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倫情人那段我整個大笑
我記得我好像是高一的時候養病在家時租了錄影帶
看到一半就因為劇情太悶睡著
睡醒赫然發現:怎麼還沒播完??!!
哇哇哇這個世界上的投資銀行家和外資分析師都這麼會寫的嗎!我和 banker Ingrid 找來了好朋友 Lizzy 寫週末財經影視故事,結果她交來一個超好看的故事~~。
Lizzy長期寫影視評論,文筆好得不得了,你絕對想不到她過去曾經是德意志證券的傳產股分析師、花旗證券的電子股研究助理,這種程度的文筆怎麼可以只寫報告呢!現在她會為每兩周為我們粉絲頁的群眾寫一個影視中的財經故事了。分析師等級的影評,有神快拜!
這週 Lizzy 說的是震驚全球影視圈的好萊塢性騷擾案,Banker Ingrid 看了以後很感動的寫了一段話給大家:「這件醜聞越滾越大,也在世界各地引發共鳴,有越來越多的女性站出來分享自己的經驗,包括在社群媒體上用標籤 #MeToo,來凸顯性騷擾在生活中有多麼普遍。
美國女演員Milano就在Twitter上寫到:『如果你曾經被性騷擾或性侵害過,請回應 #MeToo。』她希望透過受害者的回應,點出性騷擾問題規模有多大,同時告訴受害者,〝我也是,妳並不寂寞〞。」
-----------------------
分析師Lizzy的影視世界
【好萊塢大亨哈維溫斯坦:終於走下神壇】
好萊塢金牌製片哈維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在全球影壇叱吒多年,沒想到最近踢到了大鐵板,在紐約時報揭露他數十年來利用權勢性騷擾多名女星之後,更引發許多受害者出面指控他的不當行為,其中不乏高知名度的大明星。最妙的是,溫斯坦起先還天真認為請知名女權律師Lisa Bloom為他說話,就可以降低殺傷力,結果Bloom撐了兩天就招架不住,宣布辭職。
溫斯坦是什麼人物?從80、90年代就在看電影的人一定不陌生。我對這號人物與他所創辦的米拉麥克斯影業(Miramax)的認識,始於《黑色追緝令》(Pulp Fiction),這部成本才八百萬美金的電影,不僅口碑超讚、票房也在全球賣破兩億美金,回頭研究後才知道他們還發行了《性、謊言、錄影帶》(Sex, Lies, and Videotape)與《我的左腳》(My Left Foot)等等佳片,更佩服溫斯坦的眼光。
這家公司最驚人的是它的「神奇奧斯卡之旅」,每年大家都等著看米拉麥克斯影業又推出哪些專門拿獎的片、奧斯卡要提名與頒發多少獎項給它們,而獲獎效應又讓這些影片成為全球搖錢樹,面子裡子全都拿。當年看著哈維溫斯坦,簡直像在看一尊神。
1997年的奧斯卡是最令我下巴掉到收不回去的一年,也是年輕天真無知的我開始對這種奧斯卡公關遊戲感到毛骨悚然的起點。那年米拉麥克斯影業的《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挾著高作品品質與大規模造勢,贏了九項奧斯卡獎,九項!如果加上該公司其他作品拿下的兩項,這家製片公司總共捧走了十一項獎。
《英倫情人》當然是品質很高的作品,票房也很成功(製作成本兩千七百萬、全球票房兩億三千萬美金),但請容我引用一段影集《歡樂單身派對》(Seinfeld)第八季的對話,情境背景是伊蓮被男友拖去戲院看《英倫情人》:
伊蓮:不,我實在不行了,我沒辦法,這實在太長了。(對銀幕大吼)不要再扯這個蠢沙灘裡的蠢故事了!趕快死吧你!給我死!
男友:(驚訝)難道妳不喜歡《英倫情人》?
