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小品】用禪修方法面對海浪
✒文:簡演明 🖼圖:東初禪寺
摯愛的媽媽在三月五日離開我們跟隨菩薩去修行,五月七日圓滿在法鼓山生命園區植存。那二、三個月,忙著安撫家人、處理事情,感覺自己似乎都能夠平靜面對,但也許因為忙碌,情緒一直潛藏著。直到回到美國,悲傷才開始席捲而來,悲痛與思念像無底的深淵。一位師姊跟我說,悲傷就像海浪,不會消失,但慢慢地,游泳技巧越來越好,越來越強壯,妳就不會被浪打倒。師姊們的關懷和支持,讓我從孤立自己、什麼事都不想做,到慢慢地恢復參與讀書會和禪坐共修等線上活動,還報名了七月的禪一。
這次是 #疫情 以來第二次參加線上禪一。第一支香開始前,常興法師為大家介紹禪修方法中的念佛法門,就是腦中不斷憶念佛號,念一句佛號,數一個數目,相續不斷;我腦中想起為媽媽助念時,全家人在媽媽身旁,跟隨念佛機,一句一句的阿彌陀佛聖號。雖然自己之前大多是以數息法,也知道一旦選定方法,就要一直堅持。但阿彌陀佛聖號在腦中縈繞不斷,我告訴自己,今天的禪一就以念佛方法完成吧。
從第一支香開始,姿勢調整好,心裡就抱持著把每一個佛號念好就好的想法,不管以前,不管未來。感覺時間過得非常快。中午休息兩小時,法師一開始就提醒大家,雖然是線上禪一,希望大家還是事先與家人溝通,做到三件事,一、禁語;二、不使用社交媒體、不上網;三、不看任何書報。休息時間,不管是準備午餐或是喝水用餐、關門開門,每一個動作都要清楚明瞭。例如喝水,知道水進入口腔和喉嚨的感覺;例如用餐,知道每一口食物咀嚼的感覺。
因為採念佛方法,休息時間我的腦中還是佛號不斷。有妄想,就提起佛號,電話跟同修報備今天禪修時間要禁語,接著準備自己的午餐。每一個動作都記得法師的提醒,盡量清楚明瞭。用餐時也不像平常眼睛一定看著iPad,心緒到處飄移不管嘴裡吃進什麼食物。餐後還有好多時間,我做一些家務,然後在家裡走路散散步,一樣提醒自己,每個動作清楚明瞭。
下午法師提醒大家,如果昏沉,可以試試睜開眼睛打坐。我一樣用念佛方法,提醒自己守好每個佛號,也提醒自己放鬆。剛好之前在果元法師的晚課開示學習到,打坐時只要發現自己不夠放鬆,不管是身體或心理的不放鬆,就放下方法,回到放鬆。
二支香之間,法師帶領大家作伸展、瑜珈動作和經行。法師很清楚的在鏡頭前示範經行動作,「 從腳跟到腳尖慢慢離地;再慢慢往前跨半步;然後腳尖慢慢著地,再延伸到腳跟。心,則專注在身體的動作上。」法師說,心的專注點可以先擇一,放在移動的腳,或是在固定不動的腳上,等到有了比較深度的覺察力,就可以擴展到觀察全身的動作。禪修結束前,法師很慈悲的回答我的問題,禪修的念佛法門,是用意根,在昏沉時腦中佛號速度可以加快,比較安定時則可以放慢。
八個小時的禪一,收穫滿滿,雖然只是初學者,我學習到覺察,也感受到 #安定 的力量。感恩法鼓山提供這麼多線上活動,讓我可以不出門,逐步逐步地參與活動,走出悲傷。很期待常興法師即將在八月慈悲帶領線上禪二。悲傷的海浪一樣會湧上來,但是透過一次次的學習和練習,我將可以平靜、安定的面對它。阿彌陀佛!
■更多 #心靈小品 https://pse.is/MJA7K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剛發病時,右手開始無法好好扣扣子、拿筷子、用鑰匙開門...,看過骨科、手外科、神經內外科...,經過一年的時間,確定罹患ALS,也就是漸凍人疾病。」 五年級生陳俊芝,原本是電機公司的行銷經理,和先生育有兩個孩子,就如一般的雙薪家庭,夫妻兩為工作為家庭,忙碌打拚。不過平靜的日子卻被這場病打亂。幸好...
念佛 平靜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老學長
「我發現你最近很像修行唉,我看你早上幾乎很少看手機,然後常常去祭拜台前,聽人家念佛、唱聖歌。你剛來的時候不懂,現在偶爾還會聽你哼幾句!真的很厲害唉!你也來一年多了,這份熱情是怎麼保持的呢?還有為什麼你佛經聖歌都聽呢?」
我
「我想讓內心保持平靜。」
老學長拍拍我
「年輕人真的不簡單!那麼年輕就看破生死!」
我笑而不語
要是人生第一張股票跟我一樣,買了兩週就掉快一百點,你也會關上手機,你也會愛上佛樂聖歌,你也會看破生死呀!
