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不能漏掉的檢查:子癇前症風險評估】
子癇前症是孕期血壓上升而引起的併發症。這個疾病這是先進國家「妊娠相關疾病」死亡率第一名的疾病。就算不至於死亡,孕婦會發生癲癇、腦出血、肝腎衰竭、凝血功能失調等等嚴重後果。此外,對胎兒來說,當疾病惡化時,胎兒生長會遲滯,羊水會減少,甚至胎死腹中的慘劇。
所幸,目前對於子癇前症已經可以做有效的預測了。於第一孕期(懷孕11-13週),利用四項指標:(1)病史;(2)血壓值;(3)抽血檢測胎盤生長因子(PlGF)與懷孕相關蛋白質A(PAPP-A);與(4)子宮動脈血流分析,可以篩檢出超過九成的早發型子癇前症。在妊娠中後期,也可以利用生化因子sflt-1/PlGF的比值,來推測此疾病會不會發生。
研究發現,一旦發現孕婦屬於子癇前症高風險族群,在三個月開始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可以有效的降低發生率。據估計,約可以降低80%的早發型子癇前症。
懷孕 低劑量 阿 斯 匹 靈 在 楊政達婦產科醫師 - 不孕症、試管嬰兒、人工生殖、腹腔鏡手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個案36歲,診斷為「抗磷脂症候群」
📍臨床表現:
1.動靜脈血栓
2.育齡婦女反覆流產
📍原因:
血中有一種「抗磷脂抗體」存在,它會使血液在血管內凝結形成血栓。此現象可發生在身體任何部位的動脈或靜脈內,好發於年輕人且以女性居多。
📍症狀:流產
一般流產常見於懷孕10周以前,因此10週後的流產或10週前三次以上的流產需懷疑此症候群。
📍治療:
需使用低劑量阿斯匹靈,或同時使用肝素每日皮下注射一次。
📍個案歷經了(1)次的人工授精,(3)次的試管療程,流產(2)次,但始終堅持相信楊院長,這次終於拿到「當媽媽🤰的門票」目前已經懷孕15週🎉🎉🎉一步一腳印,相當艱辛。
☘️為了感謝🙏楊政達院長,也想鼓勵更多不孕的夫妻,分享這「好孕糖🍬」,用心❤️寫下一些鼓勵的話語,希望給更多人帶來「💕好孕💕」
親愛的(~)等妳順利生產完,記得回娘家喔💕
#楊政達醫師
#嘉安試管嬰兒中心
#人工授精
#試管嬰兒
#精卵捐贈
#嘉義不孕症
#懷孕率ㄧ級棒
懷孕 低劑量 阿 斯 匹 靈 在 女王i健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子癇前症 #有辦法預防嗎? #聽聽醫師怎麼說】
#我發表在8月號嬰兒與母親的文章 #歡迎分享轉貼
諮詢/東元綜合醫院婦產部主任 田明訓
《大家常聽到的「妊娠毒血症」,其實就是「子癇前症」,即妊娠高血壓+全身性水腫+蛋白尿。千萬不可輕忽它,因為視其嚴重性對孕婦及胎兒都有輕重不一的影響,嚴重時甚至有致命危機!那麼該如何妥善面對?有預防的方法嗎?》
#什麼是子癇前症?
東元綜合醫院婦產部主任田明訓醫師說明,「子癇前症」就是發生在孕婦身上的高血壓,俗稱「妊娠毒血症」,在大陸又稱為「先兆子癇」,是妊娠高血壓的一種,多半發生在懷孕20週之後,除了高血壓之外,並會出現蛋白尿、全身性水腫等症狀。子癇前症的發生率約2~5%。
子癇前症的診斷必須包括:發生在妊娠20週以後的血壓上升(兩次血壓測量間隔6小時以上,收縮壓≧140mmHg、舒張壓≧90mmHg;或是相較於懷孕之前,收縮壓升高≧30mmHg、舒張壓升高≧15mmHg),同時有全身性水腫及蛋白尿(24小時的尿蛋白質超過300mg)。
嚴重型子癇前症的診斷包括:血壓大於160/110 mmHg、24小時蛋白尿大於5公克、24小時尿量少於400 cc、腦部或視覺異常、肺水腫、上腹痛、肝功能異常、血小板減少等。
#子癇前症的發生原因
田明訓主任表示,子癇前症的原因一直是個謎。以往認為可能是懷孕時胎盤釋出毒素於血液中,破壞全身血管及器官,引起種種的症狀,因此稱為妊娠毒血症。西元前5世紀,希波克拉底被認為是第一位描述妊娠毒血症的醫師。
現在仍認為子癇前症可能是胎盤所造成,但原因與以往不同。田明訓主任指出,胎盤負責在整個孕期中滋養胎兒,胎盤中新生的血管會發育而且持續發展,以有效地運送血液給胎兒。在子癇前症的孕婦身上,這些新生血管似乎沒有正常發育,它們比正常的血管還要狹窄,因此限制了血液的流量;隨著懷孕週數增加,胎兒無法獲得充足的血液,因此母體血壓增高,來增加胎兒的血液供給,進而造成後續的一連串影響。
#子癇前症會出現哪些症狀?
