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 個 #常見的統計錯誤,你犯過,或是犯了卻不知道嗎?⠀
⠀
MedCalc 的作者 Frank,在 Facebook 分享了一篇跟統計相關的文章,叫做「生物醫學研究文章中,連你都可以發現的 20 個統計錯誤」,很有意思。(連結請見原始貼文)
⠀
我(蔡依橙)認真看完後,覺得蠻不錯的,於是把這 20 個統計錯誤的標題翻成中文,協助大家節省時間,如果剛好有興趣的,可再針對該部分去閱讀原文。接著,分享一些我看完之後的想法。
⠀
⠀
1. 數值報告時,提供了不必要的精確。例如 60 公斤體重,硬要寫成 60.18 公斤。
⠀
2. 將連續變項分組,變成次序變項,但沒有說明為什麼這樣分。像是 CRP 不以數值去統計,而分成低、中、高三組,卻沒說明為什麼這樣分。
⠀
3. 配對資料,只報告各組平均,卻沒報告其改變。也就是只報告治療前血壓、治療後血壓,卻沒報告有多少人上升、多少人下降、平均下降多少。
⠀
4. 描述性統計的誤用,尤其該用 median (interquartile range) 的,硬是用成 mean +- SD。
⠀
5. 使用 standard error of the mean (SEM) 描述量測的精確度,而非 95% CI。
⠀
6. 只報告 p 值,卻沒提到差值以及臨床意義。
⠀
7. 誤用統計方式。尤其常見的是混淆有母數跟無母數統計方法。
⠀
8. 使用線性迴歸,卻沒有先確定資料之間是真的有線性關係。
⠀
9. 沒有使用全部的資料,然後又沒把去掉的資料「為什麼被去掉」說清楚。
⠀
10. 多組比較的 p 值校正問題。
⠀
11. 在隨機分組研究時,過於詳盡地比較了兩組受試者的基本資料,像是性別比例、年齡、體重、血壓等等,而且資料好得太奇怪。
⠀
12. 報告檢驗數值時,沒有定義 normal 與 abnormal。
⠀
13. 計算 sensitivity 與 specificity 時,沒有說明一些介在灰色地帶的檢查結果,如何呈現與去除。
⠀
14. 使用圖片與表格,只是為了儲存數據,而非以協助讀者理解為出發點。
⠀
15. 畫出來的數據圖,視覺主觀上給人的印象,竟然跟數據本身不同。
⠀
16. 在報告數據與解讀時,搞不清楚 units of observation 是什麼,例如心臟病的觀察研究,在 1000 個患者中有 18 位心臟病發,那 units of observation 就是 18。但如果這個研究是以診斷正確率為主,那 sample size 就是 1000。
⠀
17. 把不顯著的統計,或 low power,解讀成 negative,而非 inconclusive。
⠀
18. 分不清楚解釋性研究與實務性研究,前者為 explanatory / efficacy / laboratory,後者為 pragmatic / effectiveness / real world。嘗試兩種混著做,結果兩邊都做不好。
⠀
19. 沒有用臨床能理解的方式來報告最終結果。
⠀
20. 把統計的顯著性,當成臨床的重要性。例如:癌症用新藥治療,統計上很顯著的好,但追蹤了五年,患者只延長了七天的壽命。這就是統計有顯著,但臨床意義不大的例子。
⠀
⠀
🗨 我(蔡依橙)的一些想法
⠀
由統計專業人的角度,來看生物醫學發表,是很有警惕意義的,能讓準備發表的朋友,仔細看看自己是不是也犯了相關的錯誤。
⠀
但另一個角度看,作者也提到,這些錯誤在幾乎一半的生物醫學論文上反覆出現!這就代表,其實生物醫學論文要刊登,並不代表我們什麼錯都不能犯,相反地,這 20 個錯誤裡頭,有些就算犯了,也還是能被刊登。
⠀
以我們自己發表,以及過去協助同學的經驗來說,我會認為 2、7、10、14、15,是初學者也 #必須理解並避開的,其他的則是發表起步了之後,陸陸續續去注意,在往更高分期刊挑戰時,逐漸進步就行。
