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6ebRQXZfOLrKALxwUh84Sg 並開啟🔔
1)冰川報告:
法國圖盧茲大學於戈內(Romain Hugonnet)領導的研究團隊,將1999年美國NASA發射的特拉(Terra)衛星獲得的圖像,作為主要數據來源。
在比對全球21萬7175條冰流,過去20年的衛星圖後,研究人員發現,在21世紀的前20年,每年有近2700億噸冰消失。
科學家將結果公布在《自然》期刊,目前全球海平面上升,其中五分之一的水來自融化的冰。
2)梅克爾彼得堡氣候對話。
德國總理梅克爾在最後一次擔任總理的氣候峰會上,對來自約40個國家的代表表示,碳定價體系將有助於控制全球二氧化碳排放。
她在今年舉行的彼得堡氣候對話(Petersberg Climate Dialogue)上表示:從我的觀點來看,如果我們在全球範圍內也有一個二氧化碳稅價格,那將有助於減排。
3)COP26 什麼意思?(資料來源:BBC)
COP(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是指197個國家每年一次的首腦峰會,討論氣候變化和各國的應對方案、承諾和行動。
這個峰會是《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框架》的一個組成部分;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簽署的這份公約,主要目標是管控、限制人類活動對氣候的衝擊。
《公約》1994年3月21日生效,COP26是自那以來第26次峰會,定於2021年11月1日至12 日在蘇格蘭最大城市格拉斯哥舉行。
{內文}
龍捲風。
自拍民眾:我們就在龍捲風正中心。
大淹水。這裡是美國,5月的美國。正當南方遭受暴雨,狂雷,龍捲風吹襲的時刻,美國的西部,陷入極度乾旱
新聞片段:這是加州史上第4嚴重乾旱。目前全加州97.5%的土地,正承受著程度不等的乾旱。其中灣區,洛杉磯更是超過一半的地區,已經進入D3等級「極端乾旱」(Extreme Drought)。
台灣也是,從日月潭水庫。到新竹寶二水庫,再到石門水庫,這是我們對氣候暖化的切身之痛。隨著地球暖化,還有另一個地方的水,也在大量消失。
新聞片段:像這樣的畫面,令人痛心的成為了常態。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幾乎全球所有冰川,正以前所未見的速度融化。研究作者/英國阿爾斯特大學 Robert McNabb博士:導致冰川急速融化的主要原因,是氣溫。
新聞片段:在他刊載於《自然》雜誌的報告稱,自2000到2019年,地球每年有近2700億噸冰消失。目前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其中1/5的水來自融化的冰。自2015年起冰川的融化加速,比先前平均每年多消失700億噸冰。
這不是想當然耳的推測,而是研究團隊對比了過去20年,地表上21萬7175條冰流(ice streams),由NASA衛星拍下的照片,得出的結論。
新聞片段:研究人員警告,冰川快速融化或釀成水患,或導致缺水。
Sky News新聞片段(2021.2.7):這是喜馬拉雅的南達德維冰川(Nanda Devi glacier),突然斷裂,掉入恒河的畫面。強大的水流撞破下游兩個水壩,並且摧毀沿岸整片房屋和村莊。
