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差勁的母親才會問小孩「愛不愛媽咪啊?」
(令人窒息的支配強迫症)
支配型的父母不懂得要將孩子的祕密看成是孩子的成長過程,而是當做孩子正在反抗父母。在這種父母的教導下長大,只會讓孩子覺得「擁有自己的世界」是一件罪惡的事。
像這樣內在藏有依賴心的父母,如果沒辦法控制孩子的一切,就會感到不安。通常都會假借父母必須保護小孩、或是這是父母的責任等冠冕堂皇的偉大名義,架勢十足的藉口徹底地控制小孩。小孩不僅不能擁有祕密,連獨立思考的能力都被阻斷。
父母為了間接滿足自己的依賴心,而徹底執行的管教方式是最可怕的,小孩原本可以學習獨立,都會被當成罪惡而抑制。此外,站在小孩的立場來看,他們也會誤以為心中所有企圖學習獨立的想法,全部都是罪惡的。
認為自己一定要徹頭徹尾地管控小孩才行的父母,其實內心充滿了不安。事實上,在這個世界當中,真的有不少這種人存在著。
這種父母如果沒有隨時測試小孩是否對自己真正坦誠的話,就會一直感到心神不寧。由於必須經常確認小孩有沒有瞞著自己什麼樣的祕密,所以內心的不安,簡直到了無法克制的地步。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會不斷逼迫小孩,來向自己宣示忠誠。如果跟這種人談戀愛的話,大部分的人最後應該都會選擇逃走,因為受不了他們的嫉妒心跟強烈的懷疑,而在慘叫聲中逃跑。
在實際的戀情當中,絕大多數都是因為這種嫉妒心跟強烈的懷疑才導致分手。不過,如果是親子關係的話,就沒辦法像這樣輕易獲得解決,甚至連逃走的機會也沒有。相反的,父母還被賦予權責,可以隨心所欲地管控孩子,並且隨自己高興來滿足隱藏在心中的依賴心。
英國教育家尼爾曾說,最差勁的母親才會問小孩「愛不愛媽咪啊?」所指的應該就是疑心病重的管控型父母,而這種父母親,常常未曾注意到自己內心具有根深蒂固的依賴心。不斷要求小孩說「我最愛媽咪了」,不然就會感到不安,這完全是深深隱藏在心中的依賴性格所導致,隨時都在強迫小孩表達對自己的愛意。
也許男女之間關係是對等的,遇到這種事,還可以從這種困境中逃走。然而親子關係就大不相同了,若是大人用依賴心來對待孩子,孩子需要大人照顧養育的不對等關係下,被迫只能承受一切,成為犧牲品,並且認為這是必然的、正常的。
小孩會把「自立」「自覺」的想法,誤認為是一種罪惡,內心感到不安和罪惡感。而且不斷被迫向父母宣示忠誠和愛意,也會讓小孩覺得不這麼做的話,就得不到別人的信賴,結果養成錯誤的感覺與思考模式。
.
本文摘自《#為何我們總是如此不安?【愛藏版】》
莫名恐慌、容易焦躁、缺乏自信?一本缺乏安全感的人都在看的書
.
作者:加藤諦三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種標題,恐怕會引起一些家長不愉快。但如果深入去看,還是可以看到作者所強調的不安感,還有父母對孩子的情感依賴。
很多父母要透過孩子的順從與全然的坦承,來提升自我價值感。
在我們的文化下,孩子不被允許討厭自己的父母,會用道德去壓制孩子的情感。所以獨立思考、界線……,這些身為獨立個體自然會有的心理能力,也就容易被抹去,這其實是代代相傳的問題。
祝願您,能看清文化的制約,能嘗試透過心理上的獨立,找回自己!
情感依賴症解決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贈書直播_恐懼離開關係,就容易自欺欺人把自己蒙混過去
.
#共依存症(Codepedency,又稱 #互累症)是一種狀態,指與親密生活的人產生不健康的依賴,這也可能發生在於危險的情感關係中。共同依存者忙於操縱、應付依存者。其中一方根據另一方的需求調整自己的個性與行為。那麼,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人們總是相信「這樣或許有幫助」。
隱藏於共依存症背後的事實是,當我們沒有可以照顧的對象時,我們體驗到空虛感。
你可能有著負面的自我形象、極少關注自己的需求、將他人的利益置於你的自身利益之前,且致力於協助解決其他人的問題。也許你的本性忠誠、富有同理心,因此難以設定界限、加以拒絕,且不適應親密的溝通——談論情感與你自身的需求。
情況也可能是,你被拖進這段充滿毀滅性的關係,深陷其中,難以自拔。這一切都可能導致你彷彿被吸進毀滅的漩渦之中。
/
共依存者的日常生活總是圍繞著對方的脾氣、意志與需求——並持續不斷地調整自己,使這段關係變成人生的全部。維持一段具毀滅性的情感關係,簡直就是一份全職工作。它構成你的身分與認同,這一切都將使你更加難以自拔,彷彿已經在過程中迷失了自己。
然後,你還抱持微小的希望:對方或許會改變。
假如你單純地展現自己友好、可親、安適的一面,愛情將足以改變一切。此時,務必要捫心自問:「情況真的會好轉嗎?到底有什麼跡象顯示,一切正在朝對的方向發展?」
也許,你自以為見到了正面的跡象,當事人剛享受了愉快的一晚:「我們昨晚上館子吃飯,那真是溫馨、美好的一晚。」
又或者,你們剛度過愉快的一週:「現在,已經一連幾天都很平靜(甚至還有點愛意)了。」
不幸的是,自欺欺人總是很容易。在你我之間,情況真正產生變化的機率又有多高呢?
