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首個和最長的沒斷開人鏈︱#波羅的海之路的故事】
https://beginneros.com/triviaDetail.php?trivia_id=941
追求自由是人類的天性,亦是人類進步的原動力。美國政治家Patrick Henry曾經說過:「不自由,毋寧死!」古今中外,人類追求自由的例子比比皆是,有勇武的,亦有和理非的。要數和理非的極至,莫過於波羅的海三小國在1989年創造的 #波羅的海之路 (Baltic Way)。當年事件的始末是如何,不如一起理解一下吧!
---背景---
波羅的海位於歐洲,是在中歐和北歐之間的自然內海,流經丹麥、德國、瑞典﹑芬蘭、波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俄羅斯等多個國家。由於 #愛沙尼亞 (Estonia)、#拉脫維亞 (Latvia) 和 #立陶宛 (Lithuania) 三個國家在歷史和地位位置上較為相似,加上經常進行區域合作,因此在國際上被稱為波羅的海三小國 (Baltic states)。
在二戰期間,波羅的海三小國先後被蘇聯和德軍佔領。蘇聯和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秘密協議,指出波羅的海地區如果發生政治變動時,兩國如何瓜分利益和該地區國家的管治權。
德軍投降後,三國成為蘇聯的一部分。隨著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內容曝光,使三國人民強烈不滿,但蘇聯強調三國的加入是出於自願性而非武力威脅。同時,蘇聯又建立傀儡人民政府及議會,操縱選舉以將其統治合法化。由於戰後國際政治分為資本和共產主義兩陣營,並處於冷戰時期,故三國一直處於蘇聯的統治中。
由於三國國內人民不時反抗,於是蘇聯採用俄羅斯化 (Russification) 的手段,派遣大量俄羅斯人到蘇聯的各個聯邦,進行民族同化和融合,迫使當地人說俄語、進行計劃經濟,減低當地人的本國文化和本土意識。1940年代末,波羅的海三小國更有大量人民被蘇聯驅逐出境至西伯利亞而死亡。
---觸發點---
1980年代中期,戈巴卓夫繼任蘇聯總統,在政治、經濟上大量改革。他提倡辛納屈主義,允許成員國走他們自己的路,減少干涉東歐國家內政,並容許不同的示威活動。
---過程---
1989年,正值《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50週年,蘇聯管治的合法性再次被波羅的海三小國的國民議論。一群不知名的社會運動家提倡舉行一場大規劃示威活動,提出《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是犯罪行為,波羅的海國家的問題是「不容剝奪的人權的問題」,批評歐洲社會對「希特勒和史達林時代時建立的殖民地」視若無睹。三國的社會運動組織 (Rahvarinne代表愛沙尼亞)、 (Tautas fronte代表拉脫維亞) 和 (Sąjūdis代表立陶宛) 簽訂正式協議舉行活動,經當地共產政府批准。
活動訂明在1989年8月23日當地時間下午7時,示威者會和平地牽手15分鐘。在活動之前,主辦機構為了確保人鏈不會受到干擾,預先在地圖上明確指示出會經過的每一個位置,全國各界協力投入籌備工作,愛沙尼亞訂更將當天列為公眾假期,亦有電台廣播負責協調工作。人鏈連接波羅的海三國首都──維爾紐斯、里加和塔林,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的人民陣線領袖亦在兩國邊界會面,悼念蘇聯暴政下的死難者。
在活動舉行期間,蘇聯莫斯科有數百人因同情波羅的海國家的遭遇而發起示威,最終被防暴警察拘捕。蘇聯管治下的多個東歐國家,亦有民眾發起示威和集會。根據統計,活動有愛沙尼亞共有70萬人參與,佔該國原住民的61%,拉脫維亞有40萬人參與,佔該國原住民的52%,立陶宛剛有1百萬人參與,佔該國原住民的80%,合共約有200萬人加入這場活動。三國總人口只有八百萬,出席人數超過三國的總人口的四分之一,有錄像於空中拍攝,發展人鏈在農村地區幾乎沒有斷開。
---結果---
事件過後,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在蘇維埃電視台宣讀了一份長達19分鐘的聲明,警告關於發展民族主義和極端主義團體提出反社會主義和反蘇的不合法議題,最終會造成「災難性」的結果,並號召支持蘇聯的農民和工人捍衛蘇聯理想。他們試圖以武力威脅三國政府和人民,但在西方政府和聯合國的壓力下,蘇聯態度軟化,蘇聯亦沒有以武力進行鎮壓。
---影響---
波羅的海之路,象徵了波羅的海人民間的團結,以及對國家主權獨立和自由的追求。對外方面,和平的形象亦獲得西方社會的同情和認同,多年後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記憶計劃;對內方面,參與活動的人民受到鼓舞,在獨立運動時變得更為堅決,由起初要求自由變為全面爭取獨立,最後在2年間先後獨立並獲得西方社會認同。
自由,就如空氣,你只會在窒息時,才會察覺到它的存在;自由,得來不易,是前人用盡血汗,甚至犧牲性命爭取的成果;自由,是人類與生俱來,不受任何政權所壓迫。
香港人,你重視你的自由嗎?
