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航建淨土 傳承菩薩行 法鼓學士班線上畢典
因應政府防疫政策,法鼓文理學院6/11上午10點,透過遠端視訊的方式,舉行109學年度學士班畢業典禮。來自臺、港、馬來西亞、泰國及越南的10位畢業生,與線上60多位師生親友,在〈三寶歌〉、〈菩薩行〉的旋律聲中,一同圓滿搭衣、授證儀式。
「實用為先,利他為重。」方丈和尚果暉法師透過錄影,為他曾親自授課的畢業生們給予祝福勉勵。方丈和尚引用創辦人 聖嚴法師:「人生的目的就是為了學習、成長,而成長的目的則是為了奉獻。」勸請畢業生將此精神謹記於心,並將師長所傳授的知識及方法,運用在未來的生活中。
法鼓文理學院校長惠敏法師致詞時表示,從去年開始的「後疫情時代」,已經影響了原有的生活型態,也突顯高等教育中,全球合作永續發展的重要性。惠敏法師期勉畢業生,要將世界趨勢融入未來的生涯規劃,以在校學習的「博雅」精神及「善法五戒」,為社會帶來良性的循環。
遠渡重洋,自越南來臺求學的釋潤法,除了向授業的老師們表達感謝外,也分享了自己從剛到臺灣時完全不懂中文,到如今能擔任畢業生代表致詞的學習歷程與成長。他與全體畢業生共同發願,未來會持續精進學習,將所學所知利益更多的眾生。
法鼓文理學院表示,歡迎參與、體驗該校以「心靈環保」為核心的獨特教學方式,未來也將持續舉辦多樣的學術交流及講座活動,歡迎民眾至學校網站查詢報名,網址( https://www.dila.edu.tw/ )。
#菩薩行
#線上畢業典禮
#學士班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萬的網紅DDMTV法鼓山網路電視台,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法鼓山網路電視 http://ddmtv.ddm.org.tw/ 法鼓佛教學院校長惠敏法師認為聖嚴法師提出「心靈環保」,是因應社會的需要,用現代語言來重新闡釋佛法,並以「悲智和敬」作為心靈環保的核心價值,開展出「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三大教育。惠敏法師並鼓勵大家要勇敢找出自己這一生最想做的事情...
「惠敏法師」的推薦目錄:
- 關於惠敏法師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惠敏法師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惠敏法師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惠敏法師 在 DDMTV法鼓山網路電視台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惠敏法師 在 DDMTV法鼓山網路電視台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惠敏法師 在 DDMTV法鼓山網路電視台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惠敏法師 在 Fw: [法語] 惠敏法師:止觀之研究- 精華區Buddha 的評價
- 關於惠敏法師 在 釋惠敏 的評價
- 關於惠敏法師 在 恐懼與我執--惠敏法師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惠敏法師 在 2007-06-01 惠敏法師人間衛視訪談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惠敏法師 在 對治生氣-惠敏法師開示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惠敏法師 在 2015.12.30 心靈講座惠敏法師慈悲禪修與心智科學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惠敏法師 在 20200603惠敏和尚:西蓮淨苑僧伽營始業式開示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惠敏法師 在 從唯識學、腦科學來培養戒定慧1 惠敏法師第23期2020 0627A 的評價
- 關於惠敏法師 在 [交易] D2R 賣雜物可換PG - 暗黑破壞神- D3,D2,D1 | PTT遊戲區 的評價
