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曾有會看手相的長輩說:「你這輩子會被男人傷心!」
那時候,我只想到:「好慘!在愛情中我會被男人騙得死死。」
回顧今生:「哇賽!他真準。」
因為我家有三個長不大男人,
不斷用大大小小的雜事,
輪流轟炸我的心情T_T
不懂,
為什麼同樣的話要重複到煩,男孩們才會付諸行動呢?
客氣地說:「去做XX?」
「好。」
命令地說:「快一點!」
「好啦!」
嘶吼:
「你還不趕快去!我要生氣了。」
「好啦!好啦!我知道啦!」
父子三人常常都要等到媽媽頭上冒煙,才會起身動作,再偷偷聚起來抱怨:「媽媽好愛碎碎唸!」
超級冤枉,我能義正嚴詞地抗辯:是三朴造就了我!!!
我從小就蠻獨立的,
小學一年級就自己起床,自己買早餐吃,自己上學,自己做功課,
從來不用人家管我,所以也不喜歡管別人,
我從沒想過「管家婆」這角色會跑到我身上來。
但在我家,我不出動,所有事情都會亂套。
昨天,父子三人真是讓我很想爆炸~
雖然只是雞毛蒜皮的小事。
學校安排了學生牙齒健診,
請家長帶小孩到特約牙醫診所檢查。
之前就有蛀牙而鑲了幾顆銀牙的小朴弟,
這次又給我發現了四棵蛀牙。
其他小朋友只有1~2顆,
他足足有4顆。
(韓國跟牙齒有關的治療都很燒錢T_T)
小朴弟不愛刷牙,以前我上前監督到最後一步,
後來我以為他已經養成習慣也已經大了,
就放手給他自己負責,
結果失敗T_T
哥哥更勝一籌,
他的下顎窄,容易發生齒列不整的現象,
之前換牙時,門牙幼牙沒有掉恆牙就長出來成為雙排牙,
拔除後,恆牙回不到原來的位置,
花了大銀百兩戴矯正牙套,
所幸三個月就整回來。
昨天知道要去看牙齒前,
他吞吞吐吐地自白:「媽媽我這邊的牙齒怪怪的。」
一看,兩顆上側門牙又長成了雙排牙@_@
「恆牙已經長出來很多了,你怎麼都不說!」
他淚汪汪地回答:「因為我怕去牙醫,不想被拔牙齒。」
這會最讓我頭痛的人來啦!
大朴知道兩個兒子的牙齒問題後暴跳如雷,
立刻把兩小朴叫來教訓了一頓,
然後氣呼呼地上網找新家附近的小兒牙醫,
但找一找火氣又衝上來,
把兩小朴再叫過來,痛斥過去到現在的不良行為,
激動萬分的同時,
感覺他疑似給了我幾次:
「你這個媽沒照顧好」的臉色。
休息30分鐘後,
原班人馬再度上演「逃兵追緝令」。
直到司令官頂著人家欠他好幾億錢的臭臉去睡覺,
我的一天才平靜下來。
這一天被男人弄的好煩心。
真的不懂:
兩小朴都不是小小孩了,
還老是避重就輕,把事情搞大!
平時只是嘴上談兵的大朴怎麼比我還歇斯底里!!
但最讓我心情鬱悶的是:
這些看似不大的小事累積起來,竟然會讓我的情緒像膨脹的氣球一樣快要爆炸。
深夜,喝了幾口梅酒,
開始亂滑手機,
突然滑到這幾年全家出遊的照片,
看到兩小朴幼小可愛的模樣,
向下的嘴角恢復水平線,
看到朴先摟著一家人的和樂臉龐,
水平線的嘴角不自覺地向上~
這次好像又這樣「過去」。
可悲的我,真的註定一輩子都要被男人傷心了。
也有個小小的結論:
如果你不個容易讓事情「過去」的人,可能不太適合結婚生子,
因為婚後生活中的很多小插曲,常會讓你莫名奇妙的暴走,
幼稚到讓你懷疑「當妻子」和「當媽媽」的人生。
同時也有1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萬的網紅我是小馬 A Man in his Cav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FunBox秋季盒新加入訂戶會拿到👇 這幾週下來真的非常忙碌,馬不停蹄地打包、寄出Fun Box秋季盒的同時,我們也新增了新的訂戶,謝謝你們的肯定!不過這也意味著......只剩下那幾盒,我們秋季盒就要賣完了! 所以我們打算來一點特別的,與其做一個開箱的影片,我們決定做一支「包箱」影片(不是去...
