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ngner投稿天地】
某位FRIDAY:由LADY FIRST至天照大明神—淺論「意識/愛情」以及「罪與罰」(一)
「童の時は、語ることも童のごとく、思うことも童のごとく、論ずることも童のごとく也しが、人となりては、童のことを捨てたり。」
“When I was a child, I spoke as a child, I understood as a child, I thought as a child: but when I became a man, I put away childish things.”
「我作孩子的時候,話語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
來自哥林多前書13:11的這段引用,或許是在描述「意識及無意識」或是「現實和夢境」之間的一句十分精妙的引言。本人會有這樣的解讀,主要原因本人認為1995年押井守版本的《攻殼機動隊》其中賦予此段話一種獨有深刻的意義。 順帶一提,在素⼦配⾳員的演出之下,這句話充分反映了日本詩歌或日語本身的特色,而且這句話本身是用日本古文方式寫成,亦即是中文的文言文聖經。 若比之此段之日文當代譯法, 就如同中文若完全拋棄文言文後喪失了美感的情況一樣。
(1995年押井守版本《攻殼機動隊》預告:https://youtu.be/YbbQ2SLKWj0)
言語和意識的對偶性實在是難分難解,從科學的角度,可以參考美國生物人類學家Terrence W. Deacon 1997年嘅著作:The Symbolic Species,文筆有趣生動,可惜本人因為各種奇妙的原因至今仍未看完。
(The Symbolic Species: https://www.amazon.com/Symbolic-Species-Co-evo…/…/0393317544)
從宗教或神話來看,日本著名心理學者河合隼雄的著作《神話心理學》裡的第二章第三節《「光」的出現》中講到:「如果把光的出現帶來的光與暗的區別, 看成是人類意識的起源,並且把這個起源想成來自『神的言語』, 而其『言語【言葉 ことば】』是人類可以理解的語言, 就會發現沒有其他神話能如此明確地顯示出『言語【言葉 ことば】』在意識成立時的重要性。」
若果人要界定青年和成年,最大的分野線應該不是在於那張身份證或投票權,而是何時認識到自己,是那個獨一無二同時也可能是無藥可救的自己。 某些人有機會同時亦意識到這個世界和自己的區別 ,這種事情在他們身上可能發生得特別早,那麼這些人就是比較早完成他們的成年禮。相反若果有些⼈,哪怕他們/她們的生理年齡十分高或是已擁有財富、地位、權力、⾝份證、投票權等等各種各樣的社會經濟地位也好,這些人都依然未能察覺到⾃⼰和這個社會之間的關係,依然未能夠擁有自我意識 。他們/她們就只是隨波逐流,隨著⾃己或他⼈的情感以⾏使其⼒量,哪怕這些人的⼒量多強大,他們/她們還是需要抱住心理上的玩具熊來生活。
一個人的初戀之所以令人難忘,其中和初次與意識及自我擦身而過有相當大的關係 。當然有些人接觸到這禁忌的境界線就會轉身而去,永遠都不成為冒險者或情願不升級安安全全地打打史萊姆打打哥布林過一生;有些人卻會一躍而下,直探這個深淵。
無論是《你的名字》中的「驚天動地拯救世界/城市以便順手救助自己」的那一個人,或是《天氣之子》中「背離整個東京/世界都要挽回一個人」的那一個人,又或是輝夜姬想讓人告白的那種「看似無病呻吟自作自受」的戀愛頭腦戰,這些初戀都有各特徵,就是意識到「自己」,愛上他人的同時確立了「自己」的存在。(對動畫黨的劇透:會長在追求輝夜之前是條廢渣,並不是學霸)
這種愛情無論在社會評價如何,是否對社會造成公害,就本⼈的價值觀而言,這都是⼀種有益的愛情。因為只要能夠幫助人釐定界線,畫出彼方及此方,能確立自我存在以及如何應對面對他者,這種愛情皆是有益的。相反若果一些愛情會令人喪失自我,盲從對方或毀滅自我或他者意識,無論這些愛情結果如何是否百年好合或生下諸多偉大的小孩,我都會認為這些愛情是有害的。
簡單一點來說就是,有損個體的共同體是虛假,而且短暫的泡影,是「變易苦」。變易苦,即壞苦,糖衣毒藥是也。不過,若能像少數智者一樣,以毒入藥,合而求已,在群體中反而得知自我為何物,能看清個人意識為何物及關愛他者,不亦「美善哉」? 然則,眾生大部分正有如你我他,在心儀的對象面前能夠不神不守舍已經善哉善哉,更別提能維持「個人主權」而不引起「戰爭」。
「愛」在西方文化中意識是相對明確,可能是來自聖經善與惡,罪與罰的觀念,所以基本上有不少西方愛情故事重點都在:「他者」與「我」這個主角如何能夠理解對方心意,突破一些心理或物理上的障礙。 在此種意義上輝夜姬想讓人告白,則是此等的戀愛故事。 至少在校園祭告白篇之前皆為此種屬性。但之後明顯故事轉向輝夜姬(及會長...)內心的重新構築及整理。
本人認為在故事中重新建構自我的,無論於《新世紀福音戰士》或是《你的名字》,兩者之主角皆從愛情中獲得「染化/演化」與「自染及它染」。碇真嗣與立花瀧在此層面上都十分相似,他們一邊渴望和對方的「同化及同步」,另一方面又不停意識到「自己」的存在,由頭到尾重新認識了自己及對方。不過,也許是本人少讀西方故事書,因此在我的印象中類似的純愛故事相對少見,但仍可尋得在愛爾蘭大文豪James Joyce的作品《都柏林人》中, 一本本⼈少數有讀過的名作(我百分百理科仔)。其中例子莫如書中的一篇短篇故事《阿拉比》(Araby)。 其實關於意識確立或在台灣被污名化的「覺醒」,《都柏林人》之立論相當之⾼及舉重若輕地完成,實在值得⼀看。
(延伸閱讀—心懷感激的被壓迫者:https://kunliang2006.pixnet.net/blog/post/6211570)
[未完待續]
-\-\-\-\-\-\-\-\-\-\-\-\-\-\-\-\-\-\-\-\-\-\-\-\-\-\-\-\-\-\-\-\-\-\-\-\-\-\-\-\-\-\-\-\-\-\-\-\-\-\-\-\-\-\-\-\-\-\-\-\-\-\-\-\-\-\-\-\-
HappyKongner 招稿喇!!!