伊蓮:我恨死這部片!(觀眾叫她安靜)噢下地獄吧你們。
十幾年後,每當影評人興沖沖討論歷史上最過譽的奧斯卡贏家時,《英倫情人》常常榜上有名,更何況那年的競爭者可是包括柯恩兄弟的《冰血暴》(Fargo)呢。又或者,《英倫情人》沒那麼差,它有動人的劇情發展、精湛的演技、高水準的技術項目,入圍是絕對不為過的,但它的慢吞吞、它的一臉嚴肅,以及從頭到尾散發著「看看我!我超藝術超有水準!我要拿獎!」的模樣,再想想富爸爸米拉麥克斯如何砸錢宣傳,讓我難免想跟伊蓮一樣,請主角「趕快給我死!還在拖拉個什麼勁兒呀?兩小時四十二分鐘耶!」(顯示為沒心沒肺)。
往後的米拉麥克斯影業雖然沒有搬走這麼多獎,但成績還是相對亮眼,它們大手筆的行銷與造勢手法,仍然時有斬獲,順便也讓《莎翁情史》(Shakespeare in Love)女主角葛妮絲派特洛成了年年被拿出來笑的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其實派特洛很倒楣,她曾是當年的性騷擾受害者,公關戰不是她發起的、獎頒給誰也不是她決定的)。
《莎翁情史》製作成本兩千五百萬美金,在全球票房賣了近三億,即使多花點行銷費用,還是很值得。不過漸漸「懂事」的我,也因這些歷史,開始學會冷眼看待奧斯卡或其他主流電影獎了。
2005年哈維與弟弟鮑伯溫斯坦離開米拉麥克斯影業,創立溫斯坦影業,繼續推出奧斯卡強片如《王者之聲》(The King’s Speech)、《大藝術家》(The Artist)等等,但可以明顯看出溫斯坦的得獎全盛時期已經過去,除了上述兩部片在該年度奪下幾項奧斯卡大獎,其他年度表現皆差強人意,今年狀況看起來更不妙,唯一比較有奧斯卡緣的,大概只剩《極地追擊》(Wind River),其他如班尼迪克康柏拜區主演的《電流大戰》(The Current War)、艾莉西亞維坎德及克里斯多夫沃茲主演的《鬱金香狂熱》(Tulip Fever),目前為止影評人評價都很糟。
在票房方面,溫斯坦影業的表現跟其他非商業大片相比,也是稍低於平均的。根據富比世雜誌統計,以「票房/成本」比率計算,與「成本在六千萬以下」的片型相比較,這12年來溫斯坦影業的本土及海外比率分別是1.12與2.58,整體電影業則是1.38與2.77,實在不怎麼樣。更不用說溫斯坦影業的行銷成本很可能高於業界,當年的賺錢大師,如今榮景不再。
所以說,哈維溫斯坦幾十年的業障,會選在今年業力引爆,大概並非偶然。
我另一個對於哈維溫斯坦的印象,則是蠻橫霸道。他對於電影工作者通常都很無禮,有「哈維剪刀手」(Harvey Scissorhands)之稱的他,常常硬剪電影、不尊重導演意志、不合他意就不給該片行銷支援,有些片則在他的堅持下根本變成另一部電影(如《54激情俱樂部》(54)),韓國導演奉俊昊抱怨過他的《末日列車》(Snowpiercer)北美版被溫斯坦影業亂剪,墨西哥導演吉勒摩戴托羅甚至說「90年代末期我發生了兩件慘事,一是我爸被綁架,二是與溫斯坦兄弟合作」。
工作人員意見與他不同時,常遭到各種髒話問候。近期女星的指控中,多半也提到溫斯坦會對人謾罵、咆嘯,用字非常難聽,而且凶狠態度令人恐懼。想想挺諷刺的,有些人討論「由女性當主管」的優缺點時,總會提到女生情緒化、陰晴不定、愛發脾氣、難伺候,講更難聽的就說她「那個來」,那麼哈維溫斯坦難不成天天那個來?怎麼不想想這世界上「情緒化」的男性主管也不在少數呢。
