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下一代和美國pk科技,能贏在起跑線上嗎?
分享一篇我的好朋友談教育的文章,作者郝景芳是大陸知名新銳科幻作家、教育企業「童行學院」的聯合創始人,比較東西方在兒童基礎教育思維上的差異,探討我們的下一代需要什麼、而我們能為他們做什麼?
文章轉載自郝景芳的微信公眾號:晴媽說(id:qingmashuo),已獲作者轉載授權。
前一段時間,有一所學校招生的新聞悄無聲息佔據了很多關注教育的人目光C位,紛紛議論:如果是你,會送孩子去這所驚世駭俗的學校嗎?
▎從一所學校引發的討論
這是一所什麼樣的學校呢?原來是矽谷鋼鐵俠 Elon Musk 埃隆.馬斯克給自己孩子建立的私人小學,現在對外公開招生了。
消息一經發出,瞬間擠破頭。加州有1000個以上家庭遞交了申請。 (注意!這只是本校Ad Astra的分校Astra Nova,雖然課程和模式照搬了本校,但畢竟只是子品牌,就已經如此轟動了。)為什麼?
我們先來看一下這所學校入學考什麼:
試題一:首次殖民火星任務需要一位隊長。以下為六位候選人自評及他評的創造力、合作力、尋找資源力、定力、學習力、體力、意志力,七個方面的數值。
1.1 請問哪位候選人最適合擔任隊長來完成以下任務:
“存活並在火星建立基地,在兩年後返回地球。”
1.2 如果任務變成以下,誰又更適合:
“存活並在火星建立基地,使用火星的資源建立能源工廠。永久待在火星並等待三年後第二批殖民者。”
1.3 我們是否應該派人去殖民火星?為什麼?
試題二是一款自創的策略桌遊,讓孩子跟對手對戰二十次,摸清桌遊規律,並尋找出最佳策略。
哇哦,這樣的入學測試題,是不是耳目一新呢?你家小朋友會如何回答呢?
馬斯克原本建立的Ad Astra學校,只是給他的SpaceX員工家的少量小朋友辦的”子弟校“,也算是承襲了我們社會主義祖國”企業辦校“的優良傳統,有著濃濃的SpaceX企業風。那麼這所學校日常如何教學呢?
Ad Astra的學生:
- 不分年級:8-14歲的孩子一起上課
- 側重科技:學習的科目主要是編程、AI、倫理和工程
- 練習創業:每人都會建一家虛擬公司,使用學校的虛擬貨幣進行創業和交易
- 接受複雜性挑戰:模擬、案例研究、製造和設計項目、Astra Nova開發的實驗室和企業合作夥伴;學生被複雜性和解決未知問題的能力所吸引。
- 每年更新:每年根據學生和每個項目、實驗室、討論或戰略計劃的經驗教訓來重新設計。
- 讓孩子們喜歡上學:如果學生被認真對待,他們的時間被充分利用,會怎麼樣呢?
哈哈,就是赤裸裸地培養科技創業企業家啊!說不准其中就有SpaceX的繼承人,或是下一代矽谷獨角獸公司創始人。
很想了解一下,這樣直奔主題、前沿酷炫、自由創新、前途未卜、不走尋常路、偏科嚴重的學校,如果是你,會給孩子報名嗎?
▎從科技之爭引發的思考
Ad Astra對科技的重視,讓我們想到近期另一個持續火爆的話題:中國大陸的科技和西方發達國家之間到底有多大差距?
我們都知道,自從去年華為被美國針對性封鎖以來,中國科技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敵人像窮凶極惡的野狼一樣圍追堵截,而我們在關鍵性技術——尤其是芯片上——受到了極大掣肘。美國進入了麥卡錫主義,對所有與科研有關的華人採取排擠和封鎖政策。這讓人議論紛紛、憂心忡忡、怒氣沖衝。
這引發了很多討論:大陸和發達國家的科技差距,最主要的來源是什麼?
對這個問題,我曾經寫過兩篇文章,從資金投入、資金結構、產業結構角度進行了分析:《創新中國仍然缺失的必要環節》和《特朗普貿易戰,為什麼是個教育問題》,在此不多展開。
在此只想分析一種說法:“中國科研起步晚、投入少,暫時落後很正常,只要持續花錢投入,假以時日,一定能全方位超越歐美髮達國家。”
這種說法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深入分析就會發現問題:如果認為中國20年後科研水平將全方位超越歐美發達國家,那就意味著,20年後,中國的科研主力軍實力水平要全面超越於歐美髮達國家科研主力軍之上,進一步推論,這就意味著,今天10歲的中國孩子,未來的科研能力要全面超越於今天10歲的歐美孩子。
是這樣嗎?我們的少年真能贏在科研的起跑線上嗎?
