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知从何时开始,「社恐」这个词被大家越来越多地挂在嘴边。 好像一夜之间,人人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社恐」。 不愿意单独和不熟的人相处,害怕和别人当面或者电话沟通,在人多的聚会上总是手足无措,一想到要出门见人就劝退,对于别人的寒暄和闲聊总是尬到脚趾扣出一间三室一厅,却还要表面佯装淡定地回复...... 在大家看似游刃有余的外表下,多的是这样复杂纠结的心理活动。
细细想来,我们会产生这种恐惧感,很多时候首先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 在和别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都曾经受到过辜负和伤害,比如不被尊重或者遭到拒绝等等。 于是下一次再有类似场景的时候,我们第一反应就是尽可能规避这样的风险。 曾经流行过一段时间的网络语「好累,感觉不会再爱了」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意识到,在这样很直接和表象的自我保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导致社恐的原因,那就是对于别人「对自己的好」的恐惧。 「ta对我太好了,我承担不起」,这是很多人在社交或者亲密关系中感到巨大压力时的心理活动。
02.
说起来真的是很有趣,我们不仅怕被伤害,同样也怕被珍惜。
当被别人认真对待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ta怎么对我这么好,我配吗」,第二反应是「我如果无法回报给ta同样的好,那我不就太不够意思了吗」。 因为对这两点的怀疑,我们本能地逃避过于亲密、热烈的社交关系,和别人保持距离。 「你不对我好,我就也不需要说,这样的想法看似最为安全,风险和成本也都最低。
比如,对待生日,不同的人就会有非常不一样的习惯。 有的人很热衷于给朋友过生日,会非常精心地准备礼物和惊喜,在贺卡上认真写一些真心话,让人感到热情和亲切,是我们常说的那种很「暖」的人,但同时这样的人也会在心里期待着朋友们也能同样重视自己的生日。 如此,自己更容易受伤和失望,同时也给朋友们带来了社交压力。
还有一类人完全不过生日,这一天甚至和普通的一天没什么两样。 除了有完全打心底不在乎生日这种形式的人,另一种心理就是「我害怕别人给我大张旗鼓过生日,所以我乾脆事先声明我完全不过」。 当别人送来生日的祝福时,他们受宠若惊之余也会感受到无法承受的压力。 ta居然记得我的生日? 我要不要记得ta生日? 明年今天ta还会记得我的生日吗? 不论过生日还是不过生日,背后都隐藏着若有若无的不安全感。
03.
最近在读《情绪》这本书的时候,阅阅有一个惊喜的发现,那就是这种「怕被善待」的社恐,只要利用得当,其实反而是一件好事。 此话怎讲呢?
首先,会产生这种怕被善待的想法,本身就是出于一个人的良知。 试想,如果一个人完全不在乎回报别人,把别人的付出当作理所当然,那么对于别人的善意,ta只会如吸血鬼一般贪婪且得寸进尺。 因此,害怕无法回馈别人的好而产生社恐,本身就说明了一个人的善良和素质,以及对于回报别人的强烈意识。 说白了,这类人比较有感恩之心。
那么,本来是一件好事情的「感恩之情」,居然最后转化成了「社恐」这样看似有一些消极的结果,听起来也是让人有一些困惑的。 难道说,让自己内心不再煎熬的办法,就是不再感恩了吗?
其实,恰恰相反,拥有着强烈的感恩之心,才是我们和未来的自己、未来的他人和谐相处的诀窍。 而这个诀窍的正确打开方式,就藏在我们对感恩之心的接受和处理应对方法上。
我们首先要弄明白的一点是,为什么感恩之心会让人恐惧? 试想一下,一位好友曾经在你需要的时候及时给予了你支持和帮助,你对ta一直怀有感恩之心,想要报答。 有一天,ta来请你帮忙搬家,然而刚好那一天是你期待已久的一场比赛的决赛直播。 这个时候,你要放弃看比赛的舒适、刺激、愉悦等等情绪,去帮助他完成搬家这个麻烦、辛苦、疲惫的过程,你本能是不情愿的,可是之前对ta一直以来的感恩之心又让你无法拒绝。 听起来是不是很棘手?