------------------------
<想每日閱讀冷知識?將專頁設為搶先看吧!>
◆ 每日分享知識、每月推出課程
◆ 網站:https://www.beginneros.com/
◆ Youtube:https://goo.gl/OEJrGt
◆ Instagram:@beginneros
------------------------
#Beginneros #冷知識
戈巴卓夫改革 在 呂秀蓮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柳峻相博士,各位貴賓、各位女士先生:
今天上午我們經歷很棒的開幕式並探討美中關係與北韓核武議題。謝謝各位精彩的講解,並再次感謝柳峻相博士帶領的21世紀經濟與社會研究院、南韓資訊科技研究所兩個單位的贊助。柳博士是南韓聲譽卓著的資深政治家以及成功的企業家,我很榮幸在數十年前就認識他。我與台灣代表團對於參與此次會議致上最深的感謝之意。
台灣與韓國在地理上與歷史上的關係十分密切。在座許多人可能了解到,台灣在1895年開始被日本殖民,並非因為台日之間發生衝突,而是因為朝鮮內亂引發清日甲午戰爭,讓台灣成為清朝的祭旗而被永久割讓給日本。
然而,1945年日本在二戰中無條件投降,蔣介石委員長代表盟軍派兵來台接收日軍投降。1949年蔣介石被毛澤東推翻,撤退到台灣。英國與法國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而華府仍然猶豫是否要改變其中國政策。1950年1月,杜魯門總統甚至發表聲明,要在蔣介石的中華民國與毛澤東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保持中立。但5個月後,當韓戰爆發,杜魯門被迫改政策,正式宣稱台灣的法律地位仍然「未定」,台灣海峽立即中立化。他適切地命令第七艦隊巡弋台灣海峽,防止中華人民共和國侵略台灣。
因為朝鮮內亂,台灣被割讓給日本50年。也因為韓戰,台灣與中國從此分離68年至今。這兩個國家的因緣是不是很不可思議?
甚而,韓國與台灣對專制政權的忍耐與追求民主的艱辛也十分相似。1979年初,南韓總統朴正熙遭到暗殺,引發一連串衝突事件,如1980年的光州事件,但改革終究成功。同年年終,台灣的反對陣營美麗島雜誌社成員全遭逮捕,然而民主的種子也被散播出去。我因在世界人權日晚會上發表20分鐘演說而第一個被逮捕。總共152人被逮捕,其中8位被以戒嚴法的暴力叛亂罪名起訴,被判處12年有期徒刑或無期徒刑。然而沒有人會想到這些人的妻子與律師受到感召而積極投入政治,他們有許多人後來選上公職。更不可預測的是大審20年後,其中一位辯護律師會邀請一位「陰謀份子」搭檔參選正副總統,最後在2000年以和平方式終結50年的專制政權。
回顧歷史,我想發表下列3點評論:
1. 南韓與台灣的民主並非天上掉下來的禮物,而是用人民的血汗換來的成果。無人可以摧毀它。
2. 若無和平,民主與繁榮將無以維繫。沒有和平,一切都沒了。和平亦非上天的賜予。和平應由所有人共同創造與維護。對於人類發展,沒有比和平更珍貴的投資了。
3. 由於南韓與台灣的歷史因緣,我們彼此關係應該更為珍惜與增強。去年當首爾遭受北韓威脅時,台灣人民一起為南韓祈禱。
尤其我本人特別被3月南韓外交部所解密的一份文件所鼓舞。該份機密文件揭露金日成主席在1987年12月9日於白宮舉行的美蘇高峰會前,託戈巴契夫總書記帶致雷根總統的親筆信,信中金日成表達與南韓共組和平與中立的聯邦國家的期望。
我不確定南韓民眾是否也期盼成為中立國。但我想藉此機會與各位分享我們此刻正在台灣發起台灣和平中立運動,希望在2020年總統大選時提出和平中立公投。
