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聲的阿嬤們不只是受害者更是人權鬥士
今天是八月十四日 #國際慰安婦紀念日。會定在這天是因為,1991年8月14日,韓國的金學順女士作為受害者首度公開站出來,讓大家知道二戰時期日本軍政府的這些暴行,從人口販運、軍事性奴隸,到戰爭期間集體對女性的性別暴力。
韓國金學順及台灣的阿嬤們能站出真的很不容易。我希望大家對她們的認識,不只是受害者,更是人權及女權的鬥士。
因為除了身心受的傷外,她們倖存後還遭遇許多性汙名,這些加諸在女性身上的性污名與枷鎖,讓她們為自己身體討公道的過程充滿許多阻礙。她們的發聲,也是在為所有的女性一起對抗可能的性污名與枷鎖。
所以,我希望在紀念她們時,除了看見她們所受的苦難,我們更要珍惜她們為所有女性的人權踏出了勇敢的一步。
#這段歷史需要透過教育被記住
為什麼要記得這件事?為什麼必須教育我們的下一代這件事曾經發生過?
記得,是為了不要再發生。讓更多台灣人知道與記得歷史上血淚的這一頁,讓這樣的傷痛別再繼續發生,因為性別暴力直到今天仍然以各種不同的形式發生。
這個紀念不只在台灣、韓國等亞洲國家,在澳洲、歐洲、美國,都有人在紀念這件事,以及為此立碑。
2016年加州教育委員會正式將慰安婦/軍事性奴隸的歷史放入歷史與社會學科課程的課網。之後,所有加州公立學校的10年級學生(中學生),將會在世界歷史這門課中學習二戰時期的慰安婦/軍事性奴隸議題。
在更前一年,舊金山教育委員會也通過決議,要求在中學課程教授慰安婦歷史,這些是許多民間團體一連串努力下的成果。
加州課程關於「慰安婦」議題的教師手冊第一段話寫到,我們為什麼需要知道(慰安婦)這段歷史?因為這就和我們應該要知道美國的奴隸制度、猶太人的大屠殺等歷史一樣, #我們必須檢視過去的歷史才能避免未來的悲劇。
所以認識這段歷史,就是認識人類集體權利受侵害、人權歷史的一部分。
如果美國加州的中學生正在學這段發生在亞洲的歷史,那,台灣未來的世代、我們的中學生,還有現在社區裡的成年人,當然更應該要了解這段歷史。
因為對於台灣人來說,這就是我們作為人的權利被侵害的歷史。就如同我們需要認識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特別是對台灣女性來說,慰安婦/軍事性奴隸事件更是對女性權益的集體侵害。
直到今天,這些對女性集體權益的侵害,雖然在制度上已逐漸消失,但文化上仍然存在。
我到立法院後,遇過曾受性侵害、性騷擾女性的求助,其中最困難的是,受害者很難站出來,在公開行動中面對公眾的各種眼光,這代表了文化上集體對女性的性別暴力仍然存在。
感謝婦女救援基金會的持續努力,在教科書上我們已經看到部分成果,今天記者會上推出非常具有巧思的教具箱,以及正在進行的教師培訓,更讓我們看到婦援會的用心, #教育的過程不只是背誦,背誦很容易遺忘,但,透過感同身受,激發同理心的內容才會被我們長久記得。
好的教育和教材就是讓大家感同身受,像加州的教師手冊讓我印象很深的是,它引導中學生去思考:
你覺得慰安婦經歷這些事情後,對她的身體及生命會帶來什麼影響?並促使學生進行討論。
婦援會推出教具箱的設計也能幫助學生感同身受,增加同理,未來這個議題對於學生來說意義就不再相同。
#阿嬤家需要更多支持
#記憶性別暴力是防治性別暴力的第一步
台灣一直對外提到我們女性人權、性別平等的進展,尤其是立委女性比例是亞洲第一,但直到現在,不管是對慰安婦/軍事性奴隸議題,或是對國家性別人權的歷史,仍然沒有給予等同程度的資源協助,就像是阿嬤家- 和平與女性人權館之前因為公部門支持不夠而關館,在許多人的努力下,新館才在此誕生。
如果我們要防止性別暴力,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了解及認識過去的性別暴力,了解到這對每一個人、對每一位女性、對他們家人與子孫所帶來的影響。
所以我真的很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來自公部門的支持,我也非常願意在立法院內和大家一起努力,促成政府及公共資源對此更多的投入,讓我們未來的世代能在一個更有尊嚴、更平等的環境下成長。
同時也有1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天是814國際「慰安婦」紀念日,婦援基金會指出,台灣僅存一位的「慰安婦」阿嬤高齡90多歲,已經打過新冠疫苗,身體仍健朗。婦援會持續訴求日本政府道歉、賠償之外,也將持續倡議台灣歷史、教科書,應該將「慰安婦」正名為「軍事性奴隸」。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
慰安婦 基金會 在 Rti 中央廣播電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814國際慰安婦日】
婦女救援基金會每年8/14 #國際慰安婦日 都會舉辦不同形式的活動,提醒社會大眾勿忘慰安婦議題,今天也在「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新址召開記者會‼
婦援會提出3大訴求,包含正名慰安婦為軍事性奴隸、成立國家性別人權館,同時也製作教具箱,盼讓性別人權教育扎根‼
#慰安婦
#阿嬤家
#性別人權
📌歡迎加入央廣Rti官方TG帳號📌
https://t.me/RadioTaiwan
📌Google新聞也可追蹤央廣Rti📌
https://reurl.cc/LdGL5L
慰安婦 基金會 在 風傳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風生活】
我常想,從成為慰安婦那一天起,我的生命似乎就已經結束了...
