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世間仁心有自
善行天下大道無垠
這個以“慈善” 冠名的對聯,看似平淡,卻饒有新意,把中國慈善文化的本質溶於其中。就時間而言,上聯可以理解是說過去,下聯則說未來;就空間而言,上聯可以理解是說中國,下聯則說世界。其所涵十分豐富,值得玩味。
中國自唐宋以後,經過儒道釋各家的共同宣傳,慈善的思想已經普遍體現在各家著作中,可以說已經成為中國人的道德共識,其認識也從感性層面,上升為理性認識,並且逐步深化。
例如:
吳兢在《貞觀政要·教戒太子》中引用唐太宗的話說:“行善事則為君子,行惡事則為小人。” 韓愈在《子產不毀鄉校頌》中說:“善也吾行,不善吾避。”他在潮州就曾經立下過誓言:“有善必聞,有惡必見。”(見《潮州刺史謝上表》)
韓癒的好朋友柳宗元也發誓說:“聞人善,立以為己師,聞惡,若己仇。”(見《從弟宗直墓誌》)到宋時就形成了“為善則流芳百世,為惡則遺臭萬年”(程允升:《幼學瓊林·人事》)社會道德的共識。而善之根本則是人心之“仁”。所以楊樂鑫在對聯中點明了“仁心有自”,抓住了中國善道德意識的實質。孔子說:“仁者,人也。”就是要把所有的人當做平等的“人”來對待。“仁”與“善”的最高境界就是“和”,只有大家都行善,社會才能和諧。
潮汕的善堂文化,多數以大峰祖師為號召,以佛教善行為宗旨,帶動了廣大市民的慈善意識,從古至今都做了許多有益於民眾的事。他們的善行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有深厚的中華文化的思想基礎。因此,不管社會制度如何變化,也不管社會的價值觀如何變化,潮人一如既往地、始終堅定不移地懷善前行。這是最可貴的。特別在舊社會,每當潮汕地區遭遇到風災、火災、兵災時,老百姓都會得到來自海外的潮籍鄉親們的有力支援。許多共產黨人與革命者被殺害後,親人眼睜睜看著不能收屍,是善堂的人把他們收殮。至於在大革命失敗後,給流落街頭的徐特立、陳賡等買去上海船票的,也是汕頭的善堂。這些是我們不應該忘記的。潮人的善意識是不分種族與階級的。這在某個時期曾經被批判為“喪失階級立場”,其實是潮人最廣闊的胸懷,是最大的善。“文化大革命”極力破壞人們的“善意識”,批判“仁心、仁政”,結果也就破壞了“真”,使得我們在撥亂反正、改革開放後這麼多年,仍然無法扭轉社會“不真”的風氣。可見,對“善”的否定,就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本動搖。
潮人的善行,往往被人認為是從佛家信仰出發。這就較為狹隘了。廣大人民群眾更多的是從傳統文化中得到的滋養。因此,除了佛家宣傳慈善外,我們更應該多宣傳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關善的論述,以求對青少年一代以及對佛家不太親近的人,增長善心,增強行善的勇氣與定力。尤其在當前,“假”字充斥社會的時候,為了恢復社會“真”的風氣,就要從“善”字入手,最後達成“仁人誌士”的境界。因為“善”是具體的,可見的,也是可以衡量的。總之,每個人在善的感召下,都可以有所作為。富貴不能掩蓋善行,貧窮不能剝脫善行。只有如此,善行天下,才能實現和諧社會的偉大目標。
下聯所論“天下”之善,其境界更為擴大,以至於“無垠”。
就世界觀而言,概括地說,西方的人類早期文明是以神為中心的,由此衍生出來的西方文化以基督教為出發點,仍然是以神為核心內容,認為人性是“惡”的,人一出生就帶有“原罪”,人的一生就是贖罪的過程。西方雖然有講善行,也有慈善會、紅十字會等慈善機構,但其出發點,是替上帝拯救人類。而以中國與古印度為代表的東方文明,則以人性為出發點,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善是人天生的本性,一切“惡”皆是後天形成的。這種東西方巨大的差異,強烈地影響著國際事務的處理與人類的和諧交往。好在東西方的先進文化都主張開展慈善事業,除了邪教外,歷史上還沒有哪個宗教,聲稱自己是以行惡為標誌的。這就是人類可以和平共處的基礎。
對聯雖小,意義重大。把存心善堂的事業上升到“仁心”“大道”的高度來看,才能把中國古老的慈善思想推廣為當代人類共同的價值觀,為世界的慈善事業做出表率。達到孔子所說“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見《論語·顏淵》)的境界。
閒 ( 古字 ) = 間 ( 今字 ) 字體為王羲之書法。 【說文】隙也。從門從月。會意,亦形。【徐鍇曰】門夜閉。閉而見月光,是有閒隙也。【禮·樂記】一動一靜者,天地之閒也。
康熙字典【戌集上】【門字部】 閒
