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經驗豐富論》
【(一)建構者的經驗可信,還是使用者的經驗可信?】
華人常常有句話説「我食鹽多過你食米,我行橋多過你走路」,意含「經驗豐富論」,以「多」為優勝。
到底我們要不要相信「經驗豐富論」?
「多」,是不是最終的成王敗寇關鍵因素呢?
用一個生活例子演繹之。
譬如,A君要建構一座圖書館,他想在牆壁打造書櫃,於是乎他參考了博學和尚的書櫃,問了許多細節。
後來他找到一位「經驗豐富」的裝璜師父來建構圖書館,A君跟這位師父說明他要做的書櫃是「要這樣,要那樣」來建構,他將所有條例都一一說明之。
結果,這位師父説:「不需要這麼麻煩的,你看看這些照片,我上上下下裝璜過500家房子,最少有50家有建構過書櫃的,你可以放心,不必遵照你剛才那些建構方法,因為你的方法很繁瑣,還有需要花費比較多的錢,不值得,不如用我“這個,這樣,那樣”的建構,會比較省錢的……」。
好了,博學和尚的書櫃建構法,有他個人的理據,裝璜師父也有他的理據,以A君目前的識見暫時無法判斷「誰」説得比較有道理,所以腦袋一片混亂,不懂誰才是正確的?
簡單來說,這跟一般上説的「公説公有理,婆説婆有理」一樣。
A君覺得博學和尚很有道理,同時建構師父又好像很有道理,沒理由建構師父有更多的錢都不要賺的。
既然兩邊都有道理,他一時之間也判斷不到,就
剩下的是到底要相信誰了?
「相信」這個概念,相對來說就顯得比較感性了。
所謂的感性,其實裡面還是有一定的理據的:
裝璜師父的「經驗豐富」,他建構過無數的書櫃。但是,裝璜師父是建構者,而不是使用者。
如,博學和尚雖然不是建構者,不過博學和尚是個人「使用者的經驗」。
現在問題演變成:你是要相信建構者的論述,還是使用者的論述呢?
問題是這樣,這位師父真的有500家裝璜的次數,他有很多的經驗,而且還有50家書櫃的經驗,到底裝璜師父的話可信,還是博學和尚的個人使用者的經驗可信呢?
裝璜師父是見過50家的場面,跟祇有三座圖書館的博學和尚相比,即使博學和尚16歲開始藏書,他的書櫃使用經驗是不是「真的」比不上裝璜師父呢?
暫且不給答案,我們先岔開另一個話題…
【(二)你的方法有沒有內容和細節呢?】
在這裡,我先引申出一個類似的問題:
話說當年,我在教養問題上請教博學和尚,不過被一位S前輩教訓,S前輩用他那風度翩翩又氣勢磅礴的口氣説:「教養,你怎麼會問一個沒有子女的和尚呢?」
這種觀點看似言之成理,不過,是不是經得起中庸所説的「好問」與「好察」來過濾呢?
譬如説,你問一對夫婦,他家裡有十二個子女,請問你是不是要相信擁有十二個子女的夫婦之教養經驗呢?
另外一個是用儒家説的三階段(情竇未開,初開,已開)來觀看孩子的一動一靜,想透過孩子在做家務/雜務/功課/與人互動時,來調和他的身心與人事之教養,不過,這位仁兄祇有一個孩子罷了。
到底十二個子女的教養經驗可靠,還是祇有一個孩子,用儒家理論教養法的可靠呢?
當然,我用了這麼多的「形容詞」和「描述詞」,你是很容易選擇和裁判的。
如果我將所有的形容詞和描述詞,全部刪除掉:
(a)有12個子女的夫婦教養論;
(b)有一個孩子的夫婦教養論!
不要任何形容詞描述詞,你會相信誰?
如果沒有了這些形容詞和描述詞,你會相信有十二個孩子的教養理論,還是祇有一個孩子的教養論呢?
在我們心戰課程裡面,我們有提到,當一個人告訴你他的解決問題之方法時,我們都是要很重視,看看有沒有內容和細節的。
如果沒有細節和內容的任何說法,你都要繼續保持抽離和觀望,可以的話,最好是進一步去做試探。
(心戰局的「二重試探扣鎖法」,亦可用來觀人察人)
如一個人跟你説,我建構過50個家庭的書櫃,這個經驗談,請問有沒有細節?
