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後康復,恢復天下雜誌專欄第一篇:
標題: 永不倒塌的圍牆——這十年
這十年,你過得困惑嗎?
這十年我們在時代的輪軸脫軌中,免不了相信了一連串的論點。它們依時間序列,包括:華爾街貪婪、1% vs 99%,議會政治的收買與瓦解、阿拉伯之春,全球化危機、貧富差距、中東難民危機、反移民運動、讓國家再次偉大⋯⋯
論述者發明了論述,也引發一片又一片風潮。但更深入的剖析,或是答案,總是早就躲在某個地方:例如原來美國歷史上早已有著長遠的反移民情緒:例如原來貧富差距自雷根總統大幅減稅起已躲在那裡:例如原來阿拉伯歷史上的「現代化」向來以悲劇收場⋯⋯例如原來歐洲國家的穆斯林公民是二戰後為開採煤礦有計劃自原殖民地的移民⋯⋯。當經濟型態改變後,他們突然成為闖入者,大量失業,並且最終他們群居的地點被和恐佈主義溫床,劃上了等號。
時代匆匆,答案更匆匆。
我們還來不及抓住當代的危機,回應一個嚴肅又長遠的問題,下一個危機又來。
人們剛剛在破碎的金融海嘯中,卑微低薪的站起來,鼓勵自己看遠一點,告訴自己要學習下一個階段的人工智慧⋯⋯還沒站穩,人工智慧運算的大數據已經把我們的隱私、資料成為販售商品,社群網站已經充滿付錢的假消息壟斷言論市場,各國各政治勢力的網軍,已經把一百年來歷史中建立的普世價值「言論自由」,摧毀殆盡:然後再把民主選舉變成少數人可操縱的制度。
一夕之間,連民主政體都出現了危機。
一夕之間,美國出現前所未有的左派運動。民主黨人最終為了打敗川普,支持了拜登:但那些支持Bernie Sanders、Elizabeth Warren的年輕人,已經本質性地改變了民主黨。這是一百多年來,社會主義第一次差一點攻佔美國主流政黨,過去從未出現。
一夕之間,要求「富人稅」的聲浪不斷,但也一夕之間大鼻子情聖演員、LV集團總裁丟了法國護照,寧可當俄羅斯或是比利時人。
於是,一夕之間,富人稅宣告失敗。
一夕之間,馬克洪在人民找不到答案,唾棄傳統的左右政黨的風潮中當選了。
然後一夕之間,因為一個環保「燃料稅」政策,「黃背心運動」集結了全法國各種憤怒,塗鴉毀損凱旋門。
這世界只剩下崩塌或是勉強維持,沒有誰凱旋。
一夕之間,馬克洪的明星光芒也消失了。
接著,2016年,川普戲劇性的登上白宮主人寶座。從此以後反全球化的論述,有了一個新目標:中國。
對中國的攻擊其實未必和反全球化有關,它誘導也滙集了各方勢力。價值上,反對中共的威權體制:心理上,反對中國成為第二大經濟體,因為「他們的所有工作及財富,都是偷來的」,而美國的經濟是被中國殺死的。
中國本身提供了太多可以反對的理由:反對中國北京政府試圖染指香港的自治:反對中國以補貼方式支持其國營事業:反對中國新疆維吾爾集中營式的管理,反對中國一帶一路在各國留下的負債,所謂「財務陷阱」⋯⋯反對、反對⋯⋯
此時此刻距離2007年次貸風暴13年,距離雷曼兄弟倒閉11年又10個月。華爾街的貪婪被丟到九宵雲外,因為當時的中國、日本、亞洲人純粹是受害者。
Thomas Piketty 提倡恢復雷根總統及柴契爾夫人減稅前的高所得稅,他的呼籲完全沒入了反中的聲浪中,沒有共鳴。
川普對中國的關稅戰步步升高,最後完成的第一階段的協議居然是多買美國選舉搖擺州的大豆。川普的前國安顧問波頓乾脆告訴大家,川普希望習近平幫忙他連任。
貧富差距代表的基尼係數還在擴大,科技使世界不均衡的發展狀態,愈來愈找不到答案。
聰明的領袖高舉國家的旗幟,號召虛弱的,不知何去何從,沒有選擇的人民。他們一一當選,也一一拿不出辦法解決困境。
留下愚蠢的我們,不知所措。
攻擊體制容易,解決方案,如宇宙上的黑洞,如死亡的星斗,遙不可及。
