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幫TV_育兒大解密】《小寶貝愛玩「小GG」怎麼辦? 小心大聲喝止長大會「性恐懼」》
媽媽發現小男生最近老愛玩自己的「小GG」,出現這樣像自慰的動作,到底該怎麼辦 ? 事實上小男孩 3 歲時進入「性蕾期」,開始對男生和女生不同,充滿好奇心。有時候會偷看大人洗澡、上廁所,小男生也會比賽看誰尿得高、尿得遠,甚至是出現玩「小GG」的動作。醫學上稱這個階段為「嬰兒期的自我滿足」,這種行為可能在嬰兒 3 個月大就會出現。寶寶會用不同的方式去探索自己的身體,「抓GG」這個動作,或許可以帶來滿足和愉悅,所以就會一再重覆。另外寶寶尿褲子,或其他便溺問題過度處罰,孩子可能也會擔心就不小心尿出來,所以出現抓「小GG」的動作。除此之外更換生活環境,讓寶寶緊張、不適應,像是換學校、被處罰、得不到認同,寶寶也會無意識抓「小GG」。這時和孩子討論壓力來源、陪他一起找出焦慮的原因,比責罵、建立規則更能治本。爸媽遇到這樣的問題,千萬不要過度反應,更不要用「罪惡感」的言語,來禁止孩子觸碰自己,可以把這件事當作寶寶正常的生理反應,畢竟「小GG」是身體的一部分,爸媽如果過度壓抑孩子,或是讓寶寶對性和性器官感到恐懼,反而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不乾淨」的,引發更多不必要的困擾,造成孩子心裡陰影。最好的方事是爸媽態度保持淡定,用新玩具或玩遊戲、給食物來轉移寶寶玩「小GG」的注意力!
★最實用的影片,讓媽咪育兒更輕鬆,寶寶更健康💕
⭕更多寶貝幫: https://bobocan.cc/寶貝幫官網
⭕加入寶貝幫社團: https://bobocan.cc/寶貝幫社團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黑眼圈奶爸Dr.徐嘉賢醫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睡眠守則:分房睡 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不要趴睡」以外,近年來另一個議題是什麼時候要跟孩子分房睡? 尤其是前陣子的趴睡窒息死亡案例,那位嬰兒是放在自己獨立的嬰兒房中。兒科醫學會是建議父母跟嬰兒不要同「床」但要同「房」,目的在於方便餵奶及照顧。(母乳哺育要同床又是另一個議題,今天不多談) 想要跟孩...
性蕾期1歲 在 孕媽咪寶貝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制止寶寶吃手,竟會使寶寶遲鈍、變笨、甚至引發暴力因數?看看心理學家怎麼說
寶寶吃手,大概是家長最常見到的一種現象了,之前有育兒文章提到過,為了防止可以用安撫奶嘴替代,有不少寶媽也表示贊同,但其實這種理念大錯特錯!