這回哈維溫斯坦爆出性醜聞,他極為直接的騷擾方式(常常是在飯店房間直接穿浴袍要女星按摩)、以及受害者數量之多,讓大眾感到驚愕與憤慨。不過電影業與「性」相關的剝削方法,還有更多形式,對於需要機會的年輕演員,處處皆險境。例如蕾雅瑟杜曾表示,拍攝某部片時全裸床戲拍了數天,導演一直盯著她們、讓她有很不舒服的感受。
《巴黎最後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在當年19歲女演員瑪利亞施奈德不知情的狀況下,由導演與男主角合謀拍攝手抹牛油探入施奈德私處的戲,令施奈德感到氣憤、羞辱,但又不知所措;甚至,如電影《穆荷蘭大道》(Mulholland Dr.)的情節,電影公司找年輕女演員試鏡,劇本內容是年輕女孩與年長男性的感情戲,要摟要抱要親,試完鏡後才有人跟年輕女孩說這部戲大概很難拿到資金拍攝。像上述的灰色地帶,很難被定義為犯罪,但不舒服甚至受辱的感覺卻是真的,根本防不勝防。
或許有人會說,只要有實力,一定能發光,好演員們只要堅定立場,總是能出頭天的。我不認為有那麼簡單。面對哈維溫斯坦背後的強大勢力,拒絕潛規則的下場可能是受到與溫斯坦同一陣線的高層勢力排擠、或者被挖出負面新聞報復、或傳出「那位演員很難搞」的謠言耳語,好萊塢有這麼多才華洋溢、外型亮眼的人在搶如此少的一線演出機會,也曾有許多實力派演員終究沒能出頭。
對於尋求星夢卻運氣不好的年輕演員們,與哈維溫斯坦正面交惡的代價或許真的是一輩子擺脫不掉的,何況女性演員在好萊塢更有「年限」的擔憂,艾米舒默的電視節目《艾米舒默的內心世界》(Inside Amy Schumer)曾有一集,找來蒂娜費與派翠西亞艾奎特一起野餐,舉杯慶祝茱莉亞路易德瑞福斯在好萊塢的”Last Fxxkable Day”,諷刺在好萊塢電影世界裡,年過中年的男演員總是可以找到年齡小很多的愛人,但女演員可就「過期」了。被權力人士排擠的女演員,若在精華歲月被冷凍個幾年,未來能發光發熱的機會自然小很多。
溫斯坦絕非首位利用權勢騷擾演員的電影公司高層,以前米高梅影業的Louis B Mayer就是個知名例子,只是以往社會無法提供夠安全的環境與氣氛讓受害者發聲,希望這次哈維溫斯坦的業力引爆,是未來好萊塢電影產業結構改變的開端。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Shaun&Nic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亞瑟王的圓桌騎士。圓桌第七席。 擁有高文、加荷里斯、阿格凡三位兄弟的年輕騎士。 是洛特王與妖妃摩根的孩子之一。 叛逆騎士莫德雷德是她的異父弟弟。 别名加埃里耶Gaheriet。 或是Beaumains(美麗的手)。 身高/體重:153cm·41kg 出處:亞瑟王傳說 地域:英國 屬性:秩序·善 ...
戈洛絲評價 在 Emmy追劇時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哇哇哇這個世界上的投資銀行家和外資分析師都這麼會寫的嗎!我和 banker Ingrid 找來了好朋友 Lizzy 寫週末財經影視故事,結果她交來一個超好看的故事~~。
Lizzy長期寫影視評論,文筆好得不得了,你絕對想不到她過去曾經是德意志證券的傳產股分析師、花旗證券的電子股研究助理,這種程度的文筆怎麼可以只寫報告呢!現在她會為每兩周為我們粉絲頁的群眾寫一個影視中的財經故事了。分析師等級的影評,有神快拜!