- 關於惠敏法師 在 [交易] D2R 賣雜物可換PG - 暗黑破壞神- D3,D2,D1 | PTT Web 的評價
惠敏法師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禪林步道領略境教 文理學院師生感恩創校14載
從心靈環保出發,找回安頓身心的力量。4/8上午,法鼓文理學院選在「佛陀誕辰紀念日」感恩創校14週年,方丈和尚果暉法師、中華佛學研究所榮譽所長李志夫、法鼓山社會大學校長曾濟群、榮譽董事會會長黃楚琪等皆蒞臨祝賀。
方丈和尚果暉法師首先帶領全校師生,為日前花蓮太魯閣號事故中的傷難者及家屬,持誦阿彌陀佛聖號,為他們做功德迴向。方丈和尚也以中華佛學研究所所訓「實用為先,利他為重」,期勉師生將在校所學知識,運用在奉獻利他的志業上。
法鼓文理學院校長惠敏法師則提醒在場校友及師生,持續思考本校核心價值「心靈環保」、「人間淨土」能否永續發展的時機,鼓勵眾人善用覺察力、保持身口意的清淨,並以世界為舞台,自利利他成就淨土。
典禮結束後,方丈和尚及全校師生一同巡禮校區周邊五條新建的「禪林步道群」,在天光雲影、溪聲水色中,領受禪悅境教,塵勞的身心也舒展開來,同學並集思廣益為步道命名、票選,氣氛融洽溫馨。
該校學務長莊國彬表示,自己平常就喜愛爬山,「走出教室,才能真正內化佛法,體現生活即教育」。校安中心主任張振華則指出,走步道防疫又健身,未來也會鼓勵學生常到天然的戶外禪堂放鬆身心。
「走路、經行幫助我減輕課業壓力,身心自然就放鬆了。」就讀佛教學系碩一的越南籍曇當法師表示,法鼓文理學院的境教、教育理念,都深刻啟發他的身心,也發願精進學習佛法、中文,日後貢獻於典籍翻譯,將佛法化為平易近人的語言,接引越南的社會大眾。
法鼓文理學院表示,歡迎民眾至本校校史館網頁:( https://pse.is/3esux6 ),欣賞本年度校園攝影、短文等徵選得獎作品,一同見證全校師生的成長與感恩。
#法鼓山文理學院
惠敏法師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成就福慧莊嚴 法鼓山為在家居士授菩薩戒
因疫情延期1年後,法鼓山園區大殿於7日上午8點半舉辦「第25屆在家菩薩戒」第一梯次正授儀式,在〈搭衣偈〉的莊嚴梵唄聲中,現場287位求戒者恭敬地搭起菩薩衣,滿懷欣喜迎接「菩薩道」的新生旅程,這場得之不易的殊勝法緣,讓不少受戒民眾感動落淚,以虔誠禮敬三寶表達無盡感恩。
全體在家居士透過佛前懺悔禮拜,發願斷惡增善、淨化身心,接著禮請方丈和尚果暉法師、首座和尚惠敏法師、副住持果醒法師擔任菩薩法師依次授戒,勸請受戒者上求佛道以自覺、下化眾生以覺他,成就智慧與福德雙修雙成的菩薩道。
「諸位菩薩不要怕犯戒,犯了戒要慚愧、懺悔,因為菩薩衣就是禮懺衣。」方丈和尚以「嬰兒行菩薩」勉勵信眾,不要怕跌倒,要練習站起來,漸漸成為真正的菩薩;並且提醒在行菩薩道中,可以先從簡單容易做起,逐漸累積福慧資糧,每天不忘初發心、菩提心,以佛法來莊嚴自己的身心,用清淨身口意三業來莊嚴淨土、莊嚴眾生,成就無量的福慧莊嚴。
惠敏法師開示時則舉例,佛陀在菩提樹下降魔成道時,歷練各種感官、名利誘惑與死亡威脅,他透過「降魔印」以右手接觸大地來證明覺悟的決心。首座和尚並從回溯「大地證明決心」的意義,勉勵信眾堅定受戒、守戒,雖然回歸職場生活,但走到任何地方都有大地,受戒的戒體、成佛的種子,都要經常運用正念、正知來照護。
果醒法師以「能所雙亡」為大眾說明,有主體的我、客體的對象就進入流轉生死,每個戒都有對應的能所關係,從對外境合意與不合意中,就會產生殺盜淫妄。最後副住持法師也以自身勤修「不說四眾過」與「不自讚毀他」來鼓勵新戒菩薩,學習多講他人的優點與好處,不貶低別人突顯自己,透過持戒讓自己少煩少惱。
歷經4天3夜的戒期,對懷孕5個月的關辰玉來說,喜獲「嬰兒菩薩」這個新身份,具有雙重意義。她說除了帶著寶寶來受戒、聆聽開示,能得到菩薩的庇佑祝福,自己也像嬰兒菩薩一樣,學習菩薩的言行和生活規範,期望把每個人都當成菩薩,減少自己的煩惱,給周圍的人帶來喜樂。
懷抱堅定的願心,陳婉婷、陳琪婷姐妹共同報名受戒,在菩提道上相互陪伴。陳婉婷說,受菩薩戒能使自己成為一顆佛種,有機會成為未來佛度眾生,並提昇精神與生活品質,她期許「有我的地方就有佛法」,帶給周遭人正面影響。陳琪婷分享,很幸運能擔任服務班首,在代表迎請與禮拜過程中,幾度感動到落淚,希望透過持戒能讓未來變得更好。
法鼓山表示,菩薩戒第二梯次即將於3/14在園區舉行,而該儀軌是創辦人 聖嚴法師歷時三十寒暑所制定,期盼受戒居士將菩薩戒具體實踐於日常生活中,自利利人、安人安己,並將這份平安自在的祝福心念傳播至全世界。