(同樣的,我告訴你我教養了12個孩子,一樣沒有細節)
(即使我這樣説,我教養了12個孩子,3個博士,1個醫生…這都不算是內容和細節,這個只能算是講見證)
具備了心戰病高敏感者,就很容易判斷了。
再說,如果一個人(他是建構者)跟你説,我建構過三個家庭的書櫃,第一個書櫃,我是從來沒想到他家裡真的是擺放一萬本書的,因為以前的經驗是他們説的圖書館 ,書櫃祇不過在500本書以下的,甚至少過300本的(這個算是有細節了)。
結果,三年之後他的書櫃支撐架構全部都走樣了,書櫃變得歪歪斜斜……然後,這家主人叫我去看,我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才成功複健他的書櫃…
請問,你將上述有細節和內容的經驗論,對比沒有細節的說法,你會相信幫50個家庭建構書櫃的師父,還是幫三個家庭建構圖書館的師父呢?
譬如,一個講師一開始就來嚇人,他説:「我現場演講,累積起來有超過一萬場的實戰經驗……」
請問,你會因此而佩服到他五體投地嗎?
頭銜與數量雖然是可以嚇人,但是會嚇到怎樣的人呢?而且只是用頭銜和數量的話,這個人用這種手法行銷,足見其懶!
(上過心戰課程的行者,固然知道在怎樣的時機下使用,才會讓人相信)
【(三)題外話的聯想】
談到不斷丟頭銜的行銷手法,我又聯想到某些古籍經典講解的書本,往往會先塑造講者的頭銜,打造得像是「國外的月亮特別圓」。
如:我們看書,當我們看到某人講解中庸,他告訴你他看過一千家註解,從美國講到英國,再從英國講到中國……
(請留意,我不是反對用頭銜,而是用頭銜同時又要懂得給人看到深度,這個就是功夫)
對比另一位講者,他將焦距放在跟你解說,我會從四個角度切入講解,具體的做法如下:
(1)先對每一個詞彙做詳細的註解(愛新覺羅毓鋆,毓老最擅長和厲害的地方);
(2)再「梳理與貫通」經文裡面的話,前後之伏線,推理出為什麼他當時會講這句話,這句話的運用理據是什麼;
(3)然後才做詳細的辨析——如,生而知之,這段話,到底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是生而知之的呢?——簡單來說,就是帶著思辨精神來剖析文句義理;
(4)之後就針對整段話做發揮,用契合時代的話,針對人心的話來發揮(這個部分,南懷瑾老先生最擅長最過癮的地方)…;
他會跟你解釋,他的四者合一講解法,從字的解剖到文句語氣的梳理貫通,再經過辨析提問,有了這三個前提環環相扣,才發揮深入講解……
即使具備這四個條件講解的人 ,他從來沒有告訴你,他講過多少場中庸,也沒有刻意跟你表明他看過一千家註解……
請問你會相信誰呢?
再説,一個難為情的比擬,如果你聽得懂「看過一萬家註解」的講者的內容,但是你聽四者合一的述說,却是是很辛苦,才聽得懂呢?
請問你又會「相信誰」呢?
對我而言,我還是相信四合一的講者,祇不過我馬上頓悟自己有自知之明,我會馬上做功課,upgrade自己的底氣。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
愛新覺羅毓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中國有一位學者,他在演講時被問及:「請問,水族的易經是不是遺失的易經呢?」
這位學者平穩的説:「我不知道,因為我看不懂裡面的文字…」
同樣的問題,有人問另一位中國的作家,這位作家卻很溫和説:「…(刪減了前面的推論)都說明是失傳的經典了,怎麼可能是真的…」
二人沒有火藥味,平穩「對壘」溫和的「針鋒相對」。
中國學者説:「我不走“輕易否定”的路線,但我包容懷疑的路線,我們是可以懷疑的,但,不是草率否定(省略刪減後文)……」
「馬上否定」對我而言是太快下判斷了,跟「馬上肯定」一樣的,都是太快下判斷了。
我現在「虛擬」三個案例給大家參考,互相比較,到底那種「懷疑的學習」是有機會走得比較深入。
(1)中國的作家,沒有證據即否定,流行打假;
(2)中國的學者,雖然懷疑,但,如果沒有足夠的「證據」来否定,也沒有足夠的「證據」来肯定,就要懸掛著懷疑,既不是相信,也不是否定,繼續考據,互相對敲;
(3)這是我看古書,看到內修派儒家的「懷疑」態度。
他們的「懷疑」態度可以分內外二層,如:
《大學》可以是曾子述說子思記之的作品,也可以是子夏所作…如是類推,這就是「外層」的懷疑考證。
這些「外層的懷疑」,他們都會下功夫做思考的;
但是,他們也有另一個更加重要的「內層」懷疑,就是針對核心內容做詳盡的「好問」與「好察」:
而我就取中庸的「只是」其中兩種態度說明之:
(a)當問的,不知道,就要問出究竟,不能放手,審問到至善為止(可見怎樣提問是何等重要/而且問對關鍵要點尤為重要)…
(b)當需要辨別的,辨別到不夠清晰,就不要放手,明辨出一個究竟,直到至善為止…
他們這兩面的懷疑態度(內層懷疑與外層懷疑),是可以平行而不相悖的。
所以,我試一試用虛構例子演繹模仿之(其中是模仿了他們的口吻)。
如,我聽到程子説,有人讀《論語》——「有的人,讀了其中一句話終生修習之;有的人讀了,悟了之後,手舞足蹈;有的人讀論語之後,變成了另一個人……」
——你很懷疑這句話是不是真的?