這週 Lizzy 說的是震驚全球影視圈的好萊塢性騷擾案,Banker Ingrid 看了以後很感動的寫了一段話給大家:「這件醜聞越滾越大,也在世界各地引發共鳴,有越來越多的女性站出來分享自己的經驗,包括在社群媒體上用標籤 #MeToo,來凸顯性騷擾在生活中有多麼普遍。
美國女演員Milano就在Twitter上寫到:『如果你曾經被性騷擾或性侵害過,請回應 #MeToo。』她希望透過受害者的回應,點出性騷擾問題規模有多大,同時告訴受害者,〝我也是,妳並不寂寞〞。」
-----------------------
分析師Lizzy的影視世界
【好萊塢大亨哈維溫斯坦:終於走下神壇】
好萊塢金牌製片哈維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在全球影壇叱吒多年,沒想到最近踢到了大鐵板,在紐約時報揭露他數十年來利用權勢性騷擾多名女星之後,更引發許多受害者出面指控他的不當行為,其中不乏高知名度的大明星。最妙的是,溫斯坦起先還天真認為請知名女權律師Lisa Bloom為他說話,就可以降低殺傷力,結果Bloom撐了兩天就招架不住,宣布辭職。
溫斯坦是什麼人物?從80、90年代就在看電影的人一定不陌生。我對這號人物與他所創辦的米拉麥克斯影業(Miramax)的認識,始於《黑色追緝令》(Pulp Fiction),這部成本才八百萬美金的電影,不僅口碑超讚、票房也在全球賣破兩億美金,回頭研究後才知道他們還發行了《性、謊言、錄影帶》(Sex, Lies, and Videotape)與《我的左腳》(My Left Foot)等等佳片,更佩服溫斯坦的眼光。
這家公司最驚人的是它的「神奇奧斯卡之旅」,每年大家都等著看米拉麥克斯影業又推出哪些專門拿獎的片、奧斯卡要提名與頒發多少獎項給它們,而獲獎效應又讓這些影片成為全球搖錢樹,面子裡子全都拿。當年看著哈維溫斯坦,簡直像在看一尊神。
1997年的奧斯卡是最令我下巴掉到收不回去的一年,也是年輕天真無知的我開始對這種奧斯卡公關遊戲感到毛骨悚然的起點。那年米拉麥克斯影業的《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挾著高作品品質與大規模造勢,贏了九項奧斯卡獎,九項!如果加上該公司其他作品拿下的兩項,這家製片公司總共捧走了十一項獎。
《英倫情人》當然是品質很高的作品,票房也很成功(製作成本兩千七百萬、全球票房兩億三千萬美金),但請容我引用一段影集《歡樂單身派對》(Seinfeld)第八季的對話,情境背景是伊蓮被男友拖去戲院看《英倫情人》:
伊蓮:不,我實在不行了,我沒辦法,這實在太長了。(對銀幕大吼)不要再扯這個蠢沙灘裡的蠢故事了!趕快死吧你!給我死!
男友:(驚訝)難道妳不喜歡《英倫情人》?