---------------------------------
㊙LINE好友獨家全新服務
http://bit.ly/3bTyVIZ
🌊加入﹝風傳媒Telegram﹞,獨家內幕搶先看
http://bit.ly/2Ta3nWR
♞國際政經強強聯手,風傳媒x華爾街日報,給您最權威的中英日全球新聞!https://bit.ly/2tehBg1
🔥下載﹝風傳媒APP﹞,更多熱門資訊一手掌握
http://bit.ly/2P4VOzg
📣有意見不吐不快?這裡讓你講的痛快
http://bit.ly/35ax7XY
#二戰 #性侵 #台灣 #日軍 #慰安婦 #婦女救援基金會 #台灣慰安婦
慰安婦 基金會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今天是814國際「慰安婦」紀念日,婦援基金會指出,台灣僅存一位的「慰安婦」阿嬤高齡90多歲,已經打過新冠疫苗,身體仍健朗。婦援會持續訴求日本政府道歉、賠償之外,也將持續倡議台灣歷史、教科書,應該將「慰安婦」正名為「軍事性奴隸」。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40026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 點擊【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4tWPRrwQCxM/hqdefault.jpg)
慰安婦 基金會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春花望露」小說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陳素宜
內容簡介:
◎從一個現代女孩不幸的遭遇,認識二次大戰時一些女子所受的不公平對待。
跨越傷痛,迎向新未來!
從小成長順利的怡君,在某個補習班下課單獨回家的晚上,遇到最難堪、最強暴的性侵,讓她的生命從此變樣。爸爸不能接受她的遭遇,沒多久就和媽媽離婚了。媽媽帶著怡君搬家,從房東春綢阿嬤那兒,怡君認識了一群不幸的阿嬤。
阿嬤們年輕時聽信日本政府的謊言,以為可以到部隊當護士,賺取薪資貼補家用,因此離開家園隨軍駐外;沒想到一切竟是騙局,她們成了「慰安婦」,不僅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連戰後回鄉也飽受親人鄙視。大部分的阿嬤懷著羞愧鬱鬱終老,有些雖幸運的成了家,收養了兒女,但也都沒人願意提起那段飽受欺凌的日子;就算被春綢阿嬤捧在手心的女兒美雲,都不知道媽媽的這段往事。
直到「向陽婦女基金會阿嬤組」的義工雅婷的介入,阿嬤們的委屈才終於有了出口。怡君也因陪同春綢阿嬤參與基金會舉辦的活動,而學習到怎麼釋放自己的情緒。她決定在轉學後給自己一個新的機會,好好迎接未來。
作者簡介:陳素宜
誕生於新竹縣北埔鄉,秀巒山下的新街仔是最愛的故鄉,在新北市新莊區的國民小學任職多年後,現專職兒童文學創作,大漢溪畔成為久居的新家。畢業於新竹師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1987年在《國語日報》發表第一篇童話作品〈純純的新裝〉,此後開始致力於兒童文學創作,作品曾獲得金鼎獎及多項兒童文學獎項肯定,著有《千段崎》、《二十封想念》(小魯文化出版)等。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1tPpjANQ4s/hqdefault.jpg)
慰安婦 基金會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 阿嬤家- 和平與女性人權館常設展介紹 #Gloria教育專員 專訪
婦女救援基金會自1992年起,展開前臺籍「慰安婦」調查工作以及進行對日求償行動。25年來,陪伴與照顧阿嬤們的身心,保存了5,042件「慰安婦」的相關影音、書籍,以及730件文物。在歷經12年的籌備與努力下,於2016年3月8日揭牌,12月10日正式成立「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收錄了臺灣59位「慰安婦」阿嬤們經過苦難淬煉後的生命故事。是臺灣首座以「慰安婦」人權運動為基礎,集結當代女性人權議題展示及婦女培力的多功能社會教育基地。
「阿嬤家」記憶歷史,持續關注當代女性人權,並期許超越生命創傷、激發前行力量、讓歷史傷痕成為和平基石,以實現尊重、平權、無暴力的未來。
婦女救援基金會自1992年起開始協助台籍「慰安婦」的對日求償行動,設立申訴電話,進行調查、認證工作。長期提供前台籍「慰安婦」倖存者生活照顧與個案服務,並多次透過國際行動,聯合南韓、菲律賓等國的支持團體與倖存者要求日本政府道歉、賠償,更在1999年陪同9名阿嬤前往日本,向日本政府提出訴訟,為台籍「慰安婦」爭取正義和公道,可惜2005年日本高等法院宣判,三審敗訴定讞。
雖然有許多的挫折,但我們從沒放棄,不斷透過多元的方式,讓阿嬤的故事能被看見:辦理展覽、出版書籍、街頭行動、辦理研討會、進入校園推廣教育宣導、與國際「慰安婦」支援團體交流、發行電影(阿媽的秘密、蘆葦之歌)…,不放棄任何為阿嬤出聲的機會!
「慰安婦」阿嬤們,是台灣女權運動的先驅者!這群與生命賽跑、在時光中逐漸淍零的阿嬤們,她們將憤怒化為堅毅,將傷痛化作溫柔,互相扶持走過漫漫長路,在最後的生命中,以愛之名,原諒自己、欣賞自己、並勇於作夢,與生命和好,成為照亮別人的發光體,她們勇於站出來,為自己及姊妹們發聲,展現了在性別暴力運動史上難得一見的被害人為自己倡議的能量。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MqcyVkbuLZU/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AQv3efEAjI4SSYXPwljShN2aQy2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