慈濟中國邪教 在 翁靜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慈濟世間仁心有自
善行天下大道無垠
這個以“慈善” 冠名的對聯,看似平淡,卻饒有新意,把中國慈善文化的本質溶於其中。就時間而言,上聯可以理解是說過去,下聯則說未來;就空間而言,上聯可以理解是說中國,下聯則說世界。其所涵十分豐富,值得玩味。
中國自唐宋以後,經過儒道釋各家的共同宣傳,慈善的思想已經普遍體現在各家著作中,可以說已經成為中國人的道德共識,其認識也從感性層面,上升為理性認識,並且逐步深化。
例如:
吳兢在《貞觀政要·教戒太子》中引用唐太宗的話說:“行善事則為君子,行惡事則為小人。” 韓愈在《子產不毀鄉校頌》中說:“善也吾行,不善吾避。”他在潮州就曾經立下過誓言:“有善必聞,有惡必見。”(見《潮州刺史謝上表》)
韓癒的好朋友柳宗元也發誓說:“聞人善,立以為己師,聞惡,若己仇。”(見《從弟宗直墓誌》)到宋時就形成了“為善則流芳百世,為惡則遺臭萬年”(程允升:《幼學瓊林·人事》)社會道德的共識。而善之根本則是人心之“仁”。所以楊樂鑫在對聯中點明了“仁心有自”,抓住了中國善道德意識的實質。孔子說:“仁者,人也。”就是要把所有的人當做平等的“人”來對待。“仁”與“善”的最高境界就是“和”,只有大家都行善,社會才能和諧。
潮汕的善堂文化,多數以大峰祖師為號召,以佛教善行為宗旨,帶動了廣大市民的慈善意識,從古至今都做了許多有益於民眾的事。他們的善行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有深厚的中華文化的思想基礎。因此,不管社會制度如何變化,也不管社會的價值觀如何變化,潮人一如既往地、始終堅定不移地懷善前行。這是最可貴的。特別在舊社會,每當潮汕地區遭遇到風災、火災、兵災時,老百姓都會得到來自海外的潮籍鄉親們的有力支援。許多共產黨人與革命者被殺害後,親人眼睜睜看著不能收屍,是善堂的人把他們收殮。至於在大革命失敗後,給流落街頭的徐特立、陳賡等買去上海船票的,也是汕頭的善堂。這些是我們不應該忘記的。潮人的善意識是不分種族與階級的。這在某個時期曾經被批判為“喪失階級立場”,其實是潮人最廣闊的胸懷,是最大的善。“文化大革命”極力破壞人們的“善意識”,批判“仁心、仁政”,結果也就破壞了“真”,使得我們在撥亂反正、改革開放後這麼多年,仍然無法扭轉社會“不真”的風氣。可見,對“善”的否定,就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本動搖。
潮人的善行,往往被人認為是從佛家信仰出發。這就較為狹隘了。廣大人民群眾更多的是從傳統文化中得到的滋養。因此,除了佛家宣傳慈善外,我們更應該多宣傳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關善的論述,以求對青少年一代以及對佛家不太親近的人,增長善心,增強行善的勇氣與定力。尤其在當前,“假”字充斥社會的時候,為了恢復社會“真”的風氣,就要從“善”字入手,最後達成“仁人誌士”的境界。因為“善”是具體的,可見的,也是可以衡量的。總之,每個人在善的感召下,都可以有所作為。富貴不能掩蓋善行,貧窮不能剝脫善行。只有如此,善行天下,才能實現和諧社會的偉大目標。
下聯所論“天下”之善,其境界更為擴大,以至於“無垠”。
就世界觀而言,概括地說,西方的人類早期文明是以神為中心的,由此衍生出來的西方文化以基督教為出發點,仍然是以神為核心內容,認為人性是“惡”的,人一出生就帶有“原罪”,人的一生就是贖罪的過程。西方雖然有講善行,也有慈善會、紅十字會等慈善機構,但其出發點,是替上帝拯救人類。而以中國與古印度為代表的東方文明,則以人性為出發點,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善是人天生的本性,一切“惡”皆是後天形成的。這種東西方巨大的差異,強烈地影響著國際事務的處理與人類的和諧交往。好在東西方的先進文化都主張開展慈善事業,除了邪教外,歷史上還沒有哪個宗教,聲稱自己是以行惡為標誌的。這就是人類可以和平共處的基礎。
對聯雖小,意義重大。把存心善堂的事業上升到“仁心”“大道”的高度來看,才能把中國古老的慈善思想推廣為當代人類共同的價值觀,為世界的慈善事業做出表率。達到孔子所說“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見《論語·顏淵》)的境界。
閒 ( 古字 ) = 間 ( 今字 ) 字體為王羲之書法。 【說文】隙也。從門從月。會意,亦形。【徐鍇曰】門夜閉。閉而見月光,是有閒隙也。【禮·樂記】一動一靜者,天地之閒也。
康熙字典【戌集上】【門字部】 閒
慈濟中國邪教 在 翁靜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慈濟世間仁心有自
