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聲物語📻 #思想起 #陳達
#三月八號 #敦南誠品黑膠市集講座👉👉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25544417936796
追溯最初〈思想起〉的產生,係當年由中國大陸移居來台墾拓的漢人先民因思鄉所唱。早在戰後初期,出身台南的音樂創作者許石(1919-1980),在負笈東京「日本歌謠學院」學成歸國後,隨即開始著手從事台灣民謠採集工作。一九四七年,許石帶著當時仍是高中生的文夏一起搭車前往恆春採集鄉土歌曲,找到了當地著名的吟唱歌手陳達(1906-1981,那年他四十歲)並紀錄下他的歌聲 。之後,許石便將所採集到的〈思想起〉曲調重新編曲,同時委請台南在地文人許丙丁(1899-1977)填詞,先是由許石的學生劉福助在流行歌壇演唱此曲開啟了知名度,後來陸續更有多位知名歌手──包括鄧麗君、鳳飛飛、江蕙都曾以不同的歌藝風格來詮釋、傳唱。
此處〈思想起〉──又名〈思想枝〉、〈樹雙枝〉、〈思雙居〉等別稱,乃是由基本短小而反覆的旋律曲調為骨架,並且因應不同的時間和地點、依演唱者個別喜好自由發揮的即興歌詞所組合而成,歌曲開頭皆以「思啊~思想起~」引韻,之後旋即進入固定規律的七字仔歌詞加上「伊嘟」、「唉喲喂」等感嘆詞作反覆變化,善唱者常能隨題材或故事情節而適當調整轉換不同歌調,如是呈現出各種多樣風貌、隨想隨唱的〈思想起〉。
--------------------------------------------------------------------
💽《留聲年代:電影、文學、老唱片》(SOUNDS OF THE TIMES:FILMS,LITERATURE,OLD RECORDS)
作者│李志銘
裝幀設計│何佳興
設計協力│張喬淇、歐冷
🎙
誠 品 https://goo.gl/9xUnAW
博客來 https://goo.gl/k1UCke
讀 冊 https://goo.gl/TNUGPH
📖
#電子書
讀 冊 https://goo.gl/eGthzf
讀 墨 https://goo.gl/pcgZqt
樂 天 https://goo.gl/C2xP2P
博客來 https://goo.gl/iqRkXT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恆 春 民謠 思想枝 在 微微笑廣播網 (台灣最美的聲音)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灣歌謠故事(五十八)
每一個族群都有他自己的民謠,民謠像是喘息的聲音,是最自然最有感情的,台灣的歌謠,經過七字仔,百家春,思想起,牛犁歌,都馬調,這些自然民謠之後,出了一些創作民謠,比如望春風,雨夜花,白牡丹等等,這些歌曲調哀怨,詞意感傷,日本人曾經用盡辦法都無法抵制,這些台灣民謠可比我們心中的花蕊,所以永遠不會被人消滅。
台灣人喜愛這個民謠,除了因為曲美詞雅,最主要是歌的內涵,所有民謠似乎想要唱出台灣人400年來的苦難悲哀,台灣人一直受外來政府統治壓制,受到不平等的對待,演變到今天,不了解的年輕人說它粗俗,不喜歡唱,大陸人說它是禍國殃民的靡靡之音,倒果為因,加上受到輔導性的限制,什麼叫輔導性的限制?說的好聽!限制了還說什麼輔導?
當時法律都明文規定,台灣歌在電台,電視限制播幾首,不能超過比例,很多歌不能播,造成今天台灣民謠,對年輕一代而言變得生疏,甚至誤解,寧願唱北京語的歌,就是不願唱自己鄉土的歌,甚至將台灣歌看成沒水準,實在是台灣人最大的悲哀。早期的台灣歌謠不像現在百分之80以上都是外來曲,過去的台灣歌謠人才輩出,詞曲都自己創作,不但好聽,鄉土味十足,容易引起共鳴,幸虧政府不斷開放本土政策,過去的禁令限制逐漸解套,台灣歌不像以前限制那麼多,就要消失的台灣歌又能夠在電台、電視自由播放,台灣歌起死回生,歌壇也有一席之地,唱片界得到很大的鼓勵,不斷改良不斷進步,這幾年來的成績,連不會台灣話的人也能夠哼上幾句。
不知怎麼一回事,抄襲日本曲自光復以來就走火入魔,日本若流行我們就拿來翻唱,唱歌要出名就翻日本曲,似乎變得理所當然,不進步實在是要大大檢討,以前是被限制冷落,現在時代不同了,應該做些自己的風格,實在不應再懶惰馬虎。 現在特別要來介紹二個對台灣歌謠貢獻很大的功勞者,一位莊永明,一位孫德銘先生,這二位聯合整理一本最完整的台灣歌謠的書,令人欽佩。
莊永明莊先生是大稻埕人,他對民俗,歌謠非常認真,有人笑說是已經走火入魔的地步了,呂泉生是改變他最大的功勞者,呂泉生是老牌的音樂家,另外一位孫德銘先生是新竹人,會計專家,因為愛唱歌,從小對台灣歌謠就下許多苦心,他對台灣歌謠的歷史一清二楚,所以莊永明先生特別邀請孫德銘出來寫一本書,將台灣歌謠過去的歷史交代的清清楚楚。 台灣人的歌謠應該包含原住民(就是平埔族),過去凡是熱鬧,祭祖,打獵,談情說愛,豐年祭都會表現出一種族群的特性。
福佬人唱丟丟銅,思想枝,卜卦調,牛犁歌,客人唱平板,山歌,老山歌,所謂九腔十八調,現在原住民,客人的話已經變成弱勢語言,現在台灣歌謠大多數是在說台灣歌河洛話。 台灣歌謠又分蘭陽民謠,比如丟丟銅,喔貢貢,嘉南民謠一隻鳥號救救,六月田水,牛犁歌,卜卦調,恆春民謠,草瞑弄雞公,思想枝。
台灣開始有流行歌曲,我曾介紹過在1932年,上海一部電影桃花泣血記來台灣上演,請二個電影的辯士(解說劇情者)以前不叫唱片電影,而是說影戲刻盤(台),而且無聲兼黑白。 這部電影的主題曲做出來在電影界流行,這是台灣歷史上第一首流行歌,那時的刻盤78轉的,一塊刻盤(唱片),正面反面只有一首歌,而桃花泣血記歌詞總共12段,過了一年,李臨秋和鄧雨賢合作寫出望春風這首歌,月夜愁是周添旺和鄧雨賢合作的,雨夜花、春宵吟都在1934年流行開來,之後受到鼓勵,陸續唱片公司蜂擁而出,人道,籠中鳥,失業兄弟都是那時出來,可惜並不是很流行,其中我特別要介紹這首失業兄弟,這首歌有一個歷史性,怎麼說?
失業兄弟是台灣歷史上被禁唱的第一首流行歌。你看它的歌詞片斷,「景氣一日一日歹,生理一日一日害,頭家無趁錢,返去吃自己……」,被禁的原因有些許莫名其妙,政府說他影響社會民心,雖然工作難做,失業很多,但是要說社會很繁榮,不能將社會不好的一面唱出來。
過去的禁歌常常是憑著行政單位個人歡喜,愛禁就禁,毫無理由可說的,就像我說相思海,最後面那句,「海水大半阮目屎」,審查的學者說:「誇張,眼淚像海水的一半,不行的」,可見審查制度對藝術的限制,不但無理而且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