⠀
實務上,3 分以下的醫學期刊,幾乎沒有專門的統計查核,你只要能通過「一般同行」的統計知識審查就行。也就是說,我是一個放射科醫師,剛開始起步,投稿到放射科 3 分以下期刊,文章中的統計,只要「#一般有在做研究的放射科醫師」覺得可以就行,不見得要到「統計專家看過並挑不出毛病」。
⠀
對於初學者如何起步,實務的協助,新思惟規劃了各種類型的研究課程,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目前正在開放報名中的,有以下三場工作坊,歡迎您瞭解各課程的課綱後,評估挑選最符合您需求的內容,前來上課,讓我們協助您成功起步。
⠀
🟠 2021 / 11 / 7(日)統合分析工作坊
無經費、資源少也能發表,不用 IRB 且免收案的好選擇。
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
🔵 2021 / 10 / 17(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全新改款!跟著國際學者走,讓你寫作投稿都上手。
https://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
🟢 2021 / 10 / 16(六)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
把臨床上的各種想法,在 PubMed 化作專業生涯上的里程碑。
https://casereport.innovarad.tw/event/
⠀ ⠀
不只是說說而已,我們會舉實例,說明其意義、如何避開,在互動實作過程,實際由各位在自己的電腦上操作,從數據到軟體,從統計到繪圖,一次搞定,並避開常見錯誤,是真正以 #初學者起步 為核心的規劃。
⠀
⠀
二十個常見的統計錯誤,與實務寫作時的考量。
🔗 原始貼文 │ https://bit.ly/2WESphu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5萬的網紅豐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主持人:陳鳳馨 來賓:PG財經筆記版主 蔡至誠〈阿爾發投顧財務顧問部經理〉 主題:今周刊出版《投資心理戰:行為金融專家教你看透群眾心理偏誤,掌握獲利勝機》 節目時間:週一至週五 07:00-09:00am 本集播出日期:2021.04.30 #News98 #陳鳳馨 #行爲金融學...
必須理解並避開的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20 個 #常見的統計錯誤,你犯過,或是犯了卻不知道嗎?⠀
⠀
MedCalc 的作者 Frank,在 Facebook 分享了一篇跟統計相關的文章,叫做「生物醫學研究文章中,連你都可以發現的 20 個統計錯誤」,很有意思。(連結請見原始貼文)
⠀
我(蔡依橙)認真看完後,覺得蠻不錯的,於是把這 20 個統計錯誤的標題翻成中文,協助大家節省時間,如果剛好有興趣的,可再針對該部分去閱讀原文。接著,分享一些我看完之後的想法。
⠀
⠀
1. 數值報告時,提供了不必要的精確。例如 60 公斤體重,硬要寫成 60.18 公斤。
⠀
2. 將連續變項分組,變成次序變項,但沒有說明為什麼這樣分。像是 CRP 不以數值去統計,而分成低、中、高三組,卻沒說明為什麼這樣分。
⠀
3. 配對資料,只報告各組平均,卻沒報告其改變。也就是只報告治療前血壓、治療後血壓,卻沒報告有多少人上升、多少人下降、平均下降多少。
⠀
4. 描述性統計的誤用,尤其該用 median (interquartile range) 的,硬是用成 mean +- SD。