伊蓮:我恨死這部片!(觀眾叫她安靜)噢下地獄吧你們。
十幾年後,每當影評人興沖沖討論歷史上最過譽的奧斯卡贏家時,《英倫情人》常常榜上有名,更何況那年的競爭者可是包括柯恩兄弟的《冰血暴》(Fargo)呢。又或者,《英倫情人》沒那麼差,它有動人的劇情發展、精湛的演技、高水準的技術項目,入圍是絕對不為過的,但它的慢吞吞、它的一臉嚴肅,以及從頭到尾散發著「看看我!我超藝術超有水準!我要拿獎!」的模樣,再想想富爸爸米拉麥克斯如何砸錢宣傳,讓我難免想跟伊蓮一樣,請主角「趕快給我死!還在拖拉個什麼勁兒呀?兩小時四十二分鐘耶!」(顯示為沒心沒肺)。
往後的米拉麥克斯影業雖然沒有搬走這麼多獎,但成績還是相對亮眼,它們大手筆的行銷與造勢手法,仍然時有斬獲,順便也讓《莎翁情史》(Shakespeare in Love)女主角葛妮絲派特洛成了年年被拿出來笑的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其實派特洛很倒楣,她曾是當年的性騷擾受害者,公關戰不是她發起的、獎頒給誰也不是她決定的)。
《莎翁情史》製作成本兩千五百萬美金,在全球票房賣了近三億,即使多花點行銷費用,還是很值得。不過漸漸「懂事」的我,也因這些歷史,開始學會冷眼看待奧斯卡或其他主流電影獎了。
2005年哈維與弟弟鮑伯溫斯坦離開米拉麥克斯影業,創立溫斯坦影業,繼續推出奧斯卡強片如《王者之聲》(The King’s Speech)、《大藝術家》(The Artist)等等,但可以明顯看出溫斯坦的得獎全盛時期已經過去,除了上述兩部片在該年度奪下幾項奧斯卡大獎,其他年度表現皆差強人意,今年狀況看起來更不妙,唯一比較有奧斯卡緣的,大概只剩《極地追擊》(Wind River),其他如班尼迪克康柏拜區主演的《電流大戰》(The Current War)、艾莉西亞維坎德及克里斯多夫沃茲主演的《鬱金香狂熱》(Tulip Fever),目前為止影評人評價都很糟。
在票房方面,溫斯坦影業的表現跟其他非商業大片相比,也是稍低於平均的。根據富比世雜誌統計,以「票房/成本」比率計算,與「成本在六千萬以下」的片型相比較,這12年來溫斯坦影業的本土及海外比率分別是1.12與2.58,整體電影業則是1.38與2.77,實在不怎麼樣。更不用說溫斯坦影業的行銷成本很可能高於業界,當年的賺錢大師,如今榮景不再。
所以說,哈維溫斯坦幾十年的業障,會選在今年業力引爆,大概並非偶然。
我另一個對於哈維溫斯坦的印象,則是蠻橫霸道。他對於電影工作者通常都很無禮,有「哈維剪刀手」(Harvey Scissorhands)之稱的他,常常硬剪電影、不尊重導演意志、不合他意就不給該片行銷支援,有些片則在他的堅持下根本變成另一部電影(如《54激情俱樂部》(54)),韓國導演奉俊昊抱怨過他的《末日列車》(Snowpiercer)北美版被溫斯坦影業亂剪,墨西哥導演吉勒摩戴托羅甚至說「90年代末期我發生了兩件慘事,一是我爸被綁架,二是與溫斯坦兄弟合作」。
工作人員意見與他不同時,常遭到各種髒話問候。近期女星的指控中,多半也提到溫斯坦會對人謾罵、咆嘯,用字非常難聽,而且凶狠態度令人恐懼。想想挺諷刺的,有些人討論「由女性當主管」的優缺點時,總會提到女生情緒化、陰晴不定、愛發脾氣、難伺候,講更難聽的就說她「那個來」,那麼哈維溫斯坦難不成天天那個來?怎麼不想想這世界上「情緒化」的男性主管也不在少數呢。
這回哈維溫斯坦爆出性醜聞,他極為直接的騷擾方式(常常是在飯店房間直接穿浴袍要女星按摩)、以及受害者數量之多,讓大眾感到驚愕與憤慨。不過電影業與「性」相關的剝削方法,還有更多形式,對於需要機會的年輕演員,處處皆險境。例如蕾雅瑟杜曾表示,拍攝某部片時全裸床戲拍了數天,導演一直盯著她們、讓她有很不舒服的感受。
