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是否曾經有過一種感覺?當你獲得某個成功的經驗、深受旁人讚美時,冷不防有種強烈的不安湧上心頭,想著「天呀,我其實沒這麼好啊,我什麼時候會被拆穿?」如果曾有過這種念頭,那代表你可能罹患了「冒牌者症候群」(Impostor syndrome)。艾瑪.華森(Emma Watson)在2013年受訪時,公開承認了自己也為之所困。
.
冒牌者症候群在1978年時被首次提出,是一種好發於成功人士的現象,尤以女性居多。許多患者發現無法將成功歸因於自己的努力,反而篤信有一天大家會發現自己是個騙子,自己的成就只不過是運氣比別人好而已。在當時的一項調查,發現每五位成功人士就有一人認為自己是冒牌者,不認為自己值得成功,就連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在晚年都有過這種傾向。
.
對於艾瑪.華森而言,她越想越覺得自己的成功實在太虛幻。她在九歲那年獲得了《哈利波特 Harry Potter》系列中妙麗一角的演出機會,這讓她突然搭上飛車直奔雲霄,成了名符其實的天之驕女。她當然是靠了實力取得這個角色(艾瑪六歲就以演員為志向努力,有過舞台劇基礎),不過她的外型和個性當然也是她受到劇組青睞的主因。
.
艾瑪.華森與妙麗的性格高度相似,她們都是自我要求甚高的學霸。在16歲那年,艾瑪甚至一度動念辭演《哈利波特》,只為了專心學業的經營。也由於她與妙麗這個角色形象幾乎成為等號,當她日後想要擺脫這個形象繼續演出時,實在難以獲得認可,因為所有人橫看豎看,看到的都是「妙麗」。反觀飾演哈利的丹尼爾.雷德克里夫(Daniel Radcliffe)為擺脫形象混跡獨立電影界,連殭屍都演,比較成功擺脫定型危機。
.
在承認自己患有冒牌者症候群時,艾瑪.華森正處職業生涯的不穩定期。《壁花男孩 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2012)的成功一度使得她贏得「轉型成功」的美譽,但她對自己要接連問世的兩部作品《星光大盜The Bling Ring》(2013)和《挪亞方舟 Noah》(2014)是否會成功而感到有些焦慮。她開始懷疑自己是冒牌者的事實終於要被揭穿了。
.
在接著知名記者妲薇.蓋文森(Tavi Gevinson)專訪時,艾瑪坦言:「我覺得我每次越努力,不安感也越多。因為我無時無刻都在擔憂有人發現我是個冒牌貨,不足以獲得現在的成就⋯⋯(略)⋯⋯人們能接受我對自己的挑戰,並且支持我嘗試《哈利波特》以外的工作,所以我並不覺得委屈,但有時我還是太受制於原本的定位。每一篇關於我的文章還是會提到霍格華茲、妙麗、魔法或者『哈利和榮恩會怎麼想?』」
.
事實上,艾瑪的煩惱確實不虛,《星光大盜》與《挪亞方舟》評價不如預期,而她後續主演的《邪靈刑事錄 Regression》(2015)與《窒命地 Colonia》(2015)更是如此,許多人一樣拿妙麗當作標準來檢視她的演出。艾瑪依然是享譽全球的女星,但眼看演出作品一一沉沒,焦躁感是與日俱增。她需要一部作品讓她重登巔峰。
.
2015年,她獲得了《美女與野獸 Beauty and the Beast》的演出機會,這部迪士尼電影真人化之作幾乎沒有商業失敗的可能性,因為動畫版累積的海量觀眾幾乎都會回流,基本盤絕對會有。但艾瑪也知道如果連這樣的一部電影都砸鍋,自己的演藝之路恐怕將走進窮途末路。
.
隨著《美女與野獸》在2017的問世,艾瑪.華森如願以償重獲認可,作品獲得出色反響,華麗的整體製作質感與忠於原作的改編得到稱許,更以12.6億的成績登上全球票房冠軍寶座。挑剔的《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芝加哥太陽報》影評人一致大讚艾瑪的表演,《紐約每日新聞》的史蒂芬.惠迪(Stephen Whitty)更認為艾瑪.華森總算迎來了演藝事業的突破。
.
