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親愛的讀者~我這兩天回老家過母親節了,
新文章等等都要等16後才開始動工喔!!
希望大家也都能好好度過這個母親節^^
----
這次回家很認真的跟母親聊過關於部落客工作的部分,
之前有點想法太多,付出的實踐卻不夠,
而且在兼顧我個人工作的部分,收入有點不理想,
我不希望因為時間的壓縮和能力不足而再度粗製濫造,
之後可能會更加重質不重量的製作分享,
且我會開始學習更多專業課程,
雖然可能會有更多的等待,
但我一定會讓各位覺得分享內容更豐富、更有學習價值。
----
在嘗試影片後,屢屢有挫敗感,
一來是本身對攝影、剪接都不夠專業,
再來是我還抓不準影片製作的節奏和觀眾的喜好,
(因為我本身愛看文字多過看影片,
對影片的靈感與節奏掌握不是那麼好。)
批評指教等等的,非常謝謝你們,
我會更仔細的考慮以後製作的方向。
其實我也知道我影片製作的並不精良,
但我希望我可以持續進步,
一直到某天能製作非常好看且受大家喜歡的影片,
如果有攝影、影片製作等等相關專業的人,
也歡迎來多多交流!
----
謝謝你們,謝謝每個留言、每個讚、
與每個影片的喜歡與不喜歡,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Elie Wiesel曾說過:「愛的相反不是仇恨,而是漠不關心。美麗的相反不是醜陋,而是漠不關心。生命的相反不是死亡,而是介於兩者間的漠不關心。」
不管是正面的鼓勵或反面的厭惡,
因為你們給予的意見讓我知道至少我的東西還有人在看,
那我就必須做得更好,不能讓喜歡的人失望,
也不能讓討厭我的人之後看也覺得果然討厭是對的。
----
這次休假後,希望能帶更多的能量繼續與大家分享美好的事物^^
「愛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漠不關心」的推薦目錄:
愛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漠不關心 在 那些蠹蟲的呢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愛的反面]
喜歡的詩人前陣子在他的臉書上提了愛的反面,「當時直覺是恨,是懊悔。如今再想,發現它們也是愛的某種面向,只是表述的方式不同。」(註1)
無獨有偶,前幾天台北發生隨機殺人事件後,柯市長在媒體上表示:「愛的相反詞不是恨,是冷漠。關心別人就是保護自己。」
喧騰一時的『死刑存廢』議題,再次浮上了檯面。
記得,曾經他和我這麼說:「以前的我,聽到有人支持『廢死』都會想極力跟他爭辯,但隨著年紀的增長,我開始思考他們的訴求,是否有其合理性。」
那天我問:「我在想,如果今天死去、受傷的或傷人的是我親近之人,那我還會對『廢死』這麼不置可否嗎?」
我們自幼被教導去承擔責任,犯錯了便必須付出代價去彌補或是贖罪。
「我們常有一個想法,以為用贖罪可以挽回事情,這是不可能的,人要面對他的罪過,就是這樣:罪過是不能挽回也不可補償。但從罪過獲得的力量可使人創造偉大和善良的事情,會促成和解,但是罪並沒有因此而消除。」(註2)
然而我始終不明白的是,為何有人能這麼輕易的傷害他人?而這些傷害經由媒體渲染,又再次引發下一次的傷痛。
蔡仁偉〈傳染-寫給死刑〉詩中,「他是同性戀/被禁止演講/禁止遊行/禁止結婚/因為怕他做了這些/會把大家變得跟他一樣/他是殺人犯/他沒有演講/沒有遊行/沒有結婚/卻讓整個國家/集體陷入想要殺人的慾望之中」
如果沒有傷害,是不是就沒有後續這些議題存在了。
原諒,真的能放下那種失去的痛,好好面對生活,還是只是因應期待不得不進行的偽善?
他們說得不錯,死刑無法改變任何事。更重要的是,必須去尋找社會的病灶對症下藥。社會病了導致案件層出不窮,但根治前,所有的罪過都是合理並能被赦免的嗎?
非基督教徒,甚至無法區分基督教與天主教的異同,只因小時候常進出基督教醫院,等候看診的同時,等候區的刊物都是一則則教會故事。其中有一篇,我清楚記得,耶穌對憤怒欲懲罰犯人的群眾說:「你們其中有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拿石頭丟他。」我們之中有誰沒犯過錯,誰又有權力去赦免別人呢?
死刑無疑是一種懲罰。懲罰犯人後,無論受害者或加害者都不會因此得到救贖,亦不會使愛人復活。我相信如果失去可逆,沒有人會選擇仇恨。
但如果沒有了死刑,我們自幼被教導的承擔,到底又該如何呢?
我還是沒有答案。
「儘管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有答案,也不是所有的承諾都能實現,儘管你的能力永遠那麼有限,但重點不是問題能不能解決,而是你關不關心,在不在乎。」(註3)
或許,沒有人有權利輕易去決定他人的存亡,但我想去改善存在社會裡的漠不關心,應該都能試著做到。
我們都值得更好的社會。
--
*註1:引自任明信臉書
*註2:海寧格《愛的序位》
*註3:侯文詠《請問侯文詠:一場與內在對話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