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痊癒了嗎?還是苦難的開始?--慢性COVID-19存活者的身心症】
COVID-19存活者,高達三成痊癒後仍被衰弱症狀所苦。有研究將此臨床表徵命名為「遠程新冠肺炎」(long-haul COVID),或「急性後期新冠肺炎症候群」(post-acute COVID syndrome),弗契博士(Dr. Fauci)在公開演說稱之為Long COVID。
Long COVID牽涉肺部、血液、心血管、腎臟、內分泌、神經心理、肝膽腸胃及皮膚等多重器官之複雜與表現型態多元的後遺症,持續時間從病癒後數週到數月之久。為了因應COVID-19存活者的慢性症狀困擾,全美已超過三十個醫療機構,設置多專科Long COVID 特別門診。
在所有症狀群中:全身衰弱、廣泛性肌肉疼痛、睡眠障礙、焦慮、憂鬱、頭痛及認知功能缺失等神經心理系統的功能性失衡狀態,因短期無致命風險,常易被醫護人員忽略,但長期累積後會導致嚴重的身心症,值得特別關注。
和SARS病毒感染後的病人一樣,30-40%的COVID-19存活者出現焦慮和憂鬱,這些症狀表現可能和病毒引發的細胞激素反應、神經性炎症反應及神經退化等生理機轉有關。無獨有偶,這些Long COVID 病人的症狀表現,和常見的「創傷後症候群」、「慢性疲憊症候群」及「纖維肌痛症」病人非常類似。
針對神經心理症狀的處置,頭痛除了給予標準的藥物治療,佐以影像學診斷外,頑固性頭痛病人則需轉介給疼痛專科醫師。標準的神經心理診斷工具可以早期診斷、持續監控焦慮、憂鬱、睡眠障礙、創傷後症候群、疲憊及纖維肌痛症,並早期介入溫和的精神舒緩藥物、復健、運動及身心療法等已被證實能有效改善纖維肌痛的治療。
護理人員可以發揮病人代言人角色,並在病人教育、病友支持團體及非藥物身心療法等介入措施發揮護理專業功能,協助COVID-19存活者的疼痛、疲憊、睡眠與認知功能缺失等慢性神經心理症狀。
▶ 更多護理相關精采文章,詳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https://forum.nhri.edu.tw/nursing_info
■撰文者:
蔡佩珊教授 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院
孫維仁主任 臺灣大學醫學院健康科學與生活中心
■審閱者:
王秀紅諮議委員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Reference】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109年研議議題
「台灣護理人力發展之前瞻策略規劃」
■議題召集人:王秀紅教授(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系)
■以護理人力的教育、考試、訓練與任用過程,並融合透過人力「輸入(input)─過程(process)─產出(output)」的概念分為7個面向,從護理人力之人才培育(護理教育)、護理專業之能力提升(專業認證、進階護理),以至從初級照護、次級急性照護、至三級照護的執業場域(社區護理、醫院護理、長照護理)之護理人力需求;再以科技護理橫貫人才培育、能力提升以及人力需求等層面的教育與應用。
➤https://forum.nhri.edu.tw/109-pp-3/
1.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1)Philips S., Williams M.A. (2021). Confronting our next national health disaster — Long-Haul Covid.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doi: 10.1056/NEJMp2109285. Online ahead of print.
(2)Nalbandian A. et al. (2021). Post-Acute COVID-19 Syndrome. Nature Medicine, 67, 601-605. doi: 10.1038/s41591-021-01283-z.