我哋嚟緊會喺逢星期五加設 【Kongner投稿天地】 ,俾廣大Kongner 弟兄姊妹能夠有發表佢哋意見嘅地方,亦都可以鼓勵大家多啲運用自己嘅闡述能力。
有興趣嘅朋友歡迎直接Facebook Send Message 俾我哋,又或者Email 去 happykongner@gmail.com 同我哋傾都得。
期待收到大家嘅鴻文大作!
納稿標準:合乎邏輯,文句通順,言之成理即可,不過編輯部同事比較嚴謹,大家自己小心。
愛爾蘭 都柏林 特色 在 Happy Kongner 快活角落頭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Kongner投稿天地】
某位FRIDAY:由LADY FIRST至天照大明神—淺論「意識/愛情」以及「罪與罰」(一)
「童の時は、語ることも童のごとく、思うことも童のごとく、論ずることも童のごとく也しが、人となりては、童のことを捨てたり。」
“When I was a child, I spoke as a child, I understood as a child, I thought as a child: but when I became a man, I put away childish things.”
「我作孩子的時候,話語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
來自哥林多前書13:11的這段引用,或許是在描述「意識及無意識」或是「現實和夢境」之間的一句十分精妙的引言。本人會有這樣的解讀,主要原因本人認為1995年押井守版本的《攻殼機動隊》其中賦予此段話一種獨有深刻的意義。 順帶一提,在素⼦配⾳員的演出之下,這句話充分反映了日本詩歌或日語本身的特色,而且這句話本身是用日本古文方式寫成,亦即是中文的文言文聖經。 若比之此段之日文當代譯法, 就如同中文若完全拋棄文言文後喪失了美感的情況一樣。
(1995年押井守版本《攻殼機動隊》預告:https://youtu.be/YbbQ2SLKWj0)
言語和意識的對偶性實在是難分難解,從科學的角度,可以參考美國生物人類學家Terrence W. Deacon 1997年嘅著作:The Symbolic Species,文筆有趣生動,可惜本人因為各種奇妙的原因至今仍未看完。
(The Symbolic Species: https://www.amazon.com/Symbolic-Species-Co-evolution-Language-Brain/dp/0393317544)
從宗教或神話來看,日本著名心理學者河合隼雄的著作《神話心理學》裡的第二章第三節《「光」的出現》中講到:「如果把光的出現帶來的光與暗的區別, 看成是人類意識的起源,並且把這個起源想成來自『神的言語』, 而其『言語【言葉 ことば】』是人類可以理解的語言, 就會發現沒有其他神話能如此明確地顯示出『言語【言葉 ことば】』在意識成立時的重要性。」
若果人要界定青年和成年,最大的分野線應該不是在於那張身份證或投票權,而是何時認識到自己,是那個獨一無二同時也可能是無藥可救的自己。 某些人有機會同時亦意識到這個世界和自己的區別 ,這種事情在他們身上可能發生得特別早,那麼這些人就是比較早完成他們的成年禮。相反若果有些⼈,哪怕他們/她們的生理年齡十分高或是已擁有財富、地位、權力、⾝份證、投票權等等各種各樣的社會經濟地位也好,這些人都依然未能察覺到⾃⼰和這個社會之間的關係,依然未能夠擁有自我意識 。他們/她們就只是隨波逐流,隨著⾃己或他⼈的情感以⾏使其⼒量,哪怕這些人的⼒量多強大,他們/她們還是需要抱住心理上的玩具熊來生活。
一個人的初戀之所以令人難忘,其中和初次與意識及自我擦身而過有相當大的關係 。當然有些人接觸到這禁忌的境界線就會轉身而去,永遠都不成為冒險者或情願不升級安安全全地打打史萊姆打打哥布林過一生;有些人卻會一躍而下,直探這個深淵。
無論是《你的名字》中的「驚天動地拯救世界/城市以便順手救助自己」的那一個人,或是《天氣之子》中「背離整個東京/世界都要挽回一個人」的那一個人,又或是輝夜姬想讓人告白的那種「看似無病呻吟自作自受」的戀愛頭腦戰,這些初戀都有各特徵,就是意識到「自己」,愛上他人的同時確立了「自己」的存在。(對動畫黨的劇透:會長在追求輝夜之前是條廢渣,並不是學霸)
