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底,突尼西亞人爆發反政府運動,推翻獨裁政權,隨之在中東國家相繼掀起革命浪潮「阿拉伯之春」,大勢所趨,敘利亞人走上街頭,釀武裝衝突,美、俄、土耳其、伊朗等多國勢力介入,內戰至今仍未停歇,奪走逾40萬條人命,同時也有560萬敘利亞人逃到國外,土耳其收容難民最多,多達370萬,7成是婦女和兒童。我們坐在台北咖啡館,裘振宇語速彷彿調快1.5倍,企圖在最短的時間,為我們補充最多的資訊。他的口氣哀戚而氣憤,說到一半,他又得中斷訪問,電腦連線到德國,為他今年夏天在慕尼黑策劃的台灣建築展進行視訊會議,他將難民婦女編織的狗狗圍巾披在肩上,聲音歡快,充滿正能量,越洋視訊會議結束了,跳回難民議題,他又是一臉哀戚,情緒起起伏伏,未免太大了。
問他何以台灣人要關注敘利亞難民議題?坐在對桌的裘振宇身體前傾,頓了一秒,惡狠狠地瞪視著我,抬高音量,彷彿我問了什麼笨問題而氣憤,「台灣不被承認是一個國家啊!我們某種程度是難民島,但如果台灣可以讓這些人(敘利亞難民)變得更平等,不也是一種台灣價值?我們祈求國際社會能正視台灣,跟世界要求一點點平等,但希望別人給我們平等之前,我們是不是也可以給別人平等?讓更多在下面的人更有生活的資格?」
建築師關注難民的理由很大,大到與國仇家恨有關,但關注難民的理由也很小,小到只是個人心結。他中原大學建築系畢業、服完兵役,24歲到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建築碩士,其後,他在澳洲墨爾本取得博士學位、在芬蘭博士後研究;他說在國際各大學院流浪18年,亞洲人身分無異於次等公民,和同學爭取獎學金、工作機會,學院中那些不動聲色的排擠和打壓,讓他深刻體認人從來不是生而平等,「我在很多時候覺得自己是難民,幾年前,我媽把舊房子賣掉,買了一個房子,裡面只有3個房間,我媽、我妹的房間,還有一個客房。他們把舊房子的雜物全部丟掉,也沒聯絡我,從小到大的衣服、照片、畫畫比賽的獎狀,都被丟掉了。」
他去年11月初返台,至耶誕節當天我們訪問他,整整2個月是他近18年來待在台灣最久的一次,然而他為著台灣中心和來年的台灣建築展奔波,2個月尚未與母親見面。上次見到媽媽是什麼時候啊?「6年前。」他淡淡地回答,口氣沒有惋惜,沒有傷悲,「對我媽來說,我做的一切都是不務正業,我應該算是她很失敗的投資吧。」他說父親在他出國讀書前病逝,父母感情不睦,2人卻不離婚,寧願用一輩子怨恨彼此,父親死後,母親也不發喪,怨偶在婚姻互相折磨無異於內戰;他選擇離開,和逃難的敘利亞女人一樣,將親人和故鄉的回憶拋在腦後。
裘振宇從小立志當建築師。父親原是遠洋漁船輪機長,後來開營造公司,出身外省菁英家庭,卻因父親工作關係,在萬里鄉下長大。小學課堂上,老師發問,他永遠是第一個舉手,因為他國語講得比其他同學好,課堂上他的優越感輾壓同學,下課輪到他被同學霸凌,不是書本被藏起來,就是在走廊上被推擠、挑釁。先是省籍,後來是自己的同志傾向,成長過程中,他覺得自己和整個世界總是格格不入,故而在圖畫紙上畫各式各樣的房子,他迷戀宮崎駿,看了不下50次的《天空之城》,幻想打造一座飛翔的城堡,要當自己的造物主。
慘綠少年除了畫圖,另一個安慰則是蒂娜.透娜(Tina Turner)的音樂,「國中的時候聽到蒂娜.透娜,她復出唱007電影《黃金眼》(Goldeneye)主題曲,60幾歲還能這樣拚,這樣嘶吼,這樣扭,覺得真帶種。她是黑人,唱白人的搖滾樂,歌詞裡有英國左派的社會批判,但包裝又是美國南方低俗歌舞廳的傳統。她是跨文化、跨性別,強大得不得了。」他從搖滾女王的歌聲得到力量,覺得做人當如Drama Queen(戲劇女王),轟轟烈烈,張狂至死。
「慕尼黑會議電影」的推薦目錄:
慕尼黑會議電影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微冷 #冷回顧
什麼?希特勒曾差點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
今天下午傳出了挪威國會議員泰布林吉加德(Christian Tybring Gjedde)因為美國總統川普促進了以阿和平而提名他為諾貝爾和平獎的候選人。
今天就來回顧關於諾貝爾和平獎的冷知識。
2017 年的 7 月 13 日發生了兩件事,一件是中國籍的 2010 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因病過世,另一件則是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新電影《敦克爾克大行動》( Dunkirk )在倫敦全球首映。
這兩件事雖然看起來沒有什麼關係,但是你知道嗎?入侵法國,讓英法聯軍不得不進行敦克爾克大撤退的始作俑者──希特勒曾經差點被提名為諾貝爾和平獎的候選人嗎?