歷史進入2020年,一場被全球稱為COVID-19,台灣稱為武漢肺炎的大流行病來了。它至六月底,感染了全球千萬人,奪走了五十萬人生命。它至今是一個找不到藥,疫苗未來或許只有70%藥效的疾病。它的第二波疫情來襲得比想像中早:美國醫護人員如烈士般,把自己交給上帝,也交給無能沒有口罩、防護裝備的政府。美國日增新冠病例達到四萬人的峰值,南部的德州,在疫情初期受創本來較輕,是全國最後實施封城、最早重啟的州之一,現在卻淪為重災區。住院人數創紀錄,即便是在擁有龐大醫療系統的美國第四大城市休斯頓,醫療資源也即將耗盡。
世界哀鴻遍野,但不只是疫苗,世界對過去十年的危機還是沒有真正的方案。
抓緊危機趁亂上台的人,令我們目盲也耳盲。每隔一段時間,一個意外事件,在各國,包括民主的與不民主的,皆可野火燎原。因為我們當代,已經累積了太多危機,一個小事件,一點燃即聚集各方不滿,燒得遍地烽火。
這十年,我們在迷路中,吶喊,欺騙自己,也被欺騙。
這十年,你過得好嗎?
曾經在柏林圍牆倒塌後,我們以為二戰之後,冷戰之後,我們有了新秩序、新價值。民主將統治一切,也解決一切。從此人與人,階級與階級,國家與國家,可以透過對話,找到共識。
這些新秩序,新價值,在金融海嘯之後,脆弱成碎片。
我整整等了十年,靜靜觀察歷史的變化,心痛地看著每一個痕跡,憤怒但平靜地看著每一段風潮,我一直想書寫一個沒有神話的時代紀錄。
柏林圍牆倒塌,但那是實體的圍牆。
在世間,在西方與東方,在富與貧,在資本擁有者與工作者,在OECD核心富國與第三世界⋯⋯這些看不見的圍牆,從未倒塌。
我再度埋首閲讀1945-1946,尋找二戰結束後所謂的歷史秩序,也再度見到了人性的循環本質。德裔波蘭人在當年面臨被復仇性的驅逐、屠殺、女性被強姦。那一年是二戰的勝利,但人性並沒有停止其殘忍。
集中營內,猶太人被釋放,關回去的的是德國後裔的波蘭人⋯⋯他們多半是老弱婦孺,因為大批年輕人已經因為參戰而死亡。他們可能和德國當地的納粹崛起,毫無關聯,但他們被當成象徵,在集中營內受盡鞭打,強姦,包括小孩。
而在1945年前波蘭與烏克蘭土地被雅爾達密約強國重新分配,巳注定了今天烏克蘭的動盪不安。
為了撰寫「這十年」天下雜誌新專欄,我重新閲讀二戰、冷戰後、柏林圍牆倒塌,那些被過度吹噓的國際新秩序,新價值。
我的情感不只回到2008年,我想接通1945年至今,那些改變也注定今日世界的歷史事件。
七十五年,我看到戰火結束,但蹂躝沒有停止,悲愴樂曲般的顫音,在曾被恐佈佔據的土地,鼓和弦,不可救藥地一直奏響。
這是人性的傑作。純粹的人性。
愛與恨,解放與復仇,再度踏入。
熊熊大火。
沒有人可以解救我們破碎的靈魂。
1945-1947年,大英帝國瓦解後,當時在全球惟一高喊炸響的是:國家萬歳!建國萬歲!國族萬歳!獨立萬歳。國歌奏起,在動容的音樂聲中,我們以為所有的痛苦將遠離,將被慈悲的上天赦免。
當英法殖民地紛紛獨立後,第三世界很快的又動盪,又陷入內戰⋯⋯
七十五年後的今天,我們除了擁抱國家,好像也別無所選。
一切多麼類似。
歷史再度尖叫!復活!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1132
愛秩序灣大火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你被劈開的疼痛在大地瀰漫】
——談海子(下)
◎小編陳尚季賞析
4.景色與景色中的靈魂
以實體論來說,此處趙暉舉了亞里斯多德與柏拉圖對於「實體論」的看法。對於實體一詞,柏拉圖主要是指真實的存在與實在,而亞里斯多德哲學主題的實體,大致指真實或實在的東西。相比「可感事物」在柏拉圖的理念論中處於真實又不真實、存在又不存在的狀態,亞里斯多德則是轉而肯定日常可見的可感事物,即是真實的事物。