善行天下大道無垠
這個以“慈善” 冠名的對聯,看似平淡,卻饒有新意,把中國慈善文化的本質溶於其中。就時間而言,上聯可以理解是說過去,下聯則說未來;就空間而言,上聯可以理解是說中國,下聯則說世界。其所涵十分豐富,值得玩味。
中國自唐宋以後,經過儒道釋各家的共同宣傳,慈善的思想已經普遍體現在各家著作中,可以說已經成為中國人的道德共識,其認識也從感性層面,上升為理性認識,並且逐步深化。
例如:
吳兢在《貞觀政要·教戒太子》中引用唐太宗的話說:“行善事則為君子,行惡事則為小人。” 韓愈在《子產不毀鄉校頌》中說:“善也吾行,不善吾避。”他在潮州就曾經立下過誓言:“有善必聞,有惡必見。”(見《潮州刺史謝上表》)
韓癒的好朋友柳宗元也發誓說:“聞人善,立以為己師,聞惡,若己仇。”(見《從弟宗直墓誌》)到宋時就形成了“為善則流芳百世,為惡則遺臭萬年”(程允升:《幼學瓊林·人事》)社會道德的共識。而善之根本則是人心之“仁”。所以楊樂鑫在對聯中點明了“仁心有自”,抓住了中國善道德意識的實質。孔子說:“仁者,人也。”就是要把所有的人當做平等的“人”來對待。“仁”與“善”的最高境界就是“和”,只有大家都行善,社會才能和諧。
潮汕的善堂文化,多數以大峰祖師為號召,以佛教善行為宗旨,帶動了廣大市民的慈善意識,從古至今都做了許多有益於民眾的事。他們的善行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有深厚的中華文化的思想基礎。因此,不管社會制度如何變化,也不管社會的價值觀如何變化,潮人一如既往地、始終堅定不移地懷善前行。這是最可貴的。特別在舊社會,每當潮汕地區遭遇到風災、火災、兵災時,老百姓都會得到來自海外的潮籍鄉親們的有力支援。許多共產黨人與革命者被殺害後,親人眼睜睜看著不能收屍,是善堂的人把他們收殮。至於在大革命失敗後,給流落街頭的徐特立、陳賡等買去上海船票的,也是汕頭的善堂。這些是我們不應該忘記的。潮人的善意識是不分種族與階級的。這在某個時期曾經被批判為“喪失階級立場”,其實是潮人最廣闊的胸懷,是最大的善。“文化大革命”極力破壞人們的“善意識”,批判“仁心、仁政”,結果也就破壞了“真”,使得我們在撥亂反正、改革開放後這麼多年,仍然無法扭轉社會“不真”的風氣。可見,對“善”的否定,就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本動搖。
潮人的善行,往往被人認為是從佛家信仰出發。這就較為狹隘了。廣大人民群眾更多的是從傳統文化中得到的滋養。因此,除了佛家宣傳慈善外,我們更應該多宣傳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關善的論述,以求對青少年一代以及對佛家不太親近的人,增長善心,增強行善的勇氣與定力。尤其在當前,“假”字充斥社會的時候,為了恢復社會“真”的風氣,就要從“善”字入手,最後達成“仁人誌士”的境界。因為“善”是具體的,可見的,也是可以衡量的。總之,每個人在善的感召下,都可以有所作為。富貴不能掩蓋善行,貧窮不能剝脫善行。只有如此,善行天下,才能實現和諧社會的偉大目標。
下聯所論“天下”之善,其境界更為擴大,以至於“無垠”。
就世界觀而言,概括地說,西方的人類早期文明是以神為中心的,由此衍生出來的西方文化以基督教為出發點,仍然是以神為核心內容,認為人性是“惡”的,人一出生就帶有“原罪”,人的一生就是贖罪的過程。西方雖然有講善行,也有慈善會、紅十字會等慈善機構,但其出發點,是替上帝拯救人類。而以中國與古印度為代表的東方文明,則以人性為出發點,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善是人天生的本性,一切“惡”皆是後天形成的。這種東西方巨大的差異,強烈地影響著國際事務的處理與人類的和諧交往。好在東西方的先進文化都主張開展慈善事業,除了邪教外,歷史上還沒有哪個宗教,聲稱自己是以行惡為標誌的。這就是人類可以和平共處的基礎。
對聯雖小,意義重大。把存心善堂的事業上升到“仁心”“大道”的高度來看,才能把中國古老的慈善思想推廣為當代人類共同的價值觀,為世界的慈善事業做出表率。達到孔子所說“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見《論語·顏淵》)的境界。
閒 ( 古字 ) = 間 ( 今字 ) 字體為王羲之書法。 【說文】隙也。從門從月。會意,亦形。【徐鍇曰】門夜閉。閉而見月光,是有閒隙也。【禮·樂記】一動一靜者,天地之閒也。
康熙字典【戌集上】【門字部】 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