衛生福利部
衛生福利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
高雄醫學大學護理系學生會
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院
私立高雄醫學大學
台灣護理學會
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
護理正義
護理人護理魂-hi,I'm CC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慢性疼痛護理措施 在 心理師拍電影 - 張志宏諮商師的導演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美國CDC發布中文版新型冠狀病毒防疫指南
預防 2019 年新型冠狀病毒 (2019-nCoV) 傳播給家庭和社區中其他人的暫行指南
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guidance-prevent-spread-chinese.html
#2019新型冠狀病毒核心教材
https://www.cdc.gov.tw/File/Get/3p1qZ4OGYfyIZky7qSZxNA
#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臨床處置暫行指引
https://www.cdc.gov.tw/File/Get/JSI8YVhpuSp5k-pQVJ21Tw
本暫行指南基於目前已知的有關 2019 年新型冠狀病毒 (2019-nCoV) 和其他病毒的呼吸道感染傳播情況。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CDC) 將根據需要並在獲得更多信息時,更新此暫行指南。
冠狀病毒是一大類病毒,其中一些會導致人類患病,而另一些會在動物(包括駱駝、貓和蝙蝠)之間傳播。在罕見情況下,動物冠狀病毒能進化並感染人類,然後在人群中傳播,例如在中東呼吸綜合症 (MERS) 和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 (SARS) 中所見到的情況。
2019-nCoV 的人傳人可能性尚不明確。以下暫行指南可能有助於預防這種病毒在家庭和社區的人群中傳播。
此暫行指南適用於以下情況:
- 患者已確診患有 2019-nCoV 感染,但無需住院治療,並且可以在家中接受治療
- 患者正在接受由醫務人員進行的 2019-nCoV 感染評估,其無需住院治療並且能在家中接受治療
- 已確診患有 2019-nCoV 感染或正在接受 2019-nCoV 感染評估的患者的照護者和家庭成員
- 與已確診患有 2019-nCoV 感染或正在接受 2019-nCoV 感染評估的患者有密切接觸的其他人
已確診患有 2019-nCoV 感染或正在接受 2019-nCoV 感染評估的患者在家中接受治療的預防措施
您的醫生和公共衛生工作人員將評估您是否可以在家中進行治療。如果確定您可以在家中隔離,您將由當地或州衛生部門的工作人員監測。您應該遵循以下預防措施,直到醫務人員或當地或州衛生部門告知您可以恢復正常活動。
除了進行診療護理之外,請留在家裡
除了進行診療護理之外,您應該限製出門活動。不要上班、上學或前往公共場所,也不要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出租車。
將您自己與您家中的其他人隔離
您應盡可能與家中的其他人待在不同的房間裡。此外,您應使用單獨的洗手間(如有)。
前往就診之前,請先打電話聯繫您的醫生
在您預約就診之前,請致電醫務人員並告訴他們您患有 2019-nCoV 感染或正在接受2019-nCoV 感染評估。這將有助於醫務人員的診所採取措施,以免其他人受到感染。
戴口罩
當您與其他人在同一房間時,以及您到醫務人員處就診時,您應該戴上口罩。如果您不能佩戴口罩,那與您同住的人在與您處於同一個房間時,應戴口罩。
遮擋咳嗽和噴嚏