我向大家推荐一本書:《Cycles of Invention and Discovery——Rethinking the Endless Frontier》,是一本深入回顧科學和科技創新的研究,有不少紮實的工作和洞見(尤其推薦其中講貝爾實驗室的部分)。
這本書裡詳細回顧了現代半導體和通信工業的發展歷程,其中重大的成果節點包括:
- 1956年諾貝爾獎(1947/48年成果):晶體管的發現/發明;
- 1964年諾貝爾獎(1954/58年成果):量子電子學的發展引發激光的發現/發明;
- 1985年諾貝爾獎(1980年成果):量子霍爾效應的發現;
- 1998年諾貝爾獎(1982年成果):帶有分數電荷的新型量子流體的發現;
- 2000年諾貝爾獎(1957/63/70年成果):半導體異質結構的發明;
- 2009年諾貝爾獎(1966年成果):光纖波導的發明;
可以看得出來,這裡面有兩個非常明顯的現象:
1)發達的信息工業背後,是強大的基礎研究作為水下冰山;
2)發現和發明往往先於工業應用很多年。
晶體管的發現/發明(1948年)先於英特爾公司成立20年(1968年),更早於286芯片上市(80年代)。再往前追溯,晶體管的前身電子管,是1884年的想法,1904年的專利。是100多年持續不間斷的強大的基礎研究才導向今天發達的工業應用。那是什麼力量帶來了這樣強大的基礎研究?
基礎研究不同於應用研究。應用研究通常是把所有能獲取的科學成果整合在一起。結果是可控的、時間是可控的、成本是可控的、方向是可控的。但是基礎研究不是這樣。基礎研究方向是完全不確定的,它的目標就是發現和理解,是向未知前行。站在歷史節點上,我們會發現:
半導體的發現不是為了電腦,是法拉第發現了異常電阻現象;電磁波的發現不是為了手機,是麥克斯韋從數學上整合電現象和磁現象;流體力學方程不是為了飛機,是伯努利為了解釋水流速不同的現象;激光的預言不是為了光纖和武器,是愛因斯坦發現的光電效應和量子力學能級理論的推演。
所有這些帶來劃時代改變的重大發現,都是為了解釋自然現象、探索基本規律,背後是抽象思想帶來的快感,是科學家對自然不斷追問的樂趣。
▎教育系統需要作出的改革和困難
從前面的梳理我們可以看到,真正劃時代的重大發現,都是去解決未知問題。但是我們目前的教育,讓學生練習的都是“解決已知答案的問題”,而不是“解決未知答案的問題”。我們練就了孩子們猜測出題人心思的能力,但是真正面對複雜未知的自然,該如何思考和探索,孩子們是毫無概念的。
真正好的基礎教育,是讓孩子學習探索未知問題。這種教育需要教孩子的是探索問題的方法,而不是直接記住答案。
馬斯克在接受采訪時說過,如果你想教別人如何使用引擎,你應該把引擎給他們,讓他們自己動手拆卸,而不是簡單地在教科書上閱讀螺絲刀和汽車的知識。如果一個孩子把引擎拆開,他們會明白所有的部分是如何一起工作的,他們會明白整體,而不是部分。
我們的傳統教育是告訴孩子電磁感應定律是什麼,然後讓孩子通過左右手定則做練習題,而真正培養創新者的教育,應該反過來:讓孩子理解法拉第到底在探索什麼問題,他觀察到什麼,他是怎樣想問題的,是怎樣提出理論猜想,怎樣做實驗驗證,遇到什麼挫折,又是怎樣找到答案,最後得出電磁感應定律。
也就是說,傳統教育是從知識出發,培養創新者的教育是從探索出發,讓知識作為結果。
我們有多少課堂帶孩子了解過科學定律的發現過程?我們有多少學生知道,胡克是為什麼研究彈簧?伽利略是為什麼研究慣性?如果不知道科學探索背後的思維邏輯,就很難做出未來的創新。可是引領孩子探索知識的發現過程太花時間了,沒有哪個課堂有這樣的耐心。
對比中美教育創新,會發現,我們的基礎教育改革實在是太慢了、太難了,不要說一所像Ad Astra這樣顛覆式創新的學校,就連做一些教材和教學法方面的改革,都舉步維艱。
制度政策先不說,人才培養方面,能夠做“以問題為引導”“探究式教學”設計的老師就十分稀缺;考核方式方面,目前之所以只強調應試,是因為其他教學方式缺乏統一評價標準,給舞弊開了口子;教育出路方面,現在仍然只有高考一條路能導向好的職場發展,缺乏和新興職場發展的鏈接;社會環境方面,現在整個大環境都急功近利,讓父母也充滿焦慮。這些方面都讓真正開創性的教育探索困難重重。