情緒像 什麼 在 蜜亞麻-諮商心理師郭蕙寧。寧寧老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寶寶生氣時總是打人
#可以生氣但不能傷害自己和別人
#生氣沒關係學習適當情緒宣洩方式
我還記得有一次,我跟蜜亞醬要出門,因為我比較快穿好鞋子,就走到門口等蜜亞醬,她看到我好像要先走,就突然生氣的說「媽咪,你不等我,我就要打!...」,當下我立刻「哎,可以生氣,但生氣時可以打人嗎?」,蜜亞醬就突然改口說「我說,我要打電話給阿嬤(寧寧老師的媽媽)」,然後我們就笑了...在長期的同理、溫柔引導之下,蜜亞醬有情緒時,也可偶爾幽默幽默,而後我們就笑了,一起開心出門~
近來好幾位家長,捎來了類似的問題,寶寶生氣時總是愛動手動腳,該怎麼引導?
「現在1歲5個月的寶寶很愛生氣,動不動就會想打人,睡前在歡的時候,還會一直亂踢,媽媽已被踢到瘀青.現在讓出一個空間,讓寶寶自己在那空踢發洩,但他會想盡辦法轉到可以踢到人的角度,當有生理需求的時候,反應就會更大,一直狂踢狂踹⋯目前只有一直重複的跟寶寶說,不能亂打人。你可以摸摸,但不可以打打。」
大家有沒有印象,或者觀察過 #小寶寶生氣的模樣? 除了哭之外,寶寶還會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表達情緒,像是透過表情、音調、哭的聲音,以及肢體動作。我對蜜亞醬寶寶時期,生氣時的模樣很印象深刻,哭聲震耳欲聾之餘,拳打腳踢也不在話下,寶寶其實最擅長用肢體還表達情緒。
如今想起來,覺得寶寶時期的生氣,實在可愛極了~
幼兒有各種生氣的模樣,越小的幼兒及寶寶,越容易用肢體動作來表達情緒。尤其1歲多的幼兒,還在一個學習說話卻又說不清楚的階段中,加上自我控制及自我調節能力尚在發展,我們也會常常會看到,孩子會用打人的方式來表達情緒,而且很愛打那個讓他生氣的人,通常都是媽媽或爸爸。
當我們觀察到孩生氣時會打人時,寧寧老師建議,除了先了解是否生活中有讓孩子「觀察學習」到生氣可以打人、如果生氣我就打人的經驗之外,也務必要制止孩子的打人行為,並引導孩子以適當的情緒宣洩行為,取代不適當的打人宣洩行為。孩子會透過環境互動觀察,學習到如何情緒表達,如果孩子都是處在「打人=表達情緒」的環境中,孩子會學到「我生氣時可以打人、踢人」。多數的孩子,生氣時打人,觀察學習的可能性非常大,可能是從看到真實的人互動或者電視、電影等影像而學習來。我也有遇過家長說,都沒有啊,完全沒有讓孩子接觸過打人、暴力方面的刺激,這種情況可能就是孩子的本能了,因為憤怒情緒累積在心中、身體中、腦袋中需要宣洩,就自然本能的反應出來。
但如果孩子的環境是,在每次生氣時,都有機會被示範或者教導「生氣時好好說、適度宣洩,找大人抱抱等等」,孩子就能逐漸學會以適當方式來表達及宣洩情緒,寧寧老師在蜜亞醬2-3歲的時候,也經歷過她生氣會打人的情況,而家裡也只有我跟她,我就變成了現成出氣包,每一次我都會引導她,之後生氣的時候,就再也沒有打過我。如今,她生氣的話,就會告訴我「我生氣了,因為媽媽你誤會我」,她知道自己有情緒生氣沒關係,也能夠表達自己的情緒,並告知大人自己的感受和生氣的原因。
我鼓勵家長,在看到孩子生氣時打人,可以開始先練習溫柔以「制止、同理、引導」三步驟來引導幼兒