希特勒?和平獎?他們兩個之間似乎差了十萬八千里距離遠,不過,其實還是曾經有條線牽住了他們。事情是這樣的……
1938 年 9 月,英、法、德、義四國的政治高層,張伯倫、達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在慕尼黑召開會議。英國及法國為了避免戰爭的爆發,因此選擇犧牲沒有參加會議的捷克斯洛伐克,將其轄下的蘇臺德區( Sudetenland )割讓給德國。
四個大國開完會以後,然後自己的土地就不見了!捷克斯洛伐克被告知會議結果以後,當然氣得跳腳,無法接受協定的內容,不過,英法兩國以協防捷克斯洛伐克作為條件,讓捷克斯洛伐克妥協,接受了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慕尼黑協定》。
當時的英國首相張伯倫對於《慕尼黑協定》犧牲少部分人的利益來阻止希特勒擴張的野心感到相當滿意,回到英國步下飛機時,還宣稱他帶回了一個世代的和平。
對於簽署《慕尼黑協定》犧牲(捷克斯洛伐克)小我,完成大我換取世界和平的張伯倫,瑞典議會中的 12 名議員給了他很高的評價,並在 1939 年 1 月 24 日,將他提名為諾貝爾和平獎的候選人。
三天後,瑞典議會的另外一位議員,布蘭特也寫了封信給諾貝爾委員會,提名希特勒作為諾貝爾和平獎的候選人。
信中提到,希特勒避免使用武力解放蘇臺德區,並選擇接受《慕尼黑協定》才是真正挽救世界和平的關鍵。然而,同樣奠基於《慕尼黑協定》的兩個提名,卻遭遇到了天壤之別的待遇。對於布蘭特提名希特勒為和平獎得主的抗議與不滿大量湧現,他被視為瘋子、法西斯主義者、工人階級精神的背叛者。而他也在 2 月 1 日時默默的撤銷了他的提名,結束了鬧劇般的事件。
在事後,他聲稱他無法接受張伯倫因為一紙出賣捷克斯洛伐克利益的《慕尼黑協定》,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因此採取諷刺的方式來表達不滿,沒想到大眾沒有接受到他真正想傳達的訊息。不過,從布蘭特在二戰時期的言論與作為來看,他當時應該只是真的想要透過諷刺來傳達訊息,只可惜那是個雨八令刀的失敗反串。
《慕尼黑協定》簽署大約半年光陰以後,帶回一代人和平的張伯倫立刻被打臉,在 1939 年 3 月整個捷克斯洛伐克全被希特勒併吞,而再過半年的 1939 年 9 月,德國閃電入侵波蘭,正式為二戰拉開序幕。
PS. 1939 年到 1943 年的諾貝爾和平獎都沒有頒發,睽違數年,一直到 1944 年才由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獲獎。
慕尼黑會議電影 在 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結束了慕尼黑的國際安全會議後,美國國務卿龐佩奧(Mike Pompeo)馬上就往南飛,開啟了他上任以來的首次在薩哈拉沙漠以南非洲(Sub-Saharan Africa )的國事訪問,接連到訪了西非的塞內加爾(Senegal)、中非的安哥拉(Angola)和東非的衣索比亞(Ethiopia)。這次的非洲出訪,被視為是要抗衡中國在非洲勢力擴張而安排的行程。
▍一帶一路 深耕非洲