但艾瑪是否因此而走出冒牌者症候群的陰影呢?該病症的權威研究者薇拉麗・楊(Valerie Young)博士指出,當一個人獲得升遷、新的機會時,反而特別容易自卑。但她提醒我們,挑戰和重塑自己的情緒,是對抗這個症狀的良方,請告訴自己,「那些不覺得自己是冒牌貨的人,也沒有比你更有能力、比你更聰明」。
────────────────────
延伸閱讀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3079185552184167
〈myVideo系列專文:提姆.波頓就是剪刀手愛德華?〉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3087519981350724
〈myVideo系列專文:史嘉蕾.喬韓森少一根筋?〉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3123733191062736
〈myVideo系列專文:羅莎蒙.派克的顛覆伴侶觀〉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3127354984033890
〈myVideo系列專文:《水底情深》兩棲人的廬山真面目?〉
────────────────────
myVideo 影音隨看 現在請你免費看《 #美女與野獸》:https://pse.is/3bak8w
欣賞這位以妙麗一角爆紅的 #艾瑪華森 演出 #迪士尼 Disney 經典動畫。
愛德華愛因斯坦 在 余海峯 David . 物理喵 phyca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推舊文】方程是永恆:愛因斯坦
今日係圓周率日、白色情人節,同時亦係愛因斯坦生日。
注:感謝讀者Ka Wa Tsang 指正,狹義相對論可以用於非慣性參考系。我曾在另一文章談及這錯誤,但忘了修改此文。在非慣性參考系使用狹義相對論的結果,是會出現不存在的「偽力」,情況如同離心力一樣。
//1879年,愛因斯坦出生於德國南部小鎮烏姆(Ulm)。1880年,他隨家人搬到慕尼黑(München)。與一般印象相反,愛因斯坦小時候因為鮮少說出完整句子,父母曾以為他有學習障礙。
愛因斯坦在慕尼讀中學。他非常討厭德國學校著重背誦的教育方式,課堂上總自己思考問題,不專注聽課,所以經常被老師趕出班房。1894年,愛因斯坦15歲,他父親赫爾曼・愛因斯坦(Hermann Einstein,1847-1902)在慕尼黑的工廠破產,迫使舉家遷往意大利帕維亞(Pavia),留下愛因斯坦在慕尼黑完成中學課程。同年12月,愛因斯坦以精神健康理由讓學校準許他離開,前往帕維亞會合家人。
這次出走改變了愛因斯坦的一生,甚至可說改變了人類文明的科學發展。
愛因斯坦不懂意大利語,不能在帕維亞上學。他早有準備,前往瑞士德語區蘇黎世(Zürich)投考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idgenö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Zürich,通常簡稱ETH Zürich)。結果愛因斯坦數學和物理學都考得優異成績,但其他科目如文學、動物學、政治和法語等等卻全部不合格。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給予愛因斯坦一次機會,著他到附近小鎮阿勞(Aarau)去完成中學課程,明年再考。在這段期間,愛因斯坦暫住在斯特・溫特勒教授(Jost Winteler,1846-1929)家中。愛因斯坦很喜歡開明、自由的溫特勒教授一家,利用這一年溫習各科目,更與溫特勒的女兒瑪麗・溫特勒(Marie Winteler,1877-不詳)相戀。
瑞士的教育方式與德國的不相同,並不強調背誦。瑞士學校老師非常鼓勵學生發表意見,不會以權威自居,這一點與討厭權威的愛因斯坦非常合得來。愛因斯坦曾於寄給溫特勒的信中寫道:「對權威不經思索的尊重,是真理的最大敵人。」[1]他稱自己為世界主義者,不喜歡德國日漸升溫的國家主義。溫特勒教授就幫助愛因斯坦放棄德國國籍,愛因斯坦因而成為了無國籍人士,他很喜歡這個「世界公民」身份。
一年後,愛因斯坦再次投考蘇黎世理工學院。物理、數學當然成績優異,其他科目亦合格,愛因斯坦順利被取錄入讀物理學系。然而,他父親卻期望他進入工程學系,將來繼續家族工廠,因此他們大吵了一場。
愛因斯坦大學時繼續他我行我素的性格,經常逃課去上其他科目的課堂,所以都要他的同學們幫他抄筆記,他才知道考試範圍。加上愛因斯坦以刺激權威為樂,教授們都不喜歡這個又煩又懶的學生,不願意幫他寫好的推薦信,所以他畢業後一直找不到工作。
在學時,愛因斯坦與物理系唯一一個女同學米列娃・馬利奇(Mileva Marić,1875-1948)相戀。根據膠囊資料顯示,愛因斯坦與米列娃的書信中曾提到他們有個女兒叫麗瑟爾。不過後來他們就再沒提到她,歷史學家估計麗瑟爾出生不久就死於猩紅熱。愛因斯坦與米列娃在1903年結婚,之後他們生了兩個兒子——大子漢斯和二子愛德華。他們最終在1914年分居,1919年離婚。
愛因斯坦於1900年畢業,取得了教學文憑。可是,由於教授們都不喜歡愛因斯坦,他申請大學職位的申請信全都石沉大海。愛因斯坦非常沮喪,以致他父親於1901年寫信給威廉・奧斯特瓦爾德教授(Wilhelm Ostwald,1853-1932,190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請求他聘請愛因斯坦當助手,或者至少寫給愛因斯坦鼓勵說話。當愛因斯坦快要連奶粉錢也不夠的時候,他大學時的舊同學格羅斯曼・馬塞爾(Grossmann Marcell,1878-1936)[2]的岳父以人事關係幫他在瑞士專利局找到了一份二級專利員的工作,愛因斯坦才度過難關。
愛因斯坦喜歡在早上就把所有工作做完,利用整個下午在辦公桌上思考物理問題。一個從學生時代就已令他著迷的問題就是:如果他能夠跑得和光一樣快,會看到什麼?