幾天前,在一篇較為火爆的親子文章裡,看到作者說為了防止嬰兒吃手可以給個安撫奶嘴替代,讓我大吃一驚。養大女兒時,我曾看了不少育兒書,都提倡尊重孩子,讓孩子吃手吃個夠。這個觀點根深蒂固,現在有了二寶,我也儘量照著做。但總想不起來這樣做是不是真的有理論依據或者研究成果,於是趕緊去找找答案。 目前,嬰兒吃手有兩種理論解釋。
一個就是大名鼎鼎的口欲期,也叫口腔期、口唇期。這個術語表示佛洛德的性學發展心理五個階段的第一個階段。
(其他四個階段分別是肛欲期、性蕾期、潛伏期、生殖期)。
嬰兒出生後0到12個月,會專注於嘴裡的事物。例如以吸取母乳、吃手、吃可以夠到的任何東西來滿足口唇的快感;此理論認為吃手可以消除嬰兒的不安、煩躁、緊張,具有鎮靜作用。如果強制寶寶停止吃手,會使得寶寶產生逆反心理或是心理上的陰影。當他長大後將更容易形成具有攻擊力的性格,比如男孩的暴力傾向,女孩的愛說閒話,諷刺挖苦人等等。
另一個則是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在發展心理學中提到第一個階段,名為感知運動階段
(其他階段為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
0-2歲期間,兒童發展自己的感知能力,是通過嘴和手開始的。在最初的幾個月中,嬰兒的大部分行動都是以天生的吸吮、觀看、抓握和推等動作來感知世界學習知識的。 具體來說,兩三個月大的嬰兒,隨著大腦的發育。
開始觀察、吮吸自己的手指。吃手就是一種學習和玩耍。從笨拙地吮吸整隻手,發展到靈巧地吮吸某一個手指,說明嬰兒支配自己行為的能力提高。吮吸手指動作,促使嬰兒手眼協調,為學會準確抓握打下基礎。通常情況下,隨著嬰兒動作迅速發展,他們逐步學會坐、爬、站等,手指的動作也愈加精細,當長到能單獨玩玩具的時候,孩子吮吸手指的現象就會減少甚至消失。
孩子爸爸戲言,吃手就是用嘴巴解鎖自己的手,手指被解鎖後再用手去解鎖其他的,一級級就慢慢通關啦,我覺得有一定道理。當她明白手可以做很多事情之後就停止了這種行為。現在七歲了,牙齒沒有受到吃手影響而變形。所以小女兒,我還是讓她也盡情吃手吧。 當然,也一定要注意衛生。如,從外面回來一定要給洗手,成人撫摸過後一定給洗手。
吃手伴隨著口水,要注意隨時擦拭,保持乾燥;也要勤抹護膚霜,預防口水疹。 另外,為了滿足口唇期發育以及感知運動發展,除了吃手,也要預備合適孩子探索的環境,準備各種可以啃咬的東西,幫助孩子盡情感知這個世界。
(來源:網路圖文)
性蕾期1歲 在 BoBoCan 寶貝幫【主播媽咪影音育兒日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寶貝幫TV_育兒大解密】《小寶貝一直抓「小GG」怎麼辦?先檢查這些狀況 大聲喝止長大會「性恐懼」》
小男孩 3 歲時進入「性蕾期」,開始對男生和女生不同,充滿好奇心。有時候會偷看大人洗澡、上廁所,小男生也會比賽看誰尿得高、尿得遠,甚至是出現玩「小GG」的動作。醫學上把這個階段稱為「嬰兒期的自我滿足」,這種行為可能在嬰兒 3 個月大時,就會出現,他們會用不同的方式去探索自己的身體,「抓GG」這個動作,或許可以帶來滿足和愉悅,所以他們會重覆這個行為。如果因為寶寶尿褲子,或其他便溺問題過度處罰時,孩子很可能會因為擔心就不小心尿出來,所以出現抓「小GG」的動作。另外也可能是生活環境,讓寶寶緊張、不適應,比如換學校、被處罰、得不到認同,適時和孩子討論壓力來源、陪他一起找出焦慮的原因,比責罵、建立規則更能治本。其實就把這件事當作正常的生理反應,畢竟「小GG」是身體的一部分,爸媽遇到問題千萬不要過度反應,更不要用「罪惡感」的言語,來禁止孩子觸碰自己;如果過度壓抑孩子,或是讓寶寶對性和性器官有恐懼,反而會誘發覺得自己是「不乾淨」的,到時又會有更多不必要的困擾,造成孩子心裡的陰影。這時爸媽態度要淡定,可以陪孩子用新玩具或遊戲、食物來轉移注意力!
★最實用的影片,讓媽咪育兒更輕鬆,寶寶更健康💕
⭕加入寶貝幫社團: https://bobocan.cc/寶貝幫社團
⭕更多寶貝幫: https://bobocan.cc/寶貝幫官網
⭕我們加賴吧: https://bobocan.cc/賴寶貝幫
性蕾期1歲 在 黑眼圈奶爸Dr.徐嘉賢醫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睡眠守則:分房睡
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不要趴睡」以外,近年來另一個議題是什麼時候要跟孩子分房睡?