中國對非洲的重視超越世界各國,除了每年的第一個外交參訪一定是去非洲國家外,根據中國商務部的數據,早在十年前,中國就已經超過美國,成為非洲最大的貿易夥伴,光2018年,中非之間的貿易額就高達2,042億美元。中國在非洲大陸上建造鐵路、機場等基礎建設的動作也不間斷,這次龐佩奧與多位非洲元首會面的地點,很多都是中國出資建造的。2017年,中國更在吉布堤(Djibouti )設立了中國第一座海外軍事基地(吉布提位於紅海與阿拉伯海連接的要塞,美、義、法和日等國都已在這裡有軍事基地了)。目前非洲的55個國家中,已經有40國已經以備忘錄或其他種協議的形式,加入一帶一路計畫,而中國也成了非洲最大的債權國。
不過自從同樣接受中資的斯里蘭卡(Sri Lanka),在2017年因為無力還債,最終被迫將具高度戰略地位的漢班托塔(Hambantota)港租給中國99年後,各國開始有所警惕,並稱中國在世界各地投資建設的行為是「債務陷阱外交」(debt-trap diplomacy),不僅會對接受資金的國家帶來巨大負債,還會對這些國家的主權造成威脅。
▍龐佩奧的非洲行
在這趟非洲行中,龐佩奧以不指名道姓的方式,警告非洲國家接受中資的危險,並推薦美國的公司企業,稱讚他們的投資模式比中國的更優越,而且動機純正。在安哥拉的記者會上龐佩奧就說:「當我們來,我們會聘雇安哥拉人」、「我們做高品質的工程,而且一切透明」、「不是每個來投資的國家都是如此,不帶政治目的」。這些話就算不明說,也很清楚知道龐佩奧在指涉的是哪個國家。
只是,對塞內加爾和安哥拉,龐佩奧並未提到美國政府要提供任何投資建設或援助,其中,塞內加爾是美國相當擔心的對象。一位美國軍方官員就提到,中國軍方正以協助其海軍的名義,覬覦著塞內加爾的一個新港口;而美方則對於衣索比亞總理願意重新與中國協商債務協議感到振奮,龐佩奧也表示將會提供衣索比亞大量的財務支持(並未提到具體細節)。
▍模糊的對非政策
龐佩奧的到訪似乎是在表現華盛頓對美非關係的重視,不過上個月31日,川普新增了對四個非洲穆斯林國家實施旅遊禁令(包含奈及利亞,非洲最大的經濟體、人口最多的國家),這個月12日,五角大樓又宣布將調整並減少在非洲的軍隊部署,讓長期對抗蓋達組織和伊斯蘭國,且相當需要外部援助的西非國家感到失望。對非洲國家來說,龐佩奧這趟非洲行的時間點,實在讓他們抓不透華盛頓的非洲政策到底是什麼。
美國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的研究員拉希圖(Addisu Lashitew)就表示,要求非洲領導人在美中之間做選擇是「不公平的」,他說:「若美國想成為非洲真正的發展夥伴,就需要尊重非洲國家與任何能幫助他們發展經濟的國家建立關係的權利。」
另一位專注於非洲事務的資深研究員赫魯比(Aubrey Hruby)也指出,與中國競爭非洲時,美國應該把重點放在教育、金融、媒體和娛樂等美國獨具優勢的領域,例如電影《黑豹》(Black Panther)以及NBA即將在非洲籌組的聯盟,就遠超過任何內閣訪問所能為美非關係帶來的效益!
最近美國抗衡中國的動作頻頻,在剛結束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龐佩奧也毫不手軟的指責華為進入歐洲5G市場。結束了這趟非洲行後,龐佩奧緊接著要到中東參訪沙烏地阿拉伯(Saudi Arabia)和阿曼(Oman),就讓我們繼續看,接下來還會有哪些制衡中國動作吧!
