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刻在你心底的名字》Your Name Engraved Herein:拾起破碎的心化為藝術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像是一本簽滿了同學塗鴉的畢業紀念冊——有點粗糙、有些天真,但卻帶著初生之犢的愚勇衝勁,以及未經雕琢的私密質樸,讓人不知不覺就掉入了記憶的漩渦,跟著兩位主角再次經歷初戀的狂飆與失落。
故事改編自柳廣輝導演高中時期的親身經歷(監製暨編劇瞿友寧為其高中同學),那時剛剛解嚴,片中也重現了許多那個時代的場景,像是蔣經國逝世後的民眾謁陵、老舊火車與電話亭等等,整體美術設計頗具野心和規模,塑造出一個懷舊傷感的時空膠囊。
不過這並不是一部時代史詩劇,甚至也不是那麼典型的同志愛情電影,而是更純粹且含蓄地描寫成長過程中一段難以忘懷的羈絆——直到長大之後才明白原來那叫做愛情。整部片就如仍在摸索自己的青春期一樣,兩位主角在經歷歲月的淘洗跟沈澱後,逐漸勾勒出心底那個無法忘懷的名字。而驀然回首時,當年相處的點點滴滴、那些教室中偷瞥的眼波(像極了《春光之境》與《燃燒女子的畫像》),都化作思念與感慨的養分。
儘管大致上「相遇、相戀、相離」的敘事結構並不新穎,且最後一段很難讓人不去聯想到《春光乍洩》和《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但最後一顆長鏡頭透過魔幻的巧妙手法,呈現出年少時無拘無束的喜樂,扎扎實實地打中了我。將原本單純的緬懷傷感,昇華為一種平行時空的寄託祈願與豁然放下。整部片之所以得以成立,完全仰賴陳昊森與曾敬驊兩位男演員的銀幕魅力和化學效應。
陳昊森飾演懞懂純情的張家漢,完美詮釋出角色令人揪心的心境轉折,絕對是今年轟動台灣影壇的突破新星。曾敬驊飾演的壞壞惹人愛 Birdy,以外放狂傲掩飾內心的猶疑不安,透過表現塑造出與家漢的對比,也突破以往青春愛情電影中常見的「被戀者」的被動框架。他去年曾以《返校》入圍金馬獎最佳新演員,然而在本片中他不但有更多表現空間,甚至表現力道也更加立體精彩。
兩人不管是浴室的情慾戲、教官室的肢體衝突,以及最關鍵的離島出走,都讓人信服。在海角的那場撕心裂肺的吶喊戲,真是喊進了心坎。配角群如法比歐和王彩樺也都可圈可點,倒是飾演「第三者女孩」的新人邵奕玫(米米)則受限於劇本,角色顯得有些多餘而單薄。
另外,今年目前為止最令我驚豔的電影配樂,就屬此片了。侯志堅譜寫的音樂,融入了大量的銅管,對應片中角色們在高中所參與的管樂隊。以銅管為主體,帶有一絲藍調的即興意味和憂鬱神情,讓人聯想到 Nicholas Brittel 為《藍色比爾街的沈默》編寫的配樂。魏廣皓的小號和陳主惠的大提琴對唱,是那麼倔強、那麼契合、又那麼脆弱的幽鳴,像極了兩位角色若即若離的關係。而在片中起到關鍵作用的主題曲〈刻在我心底的名字〉(詞曲/許媛婷、佳旺、陳文華;演唱/盧廣仲)則是傳唱度與深刻性俱佳,使電影未演先轟動,兩者相得益彰(但是魏如萱版本的法文發音才是正確的)。
若要討論電影中比較可惜的地方,剪接勢必是比較弱的一環,跳躍而倉促的回憶片段難以讓情感累積,幾顆鏡頭的斷點也有些突兀。角色在前段培養感情的戲份稍少,也讓人對他們一下子就愛得死去活來,一開始會比較難以進入狀況。就敘事架構來說,以一開始的神父告解開頭,往回倒敘時至此刻的設計也有些不必要。片中宗教的元素更是隔靴搔癢,無論是引用聖經或是關於地獄與救贖的批判,都只有點到為止,缺乏反思力道。而在最後一段若能夠給予更多敘事上的留白,或許會更增添朦朧之美。