⠀
5. 使用 standard error of the mean (SEM) 描述量測的精確度,而非 95% CI。
⠀
6. 只報告 p 值,卻沒提到差值以及臨床意義。
⠀
7. 誤用統計方式。尤其常見的是混淆有母數跟無母數統計方法。
⠀
8. 使用線性迴歸,卻沒有先確定資料之間是真的有線性關係。
⠀
9. 沒有使用全部的資料,然後又沒把去掉的資料「為什麼被去掉」說清楚。
⠀
10. 多組比較的 p 值校正問題。
⠀
11. 在隨機分組研究時,過於詳盡地比較了兩組受試者的基本資料,像是性別比例、年齡、體重、血壓等等,而且資料好得太奇怪。
⠀
12. 報告檢驗數值時,沒有定義 normal 與 abnormal。
⠀
13. 計算 sensitivity 與 specificity 時,沒有說明一些介在灰色地帶的檢查結果,如何呈現與去除。
⠀
14. 使用圖片與表格,只是為了儲存數據,而非以協助讀者理解為出發點。
⠀
15. 畫出來的數據圖,視覺主觀上給人的印象,竟然跟數據本身不同。
⠀
16. 在報告數據與解讀時,搞不清楚 units of observation 是什麼,例如心臟病的觀察研究,在 1000 個患者中有 18 位心臟病發,那 units of observation 就是 18。但如果這個研究是以診斷正確率為主,那 sample size 就是 1000。
⠀
17. 把不顯著的統計,或 low power,解讀成 negative,而非 inconclusive。
⠀
18. 分不清楚解釋性研究與實務性研究,前者為 explanatory / efficacy / laboratory,後者為 pragmatic / effectiveness / real world。嘗試兩種混著做,結果兩邊都做不好。
⠀
19. 沒有用臨床能理解的方式來報告最終結果。
⠀
20. 把統計的顯著性,當成臨床的重要性。例如:癌症用新藥治療,統計上很顯著的好,但追蹤了五年,患者只延長了七天的壽命。這就是統計有顯著,但臨床意義不大的例子。
⠀
⠀
🗨 我(蔡依橙)的一些想法
⠀
由統計專業人的角度,來看生物醫學發表,是很有警惕意義的,能讓準備發表的朋友,仔細看看自己是不是也犯了相關的錯誤。
⠀
但另一個角度看,作者也提到,這些錯誤在幾乎一半的生物醫學論文上反覆出現!這就代表,其實生物醫學論文要刊登,並不代表我們什麼錯都不能犯,相反地,這 20 個錯誤裡頭,有些就算犯了,也還是能被刊登。
⠀
以我們自己發表,以及過去協助同學的經驗來說,我會認為 2、7、10、14、15,是初學者也 #必須理解並避開的,其他的則是發表起步了之後,陸陸續續去注意,在往更高分期刊挑戰時,逐漸進步就行。
⠀
實務上,3 分以下的醫學期刊,幾乎沒有專門的統計查核,你只要能通過「一般同行」的統計知識審查就行。也就是說,我是一個放射科醫師,剛開始起步,投稿到放射科 3 分以下期刊,文章中的統計,只要「#一般有在做研究的放射科醫師」覺得可以就行,不見得要到「統計專家看過並挑不出毛病」。
⠀
對於初學者如何起步,實務的協助,新思惟規劃了各種類型的研究課程,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目前正在開放報名中的,有以下三場工作坊,歡迎您瞭解各課程的課綱後,評估挑選最符合您需求的內容,前來上課,讓我們協助您成功起步。
⠀
🟠 2021 / 11 / 7(日)統合分析工作坊
無經費、資源少也能發表,不用 IRB 且免收案的好選擇。
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
🔵 2021 / 10 / 17(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全新改款!跟著國際學者走,讓你寫作投稿都上手。