---
▍延伸閱讀
- 俄羅斯勢力在非洲的擴張:https://pse.is/LNXBF
▍補充
台灣在非洲僅有一個邦交國史瓦帝尼(原名:史瓦濟蘭)。1月31日,中國駐南非大使館發出聲明嚴正譴責史國承認我國的行為,並且以「拒發簽證」來施壓史國。對此,我國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於2月2日出面表示對中國這種霸凌行為予以強烈譴責:「中國政權醜陋本質和卑劣打壓手段令人不齒」。
慕尼黑會議電影 在 《慕尼黑交鋒》| 正式預告| Netflix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眼看緊張氣氛升溫,英國公僕休伊·里加特和德國外交官保羅·馮哈特曼動身前往 慕尼黑 緊急參加 會議 。隨著談判開始,這兩位好友發現他們身陷政治陰謀之中 ... ... <看更多>
慕尼黑會議電影 在 《慕尼黑交鋒:如箭在弦》| 正式預告| Netflix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慕尼黑 緊急會面。磋商開始後,兩位舊同窗方發現自己處於一連串政治詭計的風眼位置,處境非常危險。這場全球矚目的 會議 ... 经典战争 电影 《海鹰/Sea Eagle》 ... ... <看更多>
慕尼黑會議電影 在 [好雷] 慕尼黑交鋒(Netflix 英德片) - 看板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這幾天北約與俄羅斯正在日內瓦為烏克蘭問題開會、美俄等強權都來了偏就烏克蘭缺席,實在不禁令人聯想 1938 年九月底歐洲列強也在慕尼黑為捷克斯洛伐克「蘇台德地區」問題開會、英法德義等強國都來了偏就捷克沒人來?前天 Netflix彷彿事先安排好了似地準時上架這部《慕尼黑交鋒》Munich:The edge of War、談二戰前惡名昭彰的「慕尼黑協定」Munich Agreement!史實此時英國首相是張伯倫,和法國總理達拉第為避免與德開戰而簽下協定犧牲捷克,在後世留下「綏靖政策」的罵名至今... 但我們後人都事後諸葛啦,如果事情發生在 1938 當下的「事前」呢?
https://de.web.img2.acsta.net/pictures/21/12/13/12/00/5919729.jpg
昨日蘇台德,今日烏克蘭?
本片與其原著小說就是要帶讀者與觀眾重返當下情境的,那時可沒人料到不久後就是全球死傷數千萬的二戰、也沒料到英美為首的同盟國可以取勝奠定 20 世紀後半冷戰格局。那個當下人人在意的是什麼?一次世界大戰才結束將滿 20 年、德國剛脫離屈辱與貧困正重振「覺醒」、英國還在哀悼陣亡子弟誓言不要下一場戰爭... 這樣的德國也許已經準備好為悲慘滄桑的日耳曼民族爭取「生存空間」了、但英國準備好為歐洲大陸挺身而出展開下一場境外戰爭嗎?更有甚者,各國已認知到希特勒未來的狼子野心嗎?抑或他只是統一奧地利放眼蘇台德爭民族權益?真會全面開戰嗎?
本片上架在前天真的是很應景:過去的英國與英法同盟猶如今日的美國與北約、過去的納粹德國猶如今日的俄羅斯、過去的捷克斯洛伐克猶如今日的烏克蘭、過去德語人口居住的蘇台德區猶如今日俄語人口居住的盧甘斯克與頓內次克、過去納粹壓境的四十個師猶如今日俄羅斯壓境的十萬大軍、過去納粹聲稱的「生存空間」猶如今日俄羅斯聲稱的「北約停止東擴」都自命受害者建立正當性... 當然啦,這當中唯一的不同是當時納粹德國戰備蓄勢待發已超越英法、而今美國與北約軍事實力應仍贏俄羅斯一截,不過如今歐美資本主義諸國過慣好日子的怠惰心恐遠超當年英國。
總之本片就這樣在已知結果的前提下、設計一眾當下角色試圖邀請觀眾體會他們的思量:英國人並不知道未來戰爭絕不可避免、仍在試著以英國騎士精神與紳士手腕調停衝突保太平,不然難道在英國無數家庭尚未走出一戰陰影時、就干犯眾怒重啟戰火而且還是為他國事務?德國人除了希特勒身遭極小決策圈外也並沒人想像到全面戰事、甚至國防軍忌憚希特勒繼續煽風點火給德國樹敵已在密謀政變,更別說 1933 選出希特勒讓德國重新富強的廣大國民們、有多少在熱愛日耳曼祖國之外贊成迫害猶太人?有多少想得到富強的代價是以鄰為壑甚至生靈塗炭當歷史罪人?