第一、當孩子帶著情緒,開始踢、打人時,不要只是用念的、罵的,務必先行動,在不傷害孩子的原則下,制止孩子。我們要注意,不要讓孩子踢、打到人。如果今天是孩子打其他小孩,務必先制止,打大人的話,大人自己也要先閃。亦可以透過大人輕輕抓住孩子的手制止孩子打人,若孩子動作太大,可以從後方緊緊擁抱孩子,透過撫觸幫助孩子的肢體冷靜。我常常看到大人遇到孩子生氣打人,很常都是自己也跟著生氣罵孩子,或是以暴制制暴,用打來制止孩子,如此負面教導,幫助是不大的。蜜亞醬2、3歲的時候,起初生氣時會打我,我就會輕輕抓住她的手,先制止她,接著就是第二步驟要跟大家分享的,同理+溫和告知。
第二、「同理+溫和告知」,我輕柔地制止孩子之後,我會認真但溫和地看著孩子,告訴他:「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但是不可以打媽咪」。同理孩子時,接住孩子當下的情緒,是每一次孩子有情緒時,大人一定要做到的第一件事情,孩子的情緒被同理與接納了,大腦會傳遞冷靜的訊息,讓孩子可以逐漸從情緒中恢復過來。當我們溫和與孩子眼對眼,溫和的眼神也不會嚇到孩子,孩子會知道我們是認真的,他比較能夠接收與聽到我們要傳達的訊息。在溫和而堅定的引導下,孩子會逐漸明白,生氣時不可以打人。但情緒是需要適度宣洩的,既然不能打人,又需要好好地釋放及宣洩,那可以怎麼引導孩子呢?第三點來跟大家分享~
第三,通常年幼的孩子,生氣時,我們會看到倒在地上、大哭大鬧、或者跑來跑去,盡他們所能來宣洩情緒,其實當我們看到孩子如果是在安全的原則下,大哭大鬧、在地上滾,我們在旁邊陪伴他們就可以了,大人必須要給孩子一個「我現在做得到的情緒釋放能力,以及空間」,讓孩子得以抒發讓他們感到不舒服的情緒,有宣洩,才能冷靜,冷靜之後,在跟孩子討論,然後幫孩子找到其他「正確適度的肢體宣洩」或情緒抒發方式,譬如,不可以伸手打人,但可以拍大腿、或者打枕頭、丟水球...等。
家長提出的問題「孩子生氣時亂踢」,寧寧老師覺得沒有不行,但要注意不要踢到人,如果孩子此時需要宣洩情緒是「踢」,那就在安全的地方踢,不踢人也不踢到自己~同時,我會同理孩子:「你現在是不是需要踢一踢,才會比較舒服?」「好生氣,想踢踢,可以踢,但不可以踢媽咪唷」「等你踢完,想找媽咪,可以來找媽咪抱抱」,讓孩子知道,可以生氣可以安全地踢,等冷靜了,再來好好抱抱。我也遇過蜜亞醬在地上滾,當時我就允許她在地上滾(頑皮的媽媽還會把蜜亞醬生氣模樣錄下來),她滾完之後就找我抱抱,同時跟她溝通與分享,「剛剛媽媽看你好生氣,生氣沒關係,但要記得不可以打人喔~,好生氣要在地上滾也沒關係,但要注意不要受傷唷」~
有些家長也會問,孩子會故意要到踢人,怎麼辦?如果我們看到孩子是故意的,可以試著先換位思考,為什麼?了解孩子的情緒背後要表達的是什麼?例如「我好像要讓你知道我有多難過」。而多數時候,孩子是故意的,也代表著孩子真的很生氣,我們除了同理孩子,讓他更了解自己之外,也記得為孩子騰出更多時間與空間,多點耐心等待孩子,讓孩子好好地情緒疏通。
當發現孩子已經學起生氣就打人,此時,更需要穩定自己,溫和而堅定地以「適當的方式」慢慢取代孩子「生氣就打人」的行為。
寧寧老師其他文章
✅幼兒生氣時會丟東西、尖叫、打人怎麼辦?