詹士・馬克士威(James Clerk Maxwell,1831-1879)的電磁學方程組說明光線就是電磁場的波動,而電磁波亦已被亨里希・赫茲(Heinrich Hertz, 1857-1894)的無線電實驗證明存在。科學家認為,既然光是波動,就跟所有其他波動一樣需要傳播媒介:聲波需要粒子、水波需要水份子,而光需要「以太」才能在宇宙直空中傳播。
愛因斯坦於1905年發表狹義相對論。在這之前牛頓的絕對時空觀早已令科學界困擾多年。著名的邁克遜—莫雷實驗結果與牛頓力學速度相加法則相違背[3]。無論地球公轉到軌道的哪個位置,無論實驗儀器轉向哪個方向,光線都相對以太以同樣秒速30萬公里前進,分毫不差。這就好像下雨時無論向哪個方向跑,雨點總是垂直落在我們的頭頂。難道雨點知道我們跑步方向,故意調整落下角度嗎?
光速不變概念非常革命性。因為光速不變,在我們眼中同時發生的兩件事,其他人看起來卻不一定同時。時間與空間有微妙關係,兩者結合在一起成為時空。當年大部分科學家都認為問題必然出在馬克士威電磁方程式,但愛因斯坦卻不這麼想。他認為,我們常識中對「同時」的理解根本有誤。不過,愛因斯坦並非以力學切入這個問題,而是思考一個著名的電磁現象:法拉第電磁感生效應。
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指出,移動的帶電粒子會同時產生電場與磁場,靜止的帶電粒子則只會產生電場,沒有磁場。但相對論說宇宙並沒有絕對空間,速度只有相對才有意義。而物理現象必須是唯一的,所以我們就有個問題:究竟有沒有磁場存在?把電磁鐵穿過線圈,我們可以做以下三個實驗:
(一)固定電磁鐵,移動線圈;
(二)固定線圈,移動電磁鐵;
(三)固定線圈及電磁鐵,改變磁場強度。
實驗結果:三個實驗之中都有電流通過線圈,而且數值完全一樣!
我們可以從實驗結果得出甚麼結論?基於完全不同的物理過程,實驗(一)與實驗(二)和(三)得到相同的電流。實驗(一)產生電流的是磁場,而實驗(二)和(三)產生電流的卻是改變的磁場所感生的電場。嚴格來說,實驗(一)的結果並非法拉第定律,因為法拉第定律所指的是磁場感生電場。正是這區別令愛因斯坦得到靈感,他在論文中說這個現象顯示無論是電動力學與力學,根本不存在絕對靜止這回事。
愛因斯坦預期相對論會在科學界引起廣泛討論,結果卻是異常安靜。愛因斯坦突然拋棄了物理「常識」,此舉令科學界摸不著頭腦。馬克斯・普朗克(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1858-1947,1918 年諾貝爾物理奬得主)可能是唯一一個明白相對論重要性的人,他讀到論文後寫過信去問愛因斯坦解釋清楚一些理論細節,更派馬克斯・馮勞厄(Max von Laue,1879-1960,1914 年諾貝爾物理奬得主)去拜訪愛因斯坦。馮勞厄發現愛因斯坦竟然不是大學教授,而是瑞士專利局裡的小職員。回家路上,愛因斯坦送給馮勞厄一支雪茄,馮勞厄嫌品質太差,趁愛因斯坦不為意從橋上把雪茄丟了下去。
愛因斯坦導出那舉世聞名的質能關係方程式E=mc2,解釋了放射性同位素輻射能量來源和太陽能量來源。不過愛因斯坦後來在1921年獲頒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並非因為相對論,而是因為他應用普朗克的量子論解釋了光電效應。
愛因斯坦並沒有滿足於狹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只適用於慣性坐標系,可是宇宙裡絕大部份坐標系都是非慣性的,例如地球就是個加速中的坐標系。愛因斯坦知道必須找出一個新理論去解釋加速坐標系中的運動定律。他幾乎是獨力地與新發展的數學分支「張量分析」在黑暗之中搏鬥了十年之久,最後才於1915年11月完成廣義相對論。我們已經觀賞過的宇宙大爆炸,都遵守廣義相對論的方程式。
愛因斯坦尋找正確的廣義相對論公式期間,米列娃與愛因斯坦的關已經變得非常惡劣,而且愛因斯坦的母親非常不喜歡他倆的婚姻,米列娃她就在1914年帶著兩個孩子離開他們的家柏林,到瑞士去了。與孩子分離使愛因斯坦非常傷心,因為他堅持留在德國做研究。不過,他與後來第二任妻子、表妹愛爾莎・愛因斯坦(Elsa Einstein,1876-1936)[4]的曖昧關係已經一發不可收拾。