這是今年2月才剛發生的悲劇,也是快速融化的冰川,所帶來的水患,最直觀的災難。喜馬拉雅山上一塊冰川的斷裂,代價是近200人死亡及失蹤。但是快速融冰,為何也會導致缺水呢?再以喜馬拉雅山脈為例:原本在旱季,融化的冰是恒河,雅魯藏布江,印度河重要的水源。一旦冰川迅速的縮小,下游的印度和孟加拉,將在數十年後,面臨缺水及食物缺乏的困境。
氣候分析公司Jupiter Intelligence CEO Rich Sorkin:你可以視氣候變遷為癌症,你拖的越久,存活下來的機會越低。
也因此,2021年11月1日,於蘇格蘭舉行的COP26,被視為是2015年的巴黎COP21之後,最重要的一場氣候峰會,也是搶救地球的最後機會。
Channel 4記者 Alex Thomson:英國政府希望其他國家,能共同分擔減排的責任,這也意味著英國,必須以身作則。
新聞片段:英國在減排上確實有點成積,英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減少了49%,是過去十年G20國家中,表現最佳的國家。自柴契爾夫人起,英國就一步步擺脫煤炭,使英國成為全球離岸風電的領頭羊。曾經是最大碳排放來源的電廠,自2008年起碳排減少了67%。目前發電排出的二氧化碳,只占英國碳排的13%。然而英國仍可見到,與首相強森「綠色革命」(green industrial revolution)相抵觸的項目。例如英國8座機場的增建計畫,270億英鎊的道路基建計畫,以及新北海油田探勘計畫,還有短命的《綠色房屋補助金計劃》,今年英國的Cumbria,還表示願意審查新煤礦開採計劃。
英國國會議員 Philip Dunne:這些錯誤的舉措,令英國政府臉上無光。
不管你信或者不信,地球暖化帶來的極端氣候,都正在發生。而且政府是有能力,「做點什麼」的。
新聞片段:德國總理梅克爾,促請全球各國像對待新冠危機一樣,正視氣候變遷帶來的危機。她在今年的彼得斯堡氣候對話(Petersberg Climate Dialogue)上,與英國首相強森共同舉行視訊會議,梅克爾表示推行全球公定的碳稅,將是迫使全球減排的一項有力工具。
DW新聞主播:梅克爾與強森呼籲全球各國,必須立場一致對抗氣候變遷,不要讓新冠疫情帶來的經濟衝擊,打消了對拯救地球暖化的投資。
德國總理 梅克爾:我們德國,並沒有因為對抗新冠疫情,而減弱了對振興經濟的投資。我們沒有減少對氣候變化,或是減少對保護生物多樣性貢獻,反而是在這些領域裡,我們做得更多了。
新聞片段:全球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在過去30年呈翻倍增加,增幅超過60%。然而其中70%的污染源,可追溯回到僅僅100家企業。這些企業多半是石油或是煤炭公司。
新聞片段:等時候到了,人們必須會放棄燃燒化石燃料。無論是不是自己的「選擇」,抑或是「被強迫」。總之等到放棄燃燒化石燃料那一天,世界的面貌,將會與現在大不相同。
這一天何時到來沒有人知道,但我們知道時間不多了。
新聞片段:誠如各國政府在對抗新冠病毒上,毫無準備,將全球各國逼入絕境。這個教訓警醒著人們,必須立刻對抗氣候變遷的急迫性,而不是乾等著問題惡化再處理。
前英國氣候變遷特別代表 David King爵士:我們未來5年做出的行動,或將改變未來1000年人類的生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QUz2WtkA10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戈 巴 契 夫 夫人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2021 3/6】♩. ♪ 祝女高音卡娜娃女爵(Dame Kiri Te Kanawa) 77歲大壽生日快樂!