但我也能理解這部片就是不想留下模糊與遺憾,因為人生已如是,電影反而成了心裡想望的投射。導演在現實中未能如願與他的 Birdy 重聚,於是電影成了他的容器,導演將他所有的愛與思念傾倒其中,每顆鏡頭都是不捨與「如果當初」的綺想。於是我們透過鏡頭,就彷彿看到了導演眼中的世界。鏡頭中的 Birdy,就是導演當年眼中的那個他,而鏡頭下的家漢,則是導演當年的自己。儘管有些美化、有些莽撞、有些不修邊幅,但確確是充滿著赤誠之情,且隨著時光流逝而越加美好,如同午夜夢迴時想起的彼人。
「每個人的初戀,都跟史詩電影一樣偉大」。初戀是否一定轟轟烈烈、刻骨銘心?其實倒也未必,然而在本片中我們卻看得出來對於導演來說,他拍的這部電影,正是他對於電影影像(片中有一段類似《新天堂樂園》中主角觀賞底片投放機投影的橋段)和當初那段戀情的愛意延伸。換個角度而言,這部電影就是導演圓了過去那段遺憾的方式,讓自己與 Birdy 的身影,永恆刻印在影像之中。
就好比《愛在黎明破曉時》,導演李察林克雷特同樣是在電影中延續了他多年前的一段美妙邂逅。《刻在你心底的名字》讓我想到了梅莉史翠普在金球獎終身成就獎的感言中,所引述了「莉亞公主」凱莉費雪的一句話:『拾起你破碎的心,將之化為藝術』(take your broken heart, make it into art)。柳廣輝導演汲取了自己生命中的破碎,將之幻化為藝術。電影成為了一趟療癒之旅,同時也為許多不曾或不敢開口、曾經或依然迷惘的觀眾找到了出口——
「既然決定愛上,一次就一輩子。如果有下次,我會再愛一次」。
-
9.25-9.27 口碑場
9.30 全台正式上映
-
特映邀請:氧氣電影 劉心宇 April Liu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陳昊森Edward Chen 曾敬驊
憂鬱之島 台灣 上映 在 小廚娘Olivia (邱韻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完美嬌妻養成班 ⑅◡̈*ChiuDiary❁
How to Be a Good Wife(文末抽獎)
在那個有新娘學校的年代,
被教導三從四德夫唱婦隨,
女生對這個信念開始動搖時,
克服被壓迫,團結爭取自由。
在法國連續三周票房冠軍的電影
「完美嬌妻養成班」
預告看起來有很多可愛的笑點♡
廚娘準備了五組首映會的電影票
(一組兩張給你們約會或帶朋友~)
感謝同樣來自法國的 Tefal (特福鍋具) 提供
婚後老公白手起家創業打拼非常辛苦,
但回到家看到的太太我,
因為整天悶在家裡帶小孩很憂鬱,
對老公完全沒有笑容
兩個人會結婚一定有很多甜蜜,
但能攜手熬過風雨才能患難見真情~
電影裡的女生是在婚前就受訓
迫於社會價值學習怎麼伺候丈夫。
我是跟老公共同為家打拼幾年,
心甘情願練習當他的理想嬌妻~
下廚育兒,布置居家環境,
研究健康養生,笑盈盈陪他聊天...
只是我當年沒拍好婚紗照,
選便宜拍的都不想再拿出來看>"<
老公也很樂意支持我愛拍照的壞習慣(笑)
這組婚紗穿的是
Lin Hui Chi Haute Couture 林卉祺高級訂製服
女攝影師 晴晴 拍的
https://www.instagram.com/shootup.and/
哈,不小心說了許多婚姻甘苦談,
總之這個主題我很有興趣啦~
期待電影首映!