田明訓主任提醒,子癇前症發展初期通常是無法察覺的,若有症狀,一開始都是血壓上升,尤其是舒張壓上升,蛋白質在腎絲球的濾過增加,蛋白尿開始出現。若血壓忽然上升得很高,孕婦可能會有頭暈、後頸僵硬的不適感。
由於血壓升高,血管壁通透性改變,使得過多的水份滯留在組織中,造成全身性水腫,尤其臉部、手部的水腫最為明顯。子癇前症的孕婦也可能出現凝血功能障礙、肝功能異常、視網膜剝離、心血管功能異常、腎衰竭、肺水腫、腦出血、產後大出血等現象,並可能造成胎兒早產、胎兒發展遲緩、羊水過少、胎盤早期剝離,甚至胎死腹中。
要特別注意的是,子癇前症可能突然惡化,嚴重則危及孕婦和胎兒的生命,這時候會出現的症狀可能包括:嚴重頭痛、視力模糊、右上腹部疼痛、嚴重的噁心或嘔吐、尿量減少、呼吸急促、呼吸困難、體重突然增加很多、甚至出現抽搐現象,此時須立即就醫。
「子癇症」則是全身劇烈抽搐痙攣,在懷孕的過程中、產程中、甚至產褥期(一般為產後6週)都有可能發生。
#哪些孕婦是子癇前症的高風險群?
田明訓主任指出,包括:過去曾罹患子癇前症、第一次懷孕、年紀35歲以上、肥胖、多胞胎懷孕、懷孕的時間間隔超過10年、家族有子癇前症病史,以及懷孕前就有慢性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紅斑性狼瘡、抗磷脂質症候群等疾病的孕婦。根據2015年《美國生理學期刊》的研究指出,多胞胎孕婦比一般孕婦患子癇前症的機率高3.6倍,肥胖則是高2.4倍。
#子癇前症的治療方式
如果初期子癇前症的情況還不是太嚴重,通常以多休息、維持清淡飲食的方式加以監控即可,有時也可能需要服用降血壓藥物來控制血壓。但若症狀惡化就必須入院觀察、接受治療,施打硫酸鎂預防痙攣。由於子癇前症是因為懷孕而引起,因此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生產。
#早期篩檢可有效預防子癇前症的發生
田明訓主任建議,在懷孕第一孕期(11~13週),包括基本病史及資料、血壓、子宮動脈血流阻力、特定血清檢驗(PlGF和PAPP-A)等,根據這些資料可計算出「早發型子癇前症」的風險值。若是只抽血篩檢,篩檢率約76~80%,如果搭配上超音波子宮動脈血流阻力,則此篩檢對早發型子癇前症的檢出率可達到91%。
目前預防子癇前症的方法是在懷孕16週之前開始使用低劑量阿斯匹靈,可以減少80%以上早發性子癇前症的發生,並且減少子宮內胎兒生長遲滯及胎兒死亡率。
根據2013年的最新研究發現,子癇前症篩檢若屬早發型高風險族群,在16週之後接受治療可以減少20%早發型子癇前症的發生;但如果把治療提早至12~16週,研究顯示可以減少80%以上早發型子癇前症,減少60%子宮內胎兒生長遲滯或胎兒過小。可見早期的篩檢可有效降低早發型子癇前症及併發症的發生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