#法鼓山第25屆在家菩薩戒
#嬰兒行菩薩
#新戒菩薩
#不忘初發心菩提心
#將菩薩戒具體實踐於日常生活中
惠敏法師 在 DDMTV法鼓山網路電視台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法鼓山網路電視 http://ddmtv.ddm.org.tw/
法鼓佛教學院校長惠敏法師認為聖嚴法師提出「心靈環保」,是因應社會的需要,用現代語言來重新闡釋佛法,並以「悲智和敬」作為心靈環保的核心價值,開展出「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三大教育。惠敏法師並鼓勵大家要勇敢找出自己這一生最想做的事情,如果這件事情又對眾生有利,就是利人又利己的事業了。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49gpYs7Rlc/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D-Kmvsn7oWPb8fHcQbzovs-MR0xQ)
惠敏法師 在 DDMTV法鼓山網路電視台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是否有名有利就幸福?艱困的生活就沒有幸福嗎?我們又要如何突破幸福的迷思?透過惠敏法師、鄭石岩和陶晶瑩的三方智慧對談,讓我們了解幸福其實很簡單,保持正念、知足、助人,就是開啟幸福的不二法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VhSA3Zi78c/hqdefault.jpg)
惠敏法師 在 釋惠敏 的推薦與評價
釋惠敏is on Facebook. Join Facebook to connect with 釋惠敏and others you may know. Facebook gives people the power to share and makes the world more open ... ... <看更多>
惠敏法師 在 Fw: [法語] 惠敏法師:止觀之研究- 精華區Buddha 的推薦與評價
※ [本文轉錄自 Buddhism 看板 #1KuyplO2 ]
作者: cool810 (silence) 看板: Buddhism
標題: Re: [法語] 惠敏法師:止觀之研究
時間: Wed Feb 18 07:21:16 2015
補充:──云何修「觀」(毘缽舍那)?
: https://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MAG/mag09527.htm
: 止觀之研究
: ──以「解深密經 分別瑜伽品」為主
: 釋惠敏
: 提 要
: 於大乘佛教之瑜伽行派(註:大乘瑜伽行派,即大乘唯識宗)為何特別重「止觀」之
: 境行果,乃至以止觀來綜攝一切三摩地,這是第一節「止觀與瑜伽行」所討論的。
: 【解深密經】(Sanidhi Nirmocana-sūtra)之「分別瑜伽品」的內容是彌勒(
: Maitreya)請問世尊:於大乘中,如何修奢摩他(samatha)、毘鉢舍那(vipasyana)。
.CBETA T16 No. 676
《解深密經》卷第三〈分別瑜伽品第六〉 {云何修習毘缽舍那(觀)?}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佛告慈氏菩薩曰:
「…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即於如所善思惟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
解,捨離心相,即於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
周遍伺察,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是名毘缽舍那。如是菩薩能善毘缽舍
那。」…
「世尊!若諸菩薩乃至未得身心輕安,於如所思所有諸法內三摩地所緣影像,作意思
惟,如是作意當名何等?」
「善男子!非毘缽舍那作意,是隨順毘缽舍那勝解相應作意。」
--------------------------------------------------------------------------