《巴黎最後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在當年19歲女演員瑪利亞施奈德不知情的狀況下,由導演與男主角合謀拍攝手抹牛油探入施奈德私處的戲,令施奈德感到氣憤、羞辱,但又不知所措;甚至,如電影《穆荷蘭大道》(Mulholland Dr.)的情節,電影公司找年輕女演員試鏡,劇本內容是年輕女孩與年長男性的感情戲,要摟要抱要親,試完鏡後才有人跟年輕女孩說這部戲大概很難拿到資金拍攝。像上述的灰色地帶,很難被定義為犯罪,但不舒服甚至受辱的感覺卻是真的,根本防不勝防。
或許有人會說,只要有實力,一定能發光,好演員們只要堅定立場,總是能出頭天的。我不認為有那麼簡單。面對哈維溫斯坦背後的強大勢力,拒絕潛規則的下場可能是受到與溫斯坦同一陣線的高層勢力排擠、或者被挖出負面新聞報復、或傳出「那位演員很難搞」的謠言耳語,好萊塢有這麼多才華洋溢、外型亮眼的人在搶如此少的一線演出機會,也曾有許多實力派演員終究沒能出頭。
對於尋求星夢卻運氣不好的年輕演員們,與哈維溫斯坦正面交惡的代價或許真的是一輩子擺脫不掉的,何況女性演員在好萊塢更有「年限」的擔憂,艾米舒默的電視節目《艾米舒默的內心世界》(Inside Amy Schumer)曾有一集,找來蒂娜費與派翠西亞艾奎特一起野餐,舉杯慶祝茱莉亞路易德瑞福斯在好萊塢的”Last Fxxkable Day”,諷刺在好萊塢電影世界裡,年過中年的男演員總是可以找到年齡小很多的愛人,但女演員可就「過期」了。被權力人士排擠的女演員,若在精華歲月被冷凍個幾年,未來能發光發熱的機會自然小很多。
溫斯坦絕非首位利用權勢騷擾演員的電影公司高層,以前米高梅影業的Louis B Mayer就是個知名例子,只是以往社會無法提供夠安全的環境與氣氛讓受害者發聲,希望這次哈維溫斯坦的業力引爆,是未來好萊塢電影產業結構改變的開端。
戈洛絲評價 在 美國在台協會 AI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Fourth of July Series (美國國慶系列之二):
您知道嗎? 美國國歌是並不容易唱準的。2004年的一項調查發現,只有39%的美國人能唱準美國國歌的第三句。
說美國國歌難唱一點也不過分;美國人享有的自由得來不易。隨著時間的推移,《星條旗之歌》已經成為一首鼓勵人們表達個性以及表達團結一心的歌曲。這一點也是恰如其分的。
請看以下的文章:
儘管在每場棒球比賽以及其他很多公眾活動開始之前都要演唱《星條旗之歌》(The Star-Spangled Banner),但這首歌出名地難唱。不過,這首歌有史以來讓那些能夠駕馭它的表演者在詮釋美國最知名的代表歌曲時給人留下了難忘的、獨一無二的記憶。
當《星條旗之歌》於1931年被定為國歌時,《紐約先驅論壇報》(New York Herald Tribune)說它的“歌詞沒人能記住,曲調沒人能唱出來”,這條評論廣為人知。 《星條旗之歌》的曲調改編自18世紀的一首飲酒歌,歌詞選自弗朗西斯•斯科特•基(Francis Scott Key)在200年前寫的一首詩(描繪1812年戰爭中的一場戰役)。這首歌的最高音和最低音之間的音域為一個半八度,要想唱準每個音極其困難。
2004年的一項調查發現,美國人中只有39%的人能唱準歌曲的第三句。
富蘭克林•布魯諾(Franklin Bruno)是一位歌曲創作者,他論述歌曲創作史的著作《曲調的內在蘊含》(The Inside of the Tune)即將出版發行。書中說,這首歌預見了美國的音樂前景,通過每節的第三個對句(“And the rockets' red glare, the bombs bursting in air …”)的節奏和韻律規律來使其他詩行的戰爭色彩變得柔和,以此改變歌曲的主調。