▎致力培養下個時代的革新者
我之所以創辦童行學院,就是希望在中國也能做一些面向下個時代培養創新者的事情。辦學校不容易,我們就辦課外學校。
童行學院採取線上課的方式,給孩子項目制的實踐機會,培養孩子知識、視野、思維,並讓孩子感受並學習科學、人文、藝術背後的思維方法。童行學院的所有課程和引導理念,都是以問題為出發,問題驅動的學習。我們在時空之旅課程裡,帶孩子探訪科學家,回到科學發現的現場,跟科學家一起發現知識。這種“問題驅動——激發好奇——引導思考——培養思維——學習知識”的教學思路,是一種從根本出發的教學方式。
在童行學院的“火星探索”項目制學習營中,有一個環節是讓孩子探索“如何讓火星車減速,安全抵達火星”。我們讓孩子準備一個煮雞蛋,用生活中各種能想到的材料,想辦法讓煮雞蛋從高空中落下而不摔碎。孩子通過動手,再和老師討論,會真正理解火星探索過程中的挑戰,也會對重力/空氣阻力/緩衝等等物理概念充滿好奇,熱情發問。
我們希望有更多同路人參與,我們會積極尋找志同道合的合作者,也希望更多家庭和孩子加入我們。
應用力學出路 在 歐陽立中 「演說課x桌遊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天博客來會員日,千萬別買《故事學》!!】
每個月,我只等兩個日子,
一個是1號,因為是發薪日;
一個是7號,因為是博客來會員日,
全館滿千9折不說,
滿兩千還送200元折價券。
閱讀,永遠是最划算的投資,
因為我發現,
知識存量決定你財務自由的時間點。
當然,你必須有一套超快速讀書法,
才能提升知識的轉換率。
可是,有了知識,
也不代表你真能財務自由。
因為閱讀是輸入,想要財務自由,
你一定得把知識輸出,那就要靠寫作。
寫什麼好呢?
先從你的專業或興趣寫起,
寫到成為領域行家。
比方你每次讀小說,
都被父母嫌不做正經事。
那你就寫一部小說給他們看啊!
蛤?太難了是吧!
那你好好分析經典小說總行吧!
寫到讓自己成為小說課之王。
又好比說你是理工宅,
人家談戀愛都情話綿綿,
你還在講E=mc平方,
把女生都給嚇跑了。
如果你會寫作,
你可以乾脆開一個怪奇科學研究所
把這些科學天書寫成故事,
一切就會不一樣了。
當然,這些根本之道,
都取決於你的閱讀量,
我希望你永遠不要滿足於現況,
因為沒有退路,才有出路。
閱讀,就是你的出路。
問題來了,你說:
「博客來的書成千上萬,
我哪知道要買什麼啊!」
什麼都可以!
除了我的《故事學》。
你:啊!!!???
聽我的就對了,
別買《故事學》,
先買我上面提到的五本書。
你:你上面哪來的五本書啊!?
仔細看喔!
再仔細看一點喔!
看你到底能找出幾本呢?
如果你一本都找不出來
代表你真的很久沒閱讀了。
一、《財務自由》葛蘭‧薩巴帝爾 (遠流出版社)
雖常說我們要樂在工作,
但會強調這句話,
就代表絕大多數人,
根本不想工作啊!
廢話,如果生活無虞,
誰想要一直工作啊!
工作到退休,
好不容易有錢要享受了,
身體也無福消受了。
所以你需要一套「財務自由」的方法,
讓辭職或退休的時間,由你自己決定!
二、《超快速讀書法》王乾任 (釀出版)
讀書法的書,我讀過很多,
但這本書談到的觀念,
是讓我最眼睛為之一亮的。
作者本身就是
貫徹大量閱讀的人,
所以談起讀書法,特別有說服力。
比方書裡提到一個概念我很喜歡:
「讀書是為了把書裡的知識活用出來,
重要的不是輸入並記得,
而是在需要使用的時候,
從大腦快速而正確的提取出來,
你就會擺脫書讀不完的焦慮,
因為你對知識的關注焦點,
已經不再放在吸收擷取,
而是整合消化後的應用。」
三、《小說課之王》許榮哲 (天下文化)
這絕對不是榮哲是我的人生導師,
我才特別推薦這本書的喔!
好啦!其實也有部分是。
但我只能說這本書,
是你進入「故事」旅程,
必經的那一道門。
對進入桃花源的武陵人來說,
就是彷彿若有光的山洞;
對納尼亞傳奇而言,
就是那一座魔衣櫥;
對哈利波特而言,
就是9又4分之3月台。
60部經典小說,
藏著小說家等你來破解的謎。
唯一看透真相的,
就是外表看似鄰家大叔,
智慧卻過於常人的名作家「榮哲」!