海子的作品意象,月亮、少女、馬匹、石頭、雲朵等可感實體,不僅呈現出自然流轉的樸素性格,這些日常的事物也掙脫了語言文化的層層羈絆。
景色與景色中的靈魂,正是將海子的實體觀帶往柏拉圖的方向,以致意象更加地難以分辨。
有兩種抒情詩人,第一種詩人,他熱愛生命,但他熱愛的是生命中的自我,他認為生命可能只是自我官能的抽搐和內分泌。而另一類詩人,雖然只熱愛風景,熱愛景色,熱愛冬天的朝霞與晚霞,但他所熱愛的是景色中的靈魂,是風景中大生命的呼吸。
從「熱愛自我」進入「熱愛景色」,把景色當成「大宇宙神秘」一部分來熱愛,就超出了第一類狹窄抒情詩人的隊伍了。
要熱愛生命不要熱愛自我,要熱愛風景而不要僅僅熱愛自己的眼睛。
「看」這個概念被突出了,看做為一個最基本與他者建立連結,看能使人跟最遙遠的事物產生聯繫,而最終看見暗藏或隱密的事物。事物能被看見,理念卻不行,但可以用「靈魂的眼睛」去注視或觀照。如果我們將海子的風景看作具體可感的實體,能夠被看、觸摸和感知,那麼景色中的靈魂就負載了某種深層的理念成分。對海子來說,景色的真實也是幻象的真實,提高生存的深度與深刻。看出心靈、看見生存,看見電光石火般的景色的靈魂,正是海子的要求「要熱愛生命不要熱愛自我,要熱愛風景而不要僅僅熱愛自己的眼睛。」
海子在《尋找對實體的接觸》中表示,「詩,說到底,就是尋找對實體的接觸,詩應是一種主體和實體面對面的解體和重新誕生。」對海子來說,當下的實體已經是抽象且生鏽的。因此必須去尋找對實體的全新接觸,用新的主體的力量去推翻或更新實體,使之解體並重生。趙暉以海子《太陽.土地篇》中「月亮的內心站著一匹憂傷的馬 一個女人」這一詩句,加以分析實體的解構與重組。
月亮、馬、女人三者在古典意象裡各安其位,但在此一詩劇中的疊加狀態裡卻充滿了跳躍,一匹憂傷的馬、一個女人破壞的古典之月的寧靜與完整,正是那一匹馬和那個女人加強了月的不安與孤寂。「月」的實體,在現代的意義上重新地被掌握。在古典詩歌與海子詩歌運用同名實體意象的差異中,實體的重新誕生,會得到更加清晰的呈現。
5.時鐘的對抗-主體的自我博弈
葉慈說:「詩是和自我的爭辯。」在黑格爾的「實體即主體」裡,「主體已經不僅僅是判斷中的主詞,而是更多的被用於人類理性」一切問題的關鍵在於不僅把真實的東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為實體,而且同樣理解和表述為主體。所以說,「實體作為主體的能動性,就表現在他自身之中就包含著純粹的否定性,因而,他是單一的東西自己否定自己從而分裂為二,降自己樹立為對立面,然後揚棄自身中的矛盾與對立,重建自身同一性的過程。」重建自身的同一性,即是自己認識自己,最終成為絕對的精神。
海子的詩歌觀與創作中,這種「實體作為主體的能動性」常常表徵為主體的自我博弈。程光煒指出孤獨少年,海子大部分的詩作中,唯一的敘述者和第二作者,柔弱的第一自我與強悍的第二自我長時間的衝突,使他的詩出現「對稱」。「對稱」是自我博弈展開的基礎,所以海子詩中對稱的不斷重複,很大的程度上表明了一個與自己、與世界拉扯、搏鬥的咆哮與宣示。這種對稱結構拒絕了一切平衡的敘述主體,正如海子認為詩中的和解是不存在的,只有衝突、鬥爭、生與死的較量。「自我合解」的可能是否真的存在,是海子用一生來追問的。以下趙暉以《春天,十個海子》來分析「對抗」之於海子的意義,是在詩中如何被呈現的。
春天,十個海子 ◎#海子
春天,十個海子全部復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這一個野蠻而悲傷的海子
你這麼長久地沉睡究竟為了什麼?