布魯諾說:“我們的國歌恰到好處地沒有完全地嚴格採用英國民歌的形式。”
作為國歌所具有的重大象徵意義還意味著,每當表演者沒有中規中矩地演繹這首歌曲的時候,聽眾都會認為這種發揮是有用意的。 1941年7月4日,在二戰的背景之下,作曲家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改編的國歌交響曲首演,其中有幾個不同尋常的和弦。這次演出導致斯特拉文斯基與波士頓警察發生了小小的衝突,因為警察認為他違反了一項禁止“篡改”國歌的州法。
在1968年大聯盟棒球世界系列賽(Major League Baseball World Series)期間,波多黎各歌手何塞•費利西亞諾(José Feliciano)在原聲吉他的伴奏下用當代民謠流行唱法演唱了《星條旗之歌》。這引起了一片嘩然。費利西亞諾後來說:“有些人要求把我驅逐出境。好像能把人驅逐出境到波多黎各似的。”(波多黎各是美國的一個領地。)費利西亞諾演唱的國歌成為了一首上榜單曲,而且他說,到他在2012年的一場棒球冠軍賽上再次以自己的風格演唱這首歌曲時,聽眾大都將其理解為“對一個給予我機會的國家表達感激之情的歌曲” 。
在1983年的全國籃球協會全明星賽(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 All-Star game)上,馬文・蓋伊(Marvin Gaye)在一架電子鼓的伴奏下舒緩幽沉、帶有福音音樂風格的演唱讓這首歌聽起來極具現代感。當年洛杉磯湖人隊(Los Angeles Lakers)的球星“魔術師”約翰遜(Earvin “Magic” Johnson)說,蓋伊的演唱讓他感受到了“作為一個美國人的自豪感……令人心潮澎湃,淚光盈盈”。
儘管演唱《星條旗之歌》通常是要展現國家自豪感,但這首歌也被用在政治抗議活動中。 2006年,用西班牙語錄製的《星條旗之歌》(Nuestro Himno)批評了美國的移民政策。
1969年,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在伍德斯托克(Woodstock)音樂節上演唱了這首國歌,以示對越戰的抗議,此事廣為人知。他的演唱輔以“轟炸”的音響效果,是最有名的以激進態度演繹國歌的版本。亨德里克斯於1969年9月在電視節目中接受迪克•卡韋特(Dick Cavett)的採訪時這樣評價自己的演唱:“這並非背離傳統。我認為唱得很美。”
在1991年超級碗(Super Bowl)上,惠特尼•休斯頓(Whitney Houston)引吭高歌,將《星條旗之歌》裡最高的一句“land of the free”唱得更高——當時美國正在打海灣戰爭(Gulf War),她表示要將這首歌獻給美國軍人。幾週後這首歌曲作為單曲發行,風靡一時。而10年後這首歌曲在2001年9.11襲擊事件後為紐約的消防隊員和警察募捐時再次發行,愈發受人歡迎。碧昂絲(Beyoncé Knowles)最近幾次演唱國歌時(包括在巴拉克•歐巴馬2013年的就職典禮上)都大體沿襲了休斯頓的風格,包括超高音演唱。
說國歌難唱一點也不過分;美國人享有的自由得來不易。隨著時間的推移,《星條旗之歌》已經成為一首鼓勵人們表達個性以及表達團結一心的歌曲。這一點也是恰如其分的。
Enlgish: http://iipdigital.usembassy.gov/…/2…/05/20140501298634.html…
戈洛絲評價 在 Shaun&Nick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亞瑟王的圓桌騎士。圓桌第七席。