當您咳嗽或打噴嚏時,應用紙巾遮擋口和鼻,或在咳嗽或打噴嚏時用您的袖子遮擋。將用過的紙巾扔到有塑料袋的垃圾桶中,然後立即用肥皂和水洗手至少 20 秒。
洗手
經常用肥皂和水徹底清洗您的雙手至少 20 秒。如果沒有肥皂和水,並且您的手沒有明顯變髒,則可以使用含酒精的手部消毒液。避免用未清洗的手觸碰您的眼睛、鼻子和嘴巴。
避免共用家居用品
您不應與家裡的其他人共用碗碟、飲水杯、杯子、餐具、毛巾、床上用品或其他物品。使用這些物品後,應用肥皂和水對其進行徹底清洗。
監測您的症狀
如果您的病情惡化(例如呼吸困難),請立即就醫。在您預約就診之前,請致電醫務人員並告訴他們您患有 2019-nCoV 感染或正在接受 2019-nCoV 感染評估。這將有助於醫務人員的診所採取措施,以免其他人受到感染。要求您的醫務人員致電當地或州衛生部門。
照護者和家庭成員的預防措施
如果您與已確診患有 2019-nCoV 感染的患者或正在接受 2019-nCoV 感染評估的患者同住或在家裡為其提供照護,則應:
- 確保您瞭解並可幫助患者遵循醫務人員的藥物和治療指示。您應該幫助患者獲得居家基本需求,並在購買雜貨、處方藥和其他個人需求方面提供支持。
- 家裡只需留下為患者提供必需的照護的人。
- 其他家庭成員應留在其他的住所或居住地。如果無法做到這一點,則他們應該留在另一個房間,或者盡可能與患者隔離。如果可以,應使用單獨的洗手間。
- 限制沒有必要的客人到家裡來。
- 避免老年人和免疫系統受損或有慢性健康疾病的人員接近患者。這些人員包括患慢性心臟病、肺病或腎臟疾病、及糖尿病的患者。
- 確保家裡的共用空間通風良好,例如使用空調或在天氣允許的情況下,打開窗戶。
- 經常用肥皂和水徹底清洗您的雙手至少 20 秒。如果沒有肥皂和水,並且您的手沒有明顯變髒,則可以使用含酒精的手部消毒液。避免用未清洗的手觸碰您的眼睛、鼻子和嘴巴。
- 觸摸或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和/或分泌物(如汗液、唾液、痰液、鼻粘液、嘔吐物、尿液或腹瀉物)時,請戴一次性口罩、防護服和手套。
- 在使用後,丟棄一次性口罩、防護服和手套。請勿重複使用。
- 脫下口罩、防護服和手套後應立即洗手。
- 避免共用家居用品。您不應與已確診患有 2019-nCoV 感染或正在接受 2019-nCoV 感染評估的患者共用碗碟、飲水杯、杯子、餐具、毛巾、床上用品或其他物品。在患者使用這些物品後,應對其進行徹底清洗(請參閱下文「徹底清洗衣物」)。
- 每天清潔所有「高頻接觸」的物體表面,如櫃檯、桌面、門把手、洗手間固定裝置、廁所、手機、鍵盤、平板電腦和床旁桌子。另外,清潔可能帶血、體液和/或分泌物或排泄物的任何表面。
- 閱讀清潔產品的標籤,並遵循產品標籤上提供的建議。標籤中包含了安全有效使用清潔產品的說明,包括您在使用產品時應採取的預防措施,例如佩戴手套或圍裙,以及確保在使用產品期間通氣良好。
- 使用稀釋的漂白液或標籤標有「EPA-批准」的家用消毒劑。在家中配製漂白液時,應將 1 湯匙漂白劑加入到 1 夸脫(4 杯)水中。如需更多漂白液,可將 ¼ 杯漂白劑加入到 1 加侖(16 杯)水中。
- 徹底清洗衣物。
- 立即取下並洗滌帶血液、體液和/或分泌物或排泄物的衣物或床上用品。
- 處理汙染物品時,應佩戴一次性手套。脫下手套後應立即洗手。
- 閱讀並遵循洗衣或衣物標籤和清潔劑標籤上的指示。一般情況下,採用衣物標籤上推薦的最高溫度來洗滌和乾燥衣物。
- 將所有使用過的一次性手套、防護服、口罩和其他汙染物品放入帶有塑料袋的容器中,然後再將其放入其他居家垃圾中。處理這些物品後應立即洗手。
- 監測患者的症狀。如果患者的病情更加嚴重,請致電他們的醫務人員並告訴他們患者患有 2019-nCoV 感染或正在接受 2019-nCoV 感染評估。這將有助於醫務人員的診所採取措施,以免其他人受到感染。要求醫務人員致電當地或州衛生部門。
- 照護者和家庭成員在密切接觸已確診患有 2019-nCoV 感染或正在接受 2019-nCoV 感染評估的患者時,如未遵守預防措施,則被視為「密切接觸者」,應監測其健康狀況。遵循下文中針對密切接觸者的預防措施。