(止觀所緣二諦隨一,修習止觀的所緣,可緣世俗諦的法類,也可緣勝義諦的法類)
行者在獲得身心輕安樂的奢摩他安止之後,以身心輕安樂的安止為所依,專注在所緣
境,捨離其他不是所緣境的散亂心相,對於所聽聞思惟的法義,於善思惟法形成止定
當中三摩地所緣的影像(義共相),以分別慧善加分析觀察抉擇,直至獲得決定的勝
解印可,也就是觀察思擇三摩地所緣影像(義共相)的所知義──就世俗諦盡所有性
上分析觀察思擇(能正思擇)、就勝義諦如所有性上分析觀察思擇(最極思擇)、粗
分的分析觀察思擇(周遍尋思)、細分的分析觀察思擇(周遍伺察),透過這樣的分
析觀察思擇,生起沒有煩惱疑惑的忍許(若忍)、生起好樂的意樂而觀察(若樂)、
清晰覺知明了的觀察(若覺)、心能證知法義證見法義的觀察(若見)、不捨正理而
安住於觀察(若觀)。
如是透過修觀的四種思擇: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與產生修觀的
五種行相:忍、樂、覺(慧)、見、觀,持續地觀察修,當由觀察力引生身心輕安樂
所攝持的慧,那時的觀察慧稱為毘缽舍那,亦名勝觀。如果照著上面所說去修持,菩
薩就能夠善巧地來修習毘缽舍那(觀)。
(獲得正式具相的毘缽舍那勝觀,會引生身心輕安,修習毘缽舍那未得身心輕安時,
是隨順的修觀、隨順毘缽舍那相應作意。)
───────────────────────────────────────
■ 解說──
1.「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透由專注的心,得到身心輕安樂的奢摩他安止,正行
安住,在具有奢摩他安止的基礎上修毘缽舍那勝觀。
2.「即於如所善思惟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對於前面修習安止善思惟所緣
取的對境,於內在等持(內三摩地)所顯現的影像(義共相),進行觀察勝解。
3.「內三摩地所行影像」是第六識分別心上的“義共相”(意識所對的對境,法處),
不是內色(眼耳鼻舌身根)、也不是外色(色聲香味觸處)。「三摩地所行影像」是
第六識的影像、第六識的對境,非五根識的對境。
4.修安止去緣取一個對境時,比如眼根識看一個佛像後,或聞思各種法類的法義後,在
內心第六識顯現出佛像的形像或聞思法義生起的定解,這個佛像的形象或聞思法義生
起的定解,才是修習安止、勝觀所緣的對境。第六識分別心上顯現的這個影像稱為義
總(義共相)。(法是心識認知的境,又稱為所知,所知分為自相與共相,自相是前
五根識的顯現境,共相是第六意識分別心的顯現境。)
5.「捨離心相」內心散亂到別的地方而出現很多的行相,這些行相都要捨離去除,心只
有安住在要觀修的對境上。由前面得到的安止,心專注安住在當下的所緣境,不散亂
於其他所緣。對於對境上的觀察,對境上實際的體性是什麼,就思惟觀察此實際的體
性,不隨散亂的心相轉。
6.「即於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義中」沒有改換所緣境,之前是安住,現在是觀察,以觀
察慧來觀察這個所緣境(三摩地影像),觀察勝解這個對境(三摩地影像)上所要了
解的內涵體性(所知義)。
7.觀察勝解透過四種觀察思擇來進行:a.「能正思擇」:以世俗諦,就盡所有性上分析
觀察思擇;b.「最極思擇」:以勝義諦,就如所有性上分析觀察思擇。c.「周徧尋思
」:以粗分的分析觀察思擇。d.「周徧伺察」:以細分的分析觀察思擇。
1)對境上,體性分二:一是盡所有性,一是如所有性。
2)有境上,體性分二:一是周遍尋思,一是周遍伺察。
3)任何一個成事(法),一定有二諦存在。對於對境,有從表相進行分析──即分析
它的盡所有性(世俗諦),此是正思擇;也有對它最究竟的實相作分析──即對於
對境的如所有性(勝義諦),來進行分析,此稱為最極思擇。
4)一個境上,不僅對境本身具有二種體性,而且,面對此對境的心(有境),也有二
種觀察。對境的盡所有性方面,有境的尋思能觀察、伺察也可觀察;同樣地,對境
的如所有性方面,有境的尋思能觀察、伺察也可觀察。尋思與伺察,一粗一細,面
對同一對境時,對境有二諦,任隨一諦上二種觀察都能運用。
8.單以世俗諦觀察僅能了解法的表相;單以勝義諦觀察僅能了解法的實相;單以粗分觀
察易趨入掉舉;單以細分觀察易趨入沉沒。單一都不圓滿,具備有四種觀察思擇。
9.「若忍、若樂、若覺、若見、若觀」這樣子分析觀察勝解之後,若忍,產生沒有疑惑
而忍許的觀察;若樂,生起好樂希求的意樂而觀察;若覺,於對境的蘊、處、界,細
分各別廣大地做一個分析,產生清晰覺知明瞭的觀察;若見,於對境思惟抉擇,產生