https://de.web.img2.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21/11/26/15/39/3381195.jpg
希特勒新詮,張伯倫平反
談這 1930s面對未知變局的忐忑人心,本片在「慕尼黑會議」的英法德義四方代表中只選了英德兩邊做對位敘事(法義就當看板小弟囉),兩邊都有近距離觀察張伯倫與希特勒其人其行、兩邊也都安排了年輕面嫩的二十多歲男性角色代言青春單純的下世代眼光。話說今人回想起希特勒絕大多數都透過歷史影像,總看他慷慨陳詞鏗鏘有力滔滔不絕像磕了藥般,難怪總有人覺得他是瘋子或小丑包括本片的年輕人們也一樣... 但本片對在鎂光燈之外身居高閣的希特勒呈現可完全不同:他冷靜深沉、他謀定後動,他早已走在對手前面好幾步、他不按牌理出牌目光如電觀察任何人。
這次「慕尼黑協定」在歷史上往往被視為希特勒把英法玩個團團轉的大勝利,相對地張伯倫就被視為姑息養奸的歷史罪人,彷彿是因他而沒在 1938/10開打拖到 1940/05才讓希特勒坐大?這種對張伯倫的咎責史觀在 1940 開戰之後就甚囂塵上成為英國主流,尤其那時全英跟著邱吉爾慷慨激昂萬眾一心更是需要個懦弱的對比... 不過近年越來越多史家雖稱不上「翻案」但也慢慢在給張伯倫一點「平反」了:張伯倫並非一味天真鄉愿地維繫虛幻的和平、他其實早知希特勒未來全面侵略計畫但按兵不動,畢竟 1938 德國動員已成但英國不成氣候、如果直接開打可沒把握呀!
當然啦這種史觀仍逃不過大國槓桿犧牲捷克的惡名,回想今天台灣與烏克蘭自認有啥同盟其實也只是棋子都大國在下 XD 總之這部《慕尼黑交鋒》可說就是一部「翻案張伯倫」的小說與電影戲劇化呈現,英國小說作者 Robert Harris試著安排兩國青年做出英德雙線對比敘事、電影也由英德合製並找了有拍過兩集《王冠》的德國導演 Christian Schwochow來當兩邊橋樑,英國這邊找了《1917》大男孩 George MacKay代言從天真和平學習世故備戰的希望英國心、德國這邊則找導演上片《新歐洲計畫》的火爆浪子 Jannis Niewöhner代言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絕望德國心。
https://de.web.img2.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21/12/06/12/16/4837641.jpg
德國有熱情,英國有距離
德國導演拍政治諜報片,總熱情歡快地以「致青春」開場。那是 1932 納粹掌權前最後一個夏天的牛津,德國男女也來英國留學一起思索改變世界:德國女生 Lena 妙手空空酒隨便喝八成是訴求「財產公有」的左派青年、德國男生 Paul 滿口民族覺醒感受熱情顯然是心懷「浪漫主義」的右派青年,那英國男生 Hugh 滿口雄辯卻不親身感受連女朋友都沒交個出來放閃、不知算不算是維持現狀不問世事的老歐洲代表?的確,一直偏安也一直勝利甚至一直坐享世界貿易果實的英國,自打敗拿破崙後一百多年是從無信心危機而相較保守無為的,還要充滿信心危機的德國朋友上一課:
「英國人特色就是保持距離」,的確這出名的 arm-length 傳統讓英國人「不只對人保持距離,連對感受都保持距離」。這句看似青春瘋癲其實是開場破題:第一個層次在談英國只想維持現狀不想改變的勝利國「偏安」與「綏靖」、對比德國曾多次瀕臨滅亡又多次焦慮站起的「熱情」與「前進」,當然在此一般觀眾第一個想到的是「德國即將覺醒」的民族主義幽靈?但本片談這德國的「前進」精神時仍有左派女同學與右派男同學,而且仍有給右派男同學的民族主義一個平反:這個時代在談民族國家、日耳曼國族也值得興起,但迫害猶太與征服擴張?那不是我們的理想。
第二個層次的破題,則直指未來同學聚首的 1938 年九月底「慕尼黑會議」中,英國代表團與德國地主團的面對姿態。今日隨著越來越多平反歷史的浮現,我們漸漸都知二戰鷹派是希特勒與其黨羽、及其操弄的熱情群眾與見獵心喜的德企,但德國高層與知識份子中許多都以為不可、甚至早已醞釀反抗搞過好幾次政變。其中一場史實政變計劃就醞釀在「慕尼黑會議」前夕:這場和談必須要破局、要讓希特勒下令對捷克出兵並正式與英法為敵,這樣我們國防軍才能以「元首瘋了」將帶我們走向滅國之戰為理由當場政變逮捕他、而且為了讓張伯倫配合破局我們要給他密報!
https://de.web.img3.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21/12/06/12/17/3256975.jpg
德國務政變,英國務談和?