https://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
🟢 2021 / 10 / 16(六)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
把臨床上的各種想法,在 PubMed 化作專業生涯上的里程碑。
https://casereport.innovarad.tw/event/
⠀ ⠀
不只是說說而已,我們會舉實例,說明其意義、如何避開,在互動實作過程,實際由各位在自己的電腦上操作,從數據到軟體,從統計到繪圖,一次搞定,並避開常見錯誤,是真正以 #初學者起步 為核心的規劃。
⠀
⠀
二十個常見的統計錯誤,與實務寫作時的考量。
🔗 原始貼文 │ https://bit.ly/2WESphu
必須理解並避開的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MedCalc 的作者 Frank,分享了一篇跟統計相關的文章,叫做「生物醫學研究文章中,連你都可以發現的 20 個統計錯誤」,很有意思。
我認真的看完後,覺得蠻不錯的,於是把這 20 個統計錯誤的標題翻成中文,協助大家節省時間,如果剛好有興趣的,可再針對該部分,去閱讀原文。接著,分享一些我看完之後的想法。
(這 20 個常見的統計錯誤請見內文連結 🔎)
💡 我(蔡依橙)的一些想法
由統計專業人的角度,來看生物醫學發表,是很有警惕意義的,能讓準備發表的朋友,仔細看看自己是不是也犯了相關的錯誤。
但另一個角度看,作者也提到,這些錯誤在幾乎一半的生物醫學論文上反覆出現!這就代表,其實生物醫學論文要刊登,並不代表我們什麼錯都不能犯,相反地,這 20 個錯誤裡頭,有些就算犯了,也還是能被刊登。
以我們自己發表,以及過去協助同學的經驗來說,我會認為 2、 7、10、14、15,是初學者也必須理解並避開的,其他的,則是開始發表起步了之後,陸陸續續去注意,在往更高分期刊挑戰時,逐漸進步就行。
💡 對於初學者如何起步,實務的協助。
我們根據內科系臨床研究、外科系臨床研究以及統合分析等三個領域,規劃了三種課程,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以下提供目前正在開放報名中的課程:
🔥 2020 / 5 / 23(六)統合分析工作坊
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 2020 / 6 / 13(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不只是說說而已,我們會舉實例,說明其意義、如何避開,在互動實作過程,實際由各位在自己的電腦上操作,從數據到軟體,從統計到繪圖,一次搞定,並避開常見錯誤,是真正以「初學者起步」為核心的規劃。
(因要找到優質講師跟專業助教的時間不容易,並非隨時各種課程都有開班,若有興趣,歡迎儘速把握機會。)
必須理解並避開的 在 豐富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主持人:陳鳳馨
來賓:PG財經筆記版主 蔡至誠〈阿爾發投顧財務顧問部經理〉
主題:今周刊出版《投資心理戰:行為金融專家教你看透群眾心理偏誤,掌握獲利勝機》
節目時間:週一至週五 07:00-09:00am
本集播出日期:2021.04.30
#News98 #陳鳳馨 #行爲金融學
#收藏好書:今周刊出版《投資心理戰:行為金融專家教你看透群眾心理偏誤,掌握獲利勝機》https://bit.ly/2Phb5R6
行為金融起源於一個簡單的信念──在現實生活中,投資人並不理性。
心理學家已經證明,人類決策過程中包含多個導致思考偏誤的特徵。
《投資心理戰》教你精準判讀人性與金融市場,避開賠錢股,提高交易勝率!