這種愛情無論在社會評價如何,是否對社會造成公害,就本⼈的價值觀而言,這都是⼀種有益的愛情。因為只要能夠幫助人釐定界線,畫出彼方及此方,能確立自我存在以及如何應對面對他者,這種愛情皆是有益的。相反若果一些愛情會令人喪失自我,盲從對方或毀滅自我或他者意識,無論這些愛情結果如何是否百年好合或生下諸多偉大的小孩,我都會認為這些愛情是有害的。
簡單一點來說就是,有損個體的共同體是虛假,而且短暫的泡影,是「變易苦」。變易苦,即壞苦,糖衣毒藥是也。不過,若能像少數智者一樣,以毒入藥,合而求已,在群體中反而得知自我為何物,能看清個人意識為何物及關愛他者,不亦「美善哉」? 然則,眾生大部分正有如你我他,在心儀的對象面前能夠不神不守舍已經善哉善哉,更別提能維持「個人主權」而不引起「戰爭」。
「愛」在西方文化中意識是相對明確,可能是來自聖經善與惡,罪與罰的觀念,所以基本上有不少西方愛情故事重點都在:「他者」與「我」這個主角如何能夠理解對方心意,突破一些心理或物理上的障礙。 在此種意義上輝夜姬想讓人告白,則是此等的戀愛故事。 至少在校園祭告白篇之前皆為此種屬性。但之後明顯故事轉向輝夜姬(及會長...)內心的重新構築及整理。
本人認為在故事中重新建構自我的,無論於《新世紀福音戰士》或是《你的名字》,兩者之主角皆從愛情中獲得「染化/演化」與「自染及它染」。碇真嗣與立花瀧在此層面上都十分相似,他們一邊渴望和對方的「同化及同步」,另一方面又不停意識到「自己」的存在,由頭到尾重新認識了自己及對方。不過,也許是本人少讀西方故事書,因此在我的印象中類似的純愛故事相對少見,但仍可尋得在愛爾蘭大文豪James Joyce的作品《都柏林人》中, 一本本⼈少數有讀過的名作(我百分百理科仔)。其中例子莫如書中的一篇短篇故事《阿拉比》(Araby)。 其實關於意識確立或在台灣被污名化的「覺醒」,《都柏林人》之立論相當之⾼及舉重若輕地完成,實在值得⼀看。
(延伸閱讀—心懷感激的被壓迫者:https://kunliang2006.pixnet.net/blog/post/6211570)
[未完待續]
---------------------------------------------------------------------
HappyKongner 招稿喇!!!
我哋嚟緊會喺逢星期五加設 【Kongner投稿天地】 ,俾廣大Kongner 弟兄姊妹能夠有發表佢哋意見嘅地方,亦都可以鼓勵大家多啲運用自己嘅闡述能力。
有興趣嘅朋友歡迎直接Facebook Send Message 俾我哋,又或者Email 去 happykongner@gmail.com 同我哋傾都得。
期待收到大家嘅鴻文大作!
納稿標準:合乎邏輯,文句通順,言之成理即可,不過編輯部同事比較嚴謹,大家自己小心。
愛爾蘭 都柏林 特色 在 傑菲亞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傑菲亞娃遊歐洲 #比斯特購物村系列 #愛爾蘭Ireland #都柏林Dublin #坦普爾酒吧區 #TempleBar #RiverLiffey
💟都柏林以利菲河River Liffey為界;分為南、北兩岸,河畔有著古老的喬治亞時代建築和時尚的現代建築,各有特色。而因17世紀「坦普爾Temple」家族命名的『坦普爾酒吧區Temple Bar』就位於利菲河南岸的一個區域,北到利菲河,南到Dame街,東到威斯特摩蘭街,西到菲山伯街。Ps.南岸建築較舊,有不少百年建築,且較具有文學氣質ex. 聖三一學院,北岸建築較新、較現代,通常可以單號、雙號來判別(雙號為北岸)。
✅『坦普爾酒吧區Temple Bar』以大型的購物中心「Stephen's Green Shopping Centre」為開始,佈滿鵝卵石的路上保留許多中世紀的街道與建築,其實這裡也是知名的文化區ex.聖三一學院。其實不少愛爾蘭的文化機構都設在此區域。(見本文分享)
■傑菲亞娃延伸閱讀◎愛爾蘭都柏林【坦普爾Temple Bar】是文化區也是酒吧區/Brown Thomas精品商場→好吃的港式料理【KA SHING】■ http://www.jeffiafang.com/blog/main.asp?b_sn=7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