- 與您所在州或當地衛生部門討論任何其他問題
密切接觸者的預防措施
如果您與已確診患有 2019-nCoV 感染或正在接受 2019-nCoV 感染評估的患者有密切接觸,您應:
- 從您第一次與患者密切接觸之日開始監測您的健康狀況,並在您最後一次與患者密切接觸後繼續監測您的健康狀況 14 天。觀察以下這些體徵和症狀:
- 發燒。每天兩次測量您的體溫。
- 咳嗽。
- 呼吸短促或呼吸困難。
- 其他需要注意的早期症狀包括畏寒、身體疼痛、咽喉痛、頭痛、腹瀉、噁心/嘔吐和流鼻涕。
- 如果您出現發熱或任何這些症狀,請立即致電您的醫務人員。
- 在您預約就診之前,請務必告訴您的醫務人員您與已確診患有 2019-nCoV 感染或正在接受 2019-nCoV 感染評估的患者有密切接觸。這將有助於醫務人員的診所採取措施,以免其他人受到感染。要求您的醫務人員致電當地或州衛生部門。
如果您沒有任何症狀,您可以繼續進行日常活動,如上班、上學或前往其他公共場所。
Page last reviewed: January 23, 2020
慢性疼痛護理措施 在 無論如河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無論如河一直很關切安寧在台灣的實踐議題 ,最近書店女工寫了《台灣「病主法」的誕生:讓「善終權」走在醫療的前面吧!》一文刊登於《綠主張月刊》2019年6月/186期,歡迎索取。
明天下午邀請大家來關懷無論如河好生好死的議題,
一起來參加 蔡兆勳醫師安寧講座含體驗活動。
報名網址:https://reurl.cc/ro1AO
活動場次:7/06(六) 14:00 ~ 16:00
同場加映:書店舉辨 綠主張 台灣主婦聯盟 好書小展,參加安寧講座買本好書回家!
【善終權是一場社會運動:落實病主法,減少無效醫療,醫護不過勞】
台灣「病主法」的誕生:讓「善終權」走在醫療的前面吧!
《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在今年1月6日正式上路了。目前還在推廣,但此時醫院仍繼續上演一齣齣已重覆百萬次的悲劇。由於病人沒能在插管失語或昏迷前作好決定,加上不論家屬是困在罪惡感中無法做決定、還沒準備好放手或不知有更好的選擇,因此只能繼續待在肉身地獄裡。面對現代醫療未期病患「痛苦折磨」與「生存希望」的比例如此懸殊時,誰來當「國王的新衣」故事裡的那個小男孩?
寫下《凝視死亡:一位外科醫師對衰老與死亡的思索》的葛文德醫師,就是那個說出真話的小男孩。雖然現代醫學已經扭轉嬰兒死亡率、受傷生病致死率,但真相是面對衰老和死亡,醫學能做的還是很有限。他說:「試著把死亡的處置納入醫療過程,不過是近十年的事,我們經驗仍很粗淺,而證據顯示現今作法大有問題」。葛文德醫師字裡行間之中毫無醫療權威架子,他直白得令身為醫護同行的我驚豔。碰觸到生命最原始的恐懼,他如此坦率直述自己做為家屬送走父親的經驗,以及現代醫學在面對衰敗、臨終照護的種種面向,並進一步以宏觀角度檢視全球的醫療問題與政策。他用文字告訴我們,面對死亡,真誠是重要的態度。
是「生命的鬥士」還是「不想死」的執念?
無論如河書店曾邀請罹患白血病的倖存患者,同時也是身為未獲賠償的職災護師小瑜來真人圖書館講座分享。她說當時慢性白血病突然轉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醫生宣佈她可能只有二個星期的時間,她雖做好面對死亡的準備,但行動上仍積極抗癌,她重視吃好睡好,一面忍受化療的口腔潰爛疼痛,仍強迫自己由口進食,才能有體力對抗病魔。在她強調患癌就要積極配合治療成為「生命的鬥士」時,我提問:「如果你的狀況發生在沒有家屬妥善照顧的老人,你覺得這個轉變會發生嗎?」。她回道:「不用說老人,普通人是撐不過化療與鏢靶藥物治療毒性作用。在這患癌的一、二年的時間,身邊的癌友都死光了,我算是奇蹟。」
如葛文德醫師所說:「全世界醫師都願意提供希望給病人,儘管這樣的希望可能只是虛幻。很多家庭為了治好家人的病,傾家蕩產在所不惜。」,像小瑜這樣成功案例,讓癌症維持成慢性病雖然是可能的,但每個病患身、心、社會支持、財務狀況都是獨一無二的,需要細緻了解與溝通。
病人自主?如何自主?