擁有高文、加荷里斯、阿格凡三位兄弟的年輕騎士。
是洛特王與妖妃摩根的孩子之一。
叛逆騎士莫德雷德是她的異父弟弟。
别名加埃里耶Gaheriet。
或是Beaumains(美麗的手)。
身高/體重:153cm·41kg
出處:亞瑟王傳說
地域:英國
屬性:秩序·善 性别:女性
騎槍(Lance)被梅林的魔術施加了多重強化,已經成為了某種魔術禮裝。
加雷斯加入圓桌騎士最晚,是一名經驗較淺的騎士。
她尊敬著身為前輩們的圓桌騎士全員。
特別親近蘭斯洛特卿,經常跟隨著他。
作為見習騎士歷經數次修行,正式成為圓桌騎士的一員後,她也沒有像加荷里斯那樣與長兄高文一同行動,而是選擇了蘭斯洛特的侍從一樣的立場。
加雷斯作為充滿可能性的存在,被很多人喜愛,不僅是兄弟,其他的圓桌騎士們也對她讚賞有加。
「總有一天會成為最優秀的騎士」「終將成為匹敵所有兄弟們的真正騎士」
騎士們如此評價她。
阿格凡意圖告發桂妮薇兒王后與蘭斯洛特卿的不倫,於是強迫加雷斯作為證人協助他。
加雷斯說「對於將我封為騎士的蘭斯洛特卿,我不會講任何奇怪的話」,而後悲傷地離開了。
之後,阿格凡將不倫的蘭斯洛特卿現場捉奸,卻反被殺害。桂妮薇兒王后遭到逮捕並被判刑。加雷斯被要求出席桂妮薇兒的處刑現場,但她聲稱「我並非遵從自己的意志出席」,所以未裝備任何武器與防具。這也成為了不幸的導火線。
加雷斯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被前來救出王后的蘭斯洛特卿劈碎了頭蓋骨。
許多人在這一連串的事件中喪命。
阿格凡、加荷里斯、以及加雷斯——失去弟妹的高文卿的悲痛,可想而知。
於是圓桌四分五裂,亞瑟王與圓桌騎士的榮光迎來了終結。
騎乘:B
作為騎槍名手的加雷斯例外地持有
Lancer不可能持有的騎乘技能。
美掌的加雷斯:B
變裝後的加雷斯在城中做雜務時,由於其白皙而美麗的身影而被凱卿稱作『Beaumains(美麗的手)』。當時的凱沒有注意到那人是加雷斯變裝的。
也就是說加雷斯膚白貌美,膚如凝脂,尤其是她的手最為美麗。
變身的戒指:B
加雷斯持有一枚被嵌入變身魔術的戒指。
本應是寶具的效果,但在本作中作為技能生效。
『兇猛的少女狼』
階級:C++ 種類:對人寶具
有效範圍:1~50 最大捕捉:1人
Yla Lupus。
由騎槍的精湛技藝升華而來的寶具。
使用怒濤般的連續攻擊擊打敵人後,藉由必殺一擊貫穿敵人。
過去,在守護摯友莉奧妮絲小姐的戰鬥中,她竟僅憑一支槍就打倒了布拉摩·德·加尼斯卿、加利霍丁卿、加勒沃特卿(並非加拉哈德)、迪納丹卿、拉·科特·馬爾·泰耶卿、薩格拉莫爾·勒·德西魯斯卿、多迪納斯·勒·索瓦熱卿、愛爾蘭的安格韋西王、蘇格蘭的卡拉多斯王、戈爾國的尤裏安王、巴格狄瑪格斯王這些著名的騎士。
據說還有一次,她在馬上長槍比武中挑戰亞瑟王時,戰鬥的姿態被王稱讚是『兇猛的狼』
性情如幼犬般勇敢,命運卻無比悲慘的少女騎士。
無論發生什麽事,她也不會背叛曾經仰慕的對象。
即便是死亡。
正如她曾經的生存方式所示。
重視騎士道,秉信正義,並遵從它們行動。
她對身為騎士王的屬下而感到驕傲,如今也覺得自己能被選為圓桌的一員是人生最大的光榮。
直到現在,她依然尊敬著蘭斯洛特卿。
即便在一切結束的那一天。
那位前來幫助王后桂妮薇兒的騎士眼中,絲毫沒有映入自己的身影。
又或者事實是,即使有所發覺,他仍依舊毫無猶豫地殺了自己。
#FGO #加雷斯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rTomjCt4l4/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