再跌下去我上班要帶木魚來敲了!
他沒聽清楚我唱的不是相約在主裡,而是相約在谷底呀!
念佛 平靜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心靈小品】【潛意識】——無常的超越
行為及情緒的失控,與個人的業識有關。我們的體能與心力,常處於起伏狀態,所有的能量變化,都有直接或間接的互動關係。
⠀
潛意識,是業力的一部分。有些人過去世所累積的身、語、意習慣很深厚,到了這一生,對某些事物的認知、理解、記憶就特別強,這些訊息很自然、很深刻地進入頭腦,從內在產生一些觀念,於是成為潛伏的心念活動。當我們關注身心運作的過程與細節,自知力和覺照力便會提昇,突發性狀況就會愈來愈少。
⠀
內心脆弱的人,總是漠視、逃避、壓抑自己真正的感受,因此喪失快樂的本能。聖嚴法師說:情緒是可以轉化的。凡夫有造惡的情緒,也有修善的情緒;所謂正向情緒,基本上還是以自我中心為出發點,再區分為自利、利他二種導向。修行的精進心,也稱為「大憤心」。從「有情」進化為「覺有情」的動能,便是煩惱與情緒的淨化及再生。如果不懂這種轉換原理,行善或鍊心很容易半途而廢。
⠀
佛法說的心魔與外魔,皆起於不安與執著。禪修與念佛的動機要單純,開悟與淨土是修行的果德,不是預設的目標。學佛只需要在戒定慧或信解行證上下工夫,不需要以意識心去揣測或想像佛智慧。若能時時觀想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就能培養無畏的心,即使魔境現前,也不攻自破。
⠀
心的定境,來自輕安心的增長,平靜心的持續。初學者可於專注念佛中,體驗到相似的清明。布施、供養、懺悔等方法,也能消除業障,但是一般人的願心是薄弱的,所以作用小,如果具備觀想或念佛的基礎,轉境的力量則相對深廣。
◎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
◎資料來源:《放下的幸福》、《覺情書》、《禪在哪裡?》
◎圖:蕷絜
更多心靈小品 https://pse.is/3b4wkr
#心靈小品
#潛意識
#無常的超越
念佛 平靜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剛發病時,右手開始無法好好扣扣子、拿筷子、用鑰匙開門...,看過骨科、手外科、神經內外科...,經過一年的時間,確定罹患ALS,也就是漸凍人疾病。」
五年級生陳俊芝,原本是電機公司的行銷經理,和先生育有兩個孩子,就如一般的雙薪家庭,夫妻兩為工作為家庭,忙碌打拚。不過平靜的日子卻被這場病打亂。幸好,在家庭的支持以及自我的轉念下,俊芝勇敢的從悲苦中走出來。
「面對日漸惡化的身體狀況以及不聽使喚的四肢,開始進入人生黑暗期長達一年。 當時,覺得自己是家人沈重的負擔,渾渾噩噩過行屍走肉的日子,家人也因我沮喪的情緒而陷入低氣壓。」
「為了讓家人安心,我開始按表操課,每天安排復健運動、念佛經、上臉書與朋友互動、記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維持適當的忙碌,每天一眨眼就過,不再只是悲情的數著吃藥的鐘點或是無奈的看著重播無數次的電視節目。」
把自己從封閉與憂鬱釋放出來的俊芝,開始妥善安排病後生活與調適心情。去年,他開始透過平板電腦,一字一句,將生活上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和其他病友分享,鼓勵新進病友,面對疾病,勇敢過生活。
與漸凍症相處六年,俊芝說,生病改變了他的生活方式,更讓他懂得活在當下、珍惜與感恩的真正涵義。透過俊芝的分享,一起來深入了解漸凍病友的生活,會遇到哪些問題、可以怎麼克服。
葉明蘭 沈伶鎂 鄭坤從 王祥維 吳東牧 / 新北市報導
【公共電視 | 有話網講=有話好說+新聞議題中心】
念佛 平靜 在 大悲咒#佛經#念佛聽了之後心情平靜,讓人不焦躁#shorts 的推薦與評價
念诵佛经,大悲咒推薦訂閱:https://bit.ly/31B1Hxw. ... <看更多>
念佛 平靜 在 南無阿彌陀佛| 和緩。平靜。寧靜| 單純敲木魚念佛| 1 小時 的推薦與評價
佛號是充滿能量的,在一句一句的念誦中,簡單的累積,是一種平靜的來源。 ... 平靜。寧靜| 單純敲木魚念佛| 1 小時| Namo Amitābha | Chant the name ... ... <看更多>
念佛 平靜 在 淨土宗(善導大師傳承) | 「 平靜念佛、平靜等佛」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所以就是「 平靜念佛,平靜等佛」,等待彌陀。如果因為病苦或人事而心中煩躁的話,病苦就會加劇,因為身心是相互影響的。心如果平靜,面貌就比較慈祥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