🥳即日起至8/21週五,留言分享你的愛情或婚姻故事(搭配照片優先),就有機會得到 🎁電影首映會門票一組兩張 共五組 💡本活動獎品寄送地區僅限台灣本島,恕無法寄送至海外地區。💡寄送方式採郵寄。💡開獎後請於三天內私訊寄送資料。
「#完美嬌妻養成班」 電影首映會
📌時間:9/2(星期三) 19:00
📌地點:南港喜樂時代影城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299號14樓)
📌預告: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7FqkGeb70E
1955年特福在法國生產出第一支不沾鍋,#法國特福不沾鍋 一直陪伴女性在廚房度過了大多數的時光,我們也看著女性在家庭的角色改變,這次特福跟大家推薦這部電影一樣來自法國的 #完美嬌妻養成班,電影在9/4正式上映後,只要憑電影票根就可以抽 #法國製星鑽玫瑰28CM不沾鍋平底鍋 喔~~
憂鬱之島 台灣 上映 在 電影文學希米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親身在電影院裡感受 IMAX 的《阿基拉》(Akira, 1988),真是震撼也感動。不可思議,這是1988年的動畫電影,怎麼在2020一點也沒有時代的違和感,無論是故事或影像,都一樣地有深度又好流暢。看完之後,好想再看第二遍,這大概是這輩子唯一能看到 IMAX Akira 的時機(也是第一次在台灣上映)。以前只能由電腦看 Akira,直到在電影院裡面看之後,才發現原來有好多細節以前完全沒注意過。幾個有趣的簡單心得:
1.
真正最強的角色,根本不是阿基拉或島鐵雄,而是有個不死之身的金田正太郎。無論經過多少戰鬥與死裡逃生,金田總能爬起,連最後被吸進超強雷射光(大約等同原子彈爆炸的強光),還是能夠全身而退、衣服完整、毫髮無傷。難怪後來所有傳世的經典畫面,都是紅衣金田跟他紅色重機。
2.
電影開頭是原子彈爆炸,結尾則是一顆眼睛,由眼睛最後成為宇宙。這顆巨大的眼睛,不知道會不會是導演大友克洋取自1982年《銀翼殺手》(Blade Runer)的片頭。當然,這顆眼睛後來幾乎出現在許多的科幻電影,包括《露西》(Lucy, 2014)和《銀翼殺手20490》(Blade Runner 2049)。
3.
《阿基拉》裡的反政府組織女孩 K,讓我不禁想到《銀翼殺手2049》裡的警官 K(Ryan Gosling 飾演),為何剛好都要使用到 K 這個英文字母呢?明明有26個,剛好選到同一個,好妙。
4.
整部電影都是手匯的,放大到IMAX的螢幕上,竟然好飽和明亮,閃爍的霓虹夜空,好美好寫實,真的是今日的世界,我們在2017的《銀翼殺手2049》裡,那些城市中的巨型廣告3D虛擬人像,在1988的《阿基拉》裡,早已以手繪栩栩如生地呈現出來。
那些飆車族在高速奔馳下的光影,同樣也是唯妙唯肖機可亂真,速度感與寫實感都有。22年前,當時我們還沒有電腦修圖喔。
5.