四、《怪奇科學研究所》SME著 (時報出版)
我在進行實驗班讀書會,
遇到一件有趣的事,
我把書分成八類,分配給學生,
但允許他們互相交換類別。
結果:
文學小說類大家搶著要,
自然科學類大家急脫手。
傻孩子,
如果他們有逛博客來,
知道《怪奇科學研究所》這本書,
他們絕對會把自然科學類抱緊緊。
這本書不談高深的科學公式,
講的是42個腦動大開的趣味科學故事。
像是:
百慕達三小的瞞天大謊啊!
量子力學之父普朗克的故事啊!
不怕死的12人試毒天團啊!
科學界的最強辯手啊!
連我這樣的科學白癡,
都忍不住買來先睹為快了。
你還等什麼!
五、《沒有退路,才有出路》李尚龍 (今周刊)
李尚龍是我很喜歡的勵志作家,
他的書我全都買了,
當然我已經過了需要讀勵志書,
才能振奮的年紀。
但我在讀他什麼呢?
我在讀李尚龍的寫作方式。
他的書有種魔力,
明明字句很口語,
卻能勾住你的心,
讓你時而仰天長笑,
時而熱淚盈眶。
《沒有退路,才有出路》
是一本結合勵志與方法的成功學著作。
作者談的面向很廣,
有注意力、競爭力、溝通力、有趣力等。
讀完,我既學到知識,
也熬煮完一大甕的勵志雞湯,
準備在生活困頓時,慢慢享用。
好啦!
以上五本,我都有買,
不過我比你笨,
還沒等到博客來會員日就買了,哭哭。
聰明的你,趁今天買,就比我多賺幾百元。
對了,回到為啥
今天別買我的《故事學》吧!
我先問你,
如果你預知禮拜二台股開盤,
台積電股價跌破300元 (現價315),
你會不會準備資金進場?
一定會嘛!
就算沒錢買,
至少也心癢難耐嘛!
那就對了,
《故事學》你今天買,一張237元,
但如果你等著幾天,禮拜二再進場,
一張就只要185元了啊啊啊啊啊!
不是因為《故事學》
經營不善,股東紛紛拋售認賠。
你要知道,
《故事學》體質強健、獲利穩定,
年報酬率高達18%以上!
那怎麼會股價下跌呢?
因為!因為!!因為!!!
博客來每日六六折,
下禮拜二的主打商品就是:
《故事學》!!!
你在博客來買到的價,
跟我作者直接跟出版社進貨的價,
竟然差不多。
股票致富心法是低買高賣,
買書不也一樣嗎?
趁低點多買幾本,
可以自己讀、也可以當學生獎品、
更可以用來送人結緣,
當然,你要買來再賣給別人,
我也很歡迎喔!
好啦!
你趕快先入手我上面介紹的五本書。
然後記得留一筆資金,
等到禮拜二開盤,逢低加碼,
梭哈all in《故事學》!
你等不到這麼便宜的股價了。
#歡迎分享
#博客來會員日就是要買買買
#有上過我爆文課一定看得出我這篇的技巧
應用力學出路 在 齊柏林的飛閱台灣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並非勾起傷痛,但不能忘記教訓。】
921地震引發許多有關山河治理的爭議事項,如中橫台8與台8甲修復、土地利用與遷村、九九峰與受災山區的植被復育、自然工法的安全性,以及推動廣大災區四大流域的聯合整治方案,以避免日後來襲災害可能會產生的放大效應......。這些問題的有效治理模式,直到今天還是台灣要繼續嚴肅面對的國土治理課題。
就在明天!
【來自齊柏林的叮嚀—921世紀震災廿週年的省思與期許】論壇,我們將理性面對與討論921地震之後,台灣這二十年是否做了什麼改變;並向各政黨提出呼籲,對未來提出建議,為下一代的長治久安找到出路。
♥️921大地震廿週年論壇,帶領您以更多元的視角,看見更多♥️
📣現場保留20位名額,免事先報名,歡迎您。無法前往參與論壇的朋友們,請於明天14:00收看現場直播📣
🚁活動資訊
活動時間|2019年9月20日(五)14:00-17:00(13:30 開放入場)
活動地點|台大應用力學所 國際會議廳(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辛亥路與復興南路交叉之台大第二校門進入)
報名資訊|https://is.gd/Wl5zIo (鼓勵參與公共議題,公益免費)
論壇資訊|https://is.gd/Of9W4V
#齊柏林
#921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