傳統金融理論假定市場參與者們完全理性,然而很多投資人在面對市場訊息時,不是反應過度,就是反應不足。
在投資中,比其他人更懂得如何避免犯錯,與如何取得成功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
心理偏誤確實會影響人們對股價的判斷,因此投資大眾應善用行為金融理論,擬定更優質的財務計畫。
◤投資人不僅會犯錯,還會以某種可預測的方式犯錯◢
現實金融世界中有許多事件,根本無法透過「效率市場」觀點解釋。
股票並非以其實際價值交易,而是以投資人認為的價值。
《投資心理戰》引用廣泛的心理學領域研究,指出投資人經常會出現的各種非理性行為:
#過度自信與樂觀──人們呈現「過度自信」傾向時,往往會交易得更頻繁。當換手率上升時,投資淨利也會下降。
#直觀偏誤──人們傾向使用另一件非常相似的事物來評估當下狀況,卻忽視機率的存在。投資人常會陷入將一間好公司,視為一檔好股票的錯誤思維。
#可得性偏誤──常見事件,比罕見事件更容易浮現腦海。實際上你對股票的選擇,更有可能是受到媒體,或甚至是某些看似可靠的消息來源所影響。
#模糊趨避──人們特別害怕涉入曖昧不明的情況。這導致投資人偏好自己熟悉的選項。
#框架依賴──事實上,所有人都受環境影響。如果只留意公司盈餘而不看現金流,將會有很高機率買到賠錢股。
#損失趨避──比起獲利,人們更厭惡損失。投資人往往會繼續持有賠錢股,並樂於賣出賺錢股票。
#賭資效應──人們對風險的感知,會因先前的回報而有所改變。當市場表現良好,人們會傾向願意冒更大風險。
很多投資書都在講應該做什麼,但本書卻要告訴我們──「不能」做什麼。基於多年業界經驗,國際上備受敬重的行為金融專家詹姆斯.蒙蒂爾,提出數種協助投資人不受行為偏誤與心理缺陷而左右交易決策的關鍵方法,以及妥善應用行為金融學說,幫助投資人:釐清投資風格輪動的重要性、如何評估一支股票、如何建構投資組合、如何做好資產配置,以及公司理財與投資之間的關係等重要議題。
在影響市場方面,心理因素就跟企業的財務報表一樣重要。
想從市場中賺錢,就必須理解大眾。
這不僅能讓身為投資人的你避免虧損,更可幫助你有效利用市場的不理性穩穩獲利。
📣 更多 #財經起床號 專題影音:https://bit.ly/2QvBR55
🔍 馨天地
Apple Podcast:https://apple.co/3uVbXdQ
KKBOX:https://bit.ly/3bezcYP
Spotify:https://spoti.fi/3beL7pj
-----
▍九八新聞台@大台北地區 FM98.1
▍官網:http://www.news98.com.tw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News98
▍線上收聽:https://pse.is/R5W29
▍APP下載
• Apple App Store:https://news98.page.link/apps
• Google Play:https://news98.page.link/play
▍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user/News98radio
▍Podcast
• Himalaya:https://www.himalaya.com/news98channel
• Apple Podcast:https://goo.gl/Y8dd5F
• SoundCloud:https://soundcloud.com/news98
必須理解並避開的 在 Shaun&Nick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絆禮裝-完結與起始的故事
───就這樣,一切全都結束了。
怵目驚心的爪痕,被毀壞的房子,被粉碎的財物。
還有倒臥在那裏的,一名女子。
沒有趕不趕得上這種問題。
打從一開始,就已經弄錯了對吧。
並非期待著要與她心靈相通。
也不打算只是遠望著她就好。
只要,她能夠生活下去的話,她能夠獲得幸福的話。
只要這樣我就覺得滿足了啊。
看吧,現實就是這副光景哪。
她死掉了喔/都是你的錯哪
她是被殺死的喔/都是你的錯哪
那隻鬼逃走了喔/你得要去殺掉她才行
不要避開視線/避開視線吧
砍下那頭金色的頭髮吧/並非是淪落成了這副樣子
斬斷那傢伙的首級吧/你去自盡吧
我應該要歸咎給誰才行?/你不能歸咎給任何人
───就這樣,男人停止了慌亂的思考。
惡鬼,必須將之斬殺不可。
得要殺掉她。
……只是這樣,就只是這樣而已。
不行,快思考。
必須得要不斷思考才行。
就算死了,在臨死前,即便已然腐朽。
想起那宛如肥皂泡一般,一閃即逝的眼神。
靜悄悄的,毫無浮現出任何一點感觸。
關於注視著自己的,那名少女。
有罪。
惡鬼有罪,人有罪,少女有罪,自己是有罪的。
並非只有罪過而已,還有責任對吧。
緊握刀柄。
不打算讓給任何人。
可不能夠被別人給搶走了。
「我的責任,就是要殺了她」
───綱,綱,綱!