奇里·珍妮·特·卡娜娃女爵士,紐西蘭人,毛利及愛爾蘭混血兒,世界聞名的抒情女高音。卡娜娃女爵集神秘與端莊於一身,其嗓音溫潤柔美,富含母性。男高音魏卡士形容她的歌聲是「一隻飄然的風箏」、指揮家蕭提則贊譽她似「春風裡浮漾的笛音」。
1944年3月6日,卡娜娃女爵生於紐西蘭吉斯本,父親是當地原居民毛利族人,母親是來自歐洲的愛爾蘭人。由於貧苦,奇里·特·出生就被送入社福機構,所幸不久即被收養,卡娜娃的養父是毛利貴族,養母出身自英國音樂世家,其舅公是著名作曲家、管風琴家、指揮家薩利文。養父養母非常疼愛卡娜娃,大力培養她成長,並發掘其音樂天份。
卡娜娃少年時即獲得多項歌唱比賽獎狀,並在紐西蘭電視臺和澳大利亞演唱。她的音樂教育從紐西蘭開始,並以優秀的成績取得紐西蘭藝術會的獎學金。
爾後,1966年赴英國倫敦歌劇中心學習,在學習期間經常參與歌劇中心和英國各地的歌劇演出。從表演中汲取舞臺經驗,為她的歌唱事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70年,卡娜娃加入英國皇家歌劇院,首次的演出是在《伯里斯·戈杜諾夫》(穆索爾斯基曲)中飾演謝妮亞和在《帕西法爾》(華格納曲)中飾演戴花少女。
1971年,她在《費加羅的婚禮》(莫札特曲)中飾演阿爾瑪維瓦伯爵夫人一角,大受歡迎,一舉成名,從此於國際樂壇,成為著名的抒情女高音歌唱家。同年,卡娜娃首次赴美國演出,在新墨西哥州聖塔菲市歌劇節中,飾唱阿爾瑪維瓦伯爵夫人,隨後又在舊金山歌劇院同樣飾演此角色。
1975年,她再度到舊金山演出時,則在《西蒙·波卡涅拉》(威爾第曲)中飾唱阿梅莉亞和在《魔笛》(莫札特曲)中飾演米娜。
1974年,卡娜娃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作了一場轟動樂壇的首演,她在接到演出通知僅數小時之後,便在《奧賽羅》(威爾第曲)中飾唱苔絲(秋)蒙娜一角,並由電視直播,遐爾聞名,備受好評。歌劇成績斐然,舉世聞名。
她的音樂會獨唱水準亦高,1978-1979年,她首次在世界各地巡迴舉行獨唱會,先在倫敦皇家歌劇院演唱,並由電視臺轉播,後赴紐約、米蘭、維也納、巴黎、舊金山和多倫多等地演唱。
1981年,在英皇儲查理斯與黛安娜王妃結婚典禮上,全球約6億人通過衛星轉播等各種途徑,見證了卡娜娃以韓德爾《參孫》中《光輝的天使》一曲,祝福威爾斯親王查爾斯和其王妃黛安娜。
1997年,延續於1988年慶祝澳洲建國200週年的系列活動Opera in the Outback ,卡娜娃女爵與於澳洲南部的內陸山村貝爾塔那(Beltana)演出,演唱《托斯卡》的《為了藝術為了愛 Vissi D'arte , vissi D'armor》(普契尼曲)、《蝴蝶夫人》的《美好的一天 Un Bel Di Vedremo》(普契尼曲)、《貓》的《Memory》(韋伯曲)、《杜蘭朵公主》的《Signore, ascolta 主人請聽我說》(普契尼曲)、《乞丐與蕩婦》的《夏日時光 Summer Time》(蓋希文曲)、《姜尼史基基》的《親愛的父親 O Mio Babbino Caro》(普契尼曲)等知名曲目,並與澳洲原住民婦女合唱團(Adnyamathanha Women's Choir)一起演唱當地民謠。
2010年,與世界三大男高音的卡列拉斯,於台灣台北、高雄巨蛋攜手演出。
1982年,卡娜娃獲封為英國女爵士。同年,她的傳記在英國出版。 1983年,英國牛津大學授予她為名譽音樂博士學位。
戈 巴 契 夫 夫人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余華:我如何克服小說中的「心理描寫」?】
上週分享了一篇,余華談寫作的文章的上半部,講了「怎麼坐下來寫」以及「怎麼寫對話」。
而這次要提到的,大概也是很多寫作者會遇到的問題,也就是「怎麼寫人物心理」。
一起來看看他的方法吧!