我先示範第一條路線:「《論語》第一句話説,學而時習之,學一樣東西就要不斷練習……」
「所以,你看看,學而篇,一開章就跟你説學習之後要不斷溫習和練習,然後第一章第二段就突然變成講孝悌,到了第三段,就是巧言令色,跟學習沒有關係了…第一章第一段,跟第二段,還有第三段都沒有直接關係,很突兀,很像是合成品…」
他的結論,這是「合成品」,但這個「合成品」是東講一點西講一點的合成語錄。
如果用這種懷疑態度,對《論語》的理解「可能」就到這裡為止。
因而認為《論語》集注説的,有的人讀了一句,終生修習之;有的人讀了有悟,開心的手舞足蹈;有的人讀了之後變成了另一個人…就可以直接否定了!
我再示範第二條懷疑路線,也是「虛擬」的例子:
到底那些人是悟了那一句?
那些人是悟到了什麼需要終生修習?
到底是從那個部分悟了之後,然後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據此,你就需要找證據做考據了,可能需要看先秦諸子百家有提過相關概念的文本來對照…然後是兩漢…魏晉…唐宋元明清是不是也有相同的說法,還是程子一個人説罷了。
結果你每一個字都從那個時代的「慣用語」,還有那個時代的「慣用文筆」來考據,到底那段話是讓我們變成另一個人?變成另外一個人又是什麼意思?
那些人到底是悟了什麼?
宋之前的時代,用「悟」這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
他們終生修習的又是什麼意思?
那個時代的人終生是什麼意思,然後修習又是什麼意思?
結果他「有可能」變成用其他的邊緣角度來研究《論語》,將這個邊緣角度變成浩大的學問。
至於第三條路線的懷疑,先搞清楚內層的懷疑,再探討外層的懷疑:程子那些話,那些人到底是參透了什麼「內容」?
故此,切入內容,層層剝開來看個究竟,到底裡面是有什麼可以悟的,可以樂得手舞足蹈,什麼內容可以將一個人變成另一個人?
如讀學而篇:到底孔子説的學而時習之,是泛指,還是另有所指(專門指定的修習之「道」)?
如果是泛指,這種精神如何一道而貫他後面的話呢?
因為按照孔子反復強調的一句話,他的「道」是可以串聯貫通的,學而習之,是不是其中的一句關鍵話語?
《論語》雖然是門人弟子合集,為什麼這麽多事蹟 ,他們專門收集這些部分?
為什麼某些部分內容是有一正一反,兩面的故事,如救人收錢對比不收錢…有不少內容是一正一反說明的,這樣的編排目的何在?
是隨意的,還是刻意的?
如果是刻意的,學而時習之,會不會是説,這是專門的指定修習,而不是泛指的態度?
(泛指的是指,你學什麼都好,都要不斷練習溫習的…)
(儒家喜歡談心性/身心/性命的內在修養,這學而習之,會不會在「指定」跟這個有關?)
如果這就是專門指定的修習,那麼,孔子所謂的學,到底是要「學」個什麼呢?
「學」了這個什麼的,是需要時刻修習呢?
然後,又如何用「學」得這個來貫穿整部論語呢?
儒門道統不是常常説讀書不要散錢無串嗎?
於是乎,他會上窮碧落下黃泉,不斷挖掘找資料…
最後,可能看到愛新覺羅毓鋆,毓老説:「學」字是指覺悟,是覺悟後的道,能時刻修習……
然後你也找到張岱用乾卦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來詮釋…
然後又在尚書挖到儒家十六字真言…
不斷順藤摸瓜挖料下去時,從新時代的白話文,到清朝,再到明,一直推前……積博推廣,又參考其時代背景,覺得四書皆是修身之道,而傳統說法,又挖到四書離不開用中庸和大學貫穿…
最後,你連民間的儒家修行都找來看和閱讀…
結果你大小材料都看,你發現到儒家很重視修煉心性,是要走「內聖外王」之路的…
於是乎,你又發現到原來如果用中庸來貫通的話,是可以合成毓老和張岱的說法的。
甚至乎可以從學而時習之這麽簡單的一句話,竟然可以貫通了後面的各種案例與說法。
所謂的學而時習之是指「中庸」功夫!