……進逼的鬼爪。
在迷茫的心中,充斥著某種東西。
擺動身軀,擺動手腕,揮下刀刃。
不論是這場戰鬥的真相,抑或者是結果,
終將隨著時光流逝而消失無蹤吧。
關於我和她的殘酷廝殺,
沒有人能夠理解,也不為任何人所理解。
#FGO #渡邊綱
必須理解並避開的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5/04(六)或 06/16(日)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哈克工作坊】~讓你的存在,成為別人想親近的禮物~06/29(六) & 06/30(日)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897
[ 7/21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08/10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0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今天我們來破解一個問題,那就是「人,為什麼會害怕被討厭?」
在我們的生活裡,你明明可能很「賭藍」某一個主管,覺得他的點子有夠爛,或者是有同事常常拿你開玩笑。
可是你就是不敢告訴對方自己的感受、你真正的想法;因為你很害怕說出來之後,會被討厭、會被排擠。
這樣的恐懼呢,讓你情願繼續忍受爛的關係,也不要去面對那種被冷落的痛苦。你很矛盾,甚至於懷疑自己是不是很沒有用。
其實呢,你會有這樣的害怕,並不奇怪,也不代表你就是脆弱的、無能的。相反的呢,你害怕的是一種很根深蒂固的原始本能。
因為從人類的演化角度來看,在過去的舊社會裡,人如果離群索居,那麼他會有很高的機率,在遇到野獸的攻擊,或者是受傷、生病的時候;因為沒人有幫忙防守、照料,就直接死亡,活不下去。
因此呢,人類的社會向來強調大家必須團結、分工合作。這樣子才是對於個人,和群體最有利的事。所以經過幾萬年的演化,這樣的觀念,也就內化成人類的集體潛意識。
也就是說喔,人早就把比如說像「受歡迎」啊、「被接納」啊,這樣的概念,跟「生存」畫上了等號。所以「害怕被討厭」,更直接的說,其實它的背後是「害怕死亡」。
為了消除我們對死亡的恐懼,避免被孤立、被淹沒,人們呢很需要感覺自己是「合群的」啊、「正常的」啊。
而這樣子感覺「正常」,再擴大一點講,不只是關係上、精神上,甚至於還包含身體上,對於那種可能是細菌,和疾病的排拒感。
我在這邊講一個美國總統川普的故事喔。他有一個不是太好的習慣,他會眨低女性、嘲笑身障人士;在競選的時候,他經常用「噁心」這樣的字眼,來辱罵他的競爭對手。
有一次啊,川普在主要的競爭對手希拉蕊,跟她一起電視辯論會上,而希拉蕊遲了幾秒鐘才回到台上。主持人自然就關心一下希拉蕊,這時候她就解釋自己是去上廁所了。
而沒想到,川普知道這件事之後,居然說什麼你知道嗎?他說:「我知道她去哪裡了,噁心死了!這些我連提都不想提。」
說完之後,皺皺鼻子還撇嘴,露出一副很輕蔑的表情。他連「廁所」這二個字,都不想說出口。可是我很想知道的是,啊川普你是不會上廁所、不會撇條膩?
我想邀請你想一想喔,如果你身旁有像川普,這樣的朋友或家人,每天都對你露出這種「嫌惡」的表情,你能夠忍受幾次?你的日子還能繼續過下去嗎?