春天,十個海子低低地怒吼
圍著你和我跳舞,唱歌
扯亂你的黑頭髮,騎上你飛奔而去,塵土飛揚
你被劈開的疼痛在大地瀰漫
在春天,野蠻而悲傷的海子
就剩下這一個,最後一個
這是一個黑夜的孩子,沉浸於冬天,傾心死亡
不能自拔,熱愛著空虛而寒冷的鄉村
那裡的穀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戶
他們把一半用於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
一半用於農業,他們自己的繁殖
大風從東刮到西,從北刮到南,無視黑夜與黎明
你所說的曙光究竟是什麼意思
趙暉的分析是,這一首帶有超現實意味的抒情詩,在光明景色中的自我超越裡,更像是一種內心分裂所呈現的生命張力。雙圈結構裡,第一圈(第一與第二節)內,主體的分裂表現,十個海子對一個海子。第二圈層(第三與第四節)內,最後一個海子又分裂為你和我。敘述者既身處其中,以我直接介入敘事,又置身事外,將自我對象化為你,於是,你和我同臨舞台、互為鏡像,內心私密的對話得以公開。兩層圈層複雜的疊合使詩歌充滿戲劇張力。
十個海子,復活的海子不過是幻象,他們只能圍繞著詩中主角,你和我,跳舞歌唱,他們與光明的景色同時到來,嘲笑一個「野蠻而悲傷的海子」的長久沉睡。十個海子對一個海子間的嘲笑,可以看作是主體對自我意識中黑暗消沉部分的自嘲。你和我,原本同是主角,然而劇情推演,我變成了舞台上的自由人,成為一個既存在又不存在的實體,無動於衷地看著你被十個海子戲謔。
你飛奔而去,你疼痛地被劈開。與十個海子的喧囂相比,你沉默的抵抗如土地般堅硬,痛苦意味深長。十個海子與你,實際上是一個人的戰爭,在自我博弈中不斷下陷。「人們把自己隱藏在表現的背後。人不僅受到他人的隱藏,而且還受到自己的隱藏。無限地將自己的內部深處下降」
如果說,第一、二小節是十個海子的表現與你沉默被動的表演,第三小節就是我唱給你的一段無限低回的深情詠嘆。你在某種巨大的壓力下,退守為一個黑夜的孩子,沉浸於頹廢的死亡氣息,沉浸於使人墮落自行毀滅的念頭裡,無法自拔。
最後一小節,在低迷中掙脫出尖銳的質問,將詠嘆畫作激烈的獨白。
鼓、糧食、嘴、胃,糧食的一半用於吃,一半用於繁殖,而穀之簡體字作「谷」。在《糧食兩節》裡字體字義的分析,谷的上方是火下方是口,可以看出生存慾望的大火。從糧食、吃、種子,可以看出一種農業生產的封閉循環,也看出了一種勞作的薛西弗斯式的荒謬與虛無。
各級主體的博弈中,光明與黑暗的力量站在生命的兩極。十個海子對比一個野蠻而悲傷的海子。第一小節裡,以光明的景色,在嘲笑他的同時也不乏挽救之意。第二小節,這個野蠻而悲傷的海子被十個海子撕裂著,可他背負著沉重而虛無的光明幻象,欲逃離黑暗的束縛,卻只感到被劈開的疼痛在大地蔓延。第三小節起,你與我的合一,這個野蠻而悲傷的海子心中湧起模糊的復仇慾望,他希望自己能更相信所謂的希望,只關心生活。卻無力在黑暗中自拔,最後的獨白中,這個野蠻而悲傷的海子,面對豐收的勝景卻再次被短烈荒蕪的青天襲擊,壓抑許久的質問,你所說的曙光是什麼意思?