這密報就是個希特勒早已擬定的「全面侵略」計畫,史實是有德國外交官送到了英國親身晉見張伯倫、但被張伯倫拒絕並壓了下來而完成和談、因此這次政變就辦不成了;而本片顯然就以這段「德國外交官密報張伯倫」為梗稍作修改、讓兩位虛構的年輕男主角 Paul & Hugh不在倫敦卻在慕尼黑現場牽線晉見、當然張伯倫還是未予同意配合但本片解說了他的思量。在這角色設計下本片有個「昔日兄弟今日敵營」的浪漫張力、乍看之下也將演繹一場 Paul & Hugh「熱情德國 vs 距離英國」的不同取向來阻止戰爭,但我看完全片後慢慢發現這與其說是對比、不如說是交棒。
劇情概要:自 1932 從牛津畢業後,三位老同學再一起度過了一個慕尼黑暑假,卻在一場政治爭執後分道揚鑣;轉眼到了 1938 年 Lena 已不知去向、Paul當了外交翻譯官醞釀推翻希特勒、要找門路密報張伯倫因此找上了失聯六年的 Hugh、Hugh 則一臉茫然地跟隨使節團一群外交大叔踏上慕尼黑旅程。在此 Paul 很絕望地知道殘酷現實必須我們激進反抗戰鬥、但 Hugh 仍很理想地懷抱希望認為一切都可以談出解法來,只是好不容易讓 Hugh 放下英國紳士繁文縟節與官腔倫理引 Paul 晉見後、張伯倫還是不顧 Paul 的駭人證據與絕望警語仍堅持綏靖?
難道最終這「讓和談破局」以讓國防軍「逮捕希特勒」的德國式激進理想、終因保持距離的英國式搓湯圓外交而功虧一簣?然而電影在這史實「破局」後剩下四十分鐘的一次次「揭露」,令最天真的英國主角 Hugh 腦內洗牌看待一切都已大不同:(1) 原來失聯的左派女同學 Lena 早已參加左派反對運動且因猶太身分被納粹打為植物人;(2) 原來 Paul 是看到她下場也看到德國的絕望才決心激進反抗希特勒;(3) 原來令人失望的綏靖首相張伯倫得到密報後其實也另有盤算,而仍維持和談並多簽一個德英和議為英國爭取時間;(4) 就等希特勒對英毀約才可名正言順動員反德!
https://de.web.img2.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21/11/26/15/39/3339075.jpg
德英的對比,抗戰的交棒
於是這前仆後繼的「交棒」關係成形了:第一棒是女配角 Lena 熱情代言的左派運動,在德國是狗吠火車送了性命但已激起真德國心悄悄覺醒;第二棒是 Paul 熱情代言的右派政變計畫,我們仍熱愛德國但絕不走希特勒的壓迫與侵略;第三棒是張伯倫保持距離代言的「綏靖政策」乍看被希特勒唬弄實則換取時間;第四棒是回到英國的 Hugh 代言英國人們慢慢意識到危機將至絕無僥倖而開始備戰!儘管今日想起慷慨激昂的邱吉爾對比好好先生張伯倫都高下立判,但若真要張伯倫在 1938 就開打,不但盟軍難以團結、英國恐怕會輸、這「為他國出兵」也難凝聚英國民心士氣呀。
本片對張伯倫的平反,一句是「即使知道和平渺茫,我仍必須嘗試到底」,這句雖看似過度理想但其實更是政治現實,因為若無今日「和談到底」哪有未來出兵的名正言順?另一句則是「我留下多少惡名那都是小事,未來盟軍能成那才是大事」,Jeremy Irons詮釋下的張伯倫對歷史功過早了然於胸、但成功不必在我那都只是過眼雲煙啦。這部英德合製的電影雖有德國導演,但顯然原著敘事還是比較認同那保持距離遠觀大局的「英國精神」最終能成事,只是同時也讚頌那熱情前進一往無前的「德國精神」前仆後繼推一把...
當然話說回來,希特勒那大膽豪賭的帝國計畫又是不是大膽挑戰歐洲僵固現狀的一種「德國式熱情」?他當然是撈過了界做出了侵略戰爭與迫害屠殺,跳到黃河也洗不清的,但本片也仍給他一種心懷理想大膽操盤不計生靈塗炭的描繪,絕不是近年越來越多希特勒電影的瘋狂惡搞式處理;話再說回來,帝國主義數百年的英國有什麼資格大義凜然為歐洲主持正義?本片也讓 Paul 對 Hugh 嗆了一句「你英國人也好意思這樣說我們」XD 總之看看歷史回想今日 (!)就是這部 Netflix新片的價值、附贈英德兩國三十世代外貌演技兼具的青春小生激情交鋒!推薦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Q7x8odi-OU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7.53.97.4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642891460.A.8F9.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