證知證見實相法義的觀察;若觀,就對境各別之行相、各別之性質作一番分析思惟,
不捨正理而安住於觀察。“忍、樂、覺、見、觀”,這些是分析觀察後生起的行相。
10.修習勝觀,從分類上有四種思擇:「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徧尋思、周徧伺察」,
產生的行相,有五種行相:「忍、樂、覺、見、觀」。透過四種思擇、五種行相不斷
地進行觀察修,當由觀察力引生身心輕安樂所攝持的慧,這時的觀察慧稱為觀─是名
毘缽舍那勝觀。菩薩善巧地依四種思擇、五種行相,來修習毘缽舍那勝觀。
11.修行的進程:
無著菩薩《大乘阿毘達磨集論》(玄奘譯):「道有五種,謂資糧道、加行道、見道
、修道、究竟道。」修行的進程: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究竟道(無學位)。
1)行者生起任運無造作的出離心/菩提心(任運的菩提心,以出離心與大悲心為前行
),始為入道。由資糧道開始至究竟道(無學位),經由修學最後圓滿現觀心的體
性。“現觀”的幾個層次,資糧位證得“法現觀”,加行位證得“義現觀”,見道
位證得“諦現觀”。“現觀”的體性是確實明白不顛倒,能真正確實明白不顛倒者
,是心法中的現量、比量,或此二者引生的再決知(已決智),三者隨一。
2)行者入道,於資糧道上品,依聞思空性法類所得的比量,緣空性比量得奢摩他安止
,得奢摩他安止與得到初禪近分定同時,為初禪所攝最初作意。初禪近分中,依奢
摩他安止的最初作意,起觀察思惟,經近分第二作意的了相作意,當得到近分第三
作意的勝解作意,即得到毘缽舍那勝觀,同時得到奢摩他、毘缽舍那止觀雙運。
3)得到緣空性的毘缽舍那勝觀,等於得到緣空性的奢摩他、毘缽舍那止觀雙運,此時
行者由資糧道轉入加行道煖位。依於緣空性之止觀雙運三摩地為不共增上緣,不斷
串習增上,經加行道煖、頂、忍、世第一法後,獲得現證空性的瑜伽現量,於見道
位無分別心現證空無我空慧,斷除遍計煩惱。見道位後轉入修道位斷除俱生煩惱,
小乘行者無餘斷除煩惱障,於無學位圓滿阿羅漢果;大乘行者無餘斷除煩惱障與所
知障,於無學位圓滿佛果。
4)流轉生死之十根本煩惱(五非見與五見):「一貪,二瞋,三慢,四無明,五疑,
六薩迦耶見,七邊執見,八見取見,九戒禁取見,十邪見」這些煩惱有遍計的部分
也有俱生的部分。行者於資糧道和加行道的凡夫位,尚不能斷除煩惱種子,只能壓
伏煩惱現行,見道位和修道位時,依於止觀雙運現證無我空慧的瑜伽現量,才能斷
除煩惱種子,見道位斷除這些煩惱的遍計部分,修道位斷除這些煩惱的俱生部分。
5)行者依於緣空性之止觀雙運三摩地,於見道位瑜伽現量現證無我空慧,斷除遍計煩
惱,再同樣依於止觀雙運現證無我空慧的瑜伽現量,於修道位更深入斷除俱生煩惱
,漸次斷除煩惱障與所知障。大乘行者於修道位所要斷除的最後一品,即修道位最
後之無間道,又稱為「金剛喻定」,由此無間道斷除最細微之所斷品,於第二剎那
獲得究竟道(無學位),圓滿涅槃滅諦的斷證功德,成就佛果。《大般若經》云:
「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無間,入金剛喻定,得一切相智,成就佛十力、四無所畏、四
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無障無礙解脫佛眼。」
12.初禪近分不等於初禪,近分是靠近的意思,得奢摩他安止是初禪近分定、未到地定,
雖然不是正式初禪的根本定,但為上界定心所攝,不是欲界定心。內道行者由證無我
而得解脫,見道位證無我慧的諦現觀,雖有不由四禪八定獲得,但至少要得初禪近分
奢摩他。依於緣空性的奢摩他、毘缽舍那止觀雙運,以止觀雙運三摩地為增上緣,才
有能力斷障(斷煩惱種子),如《雜阿含》說:「以二法專精思惟,所謂止、觀。…
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當以二法(止、觀)專精思惟,乃至滅界。」
13.奢摩他,梵語 Smatha 之音譯,義譯為「止」(安止),止息雜念。毘缽舍那,梵語
Vipasyana之音譯,義譯為「觀」(勝觀),觀察觀見事理。奢摩他的體性是定,為
等持的“定心所”所攝,毘缽舍那的體性是慧,為觀察思擇的“慧心所”所攝(任何
一個心,都有定心所與慧心所的助伴)。凡是「定」都可以稱為三摩地,三摩地是“
定心所”,但是定裡面的「奢摩他」要求較高,需至初禪第一靜慮根本定所攝的近分
定。「慧」是觀察思擇,觀察慧是“慧心所”,觀察慧裡的「毘缽舍那勝觀」要求較