-
如何克服心理描寫 / 余華
我敘述裡的第三個障礙物,是心理描寫,對我來說這是最大的障礙。當我寫了一些短篇小說,又寫了一些中篇小說,開始寫長篇小說的時候,也就是我小說越寫越長,所寫的內容越來越豐富複雜的時候,我發現心理描寫是橫在前面的一道鴻溝,很難跨越過去。為什麼?當一個人物的內心是平靜的話,這樣的內心是可以描寫的,可是沒有必要去描寫的,沒有價值。當一個人物的內心兵荒馬亂的時候,是很值得去描寫,可是又不知道如何去描寫,用再多的語言,也無法把那種百感交集表達出來。當一個人物狂喜或者極度悲傷、極度驚恐之時,或者遇到什麼重大事件的時候,他的心理是什麼狀態,必須要表現出來,這是不能迴避的。當然很多作家在迴避,所以為什麼有些作家的作品,讓我們覺得敘述沒有問題,語言也很美,可是總在繞來繞去,一到應該衝過去的地方就繞開,很多作家遇到障礙物就繞開,這樣的作家大概占了90%以上,只有極少數的作家迎著障礙物上,還有的作家給自己製造障礙物,跨過了障礙以後往往會出現了不起的篇章。當時心理描寫對我來說是很大的障礙,我不知道該怎麼寫,每次寫到那個地方的時候就停下筆,不知道怎麼辦,那時候還年輕,如果不解決心理描寫這個難題,人物也好,故事也好,都達不到我想要的那種敘述的強度。
這時候我讀到了威廉·福克納的一個短篇小說叫《沃許》,威廉·福克納是繼川端康成和卡夫卡之後,我的第三個老師。《沃許》寫一個窮白人如何把一個富白人殺了,一個殺人者殺了人以後,他的內心應該是很激烈的,好在這是短篇小說,長篇小說你沒法去研究,看了前面忘了後面,看了後面忘了前面,短篇小說還是可以去研究,去分析的。我驚訝地讀到福克納用了近一頁紙來描寫剛剛殺完人的殺人者的心理,我當時就明白了,威廉·福克納的方式很簡單,當心理描寫應該出現的時候,他所做的是讓人物的心臟停止跳動,讓人物的眼睛睜開,全部是視覺,殺人者麻木地看著躺在地上的屍體,還有血在陽光下的泥土裡流淌,他剛剛生完孩子的女兒對他感到厭惡,以及外面的馬又是怎麼樣,他用非常麻木的方式,通過殺人者的眼睛呈現出來。當時我感到威廉·福克納把殺人者的內心狀態,表現得極其到位。但是我還不敢確定心理描寫是不是應該就是這樣,我再去讀記憶裡的一部心理描寫的巨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重新讀了一遍,有些部分讀了幾遍。拉斯科爾尼科夫把老太太殺死以後內心的驚恐,陀思妥耶夫斯基大概寫了好幾頁,我忘了多少頁,沒有一句是心理描寫,全是人物的各種動作來表達他的驚恐,剛剛躺下,立刻跳起來,感覺自己的袖管上可能有血跡,一看沒有,再躺下,接著又跳起來,又感覺到什麼地方出了問題。他殺人以後害怕被人發現的恐懼,一個一個的細節羅列出來,沒有一句稱得上是心理描寫。還有司湯達的《紅與黑》,當時我覺得這也是一部心理描寫的巨著,于連和德-瑞納夫人,還有他們之間的那種情感,重讀以後發現沒有那種所謂的心理描寫。然後我知道了,心理描寫是知識份子虛構出來的,來嚇唬我們這些寫小說的,害得我走了很長一段彎路。
這是我在80年代寫作時遇到最大的障礙,也是最後的障礙。這個障礙跨過去以後,寫作對我來說就變得不是那麼困難,我感覺到任何障礙都不可能再阻擋我了,剩下的就是一步一步往前走,就是如何去尋找敘述上更加準確、更加傳神的表達方式,把想要表達的充分表現出來。