也就是说,当时因为接受别人好意而产生的感恩这种情绪可能会预支你在未来的其他正向情绪(如刚才提到的舒适、刺激、愉悦),而迫使你在未来经历负面的情绪,因此人就容易本能规避未来的情绪风险和压力,逃避感恩情绪。
然而我们没有意识到的一点是,在迫使自己放弃愉悦情绪的时候,「感恩」其实无意中撬动了我们的自制力。 它的原理和我们在高三的时候放弃打游戏、看小说、谈恋爱而选择去埋头苦读是一样的。 我们明白那些娱乐活动所带来的正面情绪是短暂的,或者是得不偿失的,因为一旦高考失利,我们体会到的负面情绪将比曾经那些娱乐活动带给我们的快乐情绪大得多。 而埋头苦读虽然在当时让我们感到痛苦,我们却明确地预见到它将会为未来的我们带来可能长达几十年的快乐。 于是,我们选择放弃一时的娱乐,选择一时的痛苦。 让正面情绪在最长的时间段内最大化,这就是所谓的「自制力」工作的原理。
同理,对于感恩所撬动的自制力来说,它也是一种我们为未来的自己长久谋略的自我保护机制。 我们放弃了快乐的肥宅时间,去回报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这个过程固然会带来一丝劳累甚至烦躁,但是两个人的关系因为这一来一回、你来我往变得更加亲近和融洽,日后互相的帮助和陪伴也会随之变得轻松自然。
如此建立起来的友谊会更加牢固、持久,我们也会慢慢在这种关系之中获得安全感和满足感。 下一次,我们可以放心地去向这位好友寻求帮助或者情感支持,因为之前已经有了互相感恩、互相为对方牺牲的行为,也已经建立起信任感和对彼此的认同。 慢慢的,我们的朋友圈、社交圈、我们和他人的良好真诚的关系,就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建立了起来。
04.
这样想来,「感恩之心」是不是似乎没有那么可怕了? 只要我们放心大胆地允许自己体会和感受感恩这种情绪,告诉自己这样的情绪会在未来的某天调动起我们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自制力,我们就不会再恐惧别人的好意,恐惧社交,恐惧和别人逐渐拉近的距离。
「社恐」或许并非坏事,因为它本质是我们自我保护甚至保护别人的善意。 只要我们正确看待和处理、甚至利用它,我们就能从中获益。 下一次,当我们再对别人的善意感到本能退缩的时候,不妨尝试给自己松松绑,淡定接受,不再压制自己的感恩之情。 总有一天,当感恩油然而生的时候,我们体会到的不是压力和惶恐,而是对一段美好关系的憧憬。
憧憬未来意思 在 小鸭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01.
不知从何时开始,「社恐」这个词被大家越来越多地挂在嘴边。 好像一夜之间,人人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社恐」。 不愿意单独和不熟的人相处,害怕和别人当面或者电话沟通,在人多的聚会上总是手足无措,一想到要出门见人就劝退,对于别人的寒暄和闲聊总是尬到脚趾扣出一间三室一厅,却还要表面佯装淡定地回复...... 在大家看似游刃有余的外表下,多的是这样复杂纠结的心理活动。
细细想来,我们会产生这种恐惧感,很多时候首先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 在和别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都曾经受到过辜负和伤害,比如不被尊重或者遭到拒绝等等。 于是下一次再有类似场景的时候,我们第一反应就是尽可能规避这样的风险。 曾经流行过一段时间的网络语「好累,感觉不会再爱了」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意识到,在这样很直接和表象的自我保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导致社恐的原因,那就是对于别人「对自己的好」的恐惧。 「ta对我太好了,我承担不起」,这是很多人在社交或者亲密关系中感到巨大压力时的心理活动。
02.
说起来真的是很有趣,我们不仅怕被伤害,同样也怕被珍惜。
当被别人认真对待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ta怎么对我这么好,我配吗」,第二反应是「我如果无法回报给ta同样的好,那我不就太不够意思了吗」。 因为对这两点的怀疑,我们本能地逃避过于亲密、热烈的社交关系,和别人保持距离。 「你不对我好,我就也不需要说,这样的想法看似最为安全,风险和成本也都最低。
比如,对待生日,不同的人就会有非常不一样的习惯。 有的人很热衷于给朋友过生日,会非常精心地准备礼物和惊喜,在贺卡上认真写一些真心话,让人感到热情和亲切,是我们常说的那种很「暖」的人,但同时这样的人也会在心里期待着朋友们也能同样重视自己的生日。 如此,自己更容易受伤和失望,同时也给朋友们带来了社交压力。
还有一类人完全不过生日,这一天甚至和普通的一天没什么两样。 除了有完全打心底不在乎生日这种形式的人,另一种心理就是「我害怕别人给我大张旗鼓过生日,所以我乾脆事先声明我完全不过」。 当别人送来生日的祝福时,他们受宠若惊之余也会感受到无法承受的压力。 ta居然记得我的生日? 我要不要记得ta生日? 明年今天ta还会记得我的生日吗? 不论过生日还是不过生日,背后都隐藏着若有若无的不安全感。
03.
最近在读《情绪》这本书的时候,阅阅有一个惊喜的发现,那就是这种「怕被善待」的社恐,只要利用得当,其实反而是一件好事。 此话怎讲呢?
首先,会产生这种怕被善待的想法,本身就是出于一个人的良知。 试想,如果一个人完全不在乎回报别人,把别人的付出当作理所当然,那么对于别人的善意,ta只会如吸血鬼一般贪婪且得寸进尺。 因此,害怕无法回馈别人的好而产生社恐,本身就说明了一个人的善良和素质,以及对于回报别人的强烈意识。 说白了,这类人比较有感恩之心。
那么,本来是一件好事情的「感恩之情」,居然最后转化成了「社恐」这样看似有一些消极的结果,听起来也是让人有一些困惑的。 难道说,让自己内心不再煎熬的办法,就是不再感恩了吗?