高,有奢摩他安止的觀察慧是「毘缽舍那勝觀」。
14.奢摩他(止)有隨順的止與正式的止,安住所緣的定心,未到初禪近分定以前,為隨
順的止修(隨順的奢摩他),初禪近分定以上的定心,為正式的止修(具相的奢摩他
)。毘缽舍那(觀)亦有隨順的觀與正式的觀,未有初禪近分定以上定心相應的觀慧
,為隨順的觀修(隨順的毘缽舍那),有初禪近分定以上定心相應的觀慧,為正式的
觀修(具相的毘缽舍那)。
15.隨順的止觀無法根斷煩惱種子,只能壓伏煩惱現行,正式的止觀以無我空性慧為所緣
,才能斷除煩惱種子。正式的止觀要有初禪近分定的基礎,此時已降伏欲界五蓋(貪
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惡作蓋、疑蓋),無任何粗細的昏沉與掉舉。
16.正式具相的奢摩他安止具身心輕安樂,以奢摩他安止為所依,再由觀力引生身心輕安
樂攝持的觀察慧,此時的觀察慧稱為毘缽舍那勝觀。正式的奢摩他為初禪未到地定、
初禪近分最初作意,由初禪近分定所攝最初作意之奢摩他安止,經初禪近分第二作意
之了相作意思惟觀察,當得到初禪近分第三作意勝解作意,此時由思惟觀察的力量再
次引生身心輕安樂,為正式的毘缽舍那勝觀。得到初禪近分第三勝解作意正式的毘缽
舍那勝觀,同時成就了奢摩他安止、毘缽舍那勝觀之止觀雙運。
17.未得身心輕安樂是隨順毘缽舍那相應作意。《深密解脫經》:「世尊!菩薩未得身樂
心樂,觀於內身三昧境界,思惟彼法如是觀心,佛說彼觀名何等觀?佛言:彌勒!我
說彼觀非毘婆舍那,名隨順信毘婆舍那。」
■ 得到正式的「毘缽舍那勝觀」俱足五種特色,除了前面得到正式的奢摩他安止所具四
種特色:1.安住所緣(住分)、2.清晰安住所緣(明分)、3.專注的心有力執取所緣
(有執持力)、4.引生身心輕安樂;再加上5.「如實通達所緣」。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24215279.A.602.html
※ 編輯: cool810 (123.205.66.248), 02/18/2015 11:07:28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cool810 (123.205.66.248), 02/19/2015 13:04:53
> -------------------------------------------------------------------------- <
作者: cool810 (silence) 看板: Buddha
標題: Fw: [法語] 惠敏法師:止觀之研究
時間: Thu Feb 19 13:12:20 2015
※ [本文轉錄自 Buddhism 看板 #1Kv0SpHv ]
作者: cool810 (silence) 看板: Buddhism
標題: Re: [法語] 惠敏法師:止觀之研究
時間: Wed Feb 18 11:29:52 2015
補充:──修習「止」(奢摩他)、「觀」(毘缽舍那)的所緣
: 於大乘佛教之瑜伽行派(註:大乘瑜伽行派,即大乘唯識宗)為何特別重「止觀」之
: 境行果,乃至以止觀來綜攝一切三摩地,這是第一節「止觀與瑜伽行」所討論的。
: 【解深密經】(Sanidhi Nirmocana-sūtra)之「分別瑜伽品」的內容是彌勒(
: Maitreya)請問世尊:於大乘中,如何修奢摩他(samatha)、毘鉢舍那(vipasyana)。
: 大乘瑜伽師們將之綜理明確成三類所緣,再加上「遍滿所緣」,如【瑜伽師地論】卷
: 二十六說:
: 「云何通滿所緣境事?謂復四種:一、有分別影像;二、無分別影像;三、事邊際性
: ;四、所作成辦……如是四種所緣境事,遍行一切,隨入一切所緣境中,去來今世正等覺
: 者共所宣說。是故說名遍滿所緣。又此所緣遍毘鉢舍那品,遍奢摩他品,遍一切事,遍真
: 實事,遍因果相屬事,故名遍滿」(註十一)。
.CBETA T16 No. 676
《解深密經》卷第三〈分別瑜伽品第六〉 {修習奢摩他(止)、毘缽舍那(觀)的所緣}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
「如世尊所說四種所緣事:一者、有分別影像所緣境事;二者、無分別影像所緣境事
;三者、事邊際所緣境事;四者、所作成辦所緣境事。於此四中,幾是奢摩他(止
)所緣境事?幾是毘缽舍那(觀)所緣境事?幾是俱(止、觀)所緣境事?』
佛告慈氏菩薩曰:
「善男子!一是奢摩他(止)所緣境事,謂:無分別影像。一是毘缽舍那(觀)所緣
