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寮區81期重劃區滯洪池公園規劃結合鳳凰山生態景觀 創造綠意盎然之居住環境
位於大寮區鳳林路四路西側第81期市地重劃區,面積高達48.78公頃,原係商協新村等12個國軍眷村原址,在高雄市政府與國防部的合作下,以市地重劃方式開發,重劃區沿鳳林四路北接鳳山區,南接大寮商業中心,結合西側鳳凰山自然環境及東側大寮捷運站,開發完成後可串聯鳳凰山及大寮區的發展,並提供良好及完善的居住活動空間。
重劃後提供可建築土地面積約28.78公頃,取得公園、綠地、廣場、停車場、道路等公共設施面積約20公頃,其中包括11.32公頃的公園綠地,市府將投入超過2.8億元的經費開闢建設。今日(8/4)我會同市府地政局、工務局及水利局前往視察該重劃區進度及相關公共設施規劃及配置,經了解其設施配置著重綠資源的整合與延伸,並規劃公十與公十三等二座公園,配合重劃區整體出流管制計畫,將以滯洪池公園為概念,調節區內降雨洪峰,兼負起滯洪功能,該公園規劃概念係為延伸鳳凰山生態景觀,並以地景意象融入地方特色,規劃休憩設施,提供社區交誼活動空間。另外位在重劃區北側第三工區公九公園面積約4.73公頃,係重劃區內面積最大的公園,除設有防災滯洪池調節鳳凰山逕流,亦將規劃共融遊戲場,並融入當地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共益磚窯場遺址意象。
為符合水土保持及環境影響評估等規定,該市地重劃工程須分三期施工,重劃工程業於109年2月19日開工,總工期為753工作天,截至110年8月1日止,總工程預定進度37.01%,實際進度37.47%,其中第一期工區進度為87.25%,〈預定於110年11月前完工〉,第二期工區進度為20.41%〈預定於111年9月前完工〉,第三期工區目前正進行地上物查估補償作業。
聽取地政局及工務局簡報後,知悉原滯洪池設計為重力式排水,惟恐不及宣洩因強時降雨所造成積水問題,我即當場要求工務局及水利局應採「逕流分擔」與「出流管制」措施,共同分擔滯洪、蓄水責任,藉以提高土地整體耐淹能力,並採抽排式滯洪設施,以期在重要時刻也能100%發揮滯洪功能。工務局養工處也表示將配合未來瞬時強降雨之考量納入整體規劃,而第一工區公十及十三等兩座滯洪池公園有望於111年9月前完工,可優先開放供民眾使用。後續我也責成地政局及工務局積極辦理各項重劃工程及區內滯洪池之闢建,並確實將區內雨水排至滯洪池調節後,再分別經由重劃區之排水系統接入重劃區外之鳳林四路側溝及大寮區忠義國小前之忠義路處雨水箱涵進行排放,以期改善周遭經常淹水之情事發生,健全大寮地區整體發展。
#第81期市地重劃區_高雄市地政局
#眷村公有土地活化再造
#加速大寮地區地方發展
#改善區內排水系統_生態滯洪池
「忠義 捷 運 站 停車場」的推薦目錄:
忠義 捷 運 站 停車場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901年8月25日,臺灣鐵路淡水線(俗稱北淡線)通車,當時包括新落成的第二代臺北車站(那時候叫做「臺北停車場」)在內,總共有8個車站啟用。
1902年2月1日,「大稻埕驛」新建完成,1903年開始成為淡水線的新起訖站。
到了1915年,淡水線又新設了5個車站,其中的「宮ノ下乘降場」是為了方便民眾前往圓山上的臺灣神社(今 圓山大飯店址)參拜而特別設置的。
1916年8月17日大稻埕驛變更為貨運站,於是起訖站改為同日設立的北門乘降場。北門乘降場只是「名義上」的起訖站,於1923年3月6日廢除,正式確立以臺北車站為起訖站。
隨著淡水河口泥沙淤積日益嚴重,已經不適合較大船隻航行,加上基隆港整建完成後吞吐量大增,淡水港因此加速沒落。
這時候,客運已經成為淡水線的運輸主力,另外,從淡水線分歧、方便民眾前往溫泉休閒區的新北投線,亦於1916年通車。在當時道路運輸不甚便利的情形下,淡水線仍然得以在最初運輸目的轉變後繼續營運。
到了戰後,有著明顯日式名稱的「大正街」與「宮ノ下」兩站分別被更名為「長安」與「劍潭」,後來這兩個招呼站皆被廢除;同時期又另外新設「王家廟」與「忠義」兩站。
自此以後,包括戰前新設的「竹圍」在內,淡水線維持全線11個車站,依舊繼續營運。
淡水線的11個車站由南至北依序為:臺北、雙連、圓山、士林、石牌、王家廟、北投、忠義、關渡、竹圍、淡水,其中王家廟和忠義為招呼站(招呼站為僅設有候車月臺而無站員,且不辦理行車業務之車站,招呼站並沒有售票處,需直接向列車長購票,或事先購買來回票)。
隨著道路運輸的逐漸拓展,淡水線的客運上重要性與優勢也跟著被削弱,加上1970年代私人車輛的快速成長,更加速了淡水線客運的衰落。
1970年代末提出的「臺北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計畫」,將淡水線改建為捷運路線;該計畫後來雖經過數度修正,但關於改建淡水線的部份並沒有太大改變。另外還有直接將原路線高架化與電氣化、改建四線道高速公路、佈設公車專用道等方案。
1979年,因應北投至關渡間道路運量日增之需求,1966年闢建完成的大度路開始進行拓寬工程,將路基墊高約兩公尺,並把路面擴寬約60公尺,於1984年4月竣工。