其实,恰恰相反,拥有着强烈的感恩之心,才是我们和未来的自己、未来的他人和谐相处的诀窍。 而这个诀窍的正确打开方式,就藏在我们对感恩之心的接受和处理应对方法上。
我们首先要弄明白的一点是,为什么感恩之心会让人恐惧? 试想一下,一位好友曾经在你需要的时候及时给予了你支持和帮助,你对ta一直怀有感恩之心,想要报答。 有一天,ta来请你帮忙搬家,然而刚好那一天是你期待已久的一场比赛的决赛直播。 这个时候,你要放弃看比赛的舒适、刺激、愉悦等等情绪,去帮助他完成搬家这个麻烦、辛苦、疲惫的过程,你本能是不情愿的,可是之前对ta一直以来的感恩之心又让你无法拒绝。 听起来是不是很棘手?
也就是说,当时因为接受别人好意而产生的感恩这种情绪可能会预支你在未来的其他正向情绪(如刚才提到的舒适、刺激、愉悦),而迫使你在未来经历负面的情绪,因此人就容易本能规避未来的情绪风险和压力,逃避感恩情绪。
然而我们没有意识到的一点是,在迫使自己放弃愉悦情绪的时候,「感恩」其实无意中撬动了我们的自制力。 它的原理和我们在高三的时候放弃打游戏、看小说、谈恋爱而选择去埋头苦读是一样的。 我们明白那些娱乐活动所带来的正面情绪是短暂的,或者是得不偿失的,因为一旦高考失利,我们体会到的负面情绪将比曾经那些娱乐活动带给我们的快乐情绪大得多。 而埋头苦读虽然在当时让我们感到痛苦,我们却明确地预见到它将会为未来的我们带来可能长达几十年的快乐。 于是,我们选择放弃一时的娱乐,选择一时的痛苦。 让正面情绪在最长的时间段内最大化,这就是所谓的「自制力」工作的原理。
同理,对于感恩所撬动的自制力来说,它也是一种我们为未来的自己长久谋略的自我保护机制。 我们放弃了快乐的肥宅时间,去回报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这个过程固然会带来一丝劳累甚至烦躁,但是两个人的关系因为这一来一回、你来我往变得更加亲近和融洽,日后互相的帮助和陪伴也会随之变得轻松自然。
如此建立起来的友谊会更加牢固、持久,我们也会慢慢在这种关系之中获得安全感和满足感。 下一次,我们可以放心地去向这位好友寻求帮助或者情感支持,因为之前已经有了互相感恩、互相为对方牺牲的行为,也已经建立起信任感和对彼此的认同。 慢慢的,我们的朋友圈、社交圈、我们和他人的良好真诚的关系,就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建立了起来。
04.
这样想来,「感恩之心」是不是似乎没有那么可怕了? 只要我们放心大胆地允许自己体会和感受感恩这种情绪,告诉自己这样的情绪会在未来的某天调动起我们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自制力,我们就不会再恐惧别人的好意,恐惧社交,恐惧和别人逐渐拉近的距离。
「社恐」或许并非坏事,因为它本质是我们自我保护甚至保护别人的善意。 只要我们正确看待和处理、甚至利用它,我们就能从中获益。 下一次,当我们再对别人的善意感到本能退缩的时候,不妨尝试给自己松松绑,淡定接受,不再压制自己的感恩之情。 总有一天,当感恩油然而生的时候,我们体会到的不是压力和惶恐,而是对一段美好关系的憧憬。
憧憬未来意思 在 988 DJ : Chan Fo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陈峰大哥 你好
和男友认识了一年 慢慢发现三观不合 已经面临分手边界 却发现意外怀孕 男友刚得知我怀孕 态度反而更加糟糕 一开始有结婚的意思 但感觉是为了孩子而结婚 所以他很敷衍 一直拖着我的时间 他开始有意无意很冷淡很敷衍 一天也没什么问候 甚至一言不合就可以冷战 封锁全部联系方式 直到十来天后才消气 在他冷战封锁的期间 我完全联系不上他 那段时间很焦虑 毕竟已经怀孕了 对方也没明显态度要娶我的意思 难得他解封了 我就尝试小心翼翼说话 问问他 能不能谈谈孩子的事情 说不管是不想资助 或者是共同抚养孩子 又或者结婚都好 都希望他能给我答案 不要卡着不上不下 我也不知道下一步怎么走 结果又不知道哪句话触碰他的雷区 结果被封锁第二次 一直经历这样的封锁 心情很焦虑 肚子也一天天变大 我该怎么办 应该勇敢选择当单亲妈妈吗 还是 再等他下次解封 然后再小心翼翼找他谈一次呢 我才20几岁 我也希望嫁给一个疼我的男人 我也憧憬美好的婚姻 但我也顾虑目前的经济方面 不知道该怎么抉择 单亲妈妈害怕对孩子的未来影响很大 孩子需要面临大众的异样眼光 孩子没有父爱 唉 我知道单亲妈妈很难再找到下一家 所以需要做好单身的心理准备
忧郁的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