所以,學習中庸功夫,就是需要時刻修習的。
在一靜一動中修習,靜中動修習,動中靜修習(第一段貫通了)
中庸要發揮到人倫上就離不開夫妻父子…,
父對子是「仁及孝」之發揮(所以第二段貫通了,因為仁是庸和的心地功夫)……
同時也要言顧行,行顧言……
(所以第三段又貫通了)
雖然到最後,他未必考據出程子所説的有力證據,不過,這個人也許可能在汲取論語內容上有所新的發現或深的體悟。
三個不同汲取資訊的態度,就有三個不一樣的收穫。
(備註:從上述所論,大家也許開始察覺到,如果要我推薦四書,為什麼我都是喜歡先推薦南老,所以,我會在明天或者後天,或者再過幾天,談一談「學壞師」的小故事)
(此文是承接之前這篇文章的,鏈接在這裡):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222339763261194&id=1180458461
愛新覺羅毓 在 黃欽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耳順之年聽「莊子」
昨晚好友白培霖講授「莊子」,我不克晚餐,餓著肚子聽完兩小時,對照文字與老師講課的內容,但覺像是一堂音樂盛宴,竟不知飢渴。
培霖從師承開始談起,人得經歷多少事,才能談得上人生體驗。我們都在電子業工作,培霖從台大電機到柏克萊博士,專業毋庸置疑。但21歲時跟著人稱毓老的愛新覺羅毓鋆學習後,學到「依經講經」,從經書上的體會,說明人世間的名利權情,這種跨業功力,令人折服。
昨日講庖丁解牛,也談「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與名利權情對照的四個字是「韁鎖牢關」,我們總是被名的韁繩牽扯,被利鎖在固定的生活圈子中,而權力更是像牢房一樣禁錮人的生命,而多數人最無法看破的是情關。「情關」並非僅指男女之情,也可以觸及每個人日常生活的朋友、親人之情。
聽人說莊子,或者自己讀莊子的時候,感覺就如交響樂章,起伏跌宕,充滿了樂趣。聽這門課還要有一定的心境,「細思慢想」是我的體驗。
愛新覺羅毓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身穿長袍、留著白鬍鬚,威嚴中透著親和,出身滿清皇族的經學宗師愛新覺羅‧毓鋆,3月20號在家中過世,享壽106歲。他最要求學生的就是勤讀書。
愛新覺羅‧毓鋆生於1906年,受業於王國維等儒學名師,也曾留學日本與德國,1947年蔣介石撤離一批人才到台灣,毓鋆特別被點名送上飛機。來台之後,毓老在大學講授經史,1971年創立天德黌舍,後來改為奉元書院,自成一家之言。
毓老講學六十多年,學生多達數萬人,包括政界的江丙坤、商界的溫世仁、文壇的蔣勳、簡媜,都是他的弟子,內政部長江宜樺也是其中之一,他眼中的老師,教學嚴格認真,私底下卻風趣可愛。
解嚴之後,毓老配合中國政府,重修滿清永陵,聯合國並在2004年,將永陵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他也資助當地成立滿學研究院,希望傳承滿族人的文化。歷經三次亡國、18個政權,見證一個世紀以來的時代變遷,他卻堅持述而不作,從不寫書,他的一生,就是一部百年歷史。"
愛新覺羅毓 在 Re: [問題] 愛新覺羅.毓鋆.....毓老- ching | PTT學習區 的推薦與評價
引述《jjjjjs (愛新覺羅˙ 胤J)》之銘言: : 請問有版友上過毓老的課嗎: 聽說毓老講論語超精采的: 但奈何無幸聽毓老上課: 不知版友: 是能能分享如何精采和: 上課趣事 ... ... <看更多>
愛新覺羅毓 在 胡思二手書店- 先別管其他的了,你聽過"毓老"嗎? 愛新覺羅 的推薦與評價
愛新覺羅 ·毓鋆(1906年10月27日-2011年3月20日)為愛新覺羅.金城,禮親王代善之裔孫,與滿清末代皇帝溥儀同年,六歲開始進宮陪溥儀讀書,1945年滿洲國覆亡時,曾代表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