主體間博奕的白熱化被風之盲目浩蕩出之,海子敘述的主體被捲入一場自己否定自己的風暴,「無視黑夜與黎明」。無法分辨我是誰的海子,在十個海子與一個海子,在我與你之間衝突,這種逼問之下,一場想挽救主體自我分裂的歌劇不得不以主體同一化的失敗而告終。如此飽含生命痛感的詩句,以他的脆弱面臨障礙摧毀的惶恐,也承傳著生存真正的勇氣與難度。
「你說的曙光是什麼意思」,像是一隻從遠方飛動的骨頭,他孤單、勁瘦,目標如一,卻腳下迷茫,注定是一支滿載青春之痛的落地之矢。
海子透過秩序與訓練,將兇猛的元素、地域深淵和魔法的大地分擔在自我多重的形象中。但海子瘋狂燃燒的自我卻無法統攝主體的多重自我分裂,只能任憑其左右。魯迅說:「寫作本身就是一種消耗生命以抵抗絕望與虛空。」蒂利希認為「存在的勇氣是這樣的倫理行為:人在其中肯定他自己的存在而不願那些與他的本質性的自我肯定相衝突的生存因素。」在亞里斯多德認為:「勇氣是對一個人的本質,一個人的內在目的的肯定。」但這種肯定裡具有某種不願性質的肯定。這種肯定包含著可能的、某些狀況下不可避免的犧牲。這種要犧牲的東西可以包括愉悅、幸福甚至是一個人自身的存在。海子寫作方式及其詩歌正是這一意義上,成為「存在的勇氣」的表徵。面對生命的真實,海子選擇直視,在這樣的觀看中他將創作與生活連結,生活的真實對海子而言即是寫作的真實。臧棣說:「詩人通過不斷的自我爭辯,我們可以向更高級的生命狀態飛躍。這種生命的飛躍,心智的昇華,說到底必然是愉悅的。」
6.抒情就是血
海子:「我是說,我是詩,我是肉,抒情就是血。」詩歌裡的血肉與骨並非只是詩人的真實與真誠的內心,更是真實與真誠的質量。在海子的抒情詩裡,可以看見一種純粹的抒情性,這樣的純粹性並不是無拘無束的表現,而恰巧是主動尋求一種限制。在海子含蓄的創作裡,是否內裡是他欲壓抑的湧動情感。以下以《日記.姐姐》作分析。
日記.姐姐 ◎#海子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籠罩
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
草原盡頭我兩手空空
悲痛時握不住一滴眼淚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這是雨水中一座荒涼的城
除了那些路過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今夜
這是唯一的,最後的,抒情
這是唯一的,最後的,草原
我把石頭還給石頭
讓勝利的勝利
今夜青稞只屬於她自己
一切都在生長
今夜我只有美麗的戈壁 空空
姐姐,我今夜不關心人類,我只想你
趙暉認為,這首詩情緒由孤單思戀(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籠罩/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而無助(草原盡頭我兩手空空/悲痛時握不住一滴眼淚),而哀傷(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這是與水中一座荒涼的城),而漸漸被絕望糾纏(除了那些路過的和居住的/德令哈......今夜/這是唯一的,最後的,抒情。/這是唯一的,最後的,草原。),語氣逐漸沉痛,肉身在情愛中沉淪,音高也降至最低點。小詩的轉折處緊跟而來,我被絕望的情緒籠罩,中而至於要賭氣,(把石頭還給石頭)語氣簡短,而將詩逼至決心的最高點,然而急轉,話盡可以說卻無力收束自己的情感,詩歌的聲音被一種溫暖與無奈包住,緩緩下落又重回思念。回到姐姐我只想你。單純的情緒原點。與情緒相應,草原盡頭遠映兩手空空之空虛,以一滴眼淚代表全部悲傷的質量,含蓄而深遠。「這是最後的,唯一的,抒情」斷裂的語句模擬一種心碎的絕望。全詩的語氣,像是情愛低回的現象,幽微地說出寂寥與斷裂。真摯的語氣裡,呼應海子的抒情都是血。