1986年,行政院經建會正式通過改建捷運計畫,淡水線確定走向結束營業的命運。
1988年7月15日,為淡水線的營運最終日,大批民眾前往搭乘,作最後的紀念。當晚23:20,最後一班往淡水的列車自臺北站第六月臺發車後,淡水線長達87年的營運宣告終止;翌日(1988年7月16日)配合「淡水最後一班列車」活動再加開一班列車後,淡水線正式停駛、走入歷史。之後幾年,淡水線的平面軌道與場站逐步被一一拆除,並興建高運量捷運系統,而臺北至淡水間的大眾運輸則暫由公路客運承接。
1997年3月28日,臺北捷運淡水線正式通車,成為臺灣第一條由傳統鐵路改建而成的捷運路線。
忠義 捷 運 站 停車場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901年8月25日,臺灣鐵路淡水線(俗稱北淡線)通車,當時包括新落成的第二代臺北車站(那時候叫做「臺北停車場」)在內,總共有8個車站啟用。
1902年2月1日,「大稻埕驛」新建完成,1903年開始成為淡水線的新起訖站。
到了1915年,淡水線又新設了5個車站,其中的「宮ノ下乘降場」是為了方便民眾前往圓山上的臺灣神社(今 圓山大飯店址)參拜而特別設置的。
1916年8月17日大稻埕驛變更為貨運站,於是起訖站改為同日設立的北門乘降場。北門乘降場只是「名義上」的起訖站,於1923年3月6日廢除,正式確立以臺北車站為起訖站。
隨著淡水河口泥沙淤積日益嚴重,已經不適合較大船隻航行,加上基隆港整建完成後吞吐量大增,淡水港因此加速沒落。
這時候,客運已經成為淡水線的運輸主力,另外,從淡水線分歧、方便民眾前往溫泉休閒區的新北投線,亦於1916年通車。在當時道路運輸不甚便利的情形下,淡水線仍然得以在最初運輸目的轉變後繼續營運。
到了戰後,有著明顯日式名稱的「大正街」與「宮ノ下」兩站分別被更名為「長安」與「劍潭」,後來這兩個招呼站皆被廢除;同時期又另外新設「王家廟」與「忠義」兩站。
自此以後,包括戰前新設的「竹圍」在內,淡水線維持全線11個車站,依舊繼續營運。
淡水線的11個車站由南至北依序為:臺北、雙連、圓山、士林、石牌、王家廟、北投、忠義、關渡、竹圍、淡水,其中王家廟和忠義為招呼站(招呼站為僅設有候車月臺而無站員,且不辦理行車業務之車站,招呼站並沒有售票處,需直接向列車長購票,或事先購買來回票)。
隨著道路運輸的逐漸拓展,淡水線的客運上重要性與優勢也跟著被削弱,加上1970年代私人車輛的快速成長,更加速了淡水線客運的衰落。
1970年代末提出的「臺北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計畫」,將淡水線改建為捷運路線;該計畫後來雖經過數度修正,但關於改建淡水線的部份並沒有太大改變。另外還有直接將原路線高架化與電氣化、改建四線道高速公路、佈設公車專用道等方案。
1979年,因應北投至關渡間道路運量日增之需求,1966年闢建完成的大度路開始進行拓寬工程,將路基墊高約兩公尺,並把路面擴寬約60公尺,於1984年4月竣工。
1986年,行政院經建會正式通過改建捷運計畫,淡水線確定走向結束營業的命運。
1988年7月15日,為淡水線的營運最終日,大批民眾前往搭乘,作最後的紀念。當晚23:20,最後一班往淡水的列車自臺北站第六月臺發車後,淡水線長達87年的營運宣告終止;翌日(1988年7月16日)配合「淡水最後一班列車」活動再加開一班列車後,淡水線正式停駛、走入歷史。之後幾年,淡水線的平面軌道與場站逐步被一一拆除,並興建高運量捷運系統,而臺北至淡水間的大眾運輸則暫由公路客運承接。
1997年3月28日,臺北捷運淡水線正式通車,成為臺灣第一條由傳統鐵路改建而成的捷運路線。
忠義 捷 運 站 停車場 在 北投忠義站附近真的很糟糕嗎? (第4頁)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捷運 :100%方便,一天不到3000人次搭乘,比較不擠,往市區如沒位子,可以在北投站換車坐夜市:沒有需要,您會天天去夜市買吃的嗎? 交通:早上開車去淡水不塞,20分就 ... ... <看更多>
忠義 捷 運 站 停車場 在 [問題] 紅線捷運站週邊停車問題- 看板TamShui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明天一早要去淡水
預計會從早上十點待到傍晚
因為一些因素只能開車前往
但淡水的計時收費開銷太大
所以打算停在竹圍、關渡附近計次停車場
再搭乘捷運
想請問紅線接近淡水各站附近
有計次收費的停車場或車格嗎?
有自行估狗過
但資訊稍微老舊
1.大業路週邊,或唭哩岸站站附近
2.忠義站旁邊巷弄
想請問版上有沒有人能提供資訊參考
感謝各位幫忙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0.2.9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amShui/M.1518155407.A.A07.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