尤其是前陣子的趴睡窒息死亡案例,那位嬰兒是放在自己獨立的嬰兒房中。兒科醫學會是建議父母跟嬰兒不要同「床」但要同「房」,目的在於方便餵奶及照顧。(母乳哺育要同床又是另一個議題,今天不多談)
想要跟孩子分房睡幾乎是每個父母會面對到的。絕大部分的人會認為:分房睡可以讓孩子更獨立。錯!沒有根據,而且研究顯示,分房睡,沒有什麼特別的好處。反而會可能讓小朋友更沒安全感,更喜歡吸手指。跟父母同房的小孩,反而表現出來更有安全感、更有自信,研究的真實性與可信度為何?這又是另外一個議題,但是歐美逐漸現在反其道而行,提倡跟父母同房(不同床)room-sharing.
那麼應該要什麼時候才可以分房睡呢?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做法:據統計,美國有87%的小朋友跟父母是分房睡,在新加坡只有20% ,在北歐大約有50%。所以不同的家庭文化,有不同的狀況。其實在醫學上,還真的沒什麼文獻跟規則,告訴父母應該什麼時候分房睡比較好。這個問題因素太多,但是最重要,就是要等孩子跟全部人都準備好才實行,不要操之過急。
有些網路上流傳著「性蕾期就最好要分房睡」、「不分房睡會性早熟」、「不分房睡以後會變媽寶」。其實都沒什麼相關。媽寶方面,那是體質關係…(不分房會導致性早熟,麻煩可以再扯遠一點、再離譜一點)
這幾年流行很多育兒方法,其中一種是百歲醫師的隨他哭cry it out。隨他哭或百歲醫師的書中所提到的是比較偏教養的方式,本來教養就沒有什麼對錯,這個就不評論也沒有不對。但是其中的一點,在兒科界裹,最為人詬病的是「趴睡」。有多少個嬰兒因為看了相關的書籍與概念,而發生意外,沒有人統計過。但是統計發現,不要趴睡,要躺著睡(back to sleep),確實可以減少嬰兒猝死症後群S I DS的發生,這是一個事實。
除了躺著睡( back to sleep)以外,現在還有一個概念,值得父母大家去留意。就是父母也要陪著孩子 #趴著玩 tummy to play:
1️⃣建議每天陪著小朋友趴著玩(清醒的時候)
2️⃣每天玩三到5分鐘
3️⃣一天兩至三次
這樣的目的在於,減少頭部的壓力(很多父母都很在意頭型),改善頭骨不對稱的發展。也可以訓練寶寶的頸部與背部的肌肉支撐力,萬一發生小朋友他想要翻身的時候,有能力處理。要陪同喔,不能放著小朋友自己一個人爬著玩。
兒科醫學會也認為市面上的頭骨固定枕,或者頭型塑型產品,都沒有用。所以大家別浪費錢在哪些產品身上。
另外其實也要分辨小朋友頭型歪的原因,是單純習慣的問題?常常頭轉向固定一邊?還是說有斜頸的可能?這就要由兒科醫師來幫忙判斷
參考資料:
https://www.aap.org/en-us/about-the-aap/aap-press-room/pages/american-academy-of-pediatrics-announces-new-safe-sleep-recommendations-to-protect-against-sids.aspx
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ages-stages/baby/sleep/Pages/A-Parents-Guide-to-Safe-Sleep.aspx
Mileva-Seitz VR, Luijk MPCM, van Ijzendoorn MH, Jaddoe VWV, Hofman A,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infant nighttime-sleep location and attachment security: no easy verdict. Infant Mental Health Journal 2016; 37: 1-12. Infant Ment Health J. 2016 Jan-Feb;37(1):5-16. doi: 10.1002/imhj.21547. Epub 2015 Dec 31.
Barajas RG, Martin A, Brooks-Gunn J, Hale L. Mother-child bed-sharing in toddlerhood and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outcomes. Pediatrics 2011; 128: e339-47.
https://www.aap.org/en-us/about-the-aap/aap-press-room/aap-press-room-media-center/Pages/Tummy-Time.aspx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3eA94CSaRrg/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