雖然川普他沒有禮貌,這是他個人的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只要是正常人,看到這種「嫌惡」的表情,都會很不舒服的。
正因為人類有「需要自己是正常」這樣的求生本能,於是呢,讓我們的認知系統,發展出一種很特殊的偵察能力。
就是啊,我們對他人「厭惡、嫌惡」這樣的表情非常、非常的敏感;而且呢,這樣的反應直接又強烈。
還會針對那些被群眾認定是「嫌惡的人」,他們剛剛吃過的、喝過的、碰過的東西,我們會自然的避開。我們下意識的會覺得,在那些嫌惡的人身上,可能會有可怕的細菌跟病毒。
而偏偏細菌感染,在人類的歷史裡,也的確造成了很大的死亡率、在短時間內帶走了很多人,因為這樣子喔,更加深了這兩者之間,我們內在的連結。
因此呢,人類對於任何有可能造成疾病啊、孤立啊、排擠啊…這樣的東西,我們都很小心,我們會怕自己成為下一個受害者。而這樣的害怕被感染的反應,也會反應在「種族歧視」上面。
就像是上個世紀的六零年代,美國的白人就不容許黑人,跟他們用同一間廁所,他們規定黑人要用別的廁所,通常還被放在屋外。
一直到今天喔,這種「害怕被感染」的反應,它還持續影響美國,對於「境外移民」的態度。
就像是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的時候,正好遇到敘利亞難民潮的問題,這時候如果有保守派的政客,他把移民比喻成「病毒」。
所以呢,有大批的移民進入我們自己的國家,就像是病毒侵入了身體。藉此暗示這個國家的文化,會因此受到毀壞、我們的價值觀會崩解;那麼選民就有很高的機率,會反對移民、排拒新的文化。
而這些政客,之所以會故意的把「移民」跟「病毒」畫上等號;就是因為他們知道,演化會讓我們在下意識裡,去迴避這些疾病,去避免掉任何會帶來麻煩的事情。藉此呢,把「反移民」的政治信念擴散出去。
就有心理學家觀察到這樣的現象,並且做了實驗,來證明這個推論是真的。
在2009年的秋天,當時呢H1N1的流感病毒大爆發,各國的政府都鼓勵民眾,去接種流感病毒的疫苗。而美國的社會心理學家,約翰.巴吉博士,就在耶魯大學做了一個實驗。
他先發送了一些傳單,在傳單上面,說明了接種疫苗的重要性,接下來提醒受試者,目前流感病毒正在肆虐。
接著呢,他讓受試者去填寫問卷,而問卷上面的問題,就是訪問受試者,對於這些移民的態度。等到問卷完成之後,實驗人員再問這些受試者,他們有沒有打過流感的疫苗。
結果呢,研究人員就發現,沒有接種過疫苗的人,他們被流感病毒,感染的風險會比較大。所以呢,他們對於移民的態度,也就比較負面;他們比較不願意接受這些新移民。
而打過疫苗的人,他們就會覺得自己比較安全;因此呢,對於移民的態度比較正面,也就是對於移民的接受度比較高。
聽到這裡,如果你覺得喔光靠一個實驗,就下定論有一點武斷,不能說服你。那麼我要告訴你,同樣的想法,約翰.巴吉博士他也想到了。
所以呢,他的研究團隊,又做了後續的實驗。他們比照前一個實驗的方法,他們提醒所有的研究對象,現在是流感季節。
但是這一次,他們特別強調多洗手,或者是呢,使用酒精消毒雙手;像是乾洗手這些東西,都能夠有效的去預防流感。
接著呢,他把受試者隨機分成兩組,有一組呢,提供給他們手部的消毒液,而另外一組沒有提供這個東西。最後呢,他們再把針對「移民態度」的問卷,發給這兩組做答。
這次呢,實驗的結果發現喔,在疾病威脅的操弄之後,消毒過雙手的人;他們對於「境外移民」的態度,就會比較包容,比較有正面的想法。
但是那些沒有消毒過雙手的人,在他們填寫完問卷之後;他們的態度會普遍比較負面,也就是不接受新移民的態度。
而這樣的結果,又再一次的顯示,人類最主要的演化結果,就是我們對於「求生」和「人身安全」有很大的需要。讓我們會被習慣和恐懼牽著走,而沒有辦法進行理性的思考跟判斷。
在這麼多年,實際的教學經驗告訴我,我看過太多辛苦的關係之所以無解,被卡得死死的;就是被這種「生存的恐懼」操弄。