西渡說:「誰如果說我們這個時代不存在愛情了,我願意舉海子的這些詩反駁他。」
7.結論
海子在詩中的追尋與誠懇的眼神,使人難以不對這位詩人投以尊敬的眼光。在詩中的激烈對抗、抒情詩裡的血與骨,或許都是這位詩人被卸下後的噴濺的熱血,可以看見他對於生存是多麼渴望達到安定,但他否定自己就像其詩語言一樣,都是一顆遠方的太陽,他是夸父。海子被說為是詩的殉道者,我認為殉道本身是荒謬的,詩從未要詩人死,而詩人的每首詩作都是想活下來的微小希望,那怕希望只是隧道裡的一個小白光點,他仍繼續前行並相信著。
「愛」,可以是海子一生的凝結吧。在詩裡他愛父母、情人、大地、太陽等等,作為詩人他用寬厚的心與能看見萬物靈魂的雙眼,將他的心靈與宇宙合一,並不斷地疑問著人是什麼、該何去何從,在追問裡能感受到他「真實」與「真誠」的質量,他選擇一個人孤獨地尋找著,他只能自己尋找著,或許結果不適認知裡的平安圓滿,但這就是海子的生命吧。若要我思考海子是否是詩的殉道者,我更相信他就是詩的本身,因為在他的追尋裡,他便成為了他追尋的本身。
◎作者簡介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出生於安徽省安慶市懷甯縣高河鎮查灣村,中國新詩史上最有影響力的詩人之一。
海子在農村長大。1979年15歲時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1982年大學期間開始詩歌創作。1983年自北大畢業後分配至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關附近臥軌自殺。
海子的作品被收入近20種詩歌選集,主要作品有:長詩《但是水,水》、長詩《土地》、詩劇《太陽》(未完成)、第一合唱劇《彌賽亞》、第二合唱劇殘稿、長詩《大紮撒》(未完成)、話劇《弑》及約200首抒情短詩。曾與西川合印過詩集《麥地之甕》。出版的詩集有《土地》(1990)、《海子、駱一禾作品集》(1991)、《海子的詩》(1995)、《海子詩全編》(1997)。
-
美術設計: IG@brocccoliiiii
圖片來源: IG@brocccoliiiii
-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7/blog-post_9.html
#每天爲你讀一首詩 #每天為你讀一位詩人
#海子 #存在主義 #主體博弈 #愛 #追尋
愛秩序灣大火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大火⠀ ⠀ ◎陳克華
⠀
東區大火。大火
聚集了無數優閒步行的拐杖和眼鏡,交通
迅速進入巔峰柏油熔化
電話機歇斯底里
水,會議上重新提出檢討
一女子慌忙移開曬在消防栓上的褻衣
遠處一杯咖啡裏出現巨浪
愛侶們牢固的視線被打斷,些微茫然
因為才看過一部耗資千萬的電影
許多特技演員的頭髮和屁股紛紛猛烈著火
日常的字裏行間
陡生許多意義:東區大火
排版的鉛字工人
已有十年未曾圍觀火災
警察慌忙糾正街頭戲水,呵
一群不看報紙的年輕街頭表演者,
正面和法律輿論公共秩序起了衝突
水,被某種壓力送至十三樓
打翻了盆景打濕了文件
許多鋼筆的盟誓因而溶化因而
日常的字裏行間
也流失許多意義:東區大火
許多防火梯依舊寂寞地
出現在建築高大而頹廢的側影裏
在都市酸性的空氣中銹蝕剝落
貓狗們濕濕的蹄印
繞過許多蒐集垃圾的地方
離開了金屬發燙
慾望頻於溶解的大火的東區
⠀
東區大火。西區此刻正沉浸在飽滿恬靜的雨裏
一朵急迅消瘦的都市雲
無力地,最後一次擁抱
足下的泥土。八六年夏
和平的臺北上空所見。
--
◎作者簡介
陳克華,1961年生於臺灣花蓮,臺北醫學院畢業,美國哈佛醫學院博士後研究員。
曾參與「北極星詩社」,並曾任《現代詩》主編。榮總眼科主治醫師;陽明大學、輔仁大學,臺北醫學大學副教授。曾獲中國時報新詩獎、聯合報文學獎詩獎、全國學生文學獎、金鼎獎最佳歌詞獎、中國時報青年百傑獎、陽光詩獎、中國新詩學會「年度傑出詩人獎」、文薈獎等獎項。文字出版有詩集,小說集,散文集等近四十冊,有聲出版則有「凝視(陳克華詩歌吟唱專輯)」(巨禮文化),近年更從事視覺藝術創作,舉辦多次展覽並獲獎。近年來並有日文,德文版詩集出版。