https://www.facebook.com/301641166910569/posts/1043462186061793/?d=n
圖片來源/網路「Pixabay」
情緒像 什麼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當孩子跟別人不一樣時,他沒有錯,而是獨特]
讀國中的年紀,正值青春期,最在意的不是父母或老師,而是同學朋友。偏偏這個年紀的孩子最喜歡捉弄別人,經常故意說話激怒別人,或讓人傷心,再哄堂大笑,引以為樂。其實這就是霸凌,而且通常會鎖定某個對象,像是弱小﹑沈默﹑樣子或行為特別的同學,都會在別人身上蒙上一輩子的陰影。
近日兒子要入伍,理個小平頭,我稱讚他看起來清爽有精神,並且特別指出他的頭型漂亮。他卻不以為然地說,哪有?從國中起,他爸爸就要他理小平頭,跟其他同學不同,再加上他的頭型不像台灣人多半是大扁頭,而是比較像西方人的頭型,大家看得「不順眼」,一起嘲笑他的頭型,喊他:
「蛋頭!」
講到這裡,我有一種感覺,跟兒子還真不熟,這是我第一次聽到他有這個外號!但也讓我想起來他不愛理小平頭,一到高中就留長,還自己去找美容院剪髮﹑染髮﹑燙髮,名堂不少。一直以來我也沒多想,只是以為他喜歡在頭髮上做文章,現在才知道是要遮住這顆蛋頭。
可是你知道嗎?為了成就這顆蛋頭,我們全家總動員,可是費盡千辛萬苦。如果問我全世界最愛漂亮的人是誰?無庸置疑是我爸爸,他中風一次,走路一拐一拐,卻是在家穿襯衫與西裝褲,出門連眉毛都要梳,可以想像他今年86歲高齡嗎?當兒子出生時,他只交代我一件事:
「記得別把頭睡成大扁頭。」
兒子小時候住在婆婆家,我特別請婆婆注意他的頭型,你猜怎麼著?弄得我婆婆緊張得不得了,親家公的話再怎樣也要使命必達,於是不論手邊在忙什麼,就像鬧鐘一樣,每隔一個小時來翻我兒子一下,這次側睡左邊,下次側睡右邊,這樣精雕細琢硬是把頭整成蛋頭。
誰知道上國中理小平頭,原型畢露,像是頭上長了角似的,突出到被拿來當笑柄,完全是始料未及。我想婆婆在天之靈,應該是白眼翻到後腦勺了吧!
可是,這明明是優點呀!沒錯,在國中時,書讀不好的被嘲笑,書讀得好的也不好過,經常被視為揶揄的對象。反正一句話,不遭人忌是庸才,在平均值範圍裡的人最安全。
這就是「鏡像效應」,人們最喜歡的人其實是自己,其次是跟自己相像的人,看到一個人有如照鏡子就會不自覺滿心歡喜。相反的便是「鯰魚效應」,在一個沙丁魚箱裡,放進一隻鯰魚,造成互鬥現象,沙丁魚才能活得下來,賣到好價格。所以要融入一個團體,必須要跟大家相似,這就是為什麼人們盲從的原因。
所以獨特的人要很有自信,否則光是大家吐一口就淹死。但是國中時期是開始尋找自我認同的年紀,自信心最不足,這時候同儕效應最能發揮影響力,他們會在意同學朋友的意見,儘量跟大家一樣。真的,一句話就能殺死他們,甚至凌遲一輩子。這個年紀的孩子,很難要求人人謹言慎行,不去捉弄別人,怎麼辦?
父母很重要!
青少年都想裝大人,不再像小時候什麼都跟父母說,會保有秘密,就像我事隔7年才知道蛋頭這件事。但是我們可以用心觀察,他對哪件事特別有情緒,像是抗拒或不耐煩,第一時間必須對他的心情予以尊重,因為可能他在學校就是這個把柄落在大家手裡,反覆被拿出來嘲笑。
這對於孩子來說,是很可怕的場景,可怕到他可能會畏懼上學,建議你用三個步驟協助孩子梳理情緒:
💚1.尊重孩子的情緒:
忽略孩子的情緒會造成他無感,甚至認為有情緒是不對的,逐漸跟自己的心失去連結,反而後果難以收拾。
💚2.聽聽他怎麼說: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父母不能用認真的態度去跟他討論,而是似有若無地聊家常,問他:「你好像不想理平頭?」說出他的情緒即可。
💚3.保持冷靜與理性:
當他覺得情緒被理解了,畢竟還小,秘密便托盤而出,我們不必因為心疼就要去學校找老師或同學理論,這會嚇到他,以後不敢說出真象。
今天早上妹夫跟我提到外甥在學校被說「愛比較」,外甥很介意,認為自己並不是這樣的人,非常憤怒。有些父母一聽,可能會馬上責怪孩子;但是你想想,蛋頭有錯嗎?為什麼笑人家蛋頭?因為他是個大扁頭,心裡嫉妒罷了。說外甥愛比較,也未必是事實啊,父母不必不斷論,但是可以引導做正向思考。
為什麼一個人會愛比較?因為他在意,但是他得不到,卻發現別人輕鬆就得到,自然會愛比較。假使比的是分數,表示他想拿高分,但是不懂自己認真讀卻拿不到高分,別人說他回家都在打電動卻得高分。假使比的是工作分配不均,表示他想要公平,可是表達不得法,沒抓到重點,讓別人聽成愛比較……
那麼父母可以說:「你好像特別在意這件事,是嗎?」若是他點頭說是,這是好消息,父母就知道他在意什麼事,接下來便能夠問他:「你這麼在意,你看怎麼做會更好?」他一定有答案,重要的是這個答案是他想出來的,而且焦點轉移,想的不是別人說他愛比較,而是怎麼做好這件事。
所以當孩子被嘲笑時,我們要做的無非是三件事:
💚1.跟他站在同一個高度,了解他的心情
💚2.帶他往上站一個高度,看清整件事情
💚3.陪他走到另一個高度,換上新的認知架構
讀了本文有受益,請留言+1。
圖取材自Pexels
攝影:Daniel Reche
情緒像 什麼 在 我是小馬 A Man in his Cave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FunBox秋季盒新加入訂戶會拿到👇
這幾週下來真的非常忙碌,馬不停蹄地打包、寄出Fun Box秋季盒的同時,我們也新增了新的訂戶,謝謝你們的肯定!不過這也意味著......只剩下那幾盒,我們秋季盒就要賣完了!