境事,謂:有分別影像。二是俱(止、觀)所緣境事,謂:事邊際、所作成辦。」
--------------------------------------------------------------------------
《解深密經》中,彌勒菩薩問佛,修習奢摩他(安止)時其所緣境有多少?佛回答說
有一種,即無分別影像(不論是世俗諦或勝義諦,凡是專注而不分別的,這樣的所緣
境,即是奢摩他安止的所緣)。彌勒菩薩又問佛,修習毘缽舍那(勝觀)時其所緣有
多少?佛回答說有一種,即有分別影像(不論是世俗諦或勝義諦,凡是以善分別而觀
察思擇的,這樣的所緣境,即是毘缽舍那勝觀的所緣)。彌勒菩薩再問佛,修習奢摩
他(止)、毘缽舍那(觀)共同的所緣有多少?佛回答說有二種,即事邊際與所作成
辦(事邊際是指二諦:世俗諦盡所有性、勝義諦如所有性。所作成辦是指,修習奢摩
他安止、毘缽舍那勝觀,所得輕安樂的果報,得到止觀的功德稱為所作成辦)。
───────────────────────────────────────
■ 解說──
1.《瑜伽師地論》:「云何無分別影像?謂修觀行者,受取如是影像相已,不復觀察簡
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然即於此所緣影像,以奢摩他行寂靜其心,即是九種
行相(九住心)令心安住,(九住心次第)謂令心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伏、
寂靜、最極寂靜、一趣、等持。彼於爾時成無分別影像所緣,即於如是所緣影像,一
向一趣,安住其念,不復觀察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是名無分別影像。」
2.《瑜伽師地論》:「云何有分別影像?謂如有一或聽聞正法,或教授教誡為所依止,
或見或聞或分別故,於所知事同分影像,由三摩呬多地毘缽舍那行,觀察簡擇、極簡
擇、遍尋思、遍伺察。所知事者,謂或不淨、或慈愍、或緣性緣起、或界差別、或阿
那波那念,或蘊善巧、或界善巧、或處善巧、或緣起善巧、或處非處善巧,或下地麤
性上地靜性、或苦諦集諦滅諦道諦,是名所知事。此所知事或依教授教誡,或聽聞正
法為所依止,令三摩呬多地作意現前,即於彼法而起勝解,即於彼所知事而起勝解。
彼於爾時,於所知事,如現領受勝解而轉,雖彼所知事非現領受和合現前,亦非所餘
彼種類物,然由三摩呬多地勝解領受相似作意領受,彼所知事相似顯現,由此道理名
所知事同分影像。修觀行者,推求此故,於彼本性所知事中,觀察審定功德過失,是
名有分別影像。」
3.《大乘阿毘達磨集論》:「事邊際所緣者,謂一切法,盡所有性、如所有性。」所謂
的事邊際,開合而宣說,是指盡所有性的世俗諦與如所有性的勝義諦,二諦為事物的
邊際即一切所知品。不論是修止或修觀,皆可以世俗諦或勝義諦,二諦隨一為所緣。
4.修安止的對境,盡所有性(世俗諦)、如所有性(勝義諦)二諦都有;修觀的對境,
也是盡所有性(世俗諦)、如所有性(勝義諦)二諦都有。對於(世俗諦與勝義諦)
二者不做分析,不進行分別,這是修止的專注無分別所緣境(二諦都可當作修止的所
緣)。對於(世俗諦與勝義諦)二者進行觀察思擇,加以善觀察分別思擇,這是修觀
的分別慧觀察所緣境(二諦都可當作修觀的所緣)。不論所緣的是世俗諦或勝義諦,
凡是專注而不分別的,這樣的所緣即是奢摩他(止)的作業。不論是世俗諦或勝義諦
,凡是以善分別而觀察思擇的,這樣的所緣即是毘缽舍那(觀)的作業。
5.『止』和『觀』,不是由所緣區分,是從作業的方式區分:
1)《瑜伽師地論》:「云何止相?謂所思惟無分別影像之相。云何觀相?謂聞思修慧
所思惟諸法相。奢摩他所緣境事,謂無分別影像。毘缽舍那所緣境事,謂有分別影
像。」『止』和『觀』的差別,不是由所緣區分,二諦隨一都可當作是修止或修觀
的所緣。『止』和『觀』的區別,是從作業、執持的方式來區分:『止』是專注作
業,『觀』是觀察作業。
2)有的人錯誤的以為修勝觀的觀修時,不能夠對於對境進行分析,假設對於對境進行
分析就不能當作勝觀,認為分析思擇不是觀修;對於對境不能分析說它是有、也不
能說它是無;又或者錯誤的以為修安止的對境只有世俗諦盡所有性,不能有勝義諦
如所有性的空性,這些都是錯誤的認識。
3)此處破除:a)有說勝觀一定就是了悟空性,只有了悟空性才是勝觀;b)有說凡是安
止一定沒有了悟空性與空性無關,空性不是安止的對境。這樣的說法都是錯誤的。
4)顯明正義,此處說明:a)勝觀本身是勝慧的一種類型,安止本身是等持的一種類型
;b)止的對境和觀的對境,皆能緣取二諦(世俗諦與勝義諦),二諦皆能作為止或