「能量」本身並沒有正邪之分。會讓能量產生「正」或「邪」的結果,其實是使用者的心識程度。
因為「能量」並無正邪之分,這也是為何三個擁有超能力的被實驗體,會是純真的小朋友,他們都是乘載原始能量的肉體。這三個小朋友分別是25, 26, 27 號實驗體。第28號就是阿基拉本身。2+8=10 (1+0=1) 於是,阿基拉就是 1,也就是創始、創造、開始、開啟。
「創造」也沒有正邪之分,能量與創造的善惡結果,其實是人類賦予的解釋。創造的同時,伴隨的是破壞。這也是為何故事中的研究中心的指揮官敷島上校會一直說,整個社會又進入糜爛的狀況,世人期待轉變與重建。
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有宗教組織的領袖,呼喚阿基拉的超能量,希望帶給社會新的改變與轉機。
同理,反政府組織也是一致認為政府腐敗,需要革命重建。
無論是社會的上層(貪婪的政客)或底層(幫派與色情),都已經進入發展過度的停滯與糜爛,於是世人期待「改變」與「再興」。
於是,或許喚醒阿基拉並非鐵雄一人,而是整個社會的心理意識——假設再次大破壞,正如同再來一次火山大爆炸,火山灰將會帶給泥土翻新的養分,一切將會重來,希望也會重生。只是,重生之前,必須經歷大破壞。
6.
破壞與重生的主題,讓我不禁想到2020的今日。到底這場疫情產生的大破壞,是來自一個國家的愚昧,還是整個地球的集體意識呢?是不是我們也都在期待一場重生與希望,也正在喚醒一個我們這個時代的阿基拉?現在在風暴中的我們,肯定都知道,經歷過這場災難,只要熬得過去,再來的就是重生。
7.
最後,小女孩的超能力與叛亂份子K結合,向鐵雄喊話,這段很類似在《露西》中,露西幾乎要成為神的最後階段,她以一個擁有超能力的年輕女性,宛若一個智者,向博士和觀眾解說宇宙道理。
有沒有想過,為何三個小孩都是老小孩呢?小孩代表的是原生力量,是種原始的創造力,宇宙最原始的初始能量。於是,只有最天真無邪的小孩,才有可能有此超能。
只是,他們都是老人的形象,因為必須是有「智慧」的精神體,才配使用神一般的超能。
8.
青少年鐵雄,已經不夠純粹,內心帶有太多的喜怒哀樂,乘載太多過往的憂鬱傷心,所以不是「無邪」的孩子,於是,在接觸到超能的阿基拉時,以帶有「目的」的分別心使用超能力,不知不覺就把宇宙超能帶向毀滅的惡的方向。
三個孩子擁有超能,卻未曾造成災難,因為老小孩有智慧,但是鐵雄這個半大人,有一半的小孩無邪,有一半來自大人社會化與好惡,但沒有智慧,於是沒有能力掌握阿基拉的能量。
9.
故事中,最愚蠢的角色,大概就屬天真爛漫的科學家了。一心一意想要將阿基拉當成世紀偉大的實驗,想要獲得驚人的實驗結果與創世的社會地位,心中只有數據與結果,完全沒有「人」,也沒有現實。
科學家遇到災難當前時,唯一會說的話,大概就是「我們會繼續追蹤(數據)」、「直續掌握中」等等,連步出實驗室一步都沒有,就只是在實驗室理一臉驚嘆地看著實驗數據與實驗工具。
這些段落讓人不禁想到今日在實驗室不斷實驗covid-19和covid-19解藥的科學家,不知道他們現在是不是有束手無策的無奈。當然,還是要給科學家加油,只是科學家走到極限,假若忽略了「人」,只記得「數據」與「賺錢」的話,那就與《阿基拉》諷刺的科學家一樣了。
10.
「阿基拉」的文字意思是「光」,來自太陽或是月亮的光明,引申的意思是智慧、真理,如此,也能明白為何電影中有許多「光」的特寫:原子彈爆炸、夜間的城市之光(射向天空的雷射光、廣告影像的霓虹光、車子流動的燈光)、來自外太空的強光武器、最後在片尾的眼睛之光。
光、眼睛、太陽、智慧、真理、創造、1、開始、重生——這些就是「阿基拉」的意義。
11.
大友克洋好厲害,在一個兩個小時的動畫電影,把後來二十多年在科幻電影最主要的元素,全部都包含在內。《阿基拉》真是電影界的「阿基拉」呀。
先簡單寫寫這些沒有整理又沒架構的心得,想到再補。等我看完第二次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