/
你們初次相遇的情形,也有重大的意義。第一印象能根據「你們在初相識時是如此美好」的事實使這段關係沉浸在一片粉紅色的光輝之中。這樣一來,你當然會希望一切「能夠恢復到跟以前一樣」。你想必也對這段關係投入許多精力,經過這麼多年的投資、血淚與汗水以後,你恐怕不是率先放棄的那一方:「我希望一切不要付諸東流。」
感覺上,沒有伴侶的生活太不安穩,因此這個你所熟悉的煉獄看起來仍然像是較佳的選項。
到了最後你還是得做決定:留在原地、繼續過著悲慘的生活,還是揮別過去、重新來過?
假如你意識到自己值得更好的對待,而子女(假如你們有子女的話)需要在一個正面的環境下成長(你總不希望他們重蹈你的覆轍吧?),並且確立了這個想法,你就會發現,人生還有許多值得追尋、深具意義的事物——它們都比挽救一個已經無可救藥的人更加有趣。
.
今天要討論的重點主要有兩點:
■ 當關係變成了唯一的自我認同,這便是開始迷失自我
■ 追尋自我,跟改變另一個人,把精力放在哪裡比較有意義?
.
討論書籍:
《#為什麼我們這樣想_那樣做?》
從動機、抉擇到改變,瑞典最受歡迎講師帶你邁向理想生活,擁抱快樂與平靜!
作者:安潔拉.雅赫拉
直播時間:
6/25(五)晚上9點半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情感依賴症解決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贈書直播預告_恐懼離開關係,就容易自欺欺人把自己蒙混過去
.
#共依存症(Codepedency,又稱 #互累症)是一種狀態,指與親密生活的人產生不健康的依賴,這也可能發生在於危險的情感關係中。共同依存者忙於操縱、應付依存者。其中一方根據另一方的需求調整自己的個性與行為。那麼,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人們總是相信「這樣或許有幫助」。
隱藏於共依存症背後的事實是,當我們沒有可以照顧的對象時,我們體驗到空虛感。
你可能有著負面的自我形象、極少關注自己的需求、將他人的利益置於你的自身利益之前,且致力於協助解決其他人的問題。也許你的本性忠誠、富有同理心,因此難以設定界限、加以拒絕,且不適應親密的溝通——談論情感與你自身的需求。
情況也可能是,你被拖進這段充滿毀滅性的關係,深陷其中,難以自拔。這一切都可能導致你彷彿被吸進毀滅的漩渦之中。
/
共依存者的日常生活總是圍繞著對方的脾氣、意志與需求——並持續不斷地調整自己,使這段關係變成人生的全部。維持一段具毀滅性的情感關係,簡直就是一份全職工作。它構成你的身分與認同,這一切都將使你更加難以自拔,彷彿已經在過程中迷失了自己。
然後,你還抱持微小的希望:對方或許會改變。
假如你單純地展現自己友好、可親、安適的一面,愛情將足以改變一切。此時,務必要捫心自問:「情況真的會好轉嗎?到底有什麼跡象顯示,一切正在朝對的方向發展?」
也許,你自以為見到了正面的跡象,當事人剛享受了愉快的一晚:「我們昨晚上館子吃飯,那真是溫馨、美好的一晚。」
又或者,你們剛度過愉快的一週:「現在,已經一連幾天都很平靜(甚至還有點愛意)了。」
不幸的是,自欺欺人總是很容易。在你我之間,情況真正產生變化的機率又有多高呢?
/
你們初次相遇的情形,也有重大的意義。第一印象能根據「你們在初相識時是如此美好」的事實使這段關係沉浸在一片粉紅色的光輝之中。這樣一來,你當然會希望一切「能夠恢復到跟以前一樣」。你想必也對這段關係投入許多精力,經過這麼多年的投資、血淚與汗水以後,你恐怕不是率先放棄的那一方:「我希望一切不要付諸東流。」
感覺上,沒有伴侶的生活太不安穩,因此這個你所熟悉的煉獄看起來仍然像是較佳的選項。
到了最後你還是得做決定:留在原地、繼續過著悲慘的生活,還是揮別過去、重新來過?
假如你意識到自己值得更好的對待,而子女(假如你們有子女的話)需要在一個正面的環境下成長(你總不希望他們重蹈你的覆轍吧?),並且確立了這個想法,你就會發現,人生還有許多值得追尋、深具意義的事物——它們都比挽救一個已經無可救藥的人更加有趣。
.
今天要討論的重點主要有兩點:
■ 當關係變成了唯一的自我認同,這便是開始迷失自我
■ 追尋自我,跟改變另一個人,把精力放在哪裡比較有意義?
.
討論書籍:
《#為什麼我們這樣想_那樣做?》
從動機、抉擇到改變,瑞典最受歡迎講師帶你邁向理想生活,擁抱快樂與平靜!
作者:安潔拉.雅赫拉
直播時間:
6/25(五)晚上9點半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