所以不管一段關係,為你帶來多大的痛苦,不管過程有多麼的折磨;都因為我們太害怕被孤立,而只能選擇停留在原地。
到最後只能到一些「靠北系列」的社團,「靠北老公」、「靠北老闆」、「靠北老婆」…;繼續抱怨之後,然後留在爛關係裡,不斷的輪迴、相互的消耗,至死方休。
在這種讓人無奈的關係裡,還有一種人,讓我感覺到特別的心疼,就是那些受到慣老闆啊、渣情人啊,或者是情緒勒索的家人,嚴重傷害,因此在心裡留下傷痕的你。
這些人不知不覺的害怕認識新的朋友,他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畏縮。因為對於這樣的朋友來說,過去的經驗都在告訴他,我只要多認識一個人,就等於多增加一份傷害的風險。
更可怕的是,這樣的人儘管很無助,但是還是有跟人連結的需要;因此呢,在沒有辦法拓展新關係的情況底下,他只好更加依賴「爛關係」。
他更離不開,他把自己扭曲得更徹底,因為這樣子,他才能夠繼續留在爛關係裡。因為你可能會很害怕,貿然的斷捨離這些關係,自己會變成那些被排斥的「細菌」或「病毒」。
但我們從約翰.巴吉博士的實驗裡,你會發現,只要有施打疫苗,或者是使用手部的消毒劑;這會讓人相信感染的機率是降低的,它就足以讓你產生安全感,不再受演化結果的本能操控。
同樣的在人際關係裡,如果你也能夠有好的信念和好的做法,來保護自己;
這就像是打了疫苗,或者是使用乾洗手一樣。
你會因為建立了人際的防護罩,你不怕受傷、你不怕被感染,而真的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你會更有自信,不害怕失去任何人;或者是,因為害怕被拒絕而遭到孤立,讓自己勉強在爛關係裡。
更重要的是喔,你也會更有勇氣去交新的朋友,因為你知道怎麼樣「保護你自己」。其實說到這裡,應該害怕被孤立的,不是受害人,而是加害人,不是嗎?
所以囉,如果你想要活得更有自信、輕爽、開放,我們近期推出由嘉玲老師,帶來的「人際斷捨離」這一門線上課。
這一門課程,會讓你學會怎麼樣讓自己,在那些電光火石的互動情境裡,去做出正確的理解跟應對;不再讓人際之間的情緒傷害,在同一個傷口反覆灑鹽。
「人際斷捨離」會透過具體的步驟、系統性的引導,讓你不只是「知道」斷捨離的觀念,而是能夠「做到」斷捨離的行為。
不過我要提醒一下喔,這門課的含金量超級高,所以呢,你千萬別覺得自己聽了一遍,就能夠像武俠小說裡,那些吃了大還丹的主角一樣,瞬間灌入嘉玲老師十多年的功力。
在你練功的初期,你會先對於「害怕被討厭」這樣的深層的恐懼,開始免疫。你會相信,自己有條件贏得對的人,有效的幫助自己敞開心胸,去認識更多的朋友。
而假使你在開始練功之後,你發現自己的身旁,真的有這樣的「爛關係」,你也不要太擔心。
因爲課程會教你,怎麼樣蹲馬步,一天一點、一天一步的,為你去建立起心靈的防護罩。讓你沒有後遺症的,去遠離這些爛關係;最後勇敢的活出你自己。
在人際關係裡,真正的安全感,並不是要依賴他人,要人罩你、保護你。一勞永逸的方法,是讓你自己能夠擁有內在的資源,長出屬於自己的力量。
讓自己可以偵測到,身旁是否還存在這樣的「爛關係」,並且啟動自我的防護罩,保留自己珍貴的時間跟精力,跟「對的人」相處。
如此一來啊,你渴望的幸福跟平靜,也才會真正的走進你的生命裡。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分享的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或許真正的活出你自己、長出自己的力量,可以從學習開始。
歡迎你的加入,詳細的線上課程的內容,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我很期待能夠跟你一起成長、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