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歷屆奧運回顧的影片,這兩天腦海裡一直浮現兩屆奧運的歷史事件:
1936年8月的柏林奧運,時值納粹黨上台執政,希特勒想要藉此強調[雅利安人種優越論],先是抵制美國黑人選手歐文斯的參賽,但在奧委會的堅持不讓步下,終未得逞;甚且未料,歐文斯在田徑場上擊敗德國及各國好手,連拿100公尺短跑等四項金牌,擊碎了納粹的人種優越論。此外,當年由希特勒的御用攝影師萊妮·雷芬斯坦拍攝的奧運紀錄片[奧林匹亞],與其稍早在紐倫堡拍攝的納粹黨大會紀錄片[意志的勝利],兩部作品在她掌鏡下,氣勢磅礡、撼動人心,都成了後來希特勒宣傳其政治主張的利器。萊妮女士在90多歲高齢時,出版了她的自傳並作了一次水下深海攝影,毅力驚人。
另外一個故事是,1972年9月慕尼黑奧運期間,巴勒斯坦[黑色九月]8名武裝分子在奧運村襲擊以色列運動員,造成11人死亡。以色列總理梅爾夫人誓言報復,派出一支[莫薩德]特工人員,在各國追緝黑色九月組織成員展開[天誅行動],前後歷時九年,誅殺了黑色九月10名殺手,但慘案主謀達烏德在波蘭一家旅館被槍擊未死後,以色列這項天誅行動即告終止。
以上兩段奧運故事,均已被拍成電影,在台灣電視上已反覆重播過,觀影後印象更為深刻。
慕尼黑奧運 黑色九月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生活裡的小世界史:【東奧開幕式上悼念慕尼黑慘案,訴說奧運史上最心碎也最堅強的一頁】
「緊張刺激的情節、扣人心弦的故事,奧運歷史上最心碎也最堅強的一頁」
這是獅婆看完逐字稿後,馬上給我的感想~~
.
好的在這次東奧,想必大家都和我一樣好幾次差點被送進心臟科吧😂😂
但大家沒注意到的是,開幕式裡其實有個特別環節:針對1972年慕尼黑奧運事件的遇難者默哀
.
2005年,史蒂芬史匹伯就拍過這故事。
原來在那一年的奧運裡,巴勒斯坦恐怖組織「黑色九月」趁夜闖進以色列運動員宿舍
挾持以色列的9名運動員,最後拯救任務失敗造成人質全數死亡的災難。
而這短短一分鐘的默哀,竟讓受難者家屬爭取了整整49年......
.
這場podcast,我直接就找了當時的報紙、親身經歷者的訪談
從慕尼黑市長:「我至今仍然覺得,慕尼黑能申請成為奧運主辦城真的是個奇蹟.....」
以色列代表團長:「當時的氣氛是:盡情享受吧,看看德國已經不一樣了。」
聽到槍聲的運動員:「我以為是哪國贏了在放鞭炮」
發現朋友與教練都被劫持的以色列女運動員:「我決定隔天的半決賽依舊要跑,我要證明以色列並不畏懼......」
.
我保證:就算你知道慕尼黑事件,這也是你從未看過的:第一視角的大屠殺。
Apple podcast
https://pse.is/3m6e4b
Spotify
https://pse.is/3laq3s
Sound On
https://pse.is/3lprea
KKbox
https://pse.is/3m5uh8
Google
https://pse.is/3k5zul
#要找個空檔發文真的好難啊啊
#另外給大家看一張1972年我們國旗飛揚的照片😂😂
慕尼黑奧運 黑色九月 在 香功堂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真得要去殺她?血債終究會回到我們身上。」
「最終會成功的,就算要許多年,我們終究會打敗他們。」
「我們是猶太人,艾夫納,猶太人不會以暴制暴。」
「我們不能再那麼正派了。」
「我不認為我們算是正派,經歷數千年磨難,並不會使我們變成正派,但我們應該是正直的,那是很美好的事物,那才像猶太人,那是我所瞭解,所受的教誨。我逐漸喪失道德,完全喪失...那是我的一切,是我的靈魂...」
.
我是史蒂芬史匹柏導演的影迷,他在 1981 年後推出的每一部片我都看過,唯獨漏掉《#慕尼黑》。不知為何,始終提不起勁看這部影片,直到這兩天才在 HBO GO 補上。看完電影,只想說:「我是史蒂芬史匹柏導演的影迷!」
.
《慕尼黑》敘述以色列政府為了報復巴勒斯坦激進組織黑色九月犯下的慕尼黑奧運慘案(1972 年,多位恐怖份子潛入慕尼黑奧運選手村,狹持以色列運動員,並殺害所有人質),派遣一支由艾夫納率領的小隊執行暗殺任務,除掉多位黑色九月的重要成員...
.
史蒂芬史匹柏的《辛德勒名單》,講述猶太人的悲慘歷史,十幾年後的《慕尼黑》,並沒有將猶太人的報復行動描述成理所當然的英雄事蹟,相反地,電影不斷拋出疑問句,質疑艾夫納等人的暗殺行動,究竟是愛國?是正義?是政治鬥爭?或是藉由戰爭來獲取財富與權力的遊戲?電影細膩書寫艾夫納的心境變化,從毫無質疑地接受國家交代的任務(並以此為榮),到逐漸對行動、對國與家的愛、對自身處境與是非對錯感到困惑,最後活在驚懼之中,無時不刻都在擔心對手何時會反擊與報復,自己與家人何時要付出代價。
.
殺完一個敵人,扶植下一個敵人,殺掉新上任的敵人,再扶植一個新的敵人...殺戮會有停止的一日嗎?而輪迴不斷的衝突暴力,會有迎來和平的一日?或是從此被迫活在恐懼的陰影下,永無安寧的一日?《慕尼黑》的故事發生在 70 年代,電影結局卻刻意收在紐約的雙子星大樓,批判意圖不言而喻。一直以來,史匹柏導演的作品,結局往往收得不夠俐落,但《慕尼黑》的結局收得完美,力道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