--
◎小編旭鈞賞析
東區作為台北市的繁華象徵,遠遠不只是繁華而已。當我們談及作為都市的台北時,我們談的不是台北,而是都市的想像:巨量、迅速、有序。然而,都市絕對不是井然有序的空間,理性化的設計、簡明的視覺結構往往都在市民的種種行動中被打破。同時,巨量迅速卻又訴求有序,恰恰顯示了都市運作對於失序的容忍度極低。
如此,一個都市空間發生了大火,讓交通迅速進入巔峰、吸引閒人圍觀。「拐杖和眼鏡」提示了群聚者的屬性,然而,人在這裡消失了,只剩下物。聚集在此的是「拐杖和眼鏡」,年長者被抹除於都市的街道。強調「拐杖和眼鏡」,也提示了不便的行動能力、需要輔助的視覺。阻礙都市巨量、迅速運作的人並非以人被考量,而是以其屬性被考量。
持續閱讀,我們會發現各種度量的上升:交通「巔峰」、柏油「熔化」、電話機「歇斯底里」。都市的運作是巨量而快速的,而在失序情況下,焦慮驟升。「會議上重新提出檢討」明顯是都市管理者的會議,但「重新」是一個諷刺的語彙,諷刺官僚化的都市治理。都市治理的官方也包含警察,而警察正「慌忙糾正街頭戲水」。
都市也有常民的生活。火災時的戲水、圍觀火災的鉛字工人、街頭表演者,都不在都市的秩序中。秩序阻止一些日常互動與意義的生產,而失序使這樣的連結重新發生。人們走出原本的運行軌道,「已有十年未曾圍觀火災」是一種時間向度的震撼與奇觀。「警察慌忙糾正街頭戲水,呵」也是從秩序中鬆綁的人們與秩序維護者間戲謔的互動。當然,失序也摧毀一些原本秩序內的意義生產:存放於大樓內的文書、契約,象徵科層化、守法的組織管理。都市裡的關係終究也難以控制,或者維持某種不變的秩序。
都市也不均質:時間向度的震撼,是「圍觀火災的鉛字工人」,以及「一群不看報紙的年輕街頭表演者」。資訊媒介的轉變就在四行詩中呈現出來,而隔了幾行的「鋼筆的盟誓」卻又呈現紙本的依賴。時間向度的震撼也存在東區繁華街道隱藏的寂寞防火梯、城市動物、垃圾集中地。這裡雖然「離開了金屬發燙∕慾望頻於溶解的大火的東區」,卻也承接著來自東區的「酸性的空氣」,承擔著蒐集垃圾的責任。它們沒有真的離開東區的慾望,而是被東區慾望「高大而頹廢的側影」籠罩著。
詩末,東區大火與西區的恬靜做出了明顯的對比。在台北都市發展的歷史情境中,與早被開發並逐日沒落的西區相比,東區不否為一個精緻的、嶄新的「美麗新世界」。在赫胥黎(Huxley,A. L)的著作中,美麗新世界作為諷刺科技進步、社會文明卻因此倒退的象徵。與此同時,東區與西區的對比凸顯了都市情境分裂的張力,並表露出都市間的發展亦不均質的特性。在東區都心,有產階級使這座新興城市活力滿盈、欣欣向榮,但東區的蓬勃發展卻更加速了西區的頹敗。然而在本詩中,詩人選擇操弄現實中都市運作的邏輯,更進一步作出警示:所謂嶄新都市的秩序實是最不堪一擊的。此地頻於流動的慾望都像火勢,沒有止境地擴散,就連水也無法澆滅,只是更助長了所有破壞。與此同時,「西區此刻正沉浸在飽滿恬靜的雨裏」,象徵了西區因沒落而被雨澆熄的慾望,也使它反而在與東區的滾燙相較之後顯得格外冷靜。
於東區與西區的二元對立下,我們無從辨認什麼才是真正的「台北現代性」,因為兩面事實都正在發生、我們也無能下定判準。但可以肯認的是,本詩敏銳地捕捉了八零年代台北都市化的進程,並在詩句中留下了能供後人追跡的線索,箇中涵義值得細思。
—
美術設計:浩瑋
圖片來源:浩瑋朋友的眼睛
—
部落格: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6/blog-post_19.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大火 #陳克華 #台灣 #都市詩 #都市裏的台灣 #東區東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