟 在 阿康嚼舌根GOODSKA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賣場連結:https://reurl.cc/dRzzg
官網:http://www.jachia.com/
前一陣子有簡單拍一下女朋友化妝的流程但沒有認真研究,今天就是要認真的研究她完整的化妝流程以及既然化妝那麼久卸妝和洗臉清潔肯定是一個大問題,才想要開箱這款佳清 One Cloth 超細長纖維拭淨洗臉布,因為臉洗乾淨保養品會省啊!所以這條洗臉布真的是很重要
洗臉步驟和使用方法:
1. 只需要將布沖水弄濕,利用水跟潔淨布特殊結構-超細長纖維,輕輕地
在臉上擦拭,將臉上多餘的油脂、毛孔內的髒污及老化角質帶走。別忘了鼻頭和兩側容易長粉刺的部分也別放過。
2.淡妝也可以輕易地卸掉。
3. 如果妳是習慣一定要用清潔產品的消費者,也可以在清潔後,用潔淨布
沾水輕輕地在臉上擦拭,可以確保清潔產品沒有殘留在臉上。
4. 將臉部擦乾,再塗上你日常的保養品或是敷上面膜,你會發現皮膚吸收
這些保養品的效果出奇的好。
5. 潔淨布吸水力極好而且尺寸比市面上任何一款洗臉布都來得大,你也可
以當一般方巾使用 。
** 水和長纖維能帶走臉上的油污及髒污
** 有效的清潔臉部, 可提高保養品的吸收度
** 布料柔軟, 尺寸超大, 也可當一般的方巾使用
** 只需要清水清洗, 晾在陰涼通風處, 可反覆使用
因為我只有一個人,有什麼不好的地方還請多多包涵QQ"
或是留言告訴我希望我拍什麼東西和給我意見唷!
如果喜歡我的影片文章願意支持贊助我的話
還請加入我的Patreon 計畫 (每月5鎂)
https://www.patreon.com/goodskang
或是透過paypal單筆贊助
https://paypal.me/goodskang
按讚Facebook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goodskang/
痞客邦 Pixnet : http://goodskang.pixnet.net/blog
延伸閱讀:
【犀牛盾保護貼卡不卡?保護殼怎麼選?開箱犀牛盾玩具總動員】
https://youtu.be/lvAEpo3ylqQ
【值得買Apple Watch Series 5, 4, 3嗎 一定要玩健康功能啊!心電圖ECG與健康!】
https://youtu.be/P9PSIz0ICQQ
【心電圖完美應用Apple Watch!港版 Apple Watch Series 5 開箱!】
https://youtu.be/CHvtgE-EFIU
【延伸各代至Apple Watch 5 使用心得以及如何帶來方便的生活?實用APP和 Siri, Line回覆 直接操作給你看 】https://youtu.be/pUMHaBZpS1s
【鋁殼版 vs 不鏽鋼 Apple Watch 5 佩戴心得!】
https://youtu.be/vlYo69XOPcI
【Apple Watch 錶帶怎麼選?所有類型錶帶心得分享給你聽】
https://youtu.be/EK1qhca1nvc
【UAG 全錶帶開箱 夏天戶外戴的皮革錶帶】
https://youtu.be/lhLnxXZsJh4
【實用好玩Apple Watch Apps 分享】
https://youtu.be/vTNc0AMWpbc
【買Apple Watch Series 5, 4, 3之前各種常見問題彙整】
https://youtu.be/kZ8GMqsx0fA
【Apple Watch 5 vs Apple Watch 3 發表會大降價後該選三代還五代?】
https://youtu.be/5siUwrYJfPs
【開箱】淘寶Apple Watch錶帶大解析破解!
https://youtu.be/jkiojqCCnxI
拍攝器材:iPhone 11 Pro, 智雲Smooth 4, GoProMax
收音設備:AirPods, iPhone 11 Pro 和 GoPro Max 內建
剪輯軟體:Final Cut Pro X
背景音樂:YouTube 創作者音樂庫
#洗臉布 #洗臉步驟 #洗臉巾 #洗臉毛巾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3eZHk-jETs/hqdefault.jpg)
心電圖操作步驟 在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m, EKG/ECG) - 小小整理網站 ... 的相關結果
心電圖 (Electrocardiogram, EKG/ECG) ; l 實驗操作注意事項: ; 1. V1、V2切勿貼到胸骨上 ; 2. 胸前貼片放置順序:V1→V2→V4→V3→V6→V5(3在24之間;5在46之間) ; 3. 雙手 ... ... <看更多>
心電圖操作步驟 在 〈EKG Lead 操作〉 - 長庚醫院 的相關結果
2019 年7 月14 日星期日3:33 PM.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高雄長庚紀念醫院. 麻醉科系. 適用對象(麻醉科系護理師). 〈EKG Lead 操作〉. 標準操作規範. 編號:AUNQ01+B06. ... <看更多>
心電圖操作步驟 在 ECG-1350中文操作手冊2009 version 的相關結果
NiHON KOHDEN ECG-1350 心電圖儀器操作方法. ... 休息心電圖螢幕畫面說明(Reset ECG Screen). ... 重複第8 步驟,依序記錄其他導程. 11. 當所有十二導程心電圖記錄完成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