我們穿越時間來到了1915年11月底,愛因斯坦就快發現能夠描述整個宇宙的新理論了。狹義相對論裡時空是平的,並且所有慣性坐標系都是等價的。廣義相對論描述的是更廣泛的彎曲時空,它能描述所有坐標系。只要指定一套時空度規、給定能量與物質密度分佈,就能夠計算出時空曲率如何隨時間改變。相對論大師約翰・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1911-2008)曾說:「時空告訴物質如何運動;物質告訴時空如何彎曲。」[5]
狹義相對論改正了以往區分時間與空間的常識,而廣義相對論則把萬有引力描述成時空曲率,連光線也會被重力場彎曲,再次顛覆了常識。我們只需要把一組十式的愛因斯坦場方程式配合相應時空度規,任何宇宙的過去與未來都能夠計算出來。
當然很多人質疑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因為科學理論必須接受實驗驗證。終於在1919年,英國天文學家亞瑟・愛丁頓(Sir Arthur Stanley Eddington, 1882-1944)來到西非畿內亞灣普林要比島(Principe)以日全食觀測結果驗證了廣義相對論。1919年5月29日早晨,下著傾盆大雨。幸好到了下午1時30分雨停了,不過還有雲。愛丁頓努力拍攝了許多照片,希望能夠拍到太陽附近的星光偏折。最後結果出來了:在拍得的照片中,有一張與愛因斯坦的預測數值吻合。其實在科學裡,一個證據並不足以支持一個理論,但愛丁頓是個廣義相對論狂熱擁護者,他立即對外公佈廣義相對論已經被證實了。
廣義相對論場方程式顯示,宇宙若不是正在收縮就是正在膨脹。我們已經知道,當年愛因斯坦認為宇宙永遠存在,因此他在場方程式裡加入了宇宙常數,用來抵消重力,使宇宙變得平衡,不會擴張也不會收縮。但這樣的宇宙極不穩定,只要非常細微的擾動,宇宙就會膨脹或收縮。就好像把一個保齡球放在筆尖上,理論上保齡球可以停在筆尖上,但只要一點點風就能使保齡球滾下來。
不過,這個常被人說成是愛因斯坦一生最大錯誤的宇宙常數,其實的確存在。錯有錯著,歷史再次證明愛因斯坦正確,儘管這並非愛因斯坦的原意。1929年,愛德溫・哈勃(Edwin Hubble,1889-1953)發現星系正在遠離地球,而且越遙遠的星系後退的速度就越快。這只能有兩個解釋:要麼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要麼宇宙正在膨脹。當愛因斯坦知道哈勃的發現後,他後悔在廣義相對論方程式裡加入了人為的宇宙常數[6]。
今天,科學家已經發現宇宙不單正在膨脹,而且膨脹正在加速。暗能量、或者宇宙常數,因而在上世紀末重新復活。一個正在加速膨脹的宇宙,比一個靜止的宇宙需要更巨大的宇宙常數。而且事實上,即使有宇宙常數,宇宙亦不可能靜止。
愛因斯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因為擔心納粹德國會製造出原子彈,所以他曾寫信致羅斯福總統要求美國搶先研究製造原子彈。到戰後才發現,當時的德國根本無法造出原子彈,因為大多數的科學家已經被希特拉趕走了。那天早上,當愛因斯坦聽到原子彈已經把日本廣島夷為平地,他就呆坐在家,久久未能平復心情。從此以後,愛因斯坦極力主張廢除核武,導致他被50年代著名的FBI胡佛探長(John Edgar Hoover,1895-1972)認為他是共產黨間諜。理所當然,胡佛始終無法找到任何證據捉拿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因以普朗克的光量子概念解釋了光電效應而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光電效應論文證明了光同時是波動和粒子,稱為光的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不過,儘管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的所有預測都未曾出錯,兩者卻互不相容。現在的科學家十分清楚:要不是量子力學是錯的、或廣義相對論是錯的、或兩者都是錯的。
愛因斯坦於1923年7月11號在瑞典哥德堡舉行的Nordic Assembly of Naturalists會講上講了他的諾貝爾獎講座。雖然他得到的是1921年諾貝爾獎,可是因為諾貝爾奬委員會認為在1921年的提名名單中沒有人能夠得獎,跟據規則該年度之獎項順延至下一年頒發,所以愛因斯坦實際於1922年得到1921年的諾貝爾獎。而由於在1922年諾貝爾獎頒獎典禮舉行時愛因斯坦正在遠東旅行,直到1923年愛因斯坦才在哥德堡講出他的諾貝爾奬講座。順帶一提,愛因斯坦獲頒諾貝爾獎不久之前,他正在香港。