正因面對生死大關的決策非同小可,《病人自主權利法》規定,至少1位二親等內家屬必須與諮詢人一同參加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與醫療團隊討論治療選項後,才得以簽署預立醫療決定的原因。但這真能解決難題?畢竟法律不能取代溝通,此法並無罰則,面對此法,許多醫院在人力不足的勞動環境沒有提出配套,即便花了2000元至3600元不等的諮詢費註記在健保卡上,但臨終現場是否能自主仍是未知。
讓我們從已實施近20年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來了解現況,此法保障末期病人只需家屬一人同意,即可撤除維生醫療。但至今讓病人撤除呼吸器、得以善終的案例數少之又少。除了受限於保險給付制度,加上欠缺對醫護人員法律保障,醫院對此法因應態度趨向消極。
以安寧病房為例,比起講究「翻床率」的其他科別,安寧病床「只賠不賺」,政府明文規定符合比例的安寧資源才能通過醫院評鑑,但許多醫院安寧病床「只設不開」或「只開不收」形同虛設。台大、成大、高醫、馬偕符合規定且表現良好,安寧病床的佔床率約有8成以上,但其他多數醫學中心的安寧病床占床率不到5成,有的甚至不到3成。足見落實病人「善終」之路迢迢。
目前《病主法》除了保障末期病人,還擴大到不可逆轉的昏迷、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及政府公告的重症,且拒絕醫療的範圍,還包括可以不接受輸血、抗生素、鼻胃管灌食等延命措施,範圍更廣。我們必須認清減少「無效醫療」是生命教育的一環,才能實踐此法的立法精神,間接改善血汗醫護與營利化的醫療,民眾對「善終權」的認識與實踐,才是《病主法》落實的關鍵。
讓「善終權」走在醫療的前面吧!
2019年無論如河書店每個月都會有一場關於《病主法》的系列講座,由力推病主法、重視醫病溝通的蔡兆勳醫師主講。每次講座除了推廣《病主法》外,我們更重視討論此法推行時產生的臨床爭議與施行困難,並在每次講座結束,搭配如寫遺書等…的體驗活動。今年書店籌劃在陽台搭設黑板,鼓勵民眾寫上「在我死前,我想要________。」的行動藝術,讓民眾及早思考「死亡與生命」之間的價值與意義。
台灣有著廉價健保與高品質醫療的世界奇蹟,其實是建立在壓縮醫護的人力成本上創造出來的。台灣「病主法」的誕生,只是一個刺激民眾思考與學習面對「人如何好生好死」的開始,這條路還很長,請讓「善終權」走在醫療的前面吧!
本文刊登於《綠主張月刊》2019年6月/186期
作者:梁秀眉 / 台灣基層護理產業工會創辦人
慢性疼痛護理措施 在 疼痛超過3個月「慢性疼痛」物理治療可緩解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許多人或多或少有些輕微不適及 疼痛 感,兩三天就消失可能並無大礙,但持續很久可就成為一大困擾,有些人甚至因此無法久 ... ... <看更多>
慢性疼痛護理措施 在 慢性疼痛護理措施- Explore 的推薦與評價
第二類是治療過程中引起的疼痛, 例如可引發放射性神經炎、口腔炎、皮膚炎等。第三類是癌症治療後引起的疼痛, 例如器官衰竭患者的壓瘡,人體免疫力下降引發的起局部感染而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