觀的所緣對境。奢摩他(止)的對境有二諦,毘缽舍那(觀)的對境有二諦。
5)止、觀並非是從所緣境上區分,既有證悟空性的止,也有不通達空性的觀。「通達
空性的止」與「入道智」,二者是三句關係:(一)是通達空性的止,也是入道智
,事例─大乘上品資糧道的緣空性的止;(二)是入道智,而不是通達空性的止,
事例─大悲心。(三)不是通達空性的止,也不是入道智,事例─我的瞋心。
6)「通達空性的觀」與「通達空性的慧」,二者是三句關係:(一)是通達空性的觀
,也是通達空性的慧,事例─大乘加行道通達空性的觀;(二)是通達空性的慧,
而不是通達空性的觀,事例─大乘下品資糧道證空性的心;(三)不是通達空性的
觀,也不是通達空性的慧,事例─如石頭。
7)內道和外道,在止觀上的差別,為發心不同和所緣不同。譬如外道的止觀,其所緣
沒有內道所說的空性內涵、沒有內道所說的勝義諦;其發心沒有內道所說的菩提心
內涵。內道佛弟子的止觀,可以緣空性,也可以菩提心攝持而修。
6.世尊所說修習奢摩他、毘缽舍那的四種所緣境事,又稱為「周遍所緣」。周遍所緣包
含:1)無分別影像(奢摩他所緣境事)、2)有分別影像(毘缽舍那所緣境事)(此二
有分別影像與無分別影像,是“有境”心的兩種顯現),3)事邊際性(奢摩他和毘缽
舍那的共同所緣境事,事邊際性是“對境”所知,對境所知包含世俗諦盡所有性和勝
義諦如所有性,兩種事邊際性),4) 所作成辦(修習奢摩他毘缽舍那所得的果):
1)就能緣心(有境)立二影像,一是奢摩他所緣,一是毘缽舍那所緣。言影像者,謂
非實所緣自相(非根識所緣),唯是內心所現彼相(內心第六意識的相分)。由緣
彼相正思擇時,有思擇分別故,名有分別影像(毘缽舍那);若心緣彼不思擇住,
無思擇分別故,名無分別影像(奢摩他)。又此影像為何所緣(有境)之影像耶?
謂是:a)五種淨行所緣(不淨、慈愍、緣起、界別、安那般那),b)五種善巧所緣
(蘊、界、處、緣起、處非處),c)二種淨惑所緣(四禪八定粗靜相道、四諦十六
行相。觀察下地粗重過患上地靜妙殊勝的粗靜相道,能夠暫時壓伏俱生煩惱;止觀
雙運觀修四聖諦,於見道位現證四聖諦能根斷煩惱種子,見道斷除遍計煩惱種子)
2)就所緣境(對境)立事邊際,此有二種:a)如云唯爾更無餘事(唯除名言安立),
是盡所有事邊際性(世俗諦);b)如云實爾非住餘性(唯除實相),是如所有事邊
際性(勝義諦)(“所知”的分類:世俗諦與勝義諦)。其盡所有性者,謂如於五
蘊攝諸有為(無常法),於十八界及十二處攝一切法(無常法與常法),四諦(苦
集之染污與滅道之清淨,所應捨與所應取)盡攝所應知事,過此無餘。如所有性者
,謂彼所緣實性真如(空性),理所成義(思惟空性的內涵所成比量)。「境」與
所知(法)同義,有幾種分類:a)常與無常,b)一與異,c)自相與共相,d)世俗諦
與勝義諦,e)顯現法與隱蔽法,f)相違與相屬,g)成立法與遮遣法,h)過現未三時
3)就果(果位)安立所作成辦(依八斷行對治五過失,九住心等而修),謂於如是所
緣影像,由奢摩他、毘缽舍那,作意所緣,若修若習若多修習,遠離粗重而得轉依。
7.《深密解脫經》:「爾時聖者彌勒菩薩摩訶薩,依奢摩他毘婆舍那所攝法相,白佛言
:『世尊!世尊菩薩依止何法、住持何法,於大乘中修行奢摩他、毘婆舍那?』。佛
告彌勒菩薩言:「彌勒!依說諸法差別之相,及能住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彌勒
!如我所說四種觀法,菩薩依彼四種觀法,修行大乘奢摩他、毘婆舍那。何等為四?
一者、分別觀,二者、無分別觀,三者、事別,四者、所作成就。彌勒菩薩問佛言:
『世尊!有幾種奢摩他觀?』佛言:『彌勒!惟有一種奢摩他觀,所謂無分別觀。』
彌勒菩薩復言:『世尊!可有幾種毘婆舍那觀?』佛言:『彌勒!惟有一種,所謂差
別觀。』彌勒菩薩復言:『世尊!有幾數名向二觀?』佛言:『彌勒!有於二種,一
者、事別,二者、事成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205.66.24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24230195.A.479.html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cool810 (123.205.66.248), 02/19/2015 13:12:2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