愛因斯坦雖然有份為量子力學打下基礎,後來卻變得不相信量子力學,例如他與兩個物理學家共同提出的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羅森悖論[7]就是為了推翻量子力學的。可是,科學家後來發現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羅森悖論的假設「局域性」是錯的。廣義相對論認為宇宙是「局域」的,只有無限接近的兩個點才能有因果關係,因此推翻了牛頓重力理論中的「超距作用」。但量子力學卻說,兩個相距非常遠的粒子也能夠互相影響,因此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的假設是不相容的。
愛因斯坦一生都在尋找量子力學的錯處,結果是一個都找不到。他晚年一直在研究統一場論,希望統一電磁力和重力。不過,在他死前,人類並不知道除電磁力和重力以外還有強核力和弱核力。所以愛因斯坦根本沒有足夠的資訊去進行統一場論的研究,歷史注定要他失敗。
愛因斯坦一生對金錢、物質、名譽等不感興趣,他喜愛的東西大概可說只有物理和女人。他希望找出大自然的終極奧秘,並以優美、永恆不變的數學方程式表達出來。愛因斯坦覺得「政治只是一時,方程式卻是永恆。」[8]愛因斯坦聲稱自己並不擅長政治,但他在一生中卻經常對種族平等、世界和平等政治大議題作公開演講。因此他也引來許多人對他的政治立場表達不滿。
當以色列的第一任總統哈伊姆・魏茲曼(Chaim Azriel Weizmann,1874-1952)於1952年逝世時,以色列官方曾邀請愛因斯坦擔任第二任總統。最後,愛因斯坦寫了一封回信感謝並婉拒。
1955年4月18號,愛因斯坦在撰寫祝賀以色列建國七週年的講稿中途逝世。他生前堅拒以人工方法勉強延長生命,他說:「當我想要離去的時候請讓我離去,一味地延長生命是毫無意義的。我已經完成了我該做的。現在是該離去的時候了,我要優雅地離去。」//
愛德華愛因斯坦 在 國家地理雜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現今各國爭分奪秒研發新形冠狀病毒疫苗,可望在幾個月內問世。
史上第一劑疫苗是在1796年,由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Edward Jenner,1749—1823)用了幾乎20年,對病人作詳細記錄,研究出的用以對抗天花的牛痘疫苗。
被稱尊稱為是「免疫學之父」、「疫苗之父」的詹納醫師,除了行醫、研究疫苗之外,也是第一位詳細記錄大杜鵑「鳩佔鵲巢」行為的科學家。
好奇、洞察、探索、讚嘆
科學,讓你的視野更廣濶
■《科學人》雜誌1年+《國家地理》雜誌1年,優惠價3,690元
■免費加贈5好禮:《科學人雜誌知識庫》中英對照版+科學人博學誌《愛因斯坦的時空》+《全球四季最佳旅遊攻略》特刊+《太空人揭密》特刊+「國家地理石虎魔術頭巾」(贈品總價值達4,298元)
了解更多
https://bit.ly/2DjfZmK
(Image by Willfried Wende from Pixabay )
愛德華愛因斯坦 在 愛德華愛因斯坦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推薦與評價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語:Albert Einstein/ 关于这个音频文件ˈalbɛʁt ˈʔaɪnʃtaɪ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是 ... ... <看更多>
愛德華愛因斯坦 在 愛德華愛因斯坦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推薦與評價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語:Albert Einstein/ 关于这个音频文件ˈalbɛʁt ˈʔaɪnʃtaɪ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是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