所以我們打算來一點特別的,與其做一個開箱的影片,我們決定做一支「包箱」影片(不是去唱歌的包廂啦!🤣),這樣子每個人都可以看到Fun Box裡頭都放了些什麼!
Fun Box每個盒子都有:
**1袋手作包,內含有4個親子手作工藝
**1本兒童期刊,裡頭有手作包的說明和好玩的語言遊戲
**輕鬆帶到廚房不怕被弄髒的食譜
**1本我們獨家設計ㄅㄆㄇ遊戲書
**3本中文童書繪本
「等等!可是我看到這個影片中有2本ㄅㄆㄇ遊戲書和5本童書繪本耶!」
沒錯!這個Fun Box秋季盒的內容,是我們從現在新加入的訂戶才會拿到的。確切的童書繪本可能會根據供應情況略有不同,但凡是購買我們一年方案的人(一年的快樂),將不會收到你家有的童書,我們提供換書的保證!
這個盒子裡,我們也為新訂戶提供了1本額外的童書。有時候,我們也甚至會提供「一套2本書」當作3本童書中的其中一本......「蛤?會不會太好了吧!」
不僅如此,現在購買Fun Box秋季盒,我們也會送第一本ㄅㄆㄇ遊戲書《注音歷險記1》
別再考慮了!快點來拿最後一批所剩無幾的秋季盒吧,要不然...就只能拿冬季盒了....最快12月初才能拿到!
#FunBox秋季盒
#新訂戶包箱影片
#瑞典阿爸
*嗨,大家好,我和太太安娜為海外孩子的中文學習專門設計了一個好玩的「Fun Box」,想了解更多的,可以點我▶ https://funandco.net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Jse0nVARjS4/hqdefault.jpg)
情緒像 什麼 在 我是小馬 A Man in his Cave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跳一跳跳上癮了!
*嗨,大家好,我和太太安娜為海外孩子的中文學習專門設計了一個好玩的「Fun Box」,
想了解更多的,可以點我▶ https://funandco.net
#瑞典阿爸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TKhb_OolfZ4/hqdefault.jpg)
情緒像 什麼 在 我是小馬 A Man in his Cave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瑞典阿爸”
嗨,我是小馬,太太是英國籍瑞典人瑞典籍英...呃,總而言之她爸爸是英國人,媽媽是瑞典人,她在英國求學長大(怎麼介紹老婆比自己多?)
我還有兩個兒子,大的叫Sammy (林杉旻),小的叫Otis(林佑星),疑?你姓林?為什麼叫小馬?呃...這又有一段過去了。
我現在住在一個充滿異國情調的國度-瑞典(不是瑞士),一個made in Taiwan的瑞典阿爸。我的人生至今有許多why, 像是 why you called yourself 小馬, why you live in Sweden not Switzerland (蛤?), why you marry a Swedish woman (or English maybe?) Why you don’t seem to have a proper job (working on it)
總而言之,我們家大概就像影片中這樣生活著,有時候開心,有時候生氣,有時候難過,有時候也有點小浪漫。做人家阿爸阿母真不是件容易的事阿,但如果有想要做一個好父母的心情,就算過程中犯了些錯,孩子應該也可以理解吧。
*嗨,大家好,我和太太安娜為海外孩子的中文學習專門設計了一個好玩的「Fun Box」,
想了解更多的,可以點我▶ https://funandco.net
#瑞典阿爸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B2nI2040Zk/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