我們都瞭解美國鷹與中國龍為了爭奪21世紀的領導權已發動一場戰爭。稍早在2014年時,俄羅斯成功地兼併克里米亞並入侵東烏克蘭。由於擔憂俄羅斯的侵略行為,歐洲與大西洋的國家開始討論一個以中立為主軸的新安全架構。這個東歐新安全架構起自歐洲東北往下延伸到東南,包括芬蘭、瑞典,一直到塞普路斯與巴爾幹半島國家,以建立一個介於北約國家與俄羅斯之至的「中立環帶」。這些中立國家的互賴將可實質降低俄羅斯與北約國家彼此的威脅感。
我們東亞的民主與愛好和平的鄰近國家,包括南韓、日本、菲律賓,以及台灣也應仿效歐洲的做法,成立一個東亞中立陣營。我在3月於台北召開的第一屆東亞和平論壇中已拋出這種倡議,並引起與會者的高度興趣。
我想在座各位有些已知道蒙古國總統2年前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蒙古要成為中立國的構想。試想一下當東亞的蒙古、台灣、南韓,以及許多其他愛好和平的民主國家都宣布保持中立!一個新的安全架構可以因此而被建立,並減低緊張關係,嚇阻各種侵害人道的行為。該是重新思考將中立視為在本世紀能夠提供和平、安全,與公義的制度的時候了。也是我們共同努力為和平、民主,以及繁榮而奮鬥的時候!
謝謝。
戈巴卓夫改革 在 陶傑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二十五年前,蘇聯滅亡了,但俄羅斯卻沒有死。俄國的靈魂,在蘇聯的軀殼解體之後,又在普京身上復活。
蘇聯的命運,是在戈爾巴喬夫手上開始逆轉的。戈爾巴喬夫上台後不久,科學面對蘇共的歷史:托洛斯基、基洛夫、布哈林,一系列在勃列日涅夫時代還被打成「人民公敵」、在史太林時代被迫害致死的「老革命家」恢復了名譽。俄羅斯在戈巴卓夫和葉利欽當政的年代,是知識份子的「反思世代」。俄國十月革命七十年後,西方知識份子都以為解體後的俄羅斯,會走上西方議會民主之路。
一九九二年到一九九三年之間,本來是葉利欽能撥亂反正的最好時機,但當權者和民間一起錯過了這個時機,以致史太林的陰魂得以死灰復燃。
原本對過去的沉思和懺悔,對社會人文的重建和關懷,這一切都已消失。俄羅斯今天的大學,流行的學科是工商管理、經濟、市場行政。大學裏的文史科目式微。俄羅斯官方牢牢控制着對俄國現代史的詮釋,刻意誇大和強調於俄國史上光榮勝利的一面,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培養下一代的民族自豪感。這樣的宣傳有一定的效果,俄羅斯人民開始「懷舊」,懷念史太林時代充滿罪惡的「好日子」。
普京時代的俄國,把史太林重新塑造成「民族英雄」,對史太林這個歷史人物高度選擇性的再塑造,目的是「古為今用」,實現普京建立個人獨裁。今天的俄羅斯,還敢於批評史太林的學者,容易受俄國憤青的聲討,隨時被打成「叛國賊」。在這種氣氛下,揭示俄國社會種種不公的記者被暗殺,民間反應麻木,知識階層失聲。
220 萬人走到街上,投票,加上兩位爆冷的票王,想說明的是:求變與換代。今年是蘇聯解體 25 周年,在 1991 年聖誕,蘇聯宣佈解體,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被稱為最大功臣。能把共產政權扭轉,原來他從前不是改革派,更是史太林的死忠,到底是為甚麼讓他轉念?其意志和手段或有借鑑之處。
==========================
【 CUP 媒體 】
在 www.cup.com.hk 留下你的電郵地址,即可免費訂閱星期一至五的日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