當然敘述中的障礙物還有很多,在我過去的寫作中不斷出現過,在我將來的寫作中還會出現,以後要是有時間的話可以寫一本書,那是比較具體的例子,今天就不再多說。
最後我再說一下,就是障礙物對一個小說家敘述的重要性,偉大的作家永遠不會繞開障礙物,甚至給自己製造障礙物,我們過去有一句話「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偉大作家經常是有障礙要上,沒有障礙創造障礙也要上……司湯達把一場勾引寫得跟一場戰爭一樣激烈,這是一個偉大的作家,別的作家不會這樣去處理,但是偉大的作家都是這樣處理。所以我們讀到過的偉大的文學篇章,都是作家跨過了很大的障礙以後出來的。托爾斯泰對安娜·卡列尼娜最後自殺時候的描寫,可以說是文學史上激動人心的篇章,托爾斯泰即使簡單地寫下安娜·卡列尼娜的自殺情景也可以,因為敘述已經來到了結尾,前面的幾百頁已經無與倫比,最後弱一些也可以接受,但是托爾斯泰不會那麼做,如果他那麼做了,也不會寫出前面幾百頁的精彩,所以他在結尾的時候把安娜·卡列尼娜人生最後時刻的點點滴滴都描寫出來了,絕不迴避任何一個細節,而且每一個句子每一個段落都是極其精確有力。
20世紀也有不少這樣的作家,比如前不久去世的馬奎斯,你在他在敘述裡讀不到任何迴避的跡象。《百年孤獨》顯示了他對時間處理的卓越能力,你感覺有時候一生就是一天,一百年用20多萬字就解決掉,這是非常了不起的。馬奎斯去世時,有記者問我,他與巴爾扎克、托爾斯泰有什麼區別,我告訴那位記者,托爾斯泰從容不迫的敘述,看似寧靜實質氣勢磅礴且深入人心,這是別人不能跟他比的。我聽了巴赫的《馬太受難曲》以後,一直在尋找,文學作品中是不是也有這樣的作品,那麼的寧靜,那麼的無邊無際,同時又那麼的深入人心。後來我重讀《安娜·卡列尼娜》,感覺這是文學裡的《馬太受難曲》,雖然題材不一樣,音樂和小說也不一樣,但是敘述的力量,那種用寧靜又廣闊無邊的方式表現出來的力量是一樣的,所以我說這是托爾斯泰的唯一。巴爾扎克有一些荒誕的小說,也有現實主義的小說,你看他對人物的刻劃絲絲入扣,感覺他對筆下人物的刻劃像雕刻一樣,是一刀一刀刻出來的,極其精確,而且栩栩如生。我對那個記者說,從這個意義來說,所有偉大作家都是唯一的,馬奎斯對時間的處理是唯一的,我還沒有讀到哪部作品對時間的處理能夠和《百年孤獨》比肩,所以他們都有自己的唯一,才能成為一代又一代讀者不斷去閱讀的經典作家。
當然唯一的作家很多,僅僅俄羅斯文學就可以列出不少名字,托爾斯泰、陀思陀耶夫斯基、果戈理、契訶夫,就是蘇聯時期還有帕斯捷爾納克、布林加科夫,肖洛霍夫,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我讀了兩遍,四卷本的書讀了兩遍,這是什麼樣的吸引力。當年這本書在美國出版時因為太厚,蘭登書屋先出了第一和第二卷的合集,叫《頓河在靜靜流》,出版後很成功,又出版了第三和第四卷的合集,叫《頓河還在靜靜流》。雖然這部小說裡有不少缺陷,儘管如此,仍然無法抵銷這部作品的偉大,那些都是小毛病,可以忽略的小毛病。這部小說結束時故事還沒有結束,我覺得他在沒有結束的地方結尾了很了不起,我讀完後難過了很多天,一直在想以後怎麼樣了